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失西域:高仙芝战败改写中亚河中地区历史走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34:54
唐玄宗失西域:高仙芝战败改写中亚河中地区历史走向

2015年08月11日  来源:北京青年报 



  唐高宗时期全图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

  唐玄宗时期全图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

  唐中后期全图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

  ◎贾月洋

  最近上映的电影《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信仰基督教的大秦东罗马帝国使臣向唐玄宗李隆基提议双方夹击大食阿拉伯帝国,而生性喜好边功的玄宗天子此时却异常冷静,指着地图,一口回绝了大秦使者的请求,称若灭掉夹在两国中间的大食,两国接壤后还会有新的问题。

  我们先不说以当时两国的实力能不能灭掉阿拉伯帝国,也遑论玄宗天子此时心里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样,这个桥段里面的诸多细节,本身就值得反复玩味。

  真实名称

  “大秦”和“大食”才是唐朝官方记载的称呼

  首先,“大秦东罗马帝国”和“大食阿拉伯帝国”这样的名称设置,应该是为了方便观众理解。“大秦”和“大食”,才是唐朝官方记载中对他们的称呼。

  “大秦”早在汉代便已出现,专指当时的罗马帝国,而唐朝人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则更常用“拂菻”一词,其本义为何,争论不一。

  历史学家张星烺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主编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列举了“拂菻”读音来源的多种说法,并称自己支持俄国学者的讲法,同时列举了其他证据,称“拂菻”的读音乃是来自对西欧“法兰克”人的称呼,后不断东传,便以此名代指西方,而专指强大的东罗马帝国。明代用于代指西欧国家的“佛郎机”一名,也源于此。在唐代,因罗马帝国一脉相承,“拂菻”和“大秦”之名,有时也混同使用。

  与此同时,大秦的基督徒出使唐朝,也并非空穴来风。宋朝编纂的资料汇编《册府元龟》中有记载,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五月,拂菻国王派遣“大德僧”来唐朝觐。当时,各国宗教人士统称为“僧”,来自东罗马帝国的大德僧,其人当为基督徒无疑。其实,基督教在唐朝,也颇有影响。

  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在西安出土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面清楚地记载了从唐太宗到唐德宗近一百五十年来大秦(东罗马帝国)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受唐王朝历代帝王尊崇而香火兴旺的故事。基督徒作为使臣出使唐朝,并受唐玄宗礼遇,也有它深刻的历史背景。

  版图变迁

  唐王朝西北边疆的步步后撤

  当然,这个电影桥段也并非没有槽点。我们单说电影中唐玄宗面前的那幅地图。

  这幅地图,相信任何人都不会陌生。唐高宗治下疆域鼎盛时期的全图,跨有东西突厥旧地,深入中亚,与大食接壤,四夷来朝,远国宾服,何等豪迈。电影中的那幅地图,也以此为蓝本。不过,这个版图却维持了没有多久,唐玄宗所君临的天下,也早就不是这个样子了,而是下面这个样子:

  此时,距离高宗疆域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突厥复国,大食东进,吐蕃也与唐朝屡屡交战,但唐王朝对西域的管控始终相对稳定,由此“与大秦一道夹击大食”的提议才成为可能。无奈成也玄宗,败也玄宗,这位在位四十余年的天子所君临的天下,不久也将支离破碎,而西域更是从此开始一步步脱离唐朝统治的,这原因,还得追溯到我们熟悉的安史之乱,而唐王朝后来的疆域,又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个时候,唐王朝西北边疆已全线后撤,西域尽为吐蕃所有。那么,唐王朝的西北边疆是如何一步一步后撤的,玄宗当政之时发生了哪些故事,埋下了西域最终为吐蕃所有的种子呢?这一切,都要从唐朝名将高仙芝说起。

