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新对决弗里德曼》看中国人对休克疗法的第一次阻击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9:26:52
现在中国经济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其实如果人们把这次的中国经济危机和20多年前的经济危机相比,可以发现高度的相似性
其中一个相似是
吴敬琏们都率先提出了双紧的政策主张
1988年,吴敬琏和李剑阁两个他人联合提出紧货币的主张
2007年,吴敬琏提出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看法,并且迅速被采纳
不同的是,88年吴敬琏们是以所谓的中国供给不足的理由来提出紧货币的主张的,而2007年,吴敬琏依据的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流动性,认为中国出口贸易顺差众多,进而导致的中国货币太多,导致流动性过剩。
也就是说,88年和07年,吴敬琏换了一个说法,但是目的都是要中国政府紧缩货币
关于88年吴敬琏的举动,我们可以看《吴敬琏传》的记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薛暮桥、马宾、吴敬琏和社科院副院长刘国光均认为,通胀已成当前经济的“最大敌人”,必须着手治理。而厉以宁以及国家体改委所属的体改所的一些学者则持相反观点,决策层也持后一种意见。198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改历年以农业问题为主题的惯例,专讲宏观经济问题。文件指出,“1987年实现了有效益的增长,速度高而无通货膨胀的危险”、“对物价问题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当时的决策层认定,当前物价问题的焦点在食品,而不是别的东西。而食品价格之所以上涨,说到底是因为供给不足。在《中国当代经济改革》一书中,吴敬琏写道:领导上惑于“通货膨胀无害论”的观点,仍然认为1987年的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只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局部问题。
但是,吴敬琏仍然没有退缩。1988年4月26日,吴敬琏和他的助手李剑阁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领导写了一份研究报告,题目为《控制需求,疏导货币,改革价格》。文中,他们重申了吴在1985年就提出过的“管住货币,放开价格”的政策主张,也就是说,进行价格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只有在“管住货币”的情况下,价格改革才有可能成功。

吴敬琏传:失败的“闯关”(6) http://www.360doc.cn/article/22953_14646696.htm
至于所谓的流动性过剩,
钱从何处来?吴敬琏日前在香港表示,中国境内目前的流动性过剩已到了相当严
重的地步,中国目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合8万亿元人民币,而央行只发行了
2万亿央行票据冲销,即还有8万亿元资金留在市场,在乘数效应下,等于起码有3
0万亿元的热钱在市场中兴风作浪,这导致了去年的房地产热和当前的股市狂潮。“
如果没有过度流动性的存在,这样的(牛市)过程是无法持续的。”前摩根士丹利亚
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也持“流动性牛市论”的观点。

  可以试想一下,目前中国股市的市值刚突破10万亿元,而考虑到大多数法人股
不太可能大规模出售的因素,可以流通的部分可能只有10万亿元的几分之一,按照
谢国忠的说法,大约也就在2.5万亿元左右。而吴敬琏所说的30万亿元流动性只
要有个1/5流进股市,即使考虑继续扩容的因素,6万亿元新增资金就足够股市再
狂涨200%左右,达到7000点-8000点这样的疯狂高度。

  “我估计在市场走到那一步之前,政府就会进行干预”。谢国忠说得相当坦白。

关于第一次的中国人对吴敬琏们鼓吹的双紧政策(休克疗法),首先是由何新先生进行阻击的。
何新先生非常明确的提出,中国不是供给不足,而是恰好相反,是需求不足,供给过剩,表现为中国工厂仓库里面有大量的积货。
当时的中国经济学界,在一篇表面看起来非常繁荣的景象下,流行的是匈牙利学者的一本书《短缺经济学》并且迅速的以这本书的观点作为主张中国搞休克疗法的理论依据。
可以说,在当时非常纷嚷的舆论环境下,何新先生能够鲜明的提出相反的观点也是不易的,淡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经济学界在80年代就已经失败了,失败到连最基本的供给过剩还是供给不足都区分不清楚。
何新先生对休克疗法鼓吹者的反驳很精彩,我们可以看何新写的《何新对决弗里德曼》一文。
问:“生产过剩”与“供给不足”,这两个提法的确是相反的。但这是否只是一个提法问题?如果落实到实际的经济政策上,会有什么差别呢?

何:如果根据“短缺经济”的观点解释,那么发生在 1988—1990 年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困难的原因,就是由于中国生产力落后,许多部门出现“瓶颈”,导致供给不足。

当时我曾看到国务院发展中心送给中央的几个材料,那是他们 1988 年邀请来华访问的几位美国经济学家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建议,其中包括弗里德曼给赵的一封信(见附件)。

这些美国专家从新自由主义和新货币主义学派的立场看中国经济改革,认为制约中国经济的根本原因是供给不足,所以必然会发生经济过热。在价格一旦放开后,就导致了通货膨胀。

当时中国银行中有比较高额的社会储蓄。这些美国专家警告中国政府,说这巨额的人民币储蓄,就好比正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一旦放出来冲进市场,就会导致抢购风潮,从而会使物价上涨得更快。

据此,他们给中国政府提供了如下的政策建议:

( 1 )多囤积商品、物资,以防止通货膨胀,准备应付抢购风。

( 2 )多进口、少出口。

( 3 )提高银行利率,吸引和鼓励储蓄,把货币老虎关进银行。

( 4 )结束外汇管制,放开汇率。让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由市场决定。据说这是消除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

还记得这一段历史的人会知道,这些政策,在1989 — 1990年间,事实上大部分(除第四点外),已经被国家在政策上试着采纳了。

  

问:听起来这些美国专家的意见也很有道理。您当时认为不应该同意吗?

何:是的!在 1989—1990 年间,我正在重新研究《资本论》。当时中国经济中发生了严重的企业三角债问题。我观察所谓“三角债”的发生,往往与企业销售产品困难有关。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于是资金就收不回来,于是就还不了欠债。我意识到,这个“三角债”问题,其实质就是马克思讲的金融信用危机。

而发生金融信用危机的原因,则是由于企业生产出的成品大量积压,也就是发生了古典经济学常讲的“生产过剩”。

因此我认为, 1988 年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根源实际是出在金融流通链条的阻断上。由于经济改革已造成市场流通的多元化,破坏了原来国营商业对于企业产品统购统销的体制,导致国有企业的产品销售困难大量积压。

因此,尽管当时表面上是某些基础产品呈现着“短缺”,发生所谓“经济过热”。但是看一看当时商业和企业中的库存情况就知道,各地出现了大量产成品积压,导致商品库存不断上升。

正是产品销售困难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导致还债困难,又导致相互拖欠的债务问题。由此导致的经济危机,实际正是马克思所讲的表现为“生产过剩”的流通危机。

因此我认为,为了解决这种危机,恰恰不能采取美国专家们所提供的那种建议,也就是说:不能囤积物资,不能以高利率吸储;不能扩大进口商品(消费品),因为那只会使国外商品涌进来进一步挤压占领国内产品的有限市场空间,会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

关于我国经济发生了“生产过剩”这一新的经济观点,我首先通过 1990 年 11 月 23 日 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与日本“ S 教授”的谈话录,明确地提了出来。我说当时中国经济并不是面临“短缺”,而是面临着“生产过剩”。这个观点是向主流经济观点所宣示的一个明确挑战,结果立即引起了经济学界一片反对和怒骂之声,说何新是胡说八道,简直不懂经济学的基本常识。

  

问:那么在当时,您认为可供选择的对策是什么?换句话说,您提出“生产过剩”这一理论的具体政策涵义是什么?

