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原精神 烛照改革强军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42:46
老高原精神 烛照改革强军路



2016年04月12日  来源:中国国防报  


玉树军分区骑兵连官兵正在训练。 李 智摄

写在前面

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

在高寒缺氧的青海,有一种精神,历经风雨磨砺,以百折不挠的姿态屹立时代潮头;有一种精神,撼人心魄,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扎根雪域高原;有一种精神,砥砺前行,以锐不可当的朝气引领官兵踏上强军征程。

这种精神叫老高原精神。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一代代高原官兵用忠诚、奉献、创业的豪迈气概诠释着“热爱青海、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建功高原”的老高原精神,高擎起这熊熊燃烧的精神火炬,烛照前进征程上的信仰高地。

在改革强军的时代大考面前,青海省军区党委始终牢记习主席关于“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谆谆教诲,组织官兵广泛开展弘扬老高原精神系列活动,用好传家宝,提振精气神,积极投身强军实践,用行动回答好一系列现实思想拷问。

从容面对得与失——

越是迎接大考,越需要“老高原”的大局意识

前不久,青海某军分区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高原环境艰苦,一些职务低的年轻干部认为自身发展受限,身体吃不消,总想趁年轻早点转业;而部分年纪大、职务高的干部也抱着“缓一下、提一职、混一阵”的想法。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和弘扬老高原精神面临的现实困难到底有哪些?直面现实,这位军分区领导道出了心中的忧虑。

一份上报给省军区党委的专题调研报告显示,当前在部分高原官兵思想中存在着4种“怪论”:

过时论,认为老高原精神是过去式,是老一代官兵的追求。

消极论,认为当今是讲利益、讲实惠的时代,再提奉献没有多大意义。

失落论,认为付出越多,未必收获越多,老实人往往吃亏。

怀疑论,认为精神高地看不清摸不着,是思想封闭的表现。

“面对改革强军的时代考题,面对驻地环境艰苦的客观事实,高原军人不树起精神和信仰的旗帜,又怎么能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看着调研结果,省军区党委班子成员人人扪心自问。

消除这些错误观点的影响,必须用接地气、入脑入心的道理来统一官兵思想。省军区党委紧紧抓住大力弘扬“老高原精神”这个主题,在充分调查、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按照“深入挖掘、深刻认识、深化实践”的思路,在全区推行传承红色基因“八个一”工程,在红色文化熏陶、多维教育深化、对照历史感悟中不断破除思想迷雾。

31年前,百万大裁军,人武部移交地方,当时的高原军人,面对的不仅仅是脱下军装,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扎根高原与返回家乡之间的艰难抉择。

当时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宁向东走一千米,不向西挪一块砖”。最终,青海省军区500多名高原官兵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自愿移交地方,成为武装战线上一支不穿军装的队伍。他们中70%以上的人老家在内地,让他们毅然放弃都市繁华而选择荒芜与寂寞的,正是老高原精神。

省军区政委李宁动情地说,老一辈高原官兵用行动告诉我们,精神和信仰就是一种淳朴实在的情怀,是根植于内心的奉献意识,是关键时刻为党分忧的责任担当。

“如今,进退走留等现实问题再一次摆在眼前,我们能否像老高原那样,依令而行,不打折扣呢?”省军区党委向全区官兵发出这样的拷问。

“越是困难时期,越能考验一个人。”省军区政治部主任郭建军说:“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能不能自觉坚定信仰,做到在深化改革中讲党性、敢担当,是考验每一名官兵忠诚度的试金石。”

若以小利计,何以披征衣。今年转业工作开始后,青海省军区共有29名师团职领导干部主动写下决心书,大家纷纷表示,改革是强军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如果组织需要我们继续献身国防,哪怕去条件更艰苦的地方,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如果组织需要我们脱下军装,我们也会做到去留听指挥、退伍不褪色,永葆高原军人本色,积极投身地方建设。

[url=][/url]

