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抗战,抗日史料和抗日物证弥足珍贵。民间的义勇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6:55:38


十四年抗战,抗日英烈的事迹可歌可泣,日寇铁蹄下的人民所承受的磨难史实泣血,抗日史料和抗日物证弥足珍贵。
不仅政府相关部门在做着收集、保护抗日史料的工作,而且,在中华大地、在海外,民间的义勇之士克服种种困难,以满腔热血激情,也在做着同样的工作。
让我们向这些义勇之士致敬,愿超级大本营的爱国同仁支持这些义勇之士的义举。
今天,让我先向其中两位表达敬意:
(在下文笔拙劣,如果用自己的文字来记录这两位义勇之士的事迹,恐怕减低大家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因此,我转载以下的文字。请原作者见谅,谅解我的转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义勇之士的壮举。)
吴祖康:做不好这事对不起先辈

                  日期:2015-05-30 作者:李一能 来源:新民晚报
          
自家蜗居断粮,不怕!九一八爱国网搁置易主,不行!
吴祖康:做不好这事对不起先辈
                    本报记者 李一能
2000年,日本右翼势力在大阪举行集会企图全面否认南京大屠杀,一位上海普通市民吴祖康被激怒了。当他试图上网搜索资料反击这一荒谬言论时,却发现当时互联网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一片荒芜。于是老吴萌发了建立一个记录探究南京大屠杀历史“网络阵地”的想法,这就是918爱国网的雏形。
15年后,918爱国网成为了中国目前唯一的民间抗战史料收集以及关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的网络媒体,曾被日本右翼称为“全球反日网站代表”。但对此“殊荣”,老吴并不认同:“我的网站是涉日网站不是反日网站,记录抗战历史并非为了宣扬仇恨,而是希望后辈传承抗战精神,以史为鉴维护和平。”昨天下午,在仙霞路一间只有15平方米的陋室里,老吴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创办918爱国网并坚持了15年的理由:只有这样做才对得起在那场战争中死难的先辈。
                    
                  退休老人撑起抗战“第一网”
在许多人看来,吴祖康是一个传奇。2000年,他创办了918爱国网,目前是中国民间记录抗战历史的“第一网”;2004年,他发起了援助抗战老兵的行动,引发社会各界对抗战老兵群体的关注;2005年,他参与“百万人全球签名反对日本入常”的行动,建立签名网页为最终4200多万份签名的收集做出贡献。但在生活中,老吴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老人,蜗居在仙霞路上的老公房内,依靠微薄的退休金与网友捐赠维持着网站运营。
说起网站的诞生,老吴的思绪回到了15年前,那一年日本右翼大放厥词称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谎言”,这一言论彻底激怒了他。为了寻找资料反驳,老吴在网上四处搜索,但收获寥寥。一气之下,老吴与家人自掏腰包建立了一个记录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网站,并找到一本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画册扫描上传,成为了当时中国互联网上系统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批图片资料。
老吴建立网站的初衷,是为了探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后来有专家告诉他,从1931年“九一八”开始研究抗战更合适,2001年他将网站改名为“918爱国网”。从南京大屠杀史料收集转为全面记录中国抗战历史,收集了大量图片、文字资料,并积极参与记录民间人士赴日索赔的行动,关注抗战老兵,推动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民间抗战专题网站,曾荣获上海市优秀网站、上海十大“爱国主义教育网站”等荣誉称号。
                    
