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牛图文】失败的先驱者们——苏联对反舰弹道导弹的探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3:04:58


本文原载于《舰船知识》2015年第11期,现已征得主编同意将全文(自留版本)发布于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大家交流与讨论
转载请保留作者署名和本帖链接
注:
红色字体是重点关注部分
黄色字体是对已发表的原稿进行纠错修改
文后会附上详细的参考文献和资料

失败的先驱者——苏联对反舰弹道导弹的探索与尝试
文/施展
早在1999年,美国著名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理查德费舍尔(Richard Fisher)就预计,中国很有可能会在2005年通过整合卫星、预警机、侦察机等传感器的目标数据,获得攻击第一岛链以外的陆地和海上目标的能力。但直到2004年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ONI)首次在一份报告中提及“中国正在发展常规弹头战术弹道导弹(TBM)的反舰能力”之前,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ASBM)一直是如同虚幻一般的存在。
之后的几年内,随着中国科研与学术界有关反舰弹道导弹技术与研制进程的论文、公开报道等逐渐增多,国外的军事刊物、西方和周边国家公布的军力研究报告都开始对中国的这种新型武器——反舰弹道导弹给予了最高级别的关注。在确认了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真实存在后,让周边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曾经在1996年台海危机中派遣2支航空母舰战斗群向中国施压的美国惊呼感受到了“来自黑暗的力量”。随后曝光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在渤海湾“离奇失踪”的“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由卫星拍摄到的中国内陆某靶场上的巨大弹坑等,则更是让其裹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
如今,万众瞩目的DF-21D中程反舰弹道导弹以及DF-26中远程反舰弹道导弹已经在93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正式对外公开,对其的各种分析也铺天盖地般出现。而早在几十年前的冷战时期,身为当时两大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就已经展开了对反舰弹道导弹的一系列早期探索工作,并最早完成反舰弹道导弹的发射。只不过,苏联反舰弹道导弹在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后就因一些原因而中止了。本文就借着DF-21D与DF-26导弹刮起的“东风”,向读者们详细梳理以往鲜有介绍的苏联反舰弹道导弹研制经历,并分析其失败的教训与经验。

一切的开始
1961年,苏联的第385特种设计局(СКБ-385,现在的“马克耶夫”国家导弹中心)和第7中央设计局(ЦКБ-7,现在的“武器库”设计局)同时开始了Д-5Ж导弹系统(Ж为液体燃料之意)和Д-5Т导弹系统(Т为固体燃料之意)两种新型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并计划装备在第18中央设计局(ЦКБ-18,现在的“红宝石”设计局)设计的667型弹道导弹核潜艇(667А型的原方案)上。
在从这两家设计局获得了基本的导弹信息后,第18中央设计局完成了若干个667型核潜艇的草案设计,分别搭载Д-5Ж导弹系统(16或24枚)和Д-5Т导弹系统(6枚、12枚或16枚)。不过,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限制,第7中央设计局未能解决固体燃料火箭上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因而早早地放弃了射程1500~1700公里的Д-5Т导弹系统的研制,只有采用液体燃料的Д-5Ж导弹系统项目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根据第385特种设计局的设想,Д-5Ж导弹系统又分为潜艇用型号和水面舰艇用型号(两种导弹的外形大相径庭),射程分别为2000公里和150~2500公里。第17中央设计局(ЦКБ-17,现在的“涅瓦”设计局)还专门为之设计了多个被称为“远程打击舰”(УДД,Ударный корабль дальнего действия)的搭载舰方案,标准排水量从3750至5370吨不等。
在弹道导弹的导引方面,第592科学研究院(НИИ-592,现在的自动化生产科研联合体)的谢米哈托夫(Н.А.Семихатов)提出了两套方案,一个装有在飞行末端主动寻的导引头,另一个则为主动导引头辅以半主动导引头。不曾想到,随着667型核潜艇在1961年底突然下马,作为载弹的Д-5Ж导弹系统也随之被取消。但其研制成果被直接应用到了之后的Р-27К反舰弹道导弹上。

