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携手,只为先烈寻亲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7:15:10
万里携手,只为先烈寻亲人

——退役老兵刁庆峰联系社会各界为志愿军烈士寻找亲人的故事

■本报记者 刘建伟 通讯员 王保明 胡卫卫

题 记

怀念英雄

他在旧相册中想你,

告慰你:家乡富裕、美丽!

那封热烫的遗书,已交给你母亲,

她哭了很久,但总为你骄傲!

十年前已去寻你。

我从他口述中想你,

想你的英俊,你的情怀,

你戴着大红花,回望祖国的一瞬间,

想你闪电般的身影,

想你们热血染红的金达莱……

——摘自吴建辉《想你》

新闻背景

鸭绿江畔埋忠骨,清明时节祭忠魂。

对山东的陈安文、陈刚父子来说,今年清明格外不同:经过几十年苦苦寻找,终于在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找到了一级人民英雄陈德忠烈士的墓碑。两人作为烈士的侄子侄孙,这两天一直在筹划,准备清明节那天去祭奠亲人。帮烈士找到亲人的,是退役军人、《丹东日报》记者刁庆峰。从2011年开始,刁庆峰联系河南《大河报》、山东《齐鲁晚报》、河北《燕赵都市报》等多家媒体,联合发起“为志愿军烈士寻亲”活动。相隔万里的他们,相继帮109位志愿军烈士找到亲人。

1. 静静的烈士陵园

60位河南籍烈士,60年等待亲人

烈士们的兄弟姊妹甚至子侄一辈也已经七八十岁了,再不寻找恐怕永远没机会了

选择干这件事,出于刁庆峰的英雄情结。

5年前,从部队退役后,他在《丹东日报》社当上了实习记者。清明节前夕,刁庆峰采访发现:丹东市内,几处烈士陵园里安葬着两千多名志愿军烈士。60年来,其他省份的烈士亲属总有人前来祭奠,唯独河南籍60位烈士的亲人从未来过:查阅《烈士亲属来访登记簿》,60位烈士的名字下面一片空白。

“以前可能是经济条件受限的原因,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富裕了,为啥还是没人来?”刁庆峰找有关部门了解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18万志愿军官兵,除极少数团职以上干部和著名战斗英雄外,其他就近葬在了朝鲜。葬在这里的,大部分是受伤后送丹东驻军医院治疗,最终救治无效牺牲的。刁庆峰推测:不少亲属可能并不知道烈士葬在这里。

“英雄们为国家献出了生命,亲人竟不知他们魂归何处。现在,烈士们的兄弟姊妹甚至子侄一辈也已经七八十岁了,再不寻找恐怕永远没机会了!”刁庆峰决定为烈士寻亲。

毕竟60年过去了,一家一家寻找不现实。刁庆峰决定借助辽宁、河南两地的新闻媒体。在报社领导支持下,他把60位烈士的姓名、籍贯、原部队番号逐一抄录下来,还为每座墓碑拍了照片。整理发现,其中35人的信息还算详细,另外25名烈士的家庭住址仅注明河南省。

河南《大河报》记者于扬积极参与。当年清明节前夕,《丹东日报》《大河报》大篇幅报道了60位河南籍烈士60年无亲人祭扫的情况,拉开为烈士寻亲的序幕。

2. 深情的中原大地

寻亲路漫漫,奔波的艰辛背后是坚守

烈士的堂姑听说来找李俊颜的亲人,睁开昏花的双眼,用低哑的声音问:“俊颜有信儿啦?”

“名单上的烈士冯同思,好像是我哥哥冯同恩。”

“我舅舅孔海,听说是在战斗中被敌机轰炸牺牲,至今杳无音信。”

“我二伯父李世平,河南堰师太口村人,志愿军200师600团的,战争结束后定为失踪。”

寻亲报道发出后不久,刁庆峰的手机就被打得直烫手,大部分电话是请求帮助寻亲的。当天,他为4名烈士找到了亲人。“名单中‘河南板城县佰岗张宁村的’张明才应该是我爸爸,地点应该为‘河南柘城县佰岗乡张宁村’……”

“名单上那个河南新乡的王敬德,应该是我岳母的亲哥哥。”

