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转帖』解读中国装备的四种主战飞机和两种组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36:14
一、前言

世界上有三个国家搞得起高低搭配的战斗机

美国 中国 前苏联(现在俄罗斯搞不起了)

1,美国空军现在走的是F-16配F-15的路线,以后会是F-35配F-22,这种方式无论从装备成本和实战效果来说都非常出色;日本(F-2与F-15J)和韩国(KF-16与F-15K)目前也是引进这种的搭配,说明这两个国家至少在战斗机的装备理念已经跟国土不大的那些只靠中型多用途机就能满足需求的欧州国家(“台风”与“阵风”)不同了。

2,苏联解体之前,也希望米格-29和苏-27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然后米格29作为中轻型的战斗机太重了,双发的格局发动机寿命和航程又比不上F-16,载弹量也少的可怜,技战术能力还不如幻影-2000。所以米格-29不能算一种太成功的战斗机,如果不是印度需要米格-29K做舰载机的话,米格系列早撑不住了,现在克雷莫夫是靠出售发动机维持正常运转,可见,米格-29已经在俄罗斯走到头了,即使有矢力推量发动机的力挺也是底气不足,相比于苏霍伊的风光无限,米格集团的日子相对来讲很艰难。

3,中国以前战斗机的发展的路线一直没有明确的系统和战术搭配,歼-7具备很不错的对地攻击能力,而大一号双发的歼-8居然负责国土防空,即使中国人已经把米格-21研究到了俄国人都会吃惊的变态程度,但是5(强-5),6(轰-6),7(歼-7),8(歼-8)的时代已经过去了,5678这四种飞机还会在未来的中国担负着相当不轻的任务,但被历史淘汰,已是必然,目前的任务,则是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

二、具体状况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国家搞的是两套高低组合

相对高端的J-10和J-11 (正向三代半战机的要求发展)

相对低端的FC-1与FBC-1(立足于第三代战机的水平)


第一种组合(低成本高低搭配)

1、首先要说明的是FC-1和FBC-1是可用于出口的,而且这两种飞机是完全立足于第三代战机的技术要求的,才用的技术大都成熟,实用,而且这种高低搭配无论是国产自用还是出口到任何一个第三世界国家,成本效益性价比都很高。尤其是飞豹的最新改进型非常实用,强大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以及高载弹量,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的不足。也使苏-30遇到了也许技术上有差距但是实用性和价格都很占优势的竞争对手,中国没有花大把银子延续沈飞的苏-27生产线引进许可证生产苏30,西飞的技术人员攻不可没。国内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大量装备飞豹并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中国空军的攻击能力和出口创汇。有人说给飞豹换发,换成AL-31系列,这个思路不可取,一是一换发气动布局改动太大,二是会提高很多成本,立足于改进现有的WS-9,逐步改进,就能满足一切需要了。

2、成飞的FC-1搞的也不错,可惜用的是RD-93。米格-29的RD-33是按照苏联人的战场快速生产需求设计的,便宜简单但是使用寿命和推力都很一般,改进成RD-93也是存在着相当的问题的。对于FC-1这样一个单座单发的轻型战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J-10高价格难以大量采购的补充,产量保证的前提是必须全部国产化,引进RD-93搞成WS-13或许是条思路。FC-1要想在中国以及巴基斯坦或者其他国家闯出条路来,有两点最起码的要求:第一、必须象飞豹一样全面立足国产,第二、必须减重,一个轻型战斗机再怎么多用途也是有限的,必须先从空优机的路子出发,以后再涉及对陆对海攻击的问题,才能象F-16一样有好的发展空间,如果一上来就追求全能,就追求多用途,贪多,贪全,是不可能给一型飞机带来什么前景的。所以FC-1要想不被挤掉,必须先走空优路线,立足于空战以及给FBC-1保驾护航之类的思路,一旦以后技术和国产化条件允许,想改成多用途战斗轰炸机也不会是太难的事情,不过载弹量受单发和初始设计布局的限制终究不会太大,能够达到4吨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另外说一点——中国空军取代歼-7的必然是全部国产化的FC-1,那个歼-7MF只不过是个技术验证机,根本就是个没有影子的事情,喜欢它小巧玲珑的朋友还是死了这条心吧,歼-10和FC-1已经把成飞搞的分身无力了,还要研制四代重歼,J-7MF早就该弃之不用了。