图片1.jpg
第17中央设计局设计的УДД-2号方案,其满载排水量5480吨,最高航速29.5节,舰上装有12座弹道导弹发射装置,并载有卡-25直升机。

Р-27К反舰弹道导弹——世界首创
1962年4月24日,遵照苏联政府第386-179号决议,第385特种设计局正式启动计划装备于重新上马的667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Д-5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与以往高层命令式地下达基本设计指标、再由专业化研究机构制定专门的战术技术任务书不同的是,Д-5导弹系统的研发是由该局总设计师马克耶夫(В.П.Макеев)主动提出并获准通过的。
在Д-5导弹系统研制之初,此项目中就包括了两种用途完全不同的导弹:一种为用于打击沿海固定目标的Р-27型(4К10,北约代号SS-N-6“塞尔维亚人”)潜射弹道导弹;另一种为用于打击大型水面舰艇的Р-27К型(4К18,北约代号SS-NX-13)反舰弹道导弹。如同其型号所表现的那样,Р-27К反舰弹道导弹是以Р-27弹体为基础发展的。两者也都由兹拉托乌斯特工厂(Златоустовский МЗ)负责制造,它们的第一级发动机、发射装置、运输工具以及制造工艺几乎完全相同。
虽然弹体直径相同(均为1.5米),但Р-27К和Р-27导弹的内部构造却大相径庭。前者为两级液体燃料弹道导弹,后者则为单级液体燃料导弹,长度也由其原型的9.65米减到了9米左右,发射重量为13250公斤。只不过,由第2设计局的伊萨耶夫(А.М.Исаев)负责研制的第二级液体火箭发动机主要用于在大气层之外调整飞行轨迹,会在弹头再入大气层前被抛离,因而尺寸和推力都不大。不过,新增的第二级火箭发动机挤占了原来的燃料舱空间,弹上又加装了大量天线和电子计算处理设备,Р-27К的最大有效射程从Р-27导弹的2500公里降到了900公里。
既然是用于攻击水面移动目标的导弹,那就自然不能像打击固定目标的传统弹道导弹那样仅采用简单的惯性制导了。Р-27К反舰弹道导弹跟苏联海军装备的远程飞航式反舰导弹一样,都需要在发射前从“成功”/“成功-У”(МРСЦ-1 Успех / Успех-У)航空侦察与目标指示系统,或者“神话”海洋卫星侦察与目标指示系统(МКРЦ Легенда)中的УС-А主动雷达侦察卫星和УС-П被动电子侦察卫星那里获得初始位置与运动参数信息,导弹在发射之初所标定的目标允许误差距离为75公里。虽说是有了这种当时极为复杂的海洋监视系统作为保障,但设计师们依然觉得难以准确摧毁目标,因而又在弹上增加了一套独特的被动制导方式作为再保险。
在Р-27К导弹弹头后部的仪器舱中,装有一具以被动方式接收目标旁波瓣信号来确定信号源大致位置的十字型被动电子侦察天线(俄文称呼为АФУ,直译为天线馈线装置),该装置由第648科学研究院(НИИ-648,后来的精密仪器科学研究院)的姆纳察卡尼扬(А.С.Мнацаканян)主持设计,被动探测距离800公里。很显然,Р-27К导弹上的电子侦察天线起到的是跟УС-П电子侦察卫星相同的效果,两者的外观和构造几乎完全相同,实际上是将导弹的目标指示从独立的卫星或侦察机平台直接搬到了导弹上。全苏共有21家设计与研究单位参与到Р-27К反舰弹道导弹的研制过程中,其中有12家之前就参与了Р-27弹道导弹的设计工作。

图片2.jpg图片3.jpg
Р-27与Р-27К导弹外形对比。

图片4马克耶夫.jpg
世界上第一款反舰弹道导弹的设计师马克耶夫(В.П.Макеев),他同时也是苏联液体燃料海基弹道导弹的极力推崇者和领军人物。

图片5.jpg
不同角度的Р-27К反舰弹道导弹内部构造图,可见弹体中的被动电子侦察天线仪器舱。

图片6.jpg
展开的十字型被动电子侦察天线,该装置与УС-П电子侦察卫星上的同类产品的外观、构造和用途几乎完全相同。

当Р-27К导弹飞出大气层后,弹上的侦察天线会从仪器舱伸出并向目标方位展开,根据目标辐射出的无线电波和雷达波信号来标定目标。随后经采用半导体元件(二极管和晶体管)的弹载计算机处理分析信息后计算出弹头飞行轨迹,再经两次点火调整轨道后完成头体分离,将一枚0.3~0.8兆吨TNT当量的热核弹头(重700~800公斤)送入大气层,直至抵达目标上空引爆。
在研制之初,Р-27К反舰弹道导弹和Р-27潜射弹道导弹都计划装备到当时正在设计的667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上。不久后,第18中央设计局还提出了一个专门搭载Р-27К导弹的667В弹道导弹核潜艇项目。除了潜艇外,第17中央设计局甚至还在60年代中期规划了一型携带Р-27К反舰弹道导弹的核动力反潜/防空型水面舰艇(型号不明,可能只是研究方案),其排水量达13480吨。舰上可携带6枚Р-27К导弹、96枚“鸢”型(Коршун / 2К5)导弹系统,2座“黄蜂-М”型(Оса-М / 9М33,北约代号SA-N-4“壁虎”/ Gecko)防空导弹系统,2门100毫米炮、2座4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并可搭载15架卡-25直升机。主动力装置功率16万马力,航速34节,自持力60天,舰员400人。只不过,无论是潜艇还是水面舰艇方案,都随着Р-27К项目的下马而被废弃。

