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没能恢复元气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1:50:22
看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发现唐朝中央军虽然表面上平叛了,实际上结局类似于俄罗斯的第一次车臣战争,唐朝允许河北地区高度自治,造成藩镇割据。
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当时唐室为了早日结束战事,不惜招抚安史降将如李怀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节度使,允许其保留所据地区与兵力,于是藩镇(方镇)数量激增,全国各地均置节度使。而安史叛将的旧有军力得以维持,因此便割据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务,“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形成藩镇割据的问题。如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李宝臣据成德、李怀仙据范阳,皆领节度使之职,即河朔三镇。当时方镇表面上臣服于唐室,但事实上却割据一方,使唐帝国陷入分裂的状态,当中以河朔三镇为甚[7]。此一割据状态可谓一直维持至唐亡乃至五代十国。唐末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带兵进入京师长安,控制唐室。其后当朱温废唐哀宗,建立后梁,自立为帝,全国各地随即各自独立。

安史之乱之影响也包括促使长安、洛阳的衰落与中国政治重心的转移。自秦汉、隋唐以来,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带均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持续而残破不堪,李庾《东都赋》描写安史叛军“杀人如刈,焚庐若薙”;洛阳“世治则都,世乱则墟;时清则优偃,政弊则戚居”,故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皇朝均不再定都于西安或者洛邑。

财经上,华北经济因此而残破,经济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的战乱主要蹂躏黄河中下游这一唐代人口最稠密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生产大受破坏;相反,安禄山军队虽也曾想攻打江南,扩张势力范围,但唐室因许远、张巡等名臣死守睢阳,使南方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战乱的摧残,南方得以保全。南方因大量北方人民南逃,为南方带来劳动力,使江南的经济则日益发达,最终其经济规模凌驾于中原之上。

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借兵,回纥自持凭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的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看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发现唐朝中央军虽然表面上平叛了,实际上结局类似于俄罗斯的第一次车臣战争,唐朝允许河北地区高度自治,造成藩镇割据。
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当时唐室为了早日结束战事,不惜招抚安史降将如李怀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节度使,允许其保留所据地区与兵力,于是藩镇(方镇)数量激增,全国各地均置节度使。而安史叛将的旧有军力得以维持,因此便割据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务,“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形成藩镇割据的问题。如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李宝臣据成德、李怀仙据范阳,皆领节度使之职,即河朔三镇。当时方镇表面上臣服于唐室,但事实上却割据一方,使唐帝国陷入分裂的状态,当中以河朔三镇为甚[7]。此一割据状态可谓一直维持至唐亡乃至五代十国。唐末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带兵进入京师长安,控制唐室。其后当朱温废唐哀宗,建立后梁,自立为帝,全国各地随即各自独立。

安史之乱之影响也包括促使长安、洛阳的衰落与中国政治重心的转移。自秦汉、隋唐以来,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带均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持续而残破不堪,李庾《东都赋》描写安史叛军“杀人如刈,焚庐若薙”;洛阳“世治则都,世乱则墟;时清则优偃,政弊则戚居”,故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皇朝均不再定都于西安或者洛邑。

财经上,华北经济因此而残破,经济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的战乱主要蹂躏黄河中下游这一唐代人口最稠密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生产大受破坏;相反,安禄山军队虽也曾想攻打江南,扩张势力范围,但唐室因许远、张巡等名臣死守睢阳,使南方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战乱的摧残,南方得以保全。南方因大量北方人民南逃,为南方带来劳动力,使江南的经济则日益发达,最终其经济规模凌驾于中原之上。

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借兵,回纥自持凭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的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
作为江南人,每年清明还是要给许远、张巡上点香。


其实唐朝在武则天篡唐之前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那么多次政变,多少精英全都死在自己人手里了,要说祸根,应该是李世民种下的,李世民弑兄夺位,然后他的儿子们也有样学样,结果最终剩下个无能的李治,然后才有武媚娘篡唐,朝廷杀来杀去,彻底动摇了根基。

其实唐朝在武则天篡唐之前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那么多次政变,多少精英全都死在自己人手里了,要说祸根,应该是李世民种下的,李世民弑兄夺位,然后他的儿子们也有样学样,结果最终剩下个无能的李治,然后才有武媚娘篡唐,朝廷杀来杀去,彻底动摇了根基。
大家都想过把皇帝瘾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宋朝才算完
贞观十三年发生的暴恐说明了啥?

