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新华社区——在中苏边境对峙的日子里 原作者:文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20:27
在中苏边界对峙的日子里
               文 存


  首先,向在南线牺牲的烈士默哀。
  在各种报刊里,只要有记载中越自卫反击战的内容,我都要细看一遍;还有每年清明去王杰墓,在展览室王杰像一侧的1979年越南战争战斗英雄遗像(我侄子)的面前,我的心情都久久难以平静。转业后,我见过不少从越战回来的伤残和退伍军人,每此时肃然起敬,难奈感激之情——那是建国以来在规模上列为第二的惨烈大战。尤其在两岸战事紧张的今天,我更念念不忘往日在中苏边界双方对峙的紧张场面,恋我曾经多年的军崖生活。
  本人是在举世瞩目的珍宝岛和铁列克提事件的硝烟刚过,从江苏邳州应征入伍西北前线的。有提到,越南战场没用上导弹等现代武器,原因是为防止更大威胁的苏军进攻,都放在中苏边界了。此话有理。作为交流,我把情况简要介绍一下,作为本题开头。

             新疆的紧张战备

  1975—1979年间,北疆各地建成数量相当的导弹阵地,在我们作为修测用的航空相片上一目了然:全部一样格式,即在直径100米的圆周路上,等距摆6枚大个导弹,方向外仰,其圆周东北角的平房是控制室。空九军米格16全部换成歼7战机,我们部队和空九军是紧近邻居,训练的战机每天都在头上飞来飞去。老式雷达全部更新为球形雷达,其中我们部队对面妖魔山上的雷达直径达三五十米,为全疆第一。1975年北疆军区司令郭兴(李向阳原形)在边界组织了一场多师会合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解放军报有长篇报道);1976年新疆军区司令杨勇组织的乌鲁木齐西郊丘陵地的军事演习规模更大,数架歼7战机(首次亮相,当时生产的最新战机歼7多数给了新疆)、数百坦克、加农炮、多管炮、导弹、陆军,还有民兵的高射炮……我当时在现场。
在越南战争正式打响的二日前,我们部队奉命全部拉上边界作紧急地图修测,与此同时,10日内从内地军区调入10万大军,号称30万,全部遁入新源县等地的山林区待命。新疆军区随升格为乌鲁木齐军区,吴克华就任司令员(之前,杨勇调任越南战线总指挥,杨勇是朝鲜战场接替彭德怀并打成停战硕果的司令员)。沿中苏边界30公里以内坚壁清野,房屋锁门、人员全部撤尽;伊宁市等及各生产兵团中小学生向内地大疏散,县城、农场团部及伊宁市的城区没有闲逛之人,市场、商场冷冷清清。
  当时天气反常,天山以北从乌鲁木齐到新疆最大的“天池”赛里木湖达零下30-40度;果子沟以西平原地区也下了往年不多见的中雪。乌伊公路柏油路面敷着一层薄冰、光亮极滑,军车装载着士兵、军火和劈为半片的冻猪肉,拖拖不断地向西挺进,车身及方向时常打滑偏甩;向东是拖拖不断运送娃娃的大五○拖拉机,没有棚布,孩子们蹲挤在车板上红扑扑的脸上眼睛睁得老大。由于驾驶员警惕性特别高、蒙之天佑,真还从来未见车祸发生。
  诸边防站昼夜潜伏在前沿地堡内观察。苏军的挑衅比往常明显加剧、升级,每天都有集团坦克向我前沿压来,直升飞机在我上空盘旋,夜间在对面演习火光冲天……吴司令员稍有空就视察各部队,作战地布置和战前鼓劲(没去的不多),因而许多部队的同志都亲自目睹了这位将军的飒爽英姿和铿锵有力的演讲。军车到哪无票任意加油,伊宁市商场原价200的大收音机10元一台(但没人买)。当年军车疾行、呜啸而过的情景至今紧心。——只是最后没打。(本人多次在前线又曾在乌鲁木齐军区边防科苏科长手下工作一年,许多情景、资料由此而来)在中苏边界对峙的日子里
               文 存


  首先,向在南线牺牲的烈士默哀。
  在各种报刊里,只要有记载中越自卫反击战的内容,我都要细看一遍;还有每年清明去王杰墓,在展览室王杰像一侧的1979年越南战争战斗英雄遗像(我侄子)的面前,我的心情都久久难以平静。转业后,我见过不少从越战回来的伤残和退伍军人,每此时肃然起敬,难奈感激之情——那是建国以来在规模上列为第二的惨烈大战。尤其在两岸战事紧张的今天,我更念念不忘往日在中苏边界双方对峙的紧张场面,恋我曾经多年的军崖生活。
  本人是在举世瞩目的珍宝岛和铁列克提事件的硝烟刚过,从江苏邳州应征入伍西北前线的。有提到,越南战场没用上导弹等现代武器,原因是为防止更大威胁的苏军进攻,都放在中苏边界了。此话有理。作为交流,我把情况简要介绍一下,作为本题开头。

             新疆的紧张战备

  1975—1979年间,北疆各地建成数量相当的导弹阵地,在我们作为修测用的航空相片上一目了然:全部一样格式,即在直径100米的圆周路上,等距摆6枚大个导弹,方向外仰,其圆周东北角的平房是控制室。空九军米格16全部换成歼7战机,我们部队和空九军是紧近邻居,训练的战机每天都在头上飞来飞去。老式雷达全部更新为球形雷达,其中我们部队对面妖魔山上的雷达直径达三五十米,为全疆第一。1975年北疆军区司令郭兴(李向阳原形)在边界组织了一场多师会合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解放军报有长篇报道);1976年新疆军区司令杨勇组织的乌鲁木齐西郊丘陵地的军事演习规模更大,数架歼7战机(首次亮相,当时生产的最新战机歼7多数给了新疆)、数百坦克、加农炮、多管炮、导弹、陆军,还有民兵的高射炮……我当时在现场。
在越南战争正式打响的二日前,我们部队奉命全部拉上边界作紧急地图修测,与此同时,10日内从内地军区调入10万大军,号称30万,全部遁入新源县等地的山林区待命。新疆军区随升格为乌鲁木齐军区,吴克华就任司令员(之前,杨勇调任越南战线总指挥,杨勇是朝鲜战场接替彭德怀并打成停战硕果的司令员)。沿中苏边界30公里以内坚壁清野,房屋锁门、人员全部撤尽;伊宁市等及各生产兵团中小学生向内地大疏散,县城、农场团部及伊宁市的城区没有闲逛之人,市场、商场冷冷清清。
  当时天气反常,天山以北从乌鲁木齐到新疆最大的“天池”赛里木湖达零下30-40度;果子沟以西平原地区也下了往年不多见的中雪。乌伊公路柏油路面敷着一层薄冰、光亮极滑,军车装载着士兵、军火和劈为半片的冻猪肉,拖拖不断地向西挺进,车身及方向时常打滑偏甩;向东是拖拖不断运送娃娃的大五○拖拉机,没有棚布,孩子们蹲挤在车板上红扑扑的脸上眼睛睁得老大。由于驾驶员警惕性特别高、蒙之天佑,真还从来未见车祸发生。
  诸边防站昼夜潜伏在前沿地堡内观察。苏军的挑衅比往常明显加剧、升级,每天都有集团坦克向我前沿压来,直升飞机在我上空盘旋,夜间在对面演习火光冲天……吴司令员稍有空就视察各部队,作战地布置和战前鼓劲(没去的不多),因而许多部队的同志都亲自目睹了这位将军的飒爽英姿和铿锵有力的演讲。军车到哪无票任意加油,伊宁市商场原价200的大收音机10元一台(但没人买)。当年军车疾行、呜啸而过的情景至今紧心。——只是最后没打。(本人多次在前线又曾在乌鲁木齐军区边防科苏科长手下工作一年,许多情景、资料由此而来)
西线双方阵式

