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胡音” 读不对唐诗宋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37:14
文章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作为本站立场
小时候读唐诗,常疑惑:诗歌不是严格有韵的吗?这些诗怎么读起来怪怪的呢?
比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she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xin)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jin)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an)
——杜甫《春望》
韵在哪?
后来有人说,换粤语来读读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粤:sam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粤:sam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粤:gam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粤:zam )
——杜甫《春望》
我们换首李白的来看看:
朝辞白帝彩云间,(粤:gaan 普:jian不押韵)
千里江陵一日还。(粤:waan 普:huan不押韵)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粤:saan 普:shan 不押韵)
——李白《早发白帝城》
再来首《咏鹅》: 
鹅 鹅 鹅,(粤:ngo 普:e )
曲项向天歌。(粤:go 普:ge )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粤:bo 普:bo)
——骆宾王《咏鹅》
还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衰泣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这首诗,千年流传,但用普通话怎么也读不出韵,而用福建的客家话,却很合韵。

原来,客家人是从中原多次南渡形成的特殊汉族族群,他们最重要的一次迁徙发生在唐末,在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处形成一个封闭的经济文化圈,因此一直保留了古音,成了活化石,接近唐诗创作时发音。千年来,客家人之所以自称为“客”,是怀揣“还要回中原之家”的愿望。
现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任内逐年推动各项客家事务、增加“客委会”相关预算、通过“客家基本法”,“我们是中华民族当中,保护客家文化最用心也最完整的地方”。
闽粤地方方言和普通话区别之一,是相对保留了入声。而普通话因为整体去掉了入声,出现种种读不对唐诗的情况也就容易理解了。
在《诗经》中,普通话的问题同样令人抓狂,比如: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这是一个中古音语言学查询网站(点击),可供进一步学习。
那么,普通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最近,朋友圈有一篇文章《普通话真相:满州人的蹩脚汉语》,流传很广,结论惊人,作者署名金启孮先生,选自《京旗的满族》。
金启孮何许人也?我查询得知,金启孮先生是北京满族人,姓爱新觉罗氏,为清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七世孙,曾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留学,专攻满洲史、蒙古史。1982年应邀赴辽宁筹建以满学研究为中心的辽宁省民族研究所,任所长。同时创办《满族研究》及《满族研究参考资料》两种刊物,并任主编。
金先生著作的等身,包括:《女真语言文字研究》、《女真文辞典》、《满族的历史与生活》、《北京郊区的满族》、《京旗的满族》、《府邸世家的满族》、《沈水集》、《漠南集》、《梅园集》、《清代蒙古史札记》、《爱新觉罗氏三代满学论集》、《爱新觉罗氏三代阿尔泰学论集》、《红楼梦新研究》、《顾太清与海淀》、《中国摔跤史》……
我借阅到了《京旗的满族》这本书,发现,原来朋友圈那篇文章《普通话真相:满州人的蹩脚汉语》竟然不是原文,不仅标题不符合作者原意,而且内文也只有部分是原著,编辑者加入大量自己的话。
但是,金先生更加惊人的观点却没有被这篇文章介绍出来,以下,是我从书里摘出来的正版金先生原话:
南北方言如此不同,究竟谁代表了传统的汉话?这我们不能不回顾到历史事实。远的不说,汉族语言文化中心本在黄河流域,东晋的南渡和南宋的偏安,两度将文化中心迁往南方。头一次东晋继而宋、齐、梁、陈五朝北方完全在鲜卑族北魏,以后是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统治之下。北魏孝文帝曾禁止胡服胡语,可见胡语即鲜卑语在华北必甚普遍。北齐又因鲜卑人反对情绪,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大加提倡。则今山东、河南以北几乎都成了鲜卑语通行的地区。第二次南宋南迁,淮河以北成了金朝女真人的统治区域。据宋人记载当时河南地区,竟到了「庐人尽能女真语」的地步。说白了就是「连饭铺伙计都能说女真话」。
鲜卑语词在《二十四史》中大量地保存着,仔细对比,和今天蒙古语几乎一模一样。女真语是满洲语的古语,对比女真语词与满洲语词竞「十同六七」。
鲜卑语既同于蒙古语,女真语又同于满洲语,而满蒙语言不管从语词、语法或语调方面又非常近似。那么,这两种阿尔泰语系的语言在华北前后竟统治有千年之久。尽管隋唐统一于前、元朝统一于后,隋唐和元都是带有极浓重北方民族色彩的王朝,不但没能完全恢复汉官威仪,所说的汉话也早成了胡人的腔调,与南方截然不同。南方语言中至今保存着的「来哉!来哉!」等极近似古汉语的语言,在北方就没有。北方自《元曲》以来记录的极近似今天白话的语言,南方也没有。
总体来说南方语言近似文言,北方语言近似白话。任何文字记录语言都是记录当时说话的实况。因此文言所记当是中国古时的语言。南方语言既近似文言,可见南方语言代表的是传统的汉话。北方语言则是新加入的北语(叫「胡语」也没关系),北人说汉语也是「汉语胡音」,这是早有人说过的。因此北京的语音是「胡音」无疑,决非原来的汉音。北京语音调既是「胡音」,语言也是汉胡语言的「大杂烩」、「大融合」。例如下面这一句话:
「我带着哇单客了一趟车站旁边的那条胡同,想买点东西」。
这句话是北京年老的老太太还说的活语言,其中「哇单」(wadnn)乃满语「包袱皮」(兜东西用的),「客」是满语「去」(gene)的筛称,「站」是蒙古语的「站赤」(jam),「胡同」即蒙古语的「浩特」或「河屯」(hoton)。短短的—句话,包含了汉、满、蒙三种语词,语法是汉语法。语音和语调却是满蒙的胡音。

