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曾尝试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放开二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10:09
                                                                                                                                                                        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同志,曾就生育政策的调整作过重要批示,这一批示,求真务实,合情合理。但遗憾的是,这一重要批示,由于诸种原因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落实。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是自本世纪初进行“双独两孩”的政策调整以来,中国在计划生育政策领域所作的新一次重大变动。并且,这种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举措,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拥护。实际上,早在30年前,即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同志,曾就生育政策的调整作过重要批示,这一批示,求真务实,合情合理。但遗憾的是,这一重要批示,由于诸种原因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落实。今天,重温这一批示,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国生育政策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 批示的内容
1984年7月30日,国家计生委所属的中国人口情报中心的马赢通与国家计生委政研处张晓彤,就2000年人口控制目标及相关生育政策等若干问题,给国务院上报了一份《关于人口控制与人口政策中的若干问题》(以下简称《若干问题》)的研究报告。由于这份研究报告涉及生育政策的调整以及2000年底人口控制目标的实现,报告内容引起了中央领导高度关注。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为此作了重要批示,“我认为此文有道理,值得重视。所提措施,可让有关方面测算一下。如确有可能,建议采用。本世纪人口控制指标,可以增加一点弹性,没什么大了不起"。该文和赵紫阳的批示一并作为“中央书记处会议参阅文件[1984]21号”。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参阅文件中批示说:“同意紫阳同志的意见,这是一份认真动了脑筋、很有见地的报告。提倡开动机器,深入钻研问题,大胆发表意见,是我们发展大好形势、解决许多困难的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我主张按紫阳同志提出的请有关部门测算后,代中央起草一个新的文件,经书记处政治局讨论后发出。”
二 批示的历史背景
《若干问题》究竟是怎样的一分研究报告,得到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胡耀邦总书记和赵紫阳总理如此高的评价,为此,需要交待一下《若干问题》出台的历史背景,再来对《若干问题》的内容作一些分析。
计划生育在中国全面实施,严格意义上说,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1973年,中央在全国推行“晚、稀、少”式计划生育政策。如果从1970年算起,到1980年,在不足短短的10年,全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从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80年的11.87‰。总和生育率值是一个可以近似反映生育水平的一个指标,即粗略反映当年育龄妇女一生的平均生育子女数。 197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5.81,1980年急剧降至2.24。这两种度量指标大幅下降,被称之为是近代以来世界生育史上下降的奇迹。从影响因素分析看,完全可以归咎为计划生育的成效。况且,这种计划生育成效,主要不是依靠行政管制,即是在尚未成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情况下实施的。而是通过和风细雨,通过提供相应的避孕节育服务,是在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自愿基础上实现的。如果按照这一做法继续下去,中国人口结构不会如今天这样严重失衡,宣传能够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境界。但遗憾的是,由于对工作重点转移的片面理解,再加上对经济发展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理解的歧义,更重要的是,包括当时诸多人口学者在内,对人口规律,特别是人口增长内在规律缺乏深入了解,由于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再加上上述诸多因素影响,1980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后,就把“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为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号召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同时号召实行晚婚晚育。但不久,“提倡”变成了“必须”,在祖国优美的语言受到污染的同时,和风细雨的计划生育工作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天下第一难”的工作。计划生育工作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一难”工作,难就难在农民对生育政策变动的不理解,难就难在农民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试图在很短时期内就能压缩人口过快增长步伐,而无视人口增长内在规律,结果欲速不达,人口自然增长率、妇女的生育水平不降反升,计划生育工作者处于两难境地,并严重影响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也就是说,从1980年至1984年初期,由于大力推行只生一个孩子,即推行“一胎化”政策,其巨大的负效应日益显现。这就是《若干问题》出台的历史背景。
三 《若干问题》内容
《若干问题》的作者马赢通是人口统计学家和中医专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校英语专业,80年代初公派赴美国留学,在美国系统学习了人口统计学知识,在人口统计学方面获得了较深的学术造诣。回国后不久,在国家计生委所属的中国人口情报中心工作。在接触到大量的计划生育实际情况后,促使其思考,与国家计生委工作人员张晓彤一起撰写了《若干问题》。
《若干问题》的内容主要有两项:

1 针对1980年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全国总人口在本世纪末不超过12亿”的控制目标提出质疑
这个控制目标经1982年党的12大报告再次确认,1984年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汇报》,即中央7号文件,又再次强调了这一指标。两位作者认为,把人口控制目标定在12亿以内,不是一个实事求是、合情合理的指标。其依据:一是12亿人口控制目标的得出是错误选用控制量预测的结果,即是一种建立在静态的“适度人口”为基础的主观臆断,把各种假定条件的推算,作为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决策参考,是有问题的;二是12亿人口控制目标的得出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及其发展趋势不符。即从对我国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分析中,得不出到本世纪末能够实现12亿人口控制目标的结论。三是从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践分析,这一人口控制目标的确立有很多弊端。由于人口指标订得过紧,脱离了中国实际,把“提倡”只生一个紧缩为“只能”生一个,导致计划生育强迫命令多有发生,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出现,广大群众不理解,以种种不正常的方法进行抵制。
2 赞同梁中堂提出的晚育加间隔办法
1979年12月,时任山西省委党校教师梁中堂在全国第二次人口科学讨论会上提出“晚婚晚育延长间隔”的允许生育二胎的方案。5年后,1984年春节,已经是山西省社科院人口所所长的梁中堂,撰写了一篇《把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在人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报告,呈给时任总书记胡耀邦。报告对“晚婚晚育加间隔”的方案进行了系统阐述,核心内容是,对于农民家庭,要求女性在不早于24岁生育第一胎,30岁开始可以生育第二胎,严格限制三胎或三胎以上。两位作者对梁中堂提出的方案,除了指出其在统计计算方面存有一点缺陷外,十分赞同梁中堂提出的政策思路,建议在实际工作中推行这一政策。即允许农村育龄妇女在24岁生育第一胎之后,隔四五年再生一个,既有利于人口控制,又较易为农民所接受。
《若干问题》的研究报告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发表的言之有理的不同意见。所以,得到胡耀邦同志高度称赞:认为“这是一份认真动了脑筋,很有见地的报告”。
胡、赵批示落实情况
为落实胡、赵批示,国家计生委在全国推出了一批包括山西翼城在内的一些地区和县市进行二胎试点,并围绕《若干问题》中提出的测算内容,召开有诸多领域专家参加的论证会。
1986年2月28日下午,胡耀邦总书记主持了中央政治局第35次会议。此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讨论了计划生育工作。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纪要(1986年,第35号)写到,“马赢通、张晓彤两位同志关于晚婚、晚育、间隔生育两个孩子的建议,很值得重视,这比较接近目前的生育水平和群众的生育意愿。这样做,既可以避免放任自流,又可以缓解与群众的关系,可能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对此,计划生育委员会应当继续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科学测算,提出意见”。
为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国家计生委组织了全委的干部进行了大量的调研。1986年笔者在国家计生委工作,参加了国家计生委在这一期间组织的多次生育意愿调研。调研的情况说明,马赢通、张晓彤、梁中堂向中央反映情况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提出的方案确实可行。这也被全国诸多试点地区的以后的实际所证实。但遗憾的是,1987年1月胡耀邦因“生活会”的召开离开了总书记的岗位,1989年6月的政治风波,赵紫阳也退出了中国政治舞台,胡、赵在较短时间内相继离开了中国最高决策层,再加上当时的国家计生委对胡、赵的批示精神缺乏较为深刻认识和认真准备,这使得胡、赵的批示精神在计划生育的实践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但其后的中国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实践,充分证实了胡、赵批示的正确与远见卓识。但这种正确和远见卓识,是以付出的巨大代价证明的,特别是中国人口结构的严重失衡的演变趋势对未来中国社会长期发展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人们至今仍缺乏深刻认识。实际上,在中国,推行计划生育已经形成广泛共识,也很有必要,很少有人怀疑计划生育的正确性,但究竟采取怎样的生育政策,却有着激烈的争论。现在看来,在持续近20年低生育水平下,仅仅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是不够的,放开生育二胎直至生育完全放开应当提上议事日程。这也说明,30年前的胡、赵批示,其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会长,研究员。)http://history.m4.cn/2015-04/1270842.shtml

