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新书《战争事典015》抢鲜看之“麓川政权的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9:59:52



《战争事典015》细述了“圣城”耶路撒冷的千年恩怨;再现了奥斯曼帝国新军的凌厉兵锋;回顾了明帝国英宗朝的西南惩霸攻略!
淘宝店预售链接(预售期间65折!):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 ... amp;id=526021229467


内容简介
《战争事典015》收录了《三征麓川——明帝国英宗朝的西南攻略》《从约柜到哭墙——圣殿时代的“圣城”耶路撒冷史》《苏丹之刃——奥斯曼帝国新军简史》和《太阳神的崛起——古希腊罗德岛攻防战》等文章。内容均由相关领域军事、文史爱好者撰写,通过精美的图片、通俗的文字、独到的视角理清历史的脉络,具有通俗性、可读性等特点。

目录
前言
三征麓川——明帝国英宗朝的西南攻略
从约柜到哭墙——圣殿时代的“圣城”耶路撒冷史
苏丹之刃——土耳其新军简史
太阳神的崛起——古希腊罗德岛攻防战


《战争事典015》抢鲜看之“麓川政权的崛起”
选自《三征麓川——明帝国英宗朝的西南攻略》
作者:王珑润




提及明帝国英宗朝的军事行动,大家自然会想到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及随后爆发的北京保卫战。其实,在英宗朝早期,明帝国在西南方向曾取得过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这场战争从正统四年(143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正统十三年(1448年),历时九年。明军在这九年连续发动四次反击作战,最后击垮了曾“拥兵三十万”屡次袭扰、蚕食明帝国边境的“西南小霸”,从而保证了云南边境近两百年的和平。

这场意义极其重大但却被土木堡惨败阴影掩盖的胜利,因敌方是一个叫麓川的地方割据政权,所以在史书上被称作“三征麓川”。

麓川政权是思氏家族在元代建立的一个强大傣族地方割据政权,其范围在今云南西部、缅甸北部和印度东北部,鼎盛时地域广阔。其崛起与元帝国向西南方向的征伐有很大关系。

元宪宗三年(1253年),当时的蒙古汗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派遣元世宗孛儿只斤•忽必烈征服大理。第二年,即元宪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派遣将领兀良哈台征伐百夷地区,征服了由傣族建立的后果占璧王国,并设置金齿安抚司(后改金齿宣抚司):“分为路二十,府四,甸四十有四,部二十有六,各设土官,置金齿都元帅府统之。”虽然元政府也“委官入其地”,但“交春即还,避瘴气也”。由此可见,当时百夷地区虽纳入中国版图,但却是高度自治的羁縻地区。因此,元帝国将金齿分为柔远、茫施、镇康、镇西、平缅、麓川六路,并分别册封六位傣族首领担任各路的世袭土司,这就是麓川政权的缘起。麓川路位于茫施路之东,茫施路位于柔远路之南,柔远路又位于大理之西,可见麓川路相对其他几路最为偏远,也最桀骜不驯。元至大三年(1310年),麓川土司脱离元朝,自立为王,更名“思翰法”,意为“至高无上的虎天王”,自号“萨玛达”,意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中国史书称他为思可法。后来,思可法四处发兵,侵袭各路土司。元至正八年(1348年),元政府派遣元帅搭失把都讨伐,但被思可法击败。之后,思可法愈加猖獗,数年间吞并其他几路,大肆分封。“乘胜吞并诸路而有之,乃罢土官,以各甸赏有功者。”思可法经过历次征讨,占据元朝金齿宣抚司为己有,但名义上依然奉元朝为主,并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八月派其子入朝,“以输情款”。元朝也乐得省事,封其地为平缅宣抚司:“八月庚申……云南死可伐(思可法)等降,令其子莽三以方物来贡,乃立平缅宣抚司。”不过,虽然思可法奉元朝为正朔,称臣纳贡,但其“服用制度,拟于王者”。实际上,他依然我行我素,四处征伐。在当时的东南亚,麓川政权地广民众,历年来东征西讨后拥兵30余万人,俨然一个“地方小霸”。

]果占璧王国壁画

后来,元朝灭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发兵攻打云南。明军在白石江之战中击溃云南元军主力,并于当年十二月进入中庆。洪武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朱元璋接到云南捷报。欣喜之余,他下谕给云南明军征南将军頴川侯傅友德、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
云南自汉朝以来一直为中国所有,只有宋朝没有降服而自立为大理。如今元朝已经灭亡,但云南(元梁王)却屡次侮辱朝廷命使(朱元璋曾数次遣使招降元梁王)。如今,中国各地已经平定,只有大理不服王化依然仇视新朝,当立即讨平。但考虑到当时云南省尚未开发完毕,仍地处蛮荒,因此各位将军不可鲁莽行事、轻易进军,且云南夷人“性顽犷,诡诈多端”,善于利用南方山地进行游击战来抵挡大军。

