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海:向时常想念的人告别---向伟大的英雄们致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0:43:24
1  
       我还年轻的时候,一次被领导派去参与某老首长回忆录的写作。首长不出面,让他的旧部下坐在一起集体回忆。我陪了三天,只记下一件事:某年夏天桐柏军区的部队打进武汉,在敌人仓库里发现了一批罐头,他们凭商标上曲里拐弯的洋文判断出这是美国货,打开一罐来吃,味道非常不好。一会儿来了连里的文化教员,告诉他们刚刚吃下了一罐美国油墨。
  三天后我离开了那座宾馆,回来告诉领导说我罪受够了,换别人吧。果然换了别人。我以为事情过去了,但后来发觉,并没有忘记这件事。再以后,年复一年,我会时不时地想起他们,想念当年那些扛着美制卡宾枪冲进大武汉,神采飞扬地吃掉了一罐美国油墨的人。
  
2
  我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音乐会》有七十万字,我不知道这个长度是否开罪了读者,但实实在在开罪了一些专家朋友。他们认为在这个一切都已快餐化的时代, 强迫别人阅读七十万字是谋财害命。我口中唯唯,心里不服,直想大吼一声:这也是记忆,一些极为重要的有关中日韩民族历史的记忆,将它写出来是这些历史在考验我,现在我写完了,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
  不知何方圣哲早就说过一句名言:说出来是为了忘却。《音乐会》最后一稿改完,我迫不及待地换了一台新电脑。再也不会写这样的书了,我想,罪受够了。夜里放松地躺在床上,一时浮想联翩,脑海里又涌现出许多与《音乐会》类似的记忆。我有点紧张,我知道,如果我不能用一个短小的篇幅(我准备用三千字)将它们一古脑写出来,就有再次冒犯朋友将它们写成一部长篇的危险。不,我可不想彻底失去所有的朋友。
  
3
  时常会想念杨靖宇。
  1940年2月22日,弹尽粮绝、孑身一人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在辽宁省濛江县(现靖宇县)保安村以西五里的山路上拦住四个进山砍柴的中国人,与其中一个名叫赵廷喜的人谈了话。此前四万日伪军为搜捕他一个人已折腾了两个月。杨靖宇主动出现的原因是他脚上的棉鞋脱了帮,脚冻坏了,身上发烧,而且多日没吃东西了。杨靖宇身上还有九千元伪币,他请对方回到山下给自己买双棉鞋和一些吃的。这个叫赵廷喜的中国农民答应了,回到屯子里,迎面碰上日本特务李正新,后者也是个中国人,不过是个日夜都想帮助日本人抓到杨靖宇以领取赏金的中国人。赵廷喜一见李正新就害了怕,把发现杨靖宇的消息讲出来,李正新马上带他去日本警察所。第二天早上日军赶到,杨靖宇壮烈殉国。
  时常想念的不是英雄的死。英雄死去已六十余年矣!时常会设身处地想到将军死前的内心。他肯定觉得应当相信中国人才主动走出来与赵廷喜见面的,赵廷喜劝他投降,说眼下日本人和过去不一样了,只要你投降,他们就不杀你(其实他不知道,杨靖宇真要是主动投降,日本人不但不会杀他,还会让他做伪满州国的“军政 部长”)。史料记载(日本人的报导,但大体可信)杨靖宇这时心平气和地对他说:老乡啊,我们都是中国人,要是咱都投降了,中国就真的完了。这以后赵廷喜就拿上他的钱走了。杨靖宇该怎么办?