在河南,《焦作晚报》《洛阳日报》《周口晚报》《平原晚报》等多家媒体相继加入寻亲行列。不少热心读者主动加入寻亲队伍。赵小孬是志愿军15军133团一营营长赵尊来的儿子,他保存了一本志愿军15军军史,很愿意为寻亲提供便利。焦作市抗美援朝老战士协会会长、志愿军老战士买荣彦,联合老兵们专门成立寻亲小组,复印了几十份相关报道和烈士名单,动员全市参与抗美援朝的老兵帮助烈士寻亲。

刁庆峰原本以为很快就能找到烈士亲属,可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60多年来,河南行政区划多次变更,当年的地名不少与现在出入较大。如河南新乡地区曾管辖过山东部分县区,《平原晚报》记者刘军旗为寻找田德占、任之富两位烈士的亲人,专门乘车赶到山东实地查寻。还有的烈士名字有误。比如15军军史中记载“张世魁”“张广生”,与烈士名单中的“张世奎”“张光生”仅一字之差,其他情况相近,很可能就是同一个人。烈士陵园将木质墓碑更换成石质墓碑时,也可能因字迹模糊而出现偏差,“冯同思”后来就证实为“冯同恩”。

寻找博爱县裴光田烈士的亲属时,买荣彦询问了两位老兵,都说有印象,可具体情况又不清。《焦作日报》记者付首鹏联系博爱县作者程全,通过民政局确认裴光田还有一个侄子裴明星,几经周折终于取得联系。

“还有的烈士压根就没有后代。”《周口晚报》记者高洪驰3次换乘客车,到西华县西夏镇一个偏僻村庄寻找李俊颜烈士的亲属,最终了解到:烈士是个孤儿,入伍前未婚,但他102岁的堂姑李敏还健在。老人听说来找李俊颜的亲人,睁开昏花的双眼,用低哑的声音问:“俊颜有信儿啦?”一听这话,高洪驰无语凝噎。

两个多月时间,这些热心人帮13位烈士找到了亲属。

3. 英雄的生前身后

陪亲属祭奠烈士,听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

吃着舅舅的抚恤金长大的刘国水,双手颤巍巍地抚摸墓碑上“王希成”3个字,泪流面颊

人生地不熟,5年间前来祭扫的烈士亲属不约而同地打电话给刁庆峰,刁庆峰每次都是全程陪同。

第一个来的,是周维权烈士的侄孙周磊,在辽宁大学上学。那天,薄薄的雪将600多个卧碑全盖住了。他俩用袖子挨个擦,左一个右一个,擦了三四百个之后,两人的鞋子、袖子全湿透了,这才找到烈士的墓碑。

有了这次教训,再有来祭扫的,刁庆峰就找战友提前帮忙定好位,亲属来了直接祭拜扫墓。烈士背后的故事生动感人,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每次亲属前来祭扫,刁庆峰又多了一项任务:细细询问,悉心整理成文刊发,让更多人了解烈士的生前身后事。

他至今记得,冯同恩烈士的侄子冯现岭祭奠时,将脸贴着冷冷的墓碑流着泪说:“大伯,当年爷爷过世时喊您的名字,就是不肯合眼;奶奶为了找您,眼睛都哭瞎了。爸爸临终时,嘱咐我一定要找到您!”烈士76岁的妹妹冯玉珍腿脚不好,要不是别人拦着,说啥也要来看哥哥。刁庆峰拨通她的电话,听说哥哥的墓就在跟前,冯玉珍半天说不出话来。听着电话那头哽咽的声音,刁庆峰也流下热泪。

烈士李天义的大女儿李玲得知,父亲当年是押送军械时被美军飞机炸断了双腿,爬了两里路才找到志愿军部队,但已失血过多。这些年,她们一直在寻找父亲的安葬地,直到1997年母亲过世也没能找到。

更让刁庆峰震撼的,是烈士王希成的外甥刘国水。54岁的刘国水双目失明,得知舅舅葬在丹东后,硬要弟弟陪他来丹东。原来,刘国水的父亲早逝,母亲拉扯他们兄妹4人跟着姥爷生活。姥爷在世时每月领取烈士抚恤金,他们是吃着舅舅的抚恤金长大的。刘国水双手颤巍巍地抚摸墓碑上“王希成”3个字,泪流面颊,长跪不起。

