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种儒家思想的辩解 存天理去人欲或存人义去天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36:51
偶然发现的一本好书  书中主角名曰 邱言   大考解元 入学院与江南第一才子的一场坐而论道。。 我觉得写的挺好 我这边复制一段  大家可以看看。。各抒自见

这时候,七人一方的话音正好落下,就见贺书长摇头叹息,有些怜悯的看了七人一眼,不疾不徐的说道:“我常听闻,寒门士子起于卑微,发迹后,为弥补幼年贫寒,往往欲壑难填,这其实就是人欲的显化,即便通晓经义,也难避免,须天理才能压制,天理一进,人欲就退,步步紧逼,直至将人欲灭绝!”
“贺书长,何必指桑骂槐?我等是在论道,你拿些道听途说之事攻讦,未免有辱斯文!”

    七人一方,坐在最前头的是名中年男子,留着胡须,气质稳重,正在反驳。

    贺书长的这番话,不只让七名论道者色变,连观论的学子也隐隐有了骚动,不少人面露不快。

    面对略有骚动的人群 贺书长却不动声色,朗声道:“我是要让你等明白,人欲不分高低贵贱,人皆有之,归根结底是因一个‘利’字,至圣先师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利’乃小人之道。只有人人灭利、绝欲,才能天下大治!”

    “不知贺公子,吃不吃饭?”

    这话来的突然、突兀,而且问的怪异,此言一出,众人纷纷转头,循声看去,那贺书长营造出来的气氛,为之一滞。

    “你是谁?这是论道之地,何故问出五谷之事?”张华章沉声问道,声音略显尖细,却不刺耳,有着一股威严。
       那儒生拱手道:“学生远宁邱言,来此旁听,听了贺公子的话之后,有所感悟,才出声询问。”   
       “原来你就是邱言。”这时,贺书长听了邱言的名字,也看了过来,“我听说过你,你是这次剑南道的解元,蒙人相求,得了理宗荐书,受小礼迎接,也算是不错了。”

    同为被迎之人,贺书长知道邱言并不奇怪,他还是一副淡然含笑的模样:“你也是寒门出身,听到我刚才的话,有所不满也是正常,只是这次论道,算上今天,已经持续了三天,很多话都是上承前文,有理有据,所以无可辩驳,切莫断章取义。至于你提的问题,未免有些哗众取宠了。”说着,他失笑摇头。

    那旁边的蔡樱也抿嘴轻笑,别有一番美态。

    “看来两位是不打算让我这个外人说话了,”面对张华章和贺书长或明或暗的斥责,邱言摇了摇头,“这理宗书院,原来也是个徒有虚名的地方,连这论道讲理都要先看身世,不然连话都不能说,也罢,那邱某就此告辞。”说着,他竟是转身就走。
      
      邱言则道:“探究、领悟天理的,终究是人,我记得大陈先生曾说过,‘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可见天理并不是方外之士所说的冥冥太上,而是贯通了自然和人道的一种道!一种秩序!读书为学,欲穷天理,可明了之后要做什么?难道束之高阁?非也!而是要转为人用!”

    “此言大缪!”贺书长长身而起,“天理一明,身心通畅,人欲杂念便被驱除,内外通透,本就是大成就,怎可为人所用?这种以人用天的想法,本身就是人欲!需要灭绝!”

    他的话语一出,周围登时文思沸腾,而邱言体内的天冲魄却越发暗淡。

    “哦?”邱言瞥了贺书长一眼,“我的话,是从大陈先生之语中衍生出来的,不知贺公子的这番宏论,又有何根据?”

    贺书长尚未回应,那蔡樱就当先开口道:“贺兄的话,是通读了两位先生的著作后,自行感悟出来的,你这书生,初来乍到,所以不知贺兄的才华,他能过目不忘,任何书籍只要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精神,如今得了名师,凝聚文心是早晚的事。”

    “过目不忘?果然天赋异禀,只是看书和领悟是两回事,不说别的,就这天理和人欲,恐怕贺公子就没有领悟透彻。”

    邱言说到这,所幸迈开步子,走了过去,他一边走,一边说道:“我等自降生世间,就需进食,否则就会饿死,这渴望饱食的想法,照你的说法,那也是人欲,莫非明白了你口中的天理,这人就能不吃不喝了?你这要灭的,哪里是人欲,分明是人性!”

