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顾学者打破集体沉默 张维迎表示与顾雏军不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38:06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50807/10051868543.shtml

格林柯尔董事局主席顾雏军被拘,无言地给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倒顾”与“挺顾”之争下了一个阶段性结论。日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回应了记者就此事的采访,打破了当初力挺格林科尔的经济学家们的集体缄默。
打破国内学者的“集体失语”
记者:“对顾雏军先生被拘这件事情,您是怎么看的呢?”
  张维迎:“我和他不熟,企业我也不太熟。”
  记者:“当初国内很多学者在‘郎顾之争’中,对顾雏军有过一些维护的说辞,现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该怎么评说呢?”
  张维迎:“我本人从来没有具体评说过任何具体哪个企业,如果对企业没有深入的了解,很难去评判它的经营问题。”
  记者:“对当时争论的(顾雏军在)格林科尔、科龙的一些做法是否侵占了国有资产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呢?”
  张维迎:“我说我对某个企业内部不了解,我从来不会评估某个单个的企业,我所发表的看法,都是针对整体的中国改革评价的问题。”

   顾、郎、张之间不得不说的过去
  2001年下半年,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格林科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顾雏军出现在国人视野中,以5.6亿元一举收购当时国内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科龙电器,之后以一系列并购行为逐渐搭建起格林科尔王国。
  2004年8月9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发表一篇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指出顾雏军在并购科龙、美菱等企业时,采用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等7种手段,以9亿元的付出鲸吞了136亿元总值的企业,并引出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命题。
  一周后,顾雏军委托香港律师行向香港高等法院递送了起诉状,以他个人的名义正式起诉郎咸平对其进行的“诽谤”。
  面对于郎咸平“炮轰”顾雏军、张瑞敏及李东生的情况,中国经济学家曾一度“集体失语”,张维迎是第一个打破这种局面的权威经济学家。8月28日,张维迎在“中国企业家深圳高峰会”上表示,“最近兴起了一股妖魔化、丑化整个中国企业家队伍的舆论。我们不能低估这种舆论对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危害性”,“知名学者的社会责任还包括说话应该非常慎重,因为你的言论会带来相当的社会效应,对社会的舆论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几小时后,郎咸平对张维迎的讲话做出回应。
  “郎顾之争”由此引爆成经济学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关于国企改制的争论。
  2004年10月21日,一群主流经济学家集体出面支持顾雏军,在北京华侨大厦举行了一场名为“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的研讨会。会议的核心文件认为,顾雏军的并购行为是和“中国企业改革路径”完全一致的,如果顾雏军是对的,则“中国企业改革路径”就是对的,反之亦然。
  同年12月,在“2004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郎咸平仍是一些与会者影射的对象。张维迎在会上表示,自己20年来一直为企业家说话,我们看一下20年前发生了什么事?“20年前中国赫赫有名的企业诞生了,包括联想、海尔、方正、万科、科健、科龙、正泰、德力西等等。”张维迎所提到的科龙的董事长顾雏军当时也在会场,并做了题为《跨国收购是缩短与世界差距的捷径》的发言。
  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年报报出6000万元巨亏。10天后,公司公告称,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8月2日,科龙正式发布公告,证实传闻:顾雏军等5名公司高管已被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4月以来,当初力挺格林科尔的国内学者再度“集体失语”,直到此次张维迎作出如上表示。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50807/10051868543.shtml

格林柯尔董事局主席顾雏军被拘,无言地给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倒顾”与“挺顾”之争下了一个阶段性结论。日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回应了记者就此事的采访,打破了当初力挺格林科尔的经济学家们的集体缄默。
打破国内学者的“集体失语”
记者:“对顾雏军先生被拘这件事情,您是怎么看的呢?”
  张维迎:“我和他不熟,企业我也不太熟。”
  记者:“当初国内很多学者在‘郎顾之争’中,对顾雏军有过一些维护的说辞,现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该怎么评说呢?”
  张维迎:“我本人从来没有具体评说过任何具体哪个企业,如果对企业没有深入的了解,很难去评判它的经营问题。”
  记者:“对当时争论的(顾雏军在)格林科尔、科龙的一些做法是否侵占了国有资产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呢?”