  他可以选择离开。但是他没有。他有理由怀疑这个中国人是否可以信赖,但他没办法怀疑每一个中国人。
  这一刻,这一个中国人就成了他为之奋斗牺牲的所有的中国人。
  偏偏这个中国人,没有给他带来棉鞋和食物,却引来了日本人。
  
4
  时不时地会想起周保中。
      1937年冬,数万日军对东满和下江(松花江下游)地区的抗联二路军展开大围剿。周保中将军指挥四军五军向西突围,自己则率领二路军总指挥部向东走,潜入乌苏里江西岸的密山,过了一些日子,因为西征部队失利回到勃利,他又率着自己的小队伍在一天一夜之间,冒着零下四十度的风雪严寒,从密山走回了勃利。
  不看地图的读者不明白,我为什么会时常想起这件事。看地图你就明白了,从密山到勃利,是从黑龙江省的东部走到中部,直线距离就有二百公里。
  老实说开头我从一位老抗联口中听到这件事时怎么也不敢相信。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不是走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他是在日伪军的重重围攻之中,将鞋子反绑在脚下(用以迷惑敌人)走完这些山路的。我不敢相信这件事,是因为即使你是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要在一天一夜走完二百公里山路也是难以想象的,何况他们根本就没有东西吃。
  我不相信这件事,就到《周保中将军游击日记》里去查证。果然,我在一则写于1939年11月的日记里查到了同样的记载。
  一个朋友读《音乐会》时提出过一个问题:你的人物一直在书中狂奔,这已经超过了人的体力极限,降低了本书的可信性。
  周保中将军真是个奇人。哪怕是在日寇围困得铁桶一般、二路军的前途最黯淡的日子里,也没有中断逐日写日记的习惯。据说他一直使用毛边纸和毛笔,写完一本就让警卫背上,背不动就找个地方埋起来。这些日记写得客观、详实,平静,让我们无法准确揣摩他当时的真实心境。但也就因为这些日记,我们明白了他和他的战友其实每日每时都生活在类似于最后一战的环境中,枪声一直在他的耳边嘹亮,他要不停地突围、退却、逃匿、转移。但是他仍然坚持记下当日的战况、军情甚至自己对许多事变的反应。这样一个人,生死肯定早已置之度外,但在记日记这件事上头,却认真、执拗得令人惊讶。
  可以想象他根本不是为自己写日记。置身在每日生死未卜的战争环境中,他和与他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不需要这些日记。他要写给的只能是时间和历史。
  丢失是难以避免的。1936年前的日记就在敌人的一次搜山中被焚毁。但以后的日记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经过将军的亲属和有关研究人员整理,出版时仍然有七十万字。
  我的《音乐会》写了三年,只有七十万字。周保中将军业余写作,三年内也写下了七十万字。
  
5  
  最近一些日子,越来越多地想念起吉林省宁安县马家大屯的马老太太和他的三个儿子。
  我是在《周保中将军游击日记》里发现马老太太这个名字的,可那上面的记载非常简略,后来在采访中,我从那些已至耄耋之年的老抗联口中,又听到了她的故事。
  马老太太的姓名已无人知晓,只知道抗联四军军长李延禄最早在宁安县拉队伍时,她就成了抗属,陆续将三个儿子送进了四军和五军。后来日本人攻进屯子,将它烧成一片白地,马老太太无家可归,自己也毅然加入了二路军,和儿子们一起行军作战,这时马老太太已是六十多的老人了。1937年冬,二路军主力在日寇围逼下破围西出,马老太太随同在五军当团长和营长的大儿子二儿子一同西上,小儿子则留下来守护密营,同时负责保护随我军一同西征的一个山林队首领的女人。所谓山林队,是好听的说法,说白了就是土匪。为了保存抗日力量,不让这支土匪队伍投敌,周保中和其首领约好,让后者带队伍和我军一同突围,我军另派人留在原地保护他的押寨夫人。