                  维持网站全家几乎断粮
老吴的工作室就在自己家中,一间只有15平方米的房间里。网站创办之初,曾有人想用20万元收购他的网站,但被他拒绝了,为了此事老伴到现在都还在埋怨他,20万元在当时可以买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
老伴的埋怨并非没有理由,15年前老吴的工资每个月只有1000多元,因为维护网站需要大量时间,只能请假,一个月到手的工资只有500多元。老伴下岗在家,不得不打3份临工补贴家用。最艰难的时候,家里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全家吃了一个星期没有肉丝的面疙瘩。有一年中秋节一家三口只能分享四个别人送的月饼,家里全部的积蓄都用在了网站的维护上。
尽管如此,家人依然全力支持着老吴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老伴一边抱怨着却一边担任他的助手,女儿毕业后没去找工作,用5年的时间帮助父亲全职维护网站。如今,维护网站成为了已经退休的老吴全部的事业。最近几年,虽然情况比之前要好了一些,但基本没有盈利的可能性,老吴也没有想过要靠这个网站赚钱。
    “有人问我这么做值得吗?我觉得如果我不做好这件事,就是对不起那些在抗战中死难的先辈。”老吴说,那场战争已经过去了70年,许多亲历者都已纷纷老去,年轻人对于抗战历史认识也越来越模糊,他觉得自己有义务把那段历史资料尽可能客观完整地收集起来,记录下战争受害者们为伸张正义一次次赴日索赔的艰辛历程,以及日本对华友好人士在此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怒斥“抗日神剧”是侮辱先辈
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抗战历史,以及普通日本人对于这段历史的看法,老吴在日本友好人士的资助下多次前往日本考察。他发现在日本右翼势力并非社会主流,大部分日本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政治以及二战历史的态度是漠不关心。令老吴担心的是,中国年轻人同样对抗战历史知之甚少,甚至接受了很多错误的信息,这很大程度都要归罪于近年来出现的“抗战历史娱乐化”。
说起“抗战神剧”,老吴气不打一处来,他记得曾经看过一部抗日喜剧,剧中的日军个个獐头鼠目、愚蠢不堪,被几个孩子戏耍得丑态百出,面对这样的搞笑,老吴却一点都笑不出来。“我们先辈面对的敌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二战时日军军事素养极高,现代化装备武装到牙齿,和这样的对手打仗绝对不是小孩子过家家,我们是用无数生命作为代价才获得了惨胜。”老吴说,那些“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的神剧,说轻了是不尊重历史,说重了就是侮辱我们的先辈,他们居然和如此“弱智”的敌人苦战了十四年。
  作为四行仓库纪念馆改建工程的顾问,老吴查阅了一些“八百壮士”上阵前写下的遗书,面对这些视死如归的将士们留下的文字,他的心中满是崇敬与震撼。“明知敌人强大凶蛮,却毅然决然地冲向战场舍身报国,这才是真实的历史,也是抗战精神的体现。”老吴说,历史不应该被娱乐化,不能让年轻人产生这样的错觉:战争很好玩,我们当年赢得很轻松。
在918爱国网中,不乏内容残酷的战争记录与日军暴行,老吴在整理这些内容时曾经连续几晚做同一个噩梦,梦见自己被日本兵追杀。“有人觉得这些内容太残酷,充满负能量,但我觉得年轻人还是应该来看一下,这才是真正的战争,是我们民族曾遭受的苦难,一点都不有趣,看了才会明白和平是多么的宝贵。”
                    
                  牢记历史不等于仇恨反日
1949年出生的老吴并没有经历过抗战,但他的亲戚中有人被日军杀害,加上一直听长辈控诉日军暴行,因此从小恨极了“日本鬼子”。建立网站的初衷也是因为受到日本右翼言论的刺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参与中日民间交流的深入,他发现仇恨并不能消解中日两国之间存在已久的矛盾。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期,不理智的言论就会在互联网上蔓延,爱国主义容易被扭曲成狭隘的民族主义,伤及普通日本人民甚至于对华友好人士,还有人借着“爱国”的名义发泄不满伤害同胞,结果只能让右翼的言论在日本更有市场。
日本右翼媒体曾经将918爱国网评价为“全球反日网站代表”、“全球最大的中文反日网站”。老吴非常反感这一说法,他表示自己的网站是“涉日网站”,但并不“反日”,他所反对的是军国主义与右翼势力,对于普通日本国民与对华友好人士,他的主张一向是加强交流、增进了解,早日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实现中日友好。
2005年之后,随着老吴的反思,918爱国网的风格开始转型。从单纯收集侵华日军罪行资料,到以宣扬传承抗战精神为主,并且增加了日本友人无私帮助中国战争受害者开展赴日索赔诉讼的内容。老吴也曾经多次前往日本,与普通日本人、对华友好人士、侵华日军老兵甚至右翼政客接触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从而更为理智客观地把握网站内容与导向。
“我有一种明显的感觉,这两年网络上不理性的声音渐渐少了,越来越多的网友能够把右翼势力与普通日本人民区别对待,我们一直在强调牢记历史,但并不等于要永远守着仇恨。”老吴说,正确认识抗战历史的方式,是去了解那场战争发生的原因,探究是什么把彬彬有礼的日本人变成了杀戮机器,并且警惕这一“魔鬼”卷土重来。
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已经66岁的老吴依然坚守在承载抗战历史网络阵地上。“只要我还做得动,就会把网站一直坚持下去,告诉年轻人先辈们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使我们能够享受今天的幸福。”老吴说,每逢抗战纪念日,他都会写上一首小诗,在深夜悄悄点燃,然后在心中默念道:“你们的牺牲不会被忘记。”

