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生命禁区战训 导弹常因气压低中途掉下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59:04
解放军生命禁区战训 导弹常因气压低中途掉下来


2015年12月01日  来源:解放军报



  高原步坦协同突击。 曹百明摄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组织大规模、高强度、长时间的实战化训练,安全压力直接考验党委班子的使命担当——

  涉险“生命禁区”只为打胜仗

  2013年6月,兰州军区《加强高原使命课题训练的意见》下发后,立即在部队中产生强烈反响。

  对于高原训练,兰州军区官兵并不陌生。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军区每年都要把部分部队拉到雪域高原,进行以适应高寒缺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适应性训练。

  然而,此次高原训练非同以往。根据军区党委决定,将组织全区作战部队和部分保障力量整建制开赴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不少于4个月的使命课题训练。

  认真研读短短千余字的《意见》,官兵们深感其分量之重:

  ——规模大。3年时间内,全区所有作战师旅都要完成全员全装高原驻训,而以往每年只安排少部分部队参加高原训练,至今仍有部队未曾涉足高原。

  ——海拔高。所有部队的驻训点均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最高的驻训地达到海拔5300米,而以往驻训地域海拔大多在两三千米。

  ——时间长。明确要求训练时间不少于4个月,而以往时间最长也不过四五十天。

  千军万马鏖战高原,在严寒缺氧、地形复杂、保障无依托的“生命禁区”组织大规模、高强度、长时间的实战化训练,风险前所未有!

  这一切,兰州军区党委“一班人”何尝不知。决策出台前,就不断有人提醒:“高原使命课题训练,安全是道绕不开的坎!以前怎么训现在就怎么训,是最保险的做法。”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军区司令员刘粤军仍感慨“下这个决心不容易”。既然“不容易”,为何还要下这个决心?刘司令员告诉我们,与能打仗打胜仗相比,单位的政绩、个人的功名算得了什么。

  “军人生来为打赢,岂因祸福避趋之!”聚焦强军目标,军区党委“一班人”果断拍板:“只要是为了打胜仗,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也要干!”

  从适应性训练到使命课题训练,“一词之差”的距离有多远?高原环境的全新挑战,呼唤实战化训练的新“刻度”——

  构建使命课题训练的“能力坐标”

  都是高原驻训,从适应性训练到使命课题训练,“一词之差”的距离有多远?

  带着这样的困惑,某摩步旅旅长于洋带队参加了首批使命课题训练。作为一名老兵,于旅长曾数次上高原驻训、参演,自认为掌握高原的“脾性”。

  当于旅长和他的部队走上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却发现一切都变得更加艰难、格外陌生。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让人的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训练中体力很快便出现透支。他告诉记者,过去在两三千米高原经历的考验,与现在全然不在一个层级。

  武器装备在这里同样也会发生强烈的“高原反应”:驾驶员把油门一脚踩到底,机动速度也难及平常的三分之一;由于气压低,导弹常常在飞行途中掉下来;火炮射击的距离时近时远,哪怕是最优秀的射手一时也找不到准头。

  更让于旅长焦虑的是,在这种环境中开展真刀真枪的实战化训练,让过去在适应性训练中养成的思维观念、训练模式、保障方式等变得不再“适应”。

  于旅长面临的困境,正是高原使命课题训练铺开前军区官兵面临的“共同课题”:高原使命课题训练训什么?怎么训?训到什么程度……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高原驻训的质量效益就难以得到真正提高。

  兰州军区司令部军训部部长张帆说,高原寒区氧气不足、气压低,导致人体机能下降、武器装备性能下降、战斗行动效能下降,过去适应性训练制订的标准大多过时,亟须构建与高原使命课题训练相匹配的“能力坐标”。

  为此,军区采取专题调研、专家指导、试点引路等方法,结合正在开展的训练实践,确定了“对接作战任务、分解能力指标、确定训练内容、量化训练标准”的思路,在全能力检验中探索构建高原使命课题训练体系。