  张维迎:“我说我对某个企业内部不了解,我从来不会评估某个单个的企业,我所发表的看法,都是针对整体的中国改革评价的问题。”

   顾、郎、张之间不得不说的过去
  2001年下半年,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格林科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顾雏军出现在国人视野中,以5.6亿元一举收购当时国内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科龙电器,之后以一系列并购行为逐渐搭建起格林科尔王国。
  2004年8月9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发表一篇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指出顾雏军在并购科龙、美菱等企业时,采用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等7种手段,以9亿元的付出鲸吞了136亿元总值的企业,并引出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命题。
  一周后,顾雏军委托香港律师行向香港高等法院递送了起诉状,以他个人的名义正式起诉郎咸平对其进行的“诽谤”。
  面对于郎咸平“炮轰”顾雏军、张瑞敏及李东生的情况,中国经济学家曾一度“集体失语”,张维迎是第一个打破这种局面的权威经济学家。8月28日,张维迎在“中国企业家深圳高峰会”上表示,“最近兴起了一股妖魔化、丑化整个中国企业家队伍的舆论。我们不能低估这种舆论对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危害性”,“知名学者的社会责任还包括说话应该非常慎重,因为你的言论会带来相当的社会效应,对社会的舆论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几小时后,郎咸平对张维迎的讲话做出回应。
  “郎顾之争”由此引爆成经济学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关于国企改制的争论。
  2004年10月21日,一群主流经济学家集体出面支持顾雏军,在北京华侨大厦举行了一场名为“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的研讨会。会议的核心文件认为,顾雏军的并购行为是和“中国企业改革路径”完全一致的,如果顾雏军是对的,则“中国企业改革路径”就是对的,反之亦然。
  同年12月,在“2004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郎咸平仍是一些与会者影射的对象。张维迎在会上表示,自己20年来一直为企业家说话,我们看一下20年前发生了什么事?“20年前中国赫赫有名的企业诞生了,包括联想、海尔、方正、万科、科健、科龙、正泰、德力西等等。”张维迎所提到的科龙的董事长顾雏军当时也在会场,并做了题为《跨国收购是缩短与世界差距的捷径》的发言。
  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年报报出6000万元巨亏。10天后,公司公告称,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8月2日,科龙正式发布公告,证实传闻:顾雏军等5名公司高管已被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4月以来,当初力挺格林科尔的国内学者再度“集体失语”,直到此次张维迎作出如上表示。
相关报道:
张维迎:学者要有公信力 我不与无耻的人论战

http://finance.sina.com.cn/jingjixueren/20040928/10371053185.shtml
2003年6月,一场被北大师生称为“大地震”的人事改革在这所中国古老的著名学府严肃而忐忑的拉开帷幕,而后并被北大人自称为“葵未变法”。其间,北大教改工作小组组长,改革方案的主要起草者之一,经济学家张维迎所倡导的“不升即退”与“终身教席”等若干提案惹来诸多非议,成为了各路声音或讨伐或敬仰的对象。不但是在校园里暗潮汹涌论站激烈,且在社会上迅速引起了超乎想象的关注,各方人士在媒体和网络上的争辩炙手可热,这种讨论似乎已经超越北大改革本身。相关讨论一直持续到今年,仅今年年初出版的相关书籍就有4种。
  北大有工作人员称,这是一次事故。
  余热未了,2004年8月,香港经济学者郎咸平指责TCL、海尔、格林柯尔等大企业存在严重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认为MBO是用银行的钱变相收购国家的资产。同月28日,《经济观察报》发表对张维迎的专访“善待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企业家”,张维迎在中国企业家论坛深圳高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之后,围绕如何评价过去二十多年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对民营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做怎样的价值判断,郎咸平是否代表“困苦”的中小股东利益,张维迎是否在为“无良知”的企业家们代言等等等等,中国经济学界引发了一场少见独特的争论,陷入甲申年的多事之秋。
  于是,在某些媒体质疑中国经济学家“集体失语”之后,张维迎就这样站在了炮轰的正中央。
  似乎是由于本刊曾经专访过郎咸平,对于我们的采访请求,张维迎先生最早是十分抗拒,甚至厌恶的,这是一个清高文人常见的孩子气心态,因此好笑之余我仍然解释恳请相托友人,或许是我们的诚意,或许是我们的工作态度,又或许是张教授不善推脱之辞,使得他思虑再三终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前提条件是,不与无耻的人论战。
  作为北大著名教授,他的名字在中国经济学界是耳熟能详,声名赫赫,倍受尊崇的。然而,一场“葵未变法”,一场“郎旋风”,似乎让其在风口浪尖中承受了从未承受过的质疑,责难,压力,甚至漫骂与人身攻击。
  究竟为什么?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门庭若市,不费吹灰之力便找到了张维迎的办公室。
  他在接一个电话,温和的示意我们坐下。
  我不禁想起张维迎先生在犹豫是否接受采访时,曾经短信过我,他坦率的表示对于目前某些媒体缺乏信任感,甚至直言太多的媒体喜欢炒做,没有核心价值观,导致沉渣泛起,使一些连做人的基本道德都没有的人居然被不知情的网民当为社会良知的代表,误导苍生,学术人士哭笑不得,悲哉!由于他的直率,我对这次采访有一种莫名的压力。
  一杯清茶,一脸谦和的张维迎温和坐下。
  记者:我本不想提及这次经济学界的风波,但是我很想知道你为什么在那样的一个时间那样的一个场合去发表那样主题的演讲呢?