                                                                                                                                                                        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同志,曾就生育政策的调整作过重要批示,这一批示,求真务实,合情合理。但遗憾的是,这一重要批示,由于诸种原因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落实。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是自本世纪初进行“双独两孩”的政策调整以来,中国在计划生育政策领域所作的新一次重大变动。并且,这种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举措,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拥护。实际上,早在30年前,即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同志,曾就生育政策的调整作过重要批示,这一批示,求真务实,合情合理。但遗憾的是,这一重要批示,由于诸种原因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落实。今天,重温这一批示,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国生育政策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 批示的内容
1984年7月30日,国家计生委所属的中国人口情报中心的马赢通与国家计生委政研处张晓彤,就2000年人口控制目标及相关生育政策等若干问题,给国务院上报了一份《关于人口控制与人口政策中的若干问题》(以下简称《若干问题》)的研究报告。由于这份研究报告涉及生育政策的调整以及2000年底人口控制目标的实现,报告内容引起了中央领导高度关注。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为此作了重要批示,“我认为此文有道理,值得重视。所提措施,可让有关方面测算一下。如确有可能,建议采用。本世纪人口控制指标,可以增加一点弹性,没什么大了不起"。该文和赵紫阳的批示一并作为“中央书记处会议参阅文件[1984]21号”。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参阅文件中批示说:“同意紫阳同志的意见,这是一份认真动了脑筋、很有见地的报告。提倡开动机器,深入钻研问题,大胆发表意见,是我们发展大好形势、解决许多困难的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我主张按紫阳同志提出的请有关部门测算后,代中央起草一个新的文件,经书记处政治局讨论后发出。”
二 批示的历史背景
《若干问题》究竟是怎样的一分研究报告,得到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胡耀邦总书记和赵紫阳总理如此高的评价,为此,需要交待一下《若干问题》出台的历史背景,再来对《若干问题》的内容作一些分析。
计划生育在中国全面实施,严格意义上说,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1973年,中央在全国推行“晚、稀、少”式计划生育政策。如果从1970年算起,到1980年,在不足短短的10年,全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从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80年的11.87‰。总和生育率值是一个可以近似反映生育水平的一个指标,即粗略反映当年育龄妇女一生的平均生育子女数。 197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5.81,1980年急剧降至2.24。这两种度量指标大幅下降,被称之为是近代以来世界生育史上下降的奇迹。从影响因素分析看,完全可以归咎为计划生育的成效。况且,这种计划生育成效,主要不是依靠行政管制,即是在尚未成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情况下实施的。而是通过和风细雨,通过提供相应的避孕节育服务,是在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自愿基础上实现的。如果按照这一做法继续下去,中国人口结构不会如今天这样严重失衡,宣传能够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境界。但遗憾的是,由于对工作重点转移的片面理解,再加上对经济发展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理解的歧义,更重要的是,包括当时诸多人口学者在内,对人口规律,特别是人口增长内在规律缺乏深入了解,由于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再加上上述诸多因素影响,1980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后,就把“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为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号召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同时号召实行晚婚晚育。但不久,“提倡”变成了“必须”,在祖国优美的语言受到污染的同时,和风细雨的计划生育工作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天下第一难”的工作。计划生育工作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一难”工作,难就难在农民对生育政策变动的不理解,难就难在农民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试图在很短时期内就能压缩人口过快增长步伐,而无视人口增长内在规律,结果欲速不达,人口自然增长率、妇女的生育水平不降反升,计划生育工作者处于两难境地,并严重影响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也就是说,从1980年至1984年初期,由于大力推行只生一个孩子,即推行“一胎化”政策,其巨大的负效应日益显现。这就是《若干问题》出台的历史背景。
三 《若干问题》内容
《若干问题》的作者马赢通是人口统计学家和中医专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校英语专业,80年代初公派赴美国留学,在美国系统学习了人口统计学知识,在人口统计学方面获得了较深的学术造诣。回国后不久,在国家计生委所属的中国人口情报中心工作。在接触到大量的计划生育实际情况后,促使其思考,与国家计生委工作人员张晓彤一起撰写了《若干问题》。
《若干问题》的内容主要有两项:

1 针对1980年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全国总人口在本世纪末不超过12亿”的控制目标提出质疑
这个控制目标经1982年党的12大报告再次确认,1984年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汇报》,即中央7号文件,又再次强调了这一指标。两位作者认为,把人口控制目标定在12亿以内,不是一个实事求是、合情合理的指标。其依据:一是12亿人口控制目标的得出是错误选用控制量预测的结果,即是一种建立在静态的“适度人口”为基础的主观臆断,把各种假定条件的推算,作为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决策参考,是有问题的;二是12亿人口控制目标的得出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及其发展趋势不符。即从对我国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分析中,得不出到本世纪末能够实现12亿人口控制目标的结论。三是从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践分析,这一人口控制目标的确立有很多弊端。由于人口指标订得过紧,脱离了中国实际,把“提倡”只生一个紧缩为“只能”生一个,导致计划生育强迫命令多有发生,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出现,广大群众不理解,以种种不正常的方法进行抵制。
2 赞同梁中堂提出的晚育加间隔办法
1979年12月,时任山西省委党校教师梁中堂在全国第二次人口科学讨论会上提出“晚婚晚育延长间隔”的允许生育二胎的方案。5年后,1984年春节,已经是山西省社科院人口所所长的梁中堂,撰写了一篇《把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在人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报告,呈给时任总书记胡耀邦。报告对“晚婚晚育加间隔”的方案进行了系统阐述,核心内容是,对于农民家庭,要求女性在不早于24岁生育第一胎,30岁开始可以生育第二胎,严格限制三胎或三胎以上。两位作者对梁中堂提出的方案,除了指出其在统计计算方面存有一点缺陷外,十分赞同梁中堂提出的政策思路,建议在实际工作中推行这一政策。即允许农村育龄妇女在24岁生育第一胎之后,隔四五年再生一个,既有利于人口控制,又较易为农民所接受。
《若干问题》的研究报告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发表的言之有理的不同意见。所以,得到胡耀邦同志高度称赞:认为“这是一份认真动了脑筋,很有见地的报告”。
胡、赵批示落实情况
为落实胡、赵批示,国家计生委在全国推出了一批包括山西翼城在内的一些地区和县市进行二胎试点,并围绕《若干问题》中提出的测算内容,召开有诸多领域专家参加的论证会。
1986年2月28日下午,胡耀邦总书记主持了中央政治局第35次会议。此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讨论了计划生育工作。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纪要(1986年,第35号)写到,“马赢通、张晓彤两位同志关于晚婚、晚育、间隔生育两个孩子的建议,很值得重视,这比较接近目前的生育水平和群众的生育意愿。这样做,既可以避免放任自流,又可以缓解与群众的关系,可能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对此,计划生育委员会应当继续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科学测算,提出意见”。
为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国家计生委组织了全委的干部进行了大量的调研。1986年笔者在国家计生委工作,参加了国家计生委在这一期间组织的多次生育意愿调研。调研的情况说明,马赢通、张晓彤、梁中堂向中央反映情况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提出的方案确实可行。这也被全国诸多试点地区的以后的实际所证实。但遗憾的是,1987年1月胡耀邦因“生活会”的召开离开了总书记的岗位,1989年6月的政治风波,赵紫阳也退出了中国政治舞台,胡、赵在较短时间内相继离开了中国最高决策层,再加上当时的国家计生委对胡、赵的批示精神缺乏较为深刻认识和认真准备,这使得胡、赵的批示精神在计划生育的实践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但其后的中国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实践,充分证实了胡、赵批示的正确与远见卓识。但这种正确和远见卓识,是以付出的巨大代价证明的,特别是中国人口结构的严重失衡的演变趋势对未来中国社会长期发展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人们至今仍缺乏深刻认识。实际上,在中国,推行计划生育已经形成广泛共识,也很有必要,很少有人怀疑计划生育的正确性,但究竟采取怎样的生育政策,却有着激烈的争论。现在看来,在持续近20年低生育水平下,仅仅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是不够的,放开生育二胎直至生育完全放开应当提上议事日程。这也说明,30年前的胡、赵批示,其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会长,研究员。)http://history.m4.cn/2015-04/1270842.shtml