何:既然问题出在“生产过剩”而不是“短缺”,那么根据这种新的认识,我当时向国务院领导提出了新的政策思路,我建议:

( 1 )削价清理库存囤积品,换取资金回流,加速资金周转速度。

( 2 )降低利率,释放储蓄,鼓励消费,激活市场。

( 3 )抑制进口,积极鼓励出口;开拓国际市场,从而换取外汇。

( 4 )控制投资规模。

你可以注意到,这种思路与那些美国专家们的建议恰恰都是正好相反。总理为此派秘书和我谈话,详细听取了我的意见,并作了笔录。

其后,我又写了一系列文章呈报国务院领导人,进一步论证关于“生产过剩”这个问题。 (参看何新 1991 年 7 月致李鹏总理的信,《何新经济政治论文集》(白皮书)第 368 页。)

尽管经济学家们发生了巨大的反对之声,但是我的意见还是被领导听进去了。国务院根据新的思路,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例如:连续几年间不断调低存款利率,实行双休放长假制度以鼓励民间消费;遏制重复建设压缩投资项目等等。特别是后来采取出口退税等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大力拓展出口市场。不难看出,所有这些政策措施,实际都是基于中国内部生产力已存在过剩的理念才能形成的。

这些措施很快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因此到 1993 年以后,中国的这一轮经济危机已基本得到摆脱。不久,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不再讲什么“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种莫名其妙的提法了。

正是由于国家采取了鼓励出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的政策,中国现在成为了所谓“世界的工厂”,迅速地融入了国际经济体,使中国生产的廉价商品几乎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问:但是,现在有的经济学家更乐于提倡“内需主导”的发展思路。

何:这是根本行不通的。一是因为中国存在巨大的过剩劳动力资源,二是因为中国在许多生产部门现在都已形成全球最大的生产能力。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国内资源有限,人均资源占有率更是少得可怜。

中国已经根本没办法再走关起门来搞建设的闭锁之路。中国已经与全球市场,全球经济体制形成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中国一旦失去外部市场,失去外汇资源,中国的失业问题、生产力过剩问题就根本无法解决。靠“内需主导”,只能是一条愈走愈窄的死路。

必须拓展出口,设法占有份额不断扩大的海外市场,通过国际交换换取外汇,从而汲取国际资源,才能使中国经济日益强大,并且解决人口过剩的问题。

再回过头看一下当年弗里德曼关于中国改革的建议,也许其中只有一点是可取的,即通过市场改革解放原来在计划体制下被牢固地束缚着的人力和资源要素。

事实上,中国 90 年代期间的高速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内廉价劳动力的解放、开发和利用。二是海外市场的开拓。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在九十年代实行了积极鼓励出口的政策,再加上中国保留了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外汇管制体制,这才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即随着出口额度的增加,中国国家的外汇储备得到了大幅度增加。

近几年来,中国的许多国有企业都解体破产了,但国家的经济实力并没有明显地削弱,原因就是由于国家手中掌握着居世界第二位的巨额外汇储备。

而现在回过头再去看当时那些美国专家提供的改革建议 —— 虽然我并不认为他们是出于恶意的动机。但是,弗里德曼向中国政府所提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是:“尽快解除外汇管制,开放金融,让人民币自由兑换。”(见附录)试问,如果当年中国真的采纳了这一建议,那么中国能否承受住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还会有今天吗?

  

问:很多人仍然认为,中国今天骄人的经济成就,中国的崛起,正是由于走了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道路。而这条道路,正是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引导下走过来的。

何:我之所以要回顾 90 年代这场政策争论,就是为了回答这一个问题。历史提供镜鉴。各位可以比照 1988 年弗里德曼给赵的市场改革建议,认真思考一下。看看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当时给中国政府出的是什么主意。其实弗里德曼的这封信,就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方案的一个大纲。

的确,那些主张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今天仍把中国的经济成就,说成是私有化的市场改革的结果。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也这样相信。所以他们还在鼓吹要“深化”这一方向的改革。但是参照我的上述回忆,人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当年李鹏总理照搬弗里德曼的那些建议,而不是实行与之相反的经济对策,中国在 90 年代初究竟是否可能走出 1988—1991 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关于这一段政策争论的历史,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对外讲过。但是现在,我认为有必要讲出真相了。因为当年的当事人们都还在。也因为今天,中国又一次站在面临选择的十字路口上。

中国今天的确已取得了极其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中国今天也面临着极其尖锐复杂的种种问题,比九十年代初期面临的问题复杂得多,严重得多。面对纷至而来的“深化改革”的建议,当局者不可不慎重思考和作出选择。

我认为,中国今天之所以取得了不同于东欧、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成就,就是由于中国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经济政策,而拒绝照抄类似“哈佛计划”、“ 500 天计划”、“弗里德曼建议”这样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方案。

然而,另一方面,今天中国之所以面临着国企崩溃、失业严重、社会对立尖锐的危机和困难,恰恰也正是由于后来(主要是在 1998 年以后)仍然采纳了许多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措施才造成的。

  

  

[附录]

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几点意见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 . 弗里德曼给赵总书记的信

( 1988.6 )

亲爱的总书记先生:

在向您提出几点我相信是中国经济改革现阶段所需的关键几步的建议之际,我应该强调指出:我并非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也不熟悉。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同时,在近几十年中,又作为一个观察者,我曾经研究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每一个国家都相信自己的的环境是特殊的。但历史证明,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都有一些共同的因素。这些共同因素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重要结论。为筒明起见,我叙述一下这些结论。虽然有点武断,然而我相信它们适用于中国。同时,我完全承认其他人远比我更有权来判断这些结论怎样才能最好地付诸实践。

l. 结束外汇管制.建立外汇自由市场,让汇率由市场来决定。

三十多年以前,当我给印度财政部担任几个月的经济顾问时.我首次相信了这一政策的重要性。我提出的“结束外汇管制、放开汇率”的建议未被采纳。从那时起对印度连续几十年的观察证明:印度随后发生的许多腐败现象、无效率、以及普通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任何重大改善.都直接产生于继续存在的外汇管制和多重汇率。香港得到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从很早的二次大战后结束后的时期直到现在,不存在任何外汇管制。作为相反的例子,巴西、阿根延和墨西哥这样一些国家发展失败的重要因素就是维持了外汇管制。

2 .结束通货膨胀。

结束通货膨胀并避免它的复发,有一种、并且是唯一的一种方法: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率。在中国现在主要是要控制现金数量。在中国现在的情况下,控制货币增长要求限制: (1) 由货币创造所支持的财政赤字; (2) 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给企业的货款数量,不管这些企业是国营、集体还是个人所有。

