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武器发展的几个重要理论阶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8:29:00
下面是我的文章,发表在《兵工科技》第九期上,题目是《战后武器发展理论评判》,编辑做了大的修改,只选用了四个理论,即下文中的前四个。


              战后世界武器发展几个重要理论阶段
                    高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走上了军事对抗的道路,军备竞赛成为冷战对抗的主要形式。二战后世界科技的发展经历着第三次技术革命,新科技的产生带来了新的武器和全新的战役法和战术。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而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产生的科技文明,又是早期工业化革命的数倍。这个时代科技特征是以军事需求催生新的科技,这些科技又被运用到民用领域,而民用领域的科技很快被运用到军事中。军事领域,主要是武器的研制在层出不穷的科技背景下,得到迅猛地发展。人类从冷兵器到热兵器,再到电子时代,周期不断缩短,品种不断翻新,毁伤力越来越大。
二战后,政治上对抗的需要,使得苏美苏两国研制的新概念武器、新技术武器不断涌现。由于美苏都具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所以没有发生正面冲突,他们的武器大多通过代理人战争检验其优劣,美苏两国也不同程度亲自出兵侵略第三国,美国尤其侵略次数最多,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入侵格林纳达和巴拿马、空袭利比亚和南联盟、几次海湾战争等等,在这些战争中,美国的武器得到了实战的锻练,教训和经验不少,这些又为其研制新武器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武器研制更有针对性,更适应新形式下的战争。
二战以来的武器研制轰轰烈烈,但其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有较大的起伏,新的武器研制理论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最后又被更新的科技所推翻,不论何种理论出台都显示着科技发展的步伐。

战后世界武器发展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空高速理论
从飞机诞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螺旋桨为动力的战斗机已经发展到了极限,不论是速度还是升限都无法再提高。螺旋桨发动机靠拉动空气使飞机向前飞,当飞机的速度达到每小时800公里时,螺旋桨桨叶因转速太快而失速,无法拉动空气向后运动,致使发动机动力会急剧下降;而高空空气稀薄,含氧量不足,螺旋桨发动机功率大大降低,因此,飞机升限大大受限制。另一方面,地面防空炮火对这个速度范围和高度范围的飞机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而喷气式飞机所使用的喷气发动机靠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向后高速喷射的反冲作用使飞机向前飞行,它可使飞机获得更大的推力,飞行速度成倍提高。特别地在1万─2万米空气比较稀薄的高空,喷气发动机更有着螺旋桨活塞发动机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喷气式飞机的出现使得飞机的速度、升限和爬升率等有了很大提高,恰恰这三项指标改变了空战理论,空中格斗时,大的速度和爬升率使飞机能迅速占据有利位置;空袭时,轰炸机可以选择高空入侵方式,可有效躲避地面防空武器打击。虽然二战后地面防空从火炮发展到了地对空导弹,且在五十年代,导弹技术发展迅速,但这一时期的地对空导弹射高还较有限,命中率也较低,因此,整个五十年代,美国的U-2在苏联上空多次执行任务没被击落,这一局面直到1960年才宣告结束,但它对其它国家的侦察一直没有结束,包括对中国的侦察。自二战以来到六十年代,战斗机、轰炸机和侦察机高空高速所具有的优势直接影响了军用飞机的研制方向,也诞生了新的机种--截击机,它以拦截高空轰炸机为主。“高空高速理论”在这一时期成为设计军事飞机的主要技术指标,其具有代表性的战斗机有:美国的F-102/106“三角标枪”、F-104“星”、F-4“鬼怪”,苏联的雅克-25“闪电”、雅克-28“火棒”、米格-21“鱼窝”、苏-9/11“捕鱼笼”、苏-15“细嘴瓶”,法国的幻影-III,英国的“闪电”,瑞典的萨伯-32“龙”等等,轰炸机也力求速度快,升限高,如美国的B-47、B-52、B-58,苏联的米亚-4、米亚-50、图-22等等。高空高速飞机的设计特点是机身紧凑细长,阻力小;机翼采用小展弦、大后掠角三角翼,该翼型波阻小,适合高速飞行。到六十年代这一趋势达到极限,美苏两国纷纷研制出了三倍音速的飞机,如苏联米格-25、美国的SR-71侦察机和XB-70战略轰炸机等,美国甚至试验过6.72倍音速的X-15A-2验证机。
越南是检验二战以来新式武器的战场,“高空高速理论”在越南战争中遭到彻底破灭,据实战统计,空中格斗一般发生在5000米左右的高度,速度也在0.8M甚至更小些的范围里。由于单纯地追求“高空高速”,使战斗机的中低空性能不佳,综合性能较低,美国F-4“鬼怪”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战斗机,多次创造速度和高度纪录,但在越南战场时常被米格-17所击落。
地对空导弹的研制针对飞机“高空高速”,也不断地提高速度和射高,并很快涵盖了所有战斗机的升限,速度也达到了3M以上。导弹技术发展到六七十年代,已经比较完善,它研制的周期比飞机要短,研制费用也少得多,技术难度更小,所以,针对飞机的变化,它能更快地找到对付的办法,因此它的发展适应性要比飞机好。在新式地对空导弹面前,飞机的高升限和高速度已不再成为优势。
