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双塔山的办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2:51:21


很惭愧,今天看《密道追踪》才知道有这个东东,百度了一下,看了一些解释
个人认为用垒土法应该毫无鸭梨,在两山之间用麻袋装土堆上去。山只有40多米,十四五层楼的样子








承德市区西南30里处,有两颗巨大岩柱南北排开,比肩而立,状似宝塔,峰顶各有砖塔一座,故名双塔山。承德双塔山在承德西南10余公里滦河之滨。为两座塔状的山峰,位于海拔452米的山巅之上。双峰原为一峰,因风化而分裂。峰高约40米,直径约为20米,无可依托,有倚天拨地之势,数十里之外可见。

两峰高低大体相同;北峰粗大,高40余米,周长74米。南峰上粗下细,周长34米。双塔山陡直而立,高不可攀,近代无人上去过,峰顶砖塔何人、何时、何故所建,不得而知,一直是个谜;今人用望远镜观测,北峰顶的砖塔高约2米,圆锥形,无门。
南峰顶砖塔座北朝南,高5米余,方形,边长2米多,门高约1.5米,宽1.3米,四角置木据,有铁棍挑出,上挂铜铃。
东、西、南三面墙是青砖压缝,北墙齐缝直茬。1976年前北墙裂缝较大,宽处大约有20多公分,唐山大地震以后,砖塔不但没倒,裂隙反而拼合。


《承德府志》记载:“东塔(南峰)之巅有古庙,不详何人所建,已就倾圮,旁有一小碑镌“王仙生”三字”。
清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说:山庄之西“有双塔峰,亭亭对立,远望如两浮图,拔地涌出,无路可上,或夜闻上有钟磬经呗声,昼时有云片往来。

乾隆庚戌(五十五年,1790年),命守吏构木为梯,遣人登视,一峰周围一百六步,上有小屋,屋中一几一香炉,中供片石,镌王仙生三字。一峰周围六十二步,上种韭二畦,塍畛方正如园圃之所筑,是决非人力之所到。”该书还说:“香炉下有草鞋—双,供桌上有旧书一本”。

“距双峰里许,有关帝庙住持僧悟真云:乾隆壬寅(四十七年,1782年),一夜大雷雨,双塔峰坠下一石佛,今尚供庙中,然仅粗石一片,其一面略似佛形而已。”《阅微草堂笔记》是小说,所载之事可信亦不可信,然而避暑山庄博物馆确留存一石片,推测是纪晓岚说的那块石片。就佛像花纹、手势、背光图案鉴定,像是辽代以前遗物。故双塔山顶上“小庙”(砖塔)的建设年代应在辽代以前。

————————————
附录

北峰上面的小庙在新建的时候我亲自上去过,那是修建观光旋梯的时候在旋梯的最上端搭建小桥上去的,当是在工地的时候,听那些做工程的人在那里分析过对面峰上的小庙建成的手段基本也是靠在山峰的侧面搭建类似于现代的脚手架一类的建筑才能攀登到峰顶的。

围绕这两座山峰,在西面距离地面大概15米左右的高度上有一根钉在山体上的钢筋棍,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钉上去的,如果是现代人钉上去一定要搭建脚手架的,但据有关单位及附近百姓讲,是从来没有看见过这里有过搭建脚手架的事情,在附近山体上也看不见搭建脚手架的痕迹,在当时修建旋梯的时候(还没有完全修建完成),我从旋梯的里面(有类似消防梯一样的)上去北峰,

听最早上去对面有庙的峰顶的工人师傅讲,最先上来的时候很吓人,上面有许多黄色的蛇,那种荆稍(一种很常见的植物,一般直径在1公分左右)直径都能达到5公分左右,在地面很少见,还有好多现代的硬币,五分的居多,最先上来的几个人捡了大概两捧左右,这也是至今未能揭开的谜。我只是有幸尝到了庙前的那些具有韭菜味的青草,这是真的,我想,大概是些野生的韭菜吧。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具有一定攀爬能力的人利用绳索攀爬到峰顶,在利用绳索将建筑用的物料拉到峰顶,这也是有可能的,这些都是当时建造旋梯的时候听那些搞建筑的人讲的,当然不是一些建筑民工在那里瞎猜的。