朱元璋告诫诸位将军征讨时一定要认真制定作战计划,云南地处蛮荒、路途遥远,明军无地形优势,时间越长对明军越不利,因此,最好出奇制胜、速战速决。

之后不久,明军进攻大理生擒土酋叚世,随后分兵“进取鹤庆,略丽江,破石门关下金齿,由是车里、平缅等处相率来降,诸夷悉平”。虽说西南土司们表示称臣降服,但他们历来首鼠两端。以往中原大军来时,他们只行观望,瞧见中原军队势大便纷纷示弱归顺,一旦大军离开便我行我素,做自己的土皇帝。不过,这次明军并未全部离去。洪武十五年三月,明军指挥王贞在永昌筑城并建立金齿卫,镇戊地方。对明帝国来说,这表示对云南拥有统治权,但对那些在云南做惯了土皇帝的土司们来说,这无疑大大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于是,附近诸夷以“不恤众”为由推举前土官高公为首领勾引麓川王思瓦法率兵数万人来攻,“生擒王贞,尽夷其城而去”。这是明帝国和麓川的第一次接触。

此战后,洪武帝朱元璋惊讶于麓川的实力,开始调查这个蛮藩的底细。不久,他得到情报:“(麓川)地方三十六路,元朝时都设官,后被蛮人专其地,已四十年矣。近因云南、大理不和,其蛮又侵楚雄西南边远干、威远二府,梁王无力克复,至今蛮占。”

另据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出使麓川的钱古训所著《百夷传》描述:“百夷(麓川)在云南西南数千里,其地方万里。景东在其东,西天古刺在其西,八百媳妇在其南,吐番在其北;东南则车里,西南则缅国,东北则哀牢今之金齿卫也,西北则西番、回纥。俗有大百夷、小百夷、漂人、古剌、哈剌、缅人、结些、吟杜、弩人、蒲蛮、阿昌等名,故曰百夷。”可见当时麓川势力范围除了今陇川、猛卯、遮放三地外,在怒江以西有干崖、盏达、南甸、腾冲、潞江、芒市、户撒、腊撒,潞江以东澜沧江以西有孟定、耿马、孟琏、大候、湾甸、镇康,澜沧江以东有威远、镇沅、者乐,甚至木邦、孟养等地也一度纳入其中。可以这样说,麓川势力已经有了唐时南邵国的视感。

麓川当时的政治制度很有特色。“其下称思伦法曰昭,犹中国称君主也。所居麓川之地约者阑,尤中国称京师也。其属则制叨孟,以总统政事,兼领军民。昭录领万余人,昭纲领千余人,昭伯领百余人;领一伍者为昭哈斯,领一什者为昭准;皆属于叨孟。又有昭录令,遇有征调亦与叨孟统军以行。其近侍呼为立者,阍寺(宦官)呼为割断。大小各有分地,任其徭赋。”这段描述说明麓川等级分明、制度较有效率,其中“大小各有分地,任其徭赋”说明,麓川此时的政治制度与中国东周列国时代的分封诸侯制度相似。

当时,麓川的军事制度则较为原始,尚未完成兵农分离,实行的依然是“战时为兵,闲时为农”,三丁抽一或五丁抽一的制度。麓川军队行军作战时无行军列队之说,亦无列阵对敌之法,平常主要依靠战象冲击。普通士兵装备与周边土司相比更为精良,虽然头盔是皮质的,但盔甲却是金属制的,既有铜甲也有铁甲。麓川士兵使用长枪、梭镖、弩箭,但不用强弓,也没有火器。“无军民之分,聚则为军、散则为民;遇有战斗,每三人或五人出军一名,择其壮者为正军,呼为锡剌,锡剌持兵御敌,余人荷所供。故军行五六万,战者不满二万,兵行不整,先后不一。多以战象为雄势,战则缚身象上;裹革兜,被铜铁甲,用长标干弩,不习弓矢。征战及造作用事,遇日月食则罢之、毁之。”

明太祖朱元璋坐像

了解到麓川政权根深蒂固、国力较为强劲后,朱元璋开始调整策略进行和谈。恰巧同年冬,攻打金齿卫的思瓦法被弑杀,思伦法新上任,为和谈成功奠定了基础。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帝国派遣郭均美为使者前往麓川。不久后,思伦法同意归顺,送回被生擒的金齿卫指挥王贞,又进贡白象、犀马等物,并交还元朝授予的官印。明帝国以“远人不加约束,故官称制度皆从其俗”,设置平缅宣慰司,任命思伦法为宣慰使,不久后又更改为麓川平缅宣慰司,思伦法仍为宣慰使,统领麓川。


haibao.jpg (225.63 KB, 下载次数: 1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1-8 14:06 上传


