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实拍图+北齐百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6:23:18








《帝国强军:欧洲八大古战精锐》(本书详情戳我)
姊妹篇《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有现货啦!

淘宝链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 ... amp;id=526571801840
天猫链接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 ... amp;id=526567126508


编辑推荐
生动的故事、严谨的考证以及多张原创手绘图,精细勾勒、深度还原精锐英姿。
秦咸阳卫戍军——“虎狼”中的“虎狼”,秦朝覆灭前的最后希望所在。
汉羽林骑兵——远征大漠,封狼居胥,良家子的高歌与沉寂。
东晋北府军——淝水之畔,一鸣惊人,称雄东晋南朝百余年的超级军团。
北齐百保鲜卑甲士——在乱世中,以摧枯拉朽的破坏力主宰着战场。
唐玄甲军——唐帝国的杀手锏,李世民麾下的“黑色死神”。
蒙古怯薛军——可汗的心腹,帝国中枢的掌控者。
明戚家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锐,明帝国中后期富有传奇色彩的捍卫者。
后金巴牙喇——明末清初横行东亚大陆的八旗精锐。


作者简介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资深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方面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通过精美的图片、通俗的文字、独到的视角理清历史的脉络,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现已推出《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信史》等一系列受到读者喜爱的MOOK读物。


内容简介
秦咸阳卫戍军、汉羽林骑兵、东晋北府军、北齐百保鲜卑甲骑、唐玄甲军、蒙古怯薛军、明戚家军、后金巴牙喇……他们是八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精锐部队,他们是一个王朝或者帝国军力和国力最大体现,是光辉战绩、传奇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帝国兴衰起伏的见证者。本书用生动的故事和严谨的考证,详细阐述这八支部队的建制体系、武器装备、战术运用,以及他们创造的著名战役和丰功伟绩!

目录
前言
秦咸阳卫戍军
汉羽林骑兵
东晋北府军
北齐百保甲骑
唐玄甲骑兵
蒙古怯薛军
明戚家军
后金巴牙喇

==================================放上本书连载一篇,敬请欣赏===============================

北齐百保甲骑——铁甲、马铠、长槊、环刀
文/廉震


除了马槊之外,甲骑具装的另一个重要武器就是著名的环首刀了。环首刀堪称汉代兵器的代表作,一直被沿用到唐代。刀的出现与骑兵在战场上地位的提升紧密相连。早期骑兵缺乏合适马具,在使用兵器刺击时,很可能被反作用力推下战马。因此,利用马速劈砍一直以来都是骑兵最有效的杀伤手段。据出土实物证明,环首刀出现的早期也曾出现过用青铜制造的,但青铜铸造的长刀不适于劈砍,故很有可能是陪葬用的明器,或者专门的礼器。

与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大片刀”不同,环首刀显得非常细长。就大多数出土实物来看,出土环首刀最大全长可达1.2米,刀条的宽幅都在3厘米以下!那么,如此细长的刀在战斗中难道不容易折断吗?答案是否定的,多数人只看到了环首刀的细长造型,而忽略了环首刀刀刃的厚度。环首刀刀刃最大厚度普遍在8—10毫米之间,作为对比,十四世纪欧洲骑士佩剑平均剑刃厚度则为4毫米左右。

汉代环首刀

环首刀最大的特色就是长度大、刀条宽幅小,刀背脊厚度大。这些特点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另外一样兵器——色雷斯逆刃大刀(rhomphaia),色雷斯民族的成名兵刃。在西方,它的大名如雷贯耳;在它的面前,罗马士兵胆战心惊。曾有记载,在几次重要的会战中,剽悍的色雷斯战士奋力挥砍,一刀将罗马士兵的盾牌和手臂一同卸掉。当年逆刃大刀曾经迫使罗马人不得不在盾牌内侧再钉一圈铁条,以避免被色雷斯战士砍得缺胳膊少腿。而这个“成就”,就连一向以蛮勇著称的日耳曼野人都没达成过。

