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技术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7:15:34


大家看这个新闻,这个石墨烯超强电池可以挖掘出一些什么NB用途?

充电7秒钟、续航35公里: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石墨烯超强电池
2015年12月19日 08:46:53  来源: 新华网
评论0
打印
字大
字小
  新华网上海12月18日电(记者王琳琳)18日,记者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获悉,该所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氮掺杂有序介孔石墨烯。该材料具有极佳的电化学储能特性,可用作电动车的“超强电池”:充电只需7秒钟,即可续航35公里。相关研究成果已于18日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科学》上。

  超级电容器,是介于传统电容器和电池之间的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由于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混合电动汽车、大功率输出设备等多个领域。如何让超级电容器兼具高功率、高能量,长期以来科学家并没有找到理想材料。

  为破解这一难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联合北京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展开持续攻关。黄富强研究团队最终发现,石墨烯是超级电容器电极的最佳选择。

  通过反复试验、设计、合成,黄富强研究团队发现,氮掺杂有序介孔石墨烯的性能表现最佳。不仅能实现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而且还可以通过使用水基电解液,做到无毒、环保、价格低廉、安全可靠。

  据介绍,该新型石墨烯超级电容器体积轻巧、不易燃也不易爆,可采用低成本制备,实现规模生产。因性能较铅酸、镍氢等电池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且在快速充放方面又远远优于锂电池,因此该“超级电池”可广泛应用于现有混合电动汽车、大功率输出设备的更新换代。

充电7秒钟、续航35公里: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石墨烯超强电池


下面为北京大学的解读
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科研进展正文


标 题:  黄富强课题组在介孔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被Science报道
http://www.chem.pku.edu.cn/news.php?id=5487

默认字体 9pt 10pt 11pt 12pt 13pt 14pt 15pt 16pt 17pt 18pt 20pt 25pt发布时间:2015-12-18 阅读次数:1482     


超级电容器是重要的新型储能器件,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和安全可靠等特点。目前超级电容器已应用于混合电动汽车、大功率输出设备等,形成一个非常可观的市场规模,近年来保持近20%的全球增长率,产业前景突出。但现有超级电容器仍受限于低能量密度(商用活性炭:5–6 瓦时/公斤),远不如锂电池(>80瓦时/公斤),原因在于较低的比容量(<250法拉/克)。而同属碳基的石墨烯,因拥有高比表面积、优良导电率和稳定化学结构特点,久为研发热点,并有望成为下一代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理想电极材料。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研究,黄富强教授研究团队设计合成一种氮掺杂的有序介孔石墨烯,具有极佳的电化学储能特性,比容量高达855法拉/克。组装成的对称器件能快速充电和快速放电,不亚于商用碳基电容器。它的优性源于:氮掺杂诱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也增加了电化学储能活性,又没有降低材料的高导电率。所研制的对称器件在水溶液中工作安全无毒,能量密度为41瓦时/公斤(基于活性物质为63瓦时/公斤),功率密度达到26千瓦/公斤(基于活性物质为44千瓦/公斤)。



若这种新型石墨烯所制备成水性电解液的超级电器,与目前有机电解液超级电器驱动的公共汽车相比,不仅行驶里程可以从5公里提高至25公里,而且7秒钟可以完成一次充电。新型石墨烯可以采用低成本制备,实现规模生产。因性能较铅酸、镍氢等电池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快速充放方面又远远优于锂电池,它的研制对推动我国超级电容器的行业进展,提升行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结果已经于2015年12月18日在《科学》期刊发表(Science 2015, 350 1508)。

这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大家看这个新闻,这个石墨烯超强电池可以挖掘出一些什么NB用途?

充电7秒钟、续航35公里: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石墨烯超强电池
2015年12月19日 08:46:53  来源: 新华网
评论0
打印
字大
字小
  新华网上海12月18日电(记者王琳琳)18日,记者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获悉,该所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氮掺杂有序介孔石墨烯。该材料具有极佳的电化学储能特性,可用作电动车的“超强电池”:充电只需7秒钟,即可续航35公里。相关研究成果已于18日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科学》上。

  超级电容器,是介于传统电容器和电池之间的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由于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混合电动汽车、大功率输出设备等多个领域。如何让超级电容器兼具高功率、高能量,长期以来科学家并没有找到理想材料。

  为破解这一难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联合北京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展开持续攻关。黄富强研究团队最终发现,石墨烯是超级电容器电极的最佳选择。

  通过反复试验、设计、合成,黄富强研究团队发现,氮掺杂有序介孔石墨烯的性能表现最佳。不仅能实现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而且还可以通过使用水基电解液,做到无毒、环保、价格低廉、安全可靠。

