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可防可控 科学认识是关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56:42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可防可控 科学认识是关键
我要评论
2016年04月16日 14:43:27  来源: 新华网
评论0
打印
字大
字小
    新华网北京4月16日电(王坤朔)每分钟就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我国正在面临这一严峻的肿瘤发病形势。由于老龄化的加剧,肿瘤发病率有攀升趋势。普及公众抗癌知识、加强规范化治疗,对肿瘤防治工作有着重要推动作用。4月15日,2016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活动——中国癌症防控高峰访谈在京举行,活动旨在聚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提升公众对癌症的认知和重视,共同抗击癌症。



    中国工程院院院士、著名肿瘤病因学专家程书钧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活动——中国癌症防控高峰访谈现场进行主题演讲。

    随着肿瘤患者人群的增加,人们要加强对肿瘤的正确认识。“整个社会对癌症的恐惧感太强,如果我们对癌症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可能就不会那么惧怕癌症。”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表示。

    关注癌前病变 越早干预越好

    肿瘤的发病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现在的危险因素可能会导致十至二十年后的发病情况。

    据了解,肿瘤发生前期叫做癌前病变。中国工程院院院士、著名肿瘤病因学专家程书钧表示,如果在癌前病变阶段早发现、早治疗,便能有效地控制肿瘤进入晚期,因此,肿瘤防治应关口前移。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认为,对于肿瘤这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和延长生存率的最有效措施就是预防。

    对于不同的人群,预防的方式和重点不尽相同。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介绍,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肿瘤的发生有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大原因。如果通过基因筛查检测出具有高危易感基因,要据医嘱定期检查,或者通过药物等手段提早干预。普通人群建议随着年龄的增长定期体检。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

    国家对于肿瘤的防控工作也一直在推进中。据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介绍,2003年,国家开始制订癌症的总体防控规划。2015年,国家卫计委、发改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提出了癌症防治目标,其中包括要建立和完善肿瘤登记制度;使全人群的癌症知识知晓率达到60%、成人吸烟率下降3%;对常见恶性肿瘤开展筛查,达到早诊早治,扩大筛查范围;对常见恶性肿瘤进行规范化诊治,从而提高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等具体目标。

    关注患者心理 医患共抗肿瘤

    谈癌色变,是很多人面对癌症的第一反应。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表示,患者确诊癌症后,第一反应肯定是恐惧、恐慌,之后的反应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焦虑,急病乱投医;第二种是绝望、悲观,甚至是自杀的倾向。还有一些病人表现为逃避现实,这是一种消极态度,会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我们最希望患者在家人、社会、医生的帮助下尽快调节心态,理性的面对。这个调整心态的过程需要多学科配合,需要心理医生、康复医生的帮助,还有社会媒体宣传相关知识。医生给予安抚、信心和希望也是非常重要的。”沈琳表示。

    人们的“恐癌”心理不仅是由于肿瘤是威胁生命的重大疾病,也源于人们对肿瘤缺乏正确的认识。石远凯表示,对肿瘤知识的普及对医患之间的沟通,共同正确、客观地认识、对抗肿瘤非常有帮助。

    很多肿瘤病人对于治疗没有信心,其恐惧和焦虑不仅来自于肿瘤威胁生命,也来源于疾病带来的附加问题,比如经济问题等。“针对患者恐惧、焦虑的原因,可以通过医疗模式的调整去尽量地关怀、帮助患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表示,肿瘤外科医生、肿瘤内科医生、心理康复医生,以及营养师、药剂师,包括个案管理护士都应纳入治疗体系,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让患者感受到支持,获得治疗信心。

    各方力量并举 共担社会责任

    “抗癌是全社会的事。” 作为重大、疑难疾病,肿瘤治理周期长、费用高,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的这句话,道出了肿瘤防治需要全社会的资金、资源来共同支持。

    据赵平介绍,中国癌症基金会通过募集到的资金来支持中国的癌症防控工作,包括肿瘤预防、救助低收入患者群体,以及支持肿瘤防治科研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王绿化表示,防治癌症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公立医院也要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我们每年要做很多公益活动,为贫困癌症患者提供支持,为癌症研究募集资金。”王绿化表示,我国肿瘤防治资源一直处于短缺的状态,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培训和质量控制,提高各级医院肿瘤诊治水平。