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环首刀与逆刃大刀的设计思路十分近似。虽然刀条宽幅狭窄、体态细长,但刃体夸张地厚实,实际重量也较后世的战刀大,其横截面如同斧头一般敦实,在面对有防护的目标时,其劈砍能力远远强于长剑。汉朝人称赞环首刀:“陆断马牛,水击鹄雁。”

不过,早期环首刀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刀条刃部前后厚度几乎一致,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环首刀重心过于靠前,使用不便。当然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国内曾有一位环首刀收藏者,对其收藏的一把全长约1.2米的环首刀进行了研磨。根据其研磨笔记我们可知:刀体全长120厘米,刃长约90厘米,握柄长度约为30厘米(典型的双手刀剑类型),刀脊最厚处在9毫米上下,然后向刀尖慢慢过渡到5毫米左右,刃部最宽处大概2.8厘米。刃体厚度的变化有效控制了刀整体的重心位置,使得如此沉重的环首刀(比后世的宋代手刀、戚家刀、雁翎刀都要沉重)手感并不“蠢”。

另一个问题是,越长的刀剑,其重心位置越是不可避免地靠前。然而重心太过靠前,就会造成刀剑手感变差,不利于精确快速地出招。一般而言,控制刀剑重心的最简单手段,就是在握柄末端增加一个配重球。但是这样做有两个缺陷:首先,配重球在使用的时候时常会和手腕相互干涉,把剑直直伸向前的时候格外如此;另外,这使得整剑的质量分布更靠近两端而不是中心,这造成了转动惯性大幅增加,刀剑的反应速度因此下降。

而历史更加悠久的环首刀,则使用了一个比较隐蔽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使用较大的根部厚度,向前段逐渐收窄,刀尖变得薄而锋利。实际上环首刀是靠刀条自身的质量分布来控制重心的。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重心靠后,旋转惯性变小,刀会更趁手——当然,这样做也有缺点:这样的刀身不能做得太大太长,尤其是对单手刀剑而言。不过对于环首刀而言这不是大问题,环首刀是单双手都可以使用的。

南北朝时期环首刀

另外,国内著名刀剑收藏家皇甫江,曾经对其所收藏的汉代环首刀实物进行过研磨研究与韧性测试。得出结论,由于东汉时期百炼钢技术的应用,刀的钢材质量十分优秀,所含杂质成分较少;同时刀体韧性优良,在弯曲到30度时依然保持良好韧性!此外,环首刀也运用了局部淬火的工艺,刀身截面各处硬度不同,更利于劈砍与突刺。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出土的部分环首刀是带有一定反曲的(与后世的刀身向后弯曲相反),这也是环首刀采用了局部淬火工艺的明证:为了保证淬火后的成品线条笔直,锻造时专门为淬火而产生的变形留有余量。

中国的冶炼技术在进入南北朝时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相对富庶的北齐。据《北史•卷八十九》记载,侍奉过北齐神武皇帝高欢的道士綦母怀文,发展出了全新的制钢技术——灌钢法,又称宿铁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这种方法是将生熟铁条交替夹杂,以泥封闭放入炉中加热,利用生铁熔点较低的特性,将生铁液熔渗到熟铁中,然后再加以锻打,即可得到品质精纯的钢材。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钢中含碳量的多少,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钢材:制作刀刃的高碳钢、制作刀背的低碳钢。与之相对比,虽然炒铁法也可以在冶炼过程中控制铁的含碳量,但十分依靠工匠的经验,操作困难,成品率低。另外綦母怀文造刀时引入了夹钢工艺包钢:“以柔铁为刀脊”,很好地解决了在只有碳素钢材的情况下,单一材料性能不能同时满足长刀在硬度与韧性之间的矛盾要求。同时,他还在刀剑锻造工艺中使用了双介质淬火剂,即刀剑“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使得北齐武士可以装备上“斩甲过三十札”的神兵利刃。说来有一点颇为有趣,魏晋北朝时期,有几位名人很喜欢用环首刀的刀环来打人。其中就包括了北齐皇帝高洋,其酒醉后的一大消遣就是用刀环殴打他的大臣、弄臣以及奴仆。