这是事实,不过有些人是无视的。坚持严厉计生的,是陈云。
鼓破万人捶
眼看形势不对,赶紧转身和以往切割免得沾上一身屎,顺便找人到处扣屎盆子好躲开众人视线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计划生育确实是陈云拍得板。这个也符合陈云计划经济的思想。人口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搞计划经济如果不计划一下人口,理论上就无法实现了。

陈云,陈云,陈云。重要的拍板人说三遍
如果这是真的,那他干过好事
1984年!幸亏他没得逞。
哎呀,这100周年到了,赶紧到处扣屎盆。。。。


不过你们这帮人想过没有,像你们这样洗地,他不就是圣人了吗?
倒是说了大实话,胡耀邦因为生活会而下台,其他自由化等等不过是戴帽子而已,生活会主持人的核心发言就是所谓让老同志人人自危,孤老垂泪,,,核心问题就是胡枪毙了胡晓阳和浙江二熊。。。
计划生育确实是陈云拍得板。这个也符合陈云计划经济的思想。人口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搞计划经济如果 ...
陈会计自诩最懂经济,现在看来就是糊涂蛋一个
hillsboro 发表于 2015-11-21 14:50
倒是说了大实话,胡耀邦因为生活会而下台,其他自由化等等不过是戴帽子而已,生活会主持人的核心发言就是所 ...
胡对这些八旗子弟是真敢下手,可不光光上海这两个小衙内

胡石英出事时,邓立群受胡乔木之托,知会过胡 耀 邦希望他能网开一面,说胡石英这样的文学青年你得罪不起。可等到政治局开会那天,最先竖红旗主张重判胡石英的也是邓立群,倒是赵 紫 阳左右逢源给和了不少稀泥。

没过多久,邓立群的侄子也犯到胡 耀 邦手里给凉办了。这下在党内闹的就有点风声鹤唳了,最典型的就是李先念对自己身边的人说:“他(胡 耀 邦)这个人,六亲不认一说(天不怕地不怕),你们要是不小心落到他手上,我一时也没有办法。”最后胡 耀 邦倒台时的一大罪状就是——搞的党内人人自危。
陈云误国.,,还有习的前任本有机会调整计划生育,但是他的任上,庸碌无为,是庸人误国
胡对这些八旗子弟是真敢下手,可不光光上海这两个小衙内

胡石英出事时,邓立群受胡乔木之托,知会过胡 ...
胡石英其实也是轻判了,一堆黄色小报居然真的有刊号有出版号,从床底下搜出20多万,不要用现在的钱来衡量,80年代这是一笔巨款,要真按法律绝对不是判两年
chyg111 发表于 2015-11-21 14:45
哎呀,这100周年到了,赶紧到处扣屎盆。。。。
共和国70年历史上,被人民群众自发的在长安街上送行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周,一个就是胡
陈云误国.,,还有习的前任本有机会调整计划生育,但是他的任上,庸碌无为,是庸人误国
亲口听过党国高级干部不止一次的说过,要是陈云早点死就好了,胡乔木邓丽群就翻不起这么大的浪
我佛山人 发表于 2015-11-21 15:13
共和国70年历史上,被人民群众自发的在长安街上送行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周,一个就是胡
来来,胡总书记讲话

