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西线空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20:58


原创,内容较多,请勿插楼。
战前的准备
一次大战的遗产
空中力量大规模的用于作战是始自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开始的时候,空中力量还只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辅助性的力量,只被用来承担诸如侦察和通讯之类的任务。但随着战争的继续,空中力量开始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直接的战斗中,到了战争结束的时候,后世空中作战的一些基本物质因素,比如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等等已经具备,就连后世一些重要战术,也初具雏形。
英国骆驼式战斗机总产量高达5490架,除英国外,比利时、加拿大、希腊、美国都使用过这种飞机。
德国“哥塔”重型轰炸机,曾用于对伦敦的空袭,此类活动开创了飞机战略轰炸的先河。
指导理论的出现

1921年,杜黑倾尽毕生心血的空军战略研究终结硕果——他的空军战略名著《制空权》一书问世了。该书以“制空权”为中心,从战略高度论述了有关空军建设和作战使用的许多问题,它的出版,对此后各国空中力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大利军事理论家,《制空权》的作者,杜黑。
杜黑认为:制空权是赢得一切战争胜利的前提。杜黑认为:“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没有制空权就注定要失败,并接受战胜者愿意强加的任何条件。”他把此信条视为进行战争的基本原则,把夺取制空权作为保证国防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对于夺取制空权的方法,杜黑认为就是采取空中进攻行动。积极的进攻行动不仅是夺取制空权的重要方法,也是掌握整个战争主动权的前提。进攻行动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摧毁敌机于地面,通过空战或采取其它防御性措施是不可能夺取制空权的。
航空技术的成熟
如果说一次大战的时候,刚登上战争舞台的空中力量还不够成熟,那么在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之后,航空作战从技术上越来越成熟了。这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发动机的进步。一战时期最为成功地“骆驼”式战斗机的引擎功率仅有130马力,而到二战爆发时,德国人的BF-109E型战斗机的引擎已经拥有了990马力的功率,而到了战争后期,2000马力级别的航空发动机几乎成了各参战大国战斗机的标配动力。
美国的普惠R-2800双黄蜂星型风冷航空发动机,在战争中,它成了美国的F4U、F6F、P-47等多款战斗机的动力源泉。这款1939年投入市场的航空发动机就用拥有了2000马力的功率,战争后期,其功率更上升到了2400马力,某些实验型号甚至达到了2800马力。
其次是空气动力学和材料科学的进步,它们和发动机的进步一起,使得二战爆发的时候,重要的工业大国手里都有了更新的,性能更好的战斗机和轰炸机。而一战与二战之间的一系列低强度的战争和代理人战争又让这些武器受到了实战的检验和启发,变得更加的高效而可怕。
作战技巧的丰富
1936年开始的西班牙内战给列强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武器试验场,各种空战战术都得以在这个战场上获得试验和完善。水平轰炸、俯冲轰炸等轰炸技巧得到了初步的实践,新的空战战术也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实践的机会。
在一战的时候,由于动力和气动设计的问题,战斗机想要在垂直面上运动相对困难,所以在大多数的空战中,战斗机主要以在水平面上的盘旋咬尾为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如“殷麦曼翻转”之类的在垂直面上完成的动作,但那时候,战斗机最为强调的还是水平机动能力。
殷麦曼翻转,这是在一战中由德国飞行员殷麦曼所创造的的通过在垂直面上的动作,迅速改变飞行方向的战术动作。但在一战当中,这类在垂直面上进行的动作还是很少见的。
而到了西班牙内战的时候,战斗机的速度已经从一战时福克E的140公里每小时,骆驼战斗机的180公里每小时,上升到了BF-109B的470公里每小时,这使得飞机有更充足的能量去完成更复杂的垂直面上的动作,使得空战变得更加的三维化了。

此时各国的飞机设计师大多还是受到一战时的经验的影响,将水平盘旋性能看得很重。但德国人却首先突破了这一思路。
这是一架在西班牙内战中服役于“兀鹰”军团的BF-109B型战斗机,于它的对手苏联人的虽然是单翼飞机但却采用典型的双翼飞机的机身设计的I-16战斗机不同,这是一种一开始就更注重高速和垂直面机动能力的战斗机。
因为参战的飞行员还没有完全摸透Bf-109的特性,所以这种战斗机在和苏联人的I-16的空战中表现得很平庸,并没有获得什么优势。不过在总结了经验教训之后,一系列有着新的内涵的战术原则开始被BF-109的飞行员们广泛接受。
1、尽可能占据高度优势,因为高度优势能在俯冲中转化为速度优势(在俯冲中,重力加速度会自动的帮助你加速),而更大的速度,不仅能保证你追上敌机或是不被敌机追上,也能让你有更多的能量去完成更多也更复杂的战术动作。
2、尽可能保持较高的速度,这能让你在空战中有更多的选择。
3、不要轻易以损失速度为代价做急剧的水平转向,如果损失速度,最好能获得高度的增加作为补偿。
4、尽可能地诱使对手损失高度或是速度。
基于这样的思想,一些新的空战战术动作出现了,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螺旋爬升”了。

螺旋爬升是BF-109系列战斗机的拿手好戏。飞行员依靠BF-109良好的爬升性能,变水平面上的盘旋为三维层面上的盘旋,也就是一边盘旋,一边爬升,这样可以显著减小飞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盘旋半径,如果敌机不跟随爬升,那么Bf-109就有很大的机会转到敌机的6点钟后方,然后从那里俯冲下来,发起攻击。如果敌机跟随爬升,在爬升性能不如BF-109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陷入失速的状态。
螺旋爬升战术示意图
两类不同的空军
杜黑所设想的空军,显然是一支具有独立的战略打击能力的空军。在英国的特伦查德元帅和美国的米切尔将军的努力下,美英两国渐渐走上了这条道路。
英国孤悬海外,陆军相对欧陆国家并不算特别强,加上一战后国力相对衰落,也无力在维持优势海军的前提下维持一支相对强大的陆军。通过建立一支空中战略打击力量,来保持对欧洲大陆的干预能力就成了一种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上世纪30年代中期,英国皇家空军开始装备曼彻斯特中型轰炸机,到40年代,由它发展而来的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开始成为皇家空军的核心打击力量。
凭借着高达9.98吨的最大载弹量和高达4072公里的航程(载弹3.17吨时),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成为了英国皇家空军在二战中的主力轰炸机。在二战中, “兰开斯特”累计出击156192架次,雄居全英之首!累计投弹608612吨,占皇家空军战时总投弹量的三分之二。
而德国苏联和日本或者因为条约的限制,或者因为工业技术工业能力的限制而走上另一条道路——以执行战术性的任务,配合其他兵种作战为核心的战术空军之路。
德国的探索和实践
德国空军的建军思想
和英国不同,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的军备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当纳粹上台后,德国人开始重整军备。德国的地缘政治情况和英国区别很大,德国是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它的扩张必须依赖于陆军。在德国,陆军是军队的核心,一切其他军队的建设都必须围绕陆军的建设来展开,空军也不例外。
早在战争的酝酿阶段,德军就提出了依靠机械化装甲部队进行闪电战的战略构想。而德国空军存在的意义,就是为闪电战服务。因为机械化部队高速推进的时候,有可能会遭遇敌人的坚固支撑点,而重炮部队又往往跟不上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跟得上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并能为之提供随行火力的武器,以确保高速推进的装甲部队能够随时得到重火力的支援。这种火力支援的任务就只能交给空军来完成了。

