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汽车产能过剩是日媒的阴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06:22
h  t  t  p:// shuo    ke.auto    home.com.cn/article/25851.html#pvareaid=101730

=====================================
2015-06-05 05:00作者:贾新光
声明:本文由说客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汽车之家。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导读]《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2015年中国汽车总产能将达5千万辆,比实际销量高出一倍,因而产能利用率将只有50%,这一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所谓汽车产能过剩的始作俑者是日媒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2015年中国汽车总产能将达5千万辆,比实际销量高出一倍,因而产能利用率将只有50%。这一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媒体纷纷转载,我也接受很多记者的采访。

    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一报道并不准确,但是看了一些东西之后,决定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在中国制造汽车产能过剩的恐慌,其用意何在?

    今年有很多机构对中国汽车产能进行分析,但是都没有这么悲观。2015年3月,普华永道汽车Auto-facts发布预测报告,2015年中国汽车企业规划新增产能268万辆,总产能将达到3810万辆,2015年的汽车销量预期为2640万辆,大约1170万辆的产能将处于闲置状态。按此预计,中国汽车产能利用率在70%左右。

    2015年1月,瑞银发布报告,其对国内30家主要OEM厂商进行了分析,2014年这30家厂商销量占到行业总销量的约90%,其产能达到了1940万辆,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1%,预计未来两年他们的产能将进一步提升420万辆,2015年和2016年产可将先后达到2190万辆和2350万辆,对应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9%和82%。

    2010年,有媒体报道,到“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2015年),主要汽车集团产能将达到3800万辆,加上未统计在内的小企业,总体规划产能在4000万辆。这里面讲的是规划产能,而不是实际产能。但是也没有5000万辆的说法。

    日媒不是什么好鸟。




    前两年,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国内一些媒体往往不加说明地突出转载《产经新闻》的文章,其实,《产经新闻》之类媒体的右翼色彩太浓,日本人往往一笑置之。”

    香港《亚洲周刊》披露,在日本主流媒体中,极右翼报纸包括《产经新闻》,发行量很大的保守派系报纸《读卖新闻》;杂志类有《周刊文春》、《周刊新潮》、《思想战士》、《青年战线》、《原理日本》等,右翼聚集在这些报纸刊物旗下,形成了媒体鹰派右翼势力。

    有人介绍,把各种报纸从左到右做一个排名大致如下:《每日新闻》、《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看来《产经新闻》是无出其右,最右的报纸。

    在日本有两个和《产经新闻》紧密相关的右翼组织,一个是“日本战略研究论坛”,一个是“同台经济恳话会”,这两个团体的会长都由濑岛龙三担任,这个人是日本帝国陆军“昭和三大名参谋”(其余两名为石原莞尔和辻政信)之一,原关东军参谋,现在身兼日本NTT顾问、亚细亚大学理事长、日本美术协会会长、稻盛财团会长等职。旧军队及自卫队出身的许多人都加入了这两个组织。

    2012年,挑起钓鱼岛争端的石原慎太郎给自由民主党五个候选人的公开信,就发表在《产经新闻》。

    2010年4月,《产经新闻》本周书评推介了日本女作家河添恵子的新作《中国人的世界霸占计划》,书评中写道:“中国市面上流通的人民币有百分之二十是伪钞。”“中国人既不信任中国人,也不爱中国。”“依靠贿赂和逃税,在泡沫经济中不劳而获致富的中国人正飞向发达国家的各个角落,去夺取永久居住权”“在日本的中国人已经达到八十万,这三年新增加的足有五万人。这本书在警示,再不能让这些有害有毒的蚂蚁继续发展下去了,应该把排除他们作为日本的国家政策。”

    据《解放日报》报道, 2012年8月21日,日本《产经新闻》在第一版“产经抄”栏目中,借用一位大学教授的“玩笑”说:“与中国为邻是日本的不幸。”该栏目的由头是因日本反华分子“登岛”引起的中国青年反日游行,说中国年轻人的反日情绪是中国政府反日教育的结果。栏目引用这位教授的著作《中国反日的源流》,说中国的反日游行始于1910年代,反日的原因是因为自明、清以来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不同造成的,而最近的反日游行是因为年轻人对贫富差距扩大不满所引起的。反日不过是借口而已,这是日本的不幸。该栏目还说:日本应该恢复经济实力,加强防卫,与中国对抗。

    汽车销售下降不是因为产能过剩




    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是供求关系。解释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变动之间量的关系的理论是弹性。弹性理论分为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又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与需求的交叉弹性三种类型。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 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必需品弹性小,奢侈品弹性大。

    [2] 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弹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毛织品可被棉织品、丝织品、化纤品等替代。

