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桥狱中家书》问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1:25:09
本文摘自:世纪历史,作者:佘大钟,原题为:《张春桥狱中家书问世》

  《张春桥狱中家书》首次披露一手资料

  立体呈现当代史神秘人物

  近四十年前的世纪审判中,张春桥以“一言不发”的绝对沉默留给世人巨大悬念,也给当代史研究关上一道重重的门。

  7月15日的香港书展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推出《张春桥狱中家书》(以下简称《家书》)函装手迹版(函装手迹版附简体文字版,简体文字版单行本即将面世),首次披露有关张春桥的一手资料。

  《家书》收录张春桥1985年至2003年于北京秦城监禁及江苏江阴监居期间写给家人的书信58封,立体呈现了这位神秘历史人物的方方面面丝丝缕缕,书后附有旅英作家凯蒂对张春桥长女张维维的长篇访谈,讲述“女儿眼中的张春桥”,以及张家在数次政治变动中的曲折经历,披露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张春桥狱中家书》写了什么?

  1977年张被押往秦城监狱,1985年开始可以被允许和家人通信。本书收录的58封信中,写给长女维维的信最多,其他则寄给另两位女儿和儿子毛弟、妻子文静,以及两位孙辈。在这些书信中,张和子女谈往事、谈时事、谈社会现象、谈自己的读书感想,坦诚而冷静。

  张春桥是个文人,1989年6月1日的信中,他和女儿谈起自己青年时读过的书,“看新文艺书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苏联的小说,闻一多的诗,多个文学派别,以至美术、戏剧的多个派别的作品都看。以后,又转向社会科学。”鼓励孙辈多看书、多学习,为社会做贡献。他推崇鲁迅,认为“鲁迅对中国社会有极其深刻的认识”;认为九十年代金庸的文学地位被抬得过高,“金庸不是共产主义者,从他强调人性看,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民主个人主义者。他说了半天,没有提到革命,没有提到共产主义。他的师父只能是共产主义运动以外的那些大师。他的令狐冲也没有为人民做点什么事。”(1999年4月24日)

  张在狱中天天看报纸、看电视,对时事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均给予坦率的评论。对八十年代的经济改革,张极不认同,他在1990年7月27日给维维的信中写道:“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下去了,换上了挂狗头卖狗肉的。xxx贩卖了一通‘优胜劣汰论’,就是把动物世界里的事搬到人类社会来了。”

  对苏联解体,张认为是苏联变修以后的必然走向,他说,“叶里钦这个人很可爱,他公开讲反对共产主义,雷厉风行地搞私有化,搞市场经济,不像戈尔巴乔夫那样羞羞答答,拖泥带水,明明是搞资本主义,却打着苏联、苏共、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类旗号。叶利钦的可爱之处,就是他能够擦亮苏联人民的眼睛,启发人民的觉悟。”(1992年1月21日信)他注意到克林顿的性丑闻事件,说“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这位潇洒的总统,恐怕连流眼泪也难以掩盖了。”(1998年9月20日)


  张春桥的性格和家庭

  长期以来,张在海内外文革研究中被屡屡提及,但无一不是刻板扁平的政治人物形象,或者被刻画成阴险狡诈的小丑,而在家书和专访中,张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性和他与家人的情感得以复活。

  谈到自己的性格,张在1989年12月16日的信中说,“我发现我这个人还是很有自制力的,甚至可以说,形势越紧张,越是冷静,越是从容。”作为一位毛路线的终身信仰者和践行者,他有着超强的政治敏感度和判断力,甚至在权力的巅峰时刻也可以冷静地预知自己悲剧的政治宿命。

  维维在采访中说,“我爸爸知道自己是没有好果子吃的。文革初期夺政治局委员的权的时候,中央文革小组成员都成了政治人物的时候,他应该已经感觉到了。”在“四人帮”倒台的前夜,张已清楚预知自己的结局,维维问他,“那么你怎么办?”张回答说:“我怎么办,千刀万剐呀。”女儿追问:“你千刀万剐了,那我们怎么办?”张说:“我也不知道。谁叫你是张春桥的女儿。”

  张春桥留给公众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在“公审大会”中一言不发、桀骜不驯的态度。书中的阐释让读者了解到张性格中的理性、冷静和倔强。维维在采访中指出,张春桥对毛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高度认同并始终支持的,“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深思熟虑之后发动并领导的,文化大革命的管理模式是三结合,这种模式是亿万工农兵学商群众共同参与建立的,是把干部的权力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是反修防修的。”而邓小平把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了,面对这种情况,张可说是无言以对。