越南战争中“高空高速理论”所带来的教训,使美国在第三代战斗机的研制上放弃了“高空高速理论”,更加注重战斗机的中低空性能,具有代表性的F-15“鹰”和F-16“战隼”在以后的战争中不断取得引人注目的战果。
新的世纪,美国又在研制高超音速飞机,如X-43“飞马”验证机和“曙光女神”(又称极光)侦察机,军方也在探讨空天飞机的可行性,这些并不是“高空高速理论”简单的延续,而是运用最新科技研制新的打击手段,它虽然也是高空高超音速,但并没有取代其它飞行器,只是一种补充手段而已。

第二阶段:导弹万能论
五十年代火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洲际导弹所具有的射程远、使用方便、研制费用低、操作简单优点逐渐显现,到六十年代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成功,使得导弹的体积不断缩小,并使导弹发展渗入到各个兵器领域。精确制导是导弹的一大特色,它的出现成倍地提高了打击目标的准确率,它所具有的毁伤性也是以前武器所不具备的。
五六十年代,由于喷气式发动机的耗油率高,推重比小,使得喷气式战略轰炸机的航程和速度还达不到所要求的指标,而洲际导弹射程远(10000-15000千米)、空防能力强(25倍音速再入段下冲,30分钟可达世界各地)、弹头威力大(集束弹头、多弹头、总当量达到300-400万吨TNT),在核战略威慑方面迅速取代了战略轰炸机。美苏两国都对洲际导弹充满了幻想和期望,两国有人驾驶飞机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赫赫鲁晓夫甚至提出了“要导弹、不要飞机”的口号。地对空导弹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飞机生存能力的怀疑,英国没有提出赫鲁晓夫响亮口号,却做得干净利索彻底,停止了除“鹞”式垂直起落飞机以外所有飞机的研制,以后也退出了战斗机市场。
“导弹万能论”的另一个主角是空对空导弹。自世界第一枚实用空对空导弹研制成功,它的队伍就迅速扩大,美国研制了AIM-4“猎鹰”、AIM-9“响尾蛇”、AIM-7“麻雀”,苏联研制了AA-1“碱”、AA-2“环礁”、AA-3“阿纳布”AA-4“锥子”、AA-6“毒辣”等等,伴随着导弹性能不断完善,“迷信”活动也开始了,美国因技术更先进,“迷信”更早更深,空军认为导弹可以胜任任何条件下的空中格斗,而机炮已经过时了,为此取消了F-4上的机炮,仅为其设计了机炮吊舱。苏联受到的影响也不少,它不仅取消了改进型米格-21ЛФ的机炮,也没给在研的苏-9和苏-15安装机炮。
空对空导弹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并不一定刚出现就很成熟完善,早期空对空导弹的可靠性不足、抗干扰性差、灵敏度低、发射条件苛刻、无法迎头攻击,它取代机炮还有一个过程。同样,在越南战场,美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美空军AIM-4“猎鹰”在实战中无一命中目标,战后数千枚该导弹全部报废。AIM-9“响尾蛇”的战绩略好,但命中率也只有6%,中距拦截的AIM-7“麻雀”战绩更差。1966年6月20日的越战中,美国18架F-8“十字军战士”包围2架米格-17,发射7枚AIM-9空对空导弹,无一命中。1966年9月16日,20架F-105战斗轰炸机在8架F-4C的掩护下侵入越南北方轰炸北江大桥,在河内以东60千米与4架米格-17遭遇,美军发射8枚AIM-9空对空导弹,结果不仅没能命中目标,反倒有3架F-4C战斗机被越军用机炮击落。但谁能想到,这些导弹在靶场试验中,成绩骄人,AIM-9的命中率达到76%。实际在越战中的AIM-9的故障率极高,达到无法忍受的地步,一位飞行气愤地说:“如果有什么意外的话,这枚导弹是好的”。苏联也出现过尬尴尬的事,1960年5月1日,拦截美国U-2侦察机的行动中,曾有一架刚出厂的苏-9战斗机飞临U-2侦察机,但因为没有机炮无法实施攻击;1981年7月18日,飞行员瓦连京空军大尉驾驶苏-15拦截入侵飞机时,由于没有机炮不得不采用撞击敌机的方式驱赶入侵者。
同样在越南战场,1967年5月14日,装有SUU-16机炮吊舱的美国空军F-4C型鬼怪战斗机,在发射空对空导弹未果的情况下,用机炮击落2架越南空军米格-17战斗机,这是美军首次在空战中用机炮击落敌机。这次空战后,空军和海军命令所有飞机都紧急装挂机炮吊舱,此后,美军击落米格飞机的比率才上升。人们似乎从“导弹万能论”吸取了一些教训,没敢在走极端去否定空对空导弹,它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在空对空导弹命中率不断上升,中距导弹更是超过了近距导弹的命中率。
“导弹万能论”的盛行,抑制了其它常规武器的发展,但是被侵略的第三世界没有财力和技术力量去“高消费”,常规武器仍是其主流装备,正是由于这点,海湾战争中,在强电子干扰的情况下,非制导武器如高炮发挥了重大作用,技术力量薄弱的第三世界国家,如果充分发挥旧武器的潜能,也能在不对称战争中取得成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第三阶段:轰炸机无用论
