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高人来科普:EOTS,还是EOSS/IRST?——40楼韩五记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43:07


130769418.jpg
8.jpg


130769418.jpg
8.jpg


既然卤煮截了我的微博,我还是来填一下坑罢……

太忙了,就简单写写吧。

1、瞄准吊舱的设计需求

当你冲破重重拦截线,冒着隆隆炮火投下制导炸弹的时候,你的第一个想法会是什么?

肯定是立刻掉头,远离这块魔鬼的区域。

但是,制导炸弹还没命中,你还得继续为它指示目标。

所以,基于这种需求,对地瞄准吊舱(Targeting Pod),一般都具备几乎整个下半球的视野。为的就是在你掉转机头后,依然可以继续为导弹、炸弹指示目标。

就拿我们熟悉的狙击手吊舱来说,很多人印象中的狙击手吊舱是这个样子的:

001_'mfc-sniper_'105905wu9995r55bwksb56.jpg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狙击手吊舱的头部,是可以360度旋转的!

002_'狙击手.png

旋转之后的效果就是这样:

003_'mfc-sniper_'2008-f-06-19-5509-2.jpg

然后是这样:

004_'mfc-sniper-photo-main-h.jpg

再然后是这样:

005_'Sniper_XR_pod_mounted_on_Canadian_CF-188_(5624032086).jpg

从下往上看就是这样:

006_'targeting_pod.jpg

看到没?狙击手实际上可以通过旋转头部的设备,来瞄准几乎整个下半球。

F-16的手册给出了瞄准吊舱的盲区(注意是盲区!):

007_Targeting_Pod_Blind_Zone.png

可以清楚的看到,瞄准吊舱的基本设计要求,就是能覆盖下半球的大部分区域。

不仅狙击手是这样,更早的蓝丁吊舱也是:

009_lantirn_'podandman.jpg
010_lantirn_'lite1.jpg

甚至F-117也是!

011_F-117_DLIR.png

红圈是里F-117的DLIR,即下视红外系统,提供和上面两个吊舱类似的、覆盖下半球的能力。


所以,一个真正为对地而设计的光电系统,是一定会覆盖下半球的,这样就可以在投弹后立刻脱离,从本机的侧面甚至后面方向,为指导炸弹提供目标指示。比如FC-31模型上的这个:

012_'184910ba1t5b59pd9zxbgr.jpg

而J-20机头下的设备,显然并没有试图去做到这一点 —— 尽管难度并不大。

在完全有技术、有条件做到FC-31那样的光窗的情况下,而不去做,最合理的解释就是,J-20的这个设备,是一个IRST,或者先进型的IRST。


2、位置的问题

IRST是什么?简单来说,IRST是对空的红外设备,刚才说的Targeting Pod是对地的红外设备。


有人可能会说,对空的设备放在机鼻下方,视野那么差,脑子里有坑吧?

并不是。

F-14的例子已经被说过很多次了:

015_'mfc-irst-photo-07-h.jpg

016_49249312_78.jpg

F-14机鼻下的 IRST 和电视摄像组件(Television Camera Set,TCS)

我们再来看看F-15的IRST方案怎么样?

017_F-15_Chin_pod.jpg

或者再看看YF-23的EMD方案?

018_F-23_EMD.jpg
机鼻下方为IRST预留了位置。

或者诺格的NATF方案?

019_natf.gif
看见EOSS几个字没?

或者F-22的AIRST方案?

020_F-22_AIRST.jpg

这些都是在机鼻下方的IRST。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随着近些年来红外器件的迅猛发展,红外探测设备的有效探测距离越来越高;和早期Su-27上的那种只能探测20千米级的花瓶不同,现代的IRST已经能够探测到150千米级别上的目标。

020_'IRST_table.png

近些年的新IRST,比上面这张表里的数据更加先进。

020-1_'EOTS_160公里确认距离.jpg



教科书里早就帮我们计算过,对于典型作战情况下,飞行在8千米左右的作战飞机,面对的所有的典型作战高度的目标,只要敌方和自己的距离超过50千米,那么目标的俯仰角一定是在正负10度以内

换言之,那些上百千米外的目标,其位置一定是在天地线/海天线附近


以F-35的EOTS为例,其能够向上探测的俯仰角约为7度,对于大多数距离上的目标,完全足够。

021_'20065813414501024.jpg

而更近距离上的目标,则由具有球形探测区域、但探测距离近的多的EODAS负责。

022_F-35_EODAS.jpg

J-20的EODAS孔径位置,几乎和F-35如出一辙:

023_J-20_EODAS位置示意图_s.jpg

EODAS的视野是球状的,可以看到飞机侧面甚至后方:

023-1_'62c0e832jw1e2lumqmqkxj.jpg


而将远距离的IRST设备转移至机头下方,则可以有效地减少对飞行员视野的阻挡;

要知道,不论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同样技术条件下,更大尺寸的孔径就意味着更好的性能!让负责远距离探测的IRST的孔径,摆脱飞行员视野需求的束缚,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F-23 EMD、F-22等战机都选择机鼻下方 IRST 方案的一个重要原因。


3、通过透明件方向进行判断

040_J-20_EOSS.jpg
(图来自 机外停车)

我们可以看到,J-20机头下的这个设备,其透明件主要是朝向前方的,这是IRST设备的典型特征,一直到今天都是:

024_IRST F-15SA.jpg

一架F-15K挂载的组合吊舱,下面的是“狙击手”瞄准吊舱,负责对地,旋转之后就会有下半球视野;上面的是AN/AAS-42(IRST),负责对空,透明件固定朝向前方。

最近出现的、新型的IRST,透明件也都无一例外是朝前的:

025_mfc-irst-photo-04-h.jpg

026_IRST-21.jpg

027_mfc-legion-pod-photo-main-02-h.jpg


显然,从J-20机头下设备的光窗位置来看,这是一个设计侧重于对空的设备,对空和对地不是“一起吃肉”,而是“对空吃肉,对地喝汤”。至于喝不喝的到,还要看时间、钱、项目实际工程进展等一些其他因素,难以简单判断。

这个设备,就是一个兰博基尼盖拉多;你如果非要说他有两个座位,可以载客,也没错;但是,如果设计师的目标真的是载更多的客,他会努力设计一款SUV出来,而不是现在的这辆超跑。看看FC-31机鼻下的设备和J-20这个设备的区别,一目了然。


需要再次特别指出的是,我指出J-20的这个设备是以对空为主,并不代表否定这个设备的对地能力,或者潜在的对地能力;毕竟现在早已是软件为王的时代,F-35的EOTS就是最好的例子,利用同一套硬件,实现了 IRST 和 FLIR 两大功能。

028_IRST_FLIR.png

传统上的IRST和FLIR的技术区别。当然这个表里有很多细节错误。

粗略的来说,IRST一般用3~5微米的波段,FLIR用8~12微米的波段(并不绝对),探测的目标类型、特征完全不同;而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F-35上的两套红外设备EOTS、EODAS,利用3~5微米的中波段的器件,加上先进的航电架构及软件,同时实现了两者的功能。



退一步说,假设就算J-20的这个设备真的完全不具备对地功能,也不代表J-20没有对地能力,并不是所有的对地任务都需要光电设备。F-22没有什么光电探测设备(导弹来袭告警探测器除外),一样可以扔JDAM、SDB。

030_'JDAM_10094_'090508-f-7814K-004.jpg


这个帖子的关键在于,指出J-20机头下的这个设备,和F-35的EOTS是不同的(至少设计的侧重点不同);拿着这个设备一口咬定J-20的设计是以对地为主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J-20的这个设备,恰恰说明了它是一款以对空为设计侧重方向的战斗机。

至于那些不知道怎么就联想到 “谁谁技术水平不行” 的网友……对不起,这个锅,我不背。


4、命名的问题

再说一下关于命名的问题。

Targeting Pod,也就是瞄准吊舱,是一种对地的吊舱;是一种用来识别、瞄准地面目标,并且引导空地武器对其进行攻击的装备。这里必须说一个习俗的问题,targeting pod 一般都是指对地的吊舱,尽管光电吊舱也有很多对空的,但一般不会叫 targeting pod。

032_'targeting pod.png

只要提到 targeting,就隐含了对地的意思,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就像AESA、PESA,内行都知道应该叫 “有源阵”、“无源阵”,而你非要按照英文单词的原意,翻译成 “主动阵”、“被动阵”,虽然也不能说是错误,但是内行人肯定会觉得你莫名其妙。

而IRST里的 “T” ,是 “Track”, 即 “跟踪”,并不是“Targeting ”。

F-35的EOTS,就是 Electro-Optical Targeting System 的缩写,T 就是 “Targeting ” 瞄准,显示了这个设备 “对地为主、兼顾对空” 的设计定位。

而J-20的这个呢,如果非要叫EOTS,也并非不可,把 “T” 换成 Track 这个单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就收窄了其实际功能范围。具体怎么命名,其实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要了解它和F-35的EOTS并不是一码事。



大半夜的随便写写,难免漏误,请大家不吝指正。

既然卤煮截了我的微博,我还是来填一下坑罢……

太忙了,就简单写写吧。

1、瞄准吊舱的设计需求

当你冲破重重拦截线,冒着隆隆炮火投下制导炸弹的时候,你的第一个想法会是什么?