清明节前夕,记者在海拔4300米的玛沁县采访时,恰逢该县人武部部长任启荣正在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条令月”学习活动,他们学理论、练队列、严考核,活动氛围十分浓厚。

任启荣忙里偷闲,与记者攀谈了几句:“做好新一代国防动员人,就要有新气象,以严要求确保开局良好!”记者得知,任启荣因为年龄到杠,已被确定为转业对象,但他仍坚守岗位、履职尽责,给大家树立了榜样。

据悉,今年青海省军区确定转业的干部全都做到了在位一分钟、干好60秒。




http://military.people.com.cn/n1/2016/0412/c1011-28269975.html




老高原精神 烛照改革强军路



2016年04月12日  来源:中国国防报  


玉树军分区骑兵连官兵正在训练。 李 智摄

写在前面

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

在高寒缺氧的青海,有一种精神,历经风雨磨砺,以百折不挠的姿态屹立时代潮头;有一种精神,撼人心魄,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扎根雪域高原;有一种精神,砥砺前行,以锐不可当的朝气引领官兵踏上强军征程。

这种精神叫老高原精神。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一代代高原官兵用忠诚、奉献、创业的豪迈气概诠释着“热爱青海、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建功高原”的老高原精神,高擎起这熊熊燃烧的精神火炬,烛照前进征程上的信仰高地。

在改革强军的时代大考面前,青海省军区党委始终牢记习主席关于“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谆谆教诲,组织官兵广泛开展弘扬老高原精神系列活动,用好传家宝,提振精气神,积极投身强军实践,用行动回答好一系列现实思想拷问。

从容面对得与失——

越是迎接大考,越需要“老高原”的大局意识

前不久,青海某军分区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高原环境艰苦,一些职务低的年轻干部认为自身发展受限,身体吃不消,总想趁年轻早点转业;而部分年纪大、职务高的干部也抱着“缓一下、提一职、混一阵”的想法。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和弘扬老高原精神面临的现实困难到底有哪些?直面现实,这位军分区领导道出了心中的忧虑。

一份上报给省军区党委的专题调研报告显示,当前在部分高原官兵思想中存在着4种“怪论”:

过时论,认为老高原精神是过去式,是老一代官兵的追求。

消极论,认为当今是讲利益、讲实惠的时代,再提奉献没有多大意义。

失落论,认为付出越多,未必收获越多,老实人往往吃亏。

怀疑论,认为精神高地看不清摸不着,是思想封闭的表现。

“面对改革强军的时代考题,面对驻地环境艰苦的客观事实,高原军人不树起精神和信仰的旗帜,又怎么能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看着调研结果,省军区党委班子成员人人扪心自问。

消除这些错误观点的影响,必须用接地气、入脑入心的道理来统一官兵思想。省军区党委紧紧抓住大力弘扬“老高原精神”这个主题,在充分调查、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按照“深入挖掘、深刻认识、深化实践”的思路,在全区推行传承红色基因“八个一”工程,在红色文化熏陶、多维教育深化、对照历史感悟中不断破除思想迷雾。

31年前,百万大裁军,人武部移交地方,当时的高原军人,面对的不仅仅是脱下军装,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扎根高原与返回家乡之间的艰难抉择。

当时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宁向东走一千米,不向西挪一块砖”。最终,青海省军区500多名高原官兵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自愿移交地方,成为武装战线上一支不穿军装的队伍。他们中70%以上的人老家在内地,让他们毅然放弃都市繁华而选择荒芜与寂寞的,正是老高原精神。

省军区政委李宁动情地说,老一辈高原官兵用行动告诉我们,精神和信仰就是一种淳朴实在的情怀,是根植于内心的奉献意识,是关键时刻为党分忧的责任担当。

“如今,进退走留等现实问题再一次摆在眼前,我们能否像老高原那样,依令而行,不打折扣呢?”省军区党委向全区官兵发出这样的拷问。

“越是困难时期,越能考验一个人。”省军区政治部主任郭建军说:“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能不能自觉坚定信仰,做到在深化改革中讲党性、敢担当,是考验每一名官兵忠诚度的试金石。”