文/赵炎

      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十三年,太宗幸九成宫。突利可汗弟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阴结所部,并拥突利子贺罗鹘夜犯御营,事败,皆捕斩之。太宗自是不直突厥,悔处其部众于中国,还其旧部于河北,建牙于故定襄城,立李思摩为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以主之。因谓侍臣曰:“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这是一次典型的暴力恐怖事件,由此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联系到贞观九年(635)李世民的一次自我吹嘘,或者联系更早前的与几位大臣关于民族政策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唐代君臣的民族政策是有远见的,也是超越时代的。如今欧美盛行的“新帝国主义论调”,实质上正是该思想的翻版。
贞观九年(635),李世民曾吹嘘自己的三大成就,其中之一就是民族和解,他说:“从周朝秦朝,周边民族时有入侵。如今周边民族都已经臣服,就是说从怀柔远人的方面看,我又超越古人了。”

     在这之前,就如何安置被击败而归降的突厥人,大臣们也有过一次激烈的辩论,我摘录几条具有代表性的意见,来对照分析。
魏征说:“……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
     温彦博反对,他说:“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谓不可,宜处之河南。所谓死而生之,亡而存之,怀我厚恩,终无叛逆。”
魏征又说:“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用其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前代覆车,殷鉴不远。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兽自遗患也。”

    温彦博又反对:“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以为汉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支持魏征的意见,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
     这一次争辩的结果,李世民采用了温彦博的怀柔政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惟拓拔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
       随后不久,凉州都督李大亮发现了问题所在,他上疏曰:“……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故《春秋》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遗憾的是,李世民不听,随后才有了贞观十三年的暴恐事件。

       显然,李大亮“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的思想,是前追江统、后承魏征的。而温彦博满嘴的仁义道德,则具有玩笑性质,会让我们想到宋襄公,一次暴恐即宣布片面怀柔的破产,也难怪李世民公开向魏征致歉。“化中国以信”,这句话好理解。中国古代君主追求“四夷宾服”的政治理想,前提都是修内政,从而实现“天下宴然”。也就是说,李世民前期民族政策的成功,取决于内政的成功,诸如对话机制、权力监督机制的确立,倡导廉政、节俭、朴素等价值观,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等等,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朴实的民族平等意识;但更主要或显而易见的是,由于内政的成功,国力大增,在对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历次征伐中取得胜利,正是“驭夷狄以权”所发挥的效果。
      换句话说,即使大唐王朝经济再繁荣,文化再昌明,再怎么提倡民族平等,如果对外战争老是吃败仗,李世民的“天可汗”帽子是否戴得成,实在是个问题。所以,我们说,李大亮“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的思想,是从贞观之治的实践中得来的,也是可以继续实践下去的。
      英国谋士库珀提出的新帝国主义策略,其中有这么几句话,“后现代国家没有内部安全危机,却受到现代国家和前现代国家的威胁,因此便要惯於双重标准:对内仍以法律和共同防卫为基础;但若面对的是欧洲后现代大陆以外的‘失败国家’,那就须使用十九世纪的粗暴方法,即武力、先发制人攻击及欺诈等。库珀认为,这种新帝国主义是一种符合人权要求和世界性价值观的帝国主义,也是旨在带来秩序和组织的帝国主义。”是不是很眼熟?简直就是“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思想的翻版。

      有些笔杆子还不惜篡改历史,污蔑中原王朝利用战争殖民盘剥云云,其实不值一驳。中国从秦汉到隋唐,包括明清以及现代,都长期保留了游牧部落和个体的习俗与宗教信仰,充分保障了他们居住交往和生活的权利,并“以中国之租赋”,长期给予供养,但游牧依然反叛不止,这总是事实吧。  
      殷鉴不远,“魏征们”的敌视,有着历史的局限,在今天不宜保留;但“温彦博们”的理想主义,只会削弱主体民族的意识,危害祖国大一统的局面,也是不足取甚至危险的。

  “羁縻”,“羁”是第一位,“縻”在乎其次,正是“驭夷狄以权”的亮点和价值所在。理解到这一点,也就理解为何西方总是对我们采用“双重标准”了,因为他们也是这么做的;理解到这一点,也就可以阅读那些笔杆子所写的文章了,否则最好别读,有害无益。(赵炎)

