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自学乐理知识发明“三圆琴” 被大学聘做教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21:08:37
木匠自学乐理知识发明“三圆琴” 被大学聘做教授


2015年07月17日  来源:重庆晨报 



  重庆晨报:你不仅提交了包括“何氏三圆琴”在内的诸多发明,还在研究古琴?

  何夕瑞:我花了近十年时间,在“雷氏古琴”的基础上,终于制作并创立了“渝派古琴”。选材可谓是川渝两地的结晶,因为是用江津或峨眉山的杉木、城口或巴中的土漆、秀山的桐油、荣昌的夏布做成的。

  重庆晨报:听说你在荣昌的家,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还因为亲自设计建造这座房子而成为了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的兼职教授?

  何夕瑞:那座房子每根栏杆的花纹都考虑过声音的传播。房子有56根罗马柱,60扇门,标志着是我56岁开始兴建,修了4年,一直到60岁才修好。其实房子不是给我自己修的,而是给琴修的。我的家,就是一个规划有序的乐器制作车间。

  “重庆是我的根,不论我取得多大的成就,都忘不了自己是一个重庆人!”

  人物简介

  何夕瑞,1945年生于荣昌,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提琴制造专业特聘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美国环球弦乐协会贵宾会员,重庆首届艺术大师,荣获“巴渝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发明“何氏三圆琴”,被人称为“从木匠到教授”的民间奇人。

  重庆晨报记者 王寒露 报道

  他曾是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小木匠,如今却是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的特聘教授。从木匠到教授,靠得正是他的木匠手艺。现在,他正用心钻研自己的“何氏三圆琴”,要把它做成“人类的第二只提琴”。他就是来自荣昌的何夕瑞。

  初中肄业,为生计学木匠手艺

  何夕瑞1945年出生在荣昌,父亲何荣凯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生物系,后任教于四川畜牧学院,母亲毕业于民国时期的国立音乐学院,后成为音乐教师。从小何夕瑞的成绩都不错,也很有音乐天赋。

  不过,造化弄人。1957年父亲被打为右派下放到乡下教书,何夕瑞受到牵连,13岁时就因学校停办而辍学了。他只好到乡下当童工。

  一开始,何夕瑞在学校打杂,帮忙看管图书馆,利用这个机会阅读了大量书籍,还常跑到教室外偷偷听课。但这样的生活只持续了一年。

  1962年,16岁的何夕瑞拜师学木艺,他聪明又肯钻研,一年多就出师了。他仔细研究了老木匠做的犁头和水车,并进行改进,找他做东西的人慢慢多了起来。

  无师自通,木匠做起了西洋琴

  20岁那年,已小有名气的何夕瑞被荣昌一家机械厂选中,搞模具制作。

  工厂办文艺演出,乐队缺少一把低音大胡,买不到。何夕瑞想,不如自己照着二胡做一把大胡。找来鼓皮、木料,在车间捣鼓了几天,他还真做出了一把大胡,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把大胡,成了我制琴生涯的起点。”

  1966年左右,样板戏开始流行,何夕瑞脑筋一转,开始琢磨起小提琴来。

  “我连提琴都没见过,看着图片依葫芦画瓢,四根弦用的是二胡弦。无知者无畏,我跑到川音请专家指正,一个教授试拉了几首曲子,说‘还不错’。他转身拿来自己的小提琴,我一比较,脸就红了。人家老教授说,我这把琴顶多是把板胡。”何夕瑞回忆。

  “模仿不能制作出好琴!”教授的话让何夕瑞茅塞顿开。

  独门秘方,酒窖藏料制出好琴

  此后,何夕瑞开始自学乐理、乐器、有机化学、材料学等。学习中,他慢慢发现,木材的选择相当重要。于是,他把卖琴的收入都投入到寻找木材上。几十年来,他跑遍了国内森林,还到过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原始森林寻找。最终在国内西南地区的深山中,找到了很好的云杉和枫木。

