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解码明朝海军:一支强大水师为何迅速衰落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46:30


明朝中期,曾经强盛一时的中国海军迅速衰落,使明帝国在北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安全空间急剧萎缩。并由此改变了东半球的力量格局,影响了整个世界近现代史的进程。本文试图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对这一变局加以分析,并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制海权的关系。

明朝初年,中国拥有一支3500艘战舰的海军,每一年春天和夏天都要进行大规模巡航,1373年和1374年中国海军两次追击日本海盗直至琉球群岛,1409年在北部湾击败越南>海盗。在郑和的第六次海上远征中一支中国分舰队,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直至西南非洲。另一支分舰队经所罗门群岛进入太平洋,直至澳大利亚东海岸。 在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和苏门答腊,向中国海上权威的挑战都被粉碎,三十六个国家的世界向明帝国臣服,中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海洋国家。由此,形成了一个由北印度洋诸贸易要塞,马来半岛和南洋群岛以及硫球群岛所组成的大明海外帝国。但伟大的霸业在十五世纪中叶开始衰落,从而酿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产。


明朝海军衰落的表现

明朝的海军的衰落始于正统年间,至嘉靖年间废驰到谷底,明末有所增强。其具体表现为

第一:沿海卫所空虚,水师士气低落。卫所军是世袭的职业军队,待遇微薄,每一月仅一石,加之受军官的盘剥,生活困苦。作为军饷来源的军屯,由于贵族军官的侵占日益减少,使粮饷不济,士兵大量逃亡,如广州七卫在嘉靖中期缺额达69.8%,福建镇海卫缺额为76.1%,在数量锐减的同时,士兵士气低落,战斗力严重下降,士兵衣食无着,漫无纪律,军官不知作战,只知道盘剥士兵,官兵互相视若仇敌,可谓“无用之将统无制之兵”。

第二:舰队减少,舰船破损。卫所军的锐减,也导致海军人员的锐减,如福建烽火门水寨缺额达73.7%,铜山水寨缺额达65.8%,各舰队的舰船数量急剧减少,浙江省船队原有700艘战船,1440年已不及一半,新江口船队400艘战舰,至1474年仅存140艘,重要海军基地登州卫,曾拥有100艘战船,1503年,只剩下3艘,同时舰船制造业衰落,郑和远征时2000料的宝船在海港中慢慢烂掉,至十六世纪初, 明朝海军所用的最大战船只有400料,而且都是用旧船的木料建造的。

第三: 海防战略退步,海防线内缩。

明初实行进攻型的防御战略,针对来自日本的海上威胁,明朝每一年都派出上千艘战舰在南北海域内巡逻,即所谓春巡与夏巡。首先以舰队巡逻于海上,警戒侦察和寻机歼敌。当倭寇深入内海,则利用报警通讯系统,集中海军与外岛守军协同歼灭。若倭寇登陆,则以海军与岸防陆军协同歼灭。此外明军还经常出动舰队攻击敌占岛屿,粉碎倭寇的基地。进攻型战略的顶点是在追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中国海军曾到达朝鲜海岸与琉球群岛。而为了消除来自东南亚方向的海上威胁,郑和的舰队曾在马六甲海峡展开战斗。总之,歼敌于海上是海防战略的核心。


仁宣之后,明政府开始收缩海防线,远洋舰队被召回,大型舰只停止建造,岛屿基地被放弃,撤退政策使海军受到重创,海防线被从远海甚至外洋压回海岸。

当然海军的衰落是相对而言的,直至十六世纪中国海军依旧能在南中国海三次击败横行印度洋的葡萄牙海军。抗倭作战的一度失败也主要不在装备和战术方面,那实际上是在与一支由中国商人装备和指挥的日本雇佣军作战。但海军的大衰落是无可置疑的,郑和时代中国海军曾拥有现在美国海军所拥有的地位。但到明朝后期,海军再也找不到海上远征时的盛况,它已经从一支远洋海军衰落成海上警卫队。

明朝海军衰落的原因

人员的减少,舰队的缺损,海防线内缩这些技术层面的表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动因:
首先,向海洋扩张的原动力日益消失是促使海军衰落的最明显的原因。日本海岛的海上威胁,海外贸易的高额利润,人口向东南迁移而引起的对东南沿海防务的重视及消灭张士诚。方国珍的海外残余势力,构成了明初海军发展的动因。

在明朝海军的打击下,倭寇遭受重创,15世纪中叶倭寇入侵只有14次,其中10次被粉碎,倭寇不敢进犯。加之中日勘和贸易兴起,倭寇组织者有了合法的贸易渠道,倭寇的威胁似乎已经不足为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郑和的武力镇压和明朝的招安下,以东南亚为基地的中国海上流民被消灭,尤其是陈祖义被消灭后,他们或投靠明廷,或销声匿迹,自南宋开始形成的南洋华人贸易网被粉碎,已无法构成对大陆的威胁。不管是在海防安全方面,还是在贸易垄断方面。

海上远征所带来的光荣是巨大的,但朝贡贸易的利润很快便消失了,随着帝国军力的下降和纸币的贬值,明政府再也无法用强行压价和支付纸币来赚取利润,1433年明朝能用半贯纸币买到时价5-50贯的香料,能用50贯纸币购买一两黄金,而官方兑换率是400贯。但在1453年当香料市价5-8分白银时,明廷需付7分现银,朝贡贸易已无利可图。

最后,长达三个世纪的向东南沿海的人口大迁移停止,大批人口回流内陆,浙江人口从1050万降至530万,福建人口从400万将至200万,广东人口从300万将至200万。人口和经济中心的北移,使向海洋扩张的压力大大减轻。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变动使帝国对海洋的兴趣减少,但缺乏刺激只是海军衰落的动因之一。