“轰炸机无用论”是“导弹万能论”理所当然的附产品,五十年代洲际导弹的出现,到六十年代它已经达到实用化并可大量制造,地面防空导弹发展也很迅速,轰炸机迎来的都是不幸的消息。但当洲际导弹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对它的不利消息也出现了,它的毁灭性杀伤力一直让世界心悸。它存在的另一个可怕的后果是,发射出无法招回,核对峙状态,美苏双方都有点神经质,在使用问题上小心谨慎,生怕“擦枪走火”。人们这时发现战略轰炸机在使用上更灵活,可随时改变目的,随时招回,减少了危险的因素。在这个背景下,战略轰炸机得以起死回生,但排场比过去小多了,而中型轰炸机却一蹶不振。七十年代以来,巡航导弹技术日渐成熟,它体积小、射程远、空防能力强,这使得轰炸机的发展再次遭受到沉重打击,美苏两国一度停止减缓了所有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好在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周期长,对它的作用和前景看法有了变化,一些型号又得以进行下去,最有名的是美国的B-1轰炸机,从A型到B型再到服役,历时24年,中途时断时续。对轰炸机地位的威胁不仅是导弹还有它的“小兄弟”战斗轰炸机。因为科技的发展,战斗轰炸机作战效能不断提高,其载弹量和航程已达到了过去中型战略轰炸机的水平,其使用上费用更低廉,可大量制造,在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后,完成任务的效率成倍提高。
经过几番折腾,轰炸机的家族门庭冷落,人丁不旺,除了战略轰炸机,美俄不再研制中型轰炸机了,人们普遍认为战略轰炸机只具备战略威慑力,而战术使用上难有作为,故此,现在只有美国一家拥有新一代的战略轰炸机。中型轰炸机功能单一两边都不讨喜,美俄都不再研制,俄罗斯因经济缘故还在使用图-22M3,图-16和图-22只有第三世界少数几个国家还在使用。事实情况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悲观,最近一次的海湾战争中,B-52依然在发挥作用,阿富汗战争中B-1也出动频繁,战略轰炸机也能执行战术任务。也许人们认为伊拉克和阿富汗基本上没有防空能力,这些老“家伙”才能横行霸道,情况确实如此,但如遇到防空能力强的国家,美国的B-2也完全突破它的防线。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轰炸机,就不会盲目地去否定它了,美国始终保持着技术上的领先,如果防空能力再上一个台阶,在这之前它就考虑B-2的替代者了。

第四阶段:航空母舰无用论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暴露了苏联海军方面的不足,为了弥补自己海军舰只数量上的不足,尤其是为了找到对付美国庞大航空母舰舰队,苏联把空对舰、舰对舰导弹发展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这些导弹不仅体积巨大,射程远,而且普遍达到了超音速,如SSN-19“花岗岩”、AS-21“撑杆”巡航导弹、SSN-22“日炙”、AS-15等,有些导弹采用了冲压式发动机,使导弹速度达到2-3倍音速,空防能力极强,几乎没有武器可以有效在拦截它;有的使用独特的复合制导方式,成功地解决了舰对舰导弹远距离制导问题,尤其是苏联为了对付美国十余只航母群,其大型军舰上安装数量众多的反舰导弹,以期对美国航空母舰实施饱和攻击。苏联认为和美国发生冲突必然是全方位的核大战,所以苏联的这些反舰导弹可选择核弹头,核弹的爆炸威力可确保有干扰情况下,偏离目标也可对航空母舰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至少可使其瘫痪。
水下对航空母舰的威胁也许更大,潜艇的隐蔽性好,善于发动突然袭击,那个时期苏联不少的核潜艇装有核鱼雷、核水雷,苏联认为潜艇攻击航空母舰成功率更高些,所以它建造了大量的攻击核潜艇,航空母舰一时成了众矢之的。
七十年代,美国舆论不断展开对航空母舰生存力的讨论,一些人讥讽航空母舰是“海上浮动棺材”,认为航母目标太大,在核战争情况下只能生存2-3天。就技术上而言,这种说法十分正确,实战中苏联也确有这种能力,但问题的关键是,美苏核大战的爆发可能是有多大,七十年代,美苏核弹头都达到20000枚以上,具有了相互摧毁的能力,甚至有人认为双方核弹头可以毁灭地球50次(一次和50次有什么区别?),美国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核政策,认为与苏联爆发核大战的可能性不大,核导弹只能作为威慑力量,最后不得已才使用,而常规武器才是争夺世界霸权的有力武器,在核“盾牌”的保护下,用常规武器之“剑”去应付热点地区,因此美国从未放松过航空母舰的研制生产。
在准备与苏联打一场核战争的五六十年代,美国没有提“航空母舰无用论”,相反在双方形成恐怖平衡时却抛出这个论调意图是什么呢?自“古巴导弹危机”丢脸事件事后,勃列日涅夫决心大力发展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海军力量。美国得知这个消息后,为了减少海上的竞争对手,国防部负责舆论宣传的部门,在媒体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抛出“航空母舰无用论”,掀起一阵阵狂贬航母的思潮,意在动摇苏联决策层发展航母的决心,这种成效很快便显现出来,苏联航母发展一波三折,样式也与美国大相径庭,使用功能也特怪异。
“轰炸机无用论”和“航空母舰无用论”更象是美国精心策划的圈套,早期的“轰炸机无用论”确实对美国的轰炸机研制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在后期,美国纠正了自己的不冷静作法,对轰炸机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结合新科技研制出了B-2隐形战略轰炸机,B-2在实际使用中战果显赫,在对南联盟的“联盟力量”军事行动中,2架B-2所取得的战果,相当于越战时出动40架次F-105、海湾战争时出动16架次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取得的战果。现在,美国对轰炸机的宣传,基本上还是保持着反面报道为主,希望对自己威胁的武器品种越少越好,但只有它在研究未来空天轨道轰炸机的可行性。“航空母舰无用论”一直到苏联解体才偃旗息鼓。在美国人最“怀疑”的时期,它的航空母舰走上了大型化、统一化(一个型号)、核动力化,并一直保持着12艘的规模,美国人此时放心大胆吹嘘其航母的作用,“当世界的角落发生突发事件,总统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航母在哪里?”