  怛罗斯之战

  高仙芝战败改写中亚河中地区历史走向

  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河西节度使高仙芝正在怛罗斯城附近思索如何与强敌大食交战。这位在唐为官的高丽人,一年前刚刚因为讨伐中亚的石国获胜并俘虏国王而加官晋爵,如今却因石国王子引来大食军队而在此相持五天之久。此时他还不知道,之后可能也不会知道,中亚河中地区的历史走向即将因为他的战败而被改写。

  此时,唐王朝灭亡西突厥统治西域,已经将近百年,原来附属于西突厥的各小国逐渐成为唐朝的附属,较有名的有康、安、米、曹、石、何、史、火寻、戊地等九个粟特国家,都以昭武为氏,称为“昭武九姓”,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皆为九姓后裔。粟特人尤善于经商,唐王朝击溃西突厥管控丝路,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强国大食接壤,再加上原有的强邻吐蕃,都有意向西域进一步发展。就像电影中说的,接壤之后还会有新的问题。由此,唐、吐蕃、大食的互动关系,以及西域各小国与各大国间的关系,挑动关河,风起云涌。

  怛罗斯,在今哈萨克斯坦塔拉斯附近,沿塔拉斯河而得名。玄奘法师西行,曾途经此城,称“城周八九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其他并没有什么突出的特征,就是这样一座普通的小城,即将见证两个大国的对抗。

  再说我们这位高大人,虽然姿容甚美,勇武过人,遇事决断,但不免生性贪财,连攻打石国的动机是否纯正都有待商议。就在前一年,还是安西节度使的高仙芝假装与石国议和,却又引兵偷袭,俘虏石国国王及其部众,其余老弱全部屠杀,掠得宝石十多斛,黄金装了五六骆驼,以及其他牲口杂货全都送进了自己家,顺便还将石国国王,以及之前俘虏的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等等都献给玄宗皇帝,玄宗大喜。高仙芝因此受封开府仪同三司,位极人臣,不久调任河西节度使,代替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可谓名利双收。

  但此举使得河中各国一片哗然,逃走的石国王子到各国游说,痛陈高仙芝的贪暴之行,各国愤然不平,才谋划引大食进攻安西四镇。高仙芝闻讯,尽起所部各族兵士三万多人进攻大食,到怛罗斯城与大食主力相遇,相持已有五日。此时思索战术的高仙芝,万万没有料到当地的葛逻禄人临场倒戈,和大食夹击唐军,唐军由此被杀得大败,三万余众仅剩几千人。

  怛罗斯城的这场战败,在当时并没有太多的记载。或许是高仙芝避讳战败,或许是淹没在玄宗天子万寿无疆的山呼呐喊之下,或许人们觉得这只不过是一场正常不过的战败,就像之前的那些战役那样,早晚还会打回来的。后来人依据结果,称这是唐王朝彻底失去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的标志,当时人似乎也没有这种意识,因为生活在天宝十载(公元751年)的人,还不知道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会发生什么事情。高大人之后也是官运亨通,并没有受到这场战败太多影响。

  治军严谨

  岑参赋诗称赞封常清

  提起高仙芝,也就不能不提他的重要副手封常清。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有一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单道封常清军容之盛,道是: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多么豪气干云,一派盛唐气象跃然纸上。可是我们的主角封常清的结局,却并没有诗里面所期望的那样美好,就像唐朝在西域的管控一样,终期于尽。

  自开元年间以来,这位细瘦、腿短、跛足的封大夫一直追随高仙芝,鞍前马后,屡建奇勋。开元末年,高仙芝奉命平定达奚部落叛乱,封常清暗中在幕府写作报捷书信一封,信中将行军沿线的房屋泉水位置、敌军概况、缴获情况及战略战术等等全部涉及,凡是高仙芝想禀报的内容无所不包。仙芝一看,大吃一惊,从此对封常清刮目相看,便不断向上级推举这位异人,封氏从此平步青云,晋身仕途。

  此后,高仙芝每次出兵,都委派封常清留守主事。有一次高仙芝出征,其乳母之子对留后封常清不敬,封氏为整肃军纪,杖杀了这位郎将,即使高仙芝的妻子和乳母求情也无动于衷。最后高仙芝也没有让封常清难堪,从此军中肃然。但封氏生性勤俭,赏罚严明,也颇得人心。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封常清入朝代理御史大夫之职,此后才有岑参那句“亚相(御史大夫的美称)勤王甘苦辛”的美赞。