以上所说的轻型的FC-1搭配重型的FBC-1,不但中国装备得起,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也搭配得起,而且有很好的组合销售前景。从都能出口创汇和配件通用的立场上说,应该好好学学美国人搭配销售F-16与F-15的策略,让两种飞机各有一定的分工,这样才能一起走出国门。至于买不起飞豹或者不需要装备飞豹的亚非拉国家,立足FC-1也是很好的选择,对于小国绝对够用。但是对于象伊朗,朝鲜,阿根廷这样需要强大对海对地攻击能力的国家,飞豹无疑是最佳选择。

第二种组合(高成本高低搭配)


1、提到这个不得不说神秘的大红鹰——歼-10

歼-10为什么难产,除了WS-10不过关之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技术要求的变化,如果成飞按照一开始研制歼-10的思路,作为一种与苏-27米格-29对抗的第三代战斗机,现在这个要求早就已经达到了,甚至还要超过一些。但是新的技术革命和作战实际需求以及假想敌的转变,国家对歼-10的要求更高了,也就是说要冲击三代半战机的水平(比照于”阵风“和”台风“),而且歼-10的气动布局也是典型的三代半战机布局,所以现在歼-10较之15年前已经改变了定位,一种跨越半代标准的新歼-10正在逐步改进中。至于歼-10换双发是不可能的,换了双发就是一种全新的战斗机了,单发机换双发机,这在世界航空史上是没有成功的先例,而且换双发会大改气动布局,垂尾的重新设计就够成飞忙好一阵子了。再说歼-10要立足于对抗F-16C/D,挑战F-16E/F,甚至将来还要面对F-35,在基本设计思路不变的前提下成为一种三代半单发多用途中型战斗机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学阵风,学台风,很可能画虎不成反变猫。歼-10就是要冲击F-16E/F的技术水平,就是要定位在三代半单发战机,指望歼-10换双发,甚至上舰,都是把一种新型飞机与歼-10混同的结果。中国奇特的战斗机发展历程必然要走三代半这个路线,过三代半这道关,而歼-10则是我们最大的技术结晶。


2、再说说歼-11(苏-27SK和苏-30MKK,苏-30MK2,以及未来的苏-30MK3)

沈飞在引进许可证生产了200架苏-27SK以后并没有象很多人预想的那样转产苏-30,而是根据需要分批次直接购买成机,比如最近交付海航的苏-30MK2,这是怎样的一种选择呢?首先是原来沈飞生产的苏-27SK(歼-11)是这一系列的最基本型号,即使根据我们的需要增加了载弹量,但仍然是一种空优战机,与作为多功能战斗轰炸机的苏-30有一定的差距,而且航电设备搜索雷达都要差一些。即使我们现在引进的苏-30MK2,它的航电水平也仅仅是一般水平,达不到三代半的标准。苏霍伊真正的三代半标准体现在苏-34,苏-35UB乃至坠毁了的711号苏-37身上。中国要求俄方提供一种改进型号的苏式系列战机,不仅要求航电水平的本质提高,还要求有强大的对海对地的攻击能力,而即使是俄国人新近拿出来的苏-27SM也达不到这个要求,并且俄国人基于战略考虑是不会把顶尖技术转让给中国的,连发动机引进都要层层限制,11号工程的国产化乃至升级改进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苏-27系列的三代半标准战机是什么?是印度苏-30MKI?,是苏-35UB?还是要大量装备的“鸭嘴兽”苏-34啊?答案对于中国来说也许都不是。苏-34或许对中国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它并列双座的格局以及很多前卫的设计并不投中国空军的胃口,栽弹量还是8吨,并没有本质的威力提高,权衡一下还是继续分批买苏-30MK3比较实惠。大批量生产线引进生产的武器一定要特别慎重,如果说谨慎和聪明,没有人比得过我们的决策者。苏霍伊在把第三代战机(西方标准)升级成三代半战机(典型为苏-37)的时候犯了过于追求机动性的错误,甚至有点“走火入魔”的趋势。够买一种战斗机不是为了漂亮的航空表演,能做什么”尾钩“啊什么”金钟罩“啊其实都没有多少实战意义,尤其那个矢力推力发动机,根本就是个”鸡肋“,机动性只是衡量飞机性能的一个方面,综合素质才最重要,这也是F-22和F-35的过人之处。现在最先进的重型三代或者三代半战斗机是哪个?是韩国引进生产的F-15K!即使气动布局看起来老套一些,但是如果比起综合性能,F-15K与F-16E/F一样,一点也不比欧洲的那些贵得惊人的三代半战机差,实际威力上不知道还要高出多少。所以中国为什么不继续引进新的苏霍伊系列生产线,一是因为基本型已经差不多被沈飞吃透,可以象当年研究米格-21一样慢慢逐步改进,二是因为俄罗斯目前还没有能够为中国量身定做的“侧卫”战机,现有推出的这么多型号不是多这就是少那,为印度量身定做了一套苏-30MKI印度人也未必能全部吃透。如果真有一款达到甚至超越三代半标准的苏式战机,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苏-30MKX",那么我想空军海航还有沈飞估计会引进这类飞机的生产线了,因为毕竟这种气动布局一流的”侧卫“们还会主宰中国的天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我们的11号工程也只是刚刚起步,新的三代半战机生产线给11号工程的跃进提供了新的可能。