  张和妻子文静因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走到一起,情感稳固。1998年张春桥获保外就医资格,在江苏江阴监视居住,文静主动要求去江阴照顾张的生活起居。对于两人曾经的离婚波折,维维的采访也给出了正面回应。从书信中可看出,张和长女维维的关系尤为亲密,时时关心女儿的身体和情绪。在1985年1月25日的信中,张对女儿说,“你现在又是妻子,又是母亲,又是姐姐,又是儿媳,又是女儿,又是姨,还是未来的姑姑,等等,就是这些家庭关系,也够复杂的了。加上身体不好,更需要注意身体。”他多次叮嘱家人不要为自己破费,安慰子女情绪,甚至细心指导孙辈写作文。1999年初春节期间,张在江阴监居地见到了四位子女及其家人,显得尤其兴奋“今年春节,对我来说,颇有特色。这就是分期分批地见到了你们四家。其中两位女婿是头一次见面,○○(二外孙)也是头一次见面。”(1999年2月27日信)这些细节体现了作为父亲、丈夫、外公的张春桥细致的情感。

  张毛关系

  “我父亲没有个人野心。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做毛主席的秘书,听毛主席的话,帮毛主席干事,如此而已。”——张维维

  张维维在采访中说到父亲病危时做的一个梦,反映了毛、邓、周、张等多位领导人的微妙关系。“也是在病危期间,他还说过他做的一个奇怪的梦:‘我这几天老做梦,梦见邓小平来找我。我说,你不是在太平洋么?怎么到这里来了?邓小平说,我现在没地方去,谁都不要我。我到毛主席那里,主席说:这几天很忙,他来了有什么好说的,还不是白猫黑猫,等等吧。江青跑过来骂道:‘邓贼!’ 我又去找总理,总理也说没什么好说的,总理说你也骂过我,我也骂过你,我们两个还有什么好说的。邓小平就对我说:主席现在就听你的,你帮我说说吧。我对邓小平说:现在主席又没有叫我去,就是我去了,又能帮你说什么呢?’爸爸说了这么长长的一段话,然后对我说:‘你看我的情绪还不错吧。’”

  张因何得到毛的赏识而成为文革的重要领导人?张在给女儿的信中详细回忆了自己和毛泽东第一次见面、1966年和其他文革小组成员与毛共度生日等。书中反映毛多次与张个别谈话,了解其个人和家庭情况,并跟张讲述党内历史的诸多细节问题。

  张春桥一生的理想是做毛的秘书、助手,“听毛主席的话,帮毛主席干事,如此而已。”晚年张春桥对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和对毛的崇敬并未因其所遭受的政治挫折而受到丝毫影响,甚至可说是更为坚定。在其事业的顶峰,张春桥送给女儿的十八岁生日礼物是一套《毛泽东选集》,上面的题辞是:“你能够在成年的时候就读毛主席的书,这确实是极大的幸福。祝你认真地学习,真正把毛泽东思想学到手,为毛主席奋斗了一生的事业奋斗终身。”

  在狱中,他仍然写信给女儿说“你我都是毛主席的学生,”鼓励子女多读毛的书、以毛的精神激发自己、为社会做贡献。

  《家书》由书籍装帧设计家何浩设计。函装手迹版以全彩印呈现书信原貌,文字版则以印刷字体排版,附访谈及注释。整体书籍的设计制作精良而节制,体现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中正态度,也反应出版社在电子书时代对实体书持久存在价值的理解。何浩在设计手记中说:“ 这部书的封面字体和色彩借用了正统毛主义出版物的范式,严肃、坚定、刻板,如同张春桥身上的那套似乎永远不变的灰色中山装,可以瞬间把人带入他的那个时代。”

  《家书》面世引发国内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

  瑞典隆德大学教授沈迈克(Michael Schoenhals)这样评价:“张春桥是为数不多的、有独创性的毛主义政治理论家之一。他的家书内容丰富,小至个人健康、大至[苏东]社会主义解体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可与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葛兰西的狱中书简相媲美。”

  清华大学教授汪晖认为:“张春桥是文革时期党内左翼的核心人物,也是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和文革理论的主要阐释者之一。他的狱中家书不仅具有重要文献价值,而且也为理解中国晚期社会主义运动及其历史命运提供了思想线索。”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宋永毅感叹:“张春桥非但在文革中不遗余力地推行毛的路线,更至死不渝地忠实于自己的信仰。因此,他成了一个真正的悲剧人物。”