  3年来,兰州军区部队围绕破解高原作战面临的侦察预警、指挥通联、远程投送等8个方面的难题,结合不同部队的任务、性质建立起《作战能力结构体系》,使官兵对该抓什么、干什么、训什么、达到什么标准一目了然,从而做到训有方向、练有目标。

  观念的跨越是最难的跨越。抓好高原使命课题训练,必须深刻透析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推动训练实践与战争形态同步升级——

  让新的作战理念走上高原“淬火”

  陆空协同立体突贯、弹炮一体精准打击、信息系统集群运用……火力联合突击,专拣对手作战系统的薄弱环节来打,红方主攻部队的行动势如破竹。

  硝烟虽已散去,但重温刚刚在高原寒区结束的“联合行动-2015A”实兵演习,兰州军区部队官兵仍觉劲风扑面。红方联合战役兵团指挥员张联义谈到,体系破击、联合制胜等新的作战样式,让高原作战的许多“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过去是拼能量、比数量的“力量制胜”,如今是打节点、打要害的“体系制胜”。回望3年高原使命课题训练,参训官兵无不深刻地感受到:随着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全新的作战理念正不断刷新现代战争的作战样式,成为制胜高原战场的决定性力量。

  观念的跨越是最难的跨越。抓好高原使命课题训练,必须深刻透析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推动训练实践与战争形态同步升级。兰州军区党委意识到,不改变滞后的思维观念,高原使命课题训练将难以实质性地提高部队战斗力。

  为此,他们以近年来发生的信息化战争为例,教育广大指战员深刻认识新的作战理念、作战样式;建立跨军兵种联训机制,做到训练阶段同步、训练内容相融、训练资源共享,共同破解联合指挥、信息通联、协同保障等联合作战的难题;抽组合成营、信息化作战单元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化演练,让新的作战理念走上高原“淬火”。

  随着官兵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阵阵新风吹进高原演兵场——

  在信火一体打击下,合成营重拳出击、拔点夺要;直升机群精确投送,特战精兵神兵天降;在看不见的无形空间,电磁压制激烈角逐、网络突击扣人心弦……(记者 马三成 特约记者 莫福春 孙利波)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5/12-01/7649574.shtml


解放军生命禁区战训 导弹常因气压低中途掉下来


2015年12月01日  来源:解放军报



  高原步坦协同突击。 曹百明摄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组织大规模、高强度、长时间的实战化训练,安全压力直接考验党委班子的使命担当——

  涉险“生命禁区”只为打胜仗

  2013年6月,兰州军区《加强高原使命课题训练的意见》下发后,立即在部队中产生强烈反响。

  对于高原训练,兰州军区官兵并不陌生。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军区每年都要把部分部队拉到雪域高原,进行以适应高寒缺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适应性训练。

  然而,此次高原训练非同以往。根据军区党委决定,将组织全区作战部队和部分保障力量整建制开赴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不少于4个月的使命课题训练。

  认真研读短短千余字的《意见》,官兵们深感其分量之重:

  ——规模大。3年时间内,全区所有作战师旅都要完成全员全装高原驻训,而以往每年只安排少部分部队参加高原训练,至今仍有部队未曾涉足高原。

  ——海拔高。所有部队的驻训点均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最高的驻训地达到海拔5300米,而以往驻训地域海拔大多在两三千米。

  ——时间长。明确要求训练时间不少于4个月,而以往时间最长也不过四五十天。

  千军万马鏖战高原,在严寒缺氧、地形复杂、保障无依托的“生命禁区”组织大规模、高强度、长时间的实战化训练,风险前所未有!