  多年钻研,何夕瑞还总结出了一套独门秘方——用酒窖储藏材料,“酒窖里潮湿,酒精分子以及恰当的温度,都给微生物发酵制造了条件,让提琴面板长期在酒窖里‘发酵’,使其发出的声音更动听。”

  几十年的执著追求,何夕瑞成功了,他不仅制作出了声音优美成熟的提琴,还在传统提琴的形状上,体现了中国的古典文化元素,研制出“何氏三圆琴”。

  2003年9月,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把一本提琴制作专业教授的聘书送到他手中。“木匠”何夕瑞的制琴理论开始指导一批年轻人,系统地学习提琴制作。

  2007年,被誉为“世界小提琴演奏大师中的大师”的克莱默,在试用了何夕瑞的三圆琴之后说:“我很喜欢这种有东方色彩线条的造型,而且音色也非常适合我。”他甚至还把何氏三圆琴称作“东方维纳斯”。

  荣昌泡桐,做出“纯中国”提琴

  何夕瑞并不满足。他想让三圆琴更加成熟、完美。他说,中国民乐,在低音部分没有自己的乐器,何氏三圆琴就要奔着这个目标而去。

  用什么材料来做三圆琴呢?“泡桐是中国原产,其他国家没有。中国人最先承认泡桐的声学品质,先人就用它来做古琴。重要的是,泡桐在我的家乡重庆荣昌就有很多。”

  “我的梦想,就是用中国的木料,制作饱含中国元素的提琴,甚至可以称之为‘人类的第二只提琴’!”何夕瑞兴奋地说。

  如今,何氏三圆琴已经在不少地方有了应用,不过何夕瑞还准备用5到10年时间,不断改进。

  现居成都的何夕瑞专门在荣昌建了工作室,“重庆有我的家,是我坚实的后方和港湾,更是我的根,不论我走到哪,取得多大的成就,都忘不了自己是一个重庆人!”

  何夕瑞在川音乐器制作室演奏“何氏三圆琴”中的中提琴。重庆晨报记者 王寒露 摄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7-17/7411821.shtml



木匠自学乐理知识发明“三圆琴” 被大学聘做教授


2015年07月17日  来源:重庆晨报 



  重庆晨报:你不仅提交了包括“何氏三圆琴”在内的诸多发明,还在研究古琴?

  何夕瑞:我花了近十年时间,在“雷氏古琴”的基础上,终于制作并创立了“渝派古琴”。选材可谓是川渝两地的结晶,因为是用江津或峨眉山的杉木、城口或巴中的土漆、秀山的桐油、荣昌的夏布做成的。

  重庆晨报:听说你在荣昌的家,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还因为亲自设计建造这座房子而成为了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的兼职教授?

  何夕瑞:那座房子每根栏杆的花纹都考虑过声音的传播。房子有56根罗马柱,60扇门,标志着是我56岁开始兴建,修了4年,一直到60岁才修好。其实房子不是给我自己修的,而是给琴修的。我的家,就是一个规划有序的乐器制作车间。

  “重庆是我的根,不论我取得多大的成就,都忘不了自己是一个重庆人!”

  人物简介

  何夕瑞,1945年生于荣昌,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提琴制造专业特聘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美国环球弦乐协会贵宾会员,重庆首届艺术大师,荣获“巴渝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发明“何氏三圆琴”,被人称为“从木匠到教授”的民间奇人。

  重庆晨报记者 王寒露 报道

  他曾是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小木匠,如今却是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的特聘教授。从木匠到教授,靠得正是他的木匠手艺。现在,他正用心钻研自己的“何氏三圆琴”,要把它做成“人类的第二只提琴”。他就是来自荣昌的何夕瑞。

  初中肄业,为生计学木匠手艺

  何夕瑞1945年出生在荣昌,父亲何荣凯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生物系,后任教于四川畜牧学院,母亲毕业于民国时期的国立音乐学院,后成为音乐教师。从小何夕瑞的成绩都不错,也很有音乐天赋。