    [3] 购买商品的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弹性就大;比重小,弹性就小。

    [4] 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广泛,它的需求弹性越大,反之越小。

    [5] 时间因素。同样的商品,长期看弹性大,短期看弹性小。因为时间越长,消费者越容易找到替 代品或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

    汽车是典型的价格弹性商品,也就是汽车价格越低,销量越大,反之则越小。

    最近的报道说:即使是大面积的官方降价,消费者是否买单呢?答案是否定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东风日产和北京现代,4月在华销量都出现了下跌。这就是说汽车市场下降不是价格因素。

    产能规划不是影响现实市场的因素




    一些厂家的规划实在不断变动之中,如原来通用公布的计划是,2015年前后使在华年产能达到500万辆。根据2014年10月公布的2014至2018年发展目标,在中国投资总额为140亿美元。建设5家新整车工厂和两家动力总成工厂。2014年通用在华产能为350万辆,(实际销量354万辆,开工率101%);2018年有望接近540万辆,开工率将维持在93%水平。日本产经新闻可能只记得通用原来的2015年500万辆的目标,没听说新的2018年500万辆的目标。

    大众原来的计划是到2018年在华产能达到400万辆,2019年提升至500万辆。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这一计划已付诸实践:2014年5月报道,上海大众宁波工厂将新增30万辆轿车和10万辆商务车产能,一汽-大众佛山工厂二期项目也同时奠基,这两个项目在2016年初投产。2014年7月,大众发表“关于建立一汽-大众新生产基地的联合声明”,一汽-大众将在青岛、天津新建两个生产基地,将在2017年至2018年投产。日本《产经新闻》把130万辆将在2016年到2018年建成的在建产能算进了2015年。

    澳大利亚与北京的人口差不多,2200万。澳大利亚的2013年销售了130万辆新车,是北京的三倍。销售300万辆二手车,是北京的五倍。这就是说中国的汽车市场没有碰到天花板。

    日本人口是1.27亿,是中国人口的1/11。日本国土面积是37.78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的4%,但是拥有汽车近一亿辆。2014年日本8大汽车企业全球产量2621万辆,2014年日本国内新车销量(含微型车)为556.29万辆,但是日本媒体从来不说日本汽车工业产能过剩。

    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2倍,中国至少会有相当于日本10倍的汽车市场。

    不要上日本人的当。h  t  t  p:// shuo    ke.auto    home.com.cn/article/25851.html#pvareaid=101730

=====================================
2015-06-05 05:00作者:贾新光
声明:本文由说客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汽车之家。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导读]《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2015年中国汽车总产能将达5千万辆,比实际销量高出一倍,因而产能利用率将只有50%,这一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所谓汽车产能过剩的始作俑者是日媒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2015年中国汽车总产能将达5千万辆,比实际销量高出一倍,因而产能利用率将只有50%。这一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媒体纷纷转载,我也接受很多记者的采访。

    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一报道并不准确,但是看了一些东西之后,决定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在中国制造汽车产能过剩的恐慌,其用意何在?

    今年有很多机构对中国汽车产能进行分析,但是都没有这么悲观。2015年3月,普华永道汽车Auto-facts发布预测报告,2015年中国汽车企业规划新增产能268万辆,总产能将达到3810万辆,2015年的汽车销量预期为2640万辆,大约1170万辆的产能将处于闲置状态。按此预计,中国汽车产能利用率在70%左右。

    2015年1月,瑞银发布报告,其对国内30家主要OEM厂商进行了分析,2014年这30家厂商销量占到行业总销量的约90%,其产能达到了1940万辆,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1%,预计未来两年他们的产能将进一步提升420万辆,2015年和2016年产可将先后达到2190万辆和2350万辆,对应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9%和82%。

    2010年,有媒体报道,到“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2015年),主要汽车集团产能将达到3800万辆,加上未统计在内的小企业,总体规划产能在4000万辆。这里面讲的是规划产能,而不是实际产能。但是也没有5000万辆的说法。

    日媒不是什么好鸟。




    前两年,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国内一些媒体往往不加说明地突出转载《产经新闻》的文章,其实,《产经新闻》之类媒体的右翼色彩太浓,日本人往往一笑置之。”

    香港《亚洲周刊》披露,在日本主流媒体中,极右翼报纸包括《产经新闻》,发行量很大的保守派系报纸《读卖新闻》;杂志类有《周刊文春》、《周刊新潮》、《思想战士》、《青年战线》、《原理日本》等,右翼聚集在这些报纸刊物旗下,形成了媒体鹰派右翼势力。

    有人介绍,把各种报纸从左到右做一个排名大致如下:《每日新闻》、《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看来《产经新闻》是无出其右,最右的报纸。