  中苏关系六十年代初完全破裂后,苏联因美国相距太远,视毗邻的中国为头号敌人,自1965年末起“亡我之心不死,陈兵百万”。在中苏边境,苏军布置了55个步兵师,12个战役火箭师,10个坦克师,4个空军军团,总兵力100万以上,步步进逼,虎视眈眈地欲跃马挥刀、卷地杀来。除帕米尔高原无人区外,从汗腾格里峰北侧的1号界碑(我方74团场、波马边防站;苏方纳林格勒城[图称纳伦科尔])起至阿勒泰最北端友谊峰下的最后一块界碑,在长达1800公里的边境线上重兵压境且基础优良。
  仅就边防设施而言,苏军从边界线到纵深的布置是:第一道为铁丝网,凡方便出入的地段外敷迷魂钢丝套,人或牲口误入,不得出来,常可见到牛等被缠在里面的遗骨。第二道是3米宽2米深的堑沟。沟边是10米宽的松土带,拖拉机常作耕耙。挨着的是5米宽平整的碎石面巡逻路。在2公里外是标准更高的巡逻路,路边15米高的瞭望铁塔一公里一座,不远处有一军营。巡逻出动均嘎司越野小车1辆(军官乘)、车帮为折椅的大卡车2—3辆(士兵乘);大山区用飞机巡逻,间杂军人骑马或步行巡逻(险要地段无法走马)。
  而我方的边防站(连)只合百里一座,巡逻在草丛小路。除阿拉山口、玉克科等极少的边防站用骑马巡逻外(近期的电视剧“最后的骑兵”的场景正是阿拉山口边防站),全部为步行。有潜伏任务是根据情报临时布置。基本可称为是有边无防。
  而最复杂的当属争议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我中苏边界、中印边界与尼泊尔、锡金、不丹等边界有所不同,这些小国家是凹进去的,而在中苏边界凡凸出部分有相当多的并不在我实际控制区范围。这些争议区大小有好几十,最宽的达五十公里,最小的是伊犁防区一个山梁上仅有15米长,中间5米宽、1米多深的小洼坑。一次苏军巡逻队偏从我方坑边通过,我们的一个四川小“锤子”,抢在前面硬是用肩膀头把他们顶了回去。在争议区苏军的兵力更多、挑衅更突出
铁列克提事件

  首先提到铁列克提事件。该事件举世瞩目。有关铁列克提事件, 目前网络仅见二篇介绍,矛盾百出。比如:一说死50余人,一说死38人;一说是副连长杨政林领队,一说是连长范进忠领队;说一个排牺牲,当一个团的人次日从60公里外的巴克图据点赶来时——那你那一个站(连)的人都哪去了?60公里?实际200公里不止!说行进中突然发现许多覆盖在新“沙丘”里的坦克及军人突然冒出,被四面包围——那是个一马平川的大戈壁滩,事发地点距我实际控制线(即争议区的我方边线)里面1.5公里,我方处于小丘陵边缘,居高临下能看不见吗?怎能包围?除了蛋大卵石,沙又从何来?(见图)。说在铁列克提东10公里处遭敌伏击——那就更错了,不是东是西!还有出发前塔城军分区政委伫立在一个高地上,目送巡逻队出发……这是怎么回事?等等等等。我与军区苏科长于10年后勘测边界时得到的信息如下:
  到达铁列克提边防站的次日一早,我们拜谒了不远处的一个小自然地名叫柳园的地方。一片不大的柳丛里掩映着默默无闻的烈士坟茔。细数了一下——79人,其中还有一名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记者。我军在文革期间班编制为7至8人,加上排长和连部,一个连也就是不到80人。
  我们随带的1∶5万边界现状军事地图已先前作了正规印制,标注为:
  1、铁列克提位于阿拉山口的“喇叭口”上,是塔城防区西南端的边防站,出事地点也是在该站防段的西南末端。小丘陵下坡仅几十米接近缓和的转折处为争议区的我方边线,苏方边线是茫茫几十里的大戈壁另端。尤其苏军在珍宝岛失利后,谋求在新疆发起报复,频频进入靠近我方的边线,甚至在偌大的争议区内筑有多处简易工事。图上均有标注。
  2、事发三日前在我方边线标志物的一块大独立石处,一名战士遭潜伏中弹牺牲。这是该防区几月来的第三次。
  3、该战士牺牲次日,经上级同意,我方在距独立石以里1.5公里处构筑战壕两个中午,以示抗议及准备。
  …………
  内地同志不知道,很早以前新疆的部队和地方就知道这个不公开的秘密。随着龙书金的下台等等,逐渐得以证实。
  龙书金系当时新疆军区司令员,林彪的老部下,强渡大渡河最后哭喊要去的小战士即十八勇士之一。林彪《五七一工程纪要》明载:可借用力量——(龙书金的)新疆部队。当时他的主要精力放在政治上。文革中众人戏虐为:王震开荒,王恩茂种粮,龙书金吃光。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央军委发来电报,报文中特别说明,毛主席最近指示“西北可能要出问题。”要龙书金早做部署。但龙书金对这份电报只是草签了个名字,便封进了文件柜,未对下面传达……铁列克提的失利纯属龙之所为,连他的主子林彪事后就大发雷霆:“你有失我国威!有失我军威!”虽然毛主席、周总理异常气愤,但考虑还能什么便宜都你一个人占吗,加之其他考虑,也就算了。
  情况如下:
  1969年8月10日凌晨,发现我方一名战士去邻区办事被袭牺牲后,北疆军区的副司令员随即赶到事发地点,塔城军分区政委随将最近对面苏军调动频繁、夜间可听到坦克轰鸣声的事情向领导作了汇报。副司令员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新疆军区司令部。
  8月11日,我方在双方经常会晤的边防团驻地巴克图的哨所悬挂红旗,这是邀请对方长官过来会唔的约定信号。然而,红旗悬挂了一天,苏军边防站的上校、中校谁也没有露面。
  8月12日,新疆军区作战部长接到塔城军分区再次来电,认为苏军行动反常,马上报告给龙书金。龙书金弃置一旁,没有答复。
  当晚,塔城军分区政委又电话直报新疆军区作战值班室,报告对面苏军可能有重大的行动。请示第二天的例行巡逻可否取消。
  值班参谋回答:军区首长已接到你们的报告,但对取消例行巡逻一事没有明确指示。
  8月13日上午8时,按照常规,铁列克提边防站的79名官兵及赶来的一名八一厂摄影记者,全员行动执行例行巡逻任务。出发前,该塔城军分区政委留守,特伫立在一个高地上,目送巡逻队向10公里外的大独立石处出发。
  至目的地后,见远处苏军百余人已向我方赶来,我方即留下一名当通信员的小战士在大独立石处做饭,全部赶往1.5公里的战壕作战斗准备。
  开始时他们并没有占到便宜,反被我们打了回去,并一次次如此。至中午以后,情况变化,苏军由百余人逐渐增加到300人,甚至过来6辆坦克,还有两架直升飞机。
  战斗打响后,前沿和军分区、北疆军区的电报电话一刻未停。是打?是撤?是增援?军情火急,只待军区首长发令。我们的龙司令员就在会议桌前,会议立即散了。他老人家呆坐一天,电话铃一刻未断,他一声没吭……
  前方,站长明知电台无指令,只能高喊:“坚决顶住!大部队两小时内赶到……一小时内赶到……半小时内赶到……10分钟内赶到……”
  血腥的场面可想而知。到最后,我们的记者把胶片全部拉出报废,摔烂机器,捡过冲锋枪猛烈射击……打到夕阳时,枪杀声停了,血染的云霞为之哀痛……
  那名在远处做饭的小战士成了俘虏。
  更残忍的场面出现了,他们把79具遗体拉到一起,几具火焰喷射器一齐对着……
  我们的小战士受到了火煎的摧残,他们给他打上麻药,变成了木头人,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游街几天,任凭狂人的唾骂砸脸……经过周总理的数次抗议,一月后被他们扔在那块独立石旁边,总理立即叫人把他接到北京,可他一句话都不会说……


铁列克提边界地貌。镜头上小丘陵边缘外的延伸点位置不过1.5公里,相当烈士牺牲点。主受沙尘天气限制,视距短。出事地点处于阿拉山口的“喇叭口”,阿拉山口是全国最严重的风口,这里每年六级以上的大风要刮近10个月,八级以上的狂风有160多天,CCTV预报时称“山口地区”,平时黄天罩地,通视良好情况不多。铁列克提防段是小丘陵地区的边缘,从山到大戈壁的颜色是褐色,没有水系很荒芜。山地地表为有角棱的小砾石,偶尔有露岩;边缘下坡接近平缓处的自然顺直线为争议区的我方边界线;戈壁滩全部为卵石,文中指向“目前网络仅见2篇介绍,矛盾百出”的“沙丘”是不存在的。15—25公里宽的对方是争议区的苏方边界线,同我方一样也是小丘陵地,渐往远处是越来越高的大山。这里所说距离是无法目测,依据我们随带的1∶5万军事地图,这些地图都是我们亲手测绘。1968年用图是以前苏联送的,系三十年代测绘、只有七八成准的1∶10万老图,从1968—1982经过我们部队近15年的努力,才完全消灭了新疆的无图区。


在铁列克提争议区内耀武扬威的苏军坦克。白块是积雪。当时坦克很多。照片只能2辆。1979年我越南战场打到谅山的次日,苏军一列长长的列车满载坦克抵达阿拉山口边防站对面的苏联铁路货运站。而后这些坦克就在铁列克提来了一场大示威。因为铁列克提离该货运站最近,又是他们当年全胜的战场!
挫败东突独立