  不过,造化弄人。1957年父亲被打为右派下放到乡下教书,何夕瑞受到牵连,13岁时就因学校停办而辍学了。他只好到乡下当童工。

  一开始,何夕瑞在学校打杂,帮忙看管图书馆,利用这个机会阅读了大量书籍,还常跑到教室外偷偷听课。但这样的生活只持续了一年。

  1962年,16岁的何夕瑞拜师学木艺,他聪明又肯钻研,一年多就出师了。他仔细研究了老木匠做的犁头和水车,并进行改进,找他做东西的人慢慢多了起来。

  无师自通,木匠做起了西洋琴

  20岁那年,已小有名气的何夕瑞被荣昌一家机械厂选中,搞模具制作。

  工厂办文艺演出,乐队缺少一把低音大胡,买不到。何夕瑞想,不如自己照着二胡做一把大胡。找来鼓皮、木料,在车间捣鼓了几天,他还真做出了一把大胡,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把大胡,成了我制琴生涯的起点。”

  1966年左右,样板戏开始流行,何夕瑞脑筋一转,开始琢磨起小提琴来。

  “我连提琴都没见过,看着图片依葫芦画瓢,四根弦用的是二胡弦。无知者无畏,我跑到川音请专家指正,一个教授试拉了几首曲子,说‘还不错’。他转身拿来自己的小提琴,我一比较,脸就红了。人家老教授说,我这把琴顶多是把板胡。”何夕瑞回忆。

  “模仿不能制作出好琴!”教授的话让何夕瑞茅塞顿开。

  独门秘方,酒窖藏料制出好琴

  此后,何夕瑞开始自学乐理、乐器、有机化学、材料学等。学习中,他慢慢发现,木材的选择相当重要。于是,他把卖琴的收入都投入到寻找木材上。几十年来,他跑遍了国内森林,还到过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原始森林寻找。最终在国内西南地区的深山中,找到了很好的云杉和枫木。

  多年钻研,何夕瑞还总结出了一套独门秘方——用酒窖储藏材料,“酒窖里潮湿,酒精分子以及恰当的温度,都给微生物发酵制造了条件,让提琴面板长期在酒窖里‘发酵’,使其发出的声音更动听。”

  几十年的执著追求,何夕瑞成功了,他不仅制作出了声音优美成熟的提琴,还在传统提琴的形状上,体现了中国的古典文化元素,研制出“何氏三圆琴”。

  2003年9月,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把一本提琴制作专业教授的聘书送到他手中。“木匠”何夕瑞的制琴理论开始指导一批年轻人,系统地学习提琴制作。

  2007年,被誉为“世界小提琴演奏大师中的大师”的克莱默,在试用了何夕瑞的三圆琴之后说:“我很喜欢这种有东方色彩线条的造型,而且音色也非常适合我。”他甚至还把何氏三圆琴称作“东方维纳斯”。

  荣昌泡桐,做出“纯中国”提琴

  何夕瑞并不满足。他想让三圆琴更加成熟、完美。他说,中国民乐,在低音部分没有自己的乐器,何氏三圆琴就要奔着这个目标而去。

  用什么材料来做三圆琴呢?“泡桐是中国原产,其他国家没有。中国人最先承认泡桐的声学品质,先人就用它来做古琴。重要的是,泡桐在我的家乡重庆荣昌就有很多。”

  “我的梦想,就是用中国的木料,制作饱含中国元素的提琴,甚至可以称之为‘人类的第二只提琴’!”何夕瑞兴奋地说。

  如今,何氏三圆琴已经在不少地方有了应用,不过何夕瑞还准备用5到10年时间,不断改进。

  现居成都的何夕瑞专门在荣昌建了工作室,“重庆有我的家,是我坚实的后方和港湾,更是我的根,不论我走到哪,取得多大的成就,都忘不了自己是一个重庆人!”

