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贺龙、刘伯承的指挥风格不同之侧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30:29
在抗战初期八路军出师山西的几战中,能看出三名师长各自的作战指挥特点。

在第115师的平型关大捷一役中,师长林彪三次亲临战场查看地形,选定作战地域,尔后与副师长聂荣臻确立作战决心,并集中全师2旅4团主力(不惜违背毛泽东、彭德怀关于集中一个旅作战的指示,只是后来因山洪断路只赶到参战3个团)于平型关地域,精心进行战斗部署。对于师、旅、团的指挥位置,部队的展开、预备队摆放,乃至机枪阵地的设置、作战节奏的控制等细节,他都一一过问,力求无虞。结果一战成名,极大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林彪的指挥特点,突出了一个“细”字。
第120师开赴晋西北后,为配合忻口会战,师长贺龙就将人马展开,命宋时轮支队出雁北游击迟滞日军,张宗逊、李井泉率358旅715团南下侧击忻口之敌,王震率359旅进至崞县以西配合张宗逊部行动,贺炳炎、廖汉生率358旅716团两个营去雁门关袭击日军交通线。贺龙不打折扣,舍得用兵,把手上的兵力都撒了出去。他对各部的要求就是:现在打得是日本侵略军,不是内战时期的国民党军,在战术思想上要扭得快。同时要紧密联系群众,搞好侦察工作。结果宋时轮支队在雁北进行游击,于井坪镇、马邑、安荣桥、岱岳、平鲁、南辛庄等战斗中先后奏凯,歼敌数百人,收复平鲁县城;贺炳炎、廖汉生部打伏击两胜雁门关,歼灭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20多辆,一度切断了日军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的后方补给线;张宗逊、李井泉部出击南北大常成功,歼敌百余人;王震部在阳明堡以南设伏,歼敌300余人,毁车30余辆,一度切断了日军由平型关至忻口的交通线。贺龙向来用人不疑,手下将领也极富作战主动性,在指挥特点上突出了一个“放”字。

刘伯承率第129师挺进山西后,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分别于正太铁路、邯长公路沿线展开游击战,袭扰迟滞日军的进攻。在此期间,先后指挥了著名的叠伏七亘村,再伏黄崖底、户封村与智算神头岭等战斗,斩获颇丰。在七亘村战斗前,刘伯承亲赴战场察看地形,周密组织战斗。第一次伏击战取胜后,刘伯承准确判断日军仍要从此处经过,遂决心采取兵法中的“叠伏”之策,于七亘村同一地点再次伏击日军,结果又告凯旋。两战共歼灭日军400余人,缴获骡马400多匹及大批弹药物资,取得了第129师出师以来继奇袭阳明堡战斗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之后,刘伯承指挥第129师继续在昔阳县东南的黄崖底设伏,歼灭日军第109师团第135联队300余人,击毙骡马300余匹。为配合南下支援正太路地区作战的林彪第115师,刘伯承再次指挥第129师在广阳以东的户封村附近设伏,又歼灭日军第109师团一部250余人,迫使日军第109师团不得不改道北去。刘伯承指挥第129师在正太路沿线接连四次设伏,仗仗取胜,战果辉煌。对此,刘伯承称之为“重叠的待伏”。
在神头岭战斗前,刘伯承由于对国民党军队的地图不放心,就带着陈赓、李达及参谋人员去实地进行了勘察。结果发现实际地形与地图不符,日军必经的公路不走山沟走山梁,上边又光秃秃的埋伏不了兵,看上去根本打不了伏击。正当大家失望之际,刘伯承却提出就在这光山梁上打伏击。陈赓很快明白过来,也予以赞同。经过周密分析利弊后,他们决心仍在此处设伏,依托岭上路边国民党军队修的一些废弃工事,搞好隐蔽伪装,来一次反常用兵,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结果一个漂亮仗诞生了,歼灭了由此经过的日军第16师团、第108师团各一部,毙伤俘敌1500余人(日军资料称共战死399人,失踪8人,负伤40人,损失了314匹军马),毙伤和俘获骡马600余匹,缴获各种枪支550余件,击毁敌汽车百余辆。战后日本的报纸上惊呼,说“这场战争是由支那一流的中国人称为神机军师所指挥的”。