本文原载于《舰船知识》2015年第11期,现已征得主编同意将全文(自留版本)发布于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大家交流与讨论
转载请保留作者署名和本帖链接
注:
红色字体是重点关注部分
黄色字体是对已发表的原稿进行纠错修改
文后会附上详细的参考文献和资料

失败的先驱者——苏联对反舰弹道导弹的探索与尝试
文/施展
早在1999年,美国著名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理查德费舍尔(Richard Fisher)就预计,中国很有可能会在2005年通过整合卫星、预警机、侦察机等传感器的目标数据,获得攻击第一岛链以外的陆地和海上目标的能力。但直到2004年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ONI)首次在一份报告中提及“中国正在发展常规弹头战术弹道导弹(TBM)的反舰能力”之前,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ASBM)一直是如同虚幻一般的存在。
之后的几年内,随着中国科研与学术界有关反舰弹道导弹技术与研制进程的论文、公开报道等逐渐增多,国外的军事刊物、西方和周边国家公布的军力研究报告都开始对中国的这种新型武器——反舰弹道导弹给予了最高级别的关注。在确认了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真实存在后,让周边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曾经在1996年台海危机中派遣2支航空母舰战斗群向中国施压的美国惊呼感受到了“来自黑暗的力量”。随后曝光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在渤海湾“离奇失踪”的“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由卫星拍摄到的中国内陆某靶场上的巨大弹坑等,则更是让其裹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
如今,万众瞩目的DF-21D中程反舰弹道导弹以及DF-26中远程反舰弹道导弹已经在93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正式对外公开,对其的各种分析也铺天盖地般出现。而早在几十年前的冷战时期,身为当时两大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就已经展开了对反舰弹道导弹的一系列早期探索工作,并最早完成反舰弹道导弹的发射。只不过,苏联反舰弹道导弹在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后就因一些原因而中止了。本文就借着DF-21D与DF-26导弹刮起的“东风”,向读者们详细梳理以往鲜有介绍的苏联反舰弹道导弹研制经历,并分析其失败的教训与经验。

一切的开始
1961年,苏联的第385特种设计局(СКБ-385,现在的“马克耶夫”国家导弹中心)和第7中央设计局(ЦКБ-7,现在的“武器库”设计局)同时开始了Д-5Ж导弹系统(Ж为液体燃料之意)和Д-5Т导弹系统(Т为固体燃料之意)两种新型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并计划装备在第18中央设计局(ЦКБ-18,现在的“红宝石”设计局)设计的667型弹道导弹核潜艇(667А型的原方案)上。
在从这两家设计局获得了基本的导弹信息后,第18中央设计局完成了若干个667型核潜艇的草案设计,分别搭载Д-5Ж导弹系统(16或24枚)和Д-5Т导弹系统(6枚、12枚或16枚)。不过,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限制,第7中央设计局未能解决固体燃料火箭上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因而早早地放弃了射程1500~1700公里的Д-5Т导弹系统的研制,只有采用液体燃料的Д-5Ж导弹系统项目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根据第385特种设计局的设想,Д-5Ж导弹系统又分为潜艇用型号和水面舰艇用型号(两种导弹的外形大相径庭),射程分别为2000公里和150~2500公里。第17中央设计局(ЦКБ-17,现在的“涅瓦”设计局)还专门为之设计了多个被称为“远程打击舰”(УДД,Ударный корабль дальнего действия)的搭载舰方案,标准排水量从3750至5370吨不等。
在弹道导弹的导引方面,第592科学研究院(НИИ-592,现在的自动化生产科研联合体)的谢米哈托夫(Н.А.Семихатов)提出了两套方案,一个装有在飞行末端主动寻的导引头,另一个则为主动导引头辅以半主动导引头。不曾想到,随着667型核潜艇在1961年底突然下马,作为载弹的Д-5Ж导弹系统也随之被取消。但其研制成果被直接应用到了之后的Р-27К反舰弹道导弹上。