关于台湾问题,胡耀邦说,“国际上谁都知道我们没有力量。”“连封锁力量现在也还不够。”“再过七八年上十年,我们经济上强大了,国防现代化也就有办法了……那对你就是要带一点强制性了”。
hillsboro 发表于 2015-11-21 15:23
亲口听过党国高级干部不止一次的说过,要是陈云早点死就好了,胡乔木邓丽群就翻不起这么大的浪
但经济特别是金融这块一直牢牢控制在陈云派系的手里,从姚依林到朱镕基,到现在73,一脉相承,不受任何影响
但经济特别是金融这块一直牢牢控制在陈云派系的手里,从姚依林到朱镕基,到现在73,一脉相承,不受任何影 ...
朱镕基王岐山是赵紫阳门生,号称赵紫阳政治遗腹子
hillsboro 发表于 2015-11-21 15:33
朱镕基王岐山是赵紫阳门生,号称赵紫阳政治遗腹子
朱镕基是马洪的弟子,马洪是陈云的弟子。马洪的名字就是陈云给起的,简直恩同父母。这条线非常直接清楚。王岐山就不用说了,姚依林的女婿,起家在农发组,农发组的背后是邓力群,邓力群的背后就是陈云。

明白了吧
在陈元的回忆文章里面,是直接说朱镕基是陈云的关门弟子,耳提面命的。这关系,呵呵呵
朱镕基是马洪的弟子,马洪是陈云的弟子。马洪的名字就是陈云给起的,简直恩同父母。这条线非常直接清楚。 ...
王岐山是跟杜润生混的,朱镕基是马洪推荐给赵紫阳用的,经济主张明显和陈会计不一路,陈会计当时力挺李鹏和姚依灵的,打压朱镕基,结果邓小平讲了 我党朱镕基最懂经济 朱镕基只能当一把手不能当二把手等等,陈会计只好作罢
在陈元的回忆文章里面,是直接说朱镕基是陈云的关门弟子,耳提面命的。这关系,呵呵呵
陈元给自己贴金而已,陈反对浦东开放,邓授意朱一定搞浦东开发,不惜常驻上海,一连在上海过了四个春节给老朱站台。浦东开发最早是赵紫阳提的
啥也不说....



hillsboro 发表于 2015-11-21 15:39
王岐山是跟杜润生混的,朱镕基是马洪推荐给赵紫阳用的,经济主张明显和陈会计不一路,陈会计当时力挺李鹏 ...
朱镕基有个外号:经济沙皇。你能设想搞市场经济的能有沙皇的称号吗?更何况所谓的经济思想是顶顶不重要的东西,都是随时更加形似可以变化的东西。老江上台左的要死,92年后马上右转。

邓力群一贯老右,改开后变成左王。这些都是外面的面具,只有派系和权力才是永远不会变化的东西
hillsboro 发表于 2015-11-21 15:42
陈元给自己贴金而已,陈反对浦东开放,邓授意朱一定搞浦东开发,不惜常驻上海,一连在上海过了四个春节给 ...
1991年5月,陈云在上海听取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上海市长黄菊等同志关于上海市改革开放、市政建设等有关工作的汇报后,陈云将亲手书写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条幅,分送给朱镕基、吴邦国、黄菊。
  第二年的4月,陈云在上海听取吴邦国、黄菊关于上海工作情况的汇报后,高兴地说,“上海大有希望。”陈云还笑着对黄菊说:“不是有新闻记者向你打听陈云对开发开放浦东的态度吗?你回答得很好,我非常赞成开发浦东,开放浦东!”http://mt.sohu.com/20150601/n414181752.shtml
朱镕基有个外号:经济沙皇。你能设想搞市场经济的能有沙皇的称号吗?更何况所谓的经济思想是顶顶不重要的 ...
经济沙皇是因为邓小平信任他,给他超级权力,一个让国企下岗的人,加入wto的人能和陈会计一路人?
1991年5月,陈云在上海听取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上海市长黄菊等同志关于上海 ...
那都是91年的事了,在此之前呢
hillsboro 发表于 2015-11-21 15:49
那都是91年的事了,在此之前呢
可是浦东真正开发还是金融危机之后!
hillsboro 发表于 2015-11-21 15:42
陈元给自己贴金而已,陈反对浦东开放,邓授意朱一定搞浦东开发,不惜常驻上海,一连在上海过了四个春节给 ...
浦东开放和朱一点关系都没有。是李鹏到上海来宣布的。