  防务空虚

  吐蕃趁机而入,屡犯西川乃至长安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三镇节度的安禄山,以讨杨国忠清君侧为名,尽起所部兵马,并周边各部族总计十五万众南下,所到之处,望风瓦解,不战而降、弃城奔走之众,不计其数。高、封二人乃至西域的命运,都与这场叛乱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为了尽快平息叛乱,玄宗皇帝号令天下将兵,各方节度纷纷入朝,其中也包括时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

  当时的封常清,还算备受重视,玄宗派他向东招募勇士,十天之内已有六万之众,但大都是市井之人,未经训练,良莠不齐,一战而败,狼狈撤退,退兵之时偶遇老上司高仙芝,建议其退守潼关,徐图发展,高仙芝听从其言。此时玄宗得知封常清兵败,削去其所有官爵,以白衣之身在高仙芝军中效力。而监军边令诚与高、封二人积怨日深,这位玄宗皇帝派来指导工作的宦官向来与高、封二人关系不好,见二人退兵,便以此为名奏报玄宗,趁着二人从前线退兵的工夫向玄宗皇帝奏报二人兵败逗留、克扣军粮,正在气头上的玄宗皇帝二话不说,当即下旨在军中诛杀高、封二人。

  此后,玄宗起用前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命其率河西、陇右、朔方及高、封旧部二十余万人与安禄山战。但军中互相不协,号令不一,人无斗志,最终大败。哥舒翰被自己部将执送安禄山帐下,委曲求全才得活,最终被安禄山暗中处死。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败亡之后,河西防务空虚,一直有意向西域进一步发展的吐蕃便趁机而入,封锁道路,并屡屡进攻西川乃至长安,唐王朝在西域的驻军陷入半隔离状态。

  之后又过了三十多年,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之前借以绕路通行西域的回鹘道被吐蕃彻底切断,“安西由是遂绝,莫知存亡”。由此,唐王朝最终彻底失去对西域的管控,而这一切的开端,都指向了玄宗朝。

  其实平心而论,整个唐朝对西域的经略,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拉锯”状态,空间上或远或近,时间上或长或短,根本没有一个确定的边疆。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彻底失去对西域的管控。起初安禄山拜在杨贵妃膝下为养子,由此逐渐坐大;后来又因为跟杨贵妃堂兄杨国忠关系不协而最终起兵,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杨贵妃都不可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在玄宗晚年的好大喜功。到了宋朝,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感叹“智勇多困于所溺”。考察唐玄宗晚年和杨贵妃的这一段故事,欧阳修所言,岂非无道理啊!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8-11/7460743.shtml


唐玄宗失西域:高仙芝战败改写中亚河中地区历史走向

2015年08月11日  来源:北京青年报 



  唐高宗时期全图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

  唐玄宗时期全图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

  唐中后期全图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

  ◎贾月洋

  最近上映的电影《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信仰基督教的大秦东罗马帝国使臣向唐玄宗李隆基提议双方夹击大食阿拉伯帝国,而生性喜好边功的玄宗天子此时却异常冷静,指着地图,一口回绝了大秦使者的请求,称若灭掉夹在两国中间的大食,两国接壤后还会有新的问题。

  我们先不说以当时两国的实力能不能灭掉阿拉伯帝国,也遑论玄宗天子此时心里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样,这个桥段里面的诸多细节,本身就值得反复玩味。

  真实名称

  “大秦”和“大食”才是唐朝官方记载的称呼

  首先,“大秦东罗马帝国”和“大食阿拉伯帝国”这样的名称设置,应该是为了方便观众理解。“大秦”和“大食”,才是唐朝官方记载中对他们的称呼。

  “大秦”早在汉代便已出现,专指当时的罗马帝国,而唐朝人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则更常用“拂菻”一词,其本义为何,争论不一。