其次,明朝把资源投向其他方面。

倭寇的威胁是巨大的,但绝不是致命的,帝国的最大威胁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骑兵。洪武和永乐时代的远征,使蒙古人遭到重创,并发生分裂,但当明朝军队衰落时,他们发动了对帝国的反击。1449年,蒙古军队俘虏了明朝皇帝并直逼京城,防范来自北方的威胁成为帝国的战略中心,因此它必然在海洋方向撤退。

大多数明朝官员们不了解海军的重要性,反而挪用本应用于海军的资源。大运河开通后,他们把海军士兵调往运河运输粮食,水兵变成了运输工人。沿海的士兵七成以上被派去种地,三成被派去造船,大批水师人员被调往京城修建宫殿,本应用的海防的人力被运输业,农业和建筑业所占用。最可耻的是短视的皇帝们大量挪用海军军费。1425年停止海上远征所节省的经费被用来赏赐皇帝的家属。1436年,战舰制造被大大削减,经费被用来修造皇帝的坟墓。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3546117_1.html/ ]

再次,帝国政权的腐化和地缘政治思想的落后,是帝国海军衰落的重要原因

帝国政府的腐化所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皇帝挪用海军军费,宦官动用运输船队,军官克扣水兵军饷,并动用军舰进行走私,都造成了海军的疲惫不堪。同时整个帝国政府陷入党派之争,没有人去关心帝国的海上利益。腐败的危害是明显的,但思想观念的阻碍,确实难以察觉的。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有两个致命弱点。第一,缺乏海权观念,是典型的大陆性地缘政治观。中国并不是缺乏航海传统的国家,至迟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海上运输和海军。但却缺乏对海洋战略价值的重视,只有郑和有对海洋的战略眼光,郑和舰队的部分成员拥有海上探险精神,为此他们曾深入前人从未涉足的海域,他们实际上是进入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第一批航海家。然而他们悲惨的出身注定他们的努力是失败的,这些中国古代罕见的航海家都是备受歧视的宦官,他们的成功只能加重主流社会对航海的敌视。帝国官僚们在1422年趁郑和远在海外之际,终于让皇帝放弃了海外扩张的企图,他们的理由是,外面的世界太大了,它让我们感到恐惧。不久郑和被招回,舰队在海港中烂掉,它的航海资料被兵部销毁,停止建造远洋舰船,严禁海外私人贸易,将近在咫尺的制海权拱手让与他人。海权观念的缺失造成了国防战略中的大陆军主义,从而使海军得不到足够的资源。 第二个致命弱点是半虚构的中国中心论,中国在明清时自以为是天朝上国,把其他国家当作蛮夷,沉醉在起初是真实的继则是虚幻的最后是伪造的世界中心地位中,不愿意了解朝贡圈外的世界。由于落后的地理观,当时认为郑和已到达整个世界,在海上没有发现与中国抗衡的力量,因此保持海军也变得没有必要。[4] 中国中心论所带来的文化优越感,使中华帝国执行了一条世界主义的外交路线,尽管也有地缘政治利益和资源-贸易上的考虑,但更注重价值观的推行和文化的辐射。这种对外战略比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要文明得多,但却容易漠视本国的战略利益。当郑和粉碎了来自马六甲海峡,锡兰和爪哇的挑战时,明帝国获得了控制这些战略要地的合法性,从而可以控制亚欧国际航路。然而传统的怀柔政策再次导致坐失良机,否则葡萄牙人根本没有机会进入远东。民族国家意识的缺失,造成了帝国海外利益的自动放弃。这一切加在一起,造成一个可悲的结局,当西欧为了建立海军不惜像威尼斯银行家借贷时,中国的国防部长却将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历经郑和船队数十年舍生忘死才得到的航海资料销毁,而且受到帝国政府所有官员的称赞。郑和若地下有知,是否会死不瞑目呢?
明朝海军衰落的影响

一支曾在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发挥过重要影响的海上力量的撤退,无疑会带来深远和复杂的影响,具体论述于下。

1、北印度洋朝贡贸易圈的崩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中国商人早在唐宋时期便在印度洋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影响延伸至十六世纪。如戈雷多曾说他在印度海岸发现许多中国人的商站。另一本葡萄牙著作说据霍尔木兹人讲中国船很多,仅一次涨潮就有4000艘中国船进入海峡。在郑和海上远征中,通过军事威慑和和平贸易,使许多印度洋国家成为明朝的藩属,构成北印度洋朝贡贸易圈。包括孟加拉,斯里兰卡,印度西南海岸,霍尔木兹,亚丁和非洲东海岸的三座城市:摩加迪沙,孟巴萨,拉瓦尔。这些城市控制着通往西亚,东非和印度腹地的商路。