  张:严格讲,这不是经济学界的风波,而更像学者与媒体之间的风波。我现在不想提这件事情,因为它让人倒胃口。我们换个角度说,我们研究经济社会问题的学者,总有一种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当你面对着愚弄大众的声音非常泛滥的时候,能仅仅为了自己不染麻烦,不遭人骂,就不站出来说几句话?
  记者:那一开始为什么不说,才导致经济学家集体失语的状态。
  张:因为一开始我觉得不值得站出来,因为我非常注意学者的公信力。举例来说,法庭双方在辩论,如果你是证人,提出指控,但我的律师证明你曾经谎言累累,那么你的证词是无效的。这就是一个人的公信力的问题。讨论社会问题,公信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缺少公信力的人他对学术是不会严肃对待的,他实际上是在戏弄别人。一个学者要有公信力,首先得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其次要有严谨的学术态度。我一直认为,学者首先应该修身养性,是一个道德观念很强的人,至少对人文社会科学是这样,因为他的言行会对社会、对公众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做人的品质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都没有基本德行,连偷鸡摸狗的事他都能干的出,他怎么会成为有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心的人?
  说到学术研究,如果一个人颠三倒四,一会儿用数据证明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效率高,一会又证明国有企业更有效率,你怎么可能认真对待他说的话?如果一个人因为预测了一次车祸的发生,你怎么就可以相信他说的太阳会在10年内毁灭的话?你怎么能忘了两年前他认为身体最健康的人不到三个月就病入膏肓?有人喜欢用数据唬弄人,因为大多数普通人都没有时间或能力将数据重新算过,但对学术研究来讲,逻辑比数字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在幼儿园找来10位男孩量了他们的身高,又在女蓝队量了4位女运动员的身高,然后告诉你女人比男人长得高,你如何看待?如果一个学者用“数据”分析得出某种结论,而同行专家用相同的数据根本没有办法复制他的结论,你说他的研究有多少科学性?他怎么能有公信力?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如果你在做人的基本道德上是为人所不齿的,如果没有基本的科学精神,我们历来认为是不值得认真对待的。
  记者:你不觉得因为你的这次站出,因为大多数百姓都认为你是在为企业家代言,而影响了你的权威性么?甚至声誉也似乎也有些受影响。
  张:我没有这样认为。我相信好多的事情在历史的角度都会有人被误解的,问题是你是否真的本着一个学者的责任心在说话。我从来不为讨好任何人(包括大众媒体)而说话,我也从不认为我是在代表着某一个群体,我只代表我自己。企业家有他们自己的代表,我只是个学者,我对企业家的批评你去网上看看,有太多。这就是一种历史责任,一定要本着对社会、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做学者。我不认为我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我倒认为你们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记者:有网友问为什么原本很受尊敬的张教授为什么这次站在了百姓的对面?
  张:究竟谁站在人们的对面?如果这种逻辑成立的话,那么“四人帮”就成了最代表人民的利益的啦!难道“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不比“宁要冰棍化成水也不能把冰棍卖了”更优雅一些吗?现在“多数人的利益”、“小股东权益”已经被某些无耻的人劫持为“人质”,这很可悲痛。不用解释什么!一个严肃的学者绝对不会去媚俗,绝对不会去刻意的讨好大众,哗众取宠,而这种讨好同时就是一种愚弄,只有极端利己主义的人才干的出来。而在这个时候,我们所做的,说实话,你有责任感才会站出来说这个话。难道听任大众被继续的愚弄下去这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中国目前是司法不独立,很容易将问题归结为意识形态问题。象我们这些人,20多年来的命运一直就跟改革搅和在一起,我们知道这个国家的问题在那里,我们同样知道这些问题需要积极的改革来解决。我们批评政府,批评行政权力干预经济,批评企业家,政府官员不高兴,企业家也难堪,但我们都是以建设性的态度,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去最大化自己的知名度。
  记者:不管怎样,这种影响确实在老百姓心中是形成了。
  张:我相信是短期的,潮水终究会退去的。做为学者,我们更在乎同行的评价。在学术界,有些规则大家都是了解的,而你什么样的人,我们也都是了解的,国内外经济学术界的沟通很多。其实大部分民众,他们也将会更加成熟,当他们发现了解某些人在学术界缺乏基本的公信力、为人所不齿的时候,难道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对不起,我只能用相对抽象的话来表述。因为不愿意过多的去说。
  记者:有人认为,最近中国经济学家的权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有所下降,你怎么看?