  历史学家张星烺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主编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列举了“拂菻”读音来源的多种说法,并称自己支持俄国学者的讲法,同时列举了其他证据,称“拂菻”的读音乃是来自对西欧“法兰克”人的称呼,后不断东传,便以此名代指西方,而专指强大的东罗马帝国。明代用于代指西欧国家的“佛郎机”一名,也源于此。在唐代,因罗马帝国一脉相承,“拂菻”和“大秦”之名,有时也混同使用。

  与此同时,大秦的基督徒出使唐朝,也并非空穴来风。宋朝编纂的资料汇编《册府元龟》中有记载,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五月,拂菻国王派遣“大德僧”来唐朝觐。当时,各国宗教人士统称为“僧”,来自东罗马帝国的大德僧,其人当为基督徒无疑。其实,基督教在唐朝,也颇有影响。

  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在西安出土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面清楚地记载了从唐太宗到唐德宗近一百五十年来大秦(东罗马帝国)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受唐王朝历代帝王尊崇而香火兴旺的故事。基督徒作为使臣出使唐朝,并受唐玄宗礼遇,也有它深刻的历史背景。

  版图变迁

  唐王朝西北边疆的步步后撤

  当然,这个电影桥段也并非没有槽点。我们单说电影中唐玄宗面前的那幅地图。

  这幅地图,相信任何人都不会陌生。唐高宗治下疆域鼎盛时期的全图,跨有东西突厥旧地,深入中亚,与大食接壤,四夷来朝,远国宾服,何等豪迈。电影中的那幅地图,也以此为蓝本。不过,这个版图却维持了没有多久,唐玄宗所君临的天下,也早就不是这个样子了,而是下面这个样子:

  此时,距离高宗疆域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突厥复国,大食东进,吐蕃也与唐朝屡屡交战,但唐王朝对西域的管控始终相对稳定,由此“与大秦一道夹击大食”的提议才成为可能。无奈成也玄宗,败也玄宗,这位在位四十余年的天子所君临的天下,不久也将支离破碎,而西域更是从此开始一步步脱离唐朝统治的,这原因,还得追溯到我们熟悉的安史之乱,而唐王朝后来的疆域,又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个时候,唐王朝西北边疆已全线后撤,西域尽为吐蕃所有。那么,唐王朝的西北边疆是如何一步一步后撤的,玄宗当政之时发生了哪些故事,埋下了西域最终为吐蕃所有的种子呢?这一切,都要从唐朝名将高仙芝说起。

  怛罗斯之战

  高仙芝战败改写中亚河中地区历史走向

  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河西节度使高仙芝正在怛罗斯城附近思索如何与强敌大食交战。这位在唐为官的高丽人,一年前刚刚因为讨伐中亚的石国获胜并俘虏国王而加官晋爵,如今却因石国王子引来大食军队而在此相持五天之久。此时他还不知道,之后可能也不会知道,中亚河中地区的历史走向即将因为他的战败而被改写。

  此时,唐王朝灭亡西突厥统治西域,已经将近百年,原来附属于西突厥的各小国逐渐成为唐朝的附属,较有名的有康、安、米、曹、石、何、史、火寻、戊地等九个粟特国家,都以昭武为氏,称为“昭武九姓”,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皆为九姓后裔。粟特人尤善于经商,唐王朝击溃西突厥管控丝路,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强国大食接壤,再加上原有的强邻吐蕃,都有意向西域进一步发展。就像电影中说的,接壤之后还会有新的问题。由此,唐、吐蕃、大食的互动关系,以及西域各小国与各大国间的关系,挑动关河,风起云涌。

  怛罗斯,在今哈萨克斯坦塔拉斯附近,沿塔拉斯河而得名。玄奘法师西行,曾途经此城,称“城周八九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其他并没有什么突出的特征,就是这样一座普通的小城,即将见证两个大国的对抗。