  就在8.13铁列克提事件刚过,仅7天,在离边界很近的南疆喀什,我军与东突基斯坦组织展开了一场有关国家分裂的关键决斗。
  我曾于1971年在喀什作过战备测图工作,虽然硝烟已过一年多,但紧张气氛依在。东突基斯坦组织在新疆叫东乌基斯坦,起源于解放战争前夕的1944年9月,当时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民族武装暴动,完全占领了这三个地区,并成立了新疆民族军。其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实质是排汉搞独立,受苏联扶助支持。王震西征时同王震疯狂对打,后打不过,加苏联调停,作和平解放的。毛主席后来给封个好名称叫“三区革命”。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又极力扶植,1962年4月22日,伊塔反革命暴乱事件从阿勒泰、塔城、博尔塔拉到伊犁四个地区,二十几个县,在中苏边境上的几个重要边境口岸,外逃人流如潮水般涌动了三天三夜,白天苏联当局用巨大的广播声指示方向,夜间则打开探照灯,一道道光柱射入中国境内几公里远,在此后的几个月里,中国共有边民六万七千余人逃到了苏联,有两个县跑得还剩几百人。当年大片大片空无人烟村庄的残垣断壁至今仍然。
  值1969年8.13铁列克提事件发生后,东突分子借以苏军的“胜利”,急不可待、嚣张以极,在苏联的更大帮持下其组织、装备在这个南疆首府喀什得到进一步完整。那时汉族不敢出门,非残即杀。经由东突基斯坦人民革命党(简称东突党)南疆分局接受东突党所谓“中央”的指示,经过精心策划,终于决定在8月20日举行暴动独立。
  1971年在我们测绘组配测的张清贞班长是六八年兵、疏勒驻军十六团的,曾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讲述了一年以前大军挫败东突独立的情景:
  从东突一开始蠢蠢欲动,其情报就全部掌握在我们手里。而运筹帷幄的总指挥是我们的周总理。
  疏勒十六团离喀什市只有三十多公里,只知道几天前部队人员一律在营房呆着不准外出,本认为是为了防止极端分子行凶的。8月20日深夜的行动是临时通知。(注:疏勒十六团、和静十八团等等在南疆早已无人不知,无须保密)
  当时他们团特务连的维族连长立了首功。在东突将要宣布暴动独立的一二小时前,这位维族连长带领他的尖刀排,根据在东突的内线提供的情报和位置图趁夜间摸了进去。由于有杨子荣式的“老九”预先作了安排,他们翻东墙跳西窗一路顺利,除了图上标为存放大量枪支的库房已空无一支外,只有两个地方遇到麻烦,也可能是情报发出后敌人又加设置的,也可能是我们人中间有他们的内线。一个是一道门被砌砖堵死,他们只好搭人梯越房而过;一个是本标明无人值守的巷道却有十来个实枪荷弹的死死把守,不是反应快,差点被人发现,他们只好攀上房顶,沿着巷边的平房顶小心地匍匐前进……终于找到了目标。这里的首领们正在开会布置暴动独立的事。这位维族连长踢开门大喊“不许动!”见其二号人物掏枪要打,随即一阵狂扫,将一屋人全部打死。一号人物不在。
  接着城里枪声不断……
  与此同时,四路军车从外围向城市开进。原来在城边设伏防御的维族组织见一眼望不到边的车灯滚滚而来,知趣地把木棍、砍土镘等武器丢在战壕里,纷纷跑到路边变成了欢迎人群。在军车进入一多半时,其中北路遇一卡车满载“欢迎,欢迎”的维族人迎面而过,一小时后才知道是逃匪,随即追击。
  在喀什的二把手等众多头目被打死后,当时在100公里处麦盖提县城组织暴动的一把手阿洪诺夫马上就知道了消息,感觉事情不妙,立即带着他满满的一车死党按着相互沟通好的路线向边界的阿图什辖区苏洪卡方向逃窜。
  这时苏联电台广播“我们的人群正在路口等待,手持小旗欢迎将要到来的勇士……”天蒙蒙亮时,在靠近边界线的苏洪卡附近的沙漠洼地发现这伙人正在做饭,即请示总理。总理当即电复:一个不留,全部消灭!接着机关枪、冲锋枪居高临下刮风似地打了半个多小时,把这两车的几十号人全部给报销了,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不久,苏联电台广播“我们沉痛地向勇士们表示哀悼……”
  由于我们这位维族连长一下子打死了许多重要头目,在周总理的秘密安排下,被悄悄地调到内地。果然意料之中,东突党先后多次派人打探、追杀,曾两次扮成讨饭的去到他老家向其母亲探询。不久他母亲及全家都被转移到了内地。
  那以后,新疆平静了许多年。
  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是多么的不容易!
勘界起点波马

  1981年,是我整个在中苏边界工作的一年,为中苏边界谈判我被抽去参加了中苏边界的勘查工作,跑遍了从波马至铁列克提的每一处边界(时分二组,我是南组)。而那时因中越战争的缘故,中苏边界又曾一度陷入紧张的气氛中。往事历历,想来不禁觉得有些苦涩。然而,也正为如此,我才感觉到今天的生活变甜了,那是格外的甜!
  汗腾格里峰北侧的波马,是我们勘查工作的起点。苏方的铁丝网、堑壕、松土带、巡逻公路和一公里一座的瞭望塔,同我方实际有边无防的空旷原野、百里一座的哨卡形成鲜明的对照。尤其是那二米多高酱色花岗岩界碑上的“沙俄老鹰”和不远处纳林格勒城建筑群茫茫的单调白色,显得是那样扎眼。
  清早,在边防站十来名武装战士的配合下,我们勘查队四辆“北京”吉普上路了。这是一条边防战士单身行走的巡逻路,沼泽、水洼比比皆是,深草和灌木刷刷地碰着车身。车辆慢慢地行进着。
  “嗬嗬,陪同团来了。”边防站长风趣地朝对方一指:走在前面的是一辆“嘎司”吉普,里面坐着几名带肩牌的军官,紧跟在后面的是在三辆大卡车,卡车两边折板上挨坐着一身戎装的士兵,每人挎一支冲锋枪。很快,他们就赶到了跟前。
  “兹得拉斯维界(您好)!”老站长隔着铁丝网礼貌地用俄语向停在对面的苏联军人打招呼。他们点头示意。
  车子慢慢地走着,遇到水洼处,我们不得不下来把车推过去。我拿着地图,同中苏边界谈判首席代表(后为驻苏大使)老李和军区边防科苏科长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前面,详细地察看着边界上的每一处地形地物,其他人和车辆随着我们走走停停。对方巡逻公路上的苏军人员和车辆也特别“友好”地并行“陪同”,你走他也走,你停他也停。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仅在十余米处与苏军相照面:发鼓的大沿帽,宽大挺括的外套,粉红色的皮肤,浅黄的眉毛,蓝色的离眼睛;每人挎一支全铁的冲锋枪,扒在小车门上的军官手持一部香烟盒大小的照相机。我身高一米七八,在我们这边属高个,可他们那边平均像我这么高,比我矮的有限。
  这时,后面传来了一阵轰鸣的马达声,原来是一辆车子陷进了一个大水洼。我们不得不停下来,卷起高高的裤腿使劲地推车。“突突突”汽车排出的黑烟呛得人们不住咳嗽。大家挖着,推着,车子却越陷越深。好不容易等第二辆车启动马达开到跟前,伸出援助之手,挂上钢丝绳往后拉,谁知它自己也陷了进去。
  “嘘——”一个苏联士兵打起了口哨,“哈哈……”一阵哄笑。
  “屋漏偏遇连阴雨”,我们正为车子陷在水洼里而憋着一肚子火,哪知这鬼地方的天气也欺负起我们来了。随着一阵大风,黑压压的云彩从山那边压了过来。大雨“哗哗”地下开了,周围一片昏暗,大山不见了,纳林格勒城不见了。大家被淋得衣服紧贴在皮肉上,不住地用手抹下遮眼的雨水……。
  “唰”,一道镁光闪过;“唰”又一道镁光闪过。
  “白其·欧钦,摄乌其吉维姆!(太不礼貌啦!)”苏科长愤怒了,狠狠地指着对方提出了抗议。
  “嘿嘿”,扒在车门边的苏联军官抱歉地笑了一下,把照相机收了起来,又向起哄的士兵说了句什么,气氛总算缓和了。
  “这算什么”,站长一边说:“前些日子和越南打仗时,这里可紧张了,他们的集团坦克压过来,到界前‘嘎吱’一停,有意把界碑顶得乱晃,那才叫气人呢。”
  这天太窝囊了,工作没进行多少,浑身泥水不说,头一次碰面就被这些家伙看了热闹!到傍晚时,当远处的74团场开来一辆救援的大“五○”拖拉机把我们拉出之后,一路上我们谁也没说话,到驻地饭也没吃下去。
  第二天早上一起来,天气特别好,初升的太阳很是明媚。总结第一天的教训,我们改变了兴师动众的做法,只有苏科长、伊犁分区边防科王科长和我三名军人与老李的三个人上路。到路头的2号界碑后向西面的大山查去。果然少了麻烦,走了很长时间也没见“陪同团”过来。
  走到山窝处时,高高的大山挡住了去路,1号界碑立在死胡同的顶端。从这往上,苏军只顺山脊跑了简单的铁丝网,铁丝网上七零八落地挂了不少空罐头盒。这也是我第一次见的洋玩意,与我们常食用的有角有缝的不一样,就像我们现在的圆角易拉罐,只是个头要大得多。对面仰望的山头发现一座不过只筑有一年多的地堡,我随即标在了图上。老李他们也举起相机把周围的地物地貌拍了不少,并翻出老毛子当年的俄语条约与实地对照,发觉山涧才是条约上说的真正的边界,提出铁丝网应该在山涧的北侧,而不应在南边的山脊!这时一个哈萨克族老乡扛着一支挂着野鸡的土铳从大山里出来,王科长劈头给训了一顿,说在边境打猎是不允许的。老乡回答说是在大山里离边界很远的地方打的。
  离开1号界碑后,经过昨天的烂泥窝,一路上走走停停,不断地作着纪录,向东走了很远很远,到下午三四点时到了3号界碑处。这一带的草长有半人高,密不透风。我光顾了作业而没有注意其它,就一手扒着界碑一手撑着铁丝网,想把头探过去看一下对方堑壕的深度,不料被我一旁苏科长“别过去!”的大喝一声给吓了回来。再看苏科长,只见他用俄语向对面一座同样长满深草的土包叽哩哇啦地喊了一阵(意思是:别藏了,你们出来吧!),稍过了一会,三名持着冲锋枪的苏联士兵从草丛中站了起来,脸红红地掉头走了。苏科长说:“苏联边防军有个惯例,对我方军人,你不越边界便罢,一越界就要开枪。”
  ——呵呵!我说今天老毛子怎么那么好,没来陪同我们,原来他们是暗藏着呢!
  当第二天早上附近的哈萨克族群众听说我们要走,尤其是那几位专门为边界谈判来的北京人要走,他们坚持把我们留下,在一片花草繁盛的坡顶上,军民们围坐在地上,品尝着烘烤着的大肥羊,然后在一块平地举行联欢会,欣赏着姑娘欢快的舞蹈——意多情长。
松 湃 河 边