如果真的会出现一种苏-30MKX(或者是歼-11X),那么该型机到底达到什么样的技术水平,沈飞才会重新跟苏霍伊公司签定合同呢?还是那句话,”三代半标准,量体裁衣“,现在够买的苏-30MKK是国家应急用的三代标准战机,技术水平也就是满足实战而已,我们要一种什么样的新苏-30或者新歼-11呢?我想绝对跟印度那个漂亮的苏-30MKI不同,而是一种强大的对海对地对空多用途串列双座重型战机,一定是三翼面布局(与苏-35,苏-37相同),但是不要矢力推量发动机,增大推力的AL-31改进型就足够了,并且发动机要和飞机一样许可证引进生产,取消一切发动机引进限制,别向现在这样老在发动机领域卡我们的脖子。中国空军和海航并不需要战斗机的超级机动性,而是更需要增加载弹量,甚至可以牺牲一部分机动性以把载弹量从8吨增加到10吨,但是必须具有强大的对海对地精确打击能力,尤其是雷达和航电,一定要把符合三代半标准的高级配置拿出来,别又象以前一样拿落后的雷达系统糊弄人。达到三代半标准了,我们就考虑引进生产线生产,给你们银子,否则我们坚决不要。沈飞一样可以自己慢慢设计出自己的歼-11X(三翼面布局),更能适应中国南方高温高湿的气候,而且WS-10一样不比老毛子的AL-31差劲。以俄罗斯的最后的航空技术实力完全可以专门为中国空军的需要量体裁衣,但是出于战略考虑它还有很多顾虑,所以沈飞也要做好自主研制三代半苏式战机——歼-11X的准备,如果俄罗斯真的肯拿出了这个符合中国需要并可以快速形成战斗力的苏-30MKX,我相信中国会最后一次大规模引进外国飞机的生产线,至于以后的四代机就要完全靠我们自己了。

关于歼-11系列有点说多了,不过这款飞机确实是有相当大的潜力。歼-11X(苏-30MKX)与歼-10X的组合,应该可以达到”三代半“的标准,比之卖给韩国的F-15K与卖给阿联酋的F/16E/F组合也应该丝毫不逊色,即使在航电水平上比典型的三代半战机”阵风“和”台风“有一定差距,但是攻击力上则会超出。歼-10X与歼-11X,这个选择唯一的弱点就是价格昂贵,三代半标准的飞机都价格不菲,歼-10就已经达到了国产战机的价格新高,三翼面布局三代半水准的歼-11相信也会贵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以我们的技术水平,努力达到并且超越战斗机的“三代半标准”是完全可能的,而四代机还需要很多设计上的深入思考,二十年之内能出来就很不错了,只有在高端机上稳稳的立足于“三代半”这个标准,才能在研制四代机的时候拥有大量的技术储备和经验积累。研制战斗机机直接从三代机跳到四代机,相信除了美国,谁也做不到,俄罗斯、欧洲都走的是“三代半”路线,一些相关国家也购买了具有“三代半”水准的三代机升级版本(F-15K与F/16E/F,还有F/A-18E/F),相信中国也会根据自己的实力,现有的技术水平,选择好自己的战斗机发展之路的。