所以,清代以京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官话,为「胡音」无疑。官话通行的范围,即「汉语胡音」扩展的范围。据语言学家的意见,汉语官话方言可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宫话。而北京官话即为华北官话的根据和基础,它的范围包括今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和安徽北部的一角。我上述自己实践所得,正和专家所分华北官话区域特点一致。若是从宏观来看,上述四种汉话中的官话方言,那就除去东南闽、浙、赣、湘、粤少数省份和青、藏外,都属于官话方言区。其面积之大更可以想象。
说到这里我再举一例:我在内蒙执教20多年,所教蒙古族学生本来不会汉话的,学会汉话之后,一讲即是正确的北京音。此事令我十分奇怪。南方学生就不行,总带乡音。外国学生更不行,四声都弄不好。此决非蒙古学生聪颖过于南方学生和留学生,必有一定的道理。现有的惟一解释就是蒙古语音与北京语音相近。
这反过来证明,北京话的语音不是汉族(保留在江南的)传统的语音,而是满蒙语音占主导地位的「胡音」。
金启孮先生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观点,这是之前从未被人注意的部分:“《中国通史》上说的满蒙等少数民族不断地同化于汉族,而在实际调查中我惊讶地发现在某些领域里,适得其反,是汉族同化于与少数民族了。语音语调就是明显的一例。”
其他的一些研究著作表明,入声的消失,以及其他重要语音的变化,最重要的发生时期是元代。
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人开始读不对唐诗、宋词,离诗经也越来越远,而中国,再也没有出现灿烂的诗歌文化。最典型的是,乾隆一辈子写了一万多首诗,但是却没有一首让人记住的。

