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转帖』张闻天之子下农村解散食堂 被定性为“坏学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43:00
张闻天之子下农村解散食堂 被定性为“坏学生”
http://news.163.com 2005-09-20 11:41:22 来源: 解放日报集团网站(上海)  网友评论 7 条
  1957年,18岁的中共早期领导人张闻天的儿子张虹生高中毕业。此时党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出现了邢燕子等一批先进典型,张虹生则是高干子弟的突出代表。在父亲张闻天和母亲刘英的支持下,张虹生报名去北京郊区青年农场“做新一代的农民”。他身强力壮,意气风发,很快学会了水稻种植技术,成为农场的生产能手。尽管农场劳动紧张繁重,他仍没有放松复习功课,1959年夏,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担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的张闻天在长篇发言中分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缺点及后果。一番公开的心里话,换了两顶吓人的帽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和“彭、黄、张、周”反党集团成员。
  那是深秋的一个星期天,张虹生又到农垦部长王震叔叔家去玩。王震将军见到张虹生,不像以往那样笑呵呵的,而是显得面色凝重,叫张虹生坐下,并关切地说,你父亲犯错误了,你要正确对待啊!张虹生一下子懵了。
  1961年冬,中央制定了“农业政策七十条”。根据上头安排,大学文科学生赴农村帮助“整社”,下农村的学生每人负责一个生产队,上面要他们只宣传,不行动。园林五队共96户人家,张虹生走访一遍,倾听社员的呼声,大家都希望解散食堂,把口粮分到户。这在当地没人敢作主,血气方刚的张虹生召集全村群众大会,宣布解散食堂。此言一出,农民们高兴地拍红了巴掌……
  张虹生因为“自作主张”,被提前调回了学校。随后,“上纲上线”的批判接踵而来,主要罪名是“右倾”,挖其根源是“跟你父亲一样”。张虹生据理力争:“我并没有错!”人家听不进他的分辩,批判步步升级,最后定性为“坏学生”,校方的处理意见是“勒令退学”。校党委一位副书记亲自找张虹生谈话,告诉他,如果不退学,就要被“开除学籍”。
  退学后在北京找不到工作,张虹生就在1962年2月踏上了去新疆的路途。他从北京坐了3天3夜的火车到乌鲁木齐,再坐了3天3夜的汽车到阿拉尔塔里木河畔的农一师九团四连。那是严冬季节,冰冻三尺,寒风咆哮,遮天蔽日的沙砾是给张虹生的见面礼。此后的张虹生,也就像这沙砾,融入了戈壁大漠。
  此后三年,风里来,雨里去,张虹生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连队分配他赶马车,他就扬起皮鞭,做了个称职的马车夫。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农场图书馆管理员,川妹子廖慰训,萌生了爱情,经过多次磨难,后来终成夫妻。
  1968年5月,张虹生回北京探亲。北京的家已被抄了几次,已经不像样子了。就在这个月,张闻天和刘英突然被“监护”起来,实际上受到审讯和逼供的非人道摧残。专案组负责人找张虹生谈话,气势汹汹地把他训斥一通,声色严厉地叫他划清界限,公开宣布与张闻天脱离父子关系。张虹生不吃这一套,火爆脾气一下子点燃了:“父子关系怎么可能脱离呢?就是一万年,他也是我的父亲!”
  不久,他乘火车返回新疆,在阿克苏转长途汽车时,就受到团部派来的人监视,说是怕他“畏罪潜逃”。回到团部,他又被“隔离审查”。他提出来要看孩子,上头同意了,条件是不许夫妻见面,他押回家时妻子廖慰训不得在场,这是审查者“阶级斗争”观念的体现。他的家被抄了,价值5块钱以上的东西都要登记。
  1969年10月,张闻天和刘英长达524天的分别拘禁解除后,却必须三天内启程,被遣送广东肇庆,实际仍是软禁。上面还通知,张闻天的名字停止使用,另取化名,对外保密,只能同直系亲属通信。生性豁达的张闻天说,既然我是普通人了,就叫“张普”吧。
  直到1975年5月,张闻天从广东肇庆迁居无锡,张虹生闻知赶到肇庆,陪同到无锡,这竟是与父亲的最后一面。果然,不久传来了张闻天突发心脏病去世的噩耗,张虹生急忙请假去无锡奔丧,无奈路途太远,等他赶到时,张闻天的遗体已经火化。他捧着父亲的骨灰盒泪流满面。“四人帮”一伙毫无人性,竟然不许召开追悼会,刘英的花圈上只能写“献给老张同志”,骨灰盒的名字没写张闻天,还是写着“张普”!