三,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以上高低两种搭配。四种飞机,这些型号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类似技术水平的飞机了,切记重复建设。歼-10和歼-11,FC-1和FBC-1,前两者是代表中国战斗机的最高技术水平,后两者则是成熟实用的三代战机。说FC-1专供出口是不现实的,自己空军装备就是最好的广告,而且作为歼-10的低端缩水版,也能满足中国空军和海航的很多需要,所以FC-1必然大量装备,瓶颈自然还是老大难的发动机问题,WS-13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装备500架以上的FC-1对于中国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而那些说FBC-1一设计出来就已落伍的人现在也可以闭嘴了,飞豹的改进型已经与英国的”狂风“相差无几了,直追苏-30。并且这两种飞机都是我们的拳头产品,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潜力极大,几次巴黎航展“枭龙”与“飞豹”的同台亮相,相信很多人已经看出了这个苗头了。。

回顾历史,中国不是主动选择这四种飞机,以及两种”高低搭配“与”轻重搭配“路线的,而是我们的国土面积,海洋权益,乃至作战需要都决定了中国只能走”高低轻重“的两型并举路线。这由不得我们,而是我们必须做这样的选择,寻求这样的发展思路,我们不可能象英国法国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一样,靠一种双发中型单垂尾战机就足以担负作战使命,这也是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安全环境不相容的。因此我们引进”阵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适的,如果中国是个小国或者有北约的保护伞,或许可以选择走这样的道路,但是目前的趋势已经表明了中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两类四型飞机并举。在未来,”高低轻重“搭配是不会变的,至少在第四代战机服役之前不会变,美国在研制三代主战飞机的时候搞了四种型号:海军的F-14和F/A-18,空军的F-16和F-15,苏联搞了米格-29,苏-27,米格-31,而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成本“搭配(J-10与J-11)与技术含量适中的”低成本“搭配(FC-1与FBC-1)并存,是一种无奈而又正确的选择。

最后详细看来,这四种飞机都带有相当浓厚的攻击色彩,这也从一个侧面发映出中国空军正在走向转守为攻。不论是相对昂贵与技术先进的10和11,还是相对便宜与技术水准成熟的“枭龙”与“飞豹”,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土防空型战斗机。国土防空的重任,还是落在老一代的歼-7和歼-8身上,尤其是歼-8的后期型号,已经定位于类似米格-31的作用,作为一种携带远程空战导弹的高空高速国土防空截击机,歼-8系列的潜能必将被发挥到极限,而基于其近身缠斗能力的先天不足,歼-7G也必然会在祖国的领空领海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至于强-5和轰-6,目前也是绝对不可缺少和替代的,而且也有改进的潜力,还可以继续在台海一战发挥余热。什么时候新一代的四类飞机(10和11;飞豹和枭龙),完全取代老一代的四类飞机(强-5、轰-6、歼-7、歼-8),东亚天空中一只庞大的红色劲旅必将改变一切可笑的岛链平衡。一、前言

世界上有三个国家搞得起高低搭配的战斗机

美国 中国 前苏联(现在俄罗斯搞不起了)

1,美国空军现在走的是F-16配F-15的路线,以后会是F-35配F-22,这种方式无论从装备成本和实战效果来说都非常出色;日本(F-2与F-15J)和韩国(KF-16与F-15K)目前也是引进这种的搭配,说明这两个国家至少在战斗机的装备理念已经跟国土不大的那些只靠中型多用途机就能满足需求的欧州国家(“台风”与“阵风”)不同了。