  松湃边防站偎在一座150米高的山包下,山包叫格登山,上立着1760年立的一块三米多高乾隆亲书的御碑。碑额正面上方刻篆书“皇清”两个大字,两边傍有二龙;背面中部刻 “万古”二字。正文的正楷字寸方大小、清晰可见,它记载着当年中华儿女平定准噶尔叛匪的英雄业绩。文中叙说“泱泱中华荡荡乾坤岂容……”即当年清军于夜间摸进格登山敌营,点燃营帐,火光冲天,叛军不知来有多少人,个个“股栗悚然”,接后清军主力掩杀,收降准噶尔兵7000人,其首领终被擒获。伊犁分区的王科长颇有些文言文功底,详细地给我们讲解碑文的意思。山下河对岸苏联集体农庄的尖顶方屋和学校大楼,以及农庄附近、在我们直对面现代化军训场地上正在训练的军人,同时被我一收眼底,我站在碑前,居高临下,禁不住趾高气扬,感觉顿时好转。
  我跑下山去,到河边想洗洗脸再添些“俏”。可河水哪去了!我觉得奇怪,不甘心地在布满东倒西歪树木的河滩中向前寻去。
  “文存同志——,别找了,你可能已经越界,赶快回来吧。咱们往上游走走你就明白了。”王科长在后面笑着喊住我。
  一路上的勘察和平板仪测绘,我们走到了大山口,一条长长的大坝(地上渠)顺着苏方一侧从大山里窜了出来,并在山口处撇开河道,直通其内地深处。
  在高山腰部的一个山包上立着一座7号界碑,爬上去我靠着界碑休息。望着山涧急涌的河水,——真清!河两边的花草灌木、蝴蝶蜻蜓,非常迷人,是个美地方。可是,那条斜躺在河上的挡水坝,却把这幽雅的情趣破坏了!王科长介绍说,当年他入伍时喝的就是这松湃河的水,多少年来,这河水沿着两岸的边界生生不息地流着,默默地灌溉着中、苏两国的土地。可前几年,苏方筑起了这条挡水坝,松湃河下游的河道因此也干涸了……
  而我背靠的这块界碑的来历更添加了我心中的烦乱。文献记载,当年“设碑时正置大雨倾盆,山路泥泞,民伕无奈落于此处”。没法子,这里离主山脉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那偌大面积的崇山竣岭可就成了人家的了——“条约上的不算,界碑在哪就是哪”,拳头大就是哥,当年的老毛子说话就算话。
  自第一次与苏联边防军的几十个人有了那么一场交道后,我们也摸出了他们的出动特点,为了避免意外和麻烦,我们基本上不用边防站的多人跟随和持枪护卫,甚至连我们携带的手枪也不挂在外面,只是暗藏。
  在松湃河下游散布草丛乱木的沼泽地上,有一座苏军十前年遗弃的木制瞭望塔,因为这里是水系的我方一侧,苏军正规的巡逻公路、铁瞭望塔全在水系另侧的二百米以外处。为了观测时不被树木挡住视线,我们将仪器架在木塔上进行测量。忙乎了半个多小时,一辆大客车拖着尘烟从集体农庄驶来,在我们对面的一个土包上停了下来,忽啦啦地下来几名女教师带着几十名小学生。她们拉起了一道条幅,上写中文:请你们回到自己的领土上去。一帮小孩子朝我们不住地喊叫着……
  ——屁!你喊吧,谅你也是瞎喊,老子总得测完才是。


松拜格登山上的平定准噶尔勒铭碑。其中间暗的部分是原有碑体,外围砌砖及顶盖是不多年前修筑。我们去的时候只有砖体,无上盖,听王科长说是江青1975年去的时候给400元钱修的,以前什么保护也没有。我边界线只在后面大山的少半腰处,其外的崇山峻岭属苏联。即沙俄时期我设7号碑不当的后果。
霍 尔 果 斯 河

