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军分区砥砺血性 已有5千多名官兵牺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6:04:12
2015-06-01 10:20: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从修3000公里川藏线倒下的3000多名烈士,到年仅49岁就因公殉职的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将军,再到遭遇雪崩遇难的詹娘舍哨所战士靖磊磊、于辉、王鑫……军区部队已先后有5000多名官兵被恶劣的自然环境夺去了生命。
“我又不是第一次参加巡逻,遇上这样的险情就退缩,岂是革命军人应有的作风?”
5月28日下午,西藏日喀则军分区通过视频连线,组织边防连队和一线哨所官兵开展“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大讨论。海拔4900多米的昆木加哨所战士刘宏栋,第一个站起来介绍自己随队外出巡逻,不小心掉进雪窝,战友们把他拖出“鬼门关”的惊险一幕。
“这样的事在我们哨所可谓家常便饭,高原边防军人就得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气。”中士王红强接过话茬说,1994年8月,哨所战士陆永刚遇险,当大家找到他时,只见他表情痛苦、嘴巴大张,好像要吸尽空气中所有氧气,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8岁,“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死神随时可能降临,而生死面前最能考验一名军人的血性胆气”。
“大家说的没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革命军人血性胆气的特质。”某边防团政委李广友掰着指头深情地说,从修3000公里川藏线倒下的3000多名烈士,到年仅49岁就因公殉职的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将军,再到遭遇雪崩遇难的詹娘舍哨所战士靖磊磊、于辉、王鑫……军区部队已先后有5000多名官兵被恶劣的自然环境夺去了生命。他们用忠诚和热血铸就了“老西藏精神”,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传承这些优良基因,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牺牲奉献、在所不惜。李广友的一席话,说得大家热血沸腾。
海拔4300多米的乃堆拉哨所,藏语意为“风雪最大的地方”。其实,这里最令人恐惧的,不是风雪而是雷电。几年前,哨所19岁的新战士熊波外出打水,途中突遭雷击不幸遇难。熊波倒下时,瞪圆的双眼和伸展的双臂,还执著地朝着哨所的方向。
“昔日悲壮情景历历在目,却永远无法阻挡官兵走向边关的坚定脚步。每年申请上边防哨所的人,是实际需要人数的几倍,这说明官兵们从进藏那天起,就把牺牲奉献当作自觉追求。在这里,我们战严寒、斗风沙、抗缺氧,以军人特有的坚毅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无畏抗争。”某部副连长张晓勇声音有些哽咽。
“吃苦奉献、不怕牺牲是军人本色,但我们不能吃苦叫苦,悲情化我们的生活。”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哨所上士王伟的话,犹如在平静的湖水荡起层层涟漪,“艰苦不怕苦,苦中有作为,缺氧不缺精神,激情守边关,这才是我们边防军人应有的好样子。”
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大家紧盯屏幕继续倾听王伟讲述老班长吕永喜的历险故事。一次,吕永喜带领8名战士到海拔5000多米的砾果拉和俄果拉山口巡逻,途中要过一条宽约15米的冰河。为探明过河路线,吕永喜将8根背包绳接在一起,一头拴在自己腰部,另一头交给4名战士拉着。不料,他刚走到河中间,冰层突然破裂,吕永喜掉进深深的河沟中。大家将他拉上岸时,他已全身冰冷,经抢救后才恢复知觉。
4天后他们返回哨所时,每个人的腿部都红肿了,还有3名战士患上雪盲症。看他们伤势较重,哨所决定向上级申请人员换防。得知这一消息,参加巡逻的9名官兵找到党支部,递交了继续留在哨所执勤的申请书,里面这样写道:“边防军人谁没受过伤?如果受点伤就离开哨所,那还有几人可以留下?查果拉就是我的第二户籍所在地!”
“这就是边防军人战天斗地、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真实写照。”王伟越说越激动,上世纪60年代,上级考虑到哨所条件艰苦,特意配备了几十头骡马和牦牛,然而这些“战友”却经不住高原风雪,陆续倒在了巡逻路上。后来,上级又配发了高原巡逻车,这些钢铁制成的现代化工具没过几年也纷纷“罢工”,唯独用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构成的边防军人顽强地坚持了下来。
“宁让身体亏一分,不让领土少一寸”“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听千里边防线上官兵的激昂诉说,联想到自己数次到偏远哨所采访的艰难经历,记者深切感到,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这样任性。
屹立在查果拉哨所主峰上的那块经历无数飞沙走石、风霜雨雪洗礼的石碑,不正是西藏边防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血性胆气的见证吗!(记者 郭丰宽 严贵旺 通讯员 吴 亮)
http://mil.cankaoxiaoxi.com/2015/0601/801040.shtml2015-06-01 10:20: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从修3000公里川藏线倒下的3000多名烈士,到年仅49岁就因公殉职的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将军,再到遭遇雪崩遇难的詹娘舍哨所战士靖磊磊、于辉、王鑫……军区部队已先后有5000多名官兵被恶劣的自然环境夺去了生命。
“我又不是第一次参加巡逻,遇上这样的险情就退缩,岂是革命军人应有的作风?”