     此话一出,四周寂静。
   
    你未听过先生教诲,如何能大言不惭的说我理解不透?”贺书长眉头皱起,上前两步,“吃喝为外,先生的定性说,让我等超越自我,饮食穿肠而不生蕴,无所住而生其心,虽接触万物,但不执着……”

    起先,他的情绪略有波动,似是被邱言的人欲、人性之言所惊,但很快平静下来,整理了思路。

    “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污下。你不过混淆视听,本质是将‘利’字,变了个花样说出来罢了,世上总不缺蝇营狗苟之人,莫以为换了个花样,就能蒙混得了我,你身上有市侩之气,学问岂能与利禄混为一谈!我等要做的,是告知世人真谛,让他们的思维升华,从而远离污秽,立意崇高!”

    这话他说的义正言辞,连观论的人都有不少暗自点头,觉得确实如此,他们这些人读书之后,便都感到心境升华,与市井小民已经不同了。

    邱言却摇头笑道:“你斥别人纸上谈兵,却不知纸上谈兵的是自己,自以为通透天理,要教化他人,却脱离实际。我曾听说,有乞丐论官,说当官每日食十张大饼,可见没接触过,只凭想象,终究受限于所知。贺公子你出身高贵,可曾见过农人在田间忙碌?你让别人心境升华,莫非升华后,就能如你般锦衣玉食了?又或者只靠说教,就能让万民融融?”

    贺书长淡然一笑。说道:“锦衣玉食只是表象,真正的收获是内心的安宁,明心见性,廓然大公!”说话间,他流露出一种高山仰止的意境,引得蔡樱心神恍惚。

    邱言却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你笑什么?”贺书长皱眉问道,心中的不快越发浓郁。

    “我尝闻有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今日听君一席话,才知不虚,”邱言说着说着。竟吟了半首诗来,“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无人劳作,那田里的庄稼难道会自己长出?你说逐利污秽,如果农家不种地、不去赚得银钱养家,只求个内心安宁平和?这日子怎么过?”

    贺书长眼皮微动,意识到自己中了陷阱,正要开口,但邱言哪会给他这个机会——

    “家境殷实如贺公子者。即便不事生产,每日谈玄论道,子女一样享尽荣华,而且子女长成后。还能继续谈玄论道,可农家若只求天理,不事生产,不说讨不讨得到老婆、会不会绝后。单是没人种粮,你我吃什么?连吃都吃不上,饿都饿死了。还求什么天理?”

    说到这,连张华章都忍不住面色微变,他没想到,邱言简单问了句“吃不吃饭”,竟能衍生出这么一番道理,隐隐抓住了贺书长的命门。

    贺书长固然博学多才,却没怎么接触过田间地头,阅历仅限士大夫圈子,此乃其短,日后书院肯定会弥补这点,现在却被邱言抓住,须知,邱言可是刚从民间游学而来。

    贺书长同样注意到了问题,知道不能任由邱言发挥,遂做出虚心请教的模样,问道:“既然邱兄对寻常小事这么有见地,那对于两位先生的学说、主张定然也有研究,不妨说说见解?”他这是要将话题引回纯粹的学术,回到自己擅长的部分,掌握主动。

    “这正是我要说的。”邱言一口应下,干脆的让贺书长心头一颤,隐隐有不祥之感。

    “我说你未理解通透,缘由就在此处,”邱言一边说着,一边走了过去,从果篮里拿出一颗苹果,“就像这苹果,饿的时候,吃一个足以充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岂不就是天理?”

    “自然之事暗合天理,此言不假,此乃格物之道,不正合明心见性之说?”贺书长摇头叹息,仍试着引导话题。

    邱言却弯下腰,从篮里又拿出了一颗苹果:“吃一颗苹果就能饱腹,却占着两颗,这才是人欲。”

    说完这句,他抬手一扬,将其中一颗朝贺书长扔了过去,后者下意识的接住,抬头朝邱言看去,脸露疑惑之色。

    蔡樱则是面露怒意,以为邱言想袭击贺书长,立刻站起身,正要斥责。

    没想到,邱言却看了她一眼,笑道:“吃一颗可饱,这是天理,但生生占着两颗,就是人欲;娶一妻而享鱼水、得天伦、延续后代,这是天理,而仗着才华、势力、力量,去占有更多、左拥右抱,就是人欲。”