闪电战交给空军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高速推进中的机械化部队作战,打击那些能对装甲部队构成威胁的,或者是装甲部队暂时难以打击的,诸如炮群、堡垒,以及对方行军队列、集结点、物资存放转运点等目标。这些目标相对较小,较为分散,普通的采取水平投弹的轰炸方式的轰炸机的投弹精度太低,用来打击这样的目标效率并不高。所以德军空军需要一种打击精度更高的轰炸机。
德国Ju87 斯图卡 俯冲轰炸机应该是二战中最著名的俯冲轰炸机。相对于传统的大型“水平轰炸机”而言,采用大角度俯冲投弹的“俯冲轰炸机”在攻击精度和使用成本上有明显的优势。俯冲轰炸方式能够利用俯冲减小或消除投掷的炸弹向前的惯性,从而有效提高炸弹命中率。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就是这一要求的产物,它采用大角度俯冲甚至是垂直俯冲的方式投弹,在投蛋的时候,飞机向前的速度变得很小,甚至接近于零。因而它在投弹的时候几乎不需要计算提前量。自然具有极高的轰炸精度,以斯图卡轰炸机为例,其投弹的圆径误差竟然在25米以内。这在当年绝对属于超高的精度了。无论是打击威力还是打击精度,都远远超过传统的重炮,特别适合德国人的闪电战的要求。
正在大角度俯冲投弹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于是,依据参与西班牙内战获得的经验,德国人建立起了一支以近距离直接火力支援为主业,以俯冲轰炸机为核心的攻击性的战术空军。(这种角色定位后来发生了变化)
战争初期的德国空军和英法空军最常见的战斗方式
德军的闪电进攻中,这些充当了飞行巨炮的角色的斯图卡,经常要负责对陆军快速推进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战术性的,坚固点目标的攻击。这种要求,就意味着这种飞机必须能随叫随到。像什么起飞前花一个小时检修加油,然后再花三四个小时飞到目标附近的事儿,绝对是不可容忍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又不可能搞出个双三轰炸机,以确保迅速到达。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将轰炸机靠前部署,也就是把这些飞机部署在非常接近战场的前线机场上。这样才能保证能为陆军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持。所以我们就会发现,斯图卡作战半径很小(因为没必要)。由于地面战术性目标往往伪装良好,加上很可能存在敌我部队纠缠在一起的情况,所以,为了能看得更清楚目标,斯图卡必须飞得很慢,高度也要低一点。因为这一类型的目标一次性出现的数量都不会太多,所以斯图卡主要以小编队的方式出动。
因为斯图卡的这些特点,当德国人处于进攻状态的时候,大多数的空战自然就会发生在低空了。因为斯图卡飞得太高,飞行员就根本无法发现地面目标,而对敌方战斗机如果飞得太高,同样无法发现斯图卡。这样一来,空战高度一般不会超过3000米。因为斯图卡都是小编队活动的,所以,无论是护航的德国战斗机,还是前来拦截的盟国战斗机,也都以小机群模式活动。

为了给轰炸机护航,德国人研制了当时最为先进的Bf-109战斗机。因为不需要飞太远,Bf-109的载油量很有限,航程也很小。更小的载油量,能让战斗机更轻盈,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飞机越轻,爬升性能和盘旋性能也就越好。而更好的爬升和盘旋,在战斗中就会让它占据更多的优势。考虑到德国空军的建军的基本思想,对战斗机的性能做这样的取舍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事实上,如果看看建军思想和德国空军更接近的苏联空军,就会发现,他们的战斗机也一样的航程很小。
德国的BF-109E战斗机,不列颠战役时德国的主力战斗机,这种飞机以速度快,爬升好而闻名,但也有航程太短的毛病。
编队方式的变化

战争初期,英法空军的战斗机大多继续一战时期的传统,采用密集的三机楔形编队。
英军喷火式战斗机组成密集的三机楔形编队
选择密集编队的方式,最主要原因是技术限制造成的传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机载无线电还是非常高端的新鲜玩意,大多数战斗机并没有这么高的配置。(事实上直到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候,日军最新锐的零式战斗机上还是没有电台的)两架飞机中的飞行员要相互沟通,只能靠摇机翼,做手势,甚至举写字板的方式。如果飞机间距大了,做手势,举写字板之类的动作就毫无意义了。后来,战斗机上虽然开始配有电台,但密集编队飞行却成为了一种一下子改不过来的传统了。另外,在和平时期,将编队飞得非常密集往往成了炫耀技术的一种手段,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改变这一习惯的难度。
至于选择三架飞机组成楔形编队则多半是出于美观方面的考虑,密集而整齐的三机楔形编队的确非常好看,现在在看飞行表演的时候,这种编队还是飞行表演中最基础的编队方式。但这种编队方式用于空战却有着致命的缺陷:首先,过于接近的友机挡住了飞行员的视线,让他们在观察空情的时候遭遇到困难;同时,太近的距离也让飞行员必须将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放在避免碰撞上,无法全神贯注的投入空战,他们要么在空战中因为做急转之类的动作时没有注意到友机的位置而撞上友机,要么小心翼翼的不敢做任何危险的动作,导致飞机的机动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被敌机轻易地占据攻击位置;最后,这样密集的编队,很可能出现被敌人一发高射炮弹击毁几架飞机的情况。总而言之,这种编队方式,不但没有让战斗机形成合力,达到1+1>2的效果,甚至还处处影响飞机性能的发挥,使得编队中的飞机处于1+1<2的状态。

德国空军因为有在西班牙的经验,其编队形式更为合理:




原创,内容较多,请勿插楼。
战前的准备
一次大战的遗产
空中力量大规模的用于作战是始自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开始的时候,空中力量还只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辅助性的力量,只被用来承担诸如侦察和通讯之类的任务。但随着战争的继续,空中力量开始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直接的战斗中,到了战争结束的时候,后世空中作战的一些基本物质因素,比如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等等已经具备,就连后世一些重要战术,也初具雏形。英国骆驼式战斗机总产量高达5490架,除英国外,比利时、加拿大、希腊、美国都使用过这种飞机。德国“哥塔”重型轰炸机,曾用于对伦敦的空袭,此类活动开创了飞机战略轰炸的先河。指导理论的出现
1921年,杜黑倾尽毕生心血的空军战略研究终结硕果——他的空军战略名著《制空权》一书问世了。该书以“制空权”为中心,从战略高度论述了有关空军建设和作战使用的许多问题,它的出版,对此后各国空中力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03.jpg (148.23 KB, 下载次数: 4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0:51 上传

意大利军事理论家,《制空权》的作者,杜黑。杜黑认为:制空权是赢得一切战争胜利的前提。杜黑认为:“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没有制空权就注定要失败,并接受战胜者愿意强加的任何条件。”他把此信条视为进行战争的基本原则,把夺取制空权作为保证国防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对于夺取制空权的方法,杜黑认为就是采取空中进攻行动。积极的进攻行动不仅是夺取制空权的重要方法,也是掌握整个战争主动权的前提。进攻行动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摧毁敌机于地面,通过空战或采取其它防御性措施是不可能夺取制空权的。航空技术的成熟如果说一次大战的时候,刚登上战争舞台的空中力量还不够成熟,那么在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之后,航空作战从技术上越来越成熟了。这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发动机的进步。一战时期最为成功地“骆驼”式战斗机的引擎功率仅有130马力,而到二战爆发时,德国人的BF-109E型战斗机的引擎已经拥有了990马力的功率,而到了战争后期,2000马力级别的航空发动机几乎成了各参战大国战斗机的标配动力。

004.jpg (133.14 KB, 下载次数: 4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0:52 上传

美国的普惠R-2800双黄蜂星型风冷航空发动机,在战争中,它成了美国的F4U、F6F、P-47等多款战斗机的动力源泉。这款1939年投入市场的航空发动机就用拥有了2000马力的功率,战争后期,其功率更上升到了2400马力,某些实验型号甚至达到了2800马力。其次是空气动力学和材料科学的进步,它们和发动机的进步一起,使得二战爆发的时候,重要的工业大国手里都有了更新的,性能更好的战斗机和轰炸机。而一战与二战之间的一系列低强度的战争和代理人战争又让这些武器受到了实战的检验和启发,变得更加的高效而可怕。作战技巧的丰富1936年开始的西班牙内战给列强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武器试验场,各种空战战术都得以在这个战场上获得试验和完善。水平轰炸、俯冲轰炸等轰炸技巧得到了初步的实践,新的空战战术也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实践的机会。在一战的时候,由于动力和气动设计的问题,战斗机想要在垂直面上运动相对困难,所以在大多数的空战中,战斗机主要以在水平面上的盘旋咬尾为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如“殷麦曼翻转”之类的在垂直面上完成的动作,但那时候,战斗机最为强调的还是水平机动能力。

005.jpg (31.86 KB, 下载次数: 4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0:53 上传

殷麦曼翻转,这是在一战中由德国飞行员殷麦曼所创造的的通过在垂直面上的动作,迅速改变飞行方向的战术动作。但在一战当中,这类在垂直面上进行的动作还是很少见的。而到了西班牙内战的时候,战斗机的速度已经从一战时福克E的140公里每小时,骆驼战斗机的180公里每小时,上升到了BF-109B的470公里每小时,这使得飞机有更充足的能量去完成更复杂的垂直面上的动作,使得空战变得更加的三维化了。
此时各国的飞机设计师大多还是受到一战时的经验的影响,将水平盘旋性能看得很重。但德国人却首先突破了这一思路。

