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转帖』亞洲週刊:兩岸泯恩仇還抗戰真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24:47
香港《亞洲週刊》
兩岸泯恩仇還抗戰真貌 .林崗
兩岸若能共同紀念浴血奮戰打敗日本法西斯的勝利,那些犧牲的英靈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息,中華民族也能向世人證明自己不是歷史的怨恨者與失敗者,而是勝利者。

林崗﹕文學博士,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近年著有《罪與文學》(與劉再復合著)、《三醉人談話錄》及專業論文等。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週年。我覺得,應該由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來共同紀念浴血奮戰打敗日本法西斯的勝利。這不僅因為勝利本來就是兩岸中國人共同創造的,更重要的是,只有兩岸共同慶祝抗日戰爭的勝利,這 一勝利的真義,才能如同蓮花出水般地呈現出來。

一九四五年的勝利,本來就具有不同凡響的意義,它是中國百年來國運不斷衰落而終於走向光明前景的轉折點,它是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持續的失敗、屈辱、被剝奪轉而奮鬥、救亡,歷經無數犧牲而取得的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無愧於他人的驕傲和榮耀的勝利。這勝利對中華民族來說太重要了,如同一個一貫讀書不用功、渾渾噩噩過日子的頑皮孩子,突然浪子回頭,考試得了個優等,成為迷惘中的一種莫大安慰。

回顧自清朝中葉以來,中華民族有太多的苦難記憶,自己寫下了太多的恥辱記錄。由於各種原因,它一再錯過重振的機遇,萎靡不振超過百年。這與民族的偉大文明傳統,與古代史上驕人的文治武功根本不相匹配。積貧積弱而苦苦奮鬥中的民族太需要安慰,太需要勝利。勝利雖然來得晚了,但畢竟還是到來了。這本來值得好好慶賀,也值得之後好好紀念。一來告慰英靈﹔二來重新出發,建設國家﹔三來開創進入世界秩序、認同普世價值的新契機。然而,這一切根本來不及展開,就被歷史的塵埃遮蔽了。

眾所周知,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的槍聲很快就蓋過了慶賀勝利的歡笑,硝煙再次瀰漫於神州大地,直到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大陸另立國統,建立新中國。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共同奮鬥得來的抗戰勝利,雖不至於完全忘卻,但其真實和意義難免不遭受曲解。 在大陸,我們都讀過毛的一篇編入當時中學課本的短文,取名《桃子該由誰摘﹖》。毛文筆生動,比喻絕妙,把蔣介石及其國民政府說成八年抗戰什麼事也不做,上山躲懶休養,等待勝利後下山搶摘桃子﹔他強調抗戰勝利的果實是八路軍、邊區和敵後人民辛勤澆水灌溉得來的。於是,一場共同努力的凱旋就這樣被單邊化、被省略和被歪曲了。國民政府主導的戰略轉移,當然就被說成是妥協、投降和逃跑﹔而國民黨領導的頑強抵抗戰事,不是輕描淡寫就是故意忘卻。

在關於抗戰的公共記憶裡,淞滬抗戰知名度稍高一點,至於殲敵數萬、值得國人自豪的台兒莊戰役、三次長沙會戰、緬甸遠征軍作戰等,就知者寥寥。關於抗戰,在從教育得到的知識譜系裡,最知名的就是「地雷戰」、「地道戰」,還有就是斃敵一千多的平型關大戰。應該承認,關於抗戰的這一圖像遭高度扭曲,是極不真實的。這種有意識的失缺和單邊化的「社會記憶」造成了什麼呢﹖造成了抗戰中自豪和勝利的一面被掩蓋了,只有苦難的那一面才可以出現在公眾意識。

於是,提及抗戰,首先想到的是「南京大屠殺」、日軍的燒殺搶奪、姦淫擄掠。當然,想起這一切是對的,但卻是不完整的。中華民族在抗戰中不僅是被害者,同時也是奮鬥者和最終的勝利者。

中國八年抗戰的真實圖像及其真義,在海峽的這一邊遭受遮蔽,可是在海峽的對岸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尷尬。遷到台灣的國民政府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小朝廷」的局面,縱使他們想記住昔日的光榮和驕傲,也由於失去了地理政治空間的依憑而成為遙不可及的事情。抗戰的勝利與當下的現實處境的反差,使得歷史記憶被驅趕進當事人意識的深處而無法顯露出來。

近年台獨意識蔓延和「去中國化」運動,也使得抗戰勝利成為一個陌生而無關的事物。在公眾生活中紀念這一偉大的事件變得不切合實際。關於抗戰的歷史記憶就像遠空中飄浮的薄雲,雖不至於飄散得無影無蹤,但也找不到落地紮根的土壤。由於歷史的變遷,懸浮的「無根的記憶」成了在台灣紀念抗戰勝利的宿命。然而,記憶的土壤是有的,它在並不遙遠的海峽對岸的大陸。

兩岸關係的最近發展提供了一個讓抗戰這幅歷史圖景清晰起來、讓紀念的真義呈現出來的機遇。在兩岸政治敵對、隔絕往來的年代,共同紀念兩岸中國人創造的偉大勝利,是難以想像的。如今這種可能性正在逼近我們。兩岸能夠共同緬懷勝利,那些為勝利而犧牲的英靈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息。如果這一遲來的紀念得以實現,它將向世人宣示,在變幻莫測的近代世事中,中華民族不是歷史的「怨恨者」和失敗者,而是勝利者香港《亞洲週刊》
兩岸泯恩仇還抗戰真貌 .林崗
兩岸若能共同紀念浴血奮戰打敗日本法西斯的勝利,那些犧牲的英靈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息,中華民族也能向世人證明自己不是歷史的怨恨者與失敗者,而是勝利者。