  据介绍,该新型石墨烯超级电容器体积轻巧、不易燃也不易爆,可采用低成本制备,实现规模生产。因性能较铅酸、镍氢等电池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且在快速充放方面又远远优于锂电池,因此该“超级电池”可广泛应用于现有混合电动汽车、大功率输出设备的更新换代。

充电7秒钟、续航35公里: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石墨烯超强电池


下面为北京大学的解读
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科研进展正文


标 题:  黄富强课题组在介孔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被Science报道
http://www.chem.pku.edu.cn/news.php?id=5487

默认字体 9pt 10pt 11pt 12pt 13pt 14pt 15pt 16pt 17pt 18pt 20pt 25pt发布时间:2015-12-18 阅读次数:1482     


超级电容器是重要的新型储能器件,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和安全可靠等特点。目前超级电容器已应用于混合电动汽车、大功率输出设备等,形成一个非常可观的市场规模,近年来保持近20%的全球增长率,产业前景突出。但现有超级电容器仍受限于低能量密度(商用活性炭:5–6 瓦时/公斤),远不如锂电池(>80瓦时/公斤),原因在于较低的比容量(<250法拉/克)。而同属碳基的石墨烯,因拥有高比表面积、优良导电率和稳定化学结构特点,久为研发热点,并有望成为下一代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理想电极材料。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研究,黄富强教授研究团队设计合成一种氮掺杂的有序介孔石墨烯,具有极佳的电化学储能特性,比容量高达855法拉/克。组装成的对称器件能快速充电和快速放电,不亚于商用碳基电容器。它的优性源于:氮掺杂诱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也增加了电化学储能活性,又没有降低材料的高导电率。所研制的对称器件在水溶液中工作安全无毒,能量密度为41瓦时/公斤(基于活性物质为63瓦时/公斤),功率密度达到26千瓦/公斤(基于活性物质为44千瓦/公斤)。



若这种新型石墨烯所制备成水性电解液的超级电器,与目前有机电解液超级电器驱动的公共汽车相比,不仅行驶里程可以从5公里提高至25公里,而且7秒钟可以完成一次充电。新型石墨烯可以采用低成本制备,实现规模生产。因性能较铅酸、镍氢等电池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快速充放方面又远远优于锂电池,它的研制对推动我国超级电容器的行业进展,提升行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结果已经于2015年12月18日在《科学》期刊发表(Science 2015, 350 1508)。

这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石墨烯的大规模量产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面了,可是还不够
看着挺牛逼的样子,不过有米帝的奸细看着,应该暂时达不到武器用途。
马上用到潜艇上
一个黑科技频繁曝光是为了啥,就是为了股票讲故事。
暂时达不到武器用途
石墨烯未来用到军事领域,牛逼大了。
35公里至少需要几度电,7秒?
约合1秒一度。需要多大电流?多粗导线?或者多高电压?
真的那麼神嗎?那麼用什麼充電器能有那麼大的電流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出到那麼大的能量!?
鄙视下棋党 发表于 2015-12-19 11:57
马上用到潜艇上
容量密度太低,暂时还不行。充电速度是块,但是对于充电设备和电网的容量要求同样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想要得到实际应用,再等个10年,20年吧
veryKK 发表于 2015-12-19 12:10
35公里至少需要几度电,7秒?
约合1秒一度。需要多大电流?多粗导线?或者多高电压?
按照德国人的研究理论,在低速状况下,平均9度电,每吨,每百公里。清华大学研究的中国工况的结果大约是9.2-9.5度,跟这个差不多。你想下35KM,算这台车只有一顿,那也至少需要3度电。7秒冲3度电,充电功率大约是1543kw,按照380V工业用电电压,电流大约是4060A。
现在特斯拉的电动车充电功率达到了40KW,部分超级充电站的充电功率可以做到120KW。然并卵……
看样子是国内外联合研制的
不出以外的话,又是大忽悠
这个作为研究成果没有啥问题,不过要实用就有另外的问题,比如楼上也说了充电功率和电流的问题。很多人对这个功率和电流没有直观认识,也不知道为了应付这种功率和电流也付出多大代价。作为曾经从事过动力电池设备研制的人,看过拇指粗的铜充电导线烧红,甚至有大扳手意外跌落碰到电极瞬间烧断,如此种种,对付大电流,别的不说,光重量就够你吃一壶,还是死重。
隔几天就看到这种新闻,就是没实用的
科学家跟工程师的区别,他们绝对没有做过实验,因为7秒钟充这么多电的设备现在压根做不出来
炒股用的新闻
作为一个投资者谈谈我的看法。下面所说都是道听途说,外行的浅见。

电池分成几个部分,外皮,电解液、电极和膜。
电解液的种类很多,有酸性物质、镍氢、锂及其化合物、钒等不同的物质。

电极分成两个部分,阴极和阳极。阳极有很多中,如三元的。阴极也有不少。前段时间麻省理工的人搞的就是阴极。

上文说,这个玩意是搞的电极。这肯定是关键技术之一,但是和锂离子电池相比较,并不是非常的合适。因为电极和电解液是两个独立的部分。可能是记者脑补所得的成果。


buyaoluanlai 发表于 2015-12-19 13:05
按照德国人的研究理论,在低速状况下,平均9度电,每吨,每百公里。清华大学研究的中国工况的结果大约是9 ...