006.jpg (217.71 KB, 下载次数: 4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0:54 上传

这是一架在西班牙内战中服役于“兀鹰”军团的BF-109B型战斗机,于它的对手苏联人的虽然是单翼飞机但却采用典型的双翼飞机的机身设计的I-16战斗机不同,这是一种一开始就更注重高速和垂直面机动能力的战斗机。因为参战的飞行员还没有完全摸透Bf-109的特性,所以这种战斗机在和苏联人的I-16的空战中表现得很平庸,并没有获得什么优势。不过在总结了经验教训之后,一系列有着新的内涵的战术原则开始被BF-109的飞行员们广泛接受。1、尽可能占据高度优势,因为高度优势能在俯冲中转化为速度优势(在俯冲中,重力加速度会自动的帮助你加速),而更大的速度,不仅能保证你追上敌机或是不被敌机追上,也能让你有更多的能量去完成更多也更复杂的战术动作。2、尽可能保持较高的速度,这能让你在空战中有更多的选择。3、不要轻易以损失速度为代价做急剧的水平转向,如果损失速度,最好能获得高度的增加作为补偿。4、尽可能地诱使对手损失高度或是速度。基于这样的思想,一些新的空战战术动作出现了,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螺旋爬升”了。
螺旋爬升是BF-109系列战斗机的拿手好戏。飞行员依靠BF-109良好的爬升性能,变水平面上的盘旋为三维层面上的盘旋,也就是一边盘旋,一边爬升,这样可以显著减小飞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盘旋半径,如果敌机不跟随爬升,那么Bf-109就有很大的机会转到敌机的6点钟后方,然后从那里俯冲下来,发起攻击。如果敌机跟随爬升,在爬升性能不如BF-109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陷入失速的状态。

007.jpg (23.25 KB, 下载次数: 4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0:55 上传

螺旋爬升战术示意图两类不同的空军杜黑所设想的空军,显然是一支具有独立的战略打击能力的空军。在英国的特伦查德元帅和美国的米切尔将军的努力下,美英两国渐渐走上了这条道路。英国孤悬海外,陆军相对欧陆国家并不算特别强,加上一战后国力相对衰落,也无力在维持优势海军的前提下维持一支相对强大的陆军。通过建立一支空中战略打击力量,来保持对欧洲大陆的干预能力就成了一种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上世纪30年代中期,英国皇家空军开始装备曼彻斯特中型轰炸机,到40年代,由它发展而来的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开始成为皇家空军的核心打击力量。

008.jpg (264.75 KB, 下载次数: 4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0:56 上传

凭借着高达9.98吨的最大载弹量和高达4072公里的航程(载弹3.17吨时),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成为了英国皇家空军在二战中的主力轰炸机。在二战中, “兰开斯特”累计出击156192架次,雄居全英之首!累计投弹608612吨,占皇家空军战时总投弹量的三分之二。而德国苏联和日本或者因为条约的限制,或者因为工业技术工业能力的限制而走上另一条道路——以执行战术性的任务,配合其他兵种作战为核心的战术空军之路。 德国的探索和实践德国空军的建军思想和英国不同,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的军备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当纳粹上台后,德国人开始重整军备。德国的地缘政治情况和英国区别很大,德国是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它的扩张必须依赖于陆军。在德国,陆军是军队的核心,一切其他军队的建设都必须围绕陆军的建设来展开,空军也不例外。早在战争的酝酿阶段,德军就提出了依靠机械化装甲部队进行闪电战的战略构想。而德国空军存在的意义,就是为闪电战服务。因为机械化部队高速推进的时候,有可能会遭遇敌人的坚固支撑点,而重炮部队又往往跟不上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跟得上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并能为之提供随行火力的武器,以确保高速推进的装甲部队能够随时得到重火力的支援。这种火力支援的任务就只能交给空军来完成了。
闪电战交给空军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高速推进中的机械化部队作战,打击那些能对装甲部队构成威胁的,或者是装甲部队暂时难以打击的,诸如炮群、堡垒,以及对方行军队列、集结点、物资存放转运点等目标。这些目标相对较小,较为分散,普通的采取水平投弹的轰炸方式的轰炸机的投弹精度太低,用来打击这样的目标效率并不高。所以德军空军需要一种打击精度更高的轰炸机。

009.jpg (90.49 KB, 下载次数: 4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0:57 上传

德国Ju87 斯图卡 俯冲轰炸机应该是二战中最著名的俯冲轰炸机。相对于传统的大型“水平轰炸机”而言,采用大角度俯冲投弹的“俯冲轰炸机”在攻击精度和使用成本上有明显的优势。俯冲轰炸方式能够利用俯冲减小或消除投掷的炸弹向前的惯性,从而有效提高炸弹命中率。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就是这一要求的产物,它采用大角度俯冲甚至是垂直俯冲的方式投弹,在投蛋的时候,飞机向前的速度变得很小,甚至接近于零。因而它在投弹的时候几乎不需要计算提前量。自然具有极高的轰炸精度,以斯图卡轰炸机为例,其投弹的圆径误差竟然在25米以内。这在当年绝对属于超高的精度了。无论是打击威力还是打击精度,都远远超过传统的重炮,特别适合德国人的闪电战的要求。

010.jpg (206.62 KB, 下载次数: 4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0:58 上传

正在大角度俯冲投弹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于是,依据参与西班牙内战获得的经验,德国人建立起了一支以近距离直接火力支援为主业,以俯冲轰炸机为核心的攻击性的战术空军。(这种角色定位后来发生了变化)战争初期的德国空军和英法空军最常见的战斗方式德军的闪电进攻中,这些充当了飞行巨炮的角色的斯图卡,经常要负责对陆军快速推进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战术性的,坚固点目标的攻击。这种要求,就意味着这种飞机必须能随叫随到。像什么起飞前花一个小时检修加油,然后再花三四个小时飞到目标附近的事儿,绝对是不可容忍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又不可能搞出个双三轰炸机,以确保迅速到达。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将轰炸机靠前部署,也就是把这些飞机部署在非常接近战场的前线机场上。这样才能保证能为陆军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持。所以我们就会发现,斯图卡作战半径很小(因为没必要)。由于地面战术性目标往往伪装良好,加上很可能存在敌我部队纠缠在一起的情况,所以,为了能看得更清楚目标,斯图卡必须飞得很慢,高度也要低一点。因为这一类型的目标一次性出现的数量都不会太多,所以斯图卡主要以小编队的方式出动。因为斯图卡的这些特点,当德国人处于进攻状态的时候,大多数的空战自然就会发生在低空了。因为斯图卡飞得太高,飞行员就根本无法发现地面目标,而对敌方战斗机如果飞得太高,同样无法发现斯图卡。这样一来,空战高度一般不会超过3000米。因为斯图卡都是小编队活动的,所以,无论是护航的德国战斗机,还是前来拦截的盟国战斗机,也都以小机群模式活动。
为了给轰炸机护航,德国人研制了当时最为先进的Bf-109战斗机。因为不需要飞太远,Bf-109的载油量很有限,航程也很小。更小的载油量,能让战斗机更轻盈,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飞机越轻,爬升性能和盘旋性能也就越好。而更好的爬升和盘旋,在战斗中就会让它占据更多的优势。考虑到德国空军的建军的基本思想,对战斗机的性能做这样的取舍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事实上,如果看看建军思想和德国空军更接近的苏联空军,就会发现,他们的战斗机也一样的航程很小。

011.jpg (217.01 KB, 下载次数: 4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0:59 上传

德国的BF-109E战斗机,不列颠战役时德国的主力战斗机,这种飞机以速度快,爬升好而闻名,但也有航程太短的毛病。编队方式的变化
战争初期,英法空军的战斗机大多继续一战时期的传统,采用密集的三机楔形编队。

012.jpg (304.04 KB, 下载次数: 4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1:00 上传