肯定是立刻掉头,远离这块魔鬼的区域。

但是,制导炸弹还没命中,你还得继续为它指示目标。

所以,基于这种需求,对地瞄准吊舱(Targeting Pod),一般都具备几乎整个下半球的视野。为的就是在你掉转机头后,依然可以继续为导弹、炸弹指示目标。

就拿我们熟悉的狙击手吊舱来说,很多人印象中的狙击手吊舱是这个样子的:

001_'mfc-sniper_'105905wu9995r55bwksb56.jpg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狙击手吊舱的头部,是可以360度旋转的!

002_'狙击手.png

旋转之后的效果就是这样:

003_'mfc-sniper_'2008-f-06-19-5509-2.jpg

然后是这样:

004_'mfc-sniper-photo-main-h.jpg

再然后是这样:

005_'Sniper_XR_pod_mounted_on_Canadian_CF-188_(5624032086).jpg

从下往上看就是这样:

006_'targeting_pod.jpg

看到没?狙击手实际上可以通过旋转头部的设备,来瞄准几乎整个下半球。

F-16的手册给出了瞄准吊舱的盲区(注意是盲区!):

007_Targeting_Pod_Blind_Zone.png

可以清楚的看到,瞄准吊舱的基本设计要求,就是能覆盖下半球的大部分区域。

不仅狙击手是这样,更早的蓝丁吊舱也是:

009_lantirn_'podandman.jpg
010_lantirn_'lite1.jpg

甚至F-117也是!

011_F-117_DLIR.png

红圈是里F-117的DLIR,即下视红外系统,提供和上面两个吊舱类似的、覆盖下半球的能力。


所以,一个真正为对地而设计的光电系统,是一定会覆盖下半球的,这样就可以在投弹后立刻脱离,从本机的侧面甚至后面方向,为指导炸弹提供目标指示。比如FC-31模型上的这个:

012_'184910ba1t5b59pd9zxbgr.jpg

而J-20机头下的设备,显然并没有试图去做到这一点 —— 尽管难度并不大。

在完全有技术、有条件做到FC-31那样的光窗的情况下,而不去做,最合理的解释就是,J-20的这个设备,是一个IRST,或者先进型的IRST。


2、位置的问题

IRST是什么?简单来说,IRST是对空的红外设备,刚才说的Targeting Pod是对地的红外设备。


有人可能会说,对空的设备放在机鼻下方,视野那么差,脑子里有坑吧?

并不是。

F-14的例子已经被说过很多次了:

015_'mfc-irst-photo-07-h.jpg

016_49249312_78.jpg

F-14机鼻下的 IRST 和电视摄像组件(Television Camera Set,TCS)

我们再来看看F-15的IRST方案怎么样?

017_F-15_Chin_pod.jpg

或者再看看YF-23的EMD方案?

018_F-23_EMD.jpg
机鼻下方为IRST预留了位置。

或者诺格的NATF方案?

019_natf.gif
看见EOSS几个字没?

或者F-22的AIRST方案?

020_F-22_AIRST.jpg

这些都是在机鼻下方的IRST。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随着近些年来红外器件的迅猛发展,红外探测设备的有效探测距离越来越高;和早期Su-27上的那种只能探测20千米级的花瓶不同,现代的IRST已经能够探测到150千米级别上的目标。

020_'IRST_table.png

近些年的新IRST,比上面这张表里的数据更加先进。

020-1_'EOTS_160公里确认距离.jpg



教科书里早就帮我们计算过,对于典型作战情况下,飞行在8千米左右的作战飞机,面对的所有的典型作战高度的目标,只要敌方和自己的距离超过50千米,那么目标的俯仰角一定是在正负10度以内

换言之,那些上百千米外的目标,其位置一定是在天地线/海天线附近


以F-35的EOTS为例,其能够向上探测的俯仰角约为7度,对于大多数距离上的目标,完全足够。

021_'20065813414501024.jpg

而更近距离上的目标,则由具有球形探测区域、但探测距离近的多的EODAS负责。

022_F-35_EODAS.jpg

J-20的EODAS孔径位置,几乎和F-35如出一辙:

023_J-20_EODAS位置示意图_s.jpg

EODAS的视野是球状的,可以看到飞机侧面甚至后方:

023-1_'62c0e832jw1e2lumqmqkxj.jpg


而将远距离的IRST设备转移至机头下方,则可以有效地减少对飞行员视野的阻挡;

要知道,不论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同样技术条件下,更大尺寸的孔径就意味着更好的性能!让负责远距离探测的IRST的孔径,摆脱飞行员视野需求的束缚,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F-23 EMD、F-22等战机都选择机鼻下方 IRST 方案的一个重要原因。


3、通过透明件方向进行判断

040_J-20_EOSS.jpg
(图来自 机外停车)

我们可以看到,J-20机头下的这个设备,其透明件主要是朝向前方的,这是IRST设备的典型特征,一直到今天都是:

024_IRST F-15SA.jpg

一架F-15K挂载的组合吊舱,下面的是“狙击手”瞄准吊舱,负责对地,旋转之后就会有下半球视野;上面的是AN/AAS-42(IRST),负责对空,透明件固定朝向前方。

最近出现的、新型的IRST,透明件也都无一例外是朝前的:

025_mfc-irst-photo-04-h.jpg

026_IRST-21.jpg

027_mfc-legion-pod-photo-main-02-h.jpg


显然,从J-20机头下设备的光窗位置来看,这是一个设计侧重于对空的设备,对空和对地不是“一起吃肉”,而是“对空吃肉,对地喝汤”。至于喝不喝的到,还要看时间、钱、项目实际工程进展等一些其他因素,难以简单判断。

这个设备,就是一个兰博基尼盖拉多;你如果非要说他有两个座位,可以载客,也没错;但是,如果设计师的目标真的是载更多的客,他会努力设计一款SUV出来,而不是现在的这辆超跑。看看FC-31机鼻下的设备和J-20这个设备的区别,一目了然。


需要再次特别指出的是,我指出J-20的这个设备是以对空为主,并不代表否定这个设备的对地能力,或者潜在的对地能力;毕竟现在早已是软件为王的时代,F-35的EOTS就是最好的例子,利用同一套硬件,实现了 IRST 和 FLIR 两大功能。

028_IRST_FLIR.png

传统上的IRST和FLIR的技术区别。当然这个表里有很多细节错误。

粗略的来说,IRST一般用3~5微米的波段,FLIR用8~12微米的波段(并不绝对),探测的目标类型、特征完全不同;而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F-35上的两套红外设备EOTS、EODAS,利用3~5微米的中波段的器件,加上先进的航电架构及软件,同时实现了两者的功能。



退一步说,假设就算J-20的这个设备真的完全不具备对地功能,也不代表J-20没有对地能力,并不是所有的对地任务都需要光电设备。F-22没有什么光电探测设备(导弹来袭告警探测器除外),一样可以扔JDAM、SDB。

030_'JDAM_10094_'090508-f-7814K-004.jpg


这个帖子的关键在于,指出J-20机头下的这个设备,和F-35的EOTS是不同的(至少设计的侧重点不同);拿着这个设备一口咬定J-20的设计是以对地为主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J-20的这个设备,恰恰说明了它是一款以对空为设计侧重方向的战斗机。

至于那些不知道怎么就联想到 “谁谁技术水平不行” 的网友……对不起,这个锅,我不背。


4、命名的问题

再说一下关于命名的问题。

Targeting Pod,也就是瞄准吊舱,是一种对地的吊舱;是一种用来识别、瞄准地面目标,并且引导空地武器对其进行攻击的装备。这里必须说一个习俗的问题,targeting pod 一般都是指对地的吊舱,尽管光电吊舱也有很多对空的,但一般不会叫 targeting pod。

032_'targeting pod.png

只要提到 targeting,就隐含了对地的意思,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就像AESA、PESA,内行都知道应该叫 “有源阵”、“无源阵”,而你非要按照英文单词的原意,翻译成 “主动阵”、“被动阵”,虽然也不能说是错误,但是内行人肯定会觉得你莫名其妙。

而IRST里的 “T” ,是 “Track”, 即 “跟踪”,并不是“Targeting ”。

F-35的EOTS,就是 Electro-Optical Targeting System 的缩写,T 就是 “Targeting ” 瞄准,显示了这个设备 “对地为主、兼顾对空” 的设计定位。

而J-20的这个呢,如果非要叫EOTS,也并非不可,把 “T” 换成 Track 这个单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就收窄了其实际功能范围。具体怎么命名,其实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要了解它和F-35的EOTS并不是一码事。



大半夜的随便写写,难免漏误,请大家不吝指正。
如何看出没有集成激光照射功能的呢?
呃,洛阳电光所表示别特么照着英文名词给俺们的产品定功能,俺们在大西北测试光雷的空面打击模式时候可没翻译家在旁边喊“你这玩意儿只准对空”
搞不懂。。。。。。。
是不是相当于F35把对地瞄准的指示吊舱也集成进去了。J20只是没有集成对地引导的吊舱?