使储蓄利率和货款利率确实高于通货膨胀率将大大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现在利息率大大低于通货膨胀率,鼓励了无效益的投资.而且阻碍了人民进行储蓄。

3 .尽可能快、而且全面地放开对个别价格和工资的控制。

许多国家都相信。可以用控制个别价格和工资的办法来控制通货膨胀。但据我所知没有一个这种政策获得成功的实例 , 相反 -- 许多国家通过限制货币而不是实施价格控制制止了通货膨胀。

亚洲的一个例子是日本, I 9 7 3 年,当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增长都达到了年率 2 5 % 时。大幅度降低货币增长率很快就使通货膨胀得到制止。

制止、至少是减缓通货膨胀,对于成功地放开价格和工资管制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鼓励生产供不应求的产品,抑制生产供过于求的产品,同时用自由市场价格向供求双方提供信息。为了确保能将商品供给最有效地使用它们的人们.自由市场的价格也是必需的。

由于结束对价格和工资的控制而出现的一次性名义上的价格上涨不是通货膨胀,而且有利于减少通货膨胀,当然这要继续实行对货币控制的政策。名义价格虽然上涨了,但所支付的实际价格,包括货币、浪费的时间,有钱买不到东西的损失,等等,却下降了。 1943 年的德国为此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当时路德维格 o 艾哈德在一个星期天放弃了对所有货币和工资的管制。他选择在星期天干这件是因为这一天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占领军当局不办公,因而不能撤消他的命令。而艾哈德确信,只要有可能,他们是一定会这样做的。同时,他继续限制货币供应。结果是戏剧性的。价格和工资一下子升高了,但货币变得值钱了。黑市消失了,人们不再使用香烟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酒这样的商品作为代用货币,德国战后的经济奇迹从此开始了 。

应该强调指出,当价格工资管制突然解除时,这一步骤的有益效果只能逐渐地显示出来。

中国现在对许多产品实行的双重价格体制是对腐败和浪费发出的公开邀请。对原材料实行人为的低价不可避免地导致短缺、凭关系配给和贿赂。结果是原材料被无效益地使用。同样,对最终产品实行人为的低价也不利于它们的生产,并且需要国家进行补贴。放开工资和价格将以有力的一击使这一切全部结束。

4 .用分散化和私人控制来取代政府对经济和国营企业的集中控制。

中国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成绩。用分散的市场控制取代官僚主义的集中控制的过程进行得越快、越广泛,得到的收益就越大。最重要的是要使对经济活动付出的代价和得到的收益由私人来承担。这是一种利用每个人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繁荣、安定而改善自身处境所作的共同努力的最有效的途经。很清楚,这就是中国“责任制”的目标,它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应该并能够向前继续推进。

七十年以前,即俄国革命之前,甚至四十年以前,即中国解放前,有能力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都合乎逻辑地相信,由为促进人民福利而献身的卓越领导人控制的集中计划,能够比由为了促进个人和家庭利益而进行的个人活动所协调的、显然是混乱而无计划的市场经济产生更好的结果。人们也相信政府看得见的手能比市场看不见的手产生更好的结果。

今天,几乎没有任何人再坚持这一信念。道理很清楚:没有任何一个主要依靠详细的集中计划的国家能够为它的大多数人民谋得较高水平的繁荣。相反,每一个使大多数人民都达到了高水平繁荣的国家,都主要依赖自由私人市场来协调经济活动。

单单利用市场是不够的。单有私有化也是不够的 —— 正如印度、孟加拉国、墨西哥和许多非洲、拉丁美洲国家所表明的那样。真正需要的是自由私人市场,这里“自由”的意思是公开竞争,包括国外和国内的各种资源 , 特别是,个人或小团伙应能自由创立任何企业,这些企业可以生产和销售任何一种为法律允许买卖的物品。建立这样的企业不需要任何官方批准。如果需要营业执照,那么应该只要付出中等数额的款项即可自动领取。也就是说,如果需要颁发执照,那么它应该被视为一种税,而不应看成由政府决定谁可以于什么的手段。

印度的例子再一次表明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在批准创立企业、经营旅馆、从事外贸经营等等方面的偏爱,产生了许多富有的买卖人和官员,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穷人。

香港、新加坡、台湾、日本和南朝鲜 ( 全都在远东 ) 的经验说明,广泛使用自由私人市场使这些国家能够在三十年中达到了美国花费了二百年才达到的成就。亚洲国家已经能从西方经验中受益,已经能借用技术,同时受益于外国技能和投资,因而缩短发展过程。中国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

最后,再提醒一句,谨防半途而废!我想起了南斯拉夫的例子。它第一个拒绝了苏联的计划模式,而代之以企业工人自治和有限的私人市场,这使它能迅速地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它停了下来,因为它没有进一步走向私有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它没能使财产权利成为可转让的 ( 可买卖的 ) 。结果是无休止的通货膨胀、社会动乱和经济困难。

中国改革的最初几步已经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只要继续进一步依靠自由私人市场,中国完全能取得进一步的巨大成功!

米尔顿·弗里德曼

现在何新先生已经老了,说实话,他对流动性概念的理解,以及他对弗里德曼的理论的骗局还是不足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所谓流动性过剩和当年的供给短缺理论一样,都仅仅是为了诱骗中国政府用自己的手卡住中国制造业的资金链,卡住中国制造业的脖子的目的。
我们今天回顾何新先生当年与弗里德曼的这一次的过招,回顾这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可以说正是以何新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人凭借独立批判的精神,让中国和俄罗斯东欧国家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历史道路,何新先生的独立批判精神是今天的国人最需要学习的。
现在昧国方面已经变招了,他们不再用所谓的供给短缺的理由来忽悠中国人,这一次他们用的是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理论来忽悠中国人,中国人能够识破昧国的这次变招吗?
如果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像当年的何新一样,具有着独立精神,批判精神,那么中国人识破对方的变招就并不难。
可以说由于这一次昧国动用了他们在中国经营了几十年的学界,舆论界势力,这一次昧国对中国的欺骗是铺天盖地的,而中国经济也已经面临了88年以来的最大的危机。
在昧国制造业空心化中国制造业蒸蒸日上的背景下,昧国要弄死中国,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欺骗中国。
可以说昧国对中国的欺骗和反欺骗,是中昧在经济领域的一次决战。
而这次中昧经济决战,中国需要的就是独立,批判精神。
现在中国经济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其实如果人们把这次的中国经济危机和20多年前的经济危机相比,可以发现高度的相似性
其中一个相似是
吴敬琏们都率先提出了双紧的政策主张
1988年,吴敬琏和李剑阁两个他人联合提出紧货币的主张
2007年,吴敬琏提出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看法,并且迅速被采纳
不同的是,88年吴敬琏们是以所谓的中国供给不足的理由来提出紧货币的主张的,而2007年,吴敬琏依据的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流动性,认为中国出口贸易顺差众多,进而导致的中国货币太多,导致流动性过剩。
也就是说,88年和07年,吴敬琏换了一个说法,但是目的都是要中国政府紧缩货币
关于88年吴敬琏的举动,我们可以看《吴敬琏传》的记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薛暮桥、马宾、吴敬琏和社科院副院长刘国光均认为,通胀已成当前经济的“最大敌人”,必须着手治理。而厉以宁以及国家体改委所属的体改所的一些学者则持相反观点,决策层也持后一种意见。198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改历年以农业问题为主题的惯例,专讲宏观经济问题。文件指出,“1987年实现了有效益的增长,速度高而无通货膨胀的危险”、“对物价问题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当时的决策层认定,当前物价问题的焦点在食品,而不是别的东西。而食品价格之所以上涨,说到底是因为供给不足。在《中国当代经济改革》一书中,吴敬琏写道:领导上惑于“通货膨胀无害论”的观点,仍然认为1987年的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只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局部问题。
但是,吴敬琏仍然没有退缩。1988年4月26日,吴敬琏和他的助手李剑阁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领导写了一份研究报告,题目为《控制需求,疏导货币,改革价格》。文中,他们重申了吴在1985年就提出过的“管住货币,放开价格”的政策主张,也就是说,进行价格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只有在“管住货币”的情况下,价格改革才有可能成功。