那段日子,刁庆峰白天接站、陪人祭奠,晚上则将烈士们的故事整理成文,经常忙到深夜。他说:“我要将这段历史、这些故事记下来,留给子孙后代。”

4. 永远的中华英魂

好心人持续加入,寻亲脚步永不停

丹东、吉林、大连三地同时展开“代为烈士扫墓活动”,烈士亲属们得知后感动不已

为烈士寻亲的举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当年7月,山东退伍老兵张居敏了解到,烈士陵园中144位山东籍烈士仅有3位亲属前来祭扫过烈士墓,便萌生了为烈士寻亲的念头。经他联系,《齐鲁晚报》与《丹东日报》一起以“中秋丹东圆梦”为主题,帮14位山东籍抗美援朝烈士找到亲属。这些烈士亲属组团前来,集体祭奠亲人和陵园中的其他志愿军烈士。

2012年初,长期自费寻找抗战烈士亲属的唐山市爱心人士张红琢,来到丹东后,用整整4天时间,与刁庆峰一起抄录那些没有亲人来祭扫的烈士信息,表示要奔走全国各地为烈士寻亲。

随后,河北《燕赵都市报》、浙江《钱江晚报》等多家媒体相继参与寻亲,河北长城网发布20名石家庄籍志愿军烈士名单,新华网湖南频道发布湖南省71名志愿军烈士名单,山西《三晋都市报》刊发了67位山西籍志愿军烈士的相关信息。

几年间,刁庆峰和众多媒体相继帮助109位志愿军烈士找到亲人。

“即便如此,找到的也只是一少部分烈士亲属,还有许多志愿军烈士的亲属没有找到,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刁庆峰说,中华烈士网前年开通后,烈士信息和安葬地在网上都能查到,这也极大地方便了为烈士寻亲。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烈士亲属短期内不能赶来扫墓。2014年清明节前,安葬在丹东、吉林、大连的10多名山东威海籍烈士的亲属找到了,一时赶不上清明节的祭奠扫墓。刁庆峰得知这一情况,立即联系吉林《城市晚报》、山东《威海晚报》《大连晚报》,共同发起“代为烈士扫墓活动”。丹东、吉林、大连三地同时展开:丹东数百人、吉林上千人主动代为烈士扫墓,大连还专门举行了仪式。听到这一消息,烈士亲属们感动不已,威海市特意向这三个城市发来感谢电。

老兵义举令丹东人民感动。去年,刁庆峰获评辽宁省“服务群众好党员”。

生命不息,寻亲不止。刁庆峰表示,他将一如既往地做好为烈士寻亲这件有意义的事。

为谁而活 怎样活着

■董 强

“如果一个人学会了思想,那么不管他想的是什么,他总会想到自己的死亡。”托尔斯泰这番话,源于他见证了身边一个又一个亲人的离世,对生离死别有了痛入骨髓的体验。

清明时节,缅怀先烈时郑重思考死亡,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显然不是多余:为谁而活,怎样活着。

生命诚可贵,生命只有一次。在迁移散葬烈士墓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一块破碎的小镜子、一段窄窄的小花布,有时还会有一杆旱烟袋、一枚小印章。不难想见,他或她生前,该常常照一照小镜子,看一看青春的面庞;扎一扎秀发,甩一甩活力四射的马尾辫;抽一抽旱烟袋,吧嗒着嘴想一想远在家乡的爹娘;如果是文化人,可能还会写一副字,画一幅画,盖上印章,送给自己悄悄喜欢上的那位姑娘……

然而,危急关头,他或她却义无反顾,甚至想都不用想“会不会牺牲”,便毅然决然地站出来,冲上前,豁出去。

几桩发生在战争年代的往事,至今想来让人心痛。

“死无葬身之地”,常常作为一个贬义词,特指惨死或严厉的惩罚。濒临绝境时,牺牲者又何来葬身之地?军史专家考证,长征途中,红军三大主力近万人牺牲在雪山上,尸骨大多就地掩埋,来不及掩埋或无法掩埋的情况时有发生。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军一支精干的小分队,重新进入四川松潘草地,泥泞的草地上仍布满了累累白骨和生了锈的刺刀、铁锅、马灯……