第五阶段:精确制导论
二战时千机轰炸科隆奇观和越战中B-52如雨点般炸弹从天而降的可怕景象,不们不会陌生,这种地毯式轰炸对大型目标如城市、军事集结地、重要基地的轰炸效果还行,但它附带毁伤大,发射机出动架次多,满载炸弹飞机无法机动,易遭袭击,尤其是对点状目标的攻击,效果不甚理想。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减少了飞机出动的架次、减少了飞机损失、减少了使用费用,在达到相同目的的情况下,飞机每次载弹量大大减少,其安全性大大提高。精确制导武器包括所有类型的导弹,但在实战中,精确制导的对地武器其所产生的“轰动效应”远比其它导弹要大,因此越南战争,精确制导对地武器对后来的武器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很多军事刊物都报道过这个影响精确武器发展的重要战例:美国轰炸越南清川江大桥,这个战例为精确武器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它的出现结束了轰炸机“广种薄收”的低效时代。越战后,美国精确制导武器走上了快车道,一大批精确制导武器研制出来,如GBU-15/22/24/28/31、AGM-65、PAB-500A1、JDAM、JOW等,苏联也研制出了KAB-500/1500、LAB-250等,其它国家也纷纷研制出了自己的精确制导武器,法国、以色列最具代表,性能也较先进。在越战中,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还是个个例,到八十年代美国空袭利比亚,几乎全部是制导武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从空中投掷的种类弹药为88500吨,其中6520吨为精确制导武器,约占投掷吨位的8%,而命中率高达90%;“沙漠之狐”行动中,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上升到95%,命中率达90%以上,总毁伤率达到87%,对单个目标的平均用弹量由海湾战争时的22枚减少为10枚。
如今的制导武器其制导方式从早期的红外线制导、雷达制导、毫米波制导、电视制导、激光制导,发展到具有全天候使用能力的GPS制导或复合制导,制导的多样化使得各种气象条件下的战场可选择不同制导方式的武器。制导武器的品种也从过去单一的导弹发展到制导炸弹、弹药布撒器、末制导炮弹等等,它总的发展趋势是远程、精确、区域外发射。美国计划全部淘汰常规炸弹,将剩余没用完的炸弹全部改装成制导炸弹。
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对战役理论和战术理论也产生了影响,它的出现产生了非接触战、外科手术战、点穴战等新的作战模式。美国于1986年空袭利比亚就是典型的外科手术式的空袭,不伤其筋骨,达到除掉后患的目的;1996年4月21日,俄罗斯部队击毙杜达耶夫的战例,证明了精制制导武器对小型目标的打击能力。

第六阶段:硅片(芯片)胜钢片论
越南战争,首开新技术战争的先河,而海湾战争、空袭南联盟等战争揭示了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另一番场景:无需照面的非接触作战,看不见敌人身处何处;单独依靠某一兵种取得战争胜利,主要是空军;低伤亡或零伤亡,占据绝对优势,避开对方一切打击手段,也可以说消灭对方一切反击手段。这些以前人们无法想象的战争出现在人们面前,并取得重大战果,这一切都是因为芯片的功劳,不论是机载设备、机载武器、预警指挥、电子干扰,无不与芯片有关。所谓的硅片就是芯片,它表示电子信息技术,它不仅在空中武器上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在所有军事领域都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人类从十九世纪争夺制海权,二十世纪争夺制空权,到二十一世纪制电磁权,从战争规律中,我们发现了武器研制的发展趋势,确立了电子战在当今军事中的地位。“导弹万能论”、“精确制导论”和其它的理论的变迁,都是因为微电子的发展决定了它们的命运和方向。微电子技术在现今的武器研制中起到的是核心和基础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武器是否先进,直接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电子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已经成为发展现代武器装备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基础技术和主导技术。

二战后的武器发展基本上经历了这六个阶段,回顾这六个阶段,发现早期的理论失误较多,主要是面对革命性的技术, 人们过于冲动,缺乏冷静的分析,观念上盲目地崇拜、迷信,行动上检验较少。后期的理论失误越来越少,这是因为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单独在世界各地参与的战争数次越来越多,进入八十年代后,这种频率有所上升,苏联解体后达到一个高潮,这些战场成为了美国武器的试验场地,其武器发展更有针对性,其武器发展的理论也更加实用。下面是我的文章,发表在《兵工科技》第九期上,题目是《战后武器发展理论评判》,编辑做了大的修改,只选用了四个理论,即下文中的前四个。


              战后世界武器发展几个重要理论阶段