  我在CCTV电视节目上看过现在霍尔果斯的情况:通商口岸人涌潮动,不尽的车队从“友谊桥”上来往通过……。这“友谊桥”对我来说,那可真太熟悉了。当年,它是那么的冷冷清清:两公里多长的桥身横在霍尔果斯河口,几米宽桥面两边的栏杆上立着小石狮,不知什么原因,每只身上都有很显眼的裂痕;桥面上从碎石缝中钻出的稀稀拉拉小草,十天半月才被一辆谈判会晤的小汽车轧过,桥端“国门”左侧的“海关”大院里,荒草长得很深,斑驳的大木门一天到晚地锁着,同门前挂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的大牌子一对照,是多么的不协调。值得一提的是,那时早已不叫“友谊桥”,而是叫“反修桥”。六十年代初的“友谊桥”桥碑早已不知扔到哪里去了。
  刚到霍尔果斯边防站,我们就听说傍晚在这里发生的一件事。我们农场的一辆卡车在桥下采石子时,碰着地雷了,还伤了人。那是一年前边界紧张时,为了防备,我方埋下的许多地雷,但事后没有起净,漏掉的一颗。
  当时响声特别大,桥那端观察室的苏方打来了电话,“喂,什么声音那么响啊,把桥都震动了。”“噢,没什么,是我们卡车的轮胎爆了。”我们的站长回答说。
  霍尔果斯河在这一段的滩面很宽,里面全部是干净的大小卵石,仅中间有一道三五十米宽的河流(雨季),不多的小溪从河流处引出,流向两岸的农田。往下去是英塔尔、黄旗马队、三道河子边防站,他们象四颗璀璨的小明珠镶嵌在霍尔果斯河畔,10米宽、棍粗的青皮杨边防林紧靠岸边像一道长长的卫队。这一带还是1962年边民外逃最严重的地区,大片大片的村庄墙倒屋塌,空荡荡的,很凄凉。
  三道河子在下游,位于伊犁河与霍尔果斯河的交汇处。满目的深草、芦苇和自然林,湍急的河水有时靠岸很近。
  黄旗马队原是清朝的一支打着黄旗的马队驻扎在这里戍边,由于战功卓著,清朝皇帝便将这地方地赐名黄旗马队。边防站与苏联的阿腾库列边防站隔河相望,只有350米远。河的两侧,有大片的苇湖,常有野猪出没……
  从霍尔果斯桥开始,那天我同军区边防科梁参谋、司机小宁三人一道从上游而下,为了把头几天测绘的那段边界连起来,我们干到黄昏,来到1605争议区。这是一个沼泽地,长1605米,里面长满了二人高的芦苇。小车进去以后光线更差了,坚持进了三、四百米,我们不得不出来向边上的一个很高的观察哨塔转去——这里是英塔尔边防站。
  车刚停住,一个战士从这座二十多米高的瞭望塔上急促跑下,先看了我们小车的车牌“庚1-00-××”埋怨说:“你们是军区哪个单位的,怎么不提前通知一下。你们知道吧,中午时苏方过来一支19人的巡逻队,只回去了11人,那8人就潜伏在你们刚才前面100米的地方!”
  这时一个称黄参谋的很快过来,把我们接到了接待室。攀谈之中,他问我,你口音怎么和原先我们站里的文玲一样呢?我说,那是我二哥呀!不过一列车皮进疆后,把我们弟俩分得相隔很远。
  在黄参谋的建议下,我们驱车赶到了不远的伊车嘎善乡。二哥一家住在乡政府家属院,两年前紧急修图时我来过。二嫂子是锡伯族、黄旗马队的后人、乡农科所负责人(后任霍城县农业局长)。黄参谋是二哥家的常客,到鸡窝掏了几只鸡,亲自做菜。
  席间,拉起了我们差点遭潜伏的事,二哥二嫂呆了,一个劲地埋怨:你们已经在边界跑了一两个月,是被人家盯上了,是预谋的;你们连支冲锋枪都没有,那不像捉小鸡一样。接着二哥和黄参谋详细给我们讲了英塔尔边防站的一些事情。
  1605争议区位于界河的我方一侧。过去的作为“老大哥”的苏联,有点老大不小的派头。本来两国以河为界,天经地义,他却每次都觉得就该这样,就从芦苇滩的这边,甚至从我们边防站的大门口通过。老大哥吗,以前也没太计较。后来两国闹崩了,对于他们的做法,我们当然不能同意,对所谓的“争议区”照常进行巡逻。这样,以霍尔果斯河为界的中苏边境线,就难以平静了。苏军其实也怕事,一发现我们有多人巡逻时,就错开巡逻,更不敢从我们的芦苇滩的边围走过,只能走争议区的里面,可时不时地打个潜伏。二哥入伍后就遇到这样情况。一次他们班在边界例行巡逻,回经1605时,在瞭望塔上执勤的哨兵向连长报告,说在芦苇丛中突然发现30余名潜伏的苏军。连长当时命令去一个排的人接应。二哥他们一班人在进入1605几百米后发现了苏军,苏军潜伏地点离他们只有十米远,而且作出了射击瞄准的准备。在生死面前,我们边防战士呈现了两不怕的劲头,毫无惧色,眉不皱眼不眨,挺胸健步地从苏军的眼皮底下走过……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
  最紧张的是“珍宝岛”以后的那几年,以及1979年同越南打仗以后,大白天,我们巡逻在边境线上,苏军的直升飞机就在你头顶上盘旋;夜晚,立在瞭望塔上的战士,瞧着苏军夜间演习的炮火,和乌龟壳成群大队地闯过霍尔果斯界河,说心里不紧张那是假的。
后记:不忘一起勘界的同志们

  1981年我测绘大队被抽去二人配合中苏边界谈判的勘界,以中间的铁列克提为分工,南北二组,我是一组,负责南。
  本文提到,起点是波马,通往路头的是2号界碑,提到了水的事情。我们以前测绘的军事地图在这里和实际的水域差远了!他们和地图一对照很容易发现了问题。然而谈判代表团负责人老李他们因为和我们是初打交道,况我30岁,很年轻。总参的杨参谋50多岁,新疆军区边防科长苏和伊犁分区边防科长王也都40多了,军方主要技术“权威”只我们4个,他们3个倒什么没说,因为常来常往。
  老李他们4个代表团同志就问年龄最大、从北京一起来的杨参谋。杨参谋和二位科长都懵了,不知怎样回答。这时我是领头带路并修图的,走得特别快在最前头,硬是多远把我喊了回来。问我怎么回事。我即时回答: 现在只是3、4月份,不是梅雨季节,水当然少。可我们作业时的航片均是夏天拍的,不信你问边防站的同志,夏天雨水多的时候保证是这样的水域。而野外调绘只能按航片上的着墨。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勘界组的全体老同志对我非常尊重,对边界情况说一不二,甚至每到一个边防站就叫我给跟随的团参谋或参谋长、站长指点各处复杂难判地形在图上哪里。同时我也发现确有不少边防负责同志,对边界的许多地方就搞不清和图的关系。一旦打仗是麻烦的。
  这里我特别提博乐边防团的王参谋长,一米八大个子,很漂亮。虽然是老大学生,却为人和蔼,不耻下问,在博乐勘界中和我寸步不离,无微不至,好学好问。我还有他专门带照相机在边界各处拍的多张工作合影。没想到在入伍20周年新疆战友聚会时听说,他因公血撒边界牺牲了。
  文中的梁参谋是乌鲁木齐军区边防科的,比我小几岁,还有司机小宁。我们整个在一起行动,吃、住、闲遛总在一堆,形影不离;打水、收拾等从来不叫我动手,到哪替我背仪器,成了我的勤务员。慢慢的梁参谋也会使用平板仪测绘了,后来不少测绘就是梁参谋作的,我只是检查一下。当年11月份回乌后,一天他二人来到我部队,递给了我的帆布挎包。我才猛然一醒。因为我准备在伊犁给家乡的老人买皮货,带了400元,100在外面随时用的,300放在包里。在松湃边防站时,我们在招待所房间的东西又多,那天走的太急,遗忘了放在我枕头席子下的包。几天后感觉不见,但想不起来,天天又忙,很快就抛开了。想不到半年多,又回来了。钱还是老样子用硬纸包着,里面有站长的一封信,说:你们走后,我们换床单时发现的,可几月来联系不上你们,电话问军区边防科无数次。终于说你们回来了。我们将此包托去乌的车交给你们,请查收(包上有我名字)。……


  (写作说明:有关纪录片、报刊等,及文中所说“网络仅见2篇……矛盾甚多”介绍的我都熟悉,以前只能心中有数,不便纠正。应当理解解放军报记者的采访,因时间短、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时难免道听途说。如今边界及国力我强于哈萨克斯坦,且已友好, 边界已经不同于往日。)