    他话中隐含的含义,让蔡樱愣在原地,怔怔的说不出话来。

    其他人听到这番话,同样陷入沉思,连对邱言有所轻视的张华章,都露出若有所思的模样。

    而贺书长的脸色陡然一变,暗呼不妙。

    邱言收回目光,抬起手中苹果,又指着贺书长手上的苹果,继续道:“一果既可饱腹,我独占两果,而你本空无一物,我现在分给你一个,则两人皆可活,岂非就是大陈先生所推崇的‘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这话让贺书长都是神色一滞,笑容僵在脸上。

    那张华章则是“噌”的一声从椅上站了起来,甄知佐、以及七人之首各自色变。

    邱言的话语还在继续——

    “探究天理,搞清楚如何分发苹果,让‘仁’扩散,惠及万民,而不是只求自己安宁。贺公子天生不凡、天赋异禀、家世旁人难及,你已占了这么多东西,既然探究天理,就该想法子让旁人与你共荣,但如今却自视甚高,只想独善其身,对得起自己拥有的一切么?你这心里安宁之说,才是人欲!你敢否将之灭绝?”

    贺书长噔噔噔的连退几步。脸色苍白,身周文思隐有离去之态。

    此言一出,观论之人也是心头震颤。

    林觉流露出惊讶之色,陈井收起嬉笑表情,看着邱言,表情凝重,观论之人皆是心有所悟。

    邱言的话并不复杂,不似贺书长一般,将学问、学识高高捧起,看成高雅之物。而是反其道而行,以手边可见的事物、事情为例,和常人息息相关,娓娓道来,三言两语间,就让人理解了话中逻辑。

    更令众人惊奇的是,邱言这个外人,几乎句句都扣住两位陈先生的学说,抒发见解。宛如沉浸许久。

    听完这一席话,不只让众人记起两位先生的教诲,心底更浮现一句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是《五千言》里的一句,是对“道”的一种描述。
偶然发现的一本好书  书中主角名曰 邱言   大考解元 入学院与江南第一才子的一场坐而论道。。 我觉得写的挺好 我这边复制一段  大家可以看看。。各抒自见

这时候,七人一方的话音正好落下,就见贺书长摇头叹息,有些怜悯的看了七人一眼,不疾不徐的说道:“我常听闻,寒门士子起于卑微,发迹后,为弥补幼年贫寒,往往欲壑难填,这其实就是人欲的显化,即便通晓经义,也难避免,须天理才能压制,天理一进,人欲就退,步步紧逼,直至将人欲灭绝!”
“贺书长,何必指桑骂槐?我等是在论道,你拿些道听途说之事攻讦,未免有辱斯文!”

    七人一方,坐在最前头的是名中年男子,留着胡须,气质稳重,正在反驳。

    贺书长的这番话,不只让七名论道者色变,连观论的学子也隐隐有了骚动,不少人面露不快。

    面对略有骚动的人群 贺书长却不动声色,朗声道:“我是要让你等明白,人欲不分高低贵贱,人皆有之,归根结底是因一个‘利’字,至圣先师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利’乃小人之道。只有人人灭利、绝欲,才能天下大治!”

    “不知贺公子,吃不吃饭?”

    这话来的突然、突兀,而且问的怪异,此言一出,众人纷纷转头,循声看去,那贺书长营造出来的气氛,为之一滞。

    “你是谁?这是论道之地,何故问出五谷之事?”张华章沉声问道,声音略显尖细,却不刺耳,有着一股威严。
       那儒生拱手道:“学生远宁邱言,来此旁听,听了贺公子的话之后,有所感悟,才出声询问。”   
       “原来你就是邱言。”这时,贺书长听了邱言的名字,也看了过来,“我听说过你,你是这次剑南道的解元,蒙人相求,得了理宗荐书,受小礼迎接,也算是不错了。”

    同为被迎之人,贺书长知道邱言并不奇怪,他还是一副淡然含笑的模样:“你也是寒门出身,听到我刚才的话,有所不满也是正常,只是这次论道,算上今天,已经持续了三天,很多话都是上承前文,有理有据,所以无可辩驳,切莫断章取义。至于你提的问题,未免有些哗众取宠了。”说着,他失笑摇头。