① 历史上,大片刀是清末民初才大量出现的民造刀具,直系祖先是清代衙役装备的牛尾刀——造型看上去威风十足,实则杀伤力贫弱。与现代警用手枪理念相同:非致死性的警用武器。
② 即折叠锻打,可以调控钢材中的含碳量,并将杂质排出。



MY2C3008.jpg (380.81 KB, 下载次数: 1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6 09:22 上传


MY2C3011.jpg (636.26 KB, 下载次数: 1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6 09:22 上传


MY2C3012.jpg (480.85 KB, 下载次数: 1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6 09:22 上传


MY2C3015.jpg (511.53 KB, 下载次数: 1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6 09:22 上传


MY2C3016.jpg (445.16 KB, 下载次数: 1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16 09:22 上传



《帝国强军:欧洲八大古战精锐》(本书详情戳我)
姊妹篇《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有现货啦!

淘宝链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 ... amp;id=526571801840
天猫链接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 ... amp;id=526567126508


编辑推荐
生动的故事、严谨的考证以及多张原创手绘图,精细勾勒、深度还原精锐英姿。
秦咸阳卫戍军——“虎狼”中的“虎狼”,秦朝覆灭前的最后希望所在。
汉羽林骑兵——远征大漠,封狼居胥,良家子的高歌与沉寂。
东晋北府军——淝水之畔,一鸣惊人,称雄东晋南朝百余年的超级军团。
北齐百保鲜卑甲士——在乱世中,以摧枯拉朽的破坏力主宰着战场。
唐玄甲军——唐帝国的杀手锏,李世民麾下的“黑色死神”。
蒙古怯薛军——可汗的心腹,帝国中枢的掌控者。
明戚家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锐,明帝国中后期富有传奇色彩的捍卫者。
后金巴牙喇——明末清初横行东亚大陆的八旗精锐。


作者简介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资深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方面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通过精美的图片、通俗的文字、独到的视角理清历史的脉络,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现已推出《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信史》等一系列受到读者喜爱的MOOK读物。


内容简介
秦咸阳卫戍军、汉羽林骑兵、东晋北府军、北齐百保鲜卑甲骑、唐玄甲军、蒙古怯薛军、明戚家军、后金巴牙喇……他们是八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精锐部队,他们是一个王朝或者帝国军力和国力最大体现,是光辉战绩、传奇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帝国兴衰起伏的见证者。本书用生动的故事和严谨的考证,详细阐述这八支部队的建制体系、武器装备、战术运用,以及他们创造的著名战役和丰功伟绩!

目录
前言
秦咸阳卫戍军
汉羽林骑兵
东晋北府军
北齐百保甲骑
唐玄甲骑兵
蒙古怯薛军
明戚家军
后金巴牙喇

==================================放上本书连载一篇,敬请欣赏===============================

北齐百保甲骑——铁甲、马铠、长槊、环刀
文/廉震


除了马槊之外,甲骑具装的另一个重要武器就是著名的环首刀了。环首刀堪称汉代兵器的代表作,一直被沿用到唐代。刀的出现与骑兵在战场上地位的提升紧密相连。早期骑兵缺乏合适马具,在使用兵器刺击时,很可能被反作用力推下战马。因此,利用马速劈砍一直以来都是骑兵最有效的杀伤手段。据出土实物证明,环首刀出现的早期也曾出现过用青铜制造的,但青铜铸造的长刀不适于劈砍,故很有可能是陪葬用的明器,或者专门的礼器。

与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大片刀”不同,环首刀显得非常细长。就大多数出土实物来看,出土环首刀最大全长可达1.2米,刀条的宽幅都在3厘米以下!那么,如此细长的刀在战斗中难道不容易折断吗?答案是否定的,多数人只看到了环首刀的细长造型,而忽略了环首刀刀刃的厚度。环首刀刀刃最大厚度普遍在8—10毫米之间,作为对比,十四世纪欧洲骑士佩剑平均剑刃厚度则为4毫米左右。