林崗﹕文學博士,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近年著有《罪與文學》(與劉再復合著)、《三醉人談話錄》及專業論文等。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週年。我覺得,應該由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來共同紀念浴血奮戰打敗日本法西斯的勝利。這不僅因為勝利本來就是兩岸中國人共同創造的,更重要的是,只有兩岸共同慶祝抗日戰爭的勝利,這 一勝利的真義,才能如同蓮花出水般地呈現出來。

一九四五年的勝利,本來就具有不同凡響的意義,它是中國百年來國運不斷衰落而終於走向光明前景的轉折點,它是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持續的失敗、屈辱、被剝奪轉而奮鬥、救亡,歷經無數犧牲而取得的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無愧於他人的驕傲和榮耀的勝利。這勝利對中華民族來說太重要了,如同一個一貫讀書不用功、渾渾噩噩過日子的頑皮孩子,突然浪子回頭,考試得了個優等,成為迷惘中的一種莫大安慰。

回顧自清朝中葉以來,中華民族有太多的苦難記憶,自己寫下了太多的恥辱記錄。由於各種原因,它一再錯過重振的機遇,萎靡不振超過百年。這與民族的偉大文明傳統,與古代史上驕人的文治武功根本不相匹配。積貧積弱而苦苦奮鬥中的民族太需要安慰,太需要勝利。勝利雖然來得晚了,但畢竟還是到來了。這本來值得好好慶賀,也值得之後好好紀念。一來告慰英靈﹔二來重新出發,建設國家﹔三來開創進入世界秩序、認同普世價值的新契機。然而,這一切根本來不及展開,就被歷史的塵埃遮蔽了。

眾所周知,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的槍聲很快就蓋過了慶賀勝利的歡笑,硝煙再次瀰漫於神州大地,直到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大陸另立國統,建立新中國。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共同奮鬥得來的抗戰勝利,雖不至於完全忘卻,但其真實和意義難免不遭受曲解。 在大陸,我們都讀過毛的一篇編入當時中學課本的短文,取名《桃子該由誰摘﹖》。毛文筆生動,比喻絕妙,把蔣介石及其國民政府說成八年抗戰什麼事也不做,上山躲懶休養,等待勝利後下山搶摘桃子﹔他強調抗戰勝利的果實是八路軍、邊區和敵後人民辛勤澆水灌溉得來的。於是,一場共同努力的凱旋就這樣被單邊化、被省略和被歪曲了。國民政府主導的戰略轉移,當然就被說成是妥協、投降和逃跑﹔而國民黨領導的頑強抵抗戰事,不是輕描淡寫就是故意忘卻。

在關於抗戰的公共記憶裡,淞滬抗戰知名度稍高一點,至於殲敵數萬、值得國人自豪的台兒莊戰役、三次長沙會戰、緬甸遠征軍作戰等,就知者寥寥。關於抗戰,在從教育得到的知識譜系裡,最知名的就是「地雷戰」、「地道戰」,還有就是斃敵一千多的平型關大戰。應該承認,關於抗戰的這一圖像遭高度扭曲,是極不真實的。這種有意識的失缺和單邊化的「社會記憶」造成了什麼呢﹖造成了抗戰中自豪和勝利的一面被掩蓋了,只有苦難的那一面才可以出現在公眾意識。

於是,提及抗戰,首先想到的是「南京大屠殺」、日軍的燒殺搶奪、姦淫擄掠。當然,想起這一切是對的,但卻是不完整的。中華民族在抗戰中不僅是被害者,同時也是奮鬥者和最終的勝利者。

中國八年抗戰的真實圖像及其真義,在海峽的這一邊遭受遮蔽,可是在海峽的對岸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尷尬。遷到台灣的國民政府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小朝廷」的局面,縱使他們想記住昔日的光榮和驕傲,也由於失去了地理政治空間的依憑而成為遙不可及的事情。抗戰的勝利與當下的現實處境的反差,使得歷史記憶被驅趕進當事人意識的深處而無法顯露出來。

近年台獨意識蔓延和「去中國化」運動,也使得抗戰勝利成為一個陌生而無關的事物。在公眾生活中紀念這一偉大的事件變得不切合實際。關於抗戰的歷史記憶就像遠空中飄浮的薄雲,雖不至於飄散得無影無蹤,但也找不到落地紮根的土壤。由於歷史的變遷,懸浮的「無根的記憶」成了在台灣紀念抗戰勝利的宿命。然而,記憶的土壤是有的,它在並不遙遠的海峽對岸的大陸。

兩岸關係的最近發展提供了一個讓抗戰這幅歷史圖景清晰起來、讓紀念的真義呈現出來的機遇。在兩岸政治敵對、隔絕往來的年代,共同紀念兩岸中國人創造的偉大勝利,是難以想像的。如今這種可能性正在逼近我們。兩岸能夠共同緬懷勝利,那些為勝利而犧牲的英靈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息。如果這一遲來的紀念得以實現,它將向世人宣示,在變幻莫測的近代世事中,中華民族不是歷史的「怨恨者」和失敗者,而是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