                    高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走上了军事对抗的道路,军备竞赛成为冷战对抗的主要形式。二战后世界科技的发展经历着第三次技术革命,新科技的产生带来了新的武器和全新的战役法和战术。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而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产生的科技文明,又是早期工业化革命的数倍。这个时代科技特征是以军事需求催生新的科技,这些科技又被运用到民用领域,而民用领域的科技很快被运用到军事中。军事领域,主要是武器的研制在层出不穷的科技背景下,得到迅猛地发展。人类从冷兵器到热兵器,再到电子时代,周期不断缩短,品种不断翻新,毁伤力越来越大。
二战后,政治上对抗的需要,使得苏美苏两国研制的新概念武器、新技术武器不断涌现。由于美苏都具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所以没有发生正面冲突,他们的武器大多通过代理人战争检验其优劣,美苏两国也不同程度亲自出兵侵略第三国,美国尤其侵略次数最多,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入侵格林纳达和巴拿马、空袭利比亚和南联盟、几次海湾战争等等,在这些战争中,美国的武器得到了实战的锻练,教训和经验不少,这些又为其研制新武器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武器研制更有针对性,更适应新形式下的战争。
二战以来的武器研制轰轰烈烈,但其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有较大的起伏,新的武器研制理论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最后又被更新的科技所推翻,不论何种理论出台都显示着科技发展的步伐。

战后世界武器发展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空高速理论
从飞机诞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螺旋桨为动力的战斗机已经发展到了极限,不论是速度还是升限都无法再提高。螺旋桨发动机靠拉动空气使飞机向前飞,当飞机的速度达到每小时800公里时,螺旋桨桨叶因转速太快而失速,无法拉动空气向后运动,致使发动机动力会急剧下降;而高空空气稀薄,含氧量不足,螺旋桨发动机功率大大降低,因此,飞机升限大大受限制。另一方面,地面防空炮火对这个速度范围和高度范围的飞机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而喷气式飞机所使用的喷气发动机靠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向后高速喷射的反冲作用使飞机向前飞行,它可使飞机获得更大的推力,飞行速度成倍提高。特别地在1万─2万米空气比较稀薄的高空,喷气发动机更有着螺旋桨活塞发动机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喷气式飞机的出现使得飞机的速度、升限和爬升率等有了很大提高,恰恰这三项指标改变了空战理论,空中格斗时,大的速度和爬升率使飞机能迅速占据有利位置;空袭时,轰炸机可以选择高空入侵方式,可有效躲避地面防空武器打击。虽然二战后地面防空从火炮发展到了地对空导弹,且在五十年代,导弹技术发展迅速,但这一时期的地对空导弹射高还较有限,命中率也较低,因此,整个五十年代,美国的U-2在苏联上空多次执行任务没被击落,这一局面直到1960年才宣告结束,但它对其它国家的侦察一直没有结束,包括对中国的侦察。自二战以来到六十年代,战斗机、轰炸机和侦察机高空高速所具有的优势直接影响了军用飞机的研制方向,也诞生了新的机种--截击机,它以拦截高空轰炸机为主。“高空高速理论”在这一时期成为设计军事飞机的主要技术指标,其具有代表性的战斗机有:美国的F-102/106“三角标枪”、F-104“星”、F-4“鬼怪”,苏联的雅克-25“闪电”、雅克-28“火棒”、米格-21“鱼窝”、苏-9/11“捕鱼笼”、苏-15“细嘴瓶”,法国的幻影-III,英国的“闪电”,瑞典的萨伯-32“龙”等等,轰炸机也力求速度快,升限高,如美国的B-47、B-52、B-58,苏联的米亚-4、米亚-50、图-22等等。高空高速飞机的设计特点是机身紧凑细长,阻力小;机翼采用小展弦、大后掠角三角翼,该翼型波阻小,适合高速飞行。到六十年代这一趋势达到极限,美苏两国纷纷研制出了三倍音速的飞机,如苏联米格-25、美国的SR-71侦察机和XB-70战略轰炸机等,美国甚至试验过6.72倍音速的X-15A-2验证机。
越南是检验二战以来新式武器的战场,“高空高速理论”在越南战争中遭到彻底破灭,据实战统计,空中格斗一般发生在5000米左右的高度,速度也在0.8M甚至更小些的范围里。由于单纯地追求“高空高速”,使战斗机的中低空性能不佳,综合性能较低,美国F-4“鬼怪”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战斗机,多次创造速度和高度纪录,但在越南战场时常被米格-17所击落。
地对空导弹的研制针对飞机“高空高速”,也不断地提高速度和射高,并很快涵盖了所有战斗机的升限,速度也达到了3M以上。导弹技术发展到六七十年代,已经比较完善,它研制的周期比飞机要短,研制费用也少得多,技术难度更小,所以,针对飞机的变化,它能更快地找到对付的办法,因此它的发展适应性要比飞机好。在新式地对空导弹面前,飞机的高升限和高速度已不再成为优势。
越南战争中“高空高速理论”所带来的教训,使美国在第三代战斗机的研制上放弃了“高空高速理论”,更加注重战斗机的中低空性能,具有代表性的F-15“鹰”和F-16“战隼”在以后的战争中不断取得引人注目的战果。