  1976年,十月一声惊雷,“四人帮”被粉碎了。在无锡的刘英身边无子女,按政策规定张虹生可以调回来照顾母亲。可是他在新疆兵团,调动出来只能在农林口,也就是说,调到江苏还得继续当“农工”。11月,张虹生夫妇调到了南京晓庄林场。在新疆落实政策时,廖慰训不愿意回团政治处,改行当了会计,到南京还当她的会计;张虹生则和在新疆一样,仍然务农。好在妻子爱他,并不在意他是一个地道的农业户口。
  当张闻天的冤案平反,张虹生的帽子也摘掉之后,他回北京探望母亲时,曾想找找当年“整”他的北师大那位党委副书记,那次生硬的谈话是他终生难忘的。那位副书记凶巴巴地斥责张虹生,年轻气盛的张虹生说:“谁对谁错,30年以后见分晓吧!”这话终于在30年后兑现了。那位副书记退休在家,不愿见张虹生,也许是没有勇气面对他。
  北京101中学同学聚会,张虹生碰到了毛泽东之女李讷。“相逢一笑泯恩仇”,父辈的昨天已经过去,后代人也饱经沧桑,同学之间海阔天空聊得很欢。张虹生说,历史已经证明我父亲没错,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呢?他大彻大悟,政治上的磨难给他的不是抱怨,而是豁达和宽容。
  (郑菁深摘自《传记文学》第11期作者宁君)张闻天之子下农村解散食堂 被定性为“坏学生”
http://news.163.com 2005-09-20 11:41:22 来源: 解放日报集团网站(上海)  网友评论 7 条
  1957年,18岁的中共早期领导人张闻天的儿子张虹生高中毕业。此时党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出现了邢燕子等一批先进典型,张虹生则是高干子弟的突出代表。在父亲张闻天和母亲刘英的支持下,张虹生报名去北京郊区青年农场“做新一代的农民”。他身强力壮,意气风发,很快学会了水稻种植技术,成为农场的生产能手。尽管农场劳动紧张繁重,他仍没有放松复习功课,1959年夏,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担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的张闻天在长篇发言中分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缺点及后果。一番公开的心里话,换了两顶吓人的帽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和“彭、黄、张、周”反党集团成员。
  那是深秋的一个星期天,张虹生又到农垦部长王震叔叔家去玩。王震将军见到张虹生,不像以往那样笑呵呵的,而是显得面色凝重,叫张虹生坐下,并关切地说,你父亲犯错误了,你要正确对待啊!张虹生一下子懵了。
  1961年冬,中央制定了“农业政策七十条”。根据上头安排,大学文科学生赴农村帮助“整社”,下农村的学生每人负责一个生产队,上面要他们只宣传,不行动。园林五队共96户人家,张虹生走访一遍,倾听社员的呼声,大家都希望解散食堂,把口粮分到户。这在当地没人敢作主,血气方刚的张虹生召集全村群众大会,宣布解散食堂。此言一出,农民们高兴地拍红了巴掌……
  张虹生因为“自作主张”,被提前调回了学校。随后,“上纲上线”的批判接踵而来,主要罪名是“右倾”,挖其根源是“跟你父亲一样”。张虹生据理力争:“我并没有错!”人家听不进他的分辩,批判步步升级,最后定性为“坏学生”,校方的处理意见是“勒令退学”。校党委一位副书记亲自找张虹生谈话,告诉他,如果不退学,就要被“开除学籍”。