若以小利计,何以披征衣。今年转业工作开始后,青海省军区共有29名师团职领导干部主动写下决心书,大家纷纷表示,改革是强军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如果组织需要我们继续献身国防,哪怕去条件更艰苦的地方,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如果组织需要我们脱下军装,我们也会做到去留听指挥、退伍不褪色,永葆高原军人本色,积极投身地方建设。

[url=][/url]

清明节前夕,记者在海拔4300米的玛沁县采访时,恰逢该县人武部部长任启荣正在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条令月”学习活动,他们学理论、练队列、严考核,活动氛围十分浓厚。

任启荣忙里偷闲,与记者攀谈了几句:“做好新一代国防动员人,就要有新气象,以严要求确保开局良好!”记者得知,任启荣因为年龄到杠,已被确定为转业对象,但他仍坚守岗位、履职尽责,给大家树立了榜样。

据悉,今年青海省军区确定转业的干部全都做到了在位一分钟、干好60秒。




http://military.people.com.cn/n1/2016/0412/c1011-28269975.html




积极筹划谋发展——

越是面临改革,越需要“老高原”的创业精神

记者在“老高原”微信公众号留言板上看到一些这样的言论:有的人认为“在高原躺着就是奉献,有没有业绩都一样。”有的认为“高原边远艰苦,经济欠发达,做好国防动员事业心有余而力不足。”

改革强军大幕拉开后,省军区担负的任务有了新变化,而此时出现这样的消极情绪,怎么能适应新体制、完成新使命?

青海自然环境艰苦,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到60.9%,全区43个人武部有22个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域,如果没有一种精神支撑,如何安心工作?

门源县人武部政委马晓峰在改革专题教育中站在台前敞开心扉说:“作为高原军人,不能因为环境艰苦而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大家应该想想,以前扎根在高原的老前辈们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我们军分区成立之初,官兵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雪山水,但他们自力更生,靠着捡牛粪、拉石头、采蘑菇筹集资金,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果洛军分区政委申国杰在老高原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引起官兵的共鸣。

果洛在哪里?

这需要在地图上寻找许久,才能在辽阔的大西北找到玛沁县,这里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海拔3700米以上为“生命禁区”,不适宜人类生存、生活,而果洛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

这里是老高原精神的发祥地。果洛军分区历任军政主官中,许多患过肺心肿、红细胞增多、心律异常、头发牙齿脱落等高原性疾病。就在这片青海最缺氧、最艰苦、最严寒的地方,果洛军人种活了第一块成片林带,建起了第一座高原蔬菜大棚,盎然的绿色成为这里的生命奇迹。

“抚心自问,环境艰苦就要因循守旧吗?条件恶劣就该无所作为吗?地域偏远就能思想僵化吗?不!我们要靠意志战胜艰苦,靠创新谋求发展,这是老高原精神的生机所在,也是高原军人必须坚持的操守!”省军区政委李宁代表全体高原官兵发出铿锵之声:身在高原,更要有一种干事创业的精神信念,身在极地,挑战极限,打造极品,创造极致。

祁连县人武部部长张世红,当兵26年,其中24年驻守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军营。面对新的使命,他只有一句话:“高原氧气稀薄,那我们就少说话多干事,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做出不一样的成绩来。”

针对民兵基层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张世红先后协调地方政府为2个偏远乡镇武装部投入建设资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了,专武干部干工作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他还狠抓经费结余投向,着眼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压减不合理和不必要的开支,投入13余万元用于补充完善战备物资器材。




组织“民兵好样子”大讨论、开展“我是一名高原兵”演讲、印发高原英模故事集、建立民兵微信朋友圈……记者看到,祁连县人武部的民兵政治教育课上得是红红火火,这些点子大都是张世红出谋划策的。