                 2004年11月29日首发新华(较乱)
                 2005年8月1日前重作整理
--
作者补充资料:
中苏边界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生产兵团是捍卫新疆的重要力量,当年全民武装,很能战斗。从波马1号界碑至友谊峰下,在长达1800公里的边境线上,从南到北排布着我们农四师、农五师、农九师、农十师的同志们。在毛泽东时代,生产兵团屯垦戌边,是边界的一支不穿军装的过硬队伍。当时知青是民兵组织的重要部分,发有武器,也是天天练的。如果当时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兵团的同志及知青肯定是磨拳擦掌上战场的。同样是保卫祖国安宁的卫士!
  1969年的中苏武装冲突,毛主席预先指示龙书金,就是准备打的,只是后来龙书金不争气耽误了。当然从那以后,他被林彪骂过没了动静、蔫了,逢元旦、春节在红山公园群众联欢只见赛福鼎,没有他。至林彪死后,彻底打倒!同年的珍宝岛战斗准备充足,李德生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副司令肖全福具体负责珍宝岛战斗,当时黑龙江的生产兵团及许多知青在前线的雪地里摸爬滚打,出了大力。肖全福也因此在龙书金一垮台就去新疆当了司令员。
  那时边界很严格,比如果子沟到伊宁公路路北的大小路口全部有兵团民兵武装人员把守。其实公路离边界很远,更不要说靠近边界的地方了。总之,兵团的大人小孩常年在边境地区生活,起码的讲,心理状态是非常紧张的。他们非常的不容易!
  虽然离开新疆及边界很长时间了,我时常想起在那里生活的人们。在伊犁边界时,我多次见到,在铁丝网的另侧是苏联的机械在劳动,我们团场的同志在这边的大片农田劳动。那时苏联全是拖拉机、挖沟机、收割机操作,只有机手,我们除了拖拉机耕地,其他基本是手工、体力。大伙集体在田间劳动,从很远的家里带饭,中午在地头席地午餐。
  双方在这一点是相同的,在中苏边界的居民,我们的少数民族及村子极少,几乎全是兵团的人和地盘;我们的资料是较全面的,苏联在边界的居民也几乎全是俄罗斯人,他们的少数民族全在里面。
  苏联集体农庄的房子均是方的,尖顶,白铁皮敷盖,建筑物喜欢白色。一家家是篱笆院子,院子均停有红色的小轿车,均有立在高竿上的电视天线。我们那时还没有电视,离城区很远,生活的单调是可以想像的。尤其是波马的74团场,最为闭塞。我文中提到过他们大五○拖拉机把我们小车拖出的事。该团场离城里遥远,没有机会出门,许多人没有去过县城。1981年我们去时知道,74团场的油菜籽连年大丰收,仓库没地方盛,可就是没有车辆运出去。
  1979年紧张时的那次,新疆的兵团没有动员,在边界30公里以内全部大撤离。2月份我到波马紧急修图时,74团场坚壁清野,全部锁门,什么都不要了,撤得一个人没有。那时是靠从内地紧急调入大量部队,现在新疆的几个守备师就是当年的北京军区的。早我一年入伍的邳州人很多。后来驻奎屯、石河子、昌吉的守备师就有我的许多老乡。我们那时就接触过。
  1981年我在霍尔果斯,向北沿着霍尔果斯河有一条不大的水渠通到山里,苏联的一个小村子在几十米对岸的陡坎下,这边有我们团场的一间很小的土坯房,看水的,周围几十里没有人家,有的也是六十年代叛逃居民留下断壁残垣的废弃村庄。中午我们在土房吃饭,开水就是看水的夫妻俩给我们的。没想到我转业后和他们全家见了面——他女儿是我们单位职工的家属,直到现在还是我的紧壁邻居!他的三个孩子都是1979年2月从那里疏散回老家的学生,学校在老霍城靠近霍尔果斯。他老夫妻是退休后于10年前回老家,工资是每月寄来,他经常来女儿家。1990年我的《1981,中苏边界记事》发表(1990-7期江苏《风流一代》。封面要目,3000余字),我邻居看后,我问她霍尔果斯大桥栏杆上的小石狮、国门,海关大院等,她一概不知,只知道有解放军站岗,在很远的地方就不让靠近。
  克拉玛依(维语黑油)北部挨着的最大的山叫成吉思汗山,远远高出周围的山,很雄伟,50公里以外都能看清。在山里的帐篷住两个多月,我们一个组的10几个人没见过一次当地的人,堆满老高羊粪的季节性羊圈倒见了不少。山里的黄羊很多,还有大羚羊、马鹿;听其他组的讲,他们还见过棕熊。尤其是羚羊大弯角,达10斤重,能绕在腰上,在新疆唯克拉玛依有见。市周围的几十公里以内和“马儿呀,你慢些走”唱的一样,是“这里没有水、也没有草,鸟儿也不飞”的茫茫大荒地。钻井架就像现在城市建设的塔吊一样,以及更多的正出油的井,散落的到处都是。油井跟前的泥桨池表面干壳,那次我和一个战友测绘,他走了上去,结果“完了”一声陷到头顶,爬出后成个泥塑人。一旁的小井房有个上海知青住在那里上班,发现后赶紧用装60斤水的大白铁捅烧水给洗澡用。打开油气后,呜呜的响声很大,几乎要把铁皮烧透,只5分钟就烧开了。我非常吃惊。那时起就知道了油气是个好东西。现在我也联想,这位穿着一身工作服却白净标致的女知青独自一人在这里看井输油,周围8、9里见不到人,胆子怎么那么大?若放在现在——?记得当时我问她,你一个姑娘家在这空荡荡的荒野居住,不害怕吗?她说,那怕什么,再说这地方连狼也没有。十月一那天克拉玛依人山人海,全市民兵用高射机枪和半自动步枪打苏修来犯飞机(气球),枪声大作,好不热闹。集中时,我们队近100号人住在市招待所,我们从来没洗过衣服及床单等,几个招待员大姐每三二天搜查我们房间一次,见着脏衣就拿去一起搓洗。我们那时都很年轻,衣服洗不好,也懒,不少白床单和衬衣脏的入骨。她们特意买来增白粉增白。水房里还有一个土制的电动脱水机,一只大扁捅下面连着一个电动机,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的脱水机。我们还三天两头看演出和电影,也就是遭火灾的那个俱乐部,当时是最漂亮的礼堂。


一手握砍土镘,一手把枪的兵团人雕塑碑(库尔勒农二师)
作者补充资料二
兵团司令员张庆黎泪水盈眶讲述兵团人的平凡故事
          (摘2004年10月11日军报)

  1954年10月,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名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序幕。
  漫漫50年,峥嵘岁月路。50年来,这支不列入军队编制、不穿军装、不拿军饷、不要国家和人民负担的戍边队伍,为了西部边疆的繁荣和稳定,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在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围,在环境恶劣的漫长边境地带,改造自然,守土保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开发史上的奇迹,为共和国母亲奉献上了赤子的一片忠诚。
  司令员遇到的感人故事 默默奉献是兵团人的品质
  50年前,面对风沙和旱魔的袭击,面对楼兰、高昌、交河、米兰等古城遗迹废墟,官兵们将作战地图变成生产地图(我原来文尾有关第三部曲介绍的描述:还有新疆生产兵团的农田、道路、渠道、建筑物等与当地不同,它是按军事地图上坐标方格设计建的,很正规,测图时非常方便简单,和我们的图能对照一致),将战马变成耕马,将炮兵瞄准器变为测量仪,将废炮弹打成坎土曼。畜力不足,军垦官兵就人拉、肩扛,以汗水、血水与肆虐的风沙、旱魔抗争,让片片荒漠变成了希望的绿洲。
  今天,当记者在一片片绿洲采访兵团农牧团场的军垦战士时,已找不到当年战士们居住的“地窝子”(我补充霍尔果斯我老乡的看水房是:一间不大的土坯房。实际就是干打垒,里面面积不到4平米,那是1981年)但我们从石河子军垦博物馆的图片上看到了站在“地窝子”门前的战士。他们穿的军装没有衣领,没有口袋。原来,那是为了节省一些军费用以购置开荒用具。当年,为建设新疆,所有兵团将士节衣缩食:一年两套单军装变为一套;一年一套棉军装变为两年一套;衬衣领子去掉了,4个口袋变为2个。每个团、连都要把一半以上的办公费拿出来搞建设,每个战士都奉献一半的津贴用于建设。就是这样,十几万大军,平均每人每年节约90多元投入新疆工农业建设。就是这样,建成了今天的新疆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厂、十月拖拉机厂、八一面粉厂等上百个企业(我知道的还有天山商场、七一酱园厂,上述厂均有我们50-60年代初支边去的老乡。听他们讲,天山商场是一人少领一套衬衣盖起来的,七一酱园是全部省去领章建的,等等。当时每建一个项目,部队就节衣缩食一次。终于短短几年就建成了在乌鲁木齐的上述单位,典定了新疆发展的基础。上述单位一直是新疆的龙头企业。而在那以前新疆什么也不能生产,听说当时水泥价格是白面的2倍!值得提的是七一酱园的酱油,我在新疆近多年始终是4角钱一公斤,香稠味佳,逢探家我均带回一塑料桶。可以说,就散装而言,它的价格和质量是全国第一!)……
  被称作“有生命的界碑”
  新疆与8个国家和地区为邻,边境线长达6700多公里。边防哨卡的身后,就屯驻着兵团的连队。兵团在数千公里边境沿线建起几十个边防团场,50多万人默默地屯垦戍边。这里,兵团人被称作“有生命的界碑”。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从巴尔鲁克山下到塔里木河两岸,有多少默默奉献的兵团人,他们奔着军旗来,伴着军歌去。活着,血液中有烽火的摇曳;逝去,灵魂中有马蹄的撞响。
  冰封雪裹的汗腾格里山下,山口与波马草原相接的界河边,矗立着一块麻石雕凿而成的碑石。这块立于清朝光绪年间的碑石,就是雄踞新疆万里边关数百座界碑之首的一号界碑(此界碑我文中的描述:二米多高酱色花岗岩界碑上的“沙俄老鹰”……走到山窝处时,高高的大山挡住了去路,1号界碑立在死胡同的顶端。从这往上,苏军只顺山脊跑了简单的铁丝网,铁丝网上七零八落地挂了不少空罐头盒。这也是我第一次见的洋玩意,与我们常食用的有角有缝的不一样,就像我们现在的圆角易拉罐,只是个头要大得多。对面仰望的山头发现一座不过只筑有一年多的地堡,我随即标在了图上。老李他们也举起相机把周围的地物地貌拍了不少,并翻出老毛子当年的俄语条约与实地对照,发觉山涧才是条约上说的真正的边界,提出铁丝网应该在山涧的北侧,而不应在南边的山脊!)……
作者补充资料三
当年进疆的女兵