据纪晓岚《滦阳消夏续录》上说:“清乾隆五十五(1790)年,曾命承德的官吏架木为梯,谴人登视,一峰顶周一百零六步,上筑小屋,内有一几,一香炉,中供石片,上刻王仙生三字。一峰周围六十三步,上种韭两畦”,别的没说。又,乾隆四十七年“夜雨,山顶坠石佛一躯,后供茶棚关帝庙内”。

  看来纪先生记录有误:通过我们这次考察所见,他所说的“周围六十三步”的峰顶是北峰,面积较小,上面没有什么建筑,只有塔的残迹,并没有“上种韭两畦”。所有的小屋和韭菜都在“周围一百零六步”的南峰。古人也有失误的时候吗。

  传说只能是传说。近几年,文物部门经过多次的考察,认为是辽代的墓塔。可又说回来了,为什么在那么高的山峰顶上修建墓塔呢?据说殉葬的是什么辽国的一个太子,可又没有遗骸,说塔又似墓,说墓供的是石佛,还是按当地人的说法叫“小庙”贴切些。

很惭愧,今天看《密道追踪》才知道有这个东东,百度了一下,看了一些解释
个人认为用垒土法应该毫无鸭梨,在两山之间用麻袋装土堆上去。山只有40多米,十四五层楼的样子

ea_20113201441.jpg (49.38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0-13 22:48 上传


001oQrWPzy6L10VDBo17d&690.jpg (122.63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0-13 22:48 上传


01300001184070130348934820376_s.jpg (17.33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0-13 22:58 上传


59d6e841h7746a0bc0d15&690&690.jpg (33.78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0-13 22:48 上传


da757fc356e48462.jpg (119.7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0-13 22:48 上传


8428681_142423229169_2.jpg (339.88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0-13 22:48 上传



承德市区西南30里处,有两颗巨大岩柱南北排开,比肩而立,状似宝塔,峰顶各有砖塔一座,故名双塔山。承德双塔山在承德西南10余公里滦河之滨。为两座塔状的山峰,位于海拔452米的山巅之上。双峰原为一峰,因风化而分裂。峰高约40米,直径约为20米,无可依托,有倚天拨地之势,数十里之外可见。

两峰高低大体相同;北峰粗大,高40余米,周长74米。南峰上粗下细,周长34米。双塔山陡直而立,高不可攀,近代无人上去过,峰顶砖塔何人、何时、何故所建,不得而知,一直是个谜;今人用望远镜观测,北峰顶的砖塔高约2米,圆锥形,无门。
南峰顶砖塔座北朝南,高5米余,方形,边长2米多,门高约1.5米,宽1.3米,四角置木据,有铁棍挑出,上挂铜铃。
东、西、南三面墙是青砖压缝,北墙齐缝直茬。1976年前北墙裂缝较大,宽处大约有20多公分,唐山大地震以后,砖塔不但没倒,裂隙反而拼合。


《承德府志》记载:“东塔(南峰)之巅有古庙,不详何人所建,已就倾圮,旁有一小碑镌“王仙生”三字”。
清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说:山庄之西“有双塔峰,亭亭对立,远望如两浮图,拔地涌出,无路可上,或夜闻上有钟磬经呗声,昼时有云片往来。

乾隆庚戌(五十五年,1790年),命守吏构木为梯,遣人登视,一峰周围一百六步,上有小屋,屋中一几一香炉,中供片石,镌王仙生三字。一峰周围六十二步,上种韭二畦,塍畛方正如园圃之所筑,是决非人力之所到。”该书还说:“香炉下有草鞋—双,供桌上有旧书一本”。