可以限制慢充
比如一辆电动汽车在充电站充电
能在一小时以内充满电都很有前途了
buyaoluanlai 发表于 2015-12-19 13:05
按照德国人的研究理论,在低速状况下,平均9度电,每吨,每百公里。清华大学研究的中国工况的结果大约是9 ...


可以限制慢充
比如一辆电动汽车在充电站充电
能在一小时以内充满电都很有前途了
真的假的?这可是革命性的,如果是真的,发动机厂商和一大票锂电池厂商要哭了。
按照德国人的研究理论,在低速状况下,平均9度电,每吨,每百公里。清华大学研究的中国工况的结果大约是9 ...
搞笑吧,几年前别人跟你说手机可以不用流量‘上网你信不wifi。别说什么不现实,只要人不灭亡,人都可以成仙.
按照德国人的研究理论,在低速状况下,平均9度电,每吨,每百公里。清华大学研究的中国工况的结果大约是9 ...
搞笑吧,几年前别人跟你说手机可以不用流量‘上网你信不wifi。别说什么不现实,只要人不灭亡,人都可以成仙.
buyaoluanlai 发表于 2015-12-19 13:05
按照德国人的研究理论,在低速状况下,平均9度电,每吨,每百公里。清华大学研究的中国工况的结果大约是9 ...
电动车为什么一定是电动汽车?
萧潇 发表于 2015-12-19 17:20
搞笑吧,几年前别人跟你说手机可以不用流量‘上网你信不wifi。别说什么不现实,只要人不灭亡,人都可以成 ...
我只是举出数据来而已,你觉得我说错了哪里?120KW的充电功率对于1543KW的输入功率来说,8%都不到。这还是不算超大功率充电状态伴随的10%左右的发热功率。
不知道是否靠谱,看看有懂得人说说!
lszlwy 发表于 2015-12-19 14:38
可以限制慢充
比如一辆电动汽车在充电站充电
能在一小时以内充满电都很有前途了
现在的加油时间算上排队,一般都是5-10分钟。
如果想要电动车被很好的普及即便顶格来算,10分钟充满电也是能够接受的下限。
当然,快充的话,现在能够做到30分钟充满80%。也算是有一定的可用性了。
但是大容量电池上,还是很难短时间充满的。
平常可能充五分钟,足够你开车20KM,上班就够了,着急出远门的时候,那还是有一定限制。
你说的建立专门充电站,是个解决方法,主要问题还是对电网的负荷太重了。
odahill 发表于 2015-12-19 18:23
电动车为什么一定是电动汽车?
这倒不一定只能是电动汽车,也可能是电动轨道列车。但是对于有固定线路的轨道车辆,你觉得带着硕大的电池行驶,有什么必要吗?
换句话说,轨道车辆早已经电气化,但是汽车依然是内燃机的天下,电动车的最大出路,不在电动汽车,在轨道电车?
用到汽车上可以改变一个时代
这技术要是能应用到潜艇上,常规潜艇都能走进深蓝了,估计核潜艇都要被淘汰了!
这技术要是能应用到潜艇上,常规潜艇都能走进深蓝了,估计核潜艇都要被淘汰了!
基本上离实用还很远。。。。
banma 发表于 2015-12-19 11:53
石墨烯的大规模量产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面了,可是还不够
胡扯!

中国至今没有石墨烯的制备技术和设备,
更不用说量产.

一些媒体上所谓的石墨烯, 不过就是石墨片罢了.
单层原子结构的石墨烯, 和多层胡乱结合, 且层中层间晶格缺失的石墨片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媒体被收买了
电瓶车能用吗?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电动车是个方向

现在的加油时间算上排队,一般都是5-10分钟。如果想要电动车
你们根本无需担心充电什么的,因为这玩意除了少数短程公交,不可能用到电动车上。以其能量密度之低,要是用来替换电动车的锂电池,那你的车大概就只有二三十公里的续航了,就算十秒能充满又如何?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veryKK 发表于 2015-12-19 12:10
35公里至少需要几度电,7秒?
约合1秒一度。需要多大电流?多粗导线?或者多高电压?
如果是长途下坡是有可能的
依现在情况来看,下一次技术革命恐怕只有美德中能跟得上
中国的媒体记者好多是不懂数理化的白痴,看他们对这玩意的报道,还不如相信水变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