十四年抗战,抗日英烈的事迹可歌可泣,日寇铁蹄下的人民所承受的磨难史实泣血,抗日史料和抗日物证弥足珍贵。
不仅政府相关部门在做着收集、保护抗日史料的工作,而且,在中华大地、在海外,民间的义勇之士克服种种困难,以满腔热血激情,也在做着同样的工作。
让我们向这些义勇之士致敬,愿超级大本营的爱国同仁支持这些义勇之士的义举。
今天,让我先向其中两位表达敬意:
(在下文笔拙劣,如果用自己的文字来记录这两位义勇之士的事迹,恐怕减低大家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因此,我转载以下的文字。请原作者见谅,谅解我的转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义勇之士的壮举。)
吴祖康:做不好这事对不起先辈

                  日期:2015-05-30 作者:李一能 来源:新民晚报
          
自家蜗居断粮,不怕!九一八爱国网搁置易主,不行!
吴祖康:做不好这事对不起先辈
                    本报记者 李一能
2000年,日本右翼势力在大阪举行集会企图全面否认南京大屠杀,一位上海普通市民吴祖康被激怒了。当他试图上网搜索资料反击这一荒谬言论时,却发现当时互联网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一片荒芜。于是老吴萌发了建立一个记录探究南京大屠杀历史“网络阵地”的想法,这就是918爱国网的雏形。
15年后,918爱国网成为了中国目前唯一的民间抗战史料收集以及关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的网络媒体,曾被日本右翼称为“全球反日网站代表”。但对此“殊荣”,老吴并不认同:“我的网站是涉日网站不是反日网站,记录抗战历史并非为了宣扬仇恨,而是希望后辈传承抗战精神,以史为鉴维护和平。”昨天下午,在仙霞路一间只有15平方米的陋室里,老吴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创办918爱国网并坚持了15年的理由:只有这样做才对得起在那场战争中死难的先辈。
                    
                  退休老人撑起抗战“第一网”
在许多人看来,吴祖康是一个传奇。2000年,他创办了918爱国网,目前是中国民间记录抗战历史的“第一网”;2004年,他发起了援助抗战老兵的行动,引发社会各界对抗战老兵群体的关注;2005年,他参与“百万人全球签名反对日本入常”的行动,建立签名网页为最终4200多万份签名的收集做出贡献。但在生活中,老吴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老人,蜗居在仙霞路上的老公房内,依靠微薄的退休金与网友捐赠维持着网站运营。
说起网站的诞生,老吴的思绪回到了15年前,那一年日本右翼大放厥词称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谎言”,这一言论彻底激怒了他。为了寻找资料反驳,老吴在网上四处搜索,但收获寥寥。一气之下,老吴与家人自掏腰包建立了一个记录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网站,并找到一本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画册扫描上传,成为了当时中国互联网上系统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批图片资料。
老吴建立网站的初衷,是为了探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后来有专家告诉他,从1931年“九一八”开始研究抗战更合适,2001年他将网站改名为“918爱国网”。从南京大屠杀史料收集转为全面记录中国抗战历史,收集了大量图片、文字资料,并积极参与记录民间人士赴日索赔的行动,关注抗战老兵,推动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民间抗战专题网站,曾荣获上海市优秀网站、上海十大“爱国主义教育网站”等荣誉称号。
                    
