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是计生是最严重的害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32:32
现在中国大概有10W左右的失独家庭,但它们到老后却是社会的边廷人,养老院不收,人老无法劳动无依无靠,更对白头人送黑头人的悲伤无法有转移现在中国大概有10W左右的失独家庭,但它们到老后却是社会的边廷人,养老院不收,人老无法劳动无依无靠,更对白头人送黑头人的悲伤无法有转移
失独家庭起诉卫计委未获立案

自全国多个省市的部分失独家庭,分别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下称北京一中院)递交了行政起诉状,起诉国家卫计委没有依法建立各项保障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将独生子女家庭置于公共政策的风险中而不顾,并请求判令对失独家庭给予经济补偿。

  5月13日,参与起诉的失独家庭收到法院寄来的“不予立案”裁定书。早报记者注意到,裁定书显示,经审查,本案所诉事项属于国家政策调整范围,所诉请求属于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完善,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不予立案。

  昨日,早报记者多次致电北京一中院,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北京法院“12368”人工语音诉讼服务平台的一位工作人员称,“没有立案的信息”。

  或寻求全国人大帮助

  来自辽宁的失独母亲姜丽说,递交起诉状正值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他们希望通过合法渠道争取失独家庭的应有权利。

  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5月4日曾告诉早报记者,尚未收到失独家庭起诉国家卫计委的消息,但他表示,不管是组织还是公民,只要是合理合法的维权都应鼓励。

  姜丽告诉早报记者,他们不服北京一中院的裁定,正在准备上诉,也会考虑通过全国人大渠道寻求帮助。

  进入2000年以后,第一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又不幸失去孩子的家庭浮现,失独群体进入公共视野。2007年,国家出台了扶助制度,对独生子女伤、病残或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满49周岁后,按规定条件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一定额度的扶助金。2014年新规实施后,又将扶助金标准提高到城市340元,农村170元。

  去年起诉也未获受理

  2008年,姜丽的独女因车祸去世。此后,她先后向国家信访局递交信访材料,向原国家计生委递交了赔偿申请。

  2014年8月11日,姜丽和其他失独父母准备起诉国家卫计委。但是北京一中院据最高法2005年的一份司法解释,未受理此案。

  姜丽称,此次起诉的事由,是国家卫计委未能履行保障失独父母生育的基本权利。

起诉状认为,原告只生了一个孩子,已完全履行了法定的义务。当失去唯一的孩子,成为失独家庭的时候,这就超出了公民的法定计划生育义务范畴,转化为公民承担国家公共政策的风险,为国家公共利益做出牺牲,这一牺牲应由国家来保障和补偿。

  姜丽认为,对不再具有生育能力的失独父母,国家只有进行行政补偿,才是履行其保障公民生育权利的合法之举,且行政诉讼法第六十条第二款有规定,“因合法的行政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时,依法由国家给予补偿。”

  5月1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司长王海东证实,最近一些失独家庭到国家卫计委提出一些诉求。

http://news.163.com/15/0515/10/APL9ICVC00014AED.html
废除生育管制,缓解失独之痛

废除生育管制,缓解失独之痛

李华芳

在2015年母亲节之际,我们讨论一个沉重的话题:丧失独生子女会对母亲经济活动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后果,已经有非常多的讨论,大致而言有以下几点:首先,长期来看,不利于劳动力供给,年轻人越来越少,就意味着以后劳动力大军萎缩,损害长期经济增长;其次,会造成老少比失调,加剧老龄化趋势。老龄化虽然是一个全球普遍的现象,但一胎制的数量管制会恶化这一趋势。随着一个工作的年轻人要抚养更多的老人,将会使得当下的养老体系不可持续;然后会造成性别比失调,随着堕胎技术的进步,以及违反伦理的操作,实际上的男孩偏好在一胎制的情况下被人为强化,女婴大量遭流产,形成了事实上的性别失调;最后,会诱发一系列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违规操作,比如各地征收高额社会抚养费之后,去向成谜。

但计划生育政策还有一项后果,尚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那就是失独家庭问题。失独不仅摧残母亲的身心,而且对其在工作上的表现也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尽管失独不一定会让母亲退出工作,但却会极大影响其工作效率。这意味着失独母亲可能会忍痛工作,但是其工资水平却要显著低于那些子女承欢膝下的母亲。这不仅可能会加剧性别工资的不平等,也可能会加剧女性之间的工资不平等。