    那旁边的蔡樱也抿嘴轻笑,别有一番美态。

    “看来两位是不打算让我这个外人说话了,”面对张华章和贺书长或明或暗的斥责,邱言摇了摇头,“这理宗书院,原来也是个徒有虚名的地方,连这论道讲理都要先看身世,不然连话都不能说,也罢,那邱某就此告辞。”说着,他竟是转身就走。
      
      邱言则道:“探究、领悟天理的,终究是人,我记得大陈先生曾说过,‘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可见天理并不是方外之士所说的冥冥太上,而是贯通了自然和人道的一种道!一种秩序!读书为学,欲穷天理,可明了之后要做什么?难道束之高阁?非也!而是要转为人用!”

    “此言大缪!”贺书长长身而起,“天理一明,身心通畅,人欲杂念便被驱除,内外通透,本就是大成就,怎可为人所用?这种以人用天的想法,本身就是人欲!需要灭绝!”

    他的话语一出,周围登时文思沸腾,而邱言体内的天冲魄却越发暗淡。

    “哦?”邱言瞥了贺书长一眼,“我的话,是从大陈先生之语中衍生出来的,不知贺公子的这番宏论,又有何根据?”

    贺书长尚未回应,那蔡樱就当先开口道:“贺兄的话,是通读了两位先生的著作后,自行感悟出来的,你这书生,初来乍到,所以不知贺兄的才华,他能过目不忘,任何书籍只要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精神,如今得了名师,凝聚文心是早晚的事。”

    “过目不忘?果然天赋异禀,只是看书和领悟是两回事,不说别的,就这天理和人欲,恐怕贺公子就没有领悟透彻。”

    邱言说到这,所幸迈开步子,走了过去,他一边走,一边说道:“我等自降生世间,就需进食,否则就会饿死,这渴望饱食的想法,照你的说法,那也是人欲,莫非明白了你口中的天理,这人就能不吃不喝了?你这要灭的,哪里是人欲,分明是人性!”

     此话一出,四周寂静。
   
    你未听过先生教诲,如何能大言不惭的说我理解不透?”贺书长眉头皱起,上前两步,“吃喝为外,先生的定性说,让我等超越自我,饮食穿肠而不生蕴,无所住而生其心,虽接触万物,但不执着……”

    起先,他的情绪略有波动,似是被邱言的人欲、人性之言所惊,但很快平静下来,整理了思路。

    “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污下。你不过混淆视听,本质是将‘利’字,变了个花样说出来罢了,世上总不缺蝇营狗苟之人,莫以为换了个花样,就能蒙混得了我,你身上有市侩之气,学问岂能与利禄混为一谈!我等要做的,是告知世人真谛,让他们的思维升华,从而远离污秽,立意崇高!”

    这话他说的义正言辞,连观论的人都有不少暗自点头,觉得确实如此,他们这些人读书之后,便都感到心境升华,与市井小民已经不同了。

    邱言却摇头笑道:“你斥别人纸上谈兵,却不知纸上谈兵的是自己,自以为通透天理,要教化他人,却脱离实际。我曾听说,有乞丐论官,说当官每日食十张大饼,可见没接触过,只凭想象,终究受限于所知。贺公子你出身高贵,可曾见过农人在田间忙碌?你让别人心境升华,莫非升华后,就能如你般锦衣玉食了?又或者只靠说教,就能让万民融融?”

    贺书长淡然一笑。说道:“锦衣玉食只是表象,真正的收获是内心的安宁,明心见性,廓然大公!”说话间,他流露出一种高山仰止的意境,引得蔡樱心神恍惚。

    邱言却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你笑什么?”贺书长皱眉问道,心中的不快越发浓郁。

    “我尝闻有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今日听君一席话,才知不虚,”邱言说着说着。竟吟了半首诗来,“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无人劳作,那田里的庄稼难道会自己长出?你说逐利污秽,如果农家不种地、不去赚得银钱养家,只求个内心安宁平和?这日子怎么过?”

