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息抗战功绩国共之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16:15
一个甲子过去了,日本人还在嘴硬,韩国人依旧抗争,中国人却起了内讧。3500万人的性命,他们的鲜血可以让黄河流两天!这样的牺牲换取的那么点的功绩,却被人争来争去。中国人喜欢内耗已不是什么秘密,但民族的劣根性必须被每个人意识到并加以铲除。写点东西,希望能使大家停止争吵,共同奋斗。

一  第三者插足
长久以来,提到抗日战争的贡献,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GCD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这是受了多年片面教育所致。随着咨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国民党摇旗呐喊,他们认为抗日的主要贡献来自于蒋介石领导的军队。目前的争论也就集中于此。
但这样的分类是否合理呢?我们大家是否忽略了两大党派外的力量?
我个人的意见:抗日力量应分为三股。其一,GCD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其二,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右翼势力,主要是指那些德械师和后来的美式装备部队;其三,地方实力派,或者说是地方军阀的武装力量。
现在为国民党叫阵的人,他们的论据诸如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等正面战场的战绩。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把这些功劳归于蒋介石合适么?比如太原会战,我们投入的主要兵力来自于阎锡山的晋绥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国共的力量也有,当相比之下其实力损失功绩都要逊色于前者。把这些武装力量统统归在蒋介石的名下恐怕有失偏颇吧。
首先,从统领关系来看。虽然这些地方实力派都名义上归顺国民政府,但其自由度相当大。地方政权,赋税权利,武装领导等都是大军阀自己掌握,“委员长”的称呼近似于礼貌。如果硬要说这些势力都服从于国民政府,都算蒋的力量,那么GCD的军队呢?当时不也是被收编了么?八路军只是简称,全名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新四军的全称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这样说来GCD的军队岂不只有少量装备极差的游击队?显然是不合理的。
以阎锡山为例,他有一个政治组织——民族革命同志会。三十年代,阎锡山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治组织,到抗日战争开始时大部结束。1938年2月重新成立了民族革命同志会,用以团结干部和保证自己政令的推行。1939年“十二月事变”以后,他强化组织领导:把组织放在“组政军教经”各个部门之上;在所有基层单位都建立同志会的分会;要求军政干部和中学以上学生都必须参加同志会;各地都建立组政军教经统一领导委员会(统委会),由同志会的干部委员会担任主任;而他自己则以同志会会长的名义进行领导,开大会必呼“会长万岁”、“忠贞会长’等口号,以树立组织(政党)和领袖的绝对权威;同时规定严酷的纪律(最高处分为自裁即自杀),来约束和统一部下的行动。此外,还建立了“铁军”、“文人组织”、“青帮”和“洪帮”等外围组织。
有一套政治理论——物劳主张。他反对马克思主义,但借用了马克思主义中他可以接受的理论,创立了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的学说,简称物劳主张。他反对金代值,即反对以金银为本位的货币制度,主张发行物产证券,收多少货发多少物产证券;反对资私有,反对资产生息,主张资由公给,实行按劳分配。他用这些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主张来团结干部和群众。
有一支军队——晋绥军。少则10余万人,多则达到20余万的晋绥军,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但它基本上是由阎锡山指挥的,是为保卫山西和阎锡山和利益而存在的。
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公营”事业。二十年代阎氏建成可以制造步枪、手枪、冲锋枪、轻重机枪、手掷弹、迫击炮、山炮、野炮、重山炮及其所用弹药的太原兵工厂。三十年代又修筑了同蒲铁路;创建了包括采煤、采矿、炼焦、冶金、电力、机械、化工、建材、毛纺、皮革、面粉、火柴、造纸、印刷等厂矿的西北实业公司;整顿了山西省银行,新设了铁路、垦业、盐业等银号及其实物准备库,发行钞票;总资产达到了二亿银元。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物价稳定,得到蒋介石的赞许,使他得以再度在山西立足。特别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太原兵工厂是他赖以存在的主要支柱之一。