从上述几战中可以看出,刘伯承足智多谋,能反向思维,反常用兵,指挥才能过人一筹。从中突出的指挥特点,是一个“活”字。

正因为林彪、贺龙、刘伯承具有不同的指挥特点,他们所指挥的战役战斗便也相应具备了各自的特点。林彪打仗唯恐兵少,好集中兵力打大仗,同时深思熟悉,算无遗策,轻易不愿涉险;贺龙打仗放得开,用兵忽分忽合,手下大将也各显其能多独挡一面,反过来说就是小仗多而大仗少;刘伯承也喜欢集中兵力打大仗,同时变动不拘,神出鬼没,具有很强的威摄性,令对手未战而先胆寒。从1945年9月至1948年8月三大战役开始前,在全国各战略区统计的歼敌战绩中,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前身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共歼灭敌军13个半军部、44个半师部、103个团,居于五大战略区野战军战绩之冠。你说,能打不能打?
在抗战初期八路军出师山西的几战中,能看出三名师长各自的作战指挥特点。

在第115师的平型关大捷一役中,师长林彪三次亲临战场查看地形,选定作战地域,尔后与副师长聂荣臻确立作战决心,并集中全师2旅4团主力(不惜违背毛泽东、彭德怀关于集中一个旅作战的指示,只是后来因山洪断路只赶到参战3个团)于平型关地域,精心进行战斗部署。对于师、旅、团的指挥位置,部队的展开、预备队摆放,乃至机枪阵地的设置、作战节奏的控制等细节,他都一一过问,力求无虞。结果一战成名,极大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林彪的指挥特点,突出了一个“细”字。
第120师开赴晋西北后,为配合忻口会战,师长贺龙就将人马展开,命宋时轮支队出雁北游击迟滞日军,张宗逊、李井泉率358旅715团南下侧击忻口之敌,王震率359旅进至崞县以西配合张宗逊部行动,贺炳炎、廖汉生率358旅716团两个营去雁门关袭击日军交通线。贺龙不打折扣,舍得用兵,把手上的兵力都撒了出去。他对各部的要求就是:现在打得是日本侵略军,不是内战时期的国民党军,在战术思想上要扭得快。同时要紧密联系群众,搞好侦察工作。结果宋时轮支队在雁北进行游击,于井坪镇、马邑、安荣桥、岱岳、平鲁、南辛庄等战斗中先后奏凯,歼敌数百人,收复平鲁县城;贺炳炎、廖汉生部打伏击两胜雁门关,歼灭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20多辆,一度切断了日军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的后方补给线;张宗逊、李井泉部出击南北大常成功,歼敌百余人;王震部在阳明堡以南设伏,歼敌300余人,毁车30余辆,一度切断了日军由平型关至忻口的交通线。贺龙向来用人不疑,手下将领也极富作战主动性,在指挥特点上突出了一个“放”字。

刘伯承率第129师挺进山西后,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分别于正太铁路、邯长公路沿线展开游击战,袭扰迟滞日军的进攻。在此期间,先后指挥了著名的叠伏七亘村,再伏黄崖底、户封村与智算神头岭等战斗,斩获颇丰。在七亘村战斗前,刘伯承亲赴战场察看地形,周密组织战斗。第一次伏击战取胜后,刘伯承准确判断日军仍要从此处经过,遂决心采取兵法中的“叠伏”之策,于七亘村同一地点再次伏击日军,结果又告凯旋。两战共歼灭日军400余人,缴获骡马400多匹及大批弹药物资,取得了第129师出师以来继奇袭阳明堡战斗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之后,刘伯承指挥第129师继续在昔阳县东南的黄崖底设伏,歼灭日军第109师团第135联队300余人,击毙骡马300余匹。为配合南下支援正太路地区作战的林彪第115师,刘伯承再次指挥第129师在广阳以东的户封村附近设伏,又歼灭日军第109师团一部250余人,迫使日军第109师团不得不改道北去。刘伯承指挥第129师在正太路沿线接连四次设伏,仗仗取胜,战果辉煌。对此,刘伯承称之为“重叠的待伏”。
在神头岭战斗前,刘伯承由于对国民党军队的地图不放心,就带着陈赓、李达及参谋人员去实地进行了勘察。结果发现实际地形与地图不符,日军必经的公路不走山沟走山梁,上边又光秃秃的埋伏不了兵,看上去根本打不了伏击。正当大家失望之际,刘伯承却提出就在这光山梁上打伏击。陈赓很快明白过来,也予以赞同。经过周密分析利弊后,他们决心仍在此处设伏,依托岭上路边国民党军队修的一些废弃工事,搞好隐蔽伪装,来一次反常用兵,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结果一个漂亮仗诞生了,歼灭了由此经过的日军第16师团、第108师团各一部,毙伤俘敌1500余人(日军资料称共战死399人,失踪8人,负伤40人,损失了314匹军马),毙伤和俘获骡马600余匹,缴获各种枪支550余件,击毁敌汽车百余辆。战后日本的报纸上惊呼,说“这场战争是由支那一流的中国人称为神机军师所指挥的”。