幸运的是,红二、六军团在滇西北的中甸藏区碰上了好心人。红军不住寺庙、不扰藏家,义举感动了藏族群众,一些藏族老人主动走出来为牺牲的红军官兵收遗体:老红军的女儿刘江波在《信仰的追问》一书中感叹:“每当海螺呜呜、柏烟袅袅,铃声摇动、诵念声起的时候……红军干干净净的灵魂就被‘神鸟’带入了神圣的天国。”

战争的惨烈,常常会制造失踪者,“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例子并不鲜见。

1951年,一位名叫刘敏的小伙子从重庆来到东北,参加新组建的人民防空军,次年开赴血与火的朝鲜战场。他的未婚妻张惠峰同他一起赴朝,当时她在团指挥连任指挥排长,他任通信连连长。两人相约:战争一结束,就回家完婚。

残酷的战争中,两人失散了。战争结束回国后,刘敏辗转寻找张惠峰,往她的老家、老部队去信,苦苦询问相关情况。为了她,刘敏多年没成家。后来,在战友劝说下与一位战友结合了。夫妻二人又一起继续寻找张惠峰。几年前,刘敏老人曾哽咽着说:“如果,如果她还活着,就是见上一面也了却一桩心愿。如果她残废了,我愿意养她一辈子。如果她牺牲了,我知道个准信儿也好啊!”

伏契克说过:“为了争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那些英勇牺牲的先烈,何止是一尊尊石质的雕像!他们分明是一颗颗启明星,追求光明,战胜黑暗,时刻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就像诗人艾青赞美的那样:“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

前不久,中韩双方共同举行仪式,韩方向中方再次移交一批共36具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英魂归来,浩气长存!

回望当年,藏族同胞之所以主动为红军官兵收遗体,因为他们心怀敬重和敬佩。敬重那些生前高扬的头颅,敬佩那些永不屈服的灵魂。

回望当年,失踪者之所以失踪,因为他们不能预测自己的命运。令人景仰的是,他们主动掌握着自己的命运:永远为人民利益而战!

仰望天空,启明星之所以启明,因为它在“光明与黑暗交替”中,始终“投身在光明的行列”“期待着太阳上升”。

http://www.81.cn/jmywyl/2016-04/04/content_6990209.htm万里携手,只为先烈寻亲人

——退役老兵刁庆峰联系社会各界为志愿军烈士寻找亲人的故事

■本报记者 刘建伟 通讯员 王保明 胡卫卫

题 记

怀念英雄

他在旧相册中想你,

告慰你:家乡富裕、美丽!

那封热烫的遗书,已交给你母亲,

她哭了很久,但总为你骄傲!

十年前已去寻你。

我从他口述中想你,

想你的英俊,你的情怀,

你戴着大红花,回望祖国的一瞬间,

想你闪电般的身影,

想你们热血染红的金达莱……

——摘自吴建辉《想你》

新闻背景

鸭绿江畔埋忠骨,清明时节祭忠魂。

对山东的陈安文、陈刚父子来说,今年清明格外不同:经过几十年苦苦寻找,终于在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找到了一级人民英雄陈德忠烈士的墓碑。两人作为烈士的侄子侄孙,这两天一直在筹划,准备清明节那天去祭奠亲人。帮烈士找到亲人的,是退役军人、《丹东日报》记者刁庆峰。从2011年开始,刁庆峰联系河南《大河报》、山东《齐鲁晚报》、河北《燕赵都市报》等多家媒体,联合发起“为志愿军烈士寻亲”活动。相隔万里的他们,相继帮109位志愿军烈士找到亲人。

1. 静静的烈士陵园

60位河南籍烈士,60年等待亲人

烈士们的兄弟姊妹甚至子侄一辈也已经七八十岁了,再不寻找恐怕永远没机会了

选择干这件事,出于刁庆峰的英雄情结。

5年前,从部队退役后,他在《丹东日报》社当上了实习记者。清明节前夕,刁庆峰采访发现:丹东市内,几处烈士陵园里安葬着两千多名志愿军烈士。60年来,其他省份的烈士亲属总有人前来祭奠,唯独河南籍60位烈士的亲人从未来过:查阅《烈士亲属来访登记簿》,60位烈士的名字下面一片空白。

“以前可能是经济条件受限的原因,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富裕了,为啥还是没人来?”刁庆峰找有关部门了解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18万志愿军官兵,除极少数团职以上干部和著名战斗英雄外,其他就近葬在了朝鲜。葬在这里的,大部分是受伤后送丹东驻军医院治疗,最终救治无效牺牲的。刁庆峰推测:不少亲属可能并不知道烈士葬在这里。