图3.jpg (47.85 KB, 下载次数: 3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1-26 14:35 上传

汉代环首刀

环首刀最大的特色就是长度大、刀条宽幅小,刀背脊厚度大。这些特点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另外一样兵器——色雷斯逆刃大刀(rhomphaia),色雷斯民族的成名兵刃。在西方,它的大名如雷贯耳;在它的面前,罗马士兵胆战心惊。曾有记载,在几次重要的会战中,剽悍的色雷斯战士奋力挥砍,一刀将罗马士兵的盾牌和手臂一同卸掉。当年逆刃大刀曾经迫使罗马人不得不在盾牌内侧再钉一圈铁条,以避免被色雷斯战士砍得缺胳膊少腿。而这个“成就”,就连一向以蛮勇著称的日耳曼野人都没达成过。

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环首刀与逆刃大刀的设计思路十分近似。虽然刀条宽幅狭窄、体态细长,但刃体夸张地厚实,实际重量也较后世的战刀大,其横截面如同斧头一般敦实,在面对有防护的目标时,其劈砍能力远远强于长剑。汉朝人称赞环首刀:“陆断马牛,水击鹄雁。”

不过,早期环首刀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刀条刃部前后厚度几乎一致,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环首刀重心过于靠前,使用不便。当然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国内曾有一位环首刀收藏者,对其收藏的一把全长约1.2米的环首刀进行了研磨。根据其研磨笔记我们可知:刀体全长120厘米,刃长约90厘米,握柄长度约为30厘米(典型的双手刀剑类型),刀脊最厚处在9毫米上下,然后向刀尖慢慢过渡到5毫米左右,刃部最宽处大概2.8厘米。刃体厚度的变化有效控制了刀整体的重心位置,使得如此沉重的环首刀(比后世的宋代手刀、戚家刀、雁翎刀都要沉重)手感并不“蠢”。

另一个问题是,越长的刀剑,其重心位置越是不可避免地靠前。然而重心太过靠前,就会造成刀剑手感变差,不利于精确快速地出招。一般而言,控制刀剑重心的最简单手段,就是在握柄末端增加一个配重球。但是这样做有两个缺陷:首先,配重球在使用的时候时常会和手腕相互干涉,把剑直直伸向前的时候格外如此;另外,这使得整剑的质量分布更靠近两端而不是中心,这造成了转动惯性大幅增加,刀剑的反应速度因此下降。

而历史更加悠久的环首刀,则使用了一个比较隐蔽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使用较大的根部厚度,向前段逐渐收窄,刀尖变得薄而锋利。实际上环首刀是靠刀条自身的质量分布来控制重心的。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重心靠后,旋转惯性变小,刀会更趁手——当然,这样做也有缺点:这样的刀身不能做得太大太长,尤其是对单手刀剑而言。不过对于环首刀而言这不是大问题,环首刀是单双手都可以使用的。

图4.jpg (79.75 KB, 下载次数: 2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1-26 14:35 上传

南北朝时期环首刀

另外,国内著名刀剑收藏家皇甫江,曾经对其所收藏的汉代环首刀实物进行过研磨研究与韧性测试。得出结论,由于东汉时期百炼钢技术的应用,刀的钢材质量十分优秀,所含杂质成分较少;同时刀体韧性优良,在弯曲到30度时依然保持良好韧性!此外,环首刀也运用了局部淬火的工艺,刀身截面各处硬度不同,更利于劈砍与突刺。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出土的部分环首刀是带有一定反曲的(与后世的刀身向后弯曲相反),这也是环首刀采用了局部淬火工艺的明证:为了保证淬火后的成品线条笔直,锻造时专门为淬火而产生的变形留有余量。