有培养人才的机构——各类学校和训练机关。正规学校除山西大学外,还有工专、农专、商专、法专、医专和外国文言学校(今之外语专科学校)等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以及许多中学和师范。此外,还有培养军官和行政干部的军校和训练机关,这些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二十年代中后期以至四十年代,就成了阎锡山军政干部的骨干。他们大部分忠于阎并能按阎的意图办事,而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派来的干部,阎锡山是拒绝接受的。
有严密的安全机构——政卫组和太原特种警宪指挥处。这两个特务组织先后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务都是“肃伪”,即肃清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和同情革命的人。他们掌握着生杀大权,被他们杀害的“伪装分子”都是数以百计的(不包括“三自传训”中所处死的)。[这部分资料来自华夏文化网]
这样的阎锡山能算蒋介石的部下么?蒋在山西插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山西省主席罢了。其他诸如杨虎城的西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山东军阀韩复渠的力量等等,虽然不如阎锡山这样的“土皇帝”,但他们与蒋也都是貌合神离,称不上现实的统领关系。这点也可从几次会战中地方军阀总是不听指挥看出。
其次,从蒋介石对非己力量的排挤来看。这些地方实力派参加抗战的原因很复杂,有些是形势所迫,比如阎锡山,日军要沿铁路打进山西,他当然要抗日;有些是为了摆脱外界压力,比如韩复渠,他口头上抗日,但一见日军就跑,目的只不过为了应付国人的谴责;有些是真心抗日,比如张学良,不抵抗政策让他丢了老家,中下层军官极力要求抗日,张也有此愿,所以才会拼死兵谏。但不管怎样,当时国家危难的局势,民众群情激愤的呼声,使每股势力主动也好,被动也好,都要抗日。这是蒋求之不得的机会。从北伐开始,如何扫清地方势力,真正一统中国就是蒋介石最大的渴求。利用抗日尽可能的消耗甚至消灭这些势力既可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为自己赢得了全力抗日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台儿庄战役时蒋介石要舍近求远搬川军来抵挡日军精锐。
在这里我们暂不谈蒋介石是否有抗日的决心,先来讨论一下他是否有借机消灭政敌的野心。比较一下抗战前后中国主要武装力量。战前,除蒋介石的军队以及GCD的红军外,还有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冯玉祥,韩复渠,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军队,可以说还处于军阀会战的阶段。蒋介石虽然也曾试图各个击破,但还是很困难。比如和冯玉祥的中原大战,没有一个简单的胜负结局,各有损失。可是到了战后,除了像李宗仁,白崇禧等这些完全被蒋介石收编的力量外,其他的军阀武装基本不存在了,或者只剩了个空壳。差不多都是在抗战开始阶段拼光了。这些地方实力派当然知道蒋的算盘,有些人消极参战,甚至投降逃跑。但这正好授蒋介石以口实,韩复渠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被枪毙了。但大部分官兵算得上堂堂正正的中国汉子,他们在自知难以打胜的情况下拼死报国。川军可歌可泣的战斗让人动容,这支平时看起来病歪歪的“双枪部队”硬是和日本鬼子舍身肉搏,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展现了这个民族的力量。
所以说,这些军队不能笼统地归在国民党军队的名下,他们有自己的群体,他们属于抗日的第三支力量。一个甲子过去了,日本人还在嘴硬,韩国人依旧抗争,中国人却起了内讧。3500万人的性命,他们的鲜血可以让黄河流两天!这样的牺牲换取的那么点的功绩,却被人争来争去。中国人喜欢内耗已不是什么秘密,但民族的劣根性必须被每个人意识到并加以铲除。写点东西,希望能使大家停止争吵,共同奋斗。

一  第三者插足
长久以来,提到抗日战争的贡献,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GCD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这是受了多年片面教育所致。随着咨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国民党摇旗呐喊,他们认为抗日的主要贡献来自于蒋介石领导的军队。目前的争论也就集中于此。
但这样的分类是否合理呢?我们大家是否忽略了两大党派外的力量?