英军喷火式战斗机组成密集的三机楔形编队选择密集编队的方式,最主要原因是技术限制造成的传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机载无线电还是非常高端的新鲜玩意,大多数战斗机并没有这么高的配置。(事实上直到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候,日军最新锐的零式战斗机上还是没有电台的)两架飞机中的飞行员要相互沟通,只能靠摇机翼,做手势,甚至举写字板的方式。如果飞机间距大了,做手势,举写字板之类的动作就毫无意义了。后来,战斗机上虽然开始配有电台,但密集编队飞行却成为了一种一下子改不过来的传统了。另外,在和平时期,将编队飞得非常密集往往成了炫耀技术的一种手段,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改变这一习惯的难度。至于选择三架飞机组成楔形编队则多半是出于美观方面的考虑,密集而整齐的三机楔形编队的确非常好看,现在在看飞行表演的时候,这种编队还是飞行表演中最基础的编队方式。但这种编队方式用于空战却有着致命的缺陷:首先,过于接近的友机挡住了飞行员的视线,让他们在观察空情的时候遭遇到困难;同时,太近的距离也让飞行员必须将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放在避免碰撞上,无法全神贯注的投入空战,他们要么在空战中因为做急转之类的动作时没有注意到友机的位置而撞上友机,要么小心翼翼的不敢做任何危险的动作,导致飞机的机动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被敌机轻易地占据攻击位置;最后,这样密集的编队,很可能出现被敌人一发高射炮弹击毁几架飞机的情况。总而言之,这种编队方式,不但没有让战斗机形成合力,达到1+1>2的效果,甚至还处处影响飞机性能的发挥,使得编队中的飞机处于1+1<2的状态。
德国空军因为有在西班牙的经验,其编队形式更为合理:

013.jpg (565.35 KB, 下载次数: 4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1:01 上传



2015-4-14 11:08 上传

法国的MS.406战斗机群,在战争中,这种早期的单翼战斗机因为速度太慢,火力太弱,在和德国人的BF-109的交锋中表现得很被动。但是由于德军陆地部队的迅速推进,法国的整个军事体系迅速的陷入混乱和崩溃的境地。英法空军同样陷入了混乱,这使得有效的预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有组织的拦截变得极其困难。甚至组织战斗机给轰炸机护航都非常困难。而这也使得英法的轰炸机部队的损失大得惊人。缺乏专用的近距对地支援飞机的英法,只能用水平轰炸机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结果因为攻击精度差,打击效果很不如意。而护航战斗机的组织混乱,导致英法轰炸机部队自身损失非常惊人。5月11日,皇家空军所有出击轰炸德军地面部队的轰炸机都没有返航;5月14日,72架前去轰炸德军地面部队的斗士和布伦海姆轰炸机中的40架被击落;5月17日,第82中队的12架轰炸机中只有一架生还。这样的损失率简直是毁灭性的的。总的来说,德国空军在法兰西战役中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第一次重大挫折①     德国空军打击能力的缺陷在回顾不列颠之战的时候,我常常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德国发起不列颠之战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给将来对英国的入侵做准备还是为了迫使英国退出战争?
考虑到当时德国海军相对于英国海军的弱势,尤其是在水面舰队上,双方差距悬殊。再加上地形对登陆不利,英国面对欧洲大陆的一侧的海岸大多都是陡峭的悬崖,能用于登陆的地点极其有限,而在这些地方英国人又大多设有完备的防御体系。以多佛炮台为例,仅炮台所装备的最大口径为406毫米的巨炮,就不是当时的德国海军所能对抗的了。(炮台的防御力远超军舰,因为它可以无限制的加厚它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无论是战列舰的炮弹,还是斯图卡的炸弹,都不足以敲开这个乌龟壳。再加上射击平台稳定,对各个目标区域都进行过校射,所以它的打击精度也远超军舰。纳尔逊爵士甚至说过:“拥有一门炮的炮台,可以对抗一条有一百门炮的战舰。”)再加上当时空中力量对海攻击还是一种新玩意儿,德国人缺乏这方面的训练,空对海打击的效率也让人怀疑。运用空中力量在夜间对海上机动目标的打击能力更是接近于零。即使德国人登上英国海岸,到了夜间,皇家海军的战舰们来个突袭,登上去的德国人恐怕也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2015-4-14 11:16 上传

皇家空军的飓风式战斗机,这种飞机的性能虽然不如喷火和德国人的BF-109,但在不列颠之战中还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皇家空军的战斗机会在雷达的引导下首先占据高度优势。这并不困难,因为德国轰炸机的载弹量不足,为了保证打击效率,就必须保证打击精度,而为了提高精度,轰炸机就只能采取低空飞行的方式。轰炸机在低空,负责为它们护航的德国战斗机当然也不可能飞得太高。这使得英国战斗机在接战的时候总能拥有高度上的优势。而在空战中,更高的高度总能带来很多的优势。



2015-4-14 11:25 上传

哈利法克斯重型轰炸机,1939年在英国对德宣战后21天,这种轰炸机完成了它的首飞。大战期间,英国总共生产了总共生产了6176架这种有着3000公里航程,5.8吨的载弹量,实用升限7315米的重型轰炸机,作为重型轰炸机,它在产量上仅次于兰开斯特。


先去吃饭,吃好了再继续
2015-4-14 11:53 上传

在英军的空袭中溃决的默内水坝。英国人的这次行动给了德国沉重的一击。
对汉堡的轰炸是最能体现皇家空军“把注意力集中在敌方居民、特别是产业工人的士气方面”的指导思想的一战了。从1943年7月24日开始到8月3日,英国皇家空军动用了三千多架次的轰炸机,向汉堡城投下了9000吨各种炸弹和燃烧弹,造成了至少50000人死亡(大部分是平民),25万栋房屋被毁,100万人无家可归的结果。



遭到轰炸后一片瓦砾的汉堡。
在汉堡之战中,被照明弹照亮了的英军轰炸机

然后紧接着的柏林之战却又一次让皇家空军感到透不过气来。由于轰炸机到达柏林需要飞越很长的距离,德军的夜间战斗机在这段距离上能发起多次攻击,英军在对柏林的前三次空袭中,损失了一百二十三架轰炸机,其中约有八十架被德军夜间战斗机所击落。夜间战斗机击落的轰炸机的数量超过高射炮和机械事故造成的损失的情况第一次出现了。这表明技术不断进步的德军的夜航战斗机部队开始成为皇家空军的夜航轰炸机部队的头号威胁。
装有FuG 202雷达的Ju88C-6型夜间战斗机。
到了1945年,德军的夜航战斗机上甚至都出现了FuG280型被动红外探测器。如果不是那个时候德军已经大势已去,这样的夜间战斗机肯定会给执行夜航任务的轰炸机带来巨大的威胁 。

为了应对德军夜航战斗机的威胁,皇家空军开始尝试让自己的夜航战斗机给轰炸机编队护航。不过这个尝试却并不成功。在没有地面雷达引导的情况下,仅靠机载雷达,想要在漆黑的夜晚将德军的夜航战斗机和自家的轰炸机区分开来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
军的蚊式夜间战斗机。注意其机头的雷达整流罩。
从1943年11月持续到1944年3月的“柏林之战”,是由丘吉尔促成的——因为空袭柏林会使斯大林感到满意。此役包括对德国首都的十六次主要空袭,以及对其他重要目标(其中包括斯图加特、法兰克福和莱比锡(Leipzig)等)的十二次进袭。一共出动了飞机二万多架次。

发动这次大规模攻势所得的结果,实际上与绰号为“轰炸机”的哈里斯所预期的并不一样。德国没有因此而屈膝投降,柏林也是如此,而英国的损失却十分重大,以致此役不得不半途而废。其损失的比率上升到百分之五点二,而轰炸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却不能与在汉堡和埃森的相比。英国轰炸机统帅部的士气为之动摇,这也并不奇怪,因为被击落的轰炸机竟多至一千零四十七架,被击伤的也有一千六百八十二架。而在这些轰炸中,德军夜航战斗机部队的表现对于轰炸的成败举足轻重。比如10月7日对慕尼黑空袭时,由于德机在迎战中迷了路,所以英国轰炸机统帅部只损失参与空袭的飞机的百分之一点二;而在1944年3月30日,英国轰炸机在对纽伦堡(Nuremberg)的灾难性空袭中,却遭到德军夜航轰炸机和高射炮的猛烈攻击,在动用总共为七百九十五架的轰炸机中,竟有九十四架被击落的,七十一架被击伤。
正在向柏林投弹的英军轰炸机
在这一系列战役中,皇家空军的轰炸机部队有了长足的进步,用英国人自己的总结来说,那就是:“轰炸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已使轰炸机统帅部成为一根有效的大棒(Bludgeon),……但还没有能把它发展成为一把利剑(Raier)的力量”。( 《对德国的空中战略攻势》,第2卷,136页。)
美国人的白昼精准轰炸
1942年,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轰炸机也加入到了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当中。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陆军空战队司令官H·H·阿诺德将军(General H. H. Arnold)提出了一项计划,要在英国建立一支强大的轰炸力量,这一计划当然使丘吉尔和英国参谋部首脑们感到满意,不过英国人对美国人打算在白天进行精准轰炸的企图却不以为然。就英国人的经验而言,在白天轰炸,必然要面对如狼似虎的德国战斗机,损失会大得让轰炸无法继续的。
不过美国人敢于做这样的打算,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美军使用的轰炸机相比英国轰炸机有着更强的自卫火力,同时结构也更为坚固,能承受更多的打击,而且美国轰炸机在执行任务时的飞行高度更高。美国陆航的专家们认为,这些优势足以抵挡德国战斗机和高射炮部队的攻击。