吴敬琏传:失败的“闯关”(6) http://www.360doc.cn/article/22953_14646696.htm
至于所谓的流动性过剩,
钱从何处来?吴敬琏日前在香港表示,中国境内目前的流动性过剩已到了相当严
重的地步,中国目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合8万亿元人民币,而央行只发行了
2万亿央行票据冲销,即还有8万亿元资金留在市场,在乘数效应下,等于起码有3
0万亿元的热钱在市场中兴风作浪,这导致了去年的房地产热和当前的股市狂潮。“
如果没有过度流动性的存在,这样的(牛市)过程是无法持续的。”前摩根士丹利亚
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也持“流动性牛市论”的观点。

  可以试想一下,目前中国股市的市值刚突破10万亿元,而考虑到大多数法人股
不太可能大规模出售的因素,可以流通的部分可能只有10万亿元的几分之一,按照
谢国忠的说法,大约也就在2.5万亿元左右。而吴敬琏所说的30万亿元流动性只
要有个1/5流进股市,即使考虑继续扩容的因素,6万亿元新增资金就足够股市再
狂涨200%左右,达到7000点-8000点这样的疯狂高度。

  “我估计在市场走到那一步之前,政府就会进行干预”。谢国忠说得相当坦白。

关于第一次的中国人对吴敬琏们鼓吹的双紧政策(休克疗法),首先是由何新先生进行阻击的。
何新先生非常明确的提出,中国不是供给不足,而是恰好相反,是需求不足,供给过剩,表现为中国工厂仓库里面有大量的积货。
当时的中国经济学界,在一篇表面看起来非常繁荣的景象下,流行的是匈牙利学者的一本书《短缺经济学》并且迅速的以这本书的观点作为主张中国搞休克疗法的理论依据。
可以说,在当时非常纷嚷的舆论环境下,何新先生能够鲜明的提出相反的观点也是不易的,淡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经济学界在80年代就已经失败了,失败到连最基本的供给过剩还是供给不足都区分不清楚。
何新先生对休克疗法鼓吹者的反驳很精彩,我们可以看何新写的《何新对决弗里德曼》一文。
问:“生产过剩”与“供给不足”,这两个提法的确是相反的。但这是否只是一个提法问题?如果落实到实际的经济政策上,会有什么差别呢?

何:如果根据“短缺经济”的观点解释,那么发生在 1988—1990 年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困难的原因,就是由于中国生产力落后,许多部门出现“瓶颈”,导致供给不足。

当时我曾看到国务院发展中心送给中央的几个材料,那是他们 1988 年邀请来华访问的几位美国经济学家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建议,其中包括弗里德曼给赵的一封信(见附件)。

这些美国专家从新自由主义和新货币主义学派的立场看中国经济改革,认为制约中国经济的根本原因是供给不足,所以必然会发生经济过热。在价格一旦放开后,就导致了通货膨胀。

当时中国银行中有比较高额的社会储蓄。这些美国专家警告中国政府,说这巨额的人民币储蓄,就好比正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一旦放出来冲进市场,就会导致抢购风潮,从而会使物价上涨得更快。

据此,他们给中国政府提供了如下的政策建议:

( 1 )多囤积商品、物资,以防止通货膨胀,准备应付抢购风。

( 2 )多进口、少出口。

( 3 )提高银行利率,吸引和鼓励储蓄,把货币老虎关进银行。

( 4 )结束外汇管制,放开汇率。让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由市场决定。据说这是消除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

还记得这一段历史的人会知道,这些政策,在1989 — 1990年间,事实上大部分(除第四点外),已经被国家在政策上试着采纳了。

  

问:听起来这些美国专家的意见也很有道理。您当时认为不应该同意吗?

何:是的!在 1989—1990 年间,我正在重新研究《资本论》。当时中国经济中发生了严重的企业三角债问题。我观察所谓“三角债”的发生,往往与企业销售产品困难有关。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于是资金就收不回来,于是就还不了欠债。我意识到,这个“三角债”问题,其实质就是马克思讲的金融信用危机。

而发生金融信用危机的原因,则是由于企业生产出的成品大量积压,也就是发生了古典经济学常讲的“生产过剩”。

因此我认为, 1988 年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根源实际是出在金融流通链条的阻断上。由于经济改革已造成市场流通的多元化,破坏了原来国营商业对于企业产品统购统销的体制,导致国有企业的产品销售困难大量积压。

因此,尽管当时表面上是某些基础产品呈现着“短缺”,发生所谓“经济过热”。但是看一看当时商业和企业中的库存情况就知道,各地出现了大量产成品积压,导致商品库存不断上升。

正是产品销售困难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导致还债困难,又导致相互拖欠的债务问题。由此导致的经济危机,实际正是马克思所讲的表现为“生产过剩”的流通危机。

因此我认为,为了解决这种危机,恰恰不能采取美国专家们所提供的那种建议,也就是说:不能囤积物资,不能以高利率吸储;不能扩大进口商品(消费品),因为那只会使国外商品涌进来进一步挤压占领国内产品的有限市场空间,会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

关于我国经济发生了“生产过剩”这一新的经济观点,我首先通过 1990 年 11 月 23 日 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与日本“ S 教授”的谈话录,明确地提了出来。我说当时中国经济并不是面临“短缺”,而是面临着“生产过剩”。这个观点是向主流经济观点所宣示的一个明确挑战,结果立即引起了经济学界一片反对和怒骂之声,说何新是胡说八道,简直不懂经济学的基本常识。

  

问:那么在当时,您认为可供选择的对策是什么?换句话说,您提出“生产过剩”这一理论的具体政策涵义是什么?