《战争事典015》细述了“圣城”耶路撒冷的千年恩怨;再现了奥斯曼帝国新军的凌厉兵锋;回顾了明帝国英宗朝的西南惩霸攻略!
淘宝店预售链接(预售期间65折!):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 ... amp;id=526021229467


内容简介
《战争事典015》收录了《三征麓川——明帝国英宗朝的西南攻略》《从约柜到哭墙——圣殿时代的“圣城”耶路撒冷史》《苏丹之刃——奥斯曼帝国新军简史》和《太阳神的崛起——古希腊罗德岛攻防战》等文章。内容均由相关领域军事、文史爱好者撰写,通过精美的图片、通俗的文字、独到的视角理清历史的脉络,具有通俗性、可读性等特点。

目录
前言
三征麓川——明帝国英宗朝的西南攻略
从约柜到哭墙——圣殿时代的“圣城”耶路撒冷史
苏丹之刃——土耳其新军简史
太阳神的崛起——古希腊罗德岛攻防战


《战争事典015》抢鲜看之“麓川政权的崛起”
选自《三征麓川——明帝国英宗朝的西南攻略》
作者:王珑润


插图0 截.jpg (439.56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1-8 14:08 上传



提及明帝国英宗朝的军事行动,大家自然会想到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及随后爆发的北京保卫战。其实,在英宗朝早期,明帝国在西南方向曾取得过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这场战争从正统四年(143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正统十三年(1448年),历时九年。明军在这九年连续发动四次反击作战,最后击垮了曾“拥兵三十万”屡次袭扰、蚕食明帝国边境的“西南小霸”,从而保证了云南边境近两百年的和平。

这场意义极其重大但却被土木堡惨败阴影掩盖的胜利,因敌方是一个叫麓川的地方割据政权,所以在史书上被称作“三征麓川”。

麓川政权是思氏家族在元代建立的一个强大傣族地方割据政权,其范围在今云南西部、缅甸北部和印度东北部,鼎盛时地域广阔。其崛起与元帝国向西南方向的征伐有很大关系。

元宪宗三年(1253年),当时的蒙古汗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派遣元世宗孛儿只斤•忽必烈征服大理。第二年,即元宪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派遣将领兀良哈台征伐百夷地区,征服了由傣族建立的后果占璧王国,并设置金齿安抚司(后改金齿宣抚司):“分为路二十,府四,甸四十有四,部二十有六,各设土官,置金齿都元帅府统之。”虽然元政府也“委官入其地”,但“交春即还,避瘴气也”。由此可见,当时百夷地区虽纳入中国版图,但却是高度自治的羁縻地区。因此,元帝国将金齿分为柔远、茫施、镇康、镇西、平缅、麓川六路,并分别册封六位傣族首领担任各路的世袭土司,这就是麓川政权的缘起。麓川路位于茫施路之东,茫施路位于柔远路之南,柔远路又位于大理之西,可见麓川路相对其他几路最为偏远,也最桀骜不驯。元至大三年(1310年),麓川土司脱离元朝,自立为王,更名“思翰法”,意为“至高无上的虎天王”,自号“萨玛达”,意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中国史书称他为思可法。后来,思可法四处发兵,侵袭各路土司。元至正八年(1348年),元政府派遣元帅搭失把都讨伐,但被思可法击败。之后,思可法愈加猖獗,数年间吞并其他几路,大肆分封。“乘胜吞并诸路而有之,乃罢土官,以各甸赏有功者。”思可法经过历次征讨,占据元朝金齿宣抚司为己有,但名义上依然奉元朝为主,并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八月派其子入朝,“以输情款”。元朝也乐得省事,封其地为平缅宣抚司:“八月庚申……云南死可伐(思可法)等降,令其子莽三以方物来贡,乃立平缅宣抚司。”不过,虽然思可法奉元朝为正朔,称臣纳贡,但其“服用制度,拟于王者”。实际上,他依然我行我素,四处征伐。在当时的东南亚,麓川政权地广民众,历年来东征西讨后拥兵30余万人,俨然一个“地方小霸”。

插图1.jpg (242.95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1-8 14:09 上传

]果占璧王国壁画

后来,元朝灭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发兵攻打云南。明军在白石江之战中击溃云南元军主力,并于当年十二月进入中庆。洪武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朱元璋接到云南捷报。欣喜之余,他下谕给云南明军征南将军頴川侯傅友德、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
云南自汉朝以来一直为中国所有,只有宋朝没有降服而自立为大理。如今元朝已经灭亡,但云南(元梁王)却屡次侮辱朝廷命使(朱元璋曾数次遣使招降元梁王)。如今,中国各地已经平定,只有大理不服王化依然仇视新朝,当立即讨平。但考虑到当时云南省尚未开发完毕,仍地处蛮荒,因此各位将军不可鲁莽行事、轻易进军,且云南夷人“性顽犷,诡诈多端”,善于利用南方山地进行游击战来抵挡大军。