若有半点差池,我军自会对自己人按破坏统一战线罪论处,也就是枪毙。大军西行之后,日军在千里长途中极尽围追堵截之能事,我军恶战连绵,马老太太的二儿子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哥哥的队伍和同在队伍中的母亲,毅然与敌搏斗,壮烈牺牲。在这次战斗中,我军大队也和随军西上的那支山林队断了联络,而这时留在山里的马老太太的三儿子也陷入了敌之重围,与外界断了联系。日本人天天搜山,扔下传单说周保中的二路军已全军覆没。三儿子和受他保护的匪首的押寨夫人独处在一个山洞里,自忖不能逃脱,彼此说了实话,原来此一押寨夫人竟是匪首抢来的,一直想逃,都没能逃得出去。三儿子在长久的等待之后不见大军回还,以为我军真地不会回来了,就想带着押寨夫人逃回故乡。逃跑并不顺利,但二人却产生了感情,做了夫妻。他们没想到的是大军却在这时回到了营地,更没想到的是匪首并没有死,也回到了原地,寻他的押寨夫人。后者已有身孕,纸自然包不住火,匪首大怒,拉开架势要二路军执行自己的纪律,不然就要翻脸,跑日本人那边去。出于维护抗日统一战线的原因,马老太太的大儿子马团长不待报告,就对三弟执行了纪律。等到周保中赶到,枪决已经执行。而马老太太的大儿子马团长,也在随后的一次向南突围的战斗中牺牲,随后,马老太太自己,也在儿子牺牲的同一场战斗中奋勇扑向敌人的狙击线,壮烈殉国。
  一直忘不了马老太太的原因是:当她的二儿子在西征中死去,大儿子以破坏纪律罪处决自己的三儿子时,这位老人家是一种什么心情?她为自己其实并无过错的三儿子求过情吗?他们母子一定见过最后一面,这时在母亲和儿子之间,又说过些什么?自己辛勤养大的三个儿子,于短短数月间,在自己的眼前一个个死去,她那颗苍老的心脏,又是怎么承受得住的?
  还有,当老人最后一次扑向日寇的狙击线时,真的不是想和儿子们一同离去吗?
  忘不了马老太太还有另一个原因:她的大儿子马团长处决了自己的三弟之后,那支山林队的首领真地没有投敌,他被抗联队伍说话算数的气魄震动了,直到队伍打光,最后一个人战死,也没有投降日寇。
  但是被夺回去的那位押寨夫人呢?那位已有身孕的押寨夫人后来生下了孩子吗?那个孩子是否活了下来了?如果今天还活着,他现在哪里?他知道自己父亲母亲的故事吗?1  
       我还年轻的时候,一次被领导派去参与某老首长回忆录的写作。首长不出面,让他的旧部下坐在一起集体回忆。我陪了三天,只记下一件事:某年夏天桐柏军区的部队打进武汉,在敌人仓库里发现了一批罐头,他们凭商标上曲里拐弯的洋文判断出这是美国货,打开一罐来吃,味道非常不好。一会儿来了连里的文化教员,告诉他们刚刚吃下了一罐美国油墨。
  三天后我离开了那座宾馆,回来告诉领导说我罪受够了,换别人吧。果然换了别人。我以为事情过去了,但后来发觉,并没有忘记这件事。再以后,年复一年,我会时不时地想起他们,想念当年那些扛着美制卡宾枪冲进大武汉,神采飞扬地吃掉了一罐美国油墨的人。
  
2
  我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音乐会》有七十万字,我不知道这个长度是否开罪了读者,但实实在在开罪了一些专家朋友。他们认为在这个一切都已快餐化的时代, 强迫别人阅读七十万字是谋财害命。我口中唯唯,心里不服,直想大吼一声:这也是记忆,一些极为重要的有关中日韩民族历史的记忆,将它写出来是这些历史在考验我,现在我写完了,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
  不知何方圣哲早就说过一句名言:说出来是为了忘却。《音乐会》最后一稿改完,我迫不及待地换了一台新电脑。再也不会写这样的书了,我想,罪受够了。夜里放松地躺在床上,一时浮想联翩,脑海里又涌现出许多与《音乐会》类似的记忆。我有点紧张,我知道,如果我不能用一个短小的篇幅(我准备用三千字)将它们一古脑写出来,就有再次冒犯朋友将它们写成一部长篇的危险。不,我可不想彻底失去所有的朋友。
  