拥有两个以上子女的母亲,若惨遭丧失一个子(女)的不幸,尚可能有缓冲的机会。出于此种考虑,目前也有对失独家庭的补偿性生育措施,即失独后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再次生育。问题在于现实执行中困难重重。尤其是女性过了一定年龄,例如40周岁后,怀孕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且生育不健康儿童的风险迅速提升。这样一来生理条件不允许,二来生育意愿很低,两方面都可能会导致失独家庭无法再拥有孩子。

要求废除生育管制的呼声持续高涨。基于生育权的考虑,应该将生育决策还给家庭,由家庭而不是国家来决定每户应该生几个孩子。而基于利益的考虑,则要放眼长远,看到当前生育管制进一步恶化性别失衡、加剧老龄化,对长期经济发展有害无利。尽管有基于权利的理由,也有基于利益的理由,但现实中放开生育管制的步伐却依旧缓慢。

从“一胎制”到“单独二胎”远未能提升出生率到正常的世代更替水平。当前生育二胎的意愿很低,不少省份出现申请生育二胎数量下降的趋势,意味着单独二胎的步子不够大。并且经济增长提升人均收入后,由于生育的机会成本上升,生育率还会继续下降。即便是全面放开生育,生育率下降也难以避免。在这个生育率下降的过程中,失独无疑会助长不公平。缓解失独之痛,是废除生育管制的另一重要理由。

http://lihuafang.baijia.baidu.com/article/60858
别让失独家庭独自承受生命之重

我国的失独家庭,已经是一个颇为庞大的数目。作家杨晓升在其新作《失独:中国家庭之痛》一书中沉痛地写道:“每一个独生子女的夭折,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毁灭。”

这部震撼心灵的报告文学不是走马观花的采访,而是深入失独者内心的真切体验。它不是简单的个体表象描述,而是饱蘸激情与血泪的述说。笔触直抵读者心灵。对失独者及家庭面临的共同困境有着真切描述与深刻揭示。

该书中的失独者大多50岁以上,很难再生养孩子。在中国,失独家庭以每年7.6万个的速度增长。失独家庭的困境,正在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失独:中国家庭之痛》一书通过对孤独、悲怆和绝望生命状态的真实展示,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对于中年以后丧失独生儿女的人而言,生命已经很难找到继续前行的轨道,挡在他们前方的巨石,足以阻断他们对所有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

借助媒体的披露,失独家庭的境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悉。其中,被提起最多的则数失独老人的养老、医疗问题。非常现实的困境是,如果家庭中唯一的子女离世,双亲的养老送终问题便扑面而来。更让人忧心的是,养老、医疗以及贫困化等困境,并非失独家庭所承受压力的全部。即使失独家庭经济状况很好,可以获得养老和医疗方面服务,精神上的失落和孤寂,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并不会像西方社会,伴随子女成年婚嫁,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会相对独立;相反,中国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投入和关爱,往往伴随自己的一生,甚至可以毫不过分地说,有大量的父母将孩子看作自己生命意义的载体。

从本世纪初开始,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正在渐次步入老年,而独生子女作为这些父母的期待,一旦遭遇不测,将带给父母精神上的冲击。许多父母因为失去了“孩子的父母”这一角色,即使在社会上有地位、生活上丰足,却始终无法真正释怀。完整的家庭,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不容商榷的核心价值,无论地位高低、生活贫富,如果丧失了对该价值的捍卫,极度的敏感和脆弱,也将无可避免地依附在每个失独老人的心上。

正是基于这个庞大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对于致力于解决公共危机的政府,以及流淌着同情与爱的血液的社会网络,有必要开始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苦衷,并且携起他们的双手。在养老、医疗等问题上,政府责无旁贷。尽管很多地方已经采取措施,如北京市已经开始“暖心计划”,将在未来3年为每位失独老人购买涵盖养老、医疗、意外险、人寿险、女性安康险等险种在内的综合性保险,但从全国的范围看,类似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推行。更有人大代表建议,国家从计划生育政策中所征缴到的社会抚养费中,拿出30%来补贴失独家庭。国家人口计生委也曾表示,老年人照料将与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相结合,并进一步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力度。

杨晓升认为,对于社会而言,要关爱失独者,不仅需要各种基金会成立专项基金,以弥补国家在养老、医疗政策上的空白,还需要成立帮助失独家庭的社团,提供心理咨询和精神安慰,通过建立彼此认同的群体,来修筑一条供失独者得以继续生活的轨道,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可以更加丰富精彩,生命不应该就此暗淡无光。

http://news.ifeng.com/a/20150518/43776924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