“英雄们为国家献出了生命,亲人竟不知他们魂归何处。现在,烈士们的兄弟姊妹甚至子侄一辈也已经七八十岁了,再不寻找恐怕永远没机会了!”刁庆峰决定为烈士寻亲。

毕竟60年过去了,一家一家寻找不现实。刁庆峰决定借助辽宁、河南两地的新闻媒体。在报社领导支持下,他把60位烈士的姓名、籍贯、原部队番号逐一抄录下来,还为每座墓碑拍了照片。整理发现,其中35人的信息还算详细,另外25名烈士的家庭住址仅注明河南省。

河南《大河报》记者于扬积极参与。当年清明节前夕,《丹东日报》《大河报》大篇幅报道了60位河南籍烈士60年无亲人祭扫的情况,拉开为烈士寻亲的序幕。

2. 深情的中原大地

寻亲路漫漫,奔波的艰辛背后是坚守

烈士的堂姑听说来找李俊颜的亲人,睁开昏花的双眼,用低哑的声音问:“俊颜有信儿啦?”

“名单上的烈士冯同思,好像是我哥哥冯同恩。”

“我舅舅孔海,听说是在战斗中被敌机轰炸牺牲,至今杳无音信。”

“我二伯父李世平,河南堰师太口村人,志愿军200师600团的,战争结束后定为失踪。”

寻亲报道发出后不久,刁庆峰的手机就被打得直烫手,大部分电话是请求帮助寻亲的。当天,他为4名烈士找到了亲人。“名单中‘河南板城县佰岗张宁村的’张明才应该是我爸爸,地点应该为‘河南柘城县佰岗乡张宁村’……”

“名单上那个河南新乡的王敬德,应该是我岳母的亲哥哥。”

在河南,《焦作晚报》《洛阳日报》《周口晚报》《平原晚报》等多家媒体相继加入寻亲行列。不少热心读者主动加入寻亲队伍。赵小孬是志愿军15军133团一营营长赵尊来的儿子,他保存了一本志愿军15军军史,很愿意为寻亲提供便利。焦作市抗美援朝老战士协会会长、志愿军老战士买荣彦,联合老兵们专门成立寻亲小组,复印了几十份相关报道和烈士名单,动员全市参与抗美援朝的老兵帮助烈士寻亲。

刁庆峰原本以为很快就能找到烈士亲属,可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60多年来,河南行政区划多次变更,当年的地名不少与现在出入较大。如河南新乡地区曾管辖过山东部分县区,《平原晚报》记者刘军旗为寻找田德占、任之富两位烈士的亲人,专门乘车赶到山东实地查寻。还有的烈士名字有误。比如15军军史中记载“张世魁”“张广生”,与烈士名单中的“张世奎”“张光生”仅一字之差,其他情况相近,很可能就是同一个人。烈士陵园将木质墓碑更换成石质墓碑时,也可能因字迹模糊而出现偏差,“冯同思”后来就证实为“冯同恩”。

寻找博爱县裴光田烈士的亲属时,买荣彦询问了两位老兵,都说有印象,可具体情况又不清。《焦作日报》记者付首鹏联系博爱县作者程全,通过民政局确认裴光田还有一个侄子裴明星,几经周折终于取得联系。

“还有的烈士压根就没有后代。”《周口晚报》记者高洪驰3次换乘客车,到西华县西夏镇一个偏僻村庄寻找李俊颜烈士的亲属,最终了解到:烈士是个孤儿,入伍前未婚,但他102岁的堂姑李敏还健在。老人听说来找李俊颜的亲人,睁开昏花的双眼,用低哑的声音问:“俊颜有信儿啦?”一听这话,高洪驰无语凝噎。

两个多月时间,这些热心人帮13位烈士找到了亲属。

3. 英雄的生前身后

陪亲属祭奠烈士,听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

吃着舅舅的抚恤金长大的刘国水,双手颤巍巍地抚摸墓碑上“王希成”3个字,泪流面颊

人生地不熟,5年间前来祭扫的烈士亲属不约而同地打电话给刁庆峰,刁庆峰每次都是全程陪同。

第一个来的,是周维权烈士的侄孙周磊,在辽宁大学上学。那天,薄薄的雪将600多个卧碑全盖住了。他俩用袖子挨个擦,左一个右一个,擦了三四百个之后,两人的鞋子、袖子全湿透了,这才找到烈士的墓碑。