何:既然问题出在“生产过剩”而不是“短缺”,那么根据这种新的认识,我当时向国务院领导提出了新的政策思路,我建议:

( 1 )削价清理库存囤积品,换取资金回流,加速资金周转速度。

( 2 )降低利率,释放储蓄,鼓励消费,激活市场。

( 3 )抑制进口,积极鼓励出口;开拓国际市场,从而换取外汇。

( 4 )控制投资规模。

你可以注意到,这种思路与那些美国专家们的建议恰恰都是正好相反。总理为此派秘书和我谈话,详细听取了我的意见,并作了笔录。

其后,我又写了一系列文章呈报国务院领导人,进一步论证关于“生产过剩”这个问题。 (参看何新 1991 年 7 月致李鹏总理的信,《何新经济政治论文集》(白皮书)第 368 页。)

尽管经济学家们发生了巨大的反对之声,但是我的意见还是被领导听进去了。国务院根据新的思路,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例如:连续几年间不断调低存款利率,实行双休放长假制度以鼓励民间消费;遏制重复建设压缩投资项目等等。特别是后来采取出口退税等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大力拓展出口市场。不难看出,所有这些政策措施,实际都是基于中国内部生产力已存在过剩的理念才能形成的。

这些措施很快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因此到 1993 年以后,中国的这一轮经济危机已基本得到摆脱。不久,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不再讲什么“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种莫名其妙的提法了。

正是由于国家采取了鼓励出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的政策,中国现在成为了所谓“世界的工厂”,迅速地融入了国际经济体,使中国生产的廉价商品几乎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问:但是,现在有的经济学家更乐于提倡“内需主导”的发展思路。

何:这是根本行不通的。一是因为中国存在巨大的过剩劳动力资源,二是因为中国在许多生产部门现在都已形成全球最大的生产能力。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国内资源有限,人均资源占有率更是少得可怜。

中国已经根本没办法再走关起门来搞建设的闭锁之路。中国已经与全球市场,全球经济体制形成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中国一旦失去外部市场,失去外汇资源,中国的失业问题、生产力过剩问题就根本无法解决。靠“内需主导”,只能是一条愈走愈窄的死路。

必须拓展出口,设法占有份额不断扩大的海外市场,通过国际交换换取外汇,从而汲取国际资源,才能使中国经济日益强大,并且解决人口过剩的问题。

再回过头看一下当年弗里德曼关于中国改革的建议,也许其中只有一点是可取的,即通过市场改革解放原来在计划体制下被牢固地束缚着的人力和资源要素。

事实上,中国 90 年代期间的高速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内廉价劳动力的解放、开发和利用。二是海外市场的开拓。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在九十年代实行了积极鼓励出口的政策,再加上中国保留了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外汇管制体制,这才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即随着出口额度的增加,中国国家的外汇储备得到了大幅度增加。

近几年来,中国的许多国有企业都解体破产了,但国家的经济实力并没有明显地削弱,原因就是由于国家手中掌握着居世界第二位的巨额外汇储备。

而现在回过头再去看当时那些美国专家提供的改革建议 —— 虽然我并不认为他们是出于恶意的动机。但是,弗里德曼向中国政府所提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是:“尽快解除外汇管制,开放金融,让人民币自由兑换。”(见附录)试问,如果当年中国真的采纳了这一建议,那么中国能否承受住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还会有今天吗?

  

问:很多人仍然认为,中国今天骄人的经济成就,中国的崛起,正是由于走了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道路。而这条道路,正是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引导下走过来的。

何:我之所以要回顾 90 年代这场政策争论,就是为了回答这一个问题。历史提供镜鉴。各位可以比照 1988 年弗里德曼给赵的市场改革建议,认真思考一下。看看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当时给中国政府出的是什么主意。其实弗里德曼的这封信,就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方案的一个大纲。

的确,那些主张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今天仍把中国的经济成就,说成是私有化的市场改革的结果。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也这样相信。所以他们还在鼓吹要“深化”这一方向的改革。但是参照我的上述回忆,人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当年李鹏总理照搬弗里德曼的那些建议,而不是实行与之相反的经济对策,中国在 90 年代初究竟是否可能走出 1988—1991 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关于这一段政策争论的历史,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对外讲过。但是现在,我认为有必要讲出真相了。因为当年的当事人们都还在。也因为今天,中国又一次站在面临选择的十字路口上。

中国今天的确已取得了极其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中国今天也面临着极其尖锐复杂的种种问题,比九十年代初期面临的问题复杂得多,严重得多。面对纷至而来的“深化改革”的建议,当局者不可不慎重思考和作出选择。

我认为,中国今天之所以取得了不同于东欧、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成就,就是由于中国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经济政策,而拒绝照抄类似“哈佛计划”、“ 500 天计划”、“弗里德曼建议”这样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方案。

然而,另一方面,今天中国之所以面临着国企崩溃、失业严重、社会对立尖锐的危机和困难,恰恰也正是由于后来(主要是在 1998 年以后)仍然采纳了许多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措施才造成的。

  

  

[附录]

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几点意见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 . 弗里德曼给赵总书记的信

( 1988.6 )

亲爱的总书记先生:

在向您提出几点我相信是中国经济改革现阶段所需的关键几步的建议之际,我应该强调指出:我并非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也不熟悉。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同时,在近几十年中,又作为一个观察者,我曾经研究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每一个国家都相信自己的的环境是特殊的。但历史证明,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都有一些共同的因素。这些共同因素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重要结论。为筒明起见,我叙述一下这些结论。虽然有点武断,然而我相信它们适用于中国。同时,我完全承认其他人远比我更有权来判断这些结论怎样才能最好地付诸实践。

l. 结束外汇管制.建立外汇自由市场,让汇率由市场来决定。

三十多年以前,当我给印度财政部担任几个月的经济顾问时.我首次相信了这一政策的重要性。我提出的“结束外汇管制、放开汇率”的建议未被采纳。从那时起对印度连续几十年的观察证明:印度随后发生的许多腐败现象、无效率、以及普通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任何重大改善.都直接产生于继续存在的外汇管制和多重汇率。香港得到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从很早的二次大战后结束后的时期直到现在,不存在任何外汇管制。作为相反的例子,巴西、阿根延和墨西哥这样一些国家发展失败的重要因素就是维持了外汇管制。

2 .结束通货膨胀。

结束通货膨胀并避免它的复发,有一种、并且是唯一的一种方法: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率。在中国现在主要是要控制现金数量。在中国现在的情况下,控制货币增长要求限制: (1) 由货币创造所支持的财政赤字; (2) 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给企业的货款数量,不管这些企业是国营、集体还是个人所有。

使储蓄利率和货款利率确实高于通货膨胀率将大大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现在利息率大大低于通货膨胀率,鼓励了无效益的投资.而且阻碍了人民进行储蓄。

3 .尽可能快、而且全面地放开对个别价格和工资的控制。

许多国家都相信。可以用控制个别价格和工资的办法来控制通货膨胀。但据我所知没有一个这种政策获得成功的实例 , 相反 -- 许多国家通过限制货币而不是实施价格控制制止了通货膨胀。

亚洲的一个例子是日本, I 9 7 3 年,当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增长都达到了年率 2 5 % 时。大幅度降低货币增长率很快就使通货膨胀得到制止。