图片1.jpg
第17中央设计局设计的УДД-2号方案,其满载排水量5480吨,最高航速29.5节,舰上装有12座弹道导弹发射装置,并载有卡-25直升机。

Р-27К反舰弹道导弹——世界首创
1962年4月24日,遵照苏联政府第386-179号决议,第385特种设计局正式启动计划装备于重新上马的667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Д-5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与以往高层命令式地下达基本设计指标、再由专业化研究机构制定专门的战术技术任务书不同的是,Д-5导弹系统的研发是由该局总设计师马克耶夫(В.П.Макеев)主动提出并获准通过的。
在Д-5导弹系统研制之初,此项目中就包括了两种用途完全不同的导弹:一种为用于打击沿海固定目标的Р-27型(4К10,北约代号SS-N-6“塞尔维亚人”)潜射弹道导弹;另一种为用于打击大型水面舰艇的Р-27К型(4К18,北约代号SS-NX-13)反舰弹道导弹。如同其型号所表现的那样,Р-27К反舰弹道导弹是以Р-27弹体为基础发展的。两者也都由兹拉托乌斯特工厂(Златоустовский МЗ)负责制造,它们的第一级发动机、发射装置、运输工具以及制造工艺几乎完全相同。
虽然弹体直径相同(均为1.5米),但Р-27К和Р-27导弹的内部构造却大相径庭。前者为两级液体燃料弹道导弹,后者则为单级液体燃料导弹,长度也由其原型的9.65米减到了9米左右,发射重量为13250公斤。只不过,由第2设计局的伊萨耶夫(А.М.Исаев)负责研制的第二级液体火箭发动机主要用于在大气层之外调整飞行轨迹,会在弹头再入大气层前被抛离,因而尺寸和推力都不大。不过,新增的第二级火箭发动机挤占了原来的燃料舱空间,弹上又加装了大量天线和电子计算处理设备,Р-27К的最大有效射程从Р-27导弹的2500公里降到了900公里。
既然是用于攻击水面移动目标的导弹,那就自然不能像打击固定目标的传统弹道导弹那样仅采用简单的惯性制导了。Р-27К反舰弹道导弹跟苏联海军装备的远程飞航式反舰导弹一样,都需要在发射前从“成功”/“成功-У”(МРСЦ-1 Успех / Успех-У)航空侦察与目标指示系统,或者“神话”海洋卫星侦察与目标指示系统(МКРЦ Легенда)中的УС-А主动雷达侦察卫星和УС-П被动电子侦察卫星那里获得初始位置与运动参数信息,导弹在发射之初所标定的目标允许误差距离为75公里。虽说是有了这种当时极为复杂的海洋监视系统作为保障,但设计师们依然觉得难以准确摧毁目标,因而又在弹上增加了一套独特的被动制导方式作为再保险。
在Р-27К导弹弹头后部的仪器舱中,装有一具以被动方式接收目标旁波瓣信号来确定信号源大致位置的十字型被动电子侦察天线(俄文称呼为АФУ,直译为天线馈线装置),该装置由第648科学研究院(НИИ-648,后来的精密仪器科学研究院)的姆纳察卡尼扬(А.С.Мнацаканян)主持设计,被动探测距离800公里。很显然,Р-27К导弹上的电子侦察天线起到的是跟УС-П电子侦察卫星相同的效果,两者的外观和构造几乎完全相同,实际上是将导弹的目标指示从独立的卫星或侦察机平台直接搬到了导弹上。全苏共有21家设计与研究单位参与到Р-27К反舰弹道导弹的研制过程中,其中有12家之前就参与了Р-27弹道导弹的设计工作。