在老高原精神的引领下,消极的声音很快淡去。省军区党委趁热打铁,弘扬老高原精神座谈会、老高原精神先进人物颁奖晚会等活动纷至沓来。3月底,由省军区牵头,人防、经济动员、交通战备、信息动员等军地10余个部门负责人聚集在一起,深入讨论交流工作,现场总结梳理出4个在青海省国防动员和军民融合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家一致感到,军委国防动员部的成立为基层工作赋予新课题,同时也注入了强大的工作动力,唯有加强军地协作,集中智慧攻关,才能跑好“第一棒”。

如何适应新形势,创新开展国防动员工作?如何结合高原民族地区特点,有针对性地搞好军民融合……记者看到,高原军营处处充满着创新的活力,谋事干事的人越来越多。
树好样子立标杆——

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老高原”的担当情怀

3月本是春风徐来,可青海却迎来了一场大面积降雪,一夜之间,高原披上了银装,气温骤降。在西宁,天还没亮,一群身着迷彩服的人就开始在主干道上清理积雪,疏导交通。在路灯的照映下,记者隐约看到他们肩上的民兵标志。

记者想起,今年初,一篇题为《该说说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的那些事了》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疯传,不少跟帖充斥着负能量。

为什么在战争年代发挥生力军作用的后备力量,现在却引起大家的质疑?

一位省军区领导告诉记者,针对地方群众的误解,我们要主动从自身找原因。“现在一些干部身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人身上虎气不足,素养不高;有的人拿着高工资,岗位上却不见人;再加上人武系统的地方化,民兵队伍的兵味有了淡化,这能不引起大家的议论吗?”

春节前夕,青海省军区党委向全区官兵发出号召,要适应改革大势,扎根高原奉献,树好军人形象。一场“高原军人好样子标准大讨论”在雪域军营如火如荼地开展。

3月12日,玉树军分区的大讨论现场,“三江源讲坛”正式开讲。记者看到,官兵们围绕“高原军人好样子标准”畅所欲言,一波又一波的讨论热潮,就像摇晃的筛子,过滤了附着在官兵思想上的尘土。

“有的同志认为民兵尤其是高原地区民兵,人员分散,保障条件有限,作用难以发挥……”台上主持人的话音刚落,台下官兵就争相举手。

“玉树地震刚发生,玉树市的民兵队伍就在人武干部的带领下冲向了抗灾一线。当时,军分区、人武部的干部就是群众的主心骨,民兵队伍就是救援力量的生力军。”军分区政治部干事谢鹏的这番话,有力回击了这个问题。

一切质疑只能用行动来回应。“高原环境艰苦,自然灾害频繁,作为建在身边、用在手边的后备力量,如果不能勇于担当,抓好主业,发挥作用,树好形象,就会在时代大考中败下阵来。”省军区司令员李松山如是说。

今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得知消息后,海北州第一时间集结4个县的民兵应急分队,启封车辆,装载物资,参与救援……海北军分区司令员王宝平对记者说,关键时刻,民兵是能够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的一支重要力量。




“人武部地处军地结合部,民兵更是寓兵于民,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实际行动树立军人好样子是我们的使命,更是践行老高原精神的具体体现。”弘扬老高原精神先进个人、黄南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张海春对记者说。

张海春是一名从地方入伍的藏族大学生干部,扎根高原22年,始终胸怀一颗热爱雪域藏乡、服务各族群众的赤诚之心。全州34个乡镇的边边角角、沟沟壑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为群众送去党的暖心政策,帮扶困难群众,援建希望小学……记者得知,张海春个人还资助了6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记者去采访张海春时,他正忙着收拾行装,准备去南部的泽库县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和民族团结政策。这样的宣讲,张海春已组织了100多场。

一些接触过张海春的群众深有感触地说:“从张海春身上就能看到高原军人的好样子。”(赵济潮 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