                  维持网站全家几乎断粮
老吴的工作室就在自己家中,一间只有15平方米的房间里。网站创办之初,曾有人想用20万元收购他的网站,但被他拒绝了,为了此事老伴到现在都还在埋怨他,20万元在当时可以买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
老伴的埋怨并非没有理由,15年前老吴的工资每个月只有1000多元,因为维护网站需要大量时间,只能请假,一个月到手的工资只有500多元。老伴下岗在家,不得不打3份临工补贴家用。最艰难的时候,家里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全家吃了一个星期没有肉丝的面疙瘩。有一年中秋节一家三口只能分享四个别人送的月饼,家里全部的积蓄都用在了网站的维护上。
尽管如此,家人依然全力支持着老吴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老伴一边抱怨着却一边担任他的助手,女儿毕业后没去找工作,用5年的时间帮助父亲全职维护网站。如今,维护网站成为了已经退休的老吴全部的事业。最近几年,虽然情况比之前要好了一些,但基本没有盈利的可能性,老吴也没有想过要靠这个网站赚钱。
    “有人问我这么做值得吗?我觉得如果我不做好这件事,就是对不起那些在抗战中死难的先辈。”老吴说,那场战争已经过去了70年,许多亲历者都已纷纷老去,年轻人对于抗战历史认识也越来越模糊,他觉得自己有义务把那段历史资料尽可能客观完整地收集起来,记录下战争受害者们为伸张正义一次次赴日索赔的艰辛历程,以及日本对华友好人士在此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怒斥“抗日神剧”是侮辱先辈
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抗战历史,以及普通日本人对于这段历史的看法,老吴在日本友好人士的资助下多次前往日本考察。他发现在日本右翼势力并非社会主流,大部分日本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政治以及二战历史的态度是漠不关心。令老吴担心的是,中国年轻人同样对抗战历史知之甚少,甚至接受了很多错误的信息,这很大程度都要归罪于近年来出现的“抗战历史娱乐化”。
说起“抗战神剧”,老吴气不打一处来,他记得曾经看过一部抗日喜剧,剧中的日军个个獐头鼠目、愚蠢不堪,被几个孩子戏耍得丑态百出,面对这样的搞笑,老吴却一点都笑不出来。“我们先辈面对的敌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二战时日军军事素养极高,现代化装备武装到牙齿,和这样的对手打仗绝对不是小孩子过家家,我们是用无数生命作为代价才获得了惨胜。”老吴说,那些“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的神剧,说轻了是不尊重历史,说重了就是侮辱我们的先辈,他们居然和如此“弱智”的敌人苦战了十四年。
  作为四行仓库纪念馆改建工程的顾问,老吴查阅了一些“八百壮士”上阵前写下的遗书,面对这些视死如归的将士们留下的文字,他的心中满是崇敬与震撼。“明知敌人强大凶蛮,却毅然决然地冲向战场舍身报国,这才是真实的历史,也是抗战精神的体现。”老吴说,历史不应该被娱乐化,不能让年轻人产生这样的错觉:战争很好玩,我们当年赢得很轻松。
在918爱国网中,不乏内容残酷的战争记录与日军暴行,老吴在整理这些内容时曾经连续几晚做同一个噩梦,梦见自己被日本兵追杀。“有人觉得这些内容太残酷,充满负能量,但我觉得年轻人还是应该来看一下,这才是真正的战争,是我们民族曾遭受的苦难,一点都不有趣,看了才会明白和平是多么的宝贵。”
                    
                  牢记历史不等于仇恨反日
1949年出生的老吴并没有经历过抗战,但他的亲戚中有人被日军杀害,加上一直听长辈控诉日军暴行,因此从小恨极了“日本鬼子”。建立网站的初衷也是因为受到日本右翼言论的刺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参与中日民间交流的深入,他发现仇恨并不能消解中日两国之间存在已久的矛盾。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期,不理智的言论就会在互联网上蔓延,爱国主义容易被扭曲成狭隘的民族主义,伤及普通日本人民甚至于对华友好人士,还有人借着“爱国”的名义发泄不满伤害同胞,结果只能让右翼的言论在日本更有市场。
日本右翼媒体曾经将918爱国网评价为“全球反日网站代表”、“全球最大的中文反日网站”。老吴非常反感这一说法,他表示自己的网站是“涉日网站”,但并不“反日”,他所反对的是军国主义与右翼势力,对于普通日本国民与对华友好人士,他的主张一向是加强交流、增进了解,早日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实现中日友好。
2005年之后,随着老吴的反思,918爱国网的风格开始转型。从单纯收集侵华日军罪行资料,到以宣扬传承抗战精神为主,并且增加了日本友人无私帮助中国战争受害者开展赴日索赔诉讼的内容。老吴也曾经多次前往日本,与普通日本人、对华友好人士、侵华日军老兵甚至右翼政客接触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从而更为理智客观地把握网站内容与导向。
“我有一种明显的感觉,这两年网络上不理性的声音渐渐少了,越来越多的网友能够把右翼势力与普通日本人民区别对待,我们一直在强调牢记历史,但并不等于要永远守着仇恨。”老吴说,正确认识抗战历史的方式,是去了解那场战争发生的原因,探究是什么把彬彬有礼的日本人变成了杀戮机器,并且警惕这一“魔鬼”卷土重来。
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已经66岁的老吴依然坚守在承载抗战历史网络阵地上。“只要我还做得动,就会把网站一直坚持下去,告诉年轻人先辈们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使我们能够享受今天的幸福。”老吴说,每逢抗战纪念日,他都会写上一首小诗,在深夜悄悄点燃,然后在心中默念道:“你们的牺牲不会被忘记。”
2015-6-2 01:03 上传