“距双峰里许,有关帝庙住持僧悟真云:乾隆壬寅(四十七年,1782年),一夜大雷雨,双塔峰坠下一石佛,今尚供庙中,然仅粗石一片,其一面略似佛形而已。”《阅微草堂笔记》是小说,所载之事可信亦不可信,然而避暑山庄博物馆确留存一石片,推测是纪晓岚说的那块石片。就佛像花纹、手势、背光图案鉴定,像是辽代以前遗物。故双塔山顶上“小庙”(砖塔)的建设年代应在辽代以前。

————————————
附录

北峰上面的小庙在新建的时候我亲自上去过,那是修建观光旋梯的时候在旋梯的最上端搭建小桥上去的,当是在工地的时候,听那些做工程的人在那里分析过对面峰上的小庙建成的手段基本也是靠在山峰的侧面搭建类似于现代的脚手架一类的建筑才能攀登到峰顶的。

围绕这两座山峰,在西面距离地面大概15米左右的高度上有一根钉在山体上的钢筋棍,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钉上去的,如果是现代人钉上去一定要搭建脚手架的,但据有关单位及附近百姓讲,是从来没有看见过这里有过搭建脚手架的事情,在附近山体上也看不见搭建脚手架的痕迹,在当时修建旋梯的时候(还没有完全修建完成),我从旋梯的里面(有类似消防梯一样的)上去北峰,

听最早上去对面有庙的峰顶的工人师傅讲,最先上来的时候很吓人,上面有许多黄色的蛇,那种荆稍(一种很常见的植物,一般直径在1公分左右)直径都能达到5公分左右,在地面很少见,还有好多现代的硬币,五分的居多,最先上来的几个人捡了大概两捧左右,这也是至今未能揭开的谜。我只是有幸尝到了庙前的那些具有韭菜味的青草,这是真的,我想,大概是些野生的韭菜吧。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具有一定攀爬能力的人利用绳索攀爬到峰顶,在利用绳索将建筑用的物料拉到峰顶,这也是有可能的,这些都是当时建造旋梯的时候听那些搞建筑的人讲的,当然不是一些建筑民工在那里瞎猜的。

据纪晓岚《滦阳消夏续录》上说:“清乾隆五十五(1790)年,曾命承德的官吏架木为梯,谴人登视,一峰顶周一百零六步,上筑小屋,内有一几,一香炉,中供石片,上刻王仙生三字。一峰周围六十三步,上种韭两畦”,别的没说。又,乾隆四十七年“夜雨,山顶坠石佛一躯,后供茶棚关帝庙内”。

  看来纪先生记录有误:通过我们这次考察所见,他所说的“周围六十三步”的峰顶是北峰,面积较小,上面没有什么建筑,只有塔的残迹,并没有“上种韭两畦”。所有的小屋和韭菜都在“周围一百零六步”的南峰。古人也有失误的时候吗。

  传说只能是传说。近几年,文物部门经过多次的考察,认为是辽代的墓塔。可又说回来了,为什么在那么高的山峰顶上修建墓塔呢?据说殉葬的是什么辽国的一个太子,可又没有遗骸,说塔又似墓,说墓供的是石佛,还是按当地人的说法叫“小庙”贴切些。
居然还有这种风光,本穷孤陋寡闻
修真人士的事情,凡人岂可明白。
mcw 发表于 2015-10-14 13:37
修真人士的事情,凡人岂可明白。
有一年,乾隆皇帝为了探个究竟,让人在山峰之间搭上架子,自己到顶上看到了四样东西:
1、一畦韭菜2、一双草鞋3、一个枕头4、一本书,他什么也没有拿就下来了。
和随从一说,有明白的告诉他:韭菜是长寿草、鞋是登天靴、枕头是鸳鸯枕、书是治世天书,不能不得呀!
等到乾隆再想上去取时,就怎么也上不去了。没那个命了,错过了天时。
上去不难,堆土搭架攀岩都行,主要看有没有必要。
有没有人徒手攀岩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