    贺书长眼皮微动,意识到自己中了陷阱,正要开口,但邱言哪会给他这个机会——

    “家境殷实如贺公子者。即便不事生产,每日谈玄论道,子女一样享尽荣华,而且子女长成后。还能继续谈玄论道,可农家若只求天理,不事生产,不说讨不讨得到老婆、会不会绝后。单是没人种粮,你我吃什么?连吃都吃不上,饿都饿死了。还求什么天理?”

    说到这,连张华章都忍不住面色微变,他没想到,邱言简单问了句“吃不吃饭”,竟能衍生出这么一番道理,隐隐抓住了贺书长的命门。

    贺书长固然博学多才,却没怎么接触过田间地头,阅历仅限士大夫圈子,此乃其短,日后书院肯定会弥补这点,现在却被邱言抓住,须知,邱言可是刚从民间游学而来。

    贺书长同样注意到了问题,知道不能任由邱言发挥,遂做出虚心请教的模样,问道:“既然邱兄对寻常小事这么有见地,那对于两位先生的学说、主张定然也有研究,不妨说说见解?”他这是要将话题引回纯粹的学术,回到自己擅长的部分,掌握主动。

    “这正是我要说的。”邱言一口应下,干脆的让贺书长心头一颤,隐隐有不祥之感。

    “我说你未理解通透,缘由就在此处,”邱言一边说着,一边走了过去,从果篮里拿出一颗苹果,“就像这苹果,饿的时候,吃一个足以充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岂不就是天理?”

    “自然之事暗合天理,此言不假,此乃格物之道,不正合明心见性之说?”贺书长摇头叹息,仍试着引导话题。

    邱言却弯下腰,从篮里又拿出了一颗苹果:“吃一颗苹果就能饱腹,却占着两颗,这才是人欲。”

    说完这句,他抬手一扬,将其中一颗朝贺书长扔了过去,后者下意识的接住,抬头朝邱言看去,脸露疑惑之色。

    蔡樱则是面露怒意,以为邱言想袭击贺书长,立刻站起身,正要斥责。

    没想到,邱言却看了她一眼,笑道:“吃一颗可饱,这是天理,但生生占着两颗,就是人欲;娶一妻而享鱼水、得天伦、延续后代,这是天理,而仗着才华、势力、力量,去占有更多、左拥右抱,就是人欲。”

    他话中隐含的含义,让蔡樱愣在原地,怔怔的说不出话来。

    其他人听到这番话,同样陷入沉思,连对邱言有所轻视的张华章,都露出若有所思的模样。

    而贺书长的脸色陡然一变,暗呼不妙。

    邱言收回目光,抬起手中苹果,又指着贺书长手上的苹果,继续道:“一果既可饱腹,我独占两果,而你本空无一物,我现在分给你一个,则两人皆可活,岂非就是大陈先生所推崇的‘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这话让贺书长都是神色一滞,笑容僵在脸上。

    那张华章则是“噌”的一声从椅上站了起来,甄知佐、以及七人之首各自色变。

    邱言的话语还在继续——

    “探究天理,搞清楚如何分发苹果,让‘仁’扩散,惠及万民,而不是只求自己安宁。贺公子天生不凡、天赋异禀、家世旁人难及,你已占了这么多东西,既然探究天理,就该想法子让旁人与你共荣,但如今却自视甚高,只想独善其身,对得起自己拥有的一切么?你这心里安宁之说,才是人欲!你敢否将之灭绝?”

    贺书长噔噔噔的连退几步。脸色苍白,身周文思隐有离去之态。

    此言一出,观论之人也是心头震颤。

    林觉流露出惊讶之色,陈井收起嬉笑表情,看着邱言,表情凝重,观论之人皆是心有所悟。

    邱言的话并不复杂,不似贺书长一般,将学问、学识高高捧起,看成高雅之物。而是反其道而行,以手边可见的事物、事情为例,和常人息息相关,娓娓道来,三言两语间,就让人理解了话中逻辑。

    更令众人惊奇的是,邱言这个外人,几乎句句都扣住两位陈先生的学说,抒发见解。宛如沉浸许久。

    听完这一席话,不只让众人记起两位先生的教诲,心底更浮现一句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是《五千言》里的一句,是对“道”的一种描述。
儒生说孔子之后的不是儒家思想
就像这苹果,饿的时候,吃一个足以充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岂不就是天理?吃一颗可饱,这是天理,但生生占着两颗,就是人欲  ,占两颗 就是资本主义嘛~