3
  时常会想念杨靖宇。
  1940年2月22日,弹尽粮绝、孑身一人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在辽宁省濛江县(现靖宇县)保安村以西五里的山路上拦住四个进山砍柴的中国人,与其中一个名叫赵廷喜的人谈了话。此前四万日伪军为搜捕他一个人已折腾了两个月。杨靖宇主动出现的原因是他脚上的棉鞋脱了帮,脚冻坏了,身上发烧,而且多日没吃东西了。杨靖宇身上还有九千元伪币,他请对方回到山下给自己买双棉鞋和一些吃的。这个叫赵廷喜的中国农民答应了,回到屯子里,迎面碰上日本特务李正新,后者也是个中国人,不过是个日夜都想帮助日本人抓到杨靖宇以领取赏金的中国人。赵廷喜一见李正新就害了怕,把发现杨靖宇的消息讲出来,李正新马上带他去日本警察所。第二天早上日军赶到,杨靖宇壮烈殉国。
  时常想念的不是英雄的死。英雄死去已六十余年矣!时常会设身处地想到将军死前的内心。他肯定觉得应当相信中国人才主动走出来与赵廷喜见面的,赵廷喜劝他投降,说眼下日本人和过去不一样了,只要你投降,他们就不杀你(其实他不知道,杨靖宇真要是主动投降,日本人不但不会杀他,还会让他做伪满州国的“军政 部长”)。史料记载(日本人的报导,但大体可信)杨靖宇这时心平气和地对他说:老乡啊,我们都是中国人,要是咱都投降了,中国就真的完了。这以后赵廷喜就拿上他的钱走了。杨靖宇该怎么办?
  他可以选择离开。但是他没有。他有理由怀疑这个中国人是否可以信赖,但他没办法怀疑每一个中国人。
  这一刻,这一个中国人就成了他为之奋斗牺牲的所有的中国人。
  偏偏这个中国人,没有给他带来棉鞋和食物,却引来了日本人。
  
4
  时不时地会想起周保中。
      1937年冬,数万日军对东满和下江(松花江下游)地区的抗联二路军展开大围剿。周保中将军指挥四军五军向西突围,自己则率领二路军总指挥部向东走,潜入乌苏里江西岸的密山,过了一些日子,因为西征部队失利回到勃利,他又率着自己的小队伍在一天一夜之间,冒着零下四十度的风雪严寒,从密山走回了勃利。
  不看地图的读者不明白,我为什么会时常想起这件事。看地图你就明白了,从密山到勃利,是从黑龙江省的东部走到中部,直线距离就有二百公里。
  老实说开头我从一位老抗联口中听到这件事时怎么也不敢相信。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不是走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他是在日伪军的重重围攻之中,将鞋子反绑在脚下(用以迷惑敌人)走完这些山路的。我不敢相信这件事,是因为即使你是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要在一天一夜走完二百公里山路也是难以想象的,何况他们根本就没有东西吃。
  我不相信这件事,就到《周保中将军游击日记》里去查证。果然,我在一则写于1939年11月的日记里查到了同样的记载。
  一个朋友读《音乐会》时提出过一个问题:你的人物一直在书中狂奔,这已经超过了人的体力极限,降低了本书的可信性。
  周保中将军真是个奇人。哪怕是在日寇围困得铁桶一般、二路军的前途最黯淡的日子里,也没有中断逐日写日记的习惯。据说他一直使用毛边纸和毛笔,写完一本就让警卫背上,背不动就找个地方埋起来。这些日记写得客观、详实,平静,让我们无法准确揣摩他当时的真实心境。但也就因为这些日记,我们明白了他和他的战友其实每日每时都生活在类似于最后一战的环境中,枪声一直在他的耳边嘹亮,他要不停地突围、退却、逃匿、转移。但是他仍然坚持记下当日的战况、军情甚至自己对许多事变的反应。这样一个人,生死肯定早已置之度外,但在记日记这件事上头,却认真、执拗得令人惊讶。
  可以想象他根本不是为自己写日记。置身在每日生死未卜的战争环境中,他和与他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不需要这些日记。他要写给的只能是时间和历史。