图片2.jpg图片3.jpg
Р-27与Р-27К导弹外形对比。

图片4马克耶夫.jpg
世界上第一款反舰弹道导弹的设计师马克耶夫(В.П.Макеев),他同时也是苏联液体燃料海基弹道导弹的极力推崇者和领军人物。

图片5.jpg
不同角度的Р-27К反舰弹道导弹内部构造图,可见弹体中的被动电子侦察天线仪器舱。

图片6.jpg
展开的十字型被动电子侦察天线,该装置与УС-П电子侦察卫星上的同类产品的外观、构造和用途几乎完全相同。

当Р-27К导弹飞出大气层后,弹上的侦察天线会从仪器舱伸出并向目标方位展开,根据目标辐射出的无线电波和雷达波信号来标定目标。随后经采用半导体元件(二极管和晶体管)的弹载计算机处理分析信息后计算出弹头飞行轨迹,再经两次点火调整轨道后完成头体分离,将一枚0.3~0.8兆吨TNT当量的热核弹头(重700~800公斤)送入大气层,直至抵达目标上空引爆。
在研制之初,Р-27К反舰弹道导弹和Р-27潜射弹道导弹都计划装备到当时正在设计的667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上。不久后,第18中央设计局还提出了一个专门搭载Р-27К导弹的667В弹道导弹核潜艇项目。除了潜艇外,第17中央设计局甚至还在60年代中期规划了一型携带Р-27К反舰弹道导弹的核动力反潜/防空型水面舰艇(型号不明,可能只是研究方案),其排水量达13480吨。舰上可携带6枚Р-27К导弹、96枚“鸢”型(Коршун / 2К5)导弹系统,2座“黄蜂-М”型(Оса-М / 9М33,北约代号SA-N-4“壁虎”/ Gecko)防空导弹系统,2门100毫米炮、2座4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并可搭载15架卡-25直升机。主动力装置功率16万马力,航速34节,自持力60天,舰员400人。只不过,无论是潜艇还是水面舰艇方案,都随着Р-27К项目的下马而被废弃。
政治因素。除了难以攻克的技术问题之外,美苏之前签订的条约也制约了Р-27К反舰弹道导弹的进一步发展。前文也提到,Р-27К和Р-27导弹在基本外形尺寸方面差别不大,发射装置则完全相同,苏联海军曾直接试图将其装备在667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上,不久后又决定重新设计装备Р-27К导弹的667В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其外形也与667А/АУ型没有任何区别。然而,在1972年签署的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即第一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SALT-1 / ОСВ-1)将苏联海军的导弹核潜艇数量限制在62艘,而海基弹道导弹数量上限则为950枚。当时苏联已经服役了8艘658型(每艘带弹3枚)、超过30艘667А型(每艘带弹16枚)弹道导弹核潜艇,另有10多艘的667А型和667Б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在建。以“弹道导弹”为名目发展的Р-27К反舰弹道导弹若是大量生产装艇服役,必将占用有限的海基战略导弹及搭载艇的限额存量。因此,除了在605型弹道导弹试验潜艇上进行了测试外,没有继续装备在其他潜艇上。
装有复合制导(主-被动)和末端自导引头的Д-13导弹系统和配套的Р-33反舰弹道导弹。该导弹的重量和直径应与Р-29导弹接近以装备到潜艇上,并要求其既可使用小型低当量核战斗部,也可采用常规战斗部(单弹头/分导式弹头),射程2000公里。同年12月,设计局召开了一次首席设计师会议,决定将Д-13系统的设计工作列为优先项目,这次会议上明确了设计进度要求,在确定了导弹的基本参数和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基本战术技术指标之后,展开对弹载设备的初步研制,此外还计划在1977年进行潜艇发射试验。
按照设计,Р-33导弹的荷载为700公斤,其中弹头制导设备约重150公斤。但到了1972年中期,其设计进度并不令人满意。由于导弹的弹头部分较Р-29导弹加长了50%,导致Р-33导弹的最大射程减少了40%,最大起飞重量也下降了20%。此外,在设计中还存在诸如在导弹高速再入大气层后的“黑障”条件下制导设备的有效工作、弹道飞行段的热保护与应力保护以及对目标进行侦察与定位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最后,设计局提出分两个阶段继续推进项目:首先将导弹和系统达到1971年首席设计师会议所确定的性能水平。随后在1974年解决开发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包括敌方可能的对抗模拟以及侦察与目标指示等。
到了1974年6月,Р-33反舰弹道导弹的方案设计完成并交给海军学院审核,在潜艇上进行的联合发射试验则被拖迟到1980年举行。经过研究后,苏联政府决定终止Р-33反舰弹道导弹继续发展,Д-13导弹系统的研发也没有被列入1976~1980年的苏联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五年计划之中。