当时阿拉伯商人垄断印度洋贸易的时代已经过去,而葡萄牙人要到1498年才能来到,中国有一个世纪的时间控制印度洋贸易,进而使印度洋成为明帝国的内湖。由此大明将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成为世界性海上强国,并控制海上丝绸香料之路。西方人将没有机会建立在亚非的霸权。但这一切都随着海上远征的结束化为泡影。尽管朝贡贸易仍在继续,印度洋上还有许多中国私人商船,但中国已丧失了对印度洋贸易的控制。失去强大的海上威慑力量,外国商人便不愿按官方比价买卖并接受纸币,从事朝贡贸易因此无利可图而减少,而明帝国与北印度洋各国的外交关系也随之疏远。同时,没有海上护航的商船队是没有安全保障的。仅在1511年7月7日一天,便有五艘中国商船在马六甲海峡遭到海盗抢劫,他们却得不到祖国的任何保护。 将海军撤出印度洋的明帝国已无力保护它的北印度洋藩属。郑和远征结束不足一个世纪,北印度洋朝贡圈已土崩瓦解。1511年葡萄牙占领拉瓦尔,1520年它吞并了豪巴萨和摩加迪沙,1510年他完成了对印度西南海岸的占领,1511年马六甲沦陷,1515年霍尔木兹陷落,不久它又吞并了斯里兰卡西部。至此,除亚丁外明帝国在印度洋的属国都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曾在印度洋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商人或被驱逐,或俯首称臣。由于遭到葡萄牙人的重税盘剥和海盗掠夺,中国商人在印度洋上处于不利地位。据估计,尽管葡萄牙人在印度洋贸易中没有任何用有竞争力的工业品和航运能力,但依靠海军优势依旧获得巨额利润,占其国际贸易总利润的80%。对此明帝国不仅无所作为,简直一无所知。当马六甲沦陷后,它只能发布一道诏书,命令葡萄牙撤退,令泰国出兵,因为它在印度洋已无一兵一卒。

北印度洋朝贡贸易圈的崩溃使七次远征,三十年的经营化为乌有,中国丧失了成为世界性帝国的机会。而且使当地人民成为葡萄牙的奴隶,遭受残酷的殖民统治。作为唯一能阻止葡萄牙的东方帝国,中国不但没有负起保护者的责任,而且丧失了海上的军事屏障和贸易通道,而这是中国成为全球性强国的最后机会。

2、东南亚势力范围的萎缩

相对来说,北印度洋朝贡圈实际上只是一些沿海城市,中国除了得到文化优越感外,便只能得到长颈鹿,珍珠和生姜了。这些港口城市的价值在于他们是印度洋的战略要地,控制它们将控制亚欧国际航路,而中国并非一个致力于海上扩张的商业殖民帝国。

东南亚对中国的意义重要得多,明帝国的主要属国大部分都在这里,全部中南半岛和大部分南洋群岛都是中国的属国。马六甲和旧港在名义上还是中国的海外领土。在朝贡贸易中,中国从这里得到矿产,木材,香料,黄金,珠宝和大米。尤其是从东南亚进口的锡矿石和大米对中国经济意义重大,前者是制造铜钱的重要原料,后者是供给闽粤居民的粮食来源。而通过向东南亚出口或转口,中国的制瓷业,纺织业,制茶业和造船业盈利甚巨。财富之巨,“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除了贸易之外中国移民还在东南亚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中国通过调节国际纠纷,压抑爪哇,泰国,越南等地区霸国,建立自己主导下的中国-东南亚体系,将东南亚纳入自己的华夷宗藩体系,从而在自己的东南方向建立了一个的巨大的战略缓冲区。对于东南亚的战略地位,郑和曾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来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我国舰队战无不胜,可用置于扩大通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海洋。”像郑和这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毕竟很少,明朝不但自身从东南亚撤退,并严厉镇压东南亚华商集团,破坏了宋元以来的华商网络。


但华商转而采取走私贸易甚至海盗贸易,最终迫使朝廷放弃海禁。同时在人口和赋税压力下,东南沿海大批居民移民东南亚。华侨在东南亚有自治地位,并拥有武装,在经济上拥有巨大实力。“从仁宣时代积极经营南洋,南洋已成为中国一部分,无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都为中国附庸。南洋之开化,完全属于中国人之努力。假使政府能继续经营,等不到欧洲人的东来,南洋诸国已成为中国之领地。”


郑和的预言不幸被言中了,由于明朝海军的撤退,中国丧失了东南亚的控制权,中国舰队撤走后,越南、泰国等地区强国又以强凌弱,东南亚再次陷入了混乱局面,“及郑和之战舰有南洋撤回,诸小国及散居各处之岛屿,亦皆立即瓦解,恢复其往昔互哄之状态”。中国只剩下宗主的虚名,丧失了海上威慑力量,使它无力制止各藩属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宗藩关系日益空心化,最终成为礼仪性的。安南便曾不顾明帝国的警告,吞并了同属明藩属的占城。

链接地址:http://bbs.tiexue.net/post_3546117_1.html



明朝中期,曾经强盛一时的中国海军迅速衰落,使明帝国在北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安全空间急剧萎缩。并由此改变了东半球的力量格局,影响了整个世界近现代史的进程。本文试图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对这一变局加以分析,并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制海权的关系。

明朝初年,中国拥有一支3500艘战舰的海军,每一年春天和夏天都要进行大规模巡航,1373年和1374年中国海军两次追击日本海盗直至琉球群岛,1409年在北部湾击败越南>海盗。在郑和的第六次海上远征中一支中国分舰队,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直至西南非洲。另一支分舰队经所罗门群岛进入太平洋,直至澳大利亚东海岸。 在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和苏门答腊,向中国海上权威的挑战都被粉碎,三十六个国家的世界向明帝国臣服,中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海洋国家。由此,形成了一个由北印度洋诸贸易要塞,马来半岛和南洋群岛以及硫球群岛所组成的大明海外帝国。但伟大的霸业在十五世纪中叶开始衰落,从而酿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产。


明朝海军衰落的表现

明朝的海军的衰落始于正统年间,至嘉靖年间废驰到谷底,明末有所增强。其具体表现为

第一:沿海卫所空虚,水师士气低落。卫所军是世袭的职业军队,待遇微薄,每一月仅一石,加之受军官的盘剥,生活困苦。作为军饷来源的军屯,由于贵族军官的侵占日益减少,使粮饷不济,士兵大量逃亡,如广州七卫在嘉靖中期缺额达69.8%,福建镇海卫缺额为76.1%,在数量锐减的同时,士兵士气低落,战斗力严重下降,士兵衣食无着,漫无纪律,军官不知作战,只知道盘剥士兵,官兵互相视若仇敌,可谓“无用之将统无制之兵”。