  何夕瑞在川音乐器制作室演奏“何氏三圆琴”中的中提琴。重庆晨报记者 王寒露 摄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7-17/7411821.shtml


看上去好像就是把大提琴的底部改了改嘛
e8098 发表于 2015-7-17 13:01
看上去好像就是把大提琴的底部改了改嘛
实用新型哦~~~


上网搜了一下,三圆琴是改了外形的小提箱

何教授首先介绍了改革提琴的创意,他说提琴的外形是很重要的,要有东方人的审美特点。他在汉朝和唐朝这两个极具代表的朝代搜寻这种审美特点,最后确认在唐朝找,唐朝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时代,“西风东渐”,唐朝接纳容忍了很多来自西方的文化符号。如果西方人把小提琴的外形定为妙龄少女的胴体,那么何氏三圆琴就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少妇。何先生随即把三圆琴拿上来给大家观看,三圆琴的各部位归纳为:细颈、削肩、丰乳、瘦腰、肥臀,这些都是唐朝时人们对女性外形的型体审美要求……何夕瑞说,提琴去掉四角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西方人个性强烈,喜欢张扬,而东方人性格内敛、含蓄婉转,而且掉四角后更便于演奏。

何夕瑞的三圆琴与传统小提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侧板一边厚一边薄。“这是将高音做薄,低音做厚,不仅让高音更集中,还增大了低音的共鸣。”
三圆琴像“风韵少妇”
何夕瑞称,如果把传统小提琴比喻为妙龄少女的话,何氏三圆琴则是一位风韵少妇,“斜肩、丰乳、细腰、肥臀”。记者看到,这把三圆琴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琴身由上大下小各三个圆弧构成。
何夕瑞称,琴头是按照中国传统如意做的,音孔是蝙蝠型,不同于以前的“f”形。琴颈处也按照人体工学,做成了凹形。另外在琴码和一些细节上,也做了一些变化。
何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变化,何氏三圆琴的音色才不同于传统的小提琴,“高音更加清澈透明,低音更加浑厚有力。”

上网搜了一下,三圆琴是改了外形的小提箱

何教授首先介绍了改革提琴的创意,他说提琴的外形是很重要的,要有东方人的审美特点。他在汉朝和唐朝这两个极具代表的朝代搜寻这种审美特点,最后确认在唐朝找,唐朝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时代,“西风东渐”,唐朝接纳容忍了很多来自西方的文化符号。如果西方人把小提琴的外形定为妙龄少女的胴体,那么何氏三圆琴就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少妇。何先生随即把三圆琴拿上来给大家观看,三圆琴的各部位归纳为:细颈、削肩、丰乳、瘦腰、肥臀,这些都是唐朝时人们对女性外形的型体审美要求……何夕瑞说,提琴去掉四角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西方人个性强烈,喜欢张扬,而东方人性格内敛、含蓄婉转,而且掉四角后更便于演奏。

何夕瑞的三圆琴与传统小提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侧板一边厚一边薄。“这是将高音做薄,低音做厚,不仅让高音更集中,还增大了低音的共鸣。”
三圆琴像“风韵少妇”
何夕瑞称,如果把传统小提琴比喻为妙龄少女的话,何氏三圆琴则是一位风韵少妇,“斜肩、丰乳、细腰、肥臀”。记者看到,这把三圆琴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琴身由上大下小各三个圆弧构成。
何夕瑞称,琴头是按照中国传统如意做的,音孔是蝙蝠型,不同于以前的“f”形。琴颈处也按照人体工学,做成了凹形。另外在琴码和一些细节上,也做了一些变化。
何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变化,何氏三圆琴的音色才不同于传统的小提琴,“高音更加清澈透明,低音更加浑厚有力。”
zulook 发表于 2015-7-17 16:29
上网搜了一下,三圆琴是改了外形的小提箱

何教授首先介绍了改革提琴的创意,他说提琴的外形是很重要的, ...
怎么看起来像色情小说啊  
kyha321 发表于 2015-7-18 09:28
怎么看起来像色情小说啊
艺术,无外乎三个题材,性,神,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