我不想下结论说:“胡音”不好。语言的任务是圆满完成人与人的沟通,但是,我想,我们不仅需要和今人沟通,也要和古人沟通。这几十年来,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无法辨识繁体字,因此浩瀚古籍成了摆设,当我们好不容易能认识繁体字,或者把繁体字翻成简体字,却发现读不对诗经、唐诗、宋词这一千年流传的文明之脉。文化的隔膜因此产生。
最后,这是鹿鸣君的建议:
第一,国家有必要增大投入加强对古音的研究,将诗经、唐诗、宋词恢复原意,成立相关面向社会的教研机构,让有兴趣者有机会自由学习,至少让后代有机会和先辈心灵相通,这是中国人的情感维系,更是人类绝不仅有文明。(最近我买了好几个大学出版社版本的《诗经》注音版,发现区别很大。)
第二,大力推广普通话,但也要大力保护地方方言,特别是客家话、闽南语、粤语。这是语言活化石,也是解读先辈的通关密码。
http://news.mydrivers.com/1/449/449640.htm文章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作为本站立场
小时候读唐诗,常疑惑:诗歌不是严格有韵的吗?这些诗怎么读起来怪怪的呢?
比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she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xin)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jin)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an)
——杜甫《春望》
韵在哪?
后来有人说,换粤语来读读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粤:sam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粤:sam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粤:gam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粤:zam )
——杜甫《春望》
我们换首李白的来看看:
朝辞白帝彩云间,(粤:gaan 普:jian不押韵)
千里江陵一日还。(粤:waan 普:huan不押韵)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粤:saan 普:shan 不押韵)
——李白《早发白帝城》
再来首《咏鹅》: 
鹅 鹅 鹅,(粤:ngo 普:e )
曲项向天歌。(粤:go 普:ge )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粤:bo 普:bo)
——骆宾王《咏鹅》
还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衰泣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这首诗,千年流传,但用普通话怎么也读不出韵,而用福建的客家话,却很合韵。

原来,客家人是从中原多次南渡形成的特殊汉族族群,他们最重要的一次迁徙发生在唐末,在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处形成一个封闭的经济文化圈,因此一直保留了古音,成了活化石,接近唐诗创作时发音。千年来,客家人之所以自称为“客”,是怀揣“还要回中原之家”的愿望。
现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任内逐年推动各项客家事务、增加“客委会”相关预算、通过“客家基本法”,“我们是中华民族当中,保护客家文化最用心也最完整的地方”。
闽粤地方方言和普通话区别之一,是相对保留了入声。而普通话因为整体去掉了入声,出现种种读不对唐诗的情况也就容易理解了。
在《诗经》中,普通话的问题同样令人抓狂,比如: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这是一个中古音语言学查询网站(点击),可供进一步学习。
那么,普通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最近,朋友圈有一篇文章《普通话真相:满州人的蹩脚汉语》,流传很广,结论惊人,作者署名金启孮先生,选自《京旗的满族》。
金启孮何许人也?我查询得知,金启孮先生是北京满族人,姓爱新觉罗氏,为清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七世孙,曾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留学,专攻满洲史、蒙古史。1982年应邀赴辽宁筹建以满学研究为中心的辽宁省民族研究所,任所长。同时创办《满族研究》及《满族研究参考资料》两种刊物,并任主编。
金先生著作的等身,包括:《女真语言文字研究》、《女真文辞典》、《满族的历史与生活》、《北京郊区的满族》、《京旗的满族》、《府邸世家的满族》、《沈水集》、《漠南集》、《梅园集》、《清代蒙古史札记》、《爱新觉罗氏三代满学论集》、《爱新觉罗氏三代阿尔泰学论集》、《红楼梦新研究》、《顾太清与海淀》、《中国摔跤史》……
我借阅到了《京旗的满族》这本书,发现,原来朋友圈那篇文章《普通话真相:满州人的蹩脚汉语》竟然不是原文,不仅标题不符合作者原意,而且内文也只有部分是原著,编辑者加入大量自己的话。
但是,金先生更加惊人的观点却没有被这篇文章介绍出来,以下,是我从书里摘出来的正版金先生原话:
南北方言如此不同,究竟谁代表了传统的汉话?这我们不能不回顾到历史事实。远的不说,汉族语言文化中心本在黄河流域,东晋的南渡和南宋的偏安,两度将文化中心迁往南方。头一次东晋继而宋、齐、梁、陈五朝北方完全在鲜卑族北魏,以后是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统治之下。北魏孝文帝曾禁止胡服胡语,可见胡语即鲜卑语在华北必甚普遍。北齐又因鲜卑人反对情绪,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大加提倡。则今山东、河南以北几乎都成了鲜卑语通行的地区。第二次南宋南迁,淮河以北成了金朝女真人的统治区域。据宋人记载当时河南地区,竟到了「庐人尽能女真语」的地步。说白了就是「连饭铺伙计都能说女真话」。
鲜卑语词在《二十四史》中大量地保存着,仔细对比,和今天蒙古语几乎一模一样。女真语是满洲语的古语,对比女真语词与满洲语词竞「十同六七」。
鲜卑语既同于蒙古语,女真语又同于满洲语,而满蒙语言不管从语词、语法或语调方面又非常近似。那么,这两种阿尔泰语系的语言在华北前后竟统治有千年之久。尽管隋唐统一于前、元朝统一于后,隋唐和元都是带有极浓重北方民族色彩的王朝,不但没能完全恢复汉官威仪,所说的汉话也早成了胡人的腔调,与南方截然不同。南方语言中至今保存着的「来哉!来哉!」等极近似古汉语的语言,在北方就没有。北方自《元曲》以来记录的极近似今天白话的语言,南方也没有。
总体来说南方语言近似文言,北方语言近似白话。任何文字记录语言都是记录当时说话的实况。因此文言所记当是中国古时的语言。南方语言既近似文言,可见南方语言代表的是传统的汉话。北方语言则是新加入的北语(叫「胡语」也没关系),北人说汉语也是「汉语胡音」,这是早有人说过的。因此北京的语音是「胡音」无疑,决非原来的汉音。北京语音调既是「胡音」,语言也是汉胡语言的「大杂烩」、「大融合」。例如下面这一句话:
「我带着哇单客了一趟车站旁边的那条胡同,想买点东西」。
这句话是北京年老的老太太还说的活语言,其中「哇单」(wadnn)乃满语「包袱皮」(兜东西用的),「客」是满语「去」(gene)的筛称,「站」是蒙古语的「站赤」(jam),「胡同」即蒙古语的「浩特」或「河屯」(hoton)。短短的—句话,包含了汉、满、蒙三种语词,语法是汉语法。语音和语调却是满蒙的胡音。