  1973年我在政治处宣教股时,我们办公室有一名女宣传干事,长得很标致,字非常漂亮,三十七八岁。她的丈夫是当时北疆军区政委,一名跟随王震打进新疆的军人。二人年龄悬殊很大。她常给我们讲起部队进疆的事情,其中也讲到了她进疆的过程。
  那是新疆刚刚解放时,她是内地城市里的在校高中生,16岁。这时部队去学校征女兵,说得很明白:一是新疆的建设需要有文化的人,二是在新疆的十几万大军,尤其是屡建战功的当领导的同志年龄不小了,还都没有成家,所以需要她们支持新疆。
  在这时她和所有同学一样,在为新中国的建立而鼓舞,一直沉浸在幸福和激情之中,更崇拜战斗英雄。她说当时年龄小,去给人家解决成家的事倒没放在心上,但到新疆去支援建设的志向和憧景占了上风。忽拉拉报名的特别多。
  可从东到最西的7、8千里路可不是现在交通那么方便,火车只通到天水,余下的4000多里路也是破烂不堪,许多是险路及大漠高山;时值冬天,到处白雪皑皑。两个多月才到达乌鲁木齐!其间吃的苦头不难想象,尤其是过乌稍岭的那几天,山高险峻、风雪严寒,苦不堪言。这些城里的中学生哪吃过这样的苦?有的同学就哭了。她一说到这时就笑得合不上嘴,她说:“这时领队的就过来了,说,你哭吧,谁哭,到时就给谁找个难看的老头子!”就这点话还真管用,哭的就不敢再哭了。像我们从小在工人家庭长大的意志好点,那是哄堂大笑;好哭的也感觉不好意思,以后再不哭了。”(部队战友电话告之04年已去世 王季春)
作者补充资料四
天山主峰博格达

  博格达峰西距乌鲁木齐60公里,在乌鲁木齐看它很显眼;天气晴好时,在离乌鲁木齐西100公里远的呼图壁都能看到,白白的,巍峨在地平线的最高点。图上是它的正西面,在往南疆的公路盐湖一带看到的是它的正南面,挺立险峻,像一把利剑,好个顶天立地的雪山之神!“天山”牌香烟的图案即是。往东南是绵延不尽的山脉。它的正北,挨着闻名的王母娘娘的瑶池“天池”,在天池看它很近很近。由于地球温度的变暖,六十年代和以前是身穿白大褂,七十年代白上衣,八十年代白帽子。雪线逐年提高。
  4月初离开乌鲁木齐向南疆出发,博格达峰和公路相随,山脉中部是郁郁葱葱的松树群。可从乌鲁木齐的冰天雪地到达坂城的杨柳挂绿,到托克逊时却是桃花盛开,几小时就经历了春夏秋冬。记得那年到托克逊即网友甜水海的汽车53团去,他们团里正在搞营房建设,那个砌砖的复杂是第一次见到。在全国,外墙都是一道墙,他们高级,是两道,中间是空的——热得没法提!
  1979年4月11日的暴风雪在博格达一带狂虐,从托克逊上面的大风口到乌鲁木齐南郊,无数车辆困在风雪里长达一周。水泥电杆被飞石打得1米以下只剩钢筋,乔石的车队也在里面。当时报道,兰新线过往的列车也被刮翻,有货车,也有客车。这场暴风雪在当时是新疆的头号焦点新闻,那时军区坦克团的装甲车是救援队,立了大功。
  那时我正在博格达北侧执行任务,车子早上从天池出发,沿着山沟向博格达方向行进。上午天气是很好的,10时起下了点点星星的碎雪,因被山脉挡着一点风没有。中午开始,雪越来越大,有一尺厚时实在没法走了,只好返回。可是路太窄,一侧是沟,车子只能倒行。为了安全,我就在雪地退行指挥引导,情况和网友甜水海说的一样“结果雪灌进了裤腿,时间长了,体温把雪化了,把裤腿打湿了,再后来又给冻上了”长时间地在深雪里拔行,我的脚和腿弯以下成了两个大冰砣,到夜10时才回到天池气象站的驻地。虽然是黑天,但漫天皆白,不影响视线。又经过几小时的折腾,才进被窝。我的两个大脚趾冻坏了,成为紫色,5年后才慢慢消失,但直到现在还是麻木无知觉的。
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筑路大军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一首经久不衰的军歌!
  说到修路,建国以来新疆最艰苦的工程全部是我军人承建的!新藏公路是大军进藏时修的,不再赘述,只说内地人不知道的:
  乌鲁木齐-阿拉山口铁路,即九十年代建成的第二座欧亚大陆桥。我在新疆跑遍天山南北测绘,知道这个庞大工程是五十年代的产物,所有路基、桥梁全部建成,只因1960年中苏关系断裂,为了利于备战没铺铁轨。
  乌鲁木齐-伊犁战备公路,是七十年代完成的。在《高山下的花环》之前的《天山深处的大兵》,描写了他们在天山深处冰大坂献身国防的撼天地、泣鬼神的事迹,接着拍成电视剧、电影,是当时全国影响最大的作品。可他们在天山深处留下的遗骨谁能数得清。因为我见过,我震撼。许多是我老三届!
  乌鲁木齐(大河沿)-喀什,其中工程量最艰巨的、要穿越天山至库尔勒的所有工程,是文革期间完成的。铁轨都铺了,只是只能铁道兵的火车送建筑材料使用,比较粗糙,没作民用。记得1971年经大干沟还没有,第二年发现已经在大山里的路基桥梁穿越的不知通到了哪里。为此当时我还写过日记感叹“祖国的建设真是一日千里,铁道兵太伟大了”。1975年到和静县协测的18团发现,已经出深山了!1976年发现过库尔勒了。这是我看到的,具体到哪就不知道了。而再往后全部是平坦地区。前几年的乌鲁木齐-喀什通车时所要做的工程,比如路基、桥梁,可以说已经没有什么做头了。如果按照当年的进度,毛主席要不去世,可能早已通车了!
  七十年代的成昆铁路工程我也知道,因为早我一年入伍的邳州兵全部到那里(渡口)当了打山洞的铁道兵。其中有我的许多同学,我们时常互通信件。他们比我们测绘兵牺牲的多几倍!我们部队一校同学的战友30人,提干12人;他们多于30人,可只提干一人,还是个机关兵。那个年月义务兵服役时间是5-7年,有的更长,不是现在仅二年就回来了。人心都是肉长的,团聚时他们常常讲起塌方,惊心动魄,常常有整连整排壮烈牺牲。那时没有现在的先进设备啊!许多立功、出色,但还是不愿提干,复员回来。我们邳州兵净是好兵种!不离家千山万水不是当兵的去处。因而每同学聚会,都在邳州乡下知青点的城市户口同学都说“我们知青比你们入伍的是幸福无数倍!最起码现在都还活的好好的。” 所以,我看到论坛上许多有抵触的说知青怎么怎么受罪,还说想当兵当不上,认为当兵是享福的。我说,他不知福,他亏没当兵,当兵了一定是逃兵!
作者补充资料六(筑路大军为五)
今日中哈边界的卫士

  不久前(2005-03-02)看了CCTV-7《国防天地》节目,讲的是新疆伊犁防区哈桑边防站江苏镇江大兵曹建平的事迹。
  “哈桑”是哈萨克语“窄”的意思。边防站设在“窄”的山口处,两边大山夹着的峡谷细细漫长,一条急流波浪而下。电视画面的情景勾起我往日的回想。边防战士们骑着马先在“窄”的左侧道路行走,在多公里处的一个右急转弯处是一座不大的桥,过了桥就改成了在“窄”的右侧行走……那是当年我们勘界组一到哈桑边界就进去的路。这一段是4米多宽的碎石路面,我们是北京吉普进去的。也就是那座桥里去的不远,右侧的陡坡上有一块不大的剖石面。时间太久了,记得是×号界碑的代用标志,上涂红漆。当时我们在那停留了较长时间。再后来,我们就和现在的情形一样——骑大马勘界了。电视上的大山、小路、林木、巡逻线我无不熟悉。
  这就是我们江苏镇江大兵曹建平生活战斗的地方!
  曹建平,现今入伍三年,边防站的班长,荣立过两次二等功。没当过兵的可能不知道“二等功”的含义,简单地说,一名战士能荣立一次三等功简直是凤毛麟角,可他三年荣立了两个“二等功”,着实佩服!
  曹建平的家乡在富庶的江南镇江,入伍前是当地知名的小老板,年收入数万。然而为了开阔眼界,他选择参军;为了更好地磨练自己、打好自身人生道路的牢固基层,他选择去了最边远、最艰苦的与大山为伴的哈桑边防站当一名小士兵。
  小老板先是当了一年多的猪倌,他结合自己家乡的养猪经验和科学技术,获得非同寻常的成绩;虽然练习军事的时间有限,但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被打破常例,由猪倌一下子提为士官班长,常年摸爬滚打的士兵们自然不服气。可一番较量,谁也比不上他。从此大家更加拥戴他们的班长,各项成绩处于全连的前列,出色地完成一项项任务。不久前荣获新疆军区优秀士官称号。我军自1978年起停止战士提干,全部是军校学生补充干部队伍——曹建平自然明白。因为入伍前就很有名气,三、二年来家乡的许多大公司老板聘他,月薪多少多少,可他不为所动,只为这磨练人生的机会,感受到三年边防生活的获得是他以前多年达不到的。他表示,一切服从需要,不管多长时间也一定要干出一等的成绩。
  看完这个专题片后,我很高兴。曹建平是当代的好战士,他给全军在役士兵作了一个好榜样。我们的边防有这样的战士把守,我们过来的人能不放心?我们江苏人也脸上增光。
  向日夜守卫在新疆边界的战士们问好!
作者补充资料七
江 山 西 望