    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工具,也承担着健康传播、普及科学抗癌知识的职责。新华网、搜狐网、北京卫视、健康报等媒体负责人,在活动上介绍了各自媒体在健康传播、引导大众获取科学的肿瘤知识方面所做的努力。

    据悉,第22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将于4月15日-21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今年的主题为“肿瘤防治,我们在行动”。本次活动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癌症基金会共同主办。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6-04/16/c_128901431.htm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可防可控 科学认识是关键
我要评论
2016年04月16日 14:43:27  来源: 新华网
评论0
打印
字大
字小
    新华网北京4月16日电(王坤朔)每分钟就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我国正在面临这一严峻的肿瘤发病形势。由于老龄化的加剧,肿瘤发病率有攀升趋势。普及公众抗癌知识、加强规范化治疗,对肿瘤防治工作有着重要推动作用。4月15日,2016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活动——中国癌症防控高峰访谈在京举行,活动旨在聚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提升公众对癌症的认知和重视,共同抗击癌症。



    中国工程院院院士、著名肿瘤病因学专家程书钧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活动——中国癌症防控高峰访谈现场进行主题演讲。

    随着肿瘤患者人群的增加,人们要加强对肿瘤的正确认识。“整个社会对癌症的恐惧感太强,如果我们对癌症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可能就不会那么惧怕癌症。”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表示。

    关注癌前病变 越早干预越好

    肿瘤的发病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现在的危险因素可能会导致十至二十年后的发病情况。

    据了解,肿瘤发生前期叫做癌前病变。中国工程院院院士、著名肿瘤病因学专家程书钧表示,如果在癌前病变阶段早发现、早治疗,便能有效地控制肿瘤进入晚期,因此,肿瘤防治应关口前移。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认为,对于肿瘤这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和延长生存率的最有效措施就是预防。

    对于不同的人群,预防的方式和重点不尽相同。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介绍,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肿瘤的发生有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大原因。如果通过基因筛查检测出具有高危易感基因,要据医嘱定期检查,或者通过药物等手段提早干预。普通人群建议随着年龄的增长定期体检。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

    国家对于肿瘤的防控工作也一直在推进中。据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介绍,2003年,国家开始制订癌症的总体防控规划。2015年,国家卫计委、发改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提出了癌症防治目标,其中包括要建立和完善肿瘤登记制度;使全人群的癌症知识知晓率达到60%、成人吸烟率下降3%;对常见恶性肿瘤开展筛查,达到早诊早治,扩大筛查范围;对常见恶性肿瘤进行规范化诊治,从而提高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等具体目标。

    关注患者心理 医患共抗肿瘤

    谈癌色变,是很多人面对癌症的第一反应。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表示,患者确诊癌症后,第一反应肯定是恐惧、恐慌,之后的反应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焦虑,急病乱投医;第二种是绝望、悲观,甚至是自杀的倾向。还有一些病人表现为逃避现实,这是一种消极态度,会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我们最希望患者在家人、社会、医生的帮助下尽快调节心态,理性的面对。这个调整心态的过程需要多学科配合,需要心理医生、康复医生的帮助,还有社会媒体宣传相关知识。医生给予安抚、信心和希望也是非常重要的。”沈琳表示。

    人们的“恐癌”心理不仅是由于肿瘤是威胁生命的重大疾病,也源于人们对肿瘤缺乏正确的认识。石远凯表示,对肿瘤知识的普及对医患之间的沟通,共同正确、客观地认识、对抗肿瘤非常有帮助。

    很多肿瘤病人对于治疗没有信心,其恐惧和焦虑不仅来自于肿瘤威胁生命,也来源于疾病带来的附加问题,比如经济问题等。“针对患者恐惧、焦虑的原因,可以通过医疗模式的调整去尽量地关怀、帮助患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表示,肿瘤外科医生、肿瘤内科医生、心理康复医生,以及营养师、药剂师,包括个案管理护士都应纳入治疗体系,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让患者感受到支持,获得治疗信心。

    各方力量并举 共担社会责任

    “抗癌是全社会的事。” 作为重大、疑难疾病,肿瘤治理周期长、费用高,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的这句话,道出了肿瘤防治需要全社会的资金、资源来共同支持。