探究天理,搞清楚如何分发苹果,让‘仁’扩散,惠及万民,   这有点隐约gc主义的感觉。。。是不是我多想了?  当然  人皆有欲  完美的大同世界并不存在,,但是不断的优化分配方法。使社会越发趋向公平合理,应该是当政者多想的事情
GPSGDP 发表于 2015-4-19 12:07
儒生说孔子之后的不是儒家思想
朱程理学  就有点像这文中的 江南第一才子贺长书了~  一味强求存天理去人欲~ 把儒家思想归为冥冥太上 玄之又玄的东西。。不接地气,何以教化万民
希望各位先通读我复制的这段文章,,再发表各自见解~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不是道德经里面的吗?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不是道德经里面的吗?
知始于行 发表于 2015-4-19 12:10
就像这苹果,饿的时候,吃一个足以充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岂不就是天理?吃一颗可饱,这是天理,但生生占 ...
你错了,跟资本主义无关。别忘了社会发展简史里面都讲过。人类的交换行为,那是在物资有了剩余之后,才会发生的。从原始人那会儿,就已经开始了。几乎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史。程朱理学的观点,那是根本没有历史依据的妄想。他们不知道人类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过来的。
交换行为还带来了社会分工的可能,只有社会专业化分工,那么生产效率才会更高。很遗憾这个高效率必然是对自然的改造与破坏更多。本来你吃一口就能保证不死,你非要为了爽吃两个。这就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从这一点上来讲,人的本质就是如此。所以老子这种持有消极思想的人,他们会觉得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就必须限制人类发展,最好是退回原始社会。
去人欲,从天理,致良知。--王阳明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也!
aoaoaoaoao 发表于 2015-4-19 12:32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不是道德经里面的吗?
这也是儒家要说的,实际上,儒,释,道,三家在最高境界上是一致的。

不过,道家崇尚自然而然。
知始于行 发表于 2015-4-19 12:10
就像这苹果,饿的时候,吃一个足以充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岂不就是天理?吃一颗可饱,这是天理,但生生占 ...
三个人需要吃三个苹果,只有两个。你怎么分?

大多数的时候,就是这种资源不足,又要进行分配的问题。分的可以是苹果、粮食、衣服、女人、官职等等。

你不让所有人满足,你就是不仁,起来革你的命。绝不是一个人吃一个苹果占了两个苹果的事情。
社会需要一定的激励惩罚机制,才能长期施行下去产生更多的苹果。施行不下去的时候,就会革命。而激励机制就包括一个人吃一个苹果却可以占有两个甚至更多苹果。也包括一个人一个苹果也没有的惩罚机制。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5-4-19 13:38
你错了,跟资本主义无关。别忘了社会发展简史里面都讲过。人类的交换行为,那是在物资有了剩余之后,才会 ...
几十万年前,人类诞生了,人类为一日三餐奔波,却没有灭绝的危险。如今,人类还是为一日三餐奔波,而灭绝的危险却增加了,几十万年后,人类还是会为 一日三餐奔波,但人类还能不能存在就不知道了。

从这点来看,老子是对的。老子之所以对是他深刻的洞悉了人性,看到了人性放任带来的恶果。而人又有双重性格,亦善也亦恶,所以要抑制一方而扶植另一方。所以道家才提倡阴阳平衡。
这也是天道。
天之道,就是补不足而损有余,万事万物莫不如此。倘若不是这样,这个世界早就不存在了。
儒生说孔子之后的不是儒家思想
现在所要做到是寻回原教旨儒学真义
就像这苹果,饿的时候,吃一个足以充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岂不就是天理?吃一颗可饱,这是天理,但生生占 ...
这个意义道家称为自然,世界上的人文理论本质结论上是相通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不是道德经里面的吗?
孔子曾向老子学道,中华文化的根基在道家,儒家是继承发扬周朝理论后来出现的
儒家只干2件事,一件叫吃人,一件叫愚民
dfcxd 发表于 2015-4-19 14:54
儒家只干2件事,一件叫吃人,一件叫愚民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fcxd 发表于 2015-4-19 14:54
儒家只干2件事,一件叫吃人,一件叫愚民
你好无知啊,鹦鹉学舌而已
理学中,仁义就是来源于天理。所以不可能去天理而仁义。说人欲是天理,大概是没搞懂理学中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天理是形而上的道理,而人欲是
形而下的气的方面,即具体的,物质的,人的活动的。所以在理学的系统中,人欲不可能是天理。在心学的语境中,除了不同意将人心的活动
和天理分开来,其他的和理学并没有太大的矛盾。所以心学中,也不可能把天理和人欲混淆起来。这都是后人不了解基本概念,望文生义的胡说
而已。