图片10.jpg
Р-33反舰弹道导弹外形图。
中国开发的DF-21D和DF-26导弹虽然同苏联反舰弹道导弹并没有多大技术关联性(例如DF-21D/DF-26更多地应用了“潘兴”II的类似技术),但对假想敌的威慑效果却是相同的。2005年,美国海军退役少将艾瑞克•麦克凡登(Eric McVandon)就曾公开表示:“反舰弹道导弹的作用,与1964年中国获得核武器在战略上是等值的。” 另外,根据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2014年7月公布的一份报告分析称,解放军装备有80枚DF-21和DF-21A型、36枚DF-21C型中程弹道导弹,并在以每年装备6枚的速度部署DF-21D反舰弹道导弹。而美国国防情报局(DIA)局长迈克尔•弗林(Michael Flynn)也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上证实了解放军拥有了“有限但越来越多的中程常规弹头弹道导弹,这将提高中国打击某一区域目标的能力。”
实际上,美国人的担忧远不止如此。他们认为,当前中国已经成功发展了一定区域内的反舰弹道导弹能力,这只算是一种非对称作战理念的开始。作为一种发展到极致的岸防武器,反舰弹道导弹可以用于执行海上封锁并在局部战役中获得海上优势,可以用于打击航母、全通甲板两栖攻击舰、大型补给舰或者海上预置舰等。而在这次阅兵中,中国不但展示了装有常规弹头的DF-21D,更公开了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DF-26反舰弹道导弹。这就证明了中国可以基于相同的技术和体系,建立起超出近海、乃至全球性的精确打击和联合作战能力。这样就可以在美国介入可能发生的台海冲突时,不仅具备摧毁上述大中型水面舰艇的能力,还可能攻击美国设在关岛、夏威夷上的军事设施、甚至直接威胁到美国本土。
不过,在针对美国航母战斗群建立庞大的及侦察-打击体系(RSC,Reconnaissance-Strike Complex)中,苏联人的经验与教训就至关重要了。冷战时期,苏联人组成了专门的侦察-打击群用于对美国航母战斗群进行长时间的跟踪定位,并在爆发战事的第一时间为海军航空兵、携带远程飞航导弹的核潜艇和水面舰艇提供目标方位,随即转向撤离。执行此类任务的主要有装备后向导弹发射装置的大型导弹舰(便于在发射完导弹后迅速逃跑)以及装备130毫米口径火炮的驱逐舰。这种方法虽然相对可靠(抵近跟踪-目视确认),但也意味着战时侦察-打击群将付出巨大的牺牲。因此,苏联后来又发展了空中与太空平台的侦察定位系统,即“成功”与“神话”海洋侦察系统。前者结合被动和目视方式标定目标,后者则在被动侦察的基础上增加了主动雷达侦察。这是源于苏联海军逐渐发现了被动电子侦察方式的局限性,侦察效果在不断下降的同时,实施起来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增加。
美国海军在长期研究苏联海军的海洋监视体系过程中,慢慢摸索出了与之对抗和反制的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保持高频静默。完全的电子静默(雷达、高频无线电台和声呐)可以让依靠高频测向获得美军舰艇方位坐标并导引苏联侦察-打击群前来的图-95РЦ侦察与目标指示飞机、情报搜集船无从侦测目标。这也是苏联海军在“神话”系统研制之初,要求加入主动雷达海洋侦察功能的原因。此外,冷战时期美国海军航空兵就经常通过跟踪图-95РЦ并使用各种欺骗手段来妨碍其发挥作用,并不断引入更先进的主动电子对抗措施。
目前力图建立常备反航母打击与威慑能力的中国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也就是航空侦察的效率和侦察平台的安全问题。没有完备的侦察、通信和指挥步骤,再强大的单件武器也无法施展威力。现在中国虽然装备了各种“高新”系列飞机,但依旧没有像图-95РЦ这样的远程海上巡逻/侦察与目标指示飞机,而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也存在持续性和脆弱性等问题。因此中国最终还是需要发展稳定的大型地面天波雷达和精确可靠的太空侦察平台,来对大洋上的美国航母作战群进行概率定位。
近年来,中国发射了一系列“高分”、“风云”、“环境-1A/B”、“尖兵”和“遥感”等一系列光学/逆向合成孔径雷达(ISAR)/电子侦察卫星以及“天链”系列通信中继卫星用于对海上目标进行定位和信息数据交互,其速度已将俄罗斯正在重建的“蔓藤”海洋侦察系统远远抛在了身后。按照美国海军的估计,解放军正在建设一个包含6个光学侦察卫星、10个雷达侦察卫星和6个电子侦察卫星在内的对海侦测系统,这个比苏联时期“神话”系统规模还要庞大的系统能够给对海侦察-打击部队(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以及第二炮兵的DF-21D/DF-26反舰弹道导弹)提供重点海域内45分钟以内的数据刷新率。