  再说我们这位高大人,虽然姿容甚美,勇武过人,遇事决断,但不免生性贪财,连攻打石国的动机是否纯正都有待商议。就在前一年,还是安西节度使的高仙芝假装与石国议和,却又引兵偷袭,俘虏石国国王及其部众,其余老弱全部屠杀,掠得宝石十多斛,黄金装了五六骆驼,以及其他牲口杂货全都送进了自己家,顺便还将石国国王,以及之前俘虏的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等等都献给玄宗皇帝,玄宗大喜。高仙芝因此受封开府仪同三司,位极人臣,不久调任河西节度使,代替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可谓名利双收。

  但此举使得河中各国一片哗然,逃走的石国王子到各国游说,痛陈高仙芝的贪暴之行,各国愤然不平,才谋划引大食进攻安西四镇。高仙芝闻讯,尽起所部各族兵士三万多人进攻大食,到怛罗斯城与大食主力相遇,相持已有五日。此时思索战术的高仙芝,万万没有料到当地的葛逻禄人临场倒戈,和大食夹击唐军,唐军由此被杀得大败,三万余众仅剩几千人。

  怛罗斯城的这场战败,在当时并没有太多的记载。或许是高仙芝避讳战败,或许是淹没在玄宗天子万寿无疆的山呼呐喊之下,或许人们觉得这只不过是一场正常不过的战败,就像之前的那些战役那样,早晚还会打回来的。后来人依据结果,称这是唐王朝彻底失去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的标志,当时人似乎也没有这种意识,因为生活在天宝十载(公元751年)的人,还不知道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会发生什么事情。高大人之后也是官运亨通,并没有受到这场战败太多影响。

  治军严谨

  岑参赋诗称赞封常清

  提起高仙芝,也就不能不提他的重要副手封常清。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有一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单道封常清军容之盛,道是: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多么豪气干云,一派盛唐气象跃然纸上。可是我们的主角封常清的结局,却并没有诗里面所期望的那样美好,就像唐朝在西域的管控一样,终期于尽。

  自开元年间以来,这位细瘦、腿短、跛足的封大夫一直追随高仙芝,鞍前马后,屡建奇勋。开元末年,高仙芝奉命平定达奚部落叛乱,封常清暗中在幕府写作报捷书信一封,信中将行军沿线的房屋泉水位置、敌军概况、缴获情况及战略战术等等全部涉及,凡是高仙芝想禀报的内容无所不包。仙芝一看,大吃一惊,从此对封常清刮目相看,便不断向上级推举这位异人,封氏从此平步青云,晋身仕途。

  此后,高仙芝每次出兵,都委派封常清留守主事。有一次高仙芝出征,其乳母之子对留后封常清不敬,封氏为整肃军纪,杖杀了这位郎将,即使高仙芝的妻子和乳母求情也无动于衷。最后高仙芝也没有让封常清难堪,从此军中肃然。但封氏生性勤俭,赏罚严明,也颇得人心。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封常清入朝代理御史大夫之职,此后才有岑参那句“亚相(御史大夫的美称)勤王甘苦辛”的美赞。

  防务空虚

  吐蕃趁机而入,屡犯西川乃至长安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三镇节度的安禄山,以讨杨国忠清君侧为名,尽起所部兵马,并周边各部族总计十五万众南下,所到之处,望风瓦解,不战而降、弃城奔走之众,不计其数。高、封二人乃至西域的命运,都与这场叛乱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为了尽快平息叛乱,玄宗皇帝号令天下将兵,各方节度纷纷入朝,其中也包括时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

  当时的封常清,还算备受重视,玄宗派他向东招募勇士,十天之内已有六万之众,但大都是市井之人,未经训练,良莠不齐,一战而败,狼狈撤退,退兵之时偶遇老上司高仙芝,建议其退守潼关,徐图发展,高仙芝听从其言。此时玄宗得知封常清兵败,削去其所有官爵,以白衣之身在高仙芝军中效力。而监军边令诚与高、封二人积怨日深,这位玄宗皇帝派来指导工作的宦官向来与高、封二人关系不好,见二人退兵,便以此为名奏报玄宗,趁着二人从前线退兵的工夫向玄宗皇帝奏报二人兵败逗留、克扣军粮,正在气头上的玄宗皇帝二话不说,当即下旨在军中诛杀高、封二人。