实际上上海就是陈云的大本营,从改开以后,上海任何正局级以上的干部任命都必须得到陈云的同意。朱镕基能到上海做市长,本身就是因为他是陈云派系的。否则想都不要想。

邓的大本营在深圳,李先念的地盘在武汉,新疆是王震的地盘。广东是叶家的地盘。这些都是党内不成文的规矩,绝对不容许把手捞过界的
浦东开放和朱一点关系都没有。是李鹏到上海来宣布的。

实际上上海就是陈云的大本营,从改开以后,上海 ...
原来有张照片,赵紫阳带着朱镕基给江泽民介绍,,当时大家都笑称赵紫阳押着朱镕基去上海当市长
hillsboro 发表于 2015-11-21 16:00
原来有张照片,赵紫阳带着朱镕基给江泽民介绍,,当时大家都笑称赵紫阳押着朱镕基去上海当市长
改开后,人事上有决定权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老邓,一个是陈云。李先念等大佬有建议权,胡和赵在人事上是没有决定权,发言权,甚至连建议权都是没有的。

hillsboro 发表于 2015-11-21 15:00
陈会计自诩最懂经济,现在看来就是糊涂蛋一个
他反倒认为地雷阵不懂
他反倒认为地雷阵不懂
他是极力反对加入世贸谈判的,总怕外国企业会吃了国企,结果邓小平讲了小孩子要吃奶长大了就要吃饭的话
改开后,人事上有决定权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老邓,一个是陈云。李先念等大佬有建议权,胡和赵在人事上是 ...
朱镕基是赵推荐给邓,邓同意才去上海的
hillsboro 发表于 2015-11-21 15:42
陈元给自己贴金而已,陈反对浦东开放,邓授意朱一定搞浦东开发,不惜常驻上海,一连在上海过了四个春节给 ...
老邓来上海过春节可不是给朱站台,那成笑话了。陈云不习惯北京,一直住在江南,基本上半年在杭州,半年在上海。老邓春节的时候来上海就是拜会陈云,在年终岁尾两人做个工作交流,对第二年的安排。
老邓来上海过春节可不是给朱站台,那成笑话了。陈云不习惯北京,一直住在江南,基本上半年在杭州,半年在 ...
别扯了,
你看看那几年他们见过面吗
hillsboro 发表于 2015-11-21 16:08
朱镕基是赵推荐给邓,邓同意才去上海的
朱镕基前半生都在计委没出过门,为了马洪背黑锅被打成右派。你说谁了解他?在此之前我怀疑赵紫阳根本都不认识朱,更谈不上有啥交情。

当然,赵紫阳本身也没有权力决定上海市长人选的,原因我前面说过
老邓来上海过春节可不是给朱站台,那成笑话了。陈云不习惯北京,一直住在江南,基本上半年在杭州,半年在 ...
更别说南巡前,双方报纸交锋措辞之激烈
我佛山人 发表于 2015-11-21 15:47
朱镕基有个外号:经济沙皇。你能设想搞市场经济的能有沙皇的称号吗?更何况所谓的经济思想是顶顶不重要的 ...
这话说得挺深刻。
朱镕基前半生都在计委没出过门,为了马洪背黑锅被打成右派。你说谁了解他?在此之前我怀疑赵紫阳根本都不 ...
只能说明你根本不了解当时情况,你肯定没经历过,朱是赵紫阳钦点的北京吉普合资项目谈判的中方主脑,当时作为四化干部的代表在半月谈上连载,当时我们还被组织学习过,当时就是政治新星,你明显没经历过那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