其次是相对于英国,美国对损失的承受能力更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美国有着超强的生产力。在二战中,美国总共生产了36063架四发重型轰炸机,这个产量是英国重型轰炸机产量的两倍以上。美国还有大量的飞行学校,能够源源不绝的为前线提供飞行员。这一切都让美国人更愿意承担更大的损失来换取更大的战果。
美军的B-17“空中堡垒”轰炸机。它7.9吨的最大载弹量虽然少于英国盟友的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的9.98吨,但是它却拥有更强的自卫火力(13挺12.7毫米口径的M2航空机枪)和盟军轰炸机中最强的装甲。这使得这种飞机无愧“空中堡垒”之名。在战争中,经常有严重受损的B-17用一个发动机飞回机场的记录,由此可见这种轰炸机的出众的生存能力。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B-17轰炸机腹部的自卫机枪。和英国人的兰开斯特轰炸机不同,B-17没有机腹方向的火力死角。这大大加强了B-17的防御能力。
正在投弹的B-24轰炸机。这种载弹量6吨的轰炸机和B-17一样坚固,并拥有远超过B-17的长达3400公里的航程。
这是靠着有这样“皮厚血长”的轰炸机,美国人才敢于采取白昼精确轰炸的作战方式。42年较早的时候,美军还相当的谨慎,他们的轰炸机一般只攻击一些沿海的浅近目标。再加上美军轰炸机部队在这时候规模还不算大,这样一来在美军加入战略轰炸作战的初期,白昼轰炸的损失比还算是能让人满意。
但是随着轰炸机群规模的增加,和打击目标的越来越深入内陆,美国人发现,轰炸机的损失率也开始直线上升。而且在飞出了战斗机的护航范围之后,仅凭轰炸机的自卫火力,是很难顶住一批又一批的德国战斗机的攻击的。于是新的战术开始出现了。
“箱式编队”和无闪避战术
1942年晚些时候,第三五轰炸机大队指挥官柯蒂斯·李梅在轰炸中发明了一套用以提高轰炸机在面对敌军战斗机的拦截的时候的新战术——“箱式编队”战术。依照这种战术,轰炸机在空间位置上构成一个错落有致的密集的立体结构。每8架飞机形成一个小的立方体结构,而更多的小立方体结构组成更大的立方体结构。

这样一来,当德军的战斗机向美军的轰炸机部队发起攻击的时候,无论飞行员选择从哪个角度发起攻击,他都要面对好几架轰炸机的自卫机枪。而且在他向轰炸机发起攻击后,在退出的时候往往还需要穿过轰炸机群的阵列,这个时候,他更是要面对四面八方的12.7毫米机枪的射击。
B-17轰炸机的密集的立体箱型编队,拦截战斗机无论从那个防线发起攻击都要面对数架轰炸机的自卫火力。




051.jpg (396.63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1:56 上传


遭到轰炸后一片瓦砾的汉堡。

052.jpg (375.61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1:57 上传

在汉堡之战中,被照明弹照亮了的英军轰炸机
然后紧接着的柏林之战却又一次让皇家空军感到透不过气来。由于轰炸机到达柏林需要飞越很长的距离,德军的夜间战斗机在这段距离上能发起多次攻击,英军在对柏林的前三次空袭中,损失了一百二十三架轰炸机,其中约有八十架被德军夜间战斗机所击落。夜间战斗机击落的轰炸机的数量超过高射炮和机械事故造成的损失的情况第一次出现了。这表明技术不断进步的德军的夜航战斗机部队开始成为皇家空军的夜航轰炸机部队的头号威胁。

053.jpg (162.18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1:58 上传

装有FuG 202雷达的Ju88C-6型夜间战斗机。

054.jpg (113.72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1:58 上传

到了1945年,德军的夜航战斗机上甚至都出现了FuG280型被动红外探测器。如果不是那个时候德军已经大势已去,这样的夜间战斗机肯定会给执行夜航任务的轰炸机带来巨大的威胁 。
为了应对德军夜航战斗机的威胁,皇家空军开始尝试让自己的夜航战斗机给轰炸机编队护航。不过这个尝试却并不成功。在没有地面雷达引导的情况下,仅靠机载雷达,想要在漆黑的夜晚将德军的夜航战斗机和自家的轰炸机区分开来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

055.jpg (155.83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2:00 上传

军的蚊式夜间战斗机。注意其机头的雷达整流罩。从1943年11月持续到1944年3月的“柏林之战”,是由丘吉尔促成的——因为空袭柏林会使斯大林感到满意。此役包括对德国首都的十六次主要空袭,以及对其他重要目标(其中包括斯图加特、法兰克福和莱比锡(Leipzig)等)的十二次进袭。一共出动了飞机二万多架次。
发动这次大规模攻势所得的结果,实际上与绰号为“轰炸机”的哈里斯所预期的并不一样。德国没有因此而屈膝投降,柏林也是如此,而英国的损失却十分重大,以致此役不得不半途而废。其损失的比率上升到百分之五点二,而轰炸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却不能与在汉堡和埃森的相比。英国轰炸机统帅部的士气为之动摇,这也并不奇怪,因为被击落的轰炸机竟多至一千零四十七架,被击伤的也有一千六百八十二架。而在这些轰炸中,德军夜航战斗机部队的表现对于轰炸的成败举足轻重。比如10月7日对慕尼黑空袭时,由于德机在迎战中迷了路,所以英国轰炸机统帅部只损失参与空袭的飞机的百分之一点二;而在1944年3月30日,英国轰炸机在对纽伦堡(Nuremberg)的灾难性空袭中,却遭到德军夜航轰炸机和高射炮的猛烈攻击,在动用总共为七百九十五架的轰炸机中,竟有九十四架被击落的,七十一架被击伤。

056.jpg (299.51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2:01 上传

正在向柏林投弹的英军轰炸机在这一系列战役中,皇家空军的轰炸机部队有了长足的进步,用英国人自己的总结来说,那就是:“轰炸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已使轰炸机统帅部成为一根有效的大棒(Bludgeon),……但还没有能把它发展成为一把利剑(Raier)的力量”。( 《对德国的空中战略攻势》,第2卷,136页。)美国人的白昼精准轰炸1942年,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轰炸机也加入到了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当中。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陆军空战队司令官H·H·阿诺德将军(General H. H. Arnold)提出了一项计划,要在英国建立一支强大的轰炸力量,这一计划当然使丘吉尔和英国参谋部首脑们感到满意,不过英国人对美国人打算在白天进行精准轰炸的企图却不以为然。就英国人的经验而言,在白天轰炸,必然要面对如狼似虎的德国战斗机,损失会大得让轰炸无法继续的。不过美国人敢于做这样的打算,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是美军使用的轰炸机相比英国轰炸机有着更强的自卫火力,同时结构也更为坚固,能承受更多的打击,而且美国轰炸机在执行任务时的飞行高度更高。美国陆航的专家们认为,这些优势足以抵挡德国战斗机和高射炮部队的攻击。
其次是相对于英国,美国对损失的承受能力更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美国有着超强的生产力。在二战中,美国总共生产了36063架四发重型轰炸机,这个产量是英国重型轰炸机产量的两倍以上。美国还有大量的飞行学校,能够源源不绝的为前线提供飞行员。这一切都让美国人更愿意承担更大的损失来换取更大的战果。