第二:舰队减少,舰船破损。卫所军的锐减,也导致海军人员的锐减,如福建烽火门水寨缺额达73.7%,铜山水寨缺额达65.8%,各舰队的舰船数量急剧减少,浙江省船队原有700艘战船,1440年已不及一半,新江口船队400艘战舰,至1474年仅存140艘,重要海军基地登州卫,曾拥有100艘战船,1503年,只剩下3艘,同时舰船制造业衰落,郑和远征时2000料的宝船在海港中慢慢烂掉,至十六世纪初, 明朝海军所用的最大战船只有400料,而且都是用旧船的木料建造的。

第三: 海防战略退步,海防线内缩。

明初实行进攻型的防御战略,针对来自日本的海上威胁,明朝每一年都派出上千艘战舰在南北海域内巡逻,即所谓春巡与夏巡。首先以舰队巡逻于海上,警戒侦察和寻机歼敌。当倭寇深入内海,则利用报警通讯系统,集中海军与外岛守军协同歼灭。若倭寇登陆,则以海军与岸防陆军协同歼灭。此外明军还经常出动舰队攻击敌占岛屿,粉碎倭寇的基地。进攻型战略的顶点是在追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中国海军曾到达朝鲜海岸与琉球群岛。而为了消除来自东南亚方向的海上威胁,郑和的舰队曾在马六甲海峡展开战斗。总之,歼敌于海上是海防战略的核心。


仁宣之后,明政府开始收缩海防线,远洋舰队被召回,大型舰只停止建造,岛屿基地被放弃,撤退政策使海军受到重创,海防线被从远海甚至外洋压回海岸。

当然海军的衰落是相对而言的,直至十六世纪中国海军依旧能在南中国海三次击败横行印度洋的葡萄牙海军。抗倭作战的一度失败也主要不在装备和战术方面,那实际上是在与一支由中国商人装备和指挥的日本雇佣军作战。但海军的大衰落是无可置疑的,郑和时代中国海军曾拥有现在美国海军所拥有的地位。但到明朝后期,海军再也找不到海上远征时的盛况,它已经从一支远洋海军衰落成海上警卫队。

明朝海军衰落的原因

人员的减少,舰队的缺损,海防线内缩这些技术层面的表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动因:
首先,向海洋扩张的原动力日益消失是促使海军衰落的最明显的原因。日本海岛的海上威胁,海外贸易的高额利润,人口向东南迁移而引起的对东南沿海防务的重视及消灭张士诚。方国珍的海外残余势力,构成了明初海军发展的动因。

在明朝海军的打击下,倭寇遭受重创,15世纪中叶倭寇入侵只有14次,其中10次被粉碎,倭寇不敢进犯。加之中日勘和贸易兴起,倭寇组织者有了合法的贸易渠道,倭寇的威胁似乎已经不足为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郑和的武力镇压和明朝的招安下,以东南亚为基地的中国海上流民被消灭,尤其是陈祖义被消灭后,他们或投靠明廷,或销声匿迹,自南宋开始形成的南洋华人贸易网被粉碎,已无法构成对大陆的威胁。不管是在海防安全方面,还是在贸易垄断方面。

海上远征所带来的光荣是巨大的,但朝贡贸易的利润很快便消失了,随着帝国军力的下降和纸币的贬值,明政府再也无法用强行压价和支付纸币来赚取利润,1433年明朝能用半贯纸币买到时价5-50贯的香料,能用50贯纸币购买一两黄金,而官方兑换率是400贯。但在1453年当香料市价5-8分白银时,明廷需付7分现银,朝贡贸易已无利可图。

最后,长达三个世纪的向东南沿海的人口大迁移停止,大批人口回流内陆,浙江人口从1050万降至530万,福建人口从400万将至200万,广东人口从300万将至200万。人口和经济中心的北移,使向海洋扩张的压力大大减轻。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变动使帝国对海洋的兴趣减少,但缺乏刺激只是海军衰落的动因之一。

其次,明朝把资源投向其他方面。

倭寇的威胁是巨大的,但绝不是致命的,帝国的最大威胁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骑兵。洪武和永乐时代的远征,使蒙古人遭到重创,并发生分裂,但当明朝军队衰落时,他们发动了对帝国的反击。1449年,蒙古军队俘虏了明朝皇帝并直逼京城,防范来自北方的威胁成为帝国的战略中心,因此它必然在海洋方向撤退。

大多数明朝官员们不了解海军的重要性,反而挪用本应用于海军的资源。大运河开通后,他们把海军士兵调往运河运输粮食,水兵变成了运输工人。沿海的士兵七成以上被派去种地,三成被派去造船,大批水师人员被调往京城修建宫殿,本应用的海防的人力被运输业,农业和建筑业所占用。最可耻的是短视的皇帝们大量挪用海军军费。1425年停止海上远征所节省的经费被用来赏赐皇帝的家属。1436年,战舰制造被大大削减,经费被用来修造皇帝的坟墓。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3546117_1.html/ ]