  此后,玄宗起用前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命其率河西、陇右、朔方及高、封旧部二十余万人与安禄山战。但军中互相不协,号令不一,人无斗志,最终大败。哥舒翰被自己部将执送安禄山帐下,委曲求全才得活,最终被安禄山暗中处死。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败亡之后,河西防务空虚,一直有意向西域进一步发展的吐蕃便趁机而入,封锁道路,并屡屡进攻西川乃至长安,唐王朝在西域的驻军陷入半隔离状态。

  之后又过了三十多年,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之前借以绕路通行西域的回鹘道被吐蕃彻底切断,“安西由是遂绝,莫知存亡”。由此,唐王朝最终彻底失去对西域的管控,而这一切的开端,都指向了玄宗朝。

  其实平心而论,整个唐朝对西域的经略,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拉锯”状态,空间上或远或近,时间上或长或短,根本没有一个确定的边疆。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彻底失去对西域的管控。起初安禄山拜在杨贵妃膝下为养子,由此逐渐坐大;后来又因为跟杨贵妃堂兄杨国忠关系不协而最终起兵,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杨贵妃都不可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在玄宗晚年的好大喜功。到了宋朝,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感叹“智勇多困于所溺”。考察唐玄宗晚年和杨贵妃的这一段故事,欧阳修所言,岂非无道理啊!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8-11/7460743.shtml


大唐的开放体制和文化,经济实力,大家都知道
但是让突厥复国、吐蕃坐大,战略上还是有问题
kong11jun 发表于 2015-8-11 16:41
大唐的开放体制和文化,经济实力,大家都知道
但是让突厥复国、吐蕃坐大,战略上还是有问题
吐蕃怎么不让他坐大?高原跟乌龟壳一样,不行人家就缩回去.
改变历史走向的安史之乱
唐末时,土蕃不是已经彻底垮台了嘛,半数下山归顺,剩下百分千裂。