  这一切,兰州军区党委“一班人”何尝不知。决策出台前,就不断有人提醒:“高原使命课题训练,安全是道绕不开的坎!以前怎么训现在就怎么训,是最保险的做法。”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军区司令员刘粤军仍感慨“下这个决心不容易”。既然“不容易”,为何还要下这个决心?刘司令员告诉我们,与能打仗打胜仗相比,单位的政绩、个人的功名算得了什么。

  “军人生来为打赢,岂因祸福避趋之!”聚焦强军目标,军区党委“一班人”果断拍板:“只要是为了打胜仗,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也要干!”

  从适应性训练到使命课题训练,“一词之差”的距离有多远?高原环境的全新挑战,呼唤实战化训练的新“刻度”——

  构建使命课题训练的“能力坐标”

  都是高原驻训,从适应性训练到使命课题训练,“一词之差”的距离有多远?

  带着这样的困惑,某摩步旅旅长于洋带队参加了首批使命课题训练。作为一名老兵,于旅长曾数次上高原驻训、参演,自认为掌握高原的“脾性”。

  当于旅长和他的部队走上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却发现一切都变得更加艰难、格外陌生。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让人的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训练中体力很快便出现透支。他告诉记者,过去在两三千米高原经历的考验,与现在全然不在一个层级。

  武器装备在这里同样也会发生强烈的“高原反应”:驾驶员把油门一脚踩到底,机动速度也难及平常的三分之一;由于气压低,导弹常常在飞行途中掉下来;火炮射击的距离时近时远,哪怕是最优秀的射手一时也找不到准头。

  更让于旅长焦虑的是,在这种环境中开展真刀真枪的实战化训练,让过去在适应性训练中养成的思维观念、训练模式、保障方式等变得不再“适应”。

  于旅长面临的困境,正是高原使命课题训练铺开前军区官兵面临的“共同课题”:高原使命课题训练训什么?怎么训?训到什么程度……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高原驻训的质量效益就难以得到真正提高。

  兰州军区司令部军训部部长张帆说,高原寒区氧气不足、气压低,导致人体机能下降、武器装备性能下降、战斗行动效能下降,过去适应性训练制订的标准大多过时,亟须构建与高原使命课题训练相匹配的“能力坐标”。

  为此,军区采取专题调研、专家指导、试点引路等方法,结合正在开展的训练实践,确定了“对接作战任务、分解能力指标、确定训练内容、量化训练标准”的思路,在全能力检验中探索构建高原使命课题训练体系。

  3年来,兰州军区部队围绕破解高原作战面临的侦察预警、指挥通联、远程投送等8个方面的难题,结合不同部队的任务、性质建立起《作战能力结构体系》,使官兵对该抓什么、干什么、训什么、达到什么标准一目了然,从而做到训有方向、练有目标。

  观念的跨越是最难的跨越。抓好高原使命课题训练,必须深刻透析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推动训练实践与战争形态同步升级——

  让新的作战理念走上高原“淬火”

  陆空协同立体突贯、弹炮一体精准打击、信息系统集群运用……火力联合突击,专拣对手作战系统的薄弱环节来打,红方主攻部队的行动势如破竹。

  硝烟虽已散去,但重温刚刚在高原寒区结束的“联合行动-2015A”实兵演习,兰州军区部队官兵仍觉劲风扑面。红方联合战役兵团指挥员张联义谈到,体系破击、联合制胜等新的作战样式,让高原作战的许多“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过去是拼能量、比数量的“力量制胜”,如今是打节点、打要害的“体系制胜”。回望3年高原使命课题训练,参训官兵无不深刻地感受到:随着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全新的作战理念正不断刷新现代战争的作战样式,成为制胜高原战场的决定性力量。

  观念的跨越是最难的跨越。抓好高原使命课题训练,必须深刻透析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推动训练实践与战争形态同步升级。兰州军区党委意识到,不改变滞后的思维观念,高原使命课题训练将难以实质性地提高部队战斗力。

  为此,他们以近年来发生的信息化战争为例,教育广大指战员深刻认识新的作战理念、作战样式;建立跨军兵种联训机制,做到训练阶段同步、训练内容相融、训练资源共享,共同破解联合指挥、信息通联、协同保障等联合作战的难题;抽组合成营、信息化作战单元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化演练,让新的作战理念走上高原“淬火”。