057.jpg (88.91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2:02 上传

美军的B-17“空中堡垒”轰炸机。它7.9吨的最大载弹量虽然少于英国盟友的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的9.98吨,但是它却拥有更强的自卫火力(13挺12.7毫米口径的M2航空机枪)和盟军轰炸机中最强的装甲。这使得这种飞机无愧“空中堡垒”之名。在战争中,经常有严重受损的B-17用一个发动机飞回机场的记录,由此可见这种轰炸机的出众的生存能力。

058.jpg (237.64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2:03 上传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B-17轰炸机腹部的自卫机枪。和英国人的兰开斯特轰炸机不同,B-17没有机腹方向的火力死角。这大大加强了B-17的防御能力。

059.jpg (232.54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2:03 上传

正在投弹的B-24轰炸机。这种载弹量6吨的轰炸机和B-17一样坚固,并拥有远超过B-17的长达3400公里的航程。这是靠着有这样“皮厚血长”的轰炸机,美国人才敢于采取白昼精确轰炸的作战方式。42年较早的时候,美军还相当的谨慎,他们的轰炸机一般只攻击一些沿海的浅近目标。再加上美军轰炸机部队在这时候规模还不算大,这样一来在美军加入战略轰炸作战的初期,白昼轰炸的损失比还算是能让人满意。但是随着轰炸机群规模的增加,和打击目标的越来越深入内陆,美国人发现,轰炸机的损失率也开始直线上升。而且在飞出了战斗机的护航范围之后,仅凭轰炸机的自卫火力,是很难顶住一批又一批的德国战斗机的攻击的。于是新的战术开始出现了。“箱式编队”和无闪避战术1942年晚些时候,第三五轰炸机大队指挥官柯蒂斯·李梅在轰炸中发明了一套用以提高轰炸机在面对敌军战斗机的拦截的时候的新战术——“箱式编队”战术。依照这种战术,轰炸机在空间位置上构成一个错落有致的密集的立体结构。每8架飞机形成一个小的立方体结构,而更多的小立方体结构组成更大的立方体结构。
这样一来,当德军的战斗机向美军的轰炸机部队发起攻击的时候,无论飞行员选择从哪个角度发起攻击,他都要面对好几架轰炸机的自卫机枪。而且在他向轰炸机发起攻击后,在退出的时候往往还需要穿过轰炸机群的阵列,这个时候,他更是要面对四面八方的12.7毫米机枪的射击。

060.jpg (144.2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2:04 上传

B-17轰炸机的密集的立体箱型编队,拦截战斗机无论从那个防线发起攻击都要面对数架轰炸机的自卫火力。

2015-4-14 12:15 上传

这架B-17虽然侥幸飞回了基地,但是严重受损的它显然已经无法再次重返蓝天,只能被报废拆解,以便给其他轰炸机提供配件。在10月8~14日,1个星期的时间里,美军轰炸机部队四次超出护航战斗机的保护圈发起攻击,结果被击落了148架轰炸机损失了将近1500名空勤人员。即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也难以在承受这样的损失了。德国人的拦截战术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从全程护航到控制空域再到游猎德国人的优势并没能维持多久,到43年底的时候,一种拥有大航程的单发战斗机开始在美国陆军航空队服役了。这种战斗机就是号称“战斗机之王”的P-51。
P-51是一种相当均衡的战斗机,速度快,高空性能优异,更重要的是,它拥有足够的航程,以产量最大的P-51D为例,不带副油箱的时候,它的航程为1529公里,在携带一个可抛式油箱时航程为2092公里,而在携带特制的副油箱的时候,它的航程甚至能高达3347公里!

2015-4-14 13:16 上传

正在发射的Ba349“蝮蛇”火箭动力截击机。这种飞机采用发射架垂直发射起飞完成任务后让飞机空中在解体,然后飞行员和发动机伞降着陆的极为独特的起降方式。对德战略轰炸效果的分析随着制空权的丧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德国战斗机部队几乎已经组织不起任何像样的拦截了。于是德国的防空,也就越来越依赖于地面的高炮火力了。1944年中,德国的军工生产进入了高峰,各种武器的产量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很多人都因此而怀疑美英的花费巨大的战略轰炸是否值得是否有效。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美英的战略轰炸,德国的军工生产的数量难道不会更大吗?比如雷根斯堡的梅塞施米特制造厂在遭到美国人的空袭之后,虽然到6月份就完全恢复了产能,但如果没有遭到轰炸,它的产量绝对还要上升。而且到44年3月以来,盟军对德国炼油厂的打击不断加强,这最终造成了德国军队燃料奇缺的局面,直接影响到纳粹德国的各种作战计划的实施,对纳粹德国的败亡也起了的非常大的作用。另外,有关德国军工生产的一些数字也非常的有意思。首先是德国生产的大口径火炮数量。在我们的印象中,二战中的苏军是最典型的大炮兵主义者,其火炮数量相对于其他国家有着巨大的优势。粗看一下二战期间各国的37毫米以上火炮的产量,苏联的火炮516648门的产量也的确大大的超过了德国的159147门。但事实上,苏联生产的火炮中绝大多数都是迫击炮和口径较小的火炮,在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的数量上,苏联的产量还要略低于德国。至于1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德国的产量则明显更大。1943年德国生产了16939门75-100mm的火炮,苏联生产了16600门。1944年德国生产了23559门,苏联生产了17300门。1943年德国生产了7060门100mm以上的火炮,苏联仅生产了5500门。1944年德国生产了15031门,苏联仅生产了4200门。德国不仅仅生产的重炮明显多于苏军,而且生产的炮弹总数也明显多于苏军。德国仅在1944年就生产了3.1亿余发炮弹,其中1.08亿发是重型炮弹。而苏军同年只有生产了不到2.2亿发炮弹。考虑到德军生产的大口径火炮更多,而他们生产出来的炮弹也多于苏联。那么在战场上,德军的炮兵自然应该会有着火力上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注意看看苏德双方的将领乃至士兵们的回忆录,就会发现,他们都异口同声的认定,苏联排山倒海的炮兵火力是其获胜的重要因素。为什么数据和战场上的情况区别如此之大呢?我想,这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1943年1944年德国的大口径火炮的产量虽然高于苏联,但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的一系列失败,导致重型火炮的损失量也远大于苏联。(从44年苏联的100毫米以上火炮的产量甚至下降了,我们也可以推知,在前线,大口径火炮的损失并不多)这样一来,德国军队中重型火炮的保有量也许并不像产量那样占有明显优势。第二个原因则是,德国人生产的那些大口径火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并不是用于地面战场上的压制火炮,而是用于防空的高射炮。仅仅是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德国就生产了一万三千门以上。如果再算上105毫米和128毫米的高射炮,则总产量高达17520门。
相比一般的火炮,生产高射炮消耗的资源,耗费的工时都要多得多。为了应对美英的战略轰炸,德国不得不花费宝贵的资源和人力去生产如此之多的大口径高射炮,这自然也就减少了苏军的压力。如果没有美英的战略轰炸,生产这些高射炮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到东线,苏军要取得胜利恐怕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正在猛烈开火的德军88毫米高射炮群。
柏林动物园防空塔上的FLAK-40型双联装128毫米高射炮。这种炮从装填、调整角度、转位,升降全部由电力辅助完成。最大射高14800米,理论射速高达每分钟20-24发。生产这样先进的高射炮所需的人力物力都远远超过一般的坦克和战斗机。
被高射炮弹打断了机翼的B-24轰炸机
在密集的高射炮炮火中飞行的B-17编队
另外,战略轰炸行动给德国空军带来的打击也是决定性的。这也有力的支援了东线的战斗。虽然在东线,自从43年4月到6月的库班大空战之后,苏联空军就开始渐渐的掌握了主动。但是苏联空军最终能够顺利的得到东线战场制空权,与德国空军的那些有经验的飞行员不断地被调到西线执行防空拦截任务,并在极其不利的作战条件下被迅速的消耗掉也是不无关系的。由此看来,战略轰炸的意义其实不仅仅在于炸掉了德国人多少工厂、铁路、矿山之类的目标。
当然,盟军在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在对轰炸目标的选择方面,盟军就经常性的各类打击目标之间摇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抓住对德国来说最为致命的打击目标——德国的炼油厂和铁路枢纽。再比如说,盟军一度对战斗机的作用过于低估,甚至迷信仅靠轰炸机就能获得制空权。由于这一系列错误,盟军的空中力量一度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他们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找到了打开局面的钥匙。
美英空中力量对战术目标的打击