盾与剑之争
2007年3月29日,美国兰德公司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反介入战略及其对美国的影响》的报告研究。报告中认为,在对付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美国时,“中国不会与其硬碰硬,而是将动用包括军事、外交手段在内的一切力量,拒止美军进入台海战场。” DF-21D导弹就足以动摇美国海军干涉台海的决心,而射程更远的DF-26导弹的出现有可能带来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美国人在其面前毫无选择余地,似乎只有“远离中国海岸”这一个选项。
然而,反舰弹道导弹并非不可拦截。以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经验来看,从目标的获取、跟踪、识别、中继制导再到末端导引过程,都有各种软硬结合的应对方法。按照目前公开的信息,DF-21D和DF-26反舰弹道导弹都采用了与“潘兴”II导弹类似的弹道末端变轨(再入机动变轨)技术,装有“机动重返载具”并通过主/被动雷达实施末端导引。与苏联发展的Р-27К反舰弹道导弹不同的是,它们都需要在重返大气层后减速到能够正常使用末制导雷达的速度。其再入弹头的减速机动就可以为拦截方的侦测雷达提供足够的观测窗口;而反舰弹道导弹3米长的典型再入弹头中通常包含末制导雷达、一组类似“弹头母舱”(PBV)使用的推进器和穿越黑障区以后使用的气动翼面,自然要比现代弹道导弹的小型再入弹头更容易被雷达捕捉到。
当年为了防御苏联飞航式反舰导弹饱和攻击而建立起的“宙斯盾”系统,如今再一次担当起了海基反导的重任。不过这一次,提康德罗佳级和阿利•伯克级“宙斯盾”舰的对手换成了中国海军和反舰弹道导弹。“标准-2”Block IV和“标准-3”导弹已经具备了有限防御弹道导弹的能力,还有部署在亚太盟国的“萨德”末端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等防御手段,此外还能从台湾的“铺路爪”、日本的X波段雷达那里获得早期预警。
不过,作为防御一方的美国海军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弹道导弹防御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反舰弹道导弹是以攻顶的方式命中水面舰艇,而“宙斯盾”舰上的舰载相控阵雷达在天顶方向的工作效率会大幅下降,迄今为止进行的多次海基和陆基反导试验也有过失败的记录。对于中国来说,在战时或许可以发射几十枚以上的反舰弹道导弹发起饱和攻击,而对于美国海军来说,未能成功拦截其中的一枚可能就意味着灭顶之灾。当然,美国可以在开战之处即通过技术手段干扰甚至摧毁中国的天基或空中侦察-信息获取节点,不过中国也可以用相同的方式予以反击,但这可能意味着中美两国热战的全面爆发。
低头磨剑,也须时时料敌铸盾之功。苏联开发反舰弹道导弹以及反航母综合侦察-打击体系的过去历历在目,脱离战场实际,缺乏足够远见的闭门造车,注定不会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今天DF-21D和DF-26的出现只是一个开始,要真正实现“关岛之内无航母”这一长远目标,未来的路途必定漫长而坎坷。
附:本文参考资料
http://makeyev.org/pub/msys/2011/4K18.html
http://topwar.ru/36200-protivoko ... nego-deystviya.html
http://topwar.ru/36683-ob-upravl ... h-blokah-raket.html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55377#p=1
http://nevskii-bastion.ru/albatross-rk/
http://militaryrussia.ru/blog/topic-177.html
http://militaryrussia.ru/blog/topic-519.html/topic-844.html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Гранит» в событиях и датах за 75 лет», СПб: ЦНИИ «Гранит», 1996 г.
Кузин В.П., Никольский В.И. «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й Флот СССР 1945-1991», ИМО,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1996 г.
Пяткин.В.А. «Генеральный конструктор», Миасс: ГРЦ КБМ, 1998 г.
Коршунов Ю.Л. Кутовой Е.М. «Баллистические ракеты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го флота», Гангут,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2002 г.
Жарков В.И. «Подводная лодка проекта 629», Воен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й альманах «Тайфун», №3, 2002 г.
Пашин В.М. «Отечественные подводные лодки. Проектирование и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2004 г.
Дегтярь В.Г. «СКБ-385 КБ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я ГРЦ «КБ им. Академика В.П.Макеева» », Москва, «Военный Парад», 2007 г.
Карпенко.А.В, Шумков.Н.И. «Морские комплексы с баллистическими ракетами», СПб. – Москва, 2009 г.
Апальков Ю.В. «Подводные лодк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флота 1945-1991 гг. Том I. Третье и четвертое поколение», Москва , МОРКНИГА, 2009 г.
Norman Friedman. «Network-Centric Warfare : How Navies Learned to Fight Smarter through Three World War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9.
Jonathan F. Solomon. «Defending the fleet from China's Anti-ship Ballistic Missile : Naval Deception's Roles in Sea-based Missile Defense», Washington DC, April 15, 2011.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Naval War College Press, Autumn 2010, Vol.3 No.4.
С.Н.科纽霍夫.《乌克兰“南方”设计局——战略导弹、运载火箭与卫星》,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国防科工委国际合作司译,2001年.
FLAK.《反航艦殺手锏——反艦彈道飛彈的技術分析》,台灣,《尖端科技》,2007年第8期.
蘭寧利.《顛覆遊戲規則的武器系統——中國的反艦彈道飛彈》,台灣,《亞太防務》,2010年第5期.
楊肅剛.《解放軍對付美國航艦的不對稱戰法——彈道飛彈反航艦》,台灣,《軍事家》,2010年.
汪民乐 李勇.《弹道导弹突防效能分析》,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年.
周万幸.《弹道导弹目标识别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
杨军 等.《弹道导弹精确制导与控制技术》,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
韩祖南.《国外著名导弹解析》,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年.
陈曦.《走向巅峰——苏联反航母体系建设》,北京,《舰船知识》,2015年第5期.
施展.《苏联反航母信息体系》,北京,《舰船知识》,2015年第5期.



