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怎么会发生于1622年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04:10
李湖光的《逐鹿关外》一书中,第82页的配图,怎么把萨尔浒之战标注成了发生于1622年?李湖光的《逐鹿关外》一书中,第82页的配图,怎么把萨尔浒之战标注成了发生于1622年?
还有,106页,“撤回的一万川浙残兵”,川浙军不是在浑河一带几乎被全歼了吗?怎么还会有一万人呢??


125页,说后金军让守军付出了“尸与城齐”的代价并攻陷城堡,实际上却是罗一贵全军死守城池,与后金军进行殊死搏斗,后金兵在西平堡城墙下付出了惨重代价,几乎是“尸与城齐”。“尸与城齐”指的是后金军,不是守军。

125页,说后金军让守军付出了“尸与城齐”的代价并攻陷城堡,实际上却是罗一贵全军死守城池,与后金军进行殊死搏斗,后金兵在西平堡城墙下付出了惨重代价,几乎是“尸与城齐”。“尸与城齐”指的是后金军,不是守军。
关注一下。


谢谢楼主的阅读,回复如下:在萨尔浒之战的军事地图中,标题出现年代错误,应该怪我收图时没有细致审核,但瑕不掩瑜,绘图作者的水平还是很高的。


川浙军没有在浑河一带几乎被全歼。

《明熹宗实录》称此役明军参战“万余人”,而其中不少人突围而返。例如著名女将军秦良玉的兄弟民屏就生还了(据《石柱厅志》记载,秦良玉派兄弟邦屏、民屏以五千人作为先头部队援辽,而她本人则率精卒三千继之。邦屏在浑河一带战死、民屏侥幸生还)。《明熹宗实录》收录了秦良玉给朝廷的奏书,声称此役“族兵数百,部目千余同时战殁”,即死了千余人。而她在激战结束后还制作冬衣一千五百,分给残卒。

《山中见闻录》称浑河一战之后,“巡抚御史张铨收川浙余兵万人合为一军”。《全边略记》亦称此战后:“浙军回师者尚万人,可成一军”。这些数字不一定非常准确,但可供参考。根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后来还有川军参加了辽阳保卫战(徐光启的《略陈台铳事宜并申愚见疏》也称:“如近攻辽阳东门,贼来止有七百人,车载大铳,我川兵千人逆之。贼发虚铳二次,我兵不损一人,因而直前搏战;迨至二三十步真铳齐发,我兵存者七人而已”,可作川军参加辽阳保卫战的佐证)。


《明熹宗实录》卷十八记载,明军在西平堡之战与后金军“相持两昼夜,用火器杀贼,积尸与墙齐”,共杀敌“数千人”。《全边略记》则称罗一贵“用炮击贼”,后金死亡“近八千人,城外之(尸)几与城平”。类似的史书大多强调明军火器的威力,但当时前线的明军尚未装备红夷大炮,不太可能在一两天的时间里取得这样大的战绩。因而明朝官方称后金在西平堡被歼数千人似乎有所夸大,我在书中没有采纳这类说法。相反,守卫西平堡的明军全军覆没却是事实,史籍记载涉及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七千人不等。故我在书中形容守军“尸与城齐”。正如楼主所直言不讳的,这一词容易与明方夸大明军战绩的资料相混淆。将来如有机会修订,改为“尸横城垣、死者相藉”,或许更为妥当。


谢谢楼主的阅读,回复如下:在萨尔浒之战的军事地图中,标题出现年代错误,应该怪我收图时没有细致审核,但瑕不掩瑜,绘图作者的水平还是很高的。


川浙军没有在浑河一带几乎被全歼。

《明熹宗实录》称此役明军参战“万余人”,而其中不少人突围而返。例如著名女将军秦良玉的兄弟民屏就生还了(据《石柱厅志》记载,秦良玉派兄弟邦屏、民屏以五千人作为先头部队援辽,而她本人则率精卒三千继之。邦屏在浑河一带战死、民屏侥幸生还)。《明熹宗实录》收录了秦良玉给朝廷的奏书,声称此役“族兵数百,部目千余同时战殁”,即死了千余人。而她在激战结束后还制作冬衣一千五百,分给残卒。

《山中见闻录》称浑河一战之后,“巡抚御史张铨收川浙余兵万人合为一军”。《全边略记》亦称此战后:“浙军回师者尚万人,可成一军”。这些数字不一定非常准确,但可供参考。根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后来还有川军参加了辽阳保卫战(徐光启的《略陈台铳事宜并申愚见疏》也称:“如近攻辽阳东门,贼来止有七百人,车载大铳,我川兵千人逆之。贼发虚铳二次,我兵不损一人,因而直前搏战;迨至二三十步真铳齐发,我兵存者七人而已”,可作川军参加辽阳保卫战的佐证)。


《明熹宗实录》卷十八记载,明军在西平堡之战与后金军“相持两昼夜,用火器杀贼,积尸与墙齐”,共杀敌“数千人”。《全边略记》则称罗一贵“用炮击贼”,后金死亡“近八千人,城外之(尸)几与城平”。类似的史书大多强调明军火器的威力,但当时前线的明军尚未装备红夷大炮,不太可能在一两天的时间里取得这样大的战绩。因而明朝官方称后金在西平堡被歼数千人似乎有所夸大,我在书中没有采纳这类说法。相反,守卫西平堡的明军全军覆没却是事实,史籍记载涉及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七千人不等。故我在书中形容守军“尸与城齐”。正如楼主所直言不讳的,这一词容易与明方夸大明军战绩的资料相混淆。将来如有机会修订,改为“尸横城垣、死者相藉”,或许更为妥当。
有读过的评价一下。这本书怎么样,我还没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