  此外,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陈永发、美国斯坦福大学讲座教授魏昂德(Andrew Walder)、中国当代史家卜伟华等均有中肯评论。本文摘自:世纪历史,作者:佘大钟,原题为:《张春桥狱中家书问世》

  《张春桥狱中家书》首次披露一手资料

  立体呈现当代史神秘人物

  近四十年前的世纪审判中,张春桥以“一言不发”的绝对沉默留给世人巨大悬念,也给当代史研究关上一道重重的门。

  7月15日的香港书展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推出《张春桥狱中家书》(以下简称《家书》)函装手迹版(函装手迹版附简体文字版,简体文字版单行本即将面世),首次披露有关张春桥的一手资料。

  《家书》收录张春桥1985年至2003年于北京秦城监禁及江苏江阴监居期间写给家人的书信58封,立体呈现了这位神秘历史人物的方方面面丝丝缕缕,书后附有旅英作家凯蒂对张春桥长女张维维的长篇访谈,讲述“女儿眼中的张春桥”,以及张家在数次政治变动中的曲折经历,披露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张春桥狱中家书》写了什么?

  1977年张被押往秦城监狱,1985年开始可以被允许和家人通信。本书收录的58封信中,写给长女维维的信最多,其他则寄给另两位女儿和儿子毛弟、妻子文静,以及两位孙辈。在这些书信中,张和子女谈往事、谈时事、谈社会现象、谈自己的读书感想,坦诚而冷静。

  张春桥是个文人,1989年6月1日的信中,他和女儿谈起自己青年时读过的书,“看新文艺书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苏联的小说,闻一多的诗,多个文学派别,以至美术、戏剧的多个派别的作品都看。以后,又转向社会科学。”鼓励孙辈多看书、多学习,为社会做贡献。他推崇鲁迅,认为“鲁迅对中国社会有极其深刻的认识”;认为九十年代金庸的文学地位被抬得过高,“金庸不是共产主义者,从他强调人性看,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民主个人主义者。他说了半天,没有提到革命,没有提到共产主义。他的师父只能是共产主义运动以外的那些大师。他的令狐冲也没有为人民做点什么事。”(1999年4月24日)

  张在狱中天天看报纸、看电视,对时事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均给予坦率的评论。对八十年代的经济改革,张极不认同,他在1990年7月27日给维维的信中写道:“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下去了,换上了挂狗头卖狗肉的。xxx贩卖了一通‘优胜劣汰论’,就是把动物世界里的事搬到人类社会来了。”

  对苏联解体,张认为是苏联变修以后的必然走向,他说,“叶里钦这个人很可爱,他公开讲反对共产主义,雷厉风行地搞私有化,搞市场经济,不像戈尔巴乔夫那样羞羞答答,拖泥带水,明明是搞资本主义,却打着苏联、苏共、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类旗号。叶利钦的可爱之处,就是他能够擦亮苏联人民的眼睛,启发人民的觉悟。”(1992年1月21日信)他注意到克林顿的性丑闻事件,说“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这位潇洒的总统,恐怕连流眼泪也难以掩盖了。”(1998年9月20日)


  张春桥的性格和家庭

  长期以来,张在海内外文革研究中被屡屡提及,但无一不是刻板扁平的政治人物形象,或者被刻画成阴险狡诈的小丑,而在家书和专访中,张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性和他与家人的情感得以复活。

  谈到自己的性格,张在1989年12月16日的信中说,“我发现我这个人还是很有自制力的,甚至可以说,形势越紧张,越是冷静,越是从容。”作为一位毛路线的终身信仰者和践行者,他有着超强的政治敏感度和判断力,甚至在权力的巅峰时刻也可以冷静地预知自己悲剧的政治宿命。

  维维在采访中说,“我爸爸知道自己是没有好果子吃的。文革初期夺政治局委员的权的时候,中央文革小组成员都成了政治人物的时候,他应该已经感觉到了。”在“四人帮”倒台的前夜,张已清楚预知自己的结局,维维问他,“那么你怎么办?”张回答说:“我怎么办,千刀万剐呀。”女儿追问:“你千刀万剐了,那我们怎么办?”张说:“我也不知道。谁叫你是张春桥的女儿。”

  张春桥留给公众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在“公审大会”中一言不发、桀骜不驯的态度。书中的阐释让读者了解到张性格中的理性、冷静和倔强。维维在采访中指出,张春桥对毛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高度认同并始终支持的,“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深思熟虑之后发动并领导的,文化大革命的管理模式是三结合,这种模式是亿万工农兵学商群众共同参与建立的,是把干部的权力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是反修防修的。”而邓小平把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了,面对这种情况,张可说是无言以对。