在盟军登上诺曼底之后,对战术目标的打击需求也随之猛增。尤其是对德军的装甲部队、道路、桥梁、设防阵地的打击需求大量增加。而无论是美国陆军航空队还是英国皇家空军都缺乏这样的经验,也缺乏执行这类战术任务的专用攻击机,对地攻击的任务更多的要由战斗机来兼任。
德军装备的HS129攻击机,这是一款被称作“坦克开罐器”的攻击机,注意机腹下的30毫米炮,这种机炮使用钨弹可以轻易击穿坦克的装甲。在反坦克作战中有着非常高的效率。
苏联空军的IL-2攻击机,这种飞机有着坚实的装甲,能够顶着地面火力,向敌军的各种战术性目标发起攻击。
英国台风式战斗机。这种作为“飓风”战斗机的后继机型的战斗机因为过于笨重,导致爬升和高空最高速度欠佳,因而被皇家空军挂上火箭弹改作攻击机使用。但相比德国和苏联人的专用攻击机,台风缺乏足够的装甲保护是一个问题。

这种缺乏,未必是因为对其重要性不了解,至少,英国经历过法国战役的溃败,对近距离直接火力支援在作战中的作用绝不可能不了解。缺乏专用的对地攻击机更多的反映出的是皇家空军上层对让空军执行类似的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的抗拒,因为在皇家空军的一些指挥官看来,直接支援地面作战,会损害空军的独立性,让好不容易获得了相对于海军和陆军同等的地位的空军沦为陆军的附庸。
至于美国陆军航空队,虽然隶属于陆军,但建军的思想也是杜黑的《制空权》里的独立完成战略性任务的思想。对直接支援地面作战也不是很重视。加上陆军航空队正在谋求成为独立的空军,因而任何有损于陆航的“独立性”的任务,美国陆航出于本能的也不会太热衷。所以当战局需要空中力量提供直接火力支援的时候,美英的空中力量都只能要么用战略轰炸机去勉力执行战术任务,要么就改装战斗机救急。

正在投掷炸弹的P-51战斗机,因为制空任务的强度的下降,在诺曼底登陆之后,越来越多的P-51和P-47被用于对地近距离火力支援。但事实上,P-51这样的飞机无论是抗打击性能还是投弹的精度都无法和正规的攻击机相媲美。
重型轰炸机执行战术性的任务并不是完全不可以。虽然由于投弹精度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飞机在打击运动目标和点状目标的时候有些吃力,而且还经常会造成误伤,(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莱斯利·詹姆斯·麦克纳尔中将就是在眼镜蛇行动中被陆军航空队的重型轰炸机误炸身亡的)在压制敌军的集结和战役性机动,以及为进攻部队进行火力准备等方面的发挥还是很不错的。

由于强大的轰炸机群的存在,以及制空权的全面丧失,使得德军的任何集结和调动都变得极为困难。诺曼底登陆后,擅长闪电战的德军甚至都难以发起哪怕装甲师这种级别的攻击,因为任何大规模的集中部队的做法都有可能遭到盟军重型轰炸机群的地毯式轰炸。事实上在眼镜蛇行动和其他的一些战役中,盟军动用数以千计的重型轰炸机对德军可能的集结点进行的地毯式轰炸就多次破坏了克鲁格元帅将兵力集中起来的企图。因而德军对盟军地面部队的反击往往只能是局限于几辆或者十几辆坦克的战术性行动。这样的反击即使能够打出一些经典的胜利,但对挽回战局的帮助却非常有限。在西线,德军最大的反击行动——阿登反击战也是以天气状况不允许盟军空中力量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才得以发动的。很多在东线总能表现得很出色的德军将领,比如克鲁格元帅以及莫德尔元帅,在西线都显得办法不多,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盟军的制空权制约了德军地面部队的行动。使他们难以成建制的投入战斗。(莫德尔在市场花园行动中的胜利更多的应该归因于盟军自己的失误,而不是他的指挥。)
阿登反击战中正从集结地出发的德军旗卫师的虎王坦克和豹式坦克,如果不是因为天气因素使得盟军的空中力量无法行动,德国人是绝对没办法发起这样规模的反击战的。

但另一方面,美英盟军对小数量的坦克这样的目标的打击效率却不算特别高,和一般印象不同的是,德军在西线损失的坦克中直接损失于美英攻击机的攻击的比例是相当低的。以诺曼底为例,德军损失的坦克43.8%毁于盟军的炮击(包括盟军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射击),18.3%属于德军自行抛弃,20.7%是被自行炸毁的,此外还有5.3%毁于地雷等其他原因,直接因为空袭而损失的仅占7.5% 。相对于盟军如此强大的空中力量,这个成绩的确不算好。攻击机缺乏适合用于攻击坦克的武器(火箭弹和一般的炸弹的命中率很低)可能是直接原因。
德军头号坦克王牌魏特曼的007号虎式坦克的残骸,曾经有说法认为他是被台风式战斗机发射的火箭弹摧毁的,如果这是真的,倒是台风们值得夸耀的战绩。然而这一说法已经被《NO HOLDING BACK》所证伪,现在人们普遍相信这辆坦克是被英军的萤火虫坦克击毁的。

结语
在西线的空中作战中,我们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空军的交锋。最终的结果是战略空军战胜了战术空军。这并不能完全说明战略空军就一定优于战术空军,美英的胜利更多的还是综合国力的胜利。两线作战的德军是难以在一场消耗战中获胜的。

但是,德国空军在这场斗争中也暴露出了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子不列颠之战后。它就基本没有了反击对手的手段,再也没能对英国造成过威胁。即使在战争中处于上风的42年,居于均势的43年,他们都没有再尝试过通过进攻性手段来减少美英空中力量对他们的威胁。这使得他们即使在防御作战中获得了一时的胜利,对手也能安安全全的在自己的基地里养好伤口,找到新的应变之道,然后发起新的攻势。西线的空中斗争至少向我们揭示了一点,那就是:就像杜黑在《制空权》中强调的那样,空中力量首先就应该是一种攻击性的力量,只有通过进攻性的行动才有可能或的制空权。虽然他关于制空权的取得应该靠将敌机消灭在地面上,靠空战是无法获得制空权的观点未必正确,但单纯的防御不是取胜之道,只有通过坚定的攻击性行动才能赢得制空权这一观点却得到了证明。这个经验对于今天的我们也不无启迪。





081.jpg (131.13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3:17 上传


正在猛烈开火的德军88毫米高射炮群。

082.jpg (79.36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3:18 上传

柏林动物园防空塔上的FLAK-40型双联装128毫米高射炮。这种炮从装填、调整角度、转位,升降全部由电力辅助完成。最大射高14800米,理论射速高达每分钟20-24发。生产这样先进的高射炮所需的人力物力都远远超过一般的坦克和战斗机。

083.jpg (352.1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3:19 上传

被高射炮弹打断了机翼的B-24轰炸机

084.jpg (193.39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3:19 上传

在密集的高射炮炮火中飞行的B-17编队另外,战略轰炸行动给德国空军带来的打击也是决定性的。这也有力的支援了东线的战斗。虽然在东线,自从43年4月到6月的库班大空战之后,苏联空军就开始渐渐的掌握了主动。但是苏联空军最终能够顺利的得到东线战场制空权,与德国空军的那些有经验的飞行员不断地被调到西线执行防空拦截任务,并在极其不利的作战条件下被迅速的消耗掉也是不无关系的。由此看来,战略轰炸的意义其实不仅仅在于炸掉了德国人多少工厂、铁路、矿山之类的目标。当然,盟军在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在对轰炸目标的选择方面,盟军就经常性的各类打击目标之间摇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抓住对德国来说最为致命的打击目标——德国的炼油厂和铁路枢纽。再比如说,盟军一度对战斗机的作用过于低估,甚至迷信仅靠轰炸机就能获得制空权。由于这一系列错误,盟军的空中力量一度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他们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找到了打开局面的钥匙。美英空中力量对战术目标的打击
在盟军登上诺曼底之后,对战术目标的打击需求也随之猛增。尤其是对德军的装甲部队、道路、桥梁、设防阵地的打击需求大量增加。而无论是美国陆军航空队还是英国皇家空军都缺乏这样的经验,也缺乏执行这类战术任务的专用攻击机,对地攻击的任务更多的要由战斗机来兼任。

085.jpg (55.02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3:20 上传

德军装备的HS129攻击机,这是一款被称作“坦克开罐器”的攻击机,注意机腹下的30毫米炮,这种机炮使用钨弹可以轻易击穿坦克的装甲。在反坦克作战中有着非常高的效率。