我个人的意见:抗日力量应分为三股。其一,GCD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其二,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右翼势力,主要是指那些德械师和后来的美式装备部队;其三,地方实力派,或者说是地方军阀的武装力量。
现在为国民党叫阵的人,他们的论据诸如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等正面战场的战绩。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把这些功劳归于蒋介石合适么?比如太原会战,我们投入的主要兵力来自于阎锡山的晋绥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国共的力量也有,当相比之下其实力损失功绩都要逊色于前者。把这些武装力量统统归在蒋介石的名下恐怕有失偏颇吧。
首先,从统领关系来看。虽然这些地方实力派都名义上归顺国民政府,但其自由度相当大。地方政权,赋税权利,武装领导等都是大军阀自己掌握,“委员长”的称呼近似于礼貌。如果硬要说这些势力都服从于国民政府,都算蒋的力量,那么GCD的军队呢?当时不也是被收编了么?八路军只是简称,全名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新四军的全称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这样说来GCD的军队岂不只有少量装备极差的游击队?显然是不合理的。
以阎锡山为例,他有一个政治组织——民族革命同志会。三十年代,阎锡山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治组织,到抗日战争开始时大部结束。1938年2月重新成立了民族革命同志会,用以团结干部和保证自己政令的推行。1939年“十二月事变”以后,他强化组织领导:把组织放在“组政军教经”各个部门之上;在所有基层单位都建立同志会的分会;要求军政干部和中学以上学生都必须参加同志会;各地都建立组政军教经统一领导委员会(统委会),由同志会的干部委员会担任主任;而他自己则以同志会会长的名义进行领导,开大会必呼“会长万岁”、“忠贞会长’等口号,以树立组织(政党)和领袖的绝对权威;同时规定严酷的纪律(最高处分为自裁即自杀),来约束和统一部下的行动。此外,还建立了“铁军”、“文人组织”、“青帮”和“洪帮”等外围组织。
有一套政治理论——物劳主张。他反对马克思主义,但借用了马克思主义中他可以接受的理论,创立了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的学说,简称物劳主张。他反对金代值,即反对以金银为本位的货币制度,主张发行物产证券,收多少货发多少物产证券;反对资私有,反对资产生息,主张资由公给,实行按劳分配。他用这些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主张来团结干部和群众。
有一支军队——晋绥军。少则10余万人,多则达到20余万的晋绥军,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但它基本上是由阎锡山指挥的,是为保卫山西和阎锡山和利益而存在的。
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公营”事业。二十年代阎氏建成可以制造步枪、手枪、冲锋枪、轻重机枪、手掷弹、迫击炮、山炮、野炮、重山炮及其所用弹药的太原兵工厂。三十年代又修筑了同蒲铁路;创建了包括采煤、采矿、炼焦、冶金、电力、机械、化工、建材、毛纺、皮革、面粉、火柴、造纸、印刷等厂矿的西北实业公司;整顿了山西省银行,新设了铁路、垦业、盐业等银号及其实物准备库,发行钞票;总资产达到了二亿银元。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物价稳定,得到蒋介石的赞许,使他得以再度在山西立足。特别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太原兵工厂是他赖以存在的主要支柱之一。
有培养人才的机构——各类学校和训练机关。正规学校除山西大学外,还有工专、农专、商专、法专、医专和外国文言学校(今之外语专科学校)等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以及许多中学和师范。此外,还有培养军官和行政干部的军校和训练机关,这些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二十年代中后期以至四十年代,就成了阎锡山军政干部的骨干。他们大部分忠于阎并能按阎的意图办事,而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派来的干部,阎锡山是拒绝接受的。