制止、至少是减缓通货膨胀,对于成功地放开价格和工资管制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鼓励生产供不应求的产品,抑制生产供过于求的产品,同时用自由市场价格向供求双方提供信息。为了确保能将商品供给最有效地使用它们的人们.自由市场的价格也是必需的。

由于结束对价格和工资的控制而出现的一次性名义上的价格上涨不是通货膨胀,而且有利于减少通货膨胀,当然这要继续实行对货币控制的政策。名义价格虽然上涨了,但所支付的实际价格,包括货币、浪费的时间,有钱买不到东西的损失,等等,却下降了。 1943 年的德国为此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当时路德维格 o 艾哈德在一个星期天放弃了对所有货币和工资的管制。他选择在星期天干这件是因为这一天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占领军当局不办公,因而不能撤消他的命令。而艾哈德确信,只要有可能,他们是一定会这样做的。同时,他继续限制货币供应。结果是戏剧性的。价格和工资一下子升高了,但货币变得值钱了。黑市消失了,人们不再使用香烟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酒这样的商品作为代用货币,德国战后的经济奇迹从此开始了 。

应该强调指出,当价格工资管制突然解除时,这一步骤的有益效果只能逐渐地显示出来。

中国现在对许多产品实行的双重价格体制是对腐败和浪费发出的公开邀请。对原材料实行人为的低价不可避免地导致短缺、凭关系配给和贿赂。结果是原材料被无效益地使用。同样,对最终产品实行人为的低价也不利于它们的生产,并且需要国家进行补贴。放开工资和价格将以有力的一击使这一切全部结束。

4 .用分散化和私人控制来取代政府对经济和国营企业的集中控制。

中国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成绩。用分散的市场控制取代官僚主义的集中控制的过程进行得越快、越广泛,得到的收益就越大。最重要的是要使对经济活动付出的代价和得到的收益由私人来承担。这是一种利用每个人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繁荣、安定而改善自身处境所作的共同努力的最有效的途经。很清楚,这就是中国“责任制”的目标,它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应该并能够向前继续推进。

七十年以前,即俄国革命之前,甚至四十年以前,即中国解放前,有能力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都合乎逻辑地相信,由为促进人民福利而献身的卓越领导人控制的集中计划,能够比由为了促进个人和家庭利益而进行的个人活动所协调的、显然是混乱而无计划的市场经济产生更好的结果。人们也相信政府看得见的手能比市场看不见的手产生更好的结果。

今天,几乎没有任何人再坚持这一信念。道理很清楚:没有任何一个主要依靠详细的集中计划的国家能够为它的大多数人民谋得较高水平的繁荣。相反,每一个使大多数人民都达到了高水平繁荣的国家,都主要依赖自由私人市场来协调经济活动。

单单利用市场是不够的。单有私有化也是不够的 —— 正如印度、孟加拉国、墨西哥和许多非洲、拉丁美洲国家所表明的那样。真正需要的是自由私人市场,这里“自由”的意思是公开竞争,包括国外和国内的各种资源 , 特别是,个人或小团伙应能自由创立任何企业,这些企业可以生产和销售任何一种为法律允许买卖的物品。建立这样的企业不需要任何官方批准。如果需要营业执照,那么应该只要付出中等数额的款项即可自动领取。也就是说,如果需要颁发执照,那么它应该被视为一种税,而不应看成由政府决定谁可以于什么的手段。

印度的例子再一次表明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在批准创立企业、经营旅馆、从事外贸经营等等方面的偏爱,产生了许多富有的买卖人和官员,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穷人。

香港、新加坡、台湾、日本和南朝鲜 ( 全都在远东 ) 的经验说明,广泛使用自由私人市场使这些国家能够在三十年中达到了美国花费了二百年才达到的成就。亚洲国家已经能从西方经验中受益,已经能借用技术,同时受益于外国技能和投资,因而缩短发展过程。中国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

最后,再提醒一句,谨防半途而废!我想起了南斯拉夫的例子。它第一个拒绝了苏联的计划模式,而代之以企业工人自治和有限的私人市场,这使它能迅速地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它停了下来,因为它没有进一步走向私有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它没能使财产权利成为可转让的 ( 可买卖的 ) 。结果是无休止的通货膨胀、社会动乱和经济困难。

中国改革的最初几步已经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只要继续进一步依靠自由私人市场,中国完全能取得进一步的巨大成功!

米尔顿·弗里德曼

现在何新先生已经老了,说实话,他对流动性概念的理解,以及他对弗里德曼的理论的骗局还是不足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所谓流动性过剩和当年的供给短缺理论一样,都仅仅是为了诱骗中国政府用自己的手卡住中国制造业的资金链,卡住中国制造业的脖子的目的。
我们今天回顾何新先生当年与弗里德曼的这一次的过招,回顾这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可以说正是以何新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人凭借独立批判的精神,让中国和俄罗斯东欧国家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历史道路,何新先生的独立批判精神是今天的国人最需要学习的。
现在昧国方面已经变招了,他们不再用所谓的供给短缺的理由来忽悠中国人,这一次他们用的是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理论来忽悠中国人,中国人能够识破昧国的这次变招吗?
如果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像当年的何新一样,具有着独立精神,批判精神,那么中国人识破对方的变招就并不难。
可以说由于这一次昧国动用了他们在中国经营了几十年的学界,舆论界势力,这一次昧国对中国的欺骗是铺天盖地的,而中国经济也已经面临了88年以来的最大的危机。
在昧国制造业空心化中国制造业蒸蒸日上的背景下,昧国要弄死中国,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欺骗中国。
可以说昧国对中国的欺骗和反欺骗,是中昧在经济领域的一次决战。
而这次中昧经济决战,中国需要的就是独立,批判精神。
何新吹什么牛,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从财税改革到加入世贸,哪样不是他反对的?这会儿想贪天功为己有了?
最爱靓颖 发表于 2015-9-17 22:52
何新吹什么牛,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从财税改革到加入世贸,哪样不是他反对的?这会儿想贪天功为己有了?
何新吹了财税改革是他搞的?
吹了加入世贸是他的功劳吗?
再说,这两件事本来就是有争议的,加入世贸当中是否对昧国让步太多?
财税改革分税制是不是导致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等等。
再说了,就算这两样何新错了,你要全盘否定何新吗?
何新吹了财税改革是他搞的?
吹了加入世贸是他的功劳吗?
再说,这两件事本来就是有争议的,加入世贸当 ...
全盘否定他?
他根本就不是一盘菜……
mmmmmmm 发表于 2015-9-17 23:12
全盘否定他?
他根本就不是一盘菜……
好了,你是一盘菜好了
当年人家是标准的中南海幕僚,高参,有什么文章可以直接提交给邓和李的。
在学者当中,谁能够比得过他?
好了,你是一盘菜好了
当年人家是标准的中南海幕僚,高参,有什么文章可以直接提交给邓和李的。
在学者 ...
恩,当年还有张保胜,严新等大师,直接“进出”上书房呢。
巩某某还直接给86上书,想叫停物权法呢。
mmmmmmm 发表于 2015-9-17 23:21
恩,当年还有张保胜,严新等大师,直接“进出”上书房呢。
张宝胜严新们可以到邓小平家里?
邓小平是直接问计何新经济政策的,邓都把何新当一盘菜,你却不当何新一盘菜,你还是把你和邓小平比一比吧
再说张宝胜严新们的东西不过是鬼神奇技淫巧一类的东西,而何新是苍生类政策
邓问何是问苍生不问鬼神的。
张宝胜严新们可以到邓小平家里?
邓小平是直接问计何新经济政策的,邓都把何新当一盘菜,你却不当何新一 ...
鬼神,苍生。