  张和妻子文静因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走到一起,情感稳固。1998年张春桥获保外就医资格,在江苏江阴监视居住,文静主动要求去江阴照顾张的生活起居。对于两人曾经的离婚波折,维维的采访也给出了正面回应。从书信中可看出,张和长女维维的关系尤为亲密,时时关心女儿的身体和情绪。在1985年1月25日的信中,张对女儿说,“你现在又是妻子,又是母亲,又是姐姐,又是儿媳,又是女儿,又是姨,还是未来的姑姑,等等,就是这些家庭关系,也够复杂的了。加上身体不好,更需要注意身体。”他多次叮嘱家人不要为自己破费,安慰子女情绪,甚至细心指导孙辈写作文。1999年初春节期间,张在江阴监居地见到了四位子女及其家人,显得尤其兴奋“今年春节,对我来说,颇有特色。这就是分期分批地见到了你们四家。其中两位女婿是头一次见面,○○(二外孙)也是头一次见面。”(1999年2月27日信)这些细节体现了作为父亲、丈夫、外公的张春桥细致的情感。

  张毛关系

  “我父亲没有个人野心。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做毛主席的秘书,听毛主席的话,帮毛主席干事,如此而已。”——张维维

  张维维在采访中说到父亲病危时做的一个梦,反映了毛、邓、周、张等多位领导人的微妙关系。“也是在病危期间,他还说过他做的一个奇怪的梦:‘我这几天老做梦,梦见邓小平来找我。我说,你不是在太平洋么?怎么到这里来了?邓小平说,我现在没地方去,谁都不要我。我到毛主席那里,主席说:这几天很忙,他来了有什么好说的,还不是白猫黑猫,等等吧。江青跑过来骂道:‘邓贼!’ 我又去找总理,总理也说没什么好说的,总理说你也骂过我,我也骂过你,我们两个还有什么好说的。邓小平就对我说:主席现在就听你的,你帮我说说吧。我对邓小平说:现在主席又没有叫我去,就是我去了,又能帮你说什么呢?’爸爸说了这么长长的一段话,然后对我说:‘你看我的情绪还不错吧。’”

  张因何得到毛的赏识而成为文革的重要领导人?张在给女儿的信中详细回忆了自己和毛泽东第一次见面、1966年和其他文革小组成员与毛共度生日等。书中反映毛多次与张个别谈话,了解其个人和家庭情况,并跟张讲述党内历史的诸多细节问题。

  张春桥一生的理想是做毛的秘书、助手,“听毛主席的话,帮毛主席干事,如此而已。”晚年张春桥对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和对毛的崇敬并未因其所遭受的政治挫折而受到丝毫影响,甚至可说是更为坚定。在其事业的顶峰,张春桥送给女儿的十八岁生日礼物是一套《毛泽东选集》,上面的题辞是:“你能够在成年的时候就读毛主席的书,这确实是极大的幸福。祝你认真地学习,真正把毛泽东思想学到手,为毛主席奋斗了一生的事业奋斗终身。”

  在狱中,他仍然写信给女儿说“你我都是毛主席的学生,”鼓励子女多读毛的书、以毛的精神激发自己、为社会做贡献。

  《家书》由书籍装帧设计家何浩设计。函装手迹版以全彩印呈现书信原貌,文字版则以印刷字体排版,附访谈及注释。整体书籍的设计制作精良而节制,体现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中正态度,也反应出版社在电子书时代对实体书持久存在价值的理解。何浩在设计手记中说:“ 这部书的封面字体和色彩借用了正统毛主义出版物的范式,严肃、坚定、刻板,如同张春桥身上的那套似乎永远不变的灰色中山装,可以瞬间把人带入他的那个时代。”

  《家书》面世引发国内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

  瑞典隆德大学教授沈迈克(Michael Schoenhals)这样评价:“张春桥是为数不多的、有独创性的毛主义政治理论家之一。他的家书内容丰富,小至个人健康、大至[苏东]社会主义解体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可与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葛兰西的狱中书简相媲美。”

  清华大学教授汪晖认为:“张春桥是文革时期党内左翼的核心人物,也是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和文革理论的主要阐释者之一。他的狱中家书不仅具有重要文献价值,而且也为理解中国晚期社会主义运动及其历史命运提供了思想线索。”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宋永毅感叹:“张春桥非但在文革中不遗余力地推行毛的路线,更至死不渝地忠实于自己的信仰。因此,他成了一个真正的悲剧人物。”

  此外,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陈永发、美国斯坦福大学讲座教授魏昂德(Andrew Walder)、中国当代史家卜伟华等均有中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