所以,清代以京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官话,为「胡音」无疑。官话通行的范围,即「汉语胡音」扩展的范围。据语言学家的意见,汉语官话方言可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宫话。而北京官话即为华北官话的根据和基础,它的范围包括今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和安徽北部的一角。我上述自己实践所得,正和专家所分华北官话区域特点一致。若是从宏观来看,上述四种汉话中的官话方言,那就除去东南闽、浙、赣、湘、粤少数省份和青、藏外,都属于官话方言区。其面积之大更可以想象。
说到这里我再举一例:我在内蒙执教20多年,所教蒙古族学生本来不会汉话的,学会汉话之后,一讲即是正确的北京音。此事令我十分奇怪。南方学生就不行,总带乡音。外国学生更不行,四声都弄不好。此决非蒙古学生聪颖过于南方学生和留学生,必有一定的道理。现有的惟一解释就是蒙古语音与北京语音相近。
这反过来证明,北京话的语音不是汉族(保留在江南的)传统的语音,而是满蒙语音占主导地位的「胡音」。
金启孮先生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观点,这是之前从未被人注意的部分:“《中国通史》上说的满蒙等少数民族不断地同化于汉族,而在实际调查中我惊讶地发现在某些领域里,适得其反,是汉族同化于与少数民族了。语音语调就是明显的一例。”
其他的一些研究著作表明,入声的消失,以及其他重要语音的变化,最重要的发生时期是元代。
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人开始读不对唐诗、宋词,离诗经也越来越远,而中国,再也没有出现灿烂的诗歌文化。最典型的是,乾隆一辈子写了一万多首诗,但是却没有一首让人记住的。