    在日本有两个和《产经新闻》紧密相关的右翼组织,一个是“日本战略研究论坛”,一个是“同台经济恳话会”,这两个团体的会长都由濑岛龙三担任,这个人是日本帝国陆军“昭和三大名参谋”(其余两名为石原莞尔和辻政信)之一,原关东军参谋,现在身兼日本NTT顾问、亚细亚大学理事长、日本美术协会会长、稻盛财团会长等职。旧军队及自卫队出身的许多人都加入了这两个组织。

    2012年,挑起钓鱼岛争端的石原慎太郎给自由民主党五个候选人的公开信,就发表在《产经新闻》。

    2010年4月,《产经新闻》本周书评推介了日本女作家河添恵子的新作《中国人的世界霸占计划》,书评中写道:“中国市面上流通的人民币有百分之二十是伪钞。”“中国人既不信任中国人,也不爱中国。”“依靠贿赂和逃税,在泡沫经济中不劳而获致富的中国人正飞向发达国家的各个角落,去夺取永久居住权”“在日本的中国人已经达到八十万,这三年新增加的足有五万人。这本书在警示,再不能让这些有害有毒的蚂蚁继续发展下去了,应该把排除他们作为日本的国家政策。”

    据《解放日报》报道, 2012年8月21日,日本《产经新闻》在第一版“产经抄”栏目中,借用一位大学教授的“玩笑”说:“与中国为邻是日本的不幸。”该栏目的由头是因日本反华分子“登岛”引起的中国青年反日游行,说中国年轻人的反日情绪是中国政府反日教育的结果。栏目引用这位教授的著作《中国反日的源流》,说中国的反日游行始于1910年代,反日的原因是因为自明、清以来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不同造成的,而最近的反日游行是因为年轻人对贫富差距扩大不满所引起的。反日不过是借口而已,这是日本的不幸。该栏目还说:日本应该恢复经济实力,加强防卫,与中国对抗。

    汽车销售下降不是因为产能过剩




    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是供求关系。解释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变动之间量的关系的理论是弹性。弹性理论分为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又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与需求的交叉弹性三种类型。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 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必需品弹性小,奢侈品弹性大。

    [2] 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弹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毛织品可被棉织品、丝织品、化纤品等替代。

    [3] 购买商品的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弹性就大;比重小,弹性就小。

    [4] 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广泛,它的需求弹性越大,反之越小。

    [5] 时间因素。同样的商品,长期看弹性大,短期看弹性小。因为时间越长,消费者越容易找到替 代品或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

    汽车是典型的价格弹性商品,也就是汽车价格越低,销量越大,反之则越小。

    最近的报道说:即使是大面积的官方降价,消费者是否买单呢?答案是否定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东风日产和北京现代,4月在华销量都出现了下跌。这就是说汽车市场下降不是价格因素。

    产能规划不是影响现实市场的因素




    一些厂家的规划实在不断变动之中,如原来通用公布的计划是,2015年前后使在华年产能达到500万辆。根据2014年10月公布的2014至2018年发展目标,在中国投资总额为140亿美元。建设5家新整车工厂和两家动力总成工厂。2014年通用在华产能为350万辆,(实际销量354万辆,开工率101%);2018年有望接近540万辆,开工率将维持在93%水平。日本产经新闻可能只记得通用原来的2015年500万辆的目标,没听说新的2018年500万辆的目标。

    大众原来的计划是到2018年在华产能达到400万辆,2019年提升至500万辆。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这一计划已付诸实践:2014年5月报道,上海大众宁波工厂将新增30万辆轿车和10万辆商务车产能,一汽-大众佛山工厂二期项目也同时奠基,这两个项目在2016年初投产。2014年7月,大众发表“关于建立一汽-大众新生产基地的联合声明”,一汽-大众将在青岛、天津新建两个生产基地,将在2017年至2018年投产。日本《产经新闻》把130万辆将在2016年到2018年建成的在建产能算进了2015年。

    澳大利亚与北京的人口差不多,2200万。澳大利亚的2013年销售了130万辆新车,是北京的三倍。销售300万辆二手车,是北京的五倍。这就是说中国的汽车市场没有碰到天花板。

    日本人口是1.27亿,是中国人口的1/11。日本国土面积是37.78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的4%,但是拥有汽车近一亿辆。2014年日本8大汽车企业全球产量2621万辆,2014年日本国内新车销量(含微型车)为556.29万辆,但是日本媒体从来不说日本汽车工业产能过剩。

    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2倍,中国至少会有相当于日本10倍的汽车市场。

    不要上日本人的当。
城市拥堵是大问题,而农村地区广袤却缺乏大量消费人口,so,把这个矛盾解决了,中国车市远远没到天花板
棒打思密达 发表于 2015-6-5 12:08
城市拥堵是大问题,而农村地区广袤却缺乏大量消费人口,so,把这个矛盾解决了,中国车市远远没到天花板
城乡二元制结构仍然存在,地区差异依然巨大,如果真能充分释放内需,中国将来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