有了这次教训,再有来祭扫的,刁庆峰就找战友提前帮忙定好位,亲属来了直接祭拜扫墓。烈士背后的故事生动感人,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每次亲属前来祭扫,刁庆峰又多了一项任务:细细询问,悉心整理成文刊发,让更多人了解烈士的生前身后事。

他至今记得,冯同恩烈士的侄子冯现岭祭奠时,将脸贴着冷冷的墓碑流着泪说:“大伯,当年爷爷过世时喊您的名字,就是不肯合眼;奶奶为了找您,眼睛都哭瞎了。爸爸临终时,嘱咐我一定要找到您!”烈士76岁的妹妹冯玉珍腿脚不好,要不是别人拦着,说啥也要来看哥哥。刁庆峰拨通她的电话,听说哥哥的墓就在跟前,冯玉珍半天说不出话来。听着电话那头哽咽的声音,刁庆峰也流下热泪。

烈士李天义的大女儿李玲得知,父亲当年是押送军械时被美军飞机炸断了双腿,爬了两里路才找到志愿军部队,但已失血过多。这些年,她们一直在寻找父亲的安葬地,直到1997年母亲过世也没能找到。

更让刁庆峰震撼的,是烈士王希成的外甥刘国水。54岁的刘国水双目失明,得知舅舅葬在丹东后,硬要弟弟陪他来丹东。原来,刘国水的父亲早逝,母亲拉扯他们兄妹4人跟着姥爷生活。姥爷在世时每月领取烈士抚恤金,他们是吃着舅舅的抚恤金长大的。刘国水双手颤巍巍地抚摸墓碑上“王希成”3个字,泪流面颊,长跪不起。

那段日子,刁庆峰白天接站、陪人祭奠,晚上则将烈士们的故事整理成文,经常忙到深夜。他说:“我要将这段历史、这些故事记下来,留给子孙后代。”

4. 永远的中华英魂

好心人持续加入,寻亲脚步永不停

丹东、吉林、大连三地同时展开“代为烈士扫墓活动”,烈士亲属们得知后感动不已

为烈士寻亲的举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当年7月,山东退伍老兵张居敏了解到,烈士陵园中144位山东籍烈士仅有3位亲属前来祭扫过烈士墓,便萌生了为烈士寻亲的念头。经他联系,《齐鲁晚报》与《丹东日报》一起以“中秋丹东圆梦”为主题,帮14位山东籍抗美援朝烈士找到亲属。这些烈士亲属组团前来,集体祭奠亲人和陵园中的其他志愿军烈士。

2012年初,长期自费寻找抗战烈士亲属的唐山市爱心人士张红琢,来到丹东后,用整整4天时间,与刁庆峰一起抄录那些没有亲人来祭扫的烈士信息,表示要奔走全国各地为烈士寻亲。

随后,河北《燕赵都市报》、浙江《钱江晚报》等多家媒体相继参与寻亲,河北长城网发布20名石家庄籍志愿军烈士名单,新华网湖南频道发布湖南省71名志愿军烈士名单,山西《三晋都市报》刊发了67位山西籍志愿军烈士的相关信息。

几年间,刁庆峰和众多媒体相继帮助109位志愿军烈士找到亲人。

“即便如此,找到的也只是一少部分烈士亲属,还有许多志愿军烈士的亲属没有找到,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刁庆峰说,中华烈士网前年开通后,烈士信息和安葬地在网上都能查到,这也极大地方便了为烈士寻亲。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烈士亲属短期内不能赶来扫墓。2014年清明节前,安葬在丹东、吉林、大连的10多名山东威海籍烈士的亲属找到了,一时赶不上清明节的祭奠扫墓。刁庆峰得知这一情况,立即联系吉林《城市晚报》、山东《威海晚报》《大连晚报》,共同发起“代为烈士扫墓活动”。丹东、吉林、大连三地同时展开:丹东数百人、吉林上千人主动代为烈士扫墓,大连还专门举行了仪式。听到这一消息,烈士亲属们感动不已,威海市特意向这三个城市发来感谢电。