好文,先顶后看
大家多支持原創美文
支持一下加油
终于看完了,感觉最终阻止战争的还是全面重启地球的热核战能力。
有了东26,还要吴大帅干啥{:soso_e144:}
可惜看不到图片,为毛我的账号都不显示图片呢?在公司不显示回家也不现实手机上CD也不现实。。。真无语了
看来还是命中精度不行,必须得用核弹。 话说苏联要是挺到了90年代,面对日渐失灵的戈尔什科夫柚子反舰弹,估计也会重启ASBM计划。正好有一大票Y级可以改装。就是现在,俄罗斯海军发展ASBM也是对抗美国海权的捷径啊。
这期买了,看到了苏联有反舰弹道导弹上舰的打算。
支持一下原创,好文
94式底座穿梭机 发表于 2015-11-2 10:36
附:本文参考资料
http://makeyev.org/pub/msys/2011/4K18.html
http://topwar.ru/36200-protivokorabeln ...
楼主说的好。好贴要顶。
好贴啊,学习了
已经在《舰船知识》拜读过。好文顶起!
充满历史和知识的好文章,长见识了
切洛梅后来主要是做反舰导弹的设计工作
爱太空 发表于 2015-11-2 12:24
终于看完了,感觉最终阻止战争的还是全面重启地球的热核战能力。

同意,我早就有此观点。
俄罗斯现在各方面不如中国,远不如美帝,但长袖善舞不输当年,底气正是足以毁灭另一核大国的核武库。
好文,收藏了!!
看来洲际隐身轰炸、超音速战术中程隐身轰炸机、超远程高超音速隐身侦察机、长航时高空侦察机都是必备的奢侈玩具了。
好久没看到这样的科普好文了
以40年前的电子技术,还是傻大笨粗著称的苏联来搞,无法可靠、准确末制导是注定的。

我怀疑美帝那时候来搞这东西也悬乎——4004 CPU都没有发明的年代?
nbyqhy062 发表于 2015-11-2 16:39
同意,我早就有此观点。
俄罗斯现在各方面不如中国,远不如美帝,但长袖善舞不输当年,底气正是足以毁 ...
原来我认同太祖的有一点。现在看不够了,必须搞好战略木鱼。和二踢脚的大射程隐身先进快速精确化。
chendelei1980 发表于 2015-11-2 18:56
看来洲际隐身轰炸、超音速战术中程隐身轰炸机、超远程高超音速隐身侦察机、长航时高空侦察机都是必备的奢侈 ...
不然美帝觉得你的不算数。
说实在的很羡慕这种失败
仔细看文,突然发现作者是:施展,

和大名鼎鼎的施征啥关系
支持原創美文
x_jia 发表于 2015-11-2 21:24
仔细看文,突然发现作者是:施展,

和大名鼎鼎的施征啥关系
我说他是我哥,你信么
小白兔真可爱 发表于 2015-11-2 21:11
不然美帝觉得你的不算数。
这些大杀器出来后。
以后不管是机场,还是航母,都是直接被超远程弹药给摧毁,不再需要空战啦。
也许有人说,会发展出强有力的盾,破解进攻武器。那就更加没得玩了,再入的弹头都能防住,灭你天上的飞机不是分分钟的事。
所以,空战很快成为过去式,再讨论空战,那就很out啦,都会统统消失。
以后专门优化空对面的飞机是大趋势,什么F22,F35,J20,统统迅速被淘汰,飞翼是王道!
再入大气层要减速开雷达  突防能力会大大下降,果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主要原因还是技术进步的问题 那时的技术体系下的想法虽然和现在的想法都一样  但实现起来 那时的技术基础太落后了 必然失败。
LZ威武 拜读中
隼鹰 发表于 2015-11-2 23:51
LZ威武 拜读中
jakepoulking 发表于 2015-11-2 23:13
再入大气层要减速开雷达  突防能力会大大下降,果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Р-27К选择了再入不减速,也没有末制导雷达,这样误差大
看来还是命中精度不行,必须得用核弹。 话说苏联要是挺到了90年代,面对日渐失灵的戈尔什科夫柚子反 ...
啊,那个,苏联末代在玩4马赫的重型反舰弹哦
支持认真撰写的文章
感谢分享!
苏联搞DDDDDHM就是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