  随着官兵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阵阵新风吹进高原演兵场——

  在信火一体打击下,合成营重拳出击、拔点夺要;直升机群精确投送,特战精兵神兵天降;在看不见的无形空间,电磁压制激烈角逐、网络突击扣人心弦……(记者 马三成 特约记者 莫福春 孙利波)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5/12-01/7649574.shtml


官泄不叫事,说不定副油箱也能当导弹爆出来。
我现在感觉,军八股比水军还会黑。
写这个的…………有病得治
是在下输了
良辰拜服。


能写军八股的都是精神分裂
因为面对一个事例,开头要往一个极端写,结局要往另一个极端写,咦~~这么一说我终于知道军八股是怎样炼成了,
3岁死了爸,
5岁妈晚癌,
7岁成孤儿,
财产亲戚抢,
天天被人揍,
突然有一日,
主角炼成神,
拳打前三排,
脚踹美丽奸,
学好语数外,
长大写八股

能写军八股的都是精神分裂
因为面对一个事例,开头要往一个极端写,结局要往另一个极端写,咦~~这么一说我终于知道军八股是怎样炼成了,
3岁死了爸,
5岁妈晚癌,
7岁成孤儿,
财产亲戚抢,
天天被人揍,
突然有一日,
主角炼成神,
拳打前三排,
脚踹美丽奸,
学好语数外,
长大写八股
按中低空设计的飞航式导弹如果真的拿到高原上,性能想来不可能不受影响吧。
八股文是说中国的导弹不能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空使用?
导弹常因气压低中途掉下来?啥导弹?
duanjichenggong 发表于 2015-12-1 13:04
导弹常因气压低中途掉下来?啥导弹?
八股说的事情一般都是真的,但具体原因经常是不会告诉你的

我猜原因可能有两种:

第一,高度计是气压式的,没有海拔自适应,以为还应该降低高度结果已经撞地了

第二,弹翼的气动是按低海拔区域设计的,高海拔区域不能提供足够升力就撞地了

我猜着这八股说的是反坦克导弹,这种低成本、低速的导弹,确实有出现上诉情况的可能性
八股说的事情一般都是真的,但具体原因经常是不会告诉你的

我猜原因可能有两种:

想想也确实只能是反坦克了,其他导弹哪有飞行高度这么低的,连高炮还有不少能打一万米的呢
八股说的事情一般都是真的,但具体原因经常是不会告诉你的

我猜原因可能有两种:

赞同,估计也是反坦克导弹,在高原地区气动与低海拔不一样,同样的操作可能会往下沉,而一旦下沉过多,来不及回拉就掉地上了,红箭73的可能性比较大。
betterglobe 发表于 2015-12-1 13:17
想想也确实只能是反坦克了,其他导弹哪有飞行高度这么低的,连高炮还有不少能打一万米的呢
这个必须针对高原改进。
WorldWar3 发表于 2015-12-1 13:11
八股说的事情一般都是真的,但具体原因经常是不会告诉你的

我猜原因可能有两种:
同意  应该就是指反坦克弹  
这八股标题,跟忽悠局出品有一拼
cgeneral 发表于 2015-12-1 13:21
赞同,估计也是反坦克导弹,在高原地区气动与低海拔不一样,同样的操作可能会往下沉,而一旦下沉过多,来 ...
嗯,红箭73的可能性比较大

八股说的事情一般都是真的,但具体原因经常是不会告诉你的

我猜原因可能有两种:

唯一可能的是老红箭73
这个必须针对高原改进。
现在的装备都没必要了,早年有些没有做过高原试验。
这都黑的不见五指了。。。
三炮还是战五渣猪队友宣传口?