2,苏联解体之前,也希望米格-29和苏-27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然后米格29作为中轻型的战斗机太重了,双发的格局发动机寿命和航程又比不上F-16,载弹量也少的可怜,技战术能力还不如幻影-2000。所以米格-29不能算一种太成功的战斗机,如果不是印度需要米格-29K做舰载机的话,米格系列早撑不住了,现在克雷莫夫是靠出售发动机维持正常运转,可见,米格-29已经在俄罗斯走到头了,即使有矢力推量发动机的力挺也是底气不足,相比于苏霍伊的风光无限,米格集团的日子相对来讲很艰难。

3,中国以前战斗机的发展的路线一直没有明确的系统和战术搭配,歼-7具备很不错的对地攻击能力,而大一号双发的歼-8居然负责国土防空,即使中国人已经把米格-21研究到了俄国人都会吃惊的变态程度,但是5(强-5),6(轰-6),7(歼-7),8(歼-8)的时代已经过去了,5678这四种飞机还会在未来的中国担负着相当不轻的任务,但被历史淘汰,已是必然,目前的任务,则是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

二、具体状况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国家搞的是两套高低组合

相对高端的J-10和J-11 (正向三代半战机的要求发展)

相对低端的FC-1与FBC-1(立足于第三代战机的水平)


第一种组合(低成本高低搭配)

1、首先要说明的是FC-1和FBC-1是可用于出口的,而且这两种飞机是完全立足于第三代战机的技术要求的,才用的技术大都成熟,实用,而且这种高低搭配无论是国产自用还是出口到任何一个第三世界国家,成本效益性价比都很高。尤其是飞豹的最新改进型非常实用,强大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以及高载弹量,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的不足。也使苏-30遇到了也许技术上有差距但是实用性和价格都很占优势的竞争对手,中国没有花大把银子延续沈飞的苏-27生产线引进许可证生产苏30,西飞的技术人员攻不可没。国内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大量装备飞豹并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中国空军的攻击能力和出口创汇。有人说给飞豹换发,换成AL-31系列,这个思路不可取,一是一换发气动布局改动太大,二是会提高很多成本,立足于改进现有的WS-9,逐步改进,就能满足一切需要了。

2、成飞的FC-1搞的也不错,可惜用的是RD-93。米格-29的RD-33是按照苏联人的战场快速生产需求设计的,便宜简单但是使用寿命和推力都很一般,改进成RD-93也是存在着相当的问题的。对于FC-1这样一个单座单发的轻型战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J-10高价格难以大量采购的补充,产量保证的前提是必须全部国产化,引进RD-93搞成WS-13或许是条思路。FC-1要想在中国以及巴基斯坦或者其他国家闯出条路来,有两点最起码的要求:第一、必须象飞豹一样全面立足国产,第二、必须减重,一个轻型战斗机再怎么多用途也是有限的,必须先从空优机的路子出发,以后再涉及对陆对海攻击的问题,才能象F-16一样有好的发展空间,如果一上来就追求全能,就追求多用途,贪多,贪全,是不可能给一型飞机带来什么前景的。所以FC-1要想不被挤掉,必须先走空优路线,立足于空战以及给FBC-1保驾护航之类的思路,一旦以后技术和国产化条件允许,想改成多用途战斗轰炸机也不会是太难的事情,不过载弹量受单发和初始设计布局的限制终究不会太大,能够达到4吨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另外说一点——中国空军取代歼-7的必然是全部国产化的FC-1,那个歼-7MF只不过是个技术验证机,根本就是个没有影子的事情,喜欢它小巧玲珑的朋友还是死了这条心吧,歼-10和FC-1已经把成飞搞的分身无力了,还要研制四代重歼,J-7MF早就该弃之不用了。

以上所说的轻型的FC-1搭配重型的FBC-1,不但中国装备得起,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也搭配得起,而且有很好的组合销售前景。从都能出口创汇和配件通用的立场上说,应该好好学学美国人搭配销售F-16与F-15的策略,让两种飞机各有一定的分工,这样才能一起走出国门。至于买不起飞豹或者不需要装备飞豹的亚非拉国家,立足FC-1也是很好的选择,对于小国绝对够用。但是对于象伊朗,朝鲜,阿根廷这样需要强大对海对地攻击能力的国家,飞豹无疑是最佳选择。

第二种组合(高成本高低搭配)