  张:我不认为。现在所谓你们讲的这些东西无非是媒体放大的东西。如果不是网络的话,他的放大效应不会那么大。媒体有的时候是正面也放大,反面也放大。我个人很乐观。况且中国经济学家是个群体,如果连这点风雨都经受不住的话,那成什么了?难道一个无赖一个疯子往你脸上扔块泥巴,你就一辈子都不美了么?不过这也提醒我们学术界,需要净化学术空气,不能让江湖郎中乱搅和。
  记者:甚至现在广为流传说在这场论战中你败给了香港某学者?
  张:我的感觉是,至少在经济学界,我更受人尊重。我刚才说了,你去香港、台湾、美国调查一圈下来,就十分明白了。一个社会对于一位学者的公信力要足够重视,否则有可能对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就像我刚才所举的例,如果你是个经常说谎的人,但法官陪审团却采纳了你的证词,那这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灾难?!包括媒体,我感觉中国的某些媒体缺乏基本的核心价值观,缺乏责任心。美国有新闻自由,但有那家媒体会为本拉登做宣传么?我们现在太多的媒体也喜欢哗众取宠,因为没有名气所以只能靠这个来炒做,但这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这是最大的泡沫,很快就会破灭。我们坦荡荡的。
记者:那你觉得你有必要再重申一下你的立场么?
  张:我没有必要。一开始我就不愿意卷入。就像是我本来认为法官是不会听信品质有问题的人的证言的,但是既然有法官听了,所以我就只能站出来。
  记者:前几天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首次公开承认在国企改革中的资产流失问题,以及近期出台的国有资产流失的“堵漏”措施,你怎么看?
  张:这个问题早就谈过,我自己曾经就负责过北大的企业改革,我知道怎么回事。关键是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正因为这样,才更要加快改革的步伐,而且这也不是今年才存在事。有人利用这个问题去否定改革。 还有也许你的判断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比如说什么叫流失?能不能定义清楚?
  记者:那为什么国内的经济学家就不能以同样的学术方式在数据上直接反驳呢?
  张:我刚才说过了,用数字唬弄普通人是最容易唬弄的。如果说到数据,那么多经济学家都在用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分析中国的改革问题,你们为什么不去看看?为什么要偏信那些无聊的东西?有国外的学者已经证明,用这同一个学者的数字做同样的研究,得出来的结论却完全不一样。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你从国外要过来。有一些东西我们既然已经形成共识,如果还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一个很荒谬的结论的证伪上,是很不值得的!所以最近国际上顶级的教授都开始说话,包括耶鲁的陈志武教授。这个事情用不了多久,就会明白的。我觉得我们应该再成熟一些,再理性一些,摈弃一些浮躁情绪化的东西。别以为人家递给你一根绳子就是在救你的命。我相信社会主流的经济学家都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因为没有社会责任心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主流,否则,这个社会就乱套了。
  记者:如此看来这场风波似乎维持的时间较长也显得很有序。在你看来是否有有所预谋的嫌疑?你怎么看待这次风波本身?
  张:应该是不仅怀疑,已经有了相关的线索,但我们也没有时间去证实。当然这次事件反映出了一些社会的深层问题。我们的百姓还是很容易被煽动的,回头看看,哪一次运动不是打着为多数人的利益旗帜闹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文化大革命不也是吗?我们以为大家都明白的,而且人一旦怀着一种情绪就很难去客观认识事物了。
  我希望媒体真的要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公信力,不要回避问题,当然媒体也需要一个成熟的过程。中国迫切需要媒体从业者素质的提高,否则言论自由就会被滥用。
  记者:处于风口浪尖被人骂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张:挨骂我现在已经不害怕了。不过要看被什么人骂,为什么事情骂了。如果说你的理论被误解的骂就是没有办法的,但真相大白后,你会更受人尊重!
  记者:你是亚信的独立董事吧?