在先秦的儒学中,也认为人的欲望是正常的,但反对让人欲主宰人的心灵。其实宋明儒学基本上也是如此,都承认人欲是人的基本组成(由气
决定),并没有如基督教那样的认为人的欲望是原罪的说法。只是强调不能让人欲遮蔽了天理------即不能让人欲主宰人的全部,或者说人欲
不能违反道德价值,即强调天理对人欲的优先地位,强调要克制人欲,而不是消灭人欲。其实这个和现代的观点并没有社么根本的区别,
即人的天性中总有符合道德的倾向,也有不符合道德的倾向,将前者发扬,将后者抑制,这是他们共通的看法。

好多人连基本的概念也不通,看别人骂两句,自己也骂两句,鹦鹉学舌而已。
机智的阿难 发表于 2015-4-19 14:24
孔子曾向老子学道,中华文化的根基在道家,儒家是继承发扬周朝理论后来出现的
就孔子曾经向老子问道一说,现代人也多有考证。总的说来,倾向于老子是孔子之后的人。理由之一是道德经的内容有明显针对仁之说的部分,而仁就是孔子第一个将其发挥的学说。孔子家语中和礼记中记载的孔子
问礼的老人,不是老子。那个人叫聃,是一个对过去年长之人的通称,而不是名字。
wzhwkza 发表于 2015-4-19 14:15
几十万年前,人类诞生了,人类为一日三餐奔波,却没有灭绝的危险。如今,人类还是为一日三餐奔波,而灭绝 ...
老子不懂博弈论啊。人类最合算的一颗策略,那就是灭绝之前耗完所有的资源。否则就没有利益最大化。因此所谓的平衡根本是没有必要的。
去人欲,从天理,致良知。--王阳明
从人欲,顺天理,自良知。 —— 頹 人

老子不懂博弈论啊。人类最合算的一颗策略,那就是灭绝之前耗完所有的资源。否则就没有利益最大化。因此所 ...
平衡是天道,是自然的意志,不是老子本人的意志,老子发现并提倡导了。