1、提到这个不得不说神秘的大红鹰——歼-10

歼-10为什么难产,除了WS-10不过关之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技术要求的变化,如果成飞按照一开始研制歼-10的思路,作为一种与苏-27米格-29对抗的第三代战斗机,现在这个要求早就已经达到了,甚至还要超过一些。但是新的技术革命和作战实际需求以及假想敌的转变,国家对歼-10的要求更高了,也就是说要冲击三代半战机的水平(比照于”阵风“和”台风“),而且歼-10的气动布局也是典型的三代半战机布局,所以现在歼-10较之15年前已经改变了定位,一种跨越半代标准的新歼-10正在逐步改进中。至于歼-10换双发是不可能的,换了双发就是一种全新的战斗机了,单发机换双发机,这在世界航空史上是没有成功的先例,而且换双发会大改气动布局,垂尾的重新设计就够成飞忙好一阵子了。再说歼-10要立足于对抗F-16C/D,挑战F-16E/F,甚至将来还要面对F-35,在基本设计思路不变的前提下成为一种三代半单发多用途中型战斗机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学阵风,学台风,很可能画虎不成反变猫。歼-10就是要冲击F-16E/F的技术水平,就是要定位在三代半单发战机,指望歼-10换双发,甚至上舰,都是把一种新型飞机与歼-10混同的结果。中国奇特的战斗机发展历程必然要走三代半这个路线,过三代半这道关,而歼-10则是我们最大的技术结晶。


2、再说说歼-11(苏-27SK和苏-30MKK,苏-30MK2,以及未来的苏-30MK3)

沈飞在引进许可证生产了200架苏-27SK以后并没有象很多人预想的那样转产苏-30,而是根据需要分批次直接购买成机,比如最近交付海航的苏-30MK2,这是怎样的一种选择呢?首先是原来沈飞生产的苏-27SK(歼-11)是这一系列的最基本型号,即使根据我们的需要增加了载弹量,但仍然是一种空优战机,与作为多功能战斗轰炸机的苏-30有一定的差距,而且航电设备搜索雷达都要差一些。即使我们现在引进的苏-30MK2,它的航电水平也仅仅是一般水平,达不到三代半的标准。苏霍伊真正的三代半标准体现在苏-34,苏-35UB乃至坠毁了的711号苏-37身上。中国要求俄方提供一种改进型号的苏式系列战机,不仅要求航电水平的本质提高,还要求有强大的对海对地的攻击能力,而即使是俄国人新近拿出来的苏-27SM也达不到这个要求,并且俄国人基于战略考虑是不会把顶尖技术转让给中国的,连发动机引进都要层层限制,11号工程的国产化乃至升级改进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苏-27系列的三代半标准战机是什么?是印度苏-30MKI?,是苏-35UB?还是要大量装备的“鸭嘴兽”苏-34啊?答案对于中国来说也许都不是。苏-34或许对中国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它并列双座的格局以及很多前卫的设计并不投中国空军的胃口,栽弹量还是8吨,并没有本质的威力提高,权衡一下还是继续分批买苏-30MK3比较实惠。大批量生产线引进生产的武器一定要特别慎重,如果说谨慎和聪明,没有人比得过我们的决策者。苏霍伊在把第三代战机(西方标准)升级成三代半战机(典型为苏-37)的时候犯了过于追求机动性的错误,甚至有点“走火入魔”的趋势。够买一种战斗机不是为了漂亮的航空表演,能做什么”尾钩“啊什么”金钟罩“啊其实都没有多少实战意义,尤其那个矢力推力发动机,根本就是个”鸡肋“,机动性只是衡量飞机性能的一个方面,综合素质才最重要,这也是F-22和F-35的过人之处。现在最先进的重型三代或者三代半战斗机是哪个?是韩国引进生产的F-15K!即使气动布局看起来老套一些,但是如果比起综合性能,F-15K与F-16E/F一样,一点也不比欧洲的那些贵得惊人的三代半战机差,实际威力上不知道还要高出多少。所以中国为什么不继续引进新的苏霍伊系列生产线,一是因为基本型已经差不多被沈飞吃透,可以象当年研究米格-21一样慢慢逐步改进,二是因为俄罗斯目前还没有能够为中国量身定做的“侧卫”战机,现有推出的这么多型号不是多这就是少那,为印度量身定做了一套苏-30MKI印度人也未必能全部吃透。如果真有一款达到甚至超越三代半标准的苏式战机,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苏-30MKX",那么我想空军海航还有沈飞估计会引进这类飞机的生产线了,因为毕竟这种气动布局一流的”侧卫“们还会主宰中国的天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我们的11号工程也只是刚刚起步,新的三代半战机生产线给11号工程的跃进提供了新的可能。