之后还有西辽啊!
土蕃闹独立、进犯中原,固然可恨。但作为忠诚的佛徒,土蕃后期奋全力与绿教在中亚和西亚大战几十年,顽强地将绿教挡在高原和南亚以外,是立了大功的。

相比之下,今天的密宗勾结外敌,挂佛之名将坏事做尽,丢尽了老祖宗的脸啊!
土蕃闹独立、进犯中原,固然可恨。但作为忠诚的佛徒,土蕃后期奋全力与绿教在中亚和西亚大战几十年,顽强地 ...
哎,何必敌视穆斯林呢?
惟有淫者留其名 发表于 2015-8-11 20:14
哎,何必敌视穆斯林呢?
先来两斤回锅肉?
先来两斤回锅肉?
我不喜欢回锅肉,我喜欢吃红烧腐竹烧肉。。。
高仙芝不是高句丽人吗,怎么说是高丽人
湘北海岸 发表于 2015-8-11 17:29
吐蕃怎么不让他坐大?高原跟乌龟壳一样,不行人家就缩回去.
历史没法更改,但是可以讨论
唐朝时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同时崛起,被两大游牧民族夹击几十年,
即使我们找出种种理由认为没办法,也不能不承认战略上陷入被动
战略的本质是时间,现在没办法了,那就是以前做的事有问题
具体说到乌龟壳,就是不能让它伸出4只爪子,云南、新疆、河西走廊、南亚
南亚我们管不了,云南呢?新疆呢?还有离我们核心区最近的河西走廊呢?
汉朝对匈奴的战略,就是西出阳关,“断匈奴右臂,张中国之腋”,最后直捣黄龙
文成公主和亲,是否和汉朝一样考虑,谋的是最后解决?
个人感觉唐朝的扩张,战略思维不如汉朝,如果仅仅为了大,那很快就会崩塌
kong11jun 发表于 2015-8-12 12:34
历史没法更改,但是可以讨论
唐朝时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同时崛起,被两大游牧民族夹击几十年,
即使我 ...
这点倒是,唐朝无序的扩张到最后被反噬.
dddd_dh_2008 发表于 2015-8-11 19:09
土蕃闹独立、进犯中原,固然可恨。但作为忠诚的佛徒,土蕃后期奋全力与绿教在中亚和西亚大战几十年,顽强地 ...
吐蕃当时的人口有多少?
湘北海岸 发表于 2015-8-12 13:11
吐蕃当时的人口有多少?
当时人口比以后多,号称800万;当时唐朝好像才过千万
薛仁贵到青海,是10万大军,而吐蕃是40万
kong11jun 发表于 2015-8-12 13:38
当时人口比以后多,号称800万;当时唐朝好像才过千万
薛仁贵到青海,是10万大军,而吐蕃是40万
唐朝人口峰值是天宝年,认为达到8000w.
查了一下,唐朝人口最低时2200万,多的时候(安史之乱前)8000多万  
kong11jun 发表于 2015-8-12 13:43
查了一下,唐朝人口最低时2200万,多的时候(安史之乱前)8000多万
时至今日,吐蕃在公众视野中很少出现,其实作为青藏高原政权的巅峰,不应该是今天这个无人问津的位置.
湘北海岸 发表于 2015-8-12 13:51
时至今日,吐蕃在公众视野中很少出现,其实作为青藏高原政权的巅峰,不应该是今天这个无人问津的位置.
辉煌的时间太短了,历史上昙花一现。哪比得上汉祚绵绵  
kong11jun 发表于 2015-8-12 13:38
当时人口比以后多,号称800万;当时唐朝好像才过千万
薛仁贵到青海,是10万大军,而吐蕃是40万
土蕃当时的人口应该在200万以内。

土蕃末期由于天祸和内部的矛盾激化,瞬间分裂解体,当时下山投汉找饭吃的人,有好几十万,按当时的说法已经是近半人口。
哎,何必敌视穆斯林呢?
绿绿乃人类癌症,必须除之
没用,从汉代开始的模式就注定了无法在那里永久经营下去,胜负没什么差别。

秦始皇攻下岭南,中国人最终能站住脚,但朝鲜汉四郡就收不住,连早拿下的交趾最后都丢了,就别说西域了。
绿绿乃人类癌症,必须除之
你这话有依据吗?怎呢就毒瘤了?我们这些没信仰的人估计体会不到呀。
fbi1982426 发表于 2015-8-14 21:41
绿绿乃人类癌症,必须除之
没绿绿就没有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就没有文艺复兴,也不会有大航海和近代工业革命

不要把现在的极端主义绿绿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绿绿相提并论,当年人家可是文明的灯塔
没绿绿就没有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就没有文艺复兴,也不会有大航海和近代工业革命

不要把现在的极端主 ...
是,应该说清楚是现在的绿绿。绿绿在其黄金时期是对人类历史有过贡献,但进入21世纪后绿绿反而日益走向保守落后和极端,开历史倒车,思维还停留在几个世纪前,对人类文明没再做出过任何贡献。至于极端绿绿,那是必须根除的毒瘤。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5-8-15 11:14
没绿绿就没有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就没有文艺复兴,也不会有大航海和近代工业革命