  退学后在北京找不到工作,张虹生就在1962年2月踏上了去新疆的路途。他从北京坐了3天3夜的火车到乌鲁木齐,再坐了3天3夜的汽车到阿拉尔塔里木河畔的农一师九团四连。那是严冬季节,冰冻三尺,寒风咆哮,遮天蔽日的沙砾是给张虹生的见面礼。此后的张虹生,也就像这沙砾,融入了戈壁大漠。
  此后三年,风里来,雨里去,张虹生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连队分配他赶马车,他就扬起皮鞭,做了个称职的马车夫。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农场图书馆管理员,川妹子廖慰训,萌生了爱情,经过多次磨难,后来终成夫妻。
  1968年5月,张虹生回北京探亲。北京的家已被抄了几次,已经不像样子了。就在这个月,张闻天和刘英突然被“监护”起来,实际上受到审讯和逼供的非人道摧残。专案组负责人找张虹生谈话,气势汹汹地把他训斥一通,声色严厉地叫他划清界限,公开宣布与张闻天脱离父子关系。张虹生不吃这一套,火爆脾气一下子点燃了:“父子关系怎么可能脱离呢?就是一万年,他也是我的父亲!”
  不久,他乘火车返回新疆,在阿克苏转长途汽车时,就受到团部派来的人监视,说是怕他“畏罪潜逃”。回到团部,他又被“隔离审查”。他提出来要看孩子,上头同意了,条件是不许夫妻见面,他押回家时妻子廖慰训不得在场,这是审查者“阶级斗争”观念的体现。他的家被抄了,价值5块钱以上的东西都要登记。
  1969年10月,张闻天和刘英长达524天的分别拘禁解除后,却必须三天内启程,被遣送广东肇庆,实际仍是软禁。上面还通知,张闻天的名字停止使用,另取化名,对外保密,只能同直系亲属通信。生性豁达的张闻天说,既然我是普通人了,就叫“张普”吧。
  直到1975年5月,张闻天从广东肇庆迁居无锡,张虹生闻知赶到肇庆,陪同到无锡,这竟是与父亲的最后一面。果然,不久传来了张闻天突发心脏病去世的噩耗,张虹生急忙请假去无锡奔丧,无奈路途太远,等他赶到时,张闻天的遗体已经火化。他捧着父亲的骨灰盒泪流满面。“四人帮”一伙毫无人性,竟然不许召开追悼会,刘英的花圈上只能写“献给老张同志”,骨灰盒的名字没写张闻天,还是写着“张普”!
  1976年,十月一声惊雷,“四人帮”被粉碎了。在无锡的刘英身边无子女,按政策规定张虹生可以调回来照顾母亲。可是他在新疆兵团,调动出来只能在农林口,也就是说,调到江苏还得继续当“农工”。11月,张虹生夫妇调到了南京晓庄林场。在新疆落实政策时,廖慰训不愿意回团政治处,改行当了会计,到南京还当她的会计;张虹生则和在新疆一样,仍然务农。好在妻子爱他,并不在意他是一个地道的农业户口。
  当张闻天的冤案平反,张虹生的帽子也摘掉之后,他回北京探望母亲时,曾想找找当年“整”他的北师大那位党委副书记,那次生硬的谈话是他终生难忘的。那位副书记凶巴巴地斥责张虹生,年轻气盛的张虹生说:“谁对谁错,30年以后见分晓吧!”这话终于在30年后兑现了。那位副书记退休在家,不愿见张虹生,也许是没有勇气面对他。
  北京101中学同学聚会,张虹生碰到了毛泽东之女李讷。“相逢一笑泯恩仇”,父辈的昨天已经过去,后代人也饱经沧桑,同学之间海阔天空聊得很欢。张虹生说,历史已经证明我父亲没错,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呢?他大彻大悟,政治上的磨难给他的不是抱怨,而是豁达和宽容。
  (郑菁深摘自《传记文学》第11期作者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