如果真的会出现一种苏-30MKX(或者是歼-11X),那么该型机到底达到什么样的技术水平,沈飞才会重新跟苏霍伊公司签定合同呢?还是那句话,”三代半标准,量体裁衣“,现在够买的苏-30MKK是国家应急用的三代标准战机,技术水平也就是满足实战而已,我们要一种什么样的新苏-30或者新歼-11呢?我想绝对跟印度那个漂亮的苏-30MKI不同,而是一种强大的对海对地对空多用途串列双座重型战机,一定是三翼面布局(与苏-35,苏-37相同),但是不要矢力推量发动机,增大推力的AL-31改进型就足够了,并且发动机要和飞机一样许可证引进生产,取消一切发动机引进限制,别向现在这样老在发动机领域卡我们的脖子。中国空军和海航并不需要战斗机的超级机动性,而是更需要增加载弹量,甚至可以牺牲一部分机动性以把载弹量从8吨增加到10吨,但是必须具有强大的对海对地精确打击能力,尤其是雷达和航电,一定要把符合三代半标准的高级配置拿出来,别又象以前一样拿落后的雷达系统糊弄人。达到三代半标准了,我们就考虑引进生产线生产,给你们银子,否则我们坚决不要。沈飞一样可以自己慢慢设计出自己的歼-11X(三翼面布局),更能适应中国南方高温高湿的气候,而且WS-10一样不比老毛子的AL-31差劲。以俄罗斯的最后的航空技术实力完全可以专门为中国空军的需要量体裁衣,但是出于战略考虑它还有很多顾虑,所以沈飞也要做好自主研制三代半苏式战机——歼-11X的准备,如果俄罗斯真的肯拿出了这个符合中国需要并可以快速形成战斗力的苏-30MKX,我相信中国会最后一次大规模引进外国飞机的生产线,至于以后的四代机就要完全靠我们自己了。

关于歼-11系列有点说多了,不过这款飞机确实是有相当大的潜力。歼-11X(苏-30MKX)与歼-10X的组合,应该可以达到”三代半“的标准,比之卖给韩国的F-15K与卖给阿联酋的F/16E/F组合也应该丝毫不逊色,即使在航电水平上比典型的三代半战机”阵风“和”台风“有一定差距,但是攻击力上则会超出。歼-10X与歼-11X,这个选择唯一的弱点就是价格昂贵,三代半标准的飞机都价格不菲,歼-10就已经达到了国产战机的价格新高,三翼面布局三代半水准的歼-11相信也会贵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以我们的技术水平,努力达到并且超越战斗机的“三代半标准”是完全可能的,而四代机还需要很多设计上的深入思考,二十年之内能出来就很不错了,只有在高端机上稳稳的立足于“三代半”这个标准,才能在研制四代机的时候拥有大量的技术储备和经验积累。研制战斗机机直接从三代机跳到四代机,相信除了美国,谁也做不到,俄罗斯、欧洲都走的是“三代半”路线,一些相关国家也购买了具有“三代半”水准的三代机升级版本(F-15K与F/16E/F,还有F/A-18E/F),相信中国也会根据自己的实力,现有的技术水平,选择好自己的战斗机发展之路的。