再次,帝国政权的腐化和地缘政治思想的落后,是帝国海军衰落的重要原因

帝国政府的腐化所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皇帝挪用海军军费,宦官动用运输船队,军官克扣水兵军饷,并动用军舰进行走私,都造成了海军的疲惫不堪。同时整个帝国政府陷入党派之争,没有人去关心帝国的海上利益。腐败的危害是明显的,但思想观念的阻碍,确实难以察觉的。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有两个致命弱点。第一,缺乏海权观念,是典型的大陆性地缘政治观。中国并不是缺乏航海传统的国家,至迟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海上运输和海军。但却缺乏对海洋战略价值的重视,只有郑和有对海洋的战略眼光,郑和舰队的部分成员拥有海上探险精神,为此他们曾深入前人从未涉足的海域,他们实际上是进入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第一批航海家。然而他们悲惨的出身注定他们的努力是失败的,这些中国古代罕见的航海家都是备受歧视的宦官,他们的成功只能加重主流社会对航海的敌视。帝国官僚们在1422年趁郑和远在海外之际,终于让皇帝放弃了海外扩张的企图,他们的理由是,外面的世界太大了,它让我们感到恐惧。不久郑和被招回,舰队在海港中烂掉,它的航海资料被兵部销毁,停止建造远洋舰船,严禁海外私人贸易,将近在咫尺的制海权拱手让与他人。海权观念的缺失造成了国防战略中的大陆军主义,从而使海军得不到足够的资源。 第二个致命弱点是半虚构的中国中心论,中国在明清时自以为是天朝上国,把其他国家当作蛮夷,沉醉在起初是真实的继则是虚幻的最后是伪造的世界中心地位中,不愿意了解朝贡圈外的世界。由于落后的地理观,当时认为郑和已到达整个世界,在海上没有发现与中国抗衡的力量,因此保持海军也变得没有必要。[4] 中国中心论所带来的文化优越感,使中华帝国执行了一条世界主义的外交路线,尽管也有地缘政治利益和资源-贸易上的考虑,但更注重价值观的推行和文化的辐射。这种对外战略比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要文明得多,但却容易漠视本国的战略利益。当郑和粉碎了来自马六甲海峡,锡兰和爪哇的挑战时,明帝国获得了控制这些战略要地的合法性,从而可以控制亚欧国际航路。然而传统的怀柔政策再次导致坐失良机,否则葡萄牙人根本没有机会进入远东。民族国家意识的缺失,造成了帝国海外利益的自动放弃。这一切加在一起,造成一个可悲的结局,当西欧为了建立海军不惜像威尼斯银行家借贷时,中国的国防部长却将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历经郑和船队数十年舍生忘死才得到的航海资料销毁,而且受到帝国政府所有官员的称赞。郑和若地下有知,是否会死不瞑目呢?
明朝海军衰落的影响

一支曾在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发挥过重要影响的海上力量的撤退,无疑会带来深远和复杂的影响,具体论述于下。

1、北印度洋朝贡贸易圈的崩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中国商人早在唐宋时期便在印度洋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影响延伸至十六世纪。如戈雷多曾说他在印度海岸发现许多中国人的商站。另一本葡萄牙著作说据霍尔木兹人讲中国船很多,仅一次涨潮就有4000艘中国船进入海峡。在郑和海上远征中,通过军事威慑和和平贸易,使许多印度洋国家成为明朝的藩属,构成北印度洋朝贡贸易圈。包括孟加拉,斯里兰卡,印度西南海岸,霍尔木兹,亚丁和非洲东海岸的三座城市:摩加迪沙,孟巴萨,拉瓦尔。这些城市控制着通往西亚,东非和印度腹地的商路。

当时阿拉伯商人垄断印度洋贸易的时代已经过去,而葡萄牙人要到1498年才能来到,中国有一个世纪的时间控制印度洋贸易,进而使印度洋成为明帝国的内湖。由此大明将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成为世界性海上强国,并控制海上丝绸香料之路。西方人将没有机会建立在亚非的霸权。但这一切都随着海上远征的结束化为泡影。尽管朝贡贸易仍在继续,印度洋上还有许多中国私人商船,但中国已丧失了对印度洋贸易的控制。失去强大的海上威慑力量,外国商人便不愿按官方比价买卖并接受纸币,从事朝贡贸易因此无利可图而减少,而明帝国与北印度洋各国的外交关系也随之疏远。同时,没有海上护航的商船队是没有安全保障的。仅在1511年7月7日一天,便有五艘中国商船在马六甲海峡遭到海盗抢劫,他们却得不到祖国的任何保护。 将海军撤出印度洋的明帝国已无力保护它的北印度洋藩属。郑和远征结束不足一个世纪,北印度洋朝贡圈已土崩瓦解。1511年葡萄牙占领拉瓦尔,1520年它吞并了豪巴萨和摩加迪沙,1510年他完成了对印度西南海岸的占领,1511年马六甲沦陷,1515年霍尔木兹陷落,不久它又吞并了斯里兰卡西部。至此,除亚丁外明帝国在印度洋的属国都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曾在印度洋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商人或被驱逐,或俯首称臣。由于遭到葡萄牙人的重税盘剥和海盗掠夺,中国商人在印度洋上处于不利地位。据估计,尽管葡萄牙人在印度洋贸易中没有任何用有竞争力的工业品和航运能力,但依靠海军优势依旧获得巨额利润,占其国际贸易总利润的80%。对此明帝国不仅无所作为,简直一无所知。当马六甲沦陷后,它只能发布一道诏书,命令葡萄牙撤退,令泰国出兵,因为它在印度洋已无一兵一卒。

北印度洋朝贡贸易圈的崩溃使七次远征,三十年的经营化为乌有,中国丧失了成为世界性帝国的机会。而且使当地人民成为葡萄牙的奴隶,遭受残酷的殖民统治。作为唯一能阻止葡萄牙的东方帝国,中国不但没有负起保护者的责任,而且丧失了海上的军事屏障和贸易通道,而这是中国成为全球性强国的最后机会。