恩,那位老人大代表,某某兰,是代表人民行使最高权利的问苍生的代表吧。

就一个普通经济体公司,监事会董事会还必需有职工代表呢。
大忽悠还想弄个文化部长问文化苍生呢。
鬼神,苍生。

恩,那位老人大代表,某某兰,是代表人民行使最高权利的问苍生的代表吧。

不知道你说谁。
简单的说吧,高级领导或者说首长的时间很宝贵,随便一个人到他家中,你以为警卫部队会拿他怎么办?
就目前为止,对中国经济决策起到最大的智囊作用的就是何新。
学会尊重很重要。
不知道你说谁。
简单的说吧,高级领导或者说首长的时间很宝贵,随便一个人到他家中,你以为警卫部队会拿 ...
作为逗乐的高阶,大忽悠在此层面上值得尊重。
用经济学行骗 发表于 2015-9-17 23:28
张宝胜严新们可以到邓小平家里?
邓小平是直接问计何新经济政策的,邓都把何新当一盘菜,你却不当何新一 ...
扩大需求是中国目前最大问题

那么多地方没路没机场,下水道整修,扩大住房面积

需求大得很,不是控制来的

用经济学行骗 发表于 2015-9-17 23:38
不知道你说谁。
简单的说吧,高级领导或者说首长的时间很宝贵,随便一个人到他家中,你以为警卫部队会拿 ...


说这话脸真不红

何新边缘人物都不是,还敢说智囊,还敢说最大的智囊

智囊都是要领导人一起开会的。吴敬琏当年就为了价格闯关和紫阳真人当面吵了一架,闯关停了之后紫阳还道歉来的。

要说问计,何新当年倒是给邓写信说朱相不懂经济不堪大用,结果人让邓提拔成总理啦

民科,感情你还是历史学教授?
用经济学行骗 发表于 2015-9-17 23:38
不知道你说谁。
简单的说吧,高级领导或者说首长的时间很宝贵,随便一个人到他家中,你以为警卫部队会拿 ...


说这话脸真不红

何新边缘人物都不是,还敢说智囊,还敢说最大的智囊

智囊都是要领导人一起开会的。吴敬琏当年就为了价格闯关和紫阳真人当面吵了一架,闯关停了之后紫阳还道歉来的。

要说问计,何新当年倒是给邓写信说朱相不懂经济不堪大用,结果人让邓提拔成总理啦

民科,感情你还是历史学教授?
弗里德曼蠢的可以。
说这话脸真不红

何新边缘人物都不是,还敢说智囊,还敢说最大的智囊

你从理论上看推翻短缺的结论主张过剩具有多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吧?
扩大需求是中国目前最大问题

那么多地方没路没机场,下水道整修,扩大住房面积

中国现在最大问题是被央行乱搞导致贫血进而导致的需求不足
注意是生产需求的不足。
看到第一句话就不用往下看了

今天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渴望陷入中国这样的“深深困境中”
当年人家是标准的中南海幕僚,高参,有什么文章可以直接提交给邓和李的。
在学者当中,谁能够比得过他?

罗化生教授!
何新吹了财税改革是他搞的?
吹了加入世贸是他的功劳吗?
再说,这两件事本来就是有争议的,加入世贸当 ...
为啥全盘否定他?他的图腾研究我就不否定
凡事以洋大人的”金口玉言“是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君不见麦肯锡之流已经被驱逐了么

用经济学行骗 发表于 2015-9-17 23:51
你从理论上看推翻短缺的结论主张过剩具有多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吧?


罗教授,当年价格闯关失败就是物价暴涨引起的,就请你独立思考一下,如果生产过剩,价格放开应该是下跌才对,怎么可能暴涨呢

三角债本来就是计划经济特有的现象,天朝,前苏联,东欧都出现过很严重的三角债问题,你好意思说毛子生产过剩

事实上天朝三角债问题真正得以解决是在97国企改革之后,而80年代末还不到千亿规模的三角债90年代迅速膨胀到上万亿,这也是中央最终下定决心国企必须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用经济学行骗 发表于 2015-9-17 23:51
你从理论上看推翻短缺的结论主张过剩具有多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吧?


罗教授,当年价格闯关失败就是物价暴涨引起的,就请你独立思考一下,如果生产过剩,价格放开应该是下跌才对,怎么可能暴涨呢

三角债本来就是计划经济特有的现象,天朝,前苏联,东欧都出现过很严重的三角债问题,你好意思说毛子生产过剩

事实上天朝三角债问题真正得以解决是在97国企改革之后,而80年代末还不到千亿规模的三角债90年代迅速膨胀到上万亿,这也是中央最终下定决心国企必须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制造业确实卡住了
红袖添香夜读书 发表于 2015-9-18 08:57
罗教授,当年价格闯关失败就是物价暴涨引起的,就请你独立思考一下,如果生产过剩,价格放开应该是下跌 ...
不错,你确实进行了一定的独立思考。
当年的物价上涨与短缺有关,但更与货币紧缩以后导致的企业融资困难进而导致的生产困难有关。
货币紧缩,企业难以融资,难以生产,供给更加短缺,物价上涨,这个逻辑你应该懂得。
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早在79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市场机制早已在很多行业发挥作用了,当然了,不能说当时的中国的市场机制的发挥已经很充分,因而中国还是有一些领域是供给短缺的。
总的来看就是相当部分领域是过剩的,而又有相当部分领域是短缺的。
本来供给短缺,需求大于供给对于企业来说是大好事,但是因为错误的实施紧缩货币,结果企业看到了市场需求也不能开工生产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供给短缺从来不是坏事,是好事,但是生产过剩的问题则不好处理。
我想你现在应该能够理解俄罗斯当年物价上涨26倍的原因在哪里?
物价上涨26倍的原因就是俄罗斯央行紧缩货币导致的供给短缺的严重加剧,进而导致了物价的猛烈的剧烈的上涨。
至于你后面谈到的三角债的问题的解决,为什么三角债能够解决?
你以为是因为国企改革,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朱镕基直接的注销了国企的债务,换句话说,朱镕基是直接的给国企注入了流动性,从而解决了三角债问题。
而当年朱镕基注销国企债务,注销银行不良贷款的时候,吴敬琏也试图站出来反对,但是朱镕基是实干家,根本就不理会吴敬琏的那一套。
历史证明了,朱镕基的做法是正确的,这也是朱镕基的一个历史贡献之一。
经过国企集团化改革和注销债务,国企盈利迅速的上升,张维迎的所谓的国企是冰棍论不攻自破。
最爱靓颖 发表于 2015-9-18 08:08
为啥全盘否定他?他的图腾研究我就不否定
你还是好好去看我主贴提出的何新第一个在中国提出中国是生产过剩的论断,以及这个论断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吧
何新在经济界的第二个贡献是率先指出了新自由主义的欺骗,现在的人们对西方经济学多有警惕,这与何新的贡献是区分不开的。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当年在省图书馆最爱看的就是何新的书。
恩,当年还有张保胜,严新等大师,直接“进出”上书房呢。
何新是好几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了,他88时候到北大演讲为tg挡枪说服学生,是经过考验的,被小平看中并不奇怪

用经济学行骗 发表于 2015-9-18 12:44
不错,你确实进行了一定的独立思考。
当年的物价上涨与短缺有关,但更与货币紧缩以后导致的企业融资困难 ...