我不想下结论说:“胡音”不好。语言的任务是圆满完成人与人的沟通,但是,我想,我们不仅需要和今人沟通,也要和古人沟通。这几十年来,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无法辨识繁体字,因此浩瀚古籍成了摆设,当我们好不容易能认识繁体字,或者把繁体字翻成简体字,却发现读不对诗经、唐诗、宋词这一千年流传的文明之脉。文化的隔膜因此产生。
最后,这是鹿鸣君的建议:
第一,国家有必要增大投入加强对古音的研究,将诗经、唐诗、宋词恢复原意,成立相关面向社会的教研机构,让有兴趣者有机会自由学习,至少让后代有机会和先辈心灵相通,这是中国人的情感维系,更是人类绝不仅有文明。(最近我买了好几个大学出版社版本的《诗经》注音版,发现区别很大。)
第二,大力推广普通话,但也要大力保护地方方言,特别是客家话、闽南语、粤语。这是语言活化石,也是解读先辈的通关密码。
http://news.mydrivers.com/1/449/449640.htm
必然的,说的没错,就是这样
然并卵?


就是如此,京剧说白至今保留中古汉语的尖辅音,不然京剧说白都没法写了。现在韵母为JQX团音的词,中古代汉语有小半是发尖舌音。

南方方言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特色。北方汉语胡化了,其实是一种语言发音的简化、有人说是一种阉割。
但是反过来说,北方汉语因为简化发音,更容易发音,且易懂,利于各地推广。所以现在,以北方方言作为汉语的普通话推广。

就是如此,京剧说白至今保留中古汉语的尖辅音,不然京剧说白都没法写了。现在韵母为JQX团音的词,中古代汉语有小半是发尖舌音。

南方方言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特色。北方汉语胡化了,其实是一种语言发音的简化、有人说是一种阉割。
但是反过来说,北方汉语因为简化发音,更容易发音,且易懂,利于各地推广。所以现在,以北方方言作为汉语的普通话推广。
莫名其妙   就算普通话读不出古诗韵,也论不上粤语来读……
听说过粤语更接近古汉语,呵呵。


普通话嘛,谁的地盘谁做主,要是明朝开始一直把南京当国都,咱们现在说话都是一口安徽和江苏交界地方的腔

普通话嘛,谁的地盘谁做主,要是明朝开始一直把南京当国都,咱们现在说话都是一口安徽和江苏交界地方的腔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逃学威龙》里吴孟达用粤语诵过。{:soso_e113:}
受教,有机会学习客家话。
cshjh302703 发表于 2015-10-3 21:17
莫名其妙   就算普通话读不出古诗韵,也论不上粤语来读……
粤语铁定是古汉语
加勒比海盗三里,周润发出场见伊丽莎白斯旺时候诵读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就是用粤语读的。很押韵,但是用普通话就差远了。


粤语这么牛,那你用粤语读一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被批烂的东西还在这卖。

粤语这么牛,那你用粤语读一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被批烂的东西还在这卖。
用普通话读来拗口的古诗词,用家乡话读来琅琅上口。


再用你那粤语读一读: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再用你那粤语读一读: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再来一个,用粤语的来读一读: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kibbitz 发表于 2015-10-3 22:03
再来一个,用粤语的来读一读: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要平上去入。。。。。。
说得好像粤语是古董似的,从汉唐以来就没任何变化似的。
某些方言只是保留了一些古汉语发音的痕迹而已。语言都是不停发展的。

汉语相当稳定,吸收一些其他元素很正常,大多数乃至绝大多数唐诗难道不是押韵的?
廪君蛮 发表于 2015-10-3 21:15
就是如此,京剧说白至今保留中古汉语的尖辅音,不然京剧说白都没法写了。现在韵母为JQX团音的词,中古代汉 ...
语言发展的趋势是简化啊,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每年都有N多新的减缩词冒出来
长孙無蓉 发表于 2015-10-3 22:33
汉语相当稳定,吸收一些其他元素很正常,大多数乃至绝大多数唐诗难道不是押韵的?
没错,除了很少的句子觉得有点别扭,完全不影响现代人欣赏古代诗词的韵律美