新的世纪,美国又在研制高超音速飞机,如X-43“飞马”验证机和“曙光女神”(又称极光)侦察机,军方也在探讨空天飞机的可行性,这些并不是“高空高速理论”简单的延续,而是运用最新科技研制新的打击手段,它虽然也是高空高超音速,但并没有取代其它飞行器,只是一种补充手段而已。

第二阶段:导弹万能论
五十年代火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洲际导弹所具有的射程远、使用方便、研制费用低、操作简单优点逐渐显现,到六十年代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成功,使得导弹的体积不断缩小,并使导弹发展渗入到各个兵器领域。精确制导是导弹的一大特色,它的出现成倍地提高了打击目标的准确率,它所具有的毁伤性也是以前武器所不具备的。
五六十年代,由于喷气式发动机的耗油率高,推重比小,使得喷气式战略轰炸机的航程和速度还达不到所要求的指标,而洲际导弹射程远(10000-15000千米)、空防能力强(25倍音速再入段下冲,30分钟可达世界各地)、弹头威力大(集束弹头、多弹头、总当量达到300-400万吨TNT),在核战略威慑方面迅速取代了战略轰炸机。美苏两国都对洲际导弹充满了幻想和期望,两国有人驾驶飞机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赫赫鲁晓夫甚至提出了“要导弹、不要飞机”的口号。地对空导弹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飞机生存能力的怀疑,英国没有提出赫鲁晓夫响亮口号,却做得干净利索彻底,停止了除“鹞”式垂直起落飞机以外所有飞机的研制,以后也退出了战斗机市场。
“导弹万能论”的另一个主角是空对空导弹。自世界第一枚实用空对空导弹研制成功,它的队伍就迅速扩大,美国研制了AIM-4“猎鹰”、AIM-9“响尾蛇”、AIM-7“麻雀”,苏联研制了AA-1“碱”、AA-2“环礁”、AA-3“阿纳布”AA-4“锥子”、AA-6“毒辣”等等,伴随着导弹性能不断完善,“迷信”活动也开始了,美国因技术更先进,“迷信”更早更深,空军认为导弹可以胜任任何条件下的空中格斗,而机炮已经过时了,为此取消了F-4上的机炮,仅为其设计了机炮吊舱。苏联受到的影响也不少,它不仅取消了改进型米格-21ЛФ的机炮,也没给在研的苏-9和苏-15安装机炮。
空对空导弹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并不一定刚出现就很成熟完善,早期空对空导弹的可靠性不足、抗干扰性差、灵敏度低、发射条件苛刻、无法迎头攻击,它取代机炮还有一个过程。同样,在越南战场,美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美空军AIM-4“猎鹰”在实战中无一命中目标,战后数千枚该导弹全部报废。AIM-9“响尾蛇”的战绩略好,但命中率也只有6%,中距拦截的AIM-7“麻雀”战绩更差。1966年6月20日的越战中,美国18架F-8“十字军战士”包围2架米格-17,发射7枚AIM-9空对空导弹,无一命中。1966年9月16日,20架F-105战斗轰炸机在8架F-4C的掩护下侵入越南北方轰炸北江大桥,在河内以东60千米与4架米格-17遭遇,美军发射8枚AIM-9空对空导弹,结果不仅没能命中目标,反倒有3架F-4C战斗机被越军用机炮击落。但谁能想到,这些导弹在靶场试验中,成绩骄人,AIM-9的命中率达到76%。实际在越战中的AIM-9的故障率极高,达到无法忍受的地步,一位飞行气愤地说:“如果有什么意外的话,这枚导弹是好的”。苏联也出现过尬尴尬的事,1960年5月1日,拦截美国U-2侦察机的行动中,曾有一架刚出厂的苏-9战斗机飞临U-2侦察机,但因为没有机炮无法实施攻击;1981年7月18日,飞行员瓦连京空军大尉驾驶苏-15拦截入侵飞机时,由于没有机炮不得不采用撞击敌机的方式驱赶入侵者。
同样在越南战场,1967年5月14日,装有SUU-16机炮吊舱的美国空军F-4C型鬼怪战斗机,在发射空对空导弹未果的情况下,用机炮击落2架越南空军米格-17战斗机,这是美军首次在空战中用机炮击落敌机。这次空战后,空军和海军命令所有飞机都紧急装挂机炮吊舱,此后,美军击落米格飞机的比率才上升。人们似乎从“导弹万能论”吸取了一些教训,没敢在走极端去否定空对空导弹,它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在空对空导弹命中率不断上升,中距导弹更是超过了近距导弹的命中率。
“导弹万能论”的盛行,抑制了其它常规武器的发展,但是被侵略的第三世界没有财力和技术力量去“高消费”,常规武器仍是其主流装备,正是由于这点,海湾战争中,在强电子干扰的情况下,非制导武器如高炮发挥了重大作用,技术力量薄弱的第三世界国家,如果充分发挥旧武器的潜能,也能在不对称战争中取得成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第三阶段:轰炸机无用论
“轰炸机无用论”是“导弹万能论”理所当然的附产品,五十年代洲际导弹的出现,到六十年代它已经达到实用化并可大量制造,地面防空导弹发展也很迅速,轰炸机迎来的都是不幸的消息。但当洲际导弹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对它的不利消息也出现了,它的毁灭性杀伤力一直让世界心悸。它存在的另一个可怕的后果是,发射出无法招回,核对峙状态,美苏双方都有点神经质,在使用问题上小心谨慎,生怕“擦枪走火”。人们这时发现战略轰炸机在使用上更灵活,可随时改变目的,随时招回,减少了危险的因素。在这个背景下,战略轰炸机得以起死回生,但排场比过去小多了,而中型轰炸机却一蹶不振。七十年代以来,巡航导弹技术日渐成熟,它体积小、射程远、空防能力强,这使得轰炸机的发展再次遭受到沉重打击,美苏两国一度停止减缓了所有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好在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周期长,对它的作用和前景看法有了变化,一些型号又得以进行下去,最有名的是美国的B-1轰炸机,从A型到B型再到服役,历时24年,中途时断时续。对轰炸机地位的威胁不仅是导弹还有它的“小兄弟”战斗轰炸机。因为科技的发展,战斗轰炸机作战效能不断提高,其载弹量和航程已达到了过去中型战略轰炸机的水平,其使用上费用更低廉,可大量制造,在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后,完成任务的效率成倍提高。