啥生产困难

你家何新不是说亲眼看到工厂商店库存堆积如山么

你是不是说你家何新在说谎

还部分过剩,来来来,历史发明家,给大家都说说都什么产品过剩
用经济学行骗 发表于 2015-9-18 12:44
不错,你确实进行了一定的独立思考。
当年的物价上涨与短缺有关,但更与货币紧缩以后导致的企业融资困难 ...


啥生产困难

你家何新不是说亲眼看到工厂商店库存堆积如山么

你是不是说你家何新在说谎

还部分过剩,来来来,历史发明家,给大家都说说都什么产品过剩
啥生产困难

你家何新不是说亲眼看到工厂商店库存堆积如山么

你可以穿越回去看下什么过剩。
当然了,何新是90年或91年调研的,已经结束了卡死货币的所谓关住货币老虎的政策。
因此当年他看到的情况和88年89年的情况不太一样。
但这更证明了我的观点,紧缩货币制造供给短缺。

用经济学行骗 发表于 2015-9-18 12:46
你还是好好去看我主贴提出的何新第一个在中国提出中国是生产过剩的论断,以及这个论断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 ...


提出论断他有什么解决方法?从财税改革,国企改制,到加入世贸无一不是他反对的。
用经济学行骗 发表于 2015-9-18 12:46
你还是好好去看我主贴提出的何新第一个在中国提出中国是生产过剩的论断,以及这个论断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 ...


提出论断他有什么解决方法?从财税改革,国企改制,到加入世贸无一不是他反对的。
何新是好几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了,他88时候到北大演讲为tg挡枪说服学生,是经过考验的,被小平看中并不奇怪
小平啥时看中他了?是十八子看中他,结果十八子~~~何新写的马屁劝进文那个恶心
提出论断他有什么解决方法?从财税改革,国企改制,到加入世贸无一不是反对的
( 1 )削价清理库存囤积品,换取资金回流,加速资金周转速度。

( 2 )降低利率,释放储蓄,鼓励消费,激活市场。

( 3 )抑制进口,积极鼓励出口;开拓国际市场,从而换取外汇。

( 4 )控制投资规模。

以上是何新提出的解决办法。
你肯定没有看主贴。

另外国企改制,私有化当然要反对。
至于财税改革,加入世贸你想说多少遍?
你认为财税改革就一定是对的,加入世贸就一定是对的?
就算何新在这两个方面看不准,那又算什么?
不要像苍蝇一样光盯着人家的缺点。
小平啥时看中他了?是十八子看中他,结果十八子~~~何新写的马屁劝进文那个恶心
你比较一下同时期的中国和俄罗斯。
当中国还在稳步增长的时候,俄罗斯物价一年涨了26倍,5年涨了5000倍。
请问中国领导人是不是比俄罗斯领导人强太多,包括当时的李是不是比盖达尔强太多?
为什么李名声那么臭?
还不就是他阻止了西方让中国俄罗斯一样下场的计划罢了。
李的历史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 1 )削价清理库存囤积品,换取资金回流,加速资金周转速度。

( 2 )降低利率,释放储蓄,鼓励消费 ...
算半拉子,财税改革国企改制加入世贸就是为了增强经济活力,增加有效供给~我根本不认为何新的生产过剩论是对的
你比较一下同时期的中国和俄罗斯。
当中国还在稳步增长的时候,俄罗斯物价一年涨了26倍,5年涨了5000倍 ...
中国的稳步增长来自八十年代释放的经济活力,十八子所做的就是延缓了国企改革,把难题积压下来,最后不得不由朱总理采取在八十年代末就提出的办法。
算半拉子,财税改革国企改制加入世贸就是为了增强经济活力,增加有效供给~我根本不认为何新的生产过剩论 ...
需求不足的话,你怎么增加供给?
不都是增加到仓库里?

最爱靓颖 发表于 2015-9-18 14:56
中国的稳步增长来自八十年代释放的经济活力,十八子所做的就是延缓了国企改革,把难题积压下来,最后不得 ...


朱镕基采用了80年代末提出的什么办法?
私有化?
朱镕基对国企改革做了很多工作,但也不是都对。
诸如下岗,你知道下岗的是一线工人还是机关干部?
朱镕基改革国企一是实施学习韩国财团的集团化,一是注销国企债务,注销银行不良资产。
你以为把国企都私有化了就好了?
另外你根本就不懂得80年代末的一些鼓躁如果真实施的话,中国会变成怎么样。
你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罢了。


最爱靓颖 发表于 2015-9-18 14:56
中国的稳步增长来自八十年代释放的经济活力,十八子所做的就是延缓了国企改革,把难题积压下来,最后不得 ...


朱镕基采用了80年代末提出的什么办法?
私有化?
朱镕基对国企改革做了很多工作,但也不是都对。
诸如下岗,你知道下岗的是一线工人还是机关干部?
朱镕基改革国企一是实施学习韩国财团的集团化,一是注销国企债务,注销银行不良资产。
你以为把国企都私有化了就好了?
另外你根本就不懂得80年代末的一些鼓躁如果真实施的话,中国会变成怎么样。
你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罢了。

用经济学行骗 发表于 2015-9-18 14:34
你可以穿越回去看下什么过剩。
当然了,何新是90年或91年调研的,已经结束了卡死货币的所谓关住货币老虎 ...
民科,何新所谓“生产过剩”是90年提出的,你还90或91调研

罗教授嘴里,89年经济短缺,90年经济过剩,经济都要让你整出神经病来啦
用经济学行骗 发表于 2015-9-18 14:34
你可以穿越回去看下什么过剩。
当然了,何新是90年或91年调研的,已经结束了卡死货币的所谓关住货币老虎 ...
呀,不是你说的相当部分生产过剩么?

一个例子都拿不出来?什么例子什么数据都没有这就是你罗教授治学的态度?
民科,何新所谓“生产过剩”是90年提出的,你还90或91调研

罗教授嘴里,89年经济短缺,90年经 ...
你还是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就会明白了
紧缩货币会不会造成短缺?
呀,不是你说的相当部分生产过剩么?

一个例子都拿不出来?什么例子什么数据都没有这就是你罗 ...
当时没有网络,当年的新闻都没有网络版,你想查去图书馆去查吧。
但简单的想想,中国当年实施市场化改革那么多年了,而且当年出口少,会没有过剩的行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