三,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以上高低两种搭配。四种飞机,这些型号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类似技术水平的飞机了,切记重复建设。歼-10和歼-11,FC-1和FBC-1,前两者是代表中国战斗机的最高技术水平,后两者则是成熟实用的三代战机。说FC-1专供出口是不现实的,自己空军装备就是最好的广告,而且作为歼-10的低端缩水版,也能满足中国空军和海航的很多需要,所以FC-1必然大量装备,瓶颈自然还是老大难的发动机问题,WS-13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装备500架以上的FC-1对于中国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而那些说FBC-1一设计出来就已落伍的人现在也可以闭嘴了,飞豹的改进型已经与英国的”狂风“相差无几了,直追苏-30。并且这两种飞机都是我们的拳头产品,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潜力极大,几次巴黎航展“枭龙”与“飞豹”的同台亮相,相信很多人已经看出了这个苗头了。。

回顾历史,中国不是主动选择这四种飞机,以及两种”高低搭配“与”轻重搭配“路线的,而是我们的国土面积,海洋权益,乃至作战需要都决定了中国只能走”高低轻重“的两型并举路线。这由不得我们,而是我们必须做这样的选择,寻求这样的发展思路,我们不可能象英国法国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一样,靠一种双发中型单垂尾战机就足以担负作战使命,这也是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安全环境不相容的。因此我们引进”阵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适的,如果中国是个小国或者有北约的保护伞,或许可以选择走这样的道路,但是目前的趋势已经表明了中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两类四型飞机并举。在未来,”高低轻重“搭配是不会变的,至少在第四代战机服役之前不会变,美国在研制三代主战飞机的时候搞了四种型号:海军的F-14和F/A-18,空军的F-16和F-15,苏联搞了米格-29,苏-27,米格-31,而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成本“搭配(J-10与J-11)与技术含量适中的”低成本“搭配(FC-1与FBC-1)并存,是一种无奈而又正确的选择。

最后详细看来,这四种飞机都带有相当浓厚的攻击色彩,这也从一个侧面发映出中国空军正在走向转守为攻。不论是相对昂贵与技术先进的10和11,还是相对便宜与技术水准成熟的“枭龙”与“飞豹”,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土防空型战斗机。国土防空的重任,还是落在老一代的歼-7和歼-8身上,尤其是歼-8的后期型号,已经定位于类似米格-31的作用,作为一种携带远程空战导弹的高空高速国土防空截击机,歼-8系列的潜能必将被发挥到极限,而基于其近身缠斗能力的先天不足,歼-7G也必然会在祖国的领空领海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至于强-5和轰-6,目前也是绝对不可缺少和替代的,而且也有改进的潜力,还可以继续在台海一战发挥余热。什么时候新一代的四类飞机(10和11;飞豹和枭龙),完全取代老一代的四类飞机(强-5、轰-6、歼-7、歼-8),东亚天空中一只庞大的红色劲旅必将改变一切可笑的岛链平衡。
有点意思,顶下先.
谁写的阿,挺能忽悠的...
又是什么杂志上的文章吧~~`不过全为推测~~~`
看起来合情合理~~`
网友自己写的
转的虚幻
文章不错。
歼10就是前线战斗机国土防空用,伴随截击作战功能,定位不可能跟F16一样,飞豹可能会在歼11轰炸型出现以后消失,或直接替代强5的位置,这要看L-15对地面攻击型如何,如果L-15不错飞豹消失。
[B]以下是引用[I]SU27m[/I]在2005-9-4 23:57:00的发言:[/B][BR]歼10就是前线战斗机国土防空用,伴随截击作战功能,定位不可能跟F16一样,飞豹可能会在歼11轰炸型出现以后消失,或直接替代强5的位置,这要看L-15对地面攻击型如何,如果L-15不错飞豹消失。

L-15属于轻型教练机,兼顾一定的对地能力。不能代替飞豹。代替飞豹的应该时苏34那样的重型战斗轰炸机。
看看算了 中国应该在=上20年就现在用用78就可以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5 18:38:26编辑过]
我还是一贯的观点:下决心狠抓苏27/30系列的国产化和改进,将其定位为我国的F15,走高档远程制空路线。歼10定位为我国的F16,走低档多用途路线。歼7就不生产新的了,寿命用完就改巡航导弹。歼8改进一下,不要花太多钱,走低档国土防空截击路线,等歼10数量充足后再把歼8改巡航导弹。强5改进一下,不要花太多钱,走低档强击机路线,等歼10数量充足后再把强5改巡航导弹。
呵呵,再过15年中国的巡航导弹就赶上老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