5月28日下午,西藏日喀则军分区通过视频连线,组织边防连队和一线哨所官兵开展“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大讨论。海拔4900多米的昆木加哨所战士刘宏栋,第一个站起来介绍自己随队外出巡逻,不小心掉进雪窝,战友们把他拖出“鬼门关”的惊险一幕。
“这样的事在我们哨所可谓家常便饭,高原边防军人就得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气。”中士王红强接过话茬说,1994年8月,哨所战士陆永刚遇险,当大家找到他时,只见他表情痛苦、嘴巴大张,好像要吸尽空气中所有氧气,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8岁,“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死神随时可能降临,而生死面前最能考验一名军人的血性胆气”。
“大家说的没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革命军人血性胆气的特质。”某边防团政委李广友掰着指头深情地说,从修3000公里川藏线倒下的3000多名烈士,到年仅49岁就因公殉职的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将军,再到遭遇雪崩遇难的詹娘舍哨所战士靖磊磊、于辉、王鑫……军区部队已先后有5000多名官兵被恶劣的自然环境夺去了生命。他们用忠诚和热血铸就了“老西藏精神”,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传承这些优良基因,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牺牲奉献、在所不惜。李广友的一席话,说得大家热血沸腾。
海拔4300多米的乃堆拉哨所,藏语意为“风雪最大的地方”。其实,这里最令人恐惧的,不是风雪而是雷电。几年前,哨所19岁的新战士熊波外出打水,途中突遭雷击不幸遇难。熊波倒下时,瞪圆的双眼和伸展的双臂,还执著地朝着哨所的方向。
“昔日悲壮情景历历在目,却永远无法阻挡官兵走向边关的坚定脚步。每年申请上边防哨所的人,是实际需要人数的几倍,这说明官兵们从进藏那天起,就把牺牲奉献当作自觉追求。在这里,我们战严寒、斗风沙、抗缺氧,以军人特有的坚毅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无畏抗争。”某部副连长张晓勇声音有些哽咽。
“吃苦奉献、不怕牺牲是军人本色,但我们不能吃苦叫苦,悲情化我们的生活。”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哨所上士王伟的话,犹如在平静的湖水荡起层层涟漪,“艰苦不怕苦,苦中有作为,缺氧不缺精神,激情守边关,这才是我们边防军人应有的好样子。”
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大家紧盯屏幕继续倾听王伟讲述老班长吕永喜的历险故事。一次,吕永喜带领8名战士到海拔5000多米的砾果拉和俄果拉山口巡逻,途中要过一条宽约15米的冰河。为探明过河路线,吕永喜将8根背包绳接在一起,一头拴在自己腰部,另一头交给4名战士拉着。不料,他刚走到河中间,冰层突然破裂,吕永喜掉进深深的河沟中。大家将他拉上岸时,他已全身冰冷,经抢救后才恢复知觉。
4天后他们返回哨所时,每个人的腿部都红肿了,还有3名战士患上雪盲症。看他们伤势较重,哨所决定向上级申请人员换防。得知这一消息,参加巡逻的9名官兵找到党支部,递交了继续留在哨所执勤的申请书,里面这样写道:“边防军人谁没受过伤?如果受点伤就离开哨所,那还有几人可以留下?查果拉就是我的第二户籍所在地!”
“这就是边防军人战天斗地、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真实写照。”王伟越说越激动,上世纪60年代,上级考虑到哨所条件艰苦,特意配备了几十头骡马和牦牛,然而这些“战友”却经不住高原风雪,陆续倒在了巡逻路上。后来,上级又配发了高原巡逻车,这些钢铁制成的现代化工具没过几年也纷纷“罢工”,唯独用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构成的边防军人顽强地坚持了下来。
“宁让身体亏一分,不让领土少一寸”“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听千里边防线上官兵的激昂诉说,联想到自己数次到偏远哨所采访的艰难经历,记者深切感到,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这样任性。
屹立在查果拉哨所主峰上的那块经历无数飞沙走石、风霜雨雪洗礼的石碑,不正是西藏边防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血性胆气的见证吗!(记者 郭丰宽 严贵旺 通讯员 吴 亮)
http://mil.cankaoxiaoxi.com/2015/0601/801040.shtml
60年时间,加上恶劣的气候条件
看到这个报道想起了质疑对印自卫反击战后撤退的声音。
敬礼!位卑未敢忘忧国!