冯建忠 一个人与三百份抗战记忆

    日期:2015-05-30 作者:孙云 来源:新民晚报

            图片作者:周馨
            图片说明:1945年9月3日的《新民报》头版

             图片作者:周馨
             图片说明:《大美画报》上周恩来的形象
             图片作者:周馨
            图片说明:收藏者冯建忠介绍藏品背后的故事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周馨

                  一个人与三百份抗战记忆

                    山河破碎,民生涂炭,国痛家仇,皆记于此;铁血丹心,民族雄起,同仇敌忾,铭记史册。
                    近日,300余件抗战史料正在南汇博物馆展出。这些展品皆来自一位民间人士冯建忠历经数十年收集而得,是千余件抗战藏品中的精品。昨天,记者来到南汇博物馆,走进这段“一个人”的抗战记忆。
                    
                    本报记者 孙云
                    
                  10年收全《毛泽东自传》
                    走进展厅,一幅印刷在《大美画报》杂志封面的肖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肖像主人公似曾相识,却又不敢确定身份,收藏者冯建忠的介绍让与记者一样迟疑不决的观众连呼“真的吗”“啊,原来是他!”原来,这是周恩来以罕见的光头形象示人,所以,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周恩来外形的认知,显得更加英气勃发。据资料记载,西安事变后,党中央为了改变国民党长期宣传共产党为“赤匪”给一些民众造成的误解,精心为周恩来设计了这个“时尚造型”,令蒋介石和国民党的一些要员都逊色几分。
                    “赤匪”领袖的肖像怎会登上苏区以外的杂志封面?原来,有美国商业控股背景的《大美画报》创刊于抗日战火中的上海租界,地下党员也参与其中,再加上抗战期间有国共合作的大背景,因此,能在“孤岛”中大胆刊登周恩来肖像。不仅如此,毛泽东也曾经成为抗战期间《大美画报》的封面人物。
                    被称为“中国第一自传”的《毛泽东自传》首译本也在展馆中引起了观众们的浓厚兴趣。这是中共领袖的唯一一部自传,其面世尽管有着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大背景,但也是冲破重重阻力才得以实现。
                    1937年7月1日,复旦大学主办的《文摘》杂志创刊,1938年春季,祖籍浦东周浦的杂志主编孙寒冰教授在美国《生活》4月刊上看到由毛泽东口述、斯诺记录的《毛泽东自传》,专门将书稿送给他的老师、国民党宣传部长邵力子,请示能否转载。
                    邵力子心知刊登后一定会让蒋介石和国民党CC派大为恼火,但考虑到正值国共合作时期,刊登可谓有了“天时”,且有利于民众了解共产党和毛泽东,仍冒险挥笔题上“准予发表”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第一期连载中,《文摘》杂志仍小心翼翼,仅在《人物种种》栏目中发表了一小段,见并无查封之说,才在后来以醒目位置连载刊登共六期,在全国引起轰动,并在连载结束后的1937年11月发行单行本。
                    收藏者冯建忠历时十余年才收集齐这套《毛泽东自传》。这个普通的退休工人,只是因为三四十年前在老城厢与两张“五卅运动”传单的邂逅,才走上了不懈收集抗战史料的艰辛道路。
                    