2、东南亚势力范围的萎缩

相对来说,北印度洋朝贡圈实际上只是一些沿海城市,中国除了得到文化优越感外,便只能得到长颈鹿,珍珠和生姜了。这些港口城市的价值在于他们是印度洋的战略要地,控制它们将控制亚欧国际航路,而中国并非一个致力于海上扩张的商业殖民帝国。

东南亚对中国的意义重要得多,明帝国的主要属国大部分都在这里,全部中南半岛和大部分南洋群岛都是中国的属国。马六甲和旧港在名义上还是中国的海外领土。在朝贡贸易中,中国从这里得到矿产,木材,香料,黄金,珠宝和大米。尤其是从东南亚进口的锡矿石和大米对中国经济意义重大,前者是制造铜钱的重要原料,后者是供给闽粤居民的粮食来源。而通过向东南亚出口或转口,中国的制瓷业,纺织业,制茶业和造船业盈利甚巨。财富之巨,“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除了贸易之外中国移民还在东南亚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中国通过调节国际纠纷,压抑爪哇,泰国,越南等地区霸国,建立自己主导下的中国-东南亚体系,将东南亚纳入自己的华夷宗藩体系,从而在自己的东南方向建立了一个的巨大的战略缓冲区。对于东南亚的战略地位,郑和曾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来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我国舰队战无不胜,可用置于扩大通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海洋。”像郑和这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毕竟很少,明朝不但自身从东南亚撤退,并严厉镇压东南亚华商集团,破坏了宋元以来的华商网络。


但华商转而采取走私贸易甚至海盗贸易,最终迫使朝廷放弃海禁。同时在人口和赋税压力下,东南沿海大批居民移民东南亚。华侨在东南亚有自治地位,并拥有武装,在经济上拥有巨大实力。“从仁宣时代积极经营南洋,南洋已成为中国一部分,无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都为中国附庸。南洋之开化,完全属于中国人之努力。假使政府能继续经营,等不到欧洲人的东来,南洋诸国已成为中国之领地。”


郑和的预言不幸被言中了,由于明朝海军的撤退,中国丧失了东南亚的控制权,中国舰队撤走后,越南、泰国等地区强国又以强凌弱,东南亚再次陷入了混乱局面,“及郑和之战舰有南洋撤回,诸小国及散居各处之岛屿,亦皆立即瓦解,恢复其往昔互哄之状态”。中国只剩下宗主的虚名,丧失了海上威慑力量,使它无力制止各藩属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宗藩关系日益空心化,最终成为礼仪性的。安南便曾不顾明帝国的警告,吞并了同属明藩属的占城。

链接地址:http://bbs.tiexue.net/post_3546117_1.html

关键是不能带来利益

既没有战争红利,也没有商业利益(奇葩的商业税)

最近在热播戚继光。

如果明朝当时有一支强大海军的话,在海上就可以消灭倭寇。

完全可以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

KV2 发表于 2015-12-25 00:14
关键是不能带来利益

既没有战争红利,也没有商业利益(奇葩的商业税)

对付日本

必须要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必须在海上就消灭他们!


汉朝没有海军

如果我大汉朝有海军的话早就灭亡日本了!




弃秦投汉 发表于 2015-12-25 00:25
汉朝没有海军

如果我大汉朝有海军的话早就灭亡日本了!
吃饱了去灭亡日本

朝鲜都因为无利可图不去征服
KV2 发表于 2015-12-25 00:31
吃饱了去灭亡日本

朝鲜都因为无利可图不去征服

兄弟知道汉四郡么?



明朝要是没有北边的蒙古和东北的野猪皮,他再腐败也会发展海军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地缘位置不行,你把俄罗斯换在加拿大的位置,我看看你美帝还能装逼玩世界海军不?

明朝要是没有北边的蒙古和东北的野猪皮,他再腐败也会发展海军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地缘位置不行,你把俄罗斯换在加拿大的位置,我看看你美帝还能装逼玩世界海军不?


早就说了,土木堡战役的失利,导致中国经济实力翻转,边防吃紧,海防空虚。

而研究历史的人总对这关键的一点避而不谈。总是爱把中国的变弱引向什么腐败,忽视海上扩张这种迎合现代改革的思维方式。

其实军队长期不打仗,自废武功,才导致了边关失利,引起海防空虚。而自废武功正是中国文人长期梦寐以求的,所以对中国历史的几次衰落的研究就总是闪烁其词。

早就说了,土木堡战役的失利,导致中国经济实力翻转,边防吃紧,海防空虚。

而研究历史的人总对这关键的一点避而不谈。总是爱把中国的变弱引向什么腐败,忽视海上扩张这种迎合现代改革的思维方式。

其实军队长期不打仗,自废武功,才导致了边关失利,引起海防空虚。而自废武功正是中国文人长期梦寐以求的,所以对中国历史的几次衰落的研究就总是闪烁其词。
★剑舞风月☆ 发表于 2015-12-25 00:37
明朝要是没有北边的蒙古和东北的野猪皮,他再腐败也会发展海军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地缘位置不行,你把俄罗斯 ...

有道理!

弃秦投汉 发表于 2015-12-25 00:36
兄弟知道汉四郡么?
我还知道交趾呢,so what?

这些鬼地方为啥被当地土著叛乱就丢了?根本上还是因为统治成本大于统治收益

未来30年之战略思考:

1、稳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

2、建设一支全球性海军。海上力量要扩张出去!