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热血
可喜的是TG这些年持续的基建已经开始改变后勤补给困难的情况,铁路已经延伸到日喀则,公路情况也在不断改善
西藏这个制高点让中国保持这对南亚国家的战略优势,就好比秦之函谷。
盗火者四世 发表于 2015-6-1 11:26
看到这个报道想起了质疑对印自卫反击战后撤退的声音。
质疑的都是没一点常识的人,管他的。
看来修3000公里川藏线倒下的3000多名烈士是大头。
平均一年80多人。。。真是舍生忘死了。
wangbb 发表于 2015-6-1 21:51
看来修3000公里川藏线倒下的3000多名烈士是大头。
现在重修,倒下3名都难
我们团每年都牺牲几个,直到90年代后期,情况才改变。现在条件好,一般情况不会牺牲了。
AAAAA007 发表于 2015-6-2 09:29
我们团每年都牺牲几个,直到90年代后期,情况才改变。现在条件好,一般情况不会牺牲了。
现在车祸也容易遭
现在车祸也容易遭
以前从雅安乘车进藏,进去出来要半个时间
英烈千秋!
在青藏高原,必须尽力克服困难改善基础设施。
烈士走好
西藏这个制高点让中国保持这对南亚国家的战略优势,就好比秦之函谷。
那是吴起不在了,魏国变傻叉了,要不然河西就不会丢了。
西藏这个制高点让中国保持这对南亚国家的战略优势,就好比秦之函谷。
然后从珠峰一路冲往新德里?
像高原巡逻这种苦差应该尽快让无人机来担当。
拉日铁路已经贯通了,应该可以极大减少解放军伤亡了
政治学的第一句:我国的领土神圣而不可侵犯。
每一寸土地都洒满热血,坚守我们的祖国。
敬礼!位卑未敢忘忧国!
大刀林小可 发表于 2015-7-15 16:41
政治学的第一句:我国的领土神圣而不可侵犯。
每一寸土地都洒满热血,坚守我们的祖国。
哪个版本的政治学第一句啊
有些艰苦的地方建议使用卫星或者无人飞机,或者使用永久观察设备!如果发现目标建议在重要路段设卡!
对这些在艰苦地区坚守的弟兄们点个赞,同时国家应该给他们更好一点的条件和待遇。
没看明白,修路的军人都是日喀则军分区的?
吕永喜将8根背包绳接在一起,一头拴在自己腰部,另一头交给4名战士拉着。不料,他刚走到河中间,冰层突然破裂,吕永喜掉进深深的河沟中。大家将他拉上岸时,他已全身冰冷,经抢救后才恢复知觉。
---作为高原山地部队,巡逻时候连最基本的绳索都没有?!拿背包带凑合,这也真是是够了!部队中还依然存在因陋就简,埋头蛮干的思想陋习。
百度一下山地部队的图片,很多图片中的士兵身上都有一大捆绳索,比这个背包绳靠谱得多。八根背包绳接在一起就是七个接头,这危险性就增加了好几倍!
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固然可敬。但是不应当成为装备建设的指导思想。装备建设在和平时期能保证战士的生命安全,战时绝定战局胜负。                                          
吕永喜将8根背包绳接在一起,一头拴在自己腰部,另一头交给4名战士拉着。不料,他刚走到河中间,冰层突然破 ...
又是个真相党。高原负重情况下,在背上基本用不到的绳索?
hecz 发表于 2015-7-21 22:56
又是个真相党。高原负重情况下,在背上基本用不到的绳索?
八根背包带接在一起当绳索用,你说用上没用上?
另外你少给别人扣帽子。
八根背包带接在一起当绳索用,你说用上没用上?
另外你少给别人扣帽子。
按照这个说法,既然这样,美帝先应该给每个大兵配一个救生直升机。对于美帝来说,肯定能用上。
fugui 发表于 2015-7-21 04:06
吕永喜将8根背包绳接在一起,一头拴在自己腰部,另一头交给4名战士拉着。不料,他刚走到河中间,冰层突然破 ...
没那么简单。

看文中他们返程就用了4天,那一来一回至少一个礼拜,
又是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徒步巡逻,估计携带给养都很困难。
hecz 发表于 2015-7-21 23:44
按照这个说法,既然这样,美帝先应该给每个大兵配一个救生直升机。对于美帝来说,肯定能用上。
你就闹吧。。。
hhffcc 发表于 2015-7-22 01:17
没那么简单。

看文中他们返程就用了4天,那一来一回至少一个礼拜,
困难是肯定的,众所周知的。
但是再困难也不至于差一个绳子。这事不会是因为缺钱,还是缺意识。
论爆机机的必要性。爆些无人机是不是也可以啊,省去人爬山,发现可疑情况后人再去爬山也省下不少力气。
先辈的伟业不能忘!
盗火者四世 发表于 2015-6-1 11:26
看到这个报道想起了质疑对印自卫反击战后撤退的声音。
撤退是原则问题。
血性不是这么砥砺的吧?
到处是山峰,无人机的通讯也是个问题。
再说,就算用无人机,一定的徒步巡边仍是必要的。
难道开打了才问:哪边能过兵么?

另,哪的地质真的不能称之为稳定,而且山上连一点绿都没有,氧气少得让人抓狂。
无道可道 发表于 2015-6-2 08:11
现在重修,倒下3名都难
开玩笑,养护川藏线都没断了牺牲。不要瞧不起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