从上述几战中可以看出,刘伯承足智多谋,能反向思维,反常用兵,指挥才能过人一筹。从中突出的指挥特点,是一个“活”字。

正因为林彪、贺龙、刘伯承具有不同的指挥特点,他们所指挥的战役战斗便也相应具备了各自的特点。林彪打仗唯恐兵少,好集中兵力打大仗,同时深思熟悉,算无遗策,轻易不愿涉险;贺龙打仗放得开,用兵忽分忽合,手下大将也各显其能多独挡一面,反过来说就是小仗多而大仗少;刘伯承也喜欢集中兵力打大仗,同时变动不拘,神出鬼没,具有很强的威摄性,令对手未战而先胆寒。从1945年9月至1948年8月三大战役开始前,在全国各战略区统计的歼敌战绩中,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前身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共歼灭敌军13个半军部、44个半师部、103个团,居于五大战略区野战军战绩之冠。你说,能打不能打?
中野损失也大,挺进大别山的时候损失非常大,甚至要陈赓、粟裕跑过去救急。
starlink 发表于 2016-2-9 22:06
中野损失也大,挺进大别山的时候损失非常大,甚至要陈赓、粟裕跑过去救急。
损失大是为全局做出的牺牲,刘邓完全可以不去大别山,但对中央军委的指示不打折扣,以本部冒险损失策应了陈粟、陈谢大军南进展开,使得外线作战局面不可逆转,是战略上的大成功。否则,中原无有五大野战军主力插足,何来后边的豫东战役、襄樊战役、淮海战役?
中野损失也大,挺进大别山的时候损失非常大,甚至要陈赓、粟裕跑过去救急。
那个本身就是为了战略全局去牺牲的。当时已经是形势逼人,刘邓本来还想再等等,但陕北方面压力太大已经等不了,只能以挺进国民党政权核心区调动敌军了。
当时毛泽东设想的三种结局,已经算是争取到最好的了。
陈毅、粟裕在淮海战役中有指示,三野部队不得与二野部队因为战利品和俘虏起冲突,要让二野先挑、先补充,就是因为二野挺进大别山损失过重,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的五师缴获的贴条,虽然取材于四野的钟伟部队的历史事实,但是后面粟裕批评三野与李云龙打官司的部队时说的话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确实是三种不同性格的不同
其实贺龙的齐会战斗打的也挺好的,可惜后来被彭取代,结果彭打的也不咋样,弄的一野上下不服。
林总打仗巧,伤亡少。 部下拥戴。
老猫成贼 发表于 2016-2-10 23:55
其实贺龙的齐会战斗打的也挺好的,可惜后来被彭取代,结果彭打的也不咋样,弄的一野上下不服。

一野也就是王震、贺炳炎之类的不服,别人还是服的。王震那是和彭几句话就吵,但要是见不着彭还想他。贺炳炎是贺龙红三军留下来的少数嫡系,不服彭是有原因的,彭也让着他,其他人不具备贺的条件。
零零的朋友 发表于 2016-2-11 00:09
一野也就是王震、贺炳炎之类的不服,别人还是服的。王震那是和彭几句话就吵,但要是见不着彭还想他。贺 ...
廖汉生当时跟彭干过,老彭有时过于急躁和骄横。
老猫成贼 发表于 2016-2-11 00:26
廖汉生当时跟彭干过,老彭有时过于急躁和骄横。
廖汉生也是一时情急,并不是不服彭。他和彭德怀的关系很好,50年代国防部成立后,7个副部长别人都是大将上将,就他一个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