狼烟起江山西望,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与狂长刀所向,忠魂埋骨眠他乡。何惜百死报家国,更无语血泪满眶。
马蹄东归人西望,草青黄尘飞天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华得兴旺。
作者补充资料八:历史上的新疆军区司令员
杨勇(第四任司令员)


杨勇(1912-1983)是长沙浏阳人,胡耀邦表兄,1912年8月出生,1983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
  杨勇1927年参加革命,曾参加浏阳农军进攻长沙。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团、师政委,参加五次反“围剿”战役。长征途中杨勇率部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封锁线,英勇奋战,血战湘江、大战土城、娄山关、遵义、老鸦山,四渡赤水,走出松潘草地,翻过岷山,不断歼灭敌人,完成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任师政委、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山城堡战役,平型关大战。在战斗中,杨勇负伤仍坚持指挥部队直至战斗取得胜利。以及夜袭午城、伏击井沟、激战白儿里、樊坝、梁山、潘溪渡等战斗。1945年,杨勇指挥各分区部队协同作战,发起南乐、东平、阳谷、延津、阳武、封邱、开封等战斗。在日本宣布投降后,先后从日寇手里收复了清丰、东平、阳谷、菏泽等县城 。解放战争时期任二野第五兵团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了参加平汉战役、陇海战役、定陶战役、滑县战役、豫北战役、郓城战役。大决战时,杨勇率部先后参加了宛东战役、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而后奉命向大西南进军,挥师贵州,攻占贵阳。又统一指挥五兵团的两个军和三兵团的三个军,与兄弟部队一起发起成都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任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兼贵州军区司令员。1953年4月,杨勇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志愿军第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志愿军司令员职务。在金城反击战中,给予美国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以致迫使美帝板门店谈判,得以停战,并战争结束。1958年10月回国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司令员。次年10月任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与杨成武、杨德志长期被誉为“三杨”,周总理称“三羊[杨]开泰”。
  “文化大革命”中,杨勇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和迫害,被无休止地揪斗和投入监狱达6年之久。林彪垮台后,杨勇重新工作,1972年5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不久调任新疆军区司令员,以及任新疆革委会副主任、区党委第二书记等职。1977年8月被选为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同年9月调任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第三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和列席常务委员。1978年2月被选为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0年1月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副秘书长,同年8月任中共总参谋部委员会第二书记。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
  我和杨勇司令员见过二面:
  一次是上述的演习。在西山的一个山包上,扎着一个很大的木门框,上额红纸书写“--演习”,下面是一排桌子,杨勇坐在中间发布号令。我们部队是在他前面很近的“观众席”,坐在地上。和他不过20来米。
  一次是在军区北门广场毛主席的追悼会上,我在台下第一排,他在台上念悼词,不过几米远。
  他个头1米78以上(因为我是1米78),身材和我一样,不胖。脱帽时发现头发白了很多。
龙书金(第三任司令员)


龙书金同志是湖南省茶陵县人,1929年参加农民赤卫队,1930年编入中国
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
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
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战斗。抗
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副营长、营长、副支队长、团长、冀鲁边第二军分区司令
员、山东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副师长等职,带领部队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战和
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参加了平型关、大宗家、侠河村、王家楼
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师长、副军长等职,参加了东北夏、秋、
冬季攻势,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平津、渡江、湘赣、广东、粤桂边等
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指挥解放海南岛战役。海南岛解放后,他历
任军长、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某军军长、广东省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公安部
队司令员、广东军区司令员兼广州市警备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司令员、新疆
军区司令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他坚持从严治军,为加强
部队的全面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和巩固国防
做出了贡献。
龙书金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八大”、“九大”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会委员。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吴克华(第五任司令员)


吴克华是江西省弋阳县人,1913年12月生,1987年2月13日在广州逝世。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吴克华1928年在家乡参加农民暴动。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10军1团连长、营长,少先队中央总队部参谋长,红8军团21师63团参谋长,参加了赣东北和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长征中任红5军团13师35团团长。1936年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副司令员、第2支队司令员、第5旅旅长,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参与巩固和发展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司令员,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第41军军长。在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中,率部阻击国民党军,激战6昼夜,击退国民党军11个师进攻,为攻克锦州起了重要作用。继率部参加平津、渡江、衡宝、广西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员,华南军区参谋长,海南军区司令员,济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1979年2月调任届时由新疆军区升格的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1980年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我和吴司令员见过二面,一次1979年2月是在伊犁边境紧急修图时,他在边境勘察;一次是边境任务完成后,我们全部住在乌鲁木齐延安路的军区第三招待所集中绘图半个月。一天晚上,吴司令专门来看望了我们全体参加修图任务的干部,当时我们计70余人,在我们绘图的大厅里,他站在中间,我们把他围个大圈,都站着。
  他身高1米75左右,很精干,脚穿的铮黑浅帮皮鞋,端正却不曾见,后来听知道的说,那就是“将军鞋”。他声音洪亮,有手势,精神抖擞、铿锵有力。主要是夸奖、鼓励我们,以及越南战场的形势和我们抵抗苏军的决心。年纪比杨勇司令员要年轻许多。
肖全夫(第六任司令员)


肖全夫是安徽省金寨县人,1916年出生,曾用名肖全福,2005年2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是党的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
  肖全夫14岁参加红军少共模范营,该营后编为警卫团3营。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参谋、科员、股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至四次反“围剿”斗争,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反六路围攻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来他被调去保卫电台,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他到中央军委二局当科员,搞破译工作。1938年,他到抗大第4期学习,后历任抗日军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队长、支队长,科长,大队长,区队长,军分区参谋长等职,带领和指挥部队参加了孟县破交战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代县十里铺伏击战,围歼敌“铁血”部队,帅甲河火车站伏击战和解放玉田、迁安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旅长、师长等职,率部参加了杨仗子、丰润、五岭山、北宁路、朝阳、义西、辽沈、天津、衡宝等战斗战役。建国后,1950年升任46军副军长,率部参加了湘南剿匪、保卫粤东海防斗争。1951年赴朝鲜参战,1952年升任46军军长。组织指挥了嘉(禾)蓝(山)临(武)战役和梅岗里东山、马踏里等战斗。回国后,1954年肖全夫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后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他主持领导了东北输油管道和国防工程、边防设施建设,使边防部队的执勤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1969年,肖全夫在担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期间,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珍宝岛战斗。1980年,肖全夫任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他在原乌鲁木齐军区任职期间,积极推动军政、军民和民族团结,维护了新疆的政治稳定,为新疆的战备建设和军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我和肖司令员见过几次面,全是在乌鲁木齐的大街上。那时为了整顿部队“软、散、懒”现象,他佩戴“纠察队”红色袖标,身后只有2名“纠察队员”,身上斜挎一只绿挎包,雄赳赳地在主要街道纠正军容风纪。只要见到有过往军人风纪扣没扣,或单肩挎包的立即先行军礼一个,然后提出纠正。他眼睛到处瞅,我们总是看他不时地对身后的二名战士指着方向说“那边有一个。”
  将军身体不是太高,很壮实,面目上比照片上的胖点,走路、做事雷厉风行,没有拖泥带水。我每在街上迎面遇着,自然是按队列走步姿式,生怕挨训。可心中充满对他的敬佩之情。那时时兴首长下基层代职。
转贴暂告一个段落。
这篇文章在新华论坛发表后,引起较大的反响。作者以平实的纪实性语言,将上个世纪60年代我英勇的边防军人和广大新疆人民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反对侵略、反对分裂的斗争事迹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读罢令人唏嘘不已。
这里借用原作者文存的一句话表达自己初读的感受:
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是多么的不容易!
向祖国边疆的卫士们致敬。
致敬!!
  腐头腐脑转贴了一篇好文章。
  当时新疆军区司令员龙书金贻误战机,导致79人全部被害,事后居然没有追究,令人气愤。
  兵团人扎根边疆几十年,献出了青春献子孙,时至今天,国家就不能够多多照顾吗?
这贴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