哥惊掉下巴,反倒不能判断了---指的是判断到底是三炮还是战五渣猪队友宣传口,不是判断掉导弹
zk781016 发表于 2015-12-1 12:43
按中低空设计的飞航式导弹如果真的拿到高原上,性能想来不可能不受影响吧。
  自带氧化剂速度够空阻小,应当更容易。
前面一群只看个标题就开喷的……
月she故乡明 发表于 2015-12-1 13:42
自带氧化剂速度够空阻小,应当更容易。
气动面在原来的控制角度下无法产生足够的力矩,一头栽下来很正常。
其实正确的说法是要么打飞了,因为弹道压不下来,要么就栽土里了,因为升不起来。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5-12-1 13:51
气动面在原来的控制角度下无法产生足够的力矩,一头栽下来很正常。
其实正确的说法是要么打飞了,因为弹 ...
   谢谢,在这方面我了解的确实不多。
红箭八,那飞起来上蹿下跳的,舵面失效,就成ufo了
谁写的文章,当观众都是文盲?


驾驶员把油门一脚踩到底,机动速度也难及平常的三分之一;
------------------------------------
什么记者啊?又开始编了。
难及平常的三分之一,我们算33%好了,一脚油到底,我们算某军车开120公里每小时,那么高海拔才能开40公里每小时?
是驾驶员不会换挡吧,动力不足降挡就可以了,一脚油到底,怎么也可以跑到40公里每小时以上吧。




驾驶员把油门一脚踩到底,机动速度也难及平常的三分之一;
------------------------------------
什么记者啊?又开始编了。
难及平常的三分之一,我们算33%好了,一脚油到底,我们算某军车开120公里每小时,那么高海拔才能开40公里每小时?
是驾驶员不会换挡吧,动力不足降挡就可以了,一脚油到底,怎么也可以跑到40公里每小时以上吧。


空气稀薄,导弹升力不够,掉下来了

月she故乡明 发表于 2015-12-1 13:42
自带氧化剂速度够空阻小,应当更容易。


用小型渦扇的恐怕就不行了,本来高度就远高于设计范围,加上进气量不足,飞着飞着动力不足貌似也有可能。至于用火箭发动机的,当尾翼提供的升力偏离设计环境,那控制的方式肯定要变的。
月she故乡明 发表于 2015-12-1 13:42
自带氧化剂速度够空阻小,应当更容易。


用小型渦扇的恐怕就不行了,本来高度就远高于设计范围,加上进气量不足,飞着飞着动力不足貌似也有可能。至于用火箭发动机的,当尾翼提供的升力偏离设计环境,那控制的方式肯定要变的。
火炮射击的距离时近时远,哪怕是最优秀的射手一时也找不到准头。


{:156:最优秀的阿拉伯炮手吗,测地分队木有?气象保障木有?要说是火箭炮倒是勉强算说的过去,火炮,记者这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吧,就算炮弹是三哥造也不至于“时远时近”好吧
空气稀薄,导弹升力不够,掉下来了
红箭73手控在平原一样有掉弹的问题,到高原后弹道性能有变化,控制不好飞低点自然就掉了。
由于气压低,导弹常常在飞行途中掉下来

这是什么节奏,高级黑?
导弹常因气压低中途掉下来?啥导弹?
这是有可能的。飞机不也是全靠机翼下的那点空气
真能忽悠,反正我是信了
这种自己人写的东西,发到网易去,估计全国的导弹都要被喷死了。这是应该怪网易还是怪八股?
通俗易懂四个字简直就是玩笑。
duanjichenggong 发表于 2015-12-1 13:04
导弹常因气压低中途掉下来?啥导弹?
估计是反坦克导弹,速度低,高度低~碰见气压低,真有可能掉下来。
老式线控反坦克   老红箭73呗  

那玩意正常海拔 控制不好都忽忽悠悠地   隔壁吴老三 见谁都哆嗦


好TMD黑,这是在说布朗蛋么
军宣部门划归战忽局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