经过几番折腾,轰炸机的家族门庭冷落,人丁不旺,除了战略轰炸机,美俄不再研制中型轰炸机了,人们普遍认为战略轰炸机只具备战略威慑力,而战术使用上难有作为,故此,现在只有美国一家拥有新一代的战略轰炸机。中型轰炸机功能单一两边都不讨喜,美俄都不再研制,俄罗斯因经济缘故还在使用图-22M3,图-16和图-22只有第三世界少数几个国家还在使用。事实情况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悲观,最近一次的海湾战争中,B-52依然在发挥作用,阿富汗战争中B-1也出动频繁,战略轰炸机也能执行战术任务。也许人们认为伊拉克和阿富汗基本上没有防空能力,这些老“家伙”才能横行霸道,情况确实如此,但如遇到防空能力强的国家,美国的B-2也完全突破它的防线。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轰炸机,就不会盲目地去否定它了,美国始终保持着技术上的领先,如果防空能力再上一个台阶,在这之前它就考虑B-2的替代者了。

第四阶段:航空母舰无用论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暴露了苏联海军方面的不足,为了弥补自己海军舰只数量上的不足,尤其是为了找到对付美国庞大航空母舰舰队,苏联把空对舰、舰对舰导弹发展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这些导弹不仅体积巨大,射程远,而且普遍达到了超音速,如SSN-19“花岗岩”、AS-21“撑杆”巡航导弹、SSN-22“日炙”、AS-15等,有些导弹采用了冲压式发动机,使导弹速度达到2-3倍音速,空防能力极强,几乎没有武器可以有效在拦截它;有的使用独特的复合制导方式,成功地解决了舰对舰导弹远距离制导问题,尤其是苏联为了对付美国十余只航母群,其大型军舰上安装数量众多的反舰导弹,以期对美国航空母舰实施饱和攻击。苏联认为和美国发生冲突必然是全方位的核大战,所以苏联的这些反舰导弹可选择核弹头,核弹的爆炸威力可确保有干扰情况下,偏离目标也可对航空母舰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至少可使其瘫痪。
水下对航空母舰的威胁也许更大,潜艇的隐蔽性好,善于发动突然袭击,那个时期苏联不少的核潜艇装有核鱼雷、核水雷,苏联认为潜艇攻击航空母舰成功率更高些,所以它建造了大量的攻击核潜艇,航空母舰一时成了众矢之的。
七十年代,美国舆论不断展开对航空母舰生存力的讨论,一些人讥讽航空母舰是“海上浮动棺材”,认为航母目标太大,在核战争情况下只能生存2-3天。就技术上而言,这种说法十分正确,实战中苏联也确有这种能力,但问题的关键是,美苏核大战的爆发可能是有多大,七十年代,美苏核弹头都达到20000枚以上,具有了相互摧毁的能力,甚至有人认为双方核弹头可以毁灭地球50次(一次和50次有什么区别?),美国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核政策,认为与苏联爆发核大战的可能性不大,核导弹只能作为威慑力量,最后不得已才使用,而常规武器才是争夺世界霸权的有力武器,在核“盾牌”的保护下,用常规武器之“剑”去应付热点地区,因此美国从未放松过航空母舰的研制生产。
在准备与苏联打一场核战争的五六十年代,美国没有提“航空母舰无用论”,相反在双方形成恐怖平衡时却抛出这个论调意图是什么呢?自“古巴导弹危机”丢脸事件事后,勃列日涅夫决心大力发展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海军力量。美国得知这个消息后,为了减少海上的竞争对手,国防部负责舆论宣传的部门,在媒体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抛出“航空母舰无用论”,掀起一阵阵狂贬航母的思潮,意在动摇苏联决策层发展航母的决心,这种成效很快便显现出来,苏联航母发展一波三折,样式也与美国大相径庭,使用功能也特怪异。
“轰炸机无用论”和“航空母舰无用论”更象是美国精心策划的圈套,早期的“轰炸机无用论”确实对美国的轰炸机研制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在后期,美国纠正了自己的不冷静作法,对轰炸机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结合新科技研制出了B-2隐形战略轰炸机,B-2在实际使用中战果显赫,在对南联盟的“联盟力量”军事行动中,2架B-2所取得的战果,相当于越战时出动40架次F-105、海湾战争时出动16架次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取得的战果。现在,美国对轰炸机的宣传,基本上还是保持着反面报道为主,希望对自己威胁的武器品种越少越好,但只有它在研究未来空天轨道轰炸机的可行性。“航空母舰无用论”一直到苏联解体才偃旗息鼓。在美国人最“怀疑”的时期,它的航空母舰走上了大型化、统一化(一个型号)、核动力化,并一直保持着12艘的规模,美国人此时放心大胆吹嘘其航母的作用,“当世界的角落发生突发事件,总统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航母在哪里?”