中国的冶炼技术在进入南北朝时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相对富庶的北齐。据《北史•卷八十九》记载,侍奉过北齐神武皇帝高欢的道士綦母怀文,发展出了全新的制钢技术——灌钢法,又称宿铁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这种方法是将生熟铁条交替夹杂,以泥封闭放入炉中加热,利用生铁熔点较低的特性,将生铁液熔渗到熟铁中,然后再加以锻打,即可得到品质精纯的钢材。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钢中含碳量的多少,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钢材:制作刀刃的高碳钢、制作刀背的低碳钢。与之相对比,虽然炒铁法也可以在冶炼过程中控制铁的含碳量,但十分依靠工匠的经验,操作困难,成品率低。另外綦母怀文造刀时引入了夹钢工艺包钢:“以柔铁为刀脊”,很好地解决了在只有碳素钢材的情况下,单一材料性能不能同时满足长刀在硬度与韧性之间的矛盾要求。同时,他还在刀剑锻造工艺中使用了双介质淬火剂,即刀剑“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使得北齐武士可以装备上“斩甲过三十札”的神兵利刃。说来有一点颇为有趣,魏晋北朝时期,有几位名人很喜欢用环首刀的刀环来打人。其中就包括了北齐皇帝高洋,其酒醉后的一大消遣就是用刀环殴打他的大臣、弄臣以及奴仆。

① 历史上,大片刀是清末民初才大量出现的民造刀具,直系祖先是清代衙役装备的牛尾刀——造型看上去威风十足,实则杀伤力贫弱。与现代警用手枪理念相同:非致死性的警用武器。
② 即折叠锻打,可以调控钢材中的含碳量,并将杂质排出。

刚在你家买了战争事典15,这本得买,不知道物流什么时候放假
另,连载是什么意思,下一本继续??
值得买本
jiangnanjita 发表于 2016-1-27 07:06
刚在你家买了战争事典15,这本得买,不知道物流什么时候放假
物流已经快要停了,你可以问下客服还能不能发货
jiangnanjita 发表于 2016-1-27 07:50
另,连载是什么意思,下一本继续??
其实就是书中内容试读。
aitongke 发表于 2016-1-27 08:54
值得买本
感谢支持!
指文图书 发表于 2016-1-27 09:03
物流已经快要停了,你可以问下客服还能不能发货
估计够呛了,一会去问问,指纹的书还是爱看的,遇到好专题的常多买几本送人
jiangnanjita 发表于 2016-1-27 09:05
估计够呛了,一会去问问,指纹的书还是爱看的,遇到好专题的常多买几本送人
好的,感谢您的支持!
看来要年后再入手了
fzw3502 发表于 2016-1-27 15:26
看来要年后再入手了
现在买满额送S300,拼装模型,具体看这个帖子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2142866&extra=
好书,必买一本
这本不错,内容上比上本欧洲的感兴趣
上本欧洲的其实买了有点后悔,浮光掠影一般的泛泛而谈,放在20年前可能当宝,但是这十多年来口味被诸多好文提升了太多
战争事典016 和 战场决胜者003《线式战术时代》开始预售了,什么时候能正式上架啊
jiangnanjita 发表于 2016-2-14 18:37
战争事典016 和 战场决胜者003《线式战术时代》开始预售了,什么时候能正式上架啊
战场决胜者这两天就可以发货
指文图书 发表于 2016-2-15 13:42
战场决胜者这两天就可以发货
刚刚问过客服了,准备等战争事典016一起收
fzw3502 发表于 2016-1-27 15:26
看来要年后再入手了
现在可以入手了,有现货了
这里没有岳家军什么事啊
本人节前下的单,可能今天就到!
1026196 发表于 2016-2-18 01:01
本人节前下的单,可能今天就到!
到了就来晒晒
这本书实在不敢恭维。大失所望。戚家军写得还不错,但是其余的基本没什么实质内容,东拼西凑,东拉西扯。我最想了解的百保鲜卑篇幅不短,涉及到百保鲜卑的寥寥数语,还都是推测,还没百度上的内容多。
幸亏我没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