不要把现在的极端主 ...
文艺复兴,起家时是先鼓吹东方中国风。 明朝灭亡满清上位,欧洲才改吹伪希腊。

火枪火炮,原来一直认为是经中东绿邪传入欧洲,但近年发现,应为从金帐汗国传入欧洲,北欧是中介。

工业革命早期的技术,大多来自于中国,比如炼钢技术就是明朝中国输出品,还有炼锌也是中国技术,陶瓷也是,活字印刷也是。

航海技术,包括绿邪在内,全部源自中国。中国船队至少在宋朝时期已经跑到欧洲,元朝时期,回回奸商从元朝朝庭拿低息贷款,在中国造船来跑中东到中国的航线。 明朝时期,来华欧洲人得到朝庭的宽待,海图、信号旗、都是从中国学走的。
dddd_dh_2008 发表于 2015-8-11 19:09
土蕃闹独立、进犯中原,固然可恨。但作为忠诚的佛徒,土蕃后期奋全力与绿教在中亚和西亚大战几十年,顽强地 ...
大食跟唐朝打的坦罗斯之战后果被吹嘘得过头了 坦罗斯之战后大食跟唐朝继续有外交往来 安史之乱的时候大食还出兵帮唐平叛

相比之下 1141年西辽帝耶律大石跟塞尔柱帝国算端桑贾尔打的卡特万之战才是全国之战 攸关生死 结果桑贾尔算端重伤 大丞相阵亡 号称河西头号强国塞塞尔柱帝国很快崩溃
真正的突厥,在耶律大石建立西辽的时期,就已经给打垮了。  蒙古西征时全力屠奸和抢劫剩下的突厥团伙,到元朝建立时,突厥就已经基本绝了。 突厥 = 突绝

现在称突厥的,全部都是冒牌货。
mononoke 发表于 2015-8-16 11:25
大食跟唐朝打的坦罗斯之战后果被吹嘘得过头了 坦罗斯之战后大食跟唐朝继续有外交往来 安史之乱的时候大食 ...
耶律大石东方不亮西方亮~
jakepoulking 发表于 2015-8-11 18:06
改变历史走向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彻底失去了争夺中亚的实力。
湘北海岸 发表于 2015-8-12 13:06
这点倒是,唐朝无序的扩张到最后被反噬.
扯谈。怛罗斯之后一年多安西就已经恢复,并且开始再次对外征战。黑衣大食此时却因为西方的战事无瑕东顾。可惜,安史之乱来了
冰冰冷有点苦 发表于 2015-8-24 14:45
扯谈。怛罗斯之后一年多安西就已经恢复,并且开始再次对外征战。黑衣大食此时却因为西方的战事无瑕东顾。 ...
我指的是唐朝和西罗马很类似,无序的扩张,没有一个既定战略导致最后被周边各民族反噬.

湘北海岸 发表于 2015-8-24 15:05
我指的是唐朝和西罗马很类似,无序的扩张,没有一个既定战略导致最后被周边各民族反噬.


扯谈什么,唐衰落于内乱,哪来的反噬。罗马是在最强大的时候被蛮族击败伤了元气,从此再也不敢向北。哪里有华夏虽远必诛的辉煌
湘北海岸 发表于 2015-8-24 15:05
我指的是唐朝和西罗马很类似,无序的扩张,没有一个既定战略导致最后被周边各民族反噬.


扯谈什么,唐衰落于内乱,哪来的反噬。罗马是在最强大的时候被蛮族击败伤了元气,从此再也不敢向北。哪里有华夏虽远必诛的辉煌
dddd_dh_2008 发表于 2015-8-16 12:07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塞尔柱和突厥阿史那部之间的关系那真的是差得很远啊,连庶出都不是,被突厥可汗征服的奴才而已。
历史不能改变,把握当下,创造未来
古代社会和工业社会极为不同。古代社会的基础是土地和气候,以此作为积累财富、繁育人口的前提;工业社会的基础是化石能源和制造业,以此来建立庞大的物质基础。工业革命以来,普法战争是第一次真正的工业战争,因为战争的后果之一就是德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那里是丰富的铁矿区,而不是为了农业来夺取土地。一战是为了资本市场、投资场所,二战是为了石油、商品货币市场等现代意义上的宝贵资源。
中亚和阿富汗千百年来从未平静过
湘北海岸 发表于 2015-8-16 13:01
耶律大石东方不亮西方亮~
耶律大石东方也亮的,只是一直得不到独立领兵的权力。
毛子在中亚的影响力还是太大了
安史之乱一发生,大唐再也没有能力到西域溜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