看来J20更偏向专职空战,对地交给J16和兔版su34 干?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http://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54142995,这里有个介绍。就是IRST也有激光测距,起码也能给卫星制导的炸弹装订目标。
对空探测放在机头下?你觉得合适吗
只要位置有预留  以后可以再装啊  多大点儿事儿啊
对空探测的放这位置,开玩笑的吧,现在谁还会搞纯空优
仅供参考,真要上激光指示能力根本不是个事儿。不能因为歼20的机头光电没有全向视野就断定他是IRST/EOSS/EOTS。

EOTS-86.jpg
涉密问题严禁钓鱼!!
那没F35那款先进了,唉。
加一个激光测距很难么??
是不是相当于F35把对地瞄准的指示吊舱也集成进去了。J20只是没有集成对地引导的吊舱?

看来J20更偏向专职 ...
对空会放在下面?
对空会放在下面?
猫猫的就在下面..

猫猫的就在下面..
f14机首下的是吊舱。
细节上暂时不好说东道西,不过呢,最终的歼-20一定是款多用途战斗机,所以嘛。。。
对空搜索的放到鸡头下面,那是脑子有坑
guoxing1987 发表于 2016-2-3 20:13
对空会放在下面?
对空的不能在下面?
对空的不能在下面?
对空视野不好。
guoxing1987 发表于 2016-2-3 20:57
对空视野不好。
f14不服......

北风呼呼 发表于 2016-2-3 20:34
对空搜索的放到鸡头下面,那是脑子有坑
F22表示老子要是有钱,早就弄个对空搜索的小盒子放在鼻子下面了.......
F22表示老子要是有钱,早就弄个对空搜索的小盒子放在鼻子下面了.......
弄了再来扯,完全没意义的假设
曲光 发表于 2016-2-3 19:59
仅供参考,真要上激光指示能力根本不是个事儿。不能因为歼20的机头光电没有全向视野就断定他是IRST/EOSS/EO ...
别的我就不说了,这个适装机型里居然有T50真的是把我吓尿了。。。。。
f14不服......
f14用的是吊舱。
我觉得这事儿我普及过好多遍了

F-14_Tomcat_ROVER_antenna_circled.jpg
F14上的IRST,装在下面

002741hyy884upythtrj8r.jpg
F22因为缺钱而没装的先进IRST,装在下面

002847zgpz882u685k9uiq.jpg
NATF-23上的EOSS,装在下面

主打高速掠袭,天生飞得比别人高比别人快导弹打的比别人远的重型战斗机,其光电对空搜索装置都是装在下面的......只有需要在超视距战斗中跳舞的三代半才需要装在上面

犁和剑 发表于 2016-2-3 21:19
别的我就不说了,这个适装机型里居然有T50真的是把我吓尿了。。。。。
有什么好尿的?T50现在又没装EOTS,适装机型有问题吗?
威龙啸 发表于 2016-2-3 18:58
呃,洛阳电光所表示别特么照着英文名词给俺们的产品定功能,俺们在大西北测试光雷的空面打击模式时候可没翻 ...
这个有道理,不一定就非得完全照搬EOTS或者EOSS/IRST。
对空探测放在机头下?你觉得合适吗
那得看飞机飞多高了←_←
这玩意又有得争论一段时间了
已经有EODAS了,就是EOTS,对地的
四代机都是多用途的,J20一定会多用途。
歼20的武器包括PL,LS,LT,TG,这些,是不是多用途大家说了算
无所谓了 也就是多集成一个性能的问题而已
J20是多用途的。
其他不敢乱说,IRST是前置红外光电搜索系统,比较常见的是毛子SU27和MIG29系列座舱前方的大瘤子。后续的改型包括国产的苏系列也保留了下来(除了咆哮16)。
功能:被动搜索,可以在尾追对方时,不开雷达,把这个设备开启(对方没任何知觉),搜索到对方的红外信号锁定,引导R27ET攻击,打闷棍,偷袭。
别问我为什么那么清楚,LOCK ON.. 都懂得。
EOTS,哪有把IRST放下面的
嗯,收一下
呃,洛阳电光所表示别特么照着英文名词给俺们的产品定功能,俺们在大西北测试光雷的空面打击模式时候可没翻 ...
呵呵,这么说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