记得唐廷为了平定叛军允许回纥拿下长安城后烧杀抢掠,一国京师都变成这样,唐帝国还有什么威信。
古大叔9世 发表于 2015-12-16 16:08
作为江南人,每年清明还是要给许远、张巡上点香。
赞。
这两人带领的军民为当时的中国人保住了半壁河山,功劳可以和岳武穆相比。
楼主干嘛不提唐朝皇帝不修改节度使政策,所拔出的节度使仅被更换而已,造成节度使继续割据?
一样吗,安史之乱,唐玄宗被逼杀贵妃,帝皇之气已失去,人心再难拢~
楼主干嘛不提唐朝皇帝不修改节度使政策,所拔出的节度使仅被更换而已,造成节度使继续割据?
唐廷一直想修改,甚至发动战争攻打节度使,但还是没搞定。安史之乱前就边防重,内防不足,以后实际上更加严重了。
chy15 发表于 2015-12-16 16:21
其实唐朝在武则天篡唐之前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那么多次政变,多少精英全都死在自己人手里了,要说祸根,应该 ...
不符合历史事实
唐廷一直想修改,甚至发动战争攻打节度使,但还是没搞定。安史之乱前就边防重,内防不足,以后实际上更加 ...
中晚唐有个皇帝实质上压制了藩镇,他把藩镇从武官换成文官,然而他后来迷上道教,不再进行节度使定期轮换,造成节度使们得以继续割据。尤其是黄巢起义,唐朝中央武力彻底完蛋~
所谓的自治就是独立的婴儿时期
既然你认同中央政权,还搞毛的自治啊,如果你自治,那要中央政权做什么
无非就是
你强大的时候,有好处,我是你的一个地区,我要好处
你弱小的时候,没好处,我是自治区,中央政权的责任关我毛线
反正安史之乱后我的祖先就从河南跑到福建深山定居了,当时在河南也是节度使
安史之后
历史也不是没给大唐机会
甚至没少给
但老李家自身没抓住
中晚唐有个皇帝实质上压制了藩镇,他把藩镇从武官换成文官,然而他后来迷上道教,不再进行节度使定期轮换 ...
元和中兴。然后迎佛骨,然后被太监咔嚓
贞观十三年发生的暴恐说明了啥?

文/赵炎

怀柔没问题 但是让一帮外人掌握足以造反成功的重兵 就是太过左倾了
元和中兴。然后迎佛骨,然后被太监咔嚓
哈哈,我对那段不熟,就是看别人提起过,说到唐朝本可以改革,结果皇帝又搞迷信,下面的割据死灰复燃了。
PLA8341 发表于 2015-12-16 17:07
所谓的自治就是独立的婴儿时期
既然你认同中央政权,还搞毛的自治啊,如果你自治,那要中央政权做什么
无 ...
所以说,以后早晚要废除自治区的政策。不过可以从实权上入手,名字最后再改。
李家依赖的关陇军功集团本来就有一大把胡人,所以李二对待胡人力量天生趋向于怀柔,各种政策,包括大量在边军里使用胡人,以及给吐蕃送去了几千人的工匠做陪嫁,无不是在给儿孙挖坑,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每次从汉人区域获得技术和人口的输血,都会猛烈爆发一次,吐蕃蒙古无不如此,唐王朝中后期就是被爆发后的吐蕃屡屡消耗,最后才一蹶不振的
所以说,以后早晚要废除自治区的政策。不过可以从实权上入手,名字最后再改。
名字改不改无所谓,实质内容得现在就改
其实唐朝在武则天篡唐之前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那么多次政变,多少精英全都死在自己人手里了,要说祸根,应该 ...
电视剧里看来的么?
chy15 发表于 2015-12-16 16:21
其实唐朝在武则天篡唐之前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那么多次政变,多少精英全都死在自己人手里了,要说祸根,应该 ...
小白了吧。往前看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为了皇位父子、手足残杀多了去了。在往前看春秋战国兄弟们杀来杀去,秦二世逼死太子哥,西汉七国之乱,曹植七步诗都是什么。往后看看,除了宋朝以外,明朝有朱棣和夺门之变,清朝有所谓九子夺嫡,父子、手足相残从来没有间断过
胡人汉化如安禄山之类的威胁,远远比不上汉人胡化后的恐怖,吐蕃得到汉人工匠后武器质的突破,蒙古得到北方汉人工匠和伪军后一路西征
作为江南人,每年清明还是要给许远、张巡上点香。
以前,很多庙里都供一个绿袍将军,就是张巡。
星空大师 发表于 2015-12-16 17:22
李家依赖的关陇军功集团本来就有一大把胡人,所以李二对待胡人力量天生趋向于怀柔,各种政策,包括大量在边 ...
唐玄宗时期 主要就是针对吐蕃的战争 东北方向都很少了
星空大师 发表于 2015-12-16 17:26
胡人汉化如安禄山之类的威胁,远远比不上汉人胡化后的恐怖,吐蕃得到汉人工匠后武器质的突破,蒙古得到北方 ...