为了和古代人读法一样而去学那些难学的方言根本是本末倒置
我是觉得哪里人写的诗就需要哪里的话读才最有味道,LZ这么上纲上线,有阴谋来自: iPhone客户端
就是如此,京剧说白至今保留中古汉语的尖辅音,不然京剧说白都没法写了。现在韵母为JQX团音的词,中古代汉 ...
京剧是徽班入京,不是老北京土生剧种-_-||
kibbitz 发表于 2015-10-3 22:03
再来一个,用粤语的来读一读: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包括主楼的,包括你举的这两个,用日语音读基本押韵
    说粤语是正统汉语,正如说印度英语是正统英语
到了越南城,和唐人街没啥区别,除了招牌上的越南拼音有点辨识度,看人、听音一样一样的。


土的掉渣的方言就别拿出来现眼了。
看看各种北方的各种方言,有一个像某方言的吗?
有了几个鸟钱了就拼命找理由以证明方言是正统,和暴发户修族谱找个名人做祖宗一个熊样。

土的掉渣的方言就别拿出来现眼了。
看看各种北方的各种方言,有一个像某方言的吗?
有了几个鸟钱了就拼命找理由以证明方言是正统,和暴发户修族谱找个名人做祖宗一个熊样。
隋唐和元都是带有极浓重北方民族色彩的王朝,不但没能完全恢复汉官威仪,所说的汉话也早成了胡人的腔调,与南方截然不同。     既然唐是胡人的王朝,那么所谓粤语保留了唐朝古音,岂不是保留了胡语,前面说粤语对唐诗如何压韵,后面解释客家人如何南渡,客家人的客家话,跟粤语白话是一回事吗?
莫名其妙   就算普通话读不出古诗韵,也论不上粤语来读……
粤语个是古汉语和当地方言混合出来的
所以,清代以京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官话,为「胡音」无疑。官话通行的范围,即「汉语胡音」扩展的范围。据语言学家的意见,汉语官话方言可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宫话。而北京官话即为华北官话的根据和基础,它的范围包括今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和安徽北部的一角。                                                  别丢人现眼了,官话是清朝在北京话发展起来的?官话四种?华北官话有这个说法? 你胡扯淡之前先百度下都懒得吧?后面那些附合之辈,你们是不是把南方方言看得太重要了,以至于脑子里空空,连这种不值一驳的垃圾贴还赞同,呵呵呵呵,这位贴子里引用的金启什么先生的言论,华北汉族说蒙满语言一千多年,要么是作者瞎编金先生的原话,要么金先生就是个铁杆满遗并被作者当作权威专家,追随满遗言论的南方方言保护者们,我只能说蛮满亲善是一家,呵呵,然而都挺白痴,比如说内蒙的蒙族学生学汉语后,都说一口流利的北京话,真T神论,其他都是老掉牙早批臭的玩意。
普通话不是用嘴说而是用腹部说,,发音较困难,特别是第四声
粤语个是古汉语和当地方言混合出来的

哪里的方言不是?
cshjh302703 发表于 2015-10-3 21:17
莫名其妙   就算普通话读不出古诗韵,也论不上粤语来读……
麻烦你发一下入声吧,现代汉语没有的,古汉语有 ,粤语有
这个跟杜甫和李白的方言有关系
物竞天择。我们的老祖宗若是如此顽固不化。也不会留给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丢了不少呢)!想想胡服骑射吧!
这种文化上追求返祖是不是中国一些学者特别热衷的一件事情啊?文字因思想而传承,我读不出韵,依然能体会杜甫那般深情!真应该让这作者用毛笔用小篆写这长文!!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某些方言优越患者简直有病。好好去读读上古中古拟音相关资料,学者专家们还没法统一意见,这些键盘大神就能靠嘴皮子搞定。
土的掉渣的方言就别拿出来现眼了。
看看各种北方的各种方言,有一个像某方言的吗?
有了几个鸟钱了就拼命 ...
不能同意你更多
又出现各县互相听不懂“南方语言”了,哪个县是古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