  丢失是难以避免的。1936年前的日记就在敌人的一次搜山中被焚毁。但以后的日记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经过将军的亲属和有关研究人员整理,出版时仍然有七十万字。
  我的《音乐会》写了三年,只有七十万字。周保中将军业余写作,三年内也写下了七十万字。
  
5  
  最近一些日子,越来越多地想念起吉林省宁安县马家大屯的马老太太和他的三个儿子。
  我是在《周保中将军游击日记》里发现马老太太这个名字的,可那上面的记载非常简略,后来在采访中,我从那些已至耄耋之年的老抗联口中,又听到了她的故事。
  马老太太的姓名已无人知晓,只知道抗联四军军长李延禄最早在宁安县拉队伍时,她就成了抗属,陆续将三个儿子送进了四军和五军。后来日本人攻进屯子,将它烧成一片白地,马老太太无家可归,自己也毅然加入了二路军,和儿子们一起行军作战,这时马老太太已是六十多的老人了。1937年冬,二路军主力在日寇围逼下破围西出,马老太太随同在五军当团长和营长的大儿子二儿子一同西上,小儿子则留下来守护密营,同时负责保护随我军一同西征的一个山林队首领的女人。所谓山林队,是好听的说法,说白了就是土匪。为了保存抗日力量,不让这支土匪队伍投敌,周保中和其首领约好,让后者带队伍和我军一同突围,我军另派人留在原地保护他的押寨夫人。若有半点差池,我军自会对自己人按破坏统一战线罪论处,也就是枪毙。大军西行之后,日军在千里长途中极尽围追堵截之能事,我军恶战连绵,马老太太的二儿子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哥哥的队伍和同在队伍中的母亲,毅然与敌搏斗,壮烈牺牲。在这次战斗中,我军大队也和随军西上的那支山林队断了联络,而这时留在山里的马老太太的三儿子也陷入了敌之重围,与外界断了联系。日本人天天搜山,扔下传单说周保中的二路军已全军覆没。三儿子和受他保护的匪首的押寨夫人独处在一个山洞里,自忖不能逃脱,彼此说了实话,原来此一押寨夫人竟是匪首抢来的,一直想逃,都没能逃得出去。三儿子在长久的等待之后不见大军回还,以为我军真地不会回来了,就想带着押寨夫人逃回故乡。逃跑并不顺利,但二人却产生了感情,做了夫妻。他们没想到的是大军却在这时回到了营地,更没想到的是匪首并没有死,也回到了原地,寻他的押寨夫人。后者已有身孕,纸自然包不住火,匪首大怒,拉开架势要二路军执行自己的纪律,不然就要翻脸,跑日本人那边去。出于维护抗日统一战线的原因,马老太太的大儿子马团长不待报告,就对三弟执行了纪律。等到周保中赶到,枪决已经执行。而马老太太的大儿子马团长,也在随后的一次向南突围的战斗中牺牲,随后,马老太太自己,也在儿子牺牲的同一场战斗中奋勇扑向敌人的狙击线,壮烈殉国。
  一直忘不了马老太太的原因是:当她的二儿子在西征中死去,大儿子以破坏纪律罪处决自己的三儿子时,这位老人家是一种什么心情?她为自己其实并无过错的三儿子求过情吗?他们母子一定见过最后一面,这时在母亲和儿子之间,又说过些什么?自己辛勤养大的三个儿子,于短短数月间,在自己的眼前一个个死去,她那颗苍老的心脏,又是怎么承受得住的?
  还有,当老人最后一次扑向日寇的狙击线时,真的不是想和儿子们一同离去吗?
  忘不了马老太太还有另一个原因:她的大儿子马团长处决了自己的三弟之后,那支山林队的首领真地没有投敌,他被抗联队伍说话算数的气魄震动了,直到队伍打光,最后一个人战死,也没有投降日寇。
  但是被夺回去的那位押寨夫人呢?那位已有身孕的押寨夫人后来生下了孩子吗?那个孩子是否活了下来了?如果今天还活着,他现在哪里?他知道自己父亲母亲的故事吗?
向伟大的烈士们致敬!!
可歌可泣的烈士!
都是好样的,可敬的!
向伟大的抗日英雄们致敬
献回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