有严密的安全机构——政卫组和太原特种警宪指挥处。这两个特务组织先后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务都是“肃伪”,即肃清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和同情革命的人。他们掌握着生杀大权,被他们杀害的“伪装分子”都是数以百计的(不包括“三自传训”中所处死的)。[这部分资料来自华夏文化网]
这样的阎锡山能算蒋介石的部下么?蒋在山西插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山西省主席罢了。其他诸如杨虎城的西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山东军阀韩复渠的力量等等,虽然不如阎锡山这样的“土皇帝”,但他们与蒋也都是貌合神离,称不上现实的统领关系。这点也可从几次会战中地方军阀总是不听指挥看出。
其次,从蒋介石对非己力量的排挤来看。这些地方实力派参加抗战的原因很复杂,有些是形势所迫,比如阎锡山,日军要沿铁路打进山西,他当然要抗日;有些是为了摆脱外界压力,比如韩复渠,他口头上抗日,但一见日军就跑,目的只不过为了应付国人的谴责;有些是真心抗日,比如张学良,不抵抗政策让他丢了老家,中下层军官极力要求抗日,张也有此愿,所以才会拼死兵谏。但不管怎样,当时国家危难的局势,民众群情激愤的呼声,使每股势力主动也好,被动也好,都要抗日。这是蒋求之不得的机会。从北伐开始,如何扫清地方势力,真正一统中国就是蒋介石最大的渴求。利用抗日尽可能的消耗甚至消灭这些势力既可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为自己赢得了全力抗日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台儿庄战役时蒋介石要舍近求远搬川军来抵挡日军精锐。
在这里我们暂不谈蒋介石是否有抗日的决心,先来讨论一下他是否有借机消灭政敌的野心。比较一下抗战前后中国主要武装力量。战前,除蒋介石的军队以及GCD的红军外,还有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冯玉祥,韩复渠,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军队,可以说还处于军阀会战的阶段。蒋介石虽然也曾试图各个击破,但还是很困难。比如和冯玉祥的中原大战,没有一个简单的胜负结局,各有损失。可是到了战后,除了像李宗仁,白崇禧等这些完全被蒋介石收编的力量外,其他的军阀武装基本不存在了,或者只剩了个空壳。差不多都是在抗战开始阶段拼光了。这些地方实力派当然知道蒋的算盘,有些人消极参战,甚至投降逃跑。但这正好授蒋介石以口实,韩复渠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被枪毙了。但大部分官兵算得上堂堂正正的中国汉子,他们在自知难以打胜的情况下拼死报国。川军可歌可泣的战斗让人动容,这支平时看起来病歪歪的“双枪部队”硬是和日本鬼子舍身肉搏,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展现了这个民族的力量。
所以说,这些军队不能笼统地归在国民党军队的名下,他们有自己的群体,他们属于抗日的第三支力量。
二  抗战决心
谈到抗日战争的贡献,我觉得不能单凭谁消灭的鬼子多,各支抗日队伍的实力本身就不一样,单一的看结果太不公平。最能体现他们贡献的,是他们的抗战决心。敢于以死相拼的人是真的英雄,也许当他倒下时,他面前的鬼子安然无恙,但我相信,这样的队伍最能给敌人以沉重的心理打击,这样的打击会比单纯的杀死几个鬼子更能让敌人胆寒。
但抗战决心似乎谈玄虚了,激昂的口号,雄壮的誓师都不一定真能表现这种决心。可是没有大小高低的比较又很难比较三支抗日力量。我们不如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近似的衡量各股抗战力量的抗战决心,暂时就叫做抗战决心系数。
我粗略的设计了几个变量:
1,敌我人数比。这是指在具体的每一场战役中,敌我双方参战人数的比例。以鬼子的人数除以我方的人数得到这个值。显然,此数值越大,越能反映我方的斗志,所以此数值和抗战决心系数成正比。
2,敌我伤亡之比。这是指在具体的一场战役中敌我双方伤亡人数的比例。以敌人死伤人数除以我方死伤人数得此值。当身旁堆满了同伴的尸体仍向前冲锋,这样的队伍,它的官兵,尤其是下层官兵无疑是以必死的信念参与其中的。还有比这更强的决心么?而且,拼光的部队往往有被撤编的可能,将领们总会竭力保留住一些自己的实力以保住编号,如果把这都抛在一旁,这样的将领无疑也是决心抗战到底的。所以这个数值与抗战决心系数成反比。