第五阶段:精确制导论
二战时千机轰炸科隆奇观和越战中B-52如雨点般炸弹从天而降的可怕景象,不们不会陌生,这种地毯式轰炸对大型目标如城市、军事集结地、重要基地的轰炸效果还行,但它附带毁伤大,发射机出动架次多,满载炸弹飞机无法机动,易遭袭击,尤其是对点状目标的攻击,效果不甚理想。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减少了飞机出动的架次、减少了飞机损失、减少了使用费用,在达到相同目的的情况下,飞机每次载弹量大大减少,其安全性大大提高。精确制导武器包括所有类型的导弹,但在实战中,精确制导的对地武器其所产生的“轰动效应”远比其它导弹要大,因此越南战争,精确制导对地武器对后来的武器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很多军事刊物都报道过这个影响精确武器发展的重要战例:美国轰炸越南清川江大桥,这个战例为精确武器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它的出现结束了轰炸机“广种薄收”的低效时代。越战后,美国精确制导武器走上了快车道,一大批精确制导武器研制出来,如GBU-15/22/24/28/31、AGM-65、PAB-500A1、JDAM、JOW等,苏联也研制出了KAB-500/1500、LAB-250等,其它国家也纷纷研制出了自己的精确制导武器,法国、以色列最具代表,性能也较先进。在越战中,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还是个个例,到八十年代美国空袭利比亚,几乎全部是制导武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从空中投掷的种类弹药为88500吨,其中6520吨为精确制导武器,约占投掷吨位的8%,而命中率高达90%;“沙漠之狐”行动中,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上升到95%,命中率达90%以上,总毁伤率达到87%,对单个目标的平均用弹量由海湾战争时的22枚减少为10枚。
如今的制导武器其制导方式从早期的红外线制导、雷达制导、毫米波制导、电视制导、激光制导,发展到具有全天候使用能力的GPS制导或复合制导,制导的多样化使得各种气象条件下的战场可选择不同制导方式的武器。制导武器的品种也从过去单一的导弹发展到制导炸弹、弹药布撒器、末制导炮弹等等,它总的发展趋势是远程、精确、区域外发射。美国计划全部淘汰常规炸弹,将剩余没用完的炸弹全部改装成制导炸弹。
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对战役理论和战术理论也产生了影响,它的出现产生了非接触战、外科手术战、点穴战等新的作战模式。美国于1986年空袭利比亚就是典型的外科手术式的空袭,不伤其筋骨,达到除掉后患的目的;1996年4月21日,俄罗斯部队击毙杜达耶夫的战例,证明了精制制导武器对小型目标的打击能力。

第六阶段:硅片(芯片)胜钢片论
越南战争,首开新技术战争的先河,而海湾战争、空袭南联盟等战争揭示了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另一番场景:无需照面的非接触作战,看不见敌人身处何处;单独依靠某一兵种取得战争胜利,主要是空军;低伤亡或零伤亡,占据绝对优势,避开对方一切打击手段,也可以说消灭对方一切反击手段。这些以前人们无法想象的战争出现在人们面前,并取得重大战果,这一切都是因为芯片的功劳,不论是机载设备、机载武器、预警指挥、电子干扰,无不与芯片有关。所谓的硅片就是芯片,它表示电子信息技术,它不仅在空中武器上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在所有军事领域都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人类从十九世纪争夺制海权,二十世纪争夺制空权,到二十一世纪制电磁权,从战争规律中,我们发现了武器研制的发展趋势,确立了电子战在当今军事中的地位。“导弹万能论”、“精确制导论”和其它的理论的变迁,都是因为微电子的发展决定了它们的命运和方向。微电子技术在现今的武器研制中起到的是核心和基础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武器是否先进,直接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电子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已经成为发展现代武器装备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基础技术和主导技术。

二战后的武器发展基本上经历了这六个阶段,回顾这六个阶段,发现早期的理论失误较多,主要是面对革命性的技术, 人们过于冲动,缺乏冷静的分析,观念上盲目地崇拜、迷信,行动上检验较少。后期的理论失误越来越少,这是因为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单独在世界各地参与的战争数次越来越多,进入八十年代后,这种频率有所上升,苏联解体后达到一个高潮,这些战场成为了美国武器的试验场地,其武器发展更有针对性,其武器发展的理论也更加实用。
仅对一个问题进行一下探讨,su-9/11项目,预定作战方式是高空高速拦截敌轰炸机和侦察机等大型慢速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是多枚导弹同时射击(比如苏军拦截大韩航空007航班),导弹的毁伤概率完全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按照此时的作战要求看是要在接近同温层的高空作战,此时机炮发射的尾烟和震动,很有可能使得飞机进入不可抑止的螺旋中,特别是在苏联飞机操纵特性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所以高空高速截击机不装备航炮个人觉得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导弹也不是万能的吧?
没有万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