蒙古西征不是挺好的,大元统一后的地图也是萌萌哒~~~
唐朝的衰落,自安史之乱后,有两个人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一是田承嗣,制造了事实上的藩镇割据,从此,唐朝中央政府能够控制的区域,变得非常狭小,大量听调不听宣的节度使和藩镇,不但把持了军队,更把持了赋税,发展到后来,军阀混战,搞的内部民不聊生,外部,边患四起。
第二个就是黄巢,这位老兄的农民起义,给了唐王朝最后一击,从此之后,唐朝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中央本就对藩镇没有太大的优势,这一下,更是雪上加霜,此后不久,朱温,李克用等军阀就彻底终结了唐李家王朝
唐玄宗时期 主要就是针对吐蕃的战争 东北方向都很少了
李隆基最大的问题是过分重用胡人将领,除了一个高仙芝,还是被他自己杀了,他重用的胡人,哪个没背叛他,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呵呵呵
哈哈,我对那段不熟,就是看别人提起过,说到唐朝本可以改革,结果皇帝又搞迷信,下面的割据死灰复燃了。
皇帝迷信都是小事,再折腾,能出啥大花样,牛李党争才是关键,断送了唐朝最后的希望,当然,文人写史的时候,对这段肯定是春秋笔法了,责任都是皇帝太监的,乱子都是藩镇武将惹出来的,他们这些文官那是忧国忧民,废寝忘食,不信,有诗为证……
李家依赖的关陇军功集团本来就有一大把胡人,所以李二对待胡人力量天生趋向于怀柔,各种政策,包括大量在边 ...
李唐之所以内乱不止,李世民和李治父子没开好头,是个重要原因,一个杀兄夺位,一个纵容妻子摄政,他们后宫的一堆扒灰乱伦的事都不去说他,大局上,就埋下了无穷的祸根
所以说,以后早晚要废除自治区的政策。不过可以从实权上入手,名字最后再改。
那按你这么说,自治区就从来没实权。
小白了吧。往前看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为了皇位父子、手足残杀多了去了。在往前看春秋战国兄弟们杀来杀去 ...
你没发现你举的例子都是乱世么?争夺皇位杀来杀去,朝代岂能长久,社会秩序不稳定,整个社会就会乱。朱棣造反成功,他儿子不也有样学样了么。
不符合历史事实
哪里不符合了?
chy15 发表于 2015-12-16 19:47
你没发现你举的例子都是乱世么?争夺皇位杀来杀去,朝代岂能长久,社会秩序不稳定,整个社会就会乱。朱棣 ...
应该说是常态。特别是玄武门之变、七王之乱、靖难之役都是开国之初,九子夺嫡也是盛世开始,社会秩序会有一时不稳定,但是和朝代岂能长久就没有关系了
比较胖狴犴 发表于 2015-12-16 19:56
应该说是常态。特别是玄武门之变、七王之乱、靖难之役都是开国之初,九子夺嫡也是盛世开始,社会秩序会有 ...
乱一两轮能稳下来就没大问题,汉朝和明朝都是,但是晋朝和唐朝显然没止住,清朝算不上乱。
因为安史之乱没有从根本上被平定,河北三镇的割据留了下来
maoku 发表于 2015-12-16 16:31
记得唐廷为了平定叛军允许回纥拿下长安城后烧杀抢掠,一国京师都变成这样,唐帝国还有什么威信。
被烧杀的是洛阳,长安唐朝出钱给回纥保下来了
猫の気まぐれ 发表于 2015-12-16 17:13
安史之后
历史也不是没给大唐机会
甚至没少给
元和中兴一度有机会完全翻过来的,但是没有抓住机会
花千骨 发表于 2015-12-16 17:08
反正安史之乱后我的祖先就从河南跑到福建深山定居了,当时在河南也是节度使
连离开长安一百来里的泾原都有节度使了,还险些给唐朝制造灭国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