3,武装比例。由于我们把抗战力量划分为三股,所以不能不考虑第三支力量的情况。地方军队,其实也包括GCD的军队,往往枪械不是足员发放的,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现代兵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能流传这么广的一个原因。这样的队伍无法一次组织大量的火力,只能是后续部队接过阵亡战友的枪投入战斗。很显然,这是制约战斗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样,武器的缺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军心。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由于鬼子一般是武装到牙齿的,基本不会有枪械不足的可能,所以我们只考虑具体的一次战役中我方军队武器的充足情况。在这里只考虑轻武器的情况,暂不考虑重武器,实际上当时的中国军队重武器并不充足。这个数值很简单,就是枪械的普及百分比。这个数值与抗战决心系数成反比。
4,兵器装备性能比。武器装备的性能越来越影响着战役的走向。鸦片战争中英国区区几艘战舰就能攻克几乎所有的中国港口,这样的耻辱让人难忘,在火炮面前吓得战战兢兢的清军何谈战斗力。同样的事例还有美军入侵巴拿马,F117的身影让巴军几乎不战而降。抗日战争中,除蒋的德械师外,其他军队的武器装备都很落后,甚至还有装备前清军队用过的枪支的部队。这点我们必须考虑。这个数值我们可以用在具体一次战役中我方与地方使用武器据定型投产的时间比。比如说,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我方装备的中正式步枪源于毛瑟98式步枪,1898年定型,据1938年整40年;日军装备的是“三八大盖”,1905年定型投产,据1938年33年。那么在这场战役中敌我双方兵器性能比为33比40。这个值越小,我方所所处的地位越不利,所以这个值与抗战决心系数成反比。当然,这样比较兵器显然有失偏颇,但如果考虑枪速,枪重,自动化程度,弹药情况等等又十分麻烦,索性简单些算了。同样,这里只考虑轻兵器。
此外,还有对战事影响很大的后勤补给情况,但由于太过复杂,很难量化,暂不考虑。
由此,我们得出了一个抗战决心系数。把个变量代数化,抗战决心系数以n表示;敌我人数比为a;敌我伤亡之比为b;武装比例为c;兵器装备性能比为d。则n=a/(b*c*d)。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到各主要战役中参战部队的相应数据。我只找到了部分数据,没有找全,所以还不能得到一个量化的结论。但我相信,三支抗战力量都在可能的情况下竭尽了全力。
三  都是中国人
虽然我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我自己都还没有得到量化结果,但我已经觉得自己够无聊的了。我的目的本身就不是为了找出究竟谁是抗战的功臣,在我看来,所有为国牺牲的人,所有为国抗争的人,所有为抗日尽力的人,无论他怀着什么样的心思,他都是这个国家的功臣!
3500万的牺牲,个个都是中国人;三支抗日队伍里的每一个面庞都是黑眼睛黄头发。当抗日的战士们装上刺刀的时刻,有谁会去想:我是这个国家的功臣,后世的人一定要记得我祭奠我呀!只有我们这些吃饱了没事坐在电脑屏幕前的人才会为了这些虚幻的名与利斤斤计较!
是谁打退了日本鬼子有什么重要!只要我们知道,打退这帮禽兽的是中国人,是我们的祖辈就可以了!我们拥有同一个名字,我们拥有同一份骄傲!
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六十年前我们的祖辈挺起了这个受尽屈辱的民族的脊梁,他们为此付出了生命。我希望现在的我们也能继续支撑起民族的脊梁,摒弃虚无的空谈,现实一些,现在还不是我们休息的时候。至少,应该为了那场必定会来的战斗,握紧刺刀,向东!
楼上的有道理!
其实有时候后来人在算帐的时候,想想死去的人如果也这样算帐的话就不会死了这件事,会不觉得惭愧么?
此文深得我心,不过有一点,我认为国军中正式步枪优于日军38大盖,后者名气大主要由于这是八路能缴获的主要枪械.
好文!!!!有理
军阀武装?不是中央军么?
國軍被你稱為左翼
大哥你好像搞錯了吧!!
个人觉得有些事情不要怕争论,真理越辩越明嘛,只要不是怀有险恶的用心就好,那样就会把问题搞的很不明朗,只要说的有理有据就不怕
>个人觉得有些事情不要怕争论,真理越辩越明嘛
但是,事实已经很清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主导,共产党敌后战场,辅助。双方都按照自己的特长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什么要争个第一第二?这里争得不就是这个吗?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只需要缅怀一切为抗战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人,一致对外,而不是还在这里延续内战!
文革时候就是天天都在争论,能说越辩越明?所以不要再作无谓的争论了,以后去高黎贡山玩,别忘了去那里扫一下墓就行了,比在这里争长短强100倍。
没有必要争论,不要搞欺骗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