朱元璋告诫诸位将军征讨时一定要认真制定作战计划,云南地处蛮荒、路途遥远,明军无地形优势,时间越长对明军越不利,因此,最好出奇制胜、速战速决。

之后不久,明军进攻大理生擒土酋叚世,随后分兵“进取鹤庆,略丽江,破石门关下金齿,由是车里、平缅等处相率来降,诸夷悉平”。虽说西南土司们表示称臣降服,但他们历来首鼠两端。以往中原大军来时,他们只行观望,瞧见中原军队势大便纷纷示弱归顺,一旦大军离开便我行我素,做自己的土皇帝。不过,这次明军并未全部离去。洪武十五年三月,明军指挥王贞在永昌筑城并建立金齿卫,镇戊地方。对明帝国来说,这表示对云南拥有统治权,但对那些在云南做惯了土皇帝的土司们来说,这无疑大大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于是,附近诸夷以“不恤众”为由推举前土官高公为首领勾引麓川王思瓦法率兵数万人来攻,“生擒王贞,尽夷其城而去”。这是明帝国和麓川的第一次接触。

此战后,洪武帝朱元璋惊讶于麓川的实力,开始调查这个蛮藩的底细。不久,他得到情报:“(麓川)地方三十六路,元朝时都设官,后被蛮人专其地,已四十年矣。近因云南、大理不和,其蛮又侵楚雄西南边远干、威远二府,梁王无力克复,至今蛮占。”

另据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出使麓川的钱古训所著《百夷传》描述:“百夷(麓川)在云南西南数千里,其地方万里。景东在其东,西天古刺在其西,八百媳妇在其南,吐番在其北;东南则车里,西南则缅国,东北则哀牢今之金齿卫也,西北则西番、回纥。俗有大百夷、小百夷、漂人、古剌、哈剌、缅人、结些、吟杜、弩人、蒲蛮、阿昌等名,故曰百夷。”可见当时麓川势力范围除了今陇川、猛卯、遮放三地外,在怒江以西有干崖、盏达、南甸、腾冲、潞江、芒市、户撒、腊撒,潞江以东澜沧江以西有孟定、耿马、孟琏、大候、湾甸、镇康,澜沧江以东有威远、镇沅、者乐,甚至木邦、孟养等地也一度纳入其中。可以这样说,麓川势力已经有了唐时南邵国的视感。

麓川当时的政治制度很有特色。“其下称思伦法曰昭,犹中国称君主也。所居麓川之地约者阑,尤中国称京师也。其属则制叨孟,以总统政事,兼领军民。昭录领万余人,昭纲领千余人,昭伯领百余人;领一伍者为昭哈斯,领一什者为昭准;皆属于叨孟。又有昭录令,遇有征调亦与叨孟统军以行。其近侍呼为立者,阍寺(宦官)呼为割断。大小各有分地,任其徭赋。”这段描述说明麓川等级分明、制度较有效率,其中“大小各有分地,任其徭赋”说明,麓川此时的政治制度与中国东周列国时代的分封诸侯制度相似。

当时,麓川的军事制度则较为原始,尚未完成兵农分离,实行的依然是“战时为兵,闲时为农”,三丁抽一或五丁抽一的制度。麓川军队行军作战时无行军列队之说,亦无列阵对敌之法,平常主要依靠战象冲击。普通士兵装备与周边土司相比更为精良,虽然头盔是皮质的,但盔甲却是金属制的,既有铜甲也有铁甲。麓川士兵使用长枪、梭镖、弩箭,但不用强弓,也没有火器。“无军民之分,聚则为军、散则为民;遇有战斗,每三人或五人出军一名,择其壮者为正军,呼为锡剌,锡剌持兵御敌,余人荷所供。故军行五六万,战者不满二万,兵行不整,先后不一。多以战象为雄势,战则缚身象上;裹革兜,被铜铁甲,用长标干弩,不习弓矢。征战及造作用事,遇日月食则罢之、毁之。”

插图2.jpg (971.32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1-8 14:09 上传

明太祖朱元璋坐像

了解到麓川政权根深蒂固、国力较为强劲后,朱元璋开始调整策略进行和谈。恰巧同年冬,攻打金齿卫的思瓦法被弑杀,思伦法新上任,为和谈成功奠定了基础。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帝国派遣郭均美为使者前往麓川。不久后,思伦法同意归顺,送回被生擒的金齿卫指挥王贞,又进贡白象、犀马等物,并交还元朝授予的官印。明帝国以“远人不加约束,故官称制度皆从其俗”,设置平缅宣慰司,任命思伦法为宣慰使,不久后又更改为麓川平缅宣慰司,思伦法仍为宣慰使,统领麓川。
居然偷偷的在这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