老兵义举令丹东人民感动。去年,刁庆峰获评辽宁省“服务群众好党员”。

生命不息,寻亲不止。刁庆峰表示,他将一如既往地做好为烈士寻亲这件有意义的事。

为谁而活 怎样活着

■董 强

“如果一个人学会了思想,那么不管他想的是什么,他总会想到自己的死亡。”托尔斯泰这番话,源于他见证了身边一个又一个亲人的离世,对生离死别有了痛入骨髓的体验。

清明时节,缅怀先烈时郑重思考死亡,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显然不是多余:为谁而活,怎样活着。

生命诚可贵,生命只有一次。在迁移散葬烈士墓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一块破碎的小镜子、一段窄窄的小花布,有时还会有一杆旱烟袋、一枚小印章。不难想见,他或她生前,该常常照一照小镜子,看一看青春的面庞;扎一扎秀发,甩一甩活力四射的马尾辫;抽一抽旱烟袋,吧嗒着嘴想一想远在家乡的爹娘;如果是文化人,可能还会写一副字,画一幅画,盖上印章,送给自己悄悄喜欢上的那位姑娘……

然而,危急关头,他或她却义无反顾,甚至想都不用想“会不会牺牲”,便毅然决然地站出来,冲上前,豁出去。

几桩发生在战争年代的往事,至今想来让人心痛。

“死无葬身之地”,常常作为一个贬义词,特指惨死或严厉的惩罚。濒临绝境时,牺牲者又何来葬身之地?军史专家考证,长征途中,红军三大主力近万人牺牲在雪山上,尸骨大多就地掩埋,来不及掩埋或无法掩埋的情况时有发生。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军一支精干的小分队,重新进入四川松潘草地,泥泞的草地上仍布满了累累白骨和生了锈的刺刀、铁锅、马灯……

幸运的是,红二、六军团在滇西北的中甸藏区碰上了好心人。红军不住寺庙、不扰藏家,义举感动了藏族群众,一些藏族老人主动走出来为牺牲的红军官兵收遗体:老红军的女儿刘江波在《信仰的追问》一书中感叹:“每当海螺呜呜、柏烟袅袅,铃声摇动、诵念声起的时候……红军干干净净的灵魂就被‘神鸟’带入了神圣的天国。”

战争的惨烈,常常会制造失踪者,“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例子并不鲜见。

1951年,一位名叫刘敏的小伙子从重庆来到东北,参加新组建的人民防空军,次年开赴血与火的朝鲜战场。他的未婚妻张惠峰同他一起赴朝,当时她在团指挥连任指挥排长,他任通信连连长。两人相约:战争一结束,就回家完婚。

残酷的战争中,两人失散了。战争结束回国后,刘敏辗转寻找张惠峰,往她的老家、老部队去信,苦苦询问相关情况。为了她,刘敏多年没成家。后来,在战友劝说下与一位战友结合了。夫妻二人又一起继续寻找张惠峰。几年前,刘敏老人曾哽咽着说:“如果,如果她还活着,就是见上一面也了却一桩心愿。如果她残废了,我愿意养她一辈子。如果她牺牲了,我知道个准信儿也好啊!”

伏契克说过:“为了争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那些英勇牺牲的先烈,何止是一尊尊石质的雕像!他们分明是一颗颗启明星,追求光明,战胜黑暗,时刻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就像诗人艾青赞美的那样:“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

前不久,中韩双方共同举行仪式,韩方向中方再次移交一批共36具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英魂归来,浩气长存!

回望当年,藏族同胞之所以主动为红军官兵收遗体,因为他们心怀敬重和敬佩。敬重那些生前高扬的头颅,敬佩那些永不屈服的灵魂。

回望当年,失踪者之所以失踪,因为他们不能预测自己的命运。令人景仰的是,他们主动掌握着自己的命运:永远为人民利益而战!

仰望天空,启明星之所以启明,因为它在“光明与黑暗交替”中,始终“投身在光明的行列”“期待着太阳上升”。

http://www.81.cn/jmywyl/2016-04/04/content_6990209.htm
英雄的亲人,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我的三姥爷牺牲在朝鲜。墓地一直不知道葬在何处。。网上英烈堂有名字。
我的三姥爷牺牲在朝鲜。墓地一直不知道葬在何处。。网上英烈堂有名字。
向军烈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