这种铁血风格的文就别发在CD吧,影响CD的名声
中国古代水师从生存状态和文化类型上看,显然不属于西方意义上的“地中海型”的海军,姑且称之为“东方亚细亚型”的海军,其同西方海军的根本差异在于:它是以大河流域灌溉型农业为生存基础,其性质是农耕社会专制型政治权力向海上的延伸,是传统礼制观念在海外的军事体现。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海上力量是商业行为在军事领域的延续,一旦有事则偶尔为之,动用农业社会的资源,勃然兴起,一旦事平,即销声匿迹。归根到底,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缺乏发展海军的持续而根本的驱动力,历史早已表明:海上贸易是发展海权的最原始,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明朝要是没有北边的蒙古和东北的野猪皮,他再腐败也会发展海军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地缘位置不行,你把俄罗斯 ...
美国的战略位置太好了   节省了好多陆军费用
归根结底,孔孟之道害人。如果赤裸裸的开发殖民地,掠夺当地资源,贩卖黑奴。何愁海军不强大,以战养战啊。为嘛要贸易,抢不是成本更低。都是被酸腐文人什么行王道,教化域外之人,陶醉在没有实质利益的等级尊卑次序之中。别人只要认个儿子孙子就大大有赏,以为那些野人也得懂礼义廉耻哪。总而言之,还是文人误国,酸腐空谈。
关键是没有钱了,庞大的水师舰队都是需要钱来支撑的,郑和的船队耗费巨大,却没能带来应有的税收及其他利益,这使得要维持这样一支舰队是非常困难的,难免遭到众多清流的反对。
明朝要是没有北边的蒙古和东北的野猪皮,他再腐败也会发展海军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地缘位置不行,你把俄罗斯 ...
明朝水师的衰落。是跟陆军一起衰落的。根源是卫所制根本不是一个能持续的制度。土木堡是果,而不是因。如果卫所制不败坏,水师不会衰落,也不会有什么土木堡。
吃饱了去灭亡日本

朝鲜都因为无利可图不去征服
多派点探子打探打探估计就想打日本了,能不能吃下另说。朝鲜财政收入还不如明朝一富县。自然是看不上。日本那可是比整个江南还要多啊。
弃秦投汉 发表于 2015-12-25 00:25
汉朝没有海军

如果我大汉朝有海军的话早就灭亡日本了!
你知道汉朝哪怕灭亡的时候日本才啥样么。。。。。。那时候就是有海军过去也找不到一个叫日本的国家。。。。。
WALXY121 发表于 2015-12-25 05:43
多派点探子打探打探估计就想打日本了,能不能吃下另说。朝鲜财政收入还不如明朝一富县。自然是看不上。日 ...
如果你说是明治时代的日本那也就算了,从弥生时代一直到安土桃山时代,貌似日本就没富过。
如果你说是明治时代的日本那也就算了,从弥生时代一直到安土桃山时代,貌似日本就没富过。

日本真正积累起国力还是在江户时代。不过日本的土地确实远比朝鲜肥沃。
如果你说是明治时代的日本那也就算了,从弥生时代一直到安土桃山时代,貌似日本就没富过。
明治时代日本的财政可不是顶整个江南了。那可要顶整个大清了。。。。。

隼鹰 发表于 2015-12-25 02:00
中国古代水师从生存状态和文化类型上看,显然不属于西方意义上的“地中海型”的海军,姑且称之为“东方亚细 ...


这个评论说得好!

农耕文明的问题,重农抑商~~~~具体含义,就是农业管理(盘剥)严厉,而商业管理废驰。

当官僚~~士绅联盟形成(先富起来的家伙入个党)之后,迅速利用这个漏洞~~~通过投资官员系统(腐败),控制了治权~~~也就是相权,公然对抗皇权(中南海)。老百姓成了牺牲品。

海贸,就这么国退民进,朝廷亏损退出,官僚阶级通过私有化,攫取了整个利润。

然而,官僚士绅和新兴资产阶级完全不同(资本萌芽论的白痴去死吧),它就是寄生虫,而且极为愚蠢~~~你见过哪个腐败盗窃国企的领导不是私分盗卖样样精通?~~~海军就是第一个牺牲品。

而没有武装的海外贸易,呵呵,当然死的不要太快。这时候,先富饲养的清流,把满脸狗屎一抹,转过来大叫~~~没钱养海军,也是部分实情。
隼鹰 发表于 2015-12-25 02:00
中国古代水师从生存状态和文化类型上看,显然不属于西方意义上的“地中海型”的海军,姑且称之为“东方亚细 ...


这个评论说得好!

农耕文明的问题,重农抑商~~~~具体含义,就是农业管理(盘剥)严厉,而商业管理废驰。

当官僚~~士绅联盟形成(先富起来的家伙入个党)之后,迅速利用这个漏洞~~~通过投资官员系统(腐败),控制了治权~~~也就是相权,公然对抗皇权(中南海)。老百姓成了牺牲品。

海贸,就这么国退民进,朝廷亏损退出,官僚阶级通过私有化,攫取了整个利润。

然而,官僚士绅和新兴资产阶级完全不同(资本萌芽论的白痴去死吧),它就是寄生虫,而且极为愚蠢~~~你见过哪个腐败盗窃国企的领导不是私分盗卖样样精通?~~~海军就是第一个牺牲品。