086.jpg (70.8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3:20 上传

苏联空军的IL-2攻击机,这种飞机有着坚实的装甲,能够顶着地面火力,向敌军的各种战术性目标发起攻击。

087.jpg (454.54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3:21 上传

英国台风式战斗机。这种作为“飓风”战斗机的后继机型的战斗机因为过于笨重,导致爬升和高空最高速度欠佳,因而被皇家空军挂上火箭弹改作攻击机使用。但相比德国和苏联人的专用攻击机,台风缺乏足够的装甲保护是一个问题。
这种缺乏,未必是因为对其重要性不了解,至少,英国经历过法国战役的溃败,对近距离直接火力支援在作战中的作用绝不可能不了解。缺乏专用的对地攻击机更多的反映出的是皇家空军上层对让空军执行类似的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的抗拒,因为在皇家空军的一些指挥官看来,直接支援地面作战,会损害空军的独立性,让好不容易获得了相对于海军和陆军同等的地位的空军沦为陆军的附庸。至于美国陆军航空队,虽然隶属于陆军,但建军的思想也是杜黑的《制空权》里的独立完成战略性任务的思想。对直接支援地面作战也不是很重视。加上陆军航空队正在谋求成为独立的空军,因而任何有损于陆航的“独立性”的任务,美国陆航出于本能的也不会太热衷。所以当战局需要空中力量提供直接火力支援的时候,美英的空中力量都只能要么用战略轰炸机去勉力执行战术任务,要么就改装战斗机救急。

088.jpg (255.67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3:22 上传

正在投掷炸弹的P-51战斗机,因为制空任务的强度的下降,在诺曼底登陆之后,越来越多的P-51和P-47被用于对地近距离火力支援。但事实上,P-51这样的飞机无论是抗打击性能还是投弹的精度都无法和正规的攻击机相媲美。重型轰炸机执行战术性的任务并不是完全不可以。虽然由于投弹精度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飞机在打击运动目标和点状目标的时候有些吃力,而且还经常会造成误伤,(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莱斯利·詹姆斯·麦克纳尔中将就是在眼镜蛇行动中被陆军航空队的重型轰炸机误炸身亡的)在压制敌军的集结和战役性机动,以及为进攻部队进行火力准备等方面的发挥还是很不错的。
由于强大的轰炸机群的存在,以及制空权的全面丧失,使得德军的任何集结和调动都变得极为困难。诺曼底登陆后,擅长闪电战的德军甚至都难以发起哪怕装甲师这种级别的攻击,因为任何大规模的集中部队的做法都有可能遭到盟军重型轰炸机群的地毯式轰炸。事实上在眼镜蛇行动和其他的一些战役中,盟军动用数以千计的重型轰炸机对德军可能的集结点进行的地毯式轰炸就多次破坏了克鲁格元帅将兵力集中起来的企图。因而德军对盟军地面部队的反击往往只能是局限于几辆或者十几辆坦克的战术性行动。这样的反击即使能够打出一些经典的胜利,但对挽回战局的帮助却非常有限。在西线,德军最大的反击行动——阿登反击战也是以天气状况不允许盟军空中力量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才得以发动的。很多在东线总能表现得很出色的德军将领,比如克鲁格元帅以及莫德尔元帅,在西线都显得办法不多,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盟军的制空权制约了德军地面部队的行动。使他们难以成建制的投入战斗。(莫德尔在市场花园行动中的胜利更多的应该归因于盟军自己的失误,而不是他的指挥。)阿登反击战中正从集结地出发的德军旗卫师的虎王坦克和豹式坦克,如果不是因为天气因素使得盟军的空中力量无法行动,德国人是绝对没办法发起这样规模的反击战的。
但另一方面,美英盟军对小数量的坦克这样的目标的打击效率却不算特别高,和一般印象不同的是,德军在西线损失的坦克中直接损失于美英攻击机的攻击的比例是相当低的。以诺曼底为例,德军损失的坦克43.8%毁于盟军的炮击(包括盟军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射击),18.3%属于德军自行抛弃,20.7%是被自行炸毁的,此外还有5.3%毁于地雷等其他原因,直接因为空袭而损失的仅占7.5% 。相对于盟军如此强大的空中力量,这个成绩的确不算好。攻击机缺乏适合用于攻击坦克的武器(火箭弹和一般的炸弹的命中率很低)可能是直接原因。

090.jpg (100.8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13:24 上传

德军头号坦克王牌魏特曼的007号虎式坦克的残骸,曾经有说法认为他是被台风式战斗机发射的火箭弹摧毁的,如果这是真的,倒是台风们值得夸耀的战绩。然而这一说法已经被《NO HOLDING BACK》所证伪,现在人们普遍相信这辆坦克是被英军的萤火虫坦克击毁的。
结语在西线的空中作战中,我们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空军的交锋。最终的结果是战略空军战胜了战术空军。这并不能完全说明战略空军就一定优于战术空军,美英的胜利更多的还是综合国力的胜利。两线作战的德军是难以在一场消耗战中获胜的。
但是,德国空军在这场斗争中也暴露出了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子不列颠之战后。它就基本没有了反击对手的手段,再也没能对英国造成过威胁。即使在战争中处于上风的42年,居于均势的43年,他们都没有再尝试过通过进攻性手段来减少美英空中力量对他们的威胁。这使得他们即使在防御作战中获得了一时的胜利,对手也能安安全全的在自己的基地里养好伤口,找到新的应变之道,然后发起新的攻势。西线的空中斗争至少向我们揭示了一点,那就是:就像杜黑在《制空权》中强调的那样,空中力量首先就应该是一种攻击性的力量,只有通过进攻性的行动才有可能或的制空权。虽然他关于制空权的取得应该靠将敌机消灭在地面上,靠空战是无法获得制空权的观点未必正确,但单纯的防御不是取胜之道,只有通过坚定的攻击性行动才能赢得制空权这一观点却得到了证明。这个经验对于今天的我们也不无启迪。


发完了。好长,千万不要“太长不看”。
看完了,
首先顶LZ好文,但兰开斯特的航程数据待议。。
猛犸8 发表于 2015-4-14 14:06
首先顶LZ好文,但兰开斯特的航程数据待议。。
你看到的数字是多少呢?有时候这些数字是真的让人头晕。
好文章!一口气看完!{:soso_e179:}
奶瓶战斗机 发表于 2015-4-14 13:27
发完了。好长,千万不要“太长不看”。
顶楼主!
楼主辛苦了!
好文,回去慢慢看
楼主辛苦了!
上班时间。先收藏,回家再看。
对楼主的景仰如滔滔江水啊!好帖子!谢谢啦!要慢慢细读!
楼主好文啊,辛苦啦。
受教育了,涨姿势了。感谢楼主的科普贴。
二战空战战役、战术、武器性能的好文
呀,楼主辛苦了,这个绝对是睡前好故事,谢谢!!
佳作啊!很感谢楼主发布!
楼主好文啊
@善舞精灵 这么长的原创,奖励点分数给我吧{:soso_e128:}
原来楼主是二战吧的,好文,不过里面难免有错误

说两个:

一个是原文中的:但是它却拥有更强的自卫火力(15挺12.7毫米口径的M2航空机枪和两挺7.62毫米机枪,从D型开始在机首还加装了两门20毫米炮)

B17的量产型号没哪个版本有20炮

第二个是那个阿登战役虎式坦克的图,那是东线帝国师的虎
x_jia 发表于 2015-4-14 18:45
原来楼主是二战吧的,好文,不过里面难免有错误

说两个:
这里是我疏忽了,多谢了
东西好多,先慢慢看,难得有这么详细的资料。
正在猛烈开火的德军88毫米高射炮群。柏林动物园防空塔上的FLAK-40型双联装128毫米高射炮。这种炮从装填、 ...
楼主大牛!你写的空战小说也好看!
不过你很少提及欧洲东线空战,可以说说么?
看完了  楼主果然是龙空军迷里最专业的 超大里文笔最好的二吧基佬
写得很精彩。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很好——除了图片质量。
mark
慢慢再来看
感谢分享。
绿林奸汉 发表于 2015-4-14 21:44
很好——除了图片质量。
那个红缨图霸发过一些二战好图。。
一字不落全部看完,好文!
“太长不看”{:soso_e144:}
全部看完,真是超大近来难得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