从人欲,顺天理,自良知。 —— 頹 人
呵呵呵
甚善
皓月无双 发表于 2015-4-19 16:46
理学中,仁义就是来源于天理。所以不可能去天理而仁义。说人欲是天理,大概是没搞懂理学中天理和人欲的关系 ...
道德凌驾于人的本能之上,本身就够呛。也不可能实现。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更多的满足人的欲望。这就是自由。你看罗斯福讲的4大“自由”。哪一条不是在保障人的欲望。这些欲望是不应该被依据某个道德规范被抑制的。能够限制自由的,只有自由本身。
理学中,仁义就是来源于天理。所以不可能去天理而仁义。说人欲是天理,大概是没搞懂理学中天理和人欲的关系 ...
喷儒学不是因为这些什么天理人欲,而是君权神授和阶级性
犯罪也是人欲,也是本能,要不要约束?!
不要曲解自由。
wzhwkza 发表于 2015-4-19 17:22
平衡是天道,是自然的意志,不是老子本人的意志,老子发现并提倡导了。
不是天道,如果平衡是绝对的。那就没有生死了。生死就是不平衡。绝对的平衡,一个事物就是死的,没有了发展变化的动力。
GPSGDP 发表于 2015-4-19 17:34
喷儒学不是因为这些什么天理人欲,而是君权神授和阶级性
你真的搞得懂社么是儒学?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5-4-19 17:31
道德凌驾于人的本能之上,本身就够呛。也不可能实现。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更多的满足人的欲望。这就 ...
保障人的欲望的实现,只能缔结一个基本的,低级的社会。用欲望的实现来理解自由,很局限。人之所以能从
动物发展到今天,是人能摆脱基本欲望的束缚的原因,而不是相反。否则弱肉强食的人怎么可能地结成
社会,没有社会,哪里来整个人类的力量。
你真的搞得懂社么是儒学?
求指教。。。。
GPSGDP 发表于 2015-4-19 17:58
求指教。。。。
孔孟的儒学是摆脱君权神授的学说,而不是相反。孔孟的学说是将礼的基础归因于人性--仁,这摆脱了周代强调君权来自于人格神的天,是天赋予德给君王,因而君王制定礼就是天的意志。而孔孟强调礼应当源自于人性,他们的学说是古代中国第一种没有人格神的天的概念的学说,并将这一传统保持到现代。而后来统治者利用儒家学说强调君权神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强调礼而忽略仁。至于阶级性,用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或者社会学
的概念去分析古代思想,是打算把汽车开到2000年前,谬以千里、
穨人 发表于 2015-4-19 17:20
从人欲,顺天理,自良知。 —— 頹 人
嗯,总算有了发展,就凭这几句能自成一家。
但王阳明的精髓是知行合一,光说还不行,能不能做到?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5-4-19 17:41
不是天道,如果平衡是绝对的。那就没有生死了。生死就是不平衡。绝对的平衡,一个事物就是死的,没有了发 ...
你连平衡是什么都没搞懂,还谈什么生死。
这个贴不适合你,去别的地。
孔孟的儒学是摆脱君权神授的学说,而不是相反。孔孟的学说是将礼的基础归因于人性--仁,这摆脱了周代强调 ...
哈哈哈,我二楼就说了嘛,现在的儒生都说孔孟之后的不是儒学,找个圣人出来做代表,割离儒家的罪恶。

君权神授都是汉武帝私下传授给董仲舒,然后借他的嘴说出来的吧?
皓月无双 发表于 2015-4-19 17:57
保障人的欲望的实现,只能缔结一个基本的,低级的社会。用欲望的实现来理解自由,很局限。人之所以能从
...
你没发现人的欲望会分层次,你没发现人类富足了以后会有更高级别的欲望吗?你没发现获取知识也是一种欲望吗?你以为人的欲望只有基本的生存本能,那你就错了。
GPSGDP 发表于 2015-4-19 18:18
哈哈哈,我二楼就说了嘛,现在的儒生都说孔孟之后的不是儒学,找个圣人出来做代表,割离儒家的罪恶。

君 ...
孔孟之后儒学是多形态的,既有和孔孟保持一致,也有相矛盾的地方,所以不能简单说孔孟之后
就不是儒学。董仲舒不是纯粹的儒家,他混合了阴阳五行和谶纬迷信之说。他的儒学是一种
投统治者所好的统治工具---或者叫意识形态,所以朱熹将它排除出儒家道统。
孔孟之后儒学是多形态的,既有和孔孟保持一致,也有相矛盾的地方,所以不能简单说孔孟之后  就不是儒学。 ...
没有董仲舒儒学怎么能突围而出?让后世儒生过好日子?你也别那么无情。


既然你否定汉代之后的儒学,我们不谈孔孟之后的儒学,孔子的“仁”我也非常赞赏,标准非常之高,同时我也知道孔子的“仁”一文不值,因为没可能实现。孔子自己都明白。真正让孔子混得下去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套阶级思想非常受统治者的欢迎。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5-4-19 18:24
你没发现人的欲望会分层次,你没发现人类富足了以后会有更高级别的欲望吗?你没发现获取知识也是一种欲望 ...
我只是按一般的概念来解释欲望,你的那种分类是私人语言。按笛卡尔的分类,人有身心二元性。而欲望是人身体的自然需求和因此发展的东西。因而是受自然因果律束缚的,人如果总是受欲望支配,那么人就是不自由的-----大部分西方哲学都是这么理解这一看法的,注意这里和你说的正相反。就现代西方伦理学的诸多流派来看,你的理论大约属于功利主义当中的一个支流,并不是支配性观点。一般认为,物质保障只是社会的基本需求之一,很少有人认为这是社会的或人的最高目的---我这里说的是纯理论范畴,当然作为执政者的具体国家政策,当然可以将其作为其短期执政的主要目的,但这个和理论上探讨人或社会的终极目的或者
最高追求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