而没有武装的海外贸易,呵呵,当然死的不要太快。这时候,先富饲养的清流,把满脸狗屎一抹,转过来大叫~~~没钱养海军,也是部分实情。
WALXY121 发表于 2015-12-25 06:48
日本真正积累起国力还是在江户时代。不过日本的土地确实远比朝鲜肥沃。
日本土地主要以山地为主,九州一直民风强横内斗不止,中国地区都是山区,四国也是山地为主,近畿虽然山稍微少一些但是其实平地其实也是零星存在,吉野山高野山睿山也一大堆,再往东就又是庞大的山区,除了岐阜和东海道几乎就没平地,到了东八州看着是平地了,但是在平安时代那边属于乡下不被重视,后面又因为打来打去最后也是贫瘠要死,直到德川时代才缓过来,再往东北的奥羽就是纯粹的山地了。真心不能说日本比朝鲜肥沃。
WALXY121 发表于 2015-12-25 06:49
明治时代日本的财政可不是顶整个江南了。那可要顶整个大清了。。。。。
按照安土桃山来算吧,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时候最多举兵20万,按照其主将分配来看,几乎已经是大阪以西所有有实力的大名了,连东面上杉都调过去了。而实际上当时在日本本土还有实力的没有加入这次入侵的大大名也就是加贺的前田和关东的德川以及东北的伊达了,充其量日本当时最多也就能再有个20万人算是极限了。按照这个数字来看,难道明朝的江南只能供养40万军力么?
朝中没人,没给权贵带来好处
日本土地主要以山地为主,九州一直民风强横内斗不止,中国地区都是山区,四国也是山地为主,近畿虽然山稍 ...
别拿现在的思维去套前工业时代,平原农业的优势是工业化时代才有的。没有化肥的时代,一亩好地顶十亩薄田可不是夸张的形容。况且日本有前工业时代的BUG级大杀器-——-火山。日本的禀赋在农业时代,全世界能比的也就北意和江南。尼德兰和旁遮普都比不上。
按照安土桃山来算吧,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时候最多举兵20万,按照其主将分配来看,几乎已经是大阪以西所有 ...
差不多就这样。朝鲜之战,财力上基本就是江南和大半个日本的较量。从过程和结果来看,优势并不大,显然是同一量级的。明朝江南之外的财政基本都被藩王吃了。北直隶被徭役和贡品压的喘不过气。基本就是江南撑着。
赋税粮三千四十五万九千八百二十三石,布帛五万六千七百四十四匹,丝绵二十六万九千四百斤,绵花绒万四千八百二十一斤,课钞四百六十一万六千八百一十六锭,银八千三百五十四两,铜二千一百二十八斤,铁七万五千二百五十二斤,铅万七百五十三斤,朱砂四百八十两,海贝巴四万八千八百九十四索,茶百六十五万九千一百一十七斤,盐百二十九万一十九引。

---明太宗实录*卷十五”

赋税粮在永乐年间就有3000万石,这就已经和日本100多年后的全国粮食产量翻番差不多了,而明朝后期粮食产量上升记得是有这个说法的。那么做为明朝绝对的财富核心江南,估计税赋粮在安土桃山时代都能比日本全国粮食产量多了。
WALXY121 发表于 2015-12-25 07:52
差不多就这样。朝鲜之战,财力上基本就是江南和大半个日本的较量。从过程和结果来看,优势并不大,显然是 ...
朝鲜那时候明朝重心就不在朝鲜,同时期的西南叛乱貌似才是朝廷军事压力的大头。去朝鲜的明朝军队最多的时候都没有上六位数,你不会觉得真要用力的话,明朝依靠江南去支撑的军队连六位数都上不去吧。。。。
明朝水师的衰落。是跟陆军一起衰落的。根源是卫所制根本不是一个能持续的制度。土木堡是果,而不是因。如 ...
土木堡和卫所有什么关系?覆灭的是三大营精锐,原因是个死太监!嗯,不过,还是有很多太监其实是不错的
其实只要看日本能养多少军力就知道了,毕竟以前是用粮食产量来衡量财富的。安土桃山时代就按照万石养卒 ...
日本一石相当于中国两石。
明朝方面永乐盛世之后。财政收入进入了漫长的缓慢下降过程。

WALXY121 发表于 2015-12-25 08:14
日本一石相当于中国两石。
明朝方面永乐盛世之后。财政收入进入了漫长的缓慢下降过程。


还真没看到说日本一石相当于当时明朝两石的说法,哪里看的,我去搂搂。
另外,明朝人口增长伴随的一定是粮食产量上升的,不然200年根本不可能坚持下来,战乱之后人口都是低谷的。
WALXY121 发表于 2015-12-25 08:14
日本一石相当于中国两石。
明朝方面永乐盛世之后。财政收入进入了漫长的缓慢下降过程。


还真没看到说日本一石相当于当时明朝两石的说法,哪里看的,我去搂搂。
另外,明朝人口增长伴随的一定是粮食产量上升的,不然200年根本不可能坚持下来,战乱之后人口都是低谷的。
还真没看到说日本一石相当于当时明朝两石的说法,哪里看的,我去搂搂。
另外,明朝人口增长伴随的一定 ...
日本石高是脱壳后计算的。
还真没看到说日本一石相当于当时明朝两石的说法,哪里看的,我去搂搂。
另外,明朝人口增长伴随的一定 ...
永乐之后进入王朝周期了。税源越来越少。
还真没看到说日本一石相当于当时明朝两石的说法,哪里看的,我去搂搂。
另外,明朝人口增长伴随的一定 ...
粮食产量上升并不意味着财政收入上升。
万历六年赋税收入麦406.7万石、米2264万石,合计2670.7万石。
比永乐年间少了1000万。。。。。。
WALXY121 发表于 2015-12-25 05:43
多派点探子打探打探估计就想打日本了,能不能吃下另说。朝鲜财政收入还不如明朝一富县。自然是看不上。日 ...
日本大量银矿发现是16世纪下半夜了,那时候明朝已经是嘉靖年,早就没有力量去征服日本了

WALXY121 发表于 2015-12-25 05:43
多派点探子打探打探估计就想打日本了,能不能吃下另说。朝鲜财政收入还不如明朝一富县。自然是看不上。日 ...
的确,日本产银,对中国的重要性好比秘鲁对西班牙一样
强大的海军是海外利益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