    据赵平介绍,中国癌症基金会通过募集到的资金来支持中国的癌症防控工作,包括肿瘤预防、救助低收入患者群体,以及支持肿瘤防治科研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王绿化表示,防治癌症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公立医院也要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我们每年要做很多公益活动,为贫困癌症患者提供支持,为癌症研究募集资金。”王绿化表示,我国肿瘤防治资源一直处于短缺的状态,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培训和质量控制,提高各级医院肿瘤诊治水平。

    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工具,也承担着健康传播、普及科学抗癌知识的职责。新华网、搜狐网、北京卫视、健康报等媒体负责人,在活动上介绍了各自媒体在健康传播、引导大众获取科学的肿瘤知识方面所做的努力。

    据悉,第22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将于4月15日-21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今年的主题为“肿瘤防治,我们在行动”。本次活动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癌症基金会共同主办。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6-04/16/c_128901431.htm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衰老提升患癌风险 专家呼吁早诊早治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6-04/16/c_128901453.htm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衰老提升患癌风险 专家呼吁早诊早治
我要评论
2016年04月16日 14:52:16  来源: 新华网
评论0
打印
字大
字小
    新华网北京4月16日电(王坤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4月15日至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肿瘤的发生与衰老密切相关,是人衰老过程中整个免疫力下降的一种表现。人们没有必要去惧怕肿瘤,就像没有必要去惧怕衰老一样。”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肿瘤病因学专家程书钧在4月15日举行的2016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活动中表示, 要对肿瘤有科学的认识,肿瘤目前已经可以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实现带病长期生存。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肿瘤病因学专家程书钧。新华网 王坤朔 摄

    肿瘤是全身性疾病 与衰老密切相关

    据了解,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不能孤立看待。其发病除了与基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相关外,还与心理、社会等因素明显相关。

    程书钧表示,宿主因素在肿瘤的发生以及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更会对肿瘤病人的治疗有重大影响,治疗肿瘤要加强肿瘤病人的整体治疗。未来的研究中,要高度重视肿瘤的宿主因素,不能只看成一个局部的肿瘤。程书钧认为,治疗思路要从治疗病人的肿瘤,逐渐过渡到治疗带肿瘤的病人。对于晚期的转移肿瘤,应该调节宿主因素,而不能仅仅依赖于靶向药。

    “研究发现,一旦诊断肿瘤以后,大概有50%以上的患者会发生焦虑、抑郁,甚至连家属都有很高抑郁的比例。一旦陷入焦虑和抑郁状态,整个生命现象都受到严重影响。”程书钧表示。除了癌细胞,心理因素也是干扰肿瘤病人生命的一个重要因素。

    衰老也会带来全身机能的下降,因此肿瘤与衰老密切相关。程书钧认为,患肿瘤是人衰老程中免疫力下降的一种表现,是人衰老过程中的一种自然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没有必要惧怕肿瘤,就像我们没有必要惧怕衰老一样,这样对肿瘤会有一个正确的看法。”程书钧表示。

    聚焦癌前病变 多数肿瘤可防可控

    肿瘤的发病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现在的危险因素可能会导致十至二十年后的发病情况。

    “肿瘤发生前期叫做癌前病变。有人终身维持癌前病变,不到1/3的人会发展成肿瘤。”程书钧表示,如果在癌前病变阶段早发现、早治疗,便能有效地控制肿瘤进入晚期,因此,肿瘤防治应关口前移。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认为,对于肿瘤这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和延长生存率的最有效措施就是预防。

    郝希山以我国死亡率较高的肝癌为例证明了预防的有效性:我国从1992年开始推广注射乙肝疫苗,乙肝从原来普通人口的10%下降到现在2%—3%,肝癌的发病率在有些地区也出现了拐点。



    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

    早发现、早治疗对于肿瘤的治疗效果影响显著。“早期癌症患者治疗后有90%左右都可控制,虽然有部分病人确实无法治愈,但这些患者也并非一线希望都没有,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经过我们这些年的治疗已成为一种慢性疾病,能够通过有效的治疗很好地控制病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表示,整个社会对癌症的恐惧感太强,如果我们对癌症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可能就不会那么惧怕癌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

    对于不同的人群,预防的方式和重点不尽相同。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介绍,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肿瘤的发生有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大原因。如果通过基因筛查检测出具有高危易感基因,要据医嘱定期检查,或者通过药物等手段提早干预。“大部分肿瘤是散发性而不是家族性的,没有高度易感性。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定期参加体检。”林东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