                  “鬼市”搜集资料
                    那天晚上,他正走在去读夜大的路上。路边一个老太在生煤球炉,两张用来引火的纸片飞到他脚边,冯建忠低头一看,竟是两张“五卅运动”传单。他感到十分可惜,随即用手里刚买的一本《青年一代》杂志换下了这两张传单。之后,他在单位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中了解到中国近代史,重读中华民族伟大不屈的抗战历史,联想到这两张传单,进而有了收集抗战史料的念头。并不富裕的他,为了用最低的价钱“捡漏”,几乎每天天不亮就赶第一班公交车,去被内行称为“鬼市”的古玩市场早市,在一张张故纸堆里寻寻觅觅。因为心思和收入都花在了收藏里,他甚至吹掉了两个女朋友,44岁才结婚,至今还蜗居在小屋里。不过,看着1千多件藏品,他觉得自己的精神财富才是无价的。
                    《四行孤军纪念特辑》所费最多
                    “日本日本实在可恨,对我中华野心屡逞……”“同胞们,要晓得,日本兵,在济南,不讲理,逞兽性,既放火,又杀人……”“一把扇子七寸长,十三夜里大打仗,中日打;二把扇子骨里金,张治中司令真正狠,打东洋……”这些都是抗日期间民众编写、流传的抗日宣传民歌民谣和三字经。当时,全民族抗日情绪高涨,各种适合普通民众的宣传标语、画片、歌谣等广泛流传,例如展览中的《新编战事五更梳妆台》《上海战事十把扇子》等就是用各地民歌的形式,结合抗日宣传内容,呼吁全民族同仇敌忾,齐心抗日。
                    还有一些画册形象地揭下了日伪宣传的伪善面具,提醒民众擦亮眼睛,认清其本质。例如,上海一些漫画家组成“抗战漫画宣传队”,张乐平任副领队,带队辗转苏、鄂、湘、徽、浙、赣、闽、粤、桂等地,坚持用通俗易懂的漫画宣传抗战。在第十一期《上海漫画》上,封面绘制了一个身穿日本和服、梳着发髻的男子手举“亲善”横幅,他的全身却缠绕着一圈正吐着血红长舌的毒蛇,可见日军所谓“中日亲善”的口蜜腹剑本质。
                    四行仓库是一场可歌可泣的壮烈血战,四行壮士撤退后的情况却往往不为后人所知,展览中的这本《四行孤军纪念特辑》正是对后人的无声诉说。抗战胜利后,谢晋元妻凌维诚作为有功人员家属,受邀带着两个儿子从广东梅县回到上海,生活却依然窘迫,为了救助幸存老兵和养育自己的孩子,她编撰了这本《四行孤军纪念特辑》义卖筹款,每册义卖国币500元,获得很多人支持。这本特辑称得上是冯建忠所费最高的一件抗战藏品,两个月前刚从网上竞拍得来。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适逢改造后的四行仓库纪念馆即将开馆,他计划将这份珍贵的记忆捐献出来,告慰英灵。
                    
                  《生活》杂志记录大屠杀兽行
                    在展览中,有一些展品让人不忍直视,这就是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照片。1938年1月,美国《生活》杂志第一次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呈现在全世界眼前,冯建忠托人从美国历时半年觅得这本全英文杂志。杂志中,一位19岁女性在医院治疗的照片引起了许多观众关注。值得庆幸的是,这位身中29刀的女青年幸免于难,获救后一直活到前几年才去世,她身上深深的29条刀疤就是活生生的历史,无声地控诉着日军的侵华暴行。
                    展品中,日军用于将战况随时向国内民众通报的《乡土部队写真帖》与美国《生活》杂志从两个不同角度记录了南京保卫战,视角不同,却都是对日军侵华罪行的如山铁证。
                    日本政府对中华文明的觊觎由来已久,处心积虑,这从一些间谍机构的秘密调查也可看出。冯建忠收集的这些《支那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支那经济研究》《满洲重工业资本蓄积形态的特质》等材料中,很多都是“机密”“密”级,其中《满洲重工业资本蓄积形态的特质》还是发行共计只有400本的“极密”级,都是日本政府野心勃勃妄图吞并中华的最好罪证。
                    
                  《新民报》头版套红庆胜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字无条件投降,9月3日,普天同庆,国内所有报纸都在头版热烈庆祝抗日战争正式胜利!在展览上,就有其中三份报纸,而冯建忠花了20余年时间陆续收集到的报纸总计则有五份,十分不易。
                    在古玩旧货市场泛黄的故纸堆里,牢记历史的冯建忠搜集到五张1945年9月3日的老报纸,如今看来,当天的普天同庆景象仿佛历历在目。《新民报》这天的头版上,头条大字标题醒目报道《日本昨签押降表》,其余依次还有《大战告结束》《日本正式投降之日蒋主席宴毛泽东》《济南沙市光复》等报道,更特别的是,头版上还套红斜印两行醒目大字“日本签押降表全世庆祝和平”。
                    当天的《国民公报》头版也套红斜印了两行大字:“抗战胜利举国同庆”。在印刷条件并不发达尤其是设备和经费都受到战事很大影响的当时,套红十分罕见,足见举国之欢庆。
                    。。。。。。
2015-6-2 01:11 上传

大家可以多上“918爱国网”看看,像冯建忠同志那样收集身边的抗战史料、自己家乡的抗战英烈的事迹。
中华大地,民间多慷慨义勇的志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