  张:完全是客串,只是因为友情难却而已。我发表的哪一句话是为亚信牟利的?我有时参与企业的一些活动,是因为我认为,这些活动对我的研究有价值,推动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是我们学者的责任。如果我们中国的企业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没有地位,我们中国人能有地位吗?我鼓励老师适当接触企业,因为作为商学院的教授他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啊。如果这些教授都没有接触过企业,他的课能让人信服么?如果说因为这样就成了某些集团的利益代表了,那很简单每个人都代表自己,最多再代表老婆孩子而已。怎么能这么看待问题?我想一个人学者最重要的是超越自我,如果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是什么话,那就是没有超越自我,就不是真正的学者。你们难道真的那么看,认为我们的权威性受影响?其实会事过境迁,孔夫子早就说过,听其言,观其行。
恬不知耻
无耻小人
听其言,观其行
做了又不愿意承认
脸皮简直赛城墙啊
屁股决定脑袋
脑袋决定嘴巴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
屁股决定嘴巴
为资本家服务的反动文人
太无力了,sigh~
小丑!!!!!!
[B]以下是引用[I]屠狗英雄[/I]在2005-8-7 20:20:00的发言:[/B][BR]为资本家服务的反动文人
哈哈,笑话阿,再怎么狡辩都已经没用,事实已经给了他们一击响亮的耳光 !
还是去集体失语吧[em06][em06]
能不能相对简单扼要的介绍一下前因后果?
看着有些迷糊的说~!
听政府言,观你行!!
从MBO一开始实施时,我就持保留态度,现在当局终于有些清醒了。
  张:我的感觉是,至少在经济学界,我更受人尊重。我刚才说了,你去香港、台湾、美国调查一圈下来,就十分明白了。

妈拉巴子的张维迎,你怎么不在中国老百姓中调查你的公信力。去湾湾,米国调查,亏你娘的比说的出口。
你咋不去美国,台湾。干你18代祖宗,你露馅了吧。
张代表的是政府,有人说政府不对,肯定要出来反驳的。不过我不认为他的人品有问题。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看了前面的回复,很悲哀的说。这本来是学术的问题,跟人品有什么关系??
张维迎先生曾经的导师米尔利斯(后来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就硬是坚持不给张维迎博士文凭。张维迎先生简直是毫无办法,那些惯于关心某些留洋博士政治上进步的美国人也急了,就把张维迎接到美国去,在肯尼迪政府学院给张维迎发了个博士文凭。张维迎先生的博士学位不是诺奖得主发给他的,而是美国人发给他的,这一点张维迎先生从不轻易外露,相反他还总是误导人们。

张维迎到处吹嘘说他的导师米尔利斯如何如何,他自己如何受洋教授看重,但就是不说米氏拒发文凭的事实,在张维迎先生提供信息引导下,人们只能设想:张维迎就是诺奖得主的高足。张维迎先生熟谙经济学中间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并依仗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来选择性地发布信息,借机抬高自己的身价。
中国的事情非坏在这些狗是经济学家手里不可!
这些人啊,拿着西洋的东西到中国来当宝贝了。也不看看实际情况,看看毛当年是怎么将马克思移植到中国来吧!
这些饭桶!
个人看法,郎咸平当初发表的东西,是在指出改革中存在的非法的行为与倾向,他的论据和论点不一定全部正确,但是主体是正确的,那就是改革中的确有不良倾向,需要抵制。
而张维迎之流只攻击郎的文章中的小错误,而不愿意也不敢涉及到事实的真相。
砖家叫兽
我们的媒体怎么还让张维迎这样的人发表谬论啊?让他们沉默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张维迎.厉以宁之流根本就是汉奸,和奸商是一路货,是婊子与暗娼的关系!!!!!!!!!!!!!![em16][em18][em18][em18][em18][em18]
很明显,它只与钱很熟
做了都不敢承认,人品如此差,还有脸当老师,脸皮之厚真是令人佩服啊
上好之,下必迎之,这些"专家"只不过说出了当时当政者想听的东西而已.没有当政者把意见当成政策推行,无论哪一派的"专家意见"始终都只能是意见,而不是政策.
[B]以下是引用[I]网名来啫[/I]在2005-8-9 17:11:00的发言:[/B][BR]上好之,下必迎之,这些"专家"只不过说出了当时当政者想听的东西而已.没有当政者把意见当成政策推行,无论哪一派的"专家意见"始终都只能是意见,而不是政策.

确实是朱镕基的一些不算成熟的想法,被张、厉等人推波助澜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0 15:00:3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