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小平同志访问新加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1:49:54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 ... 7/content_41495.htm

登狮城裕廊山
沈扬

  新加坡裕廊山上有一棵海苹果树,苍翠挺拔,树下铭牌上刻着:此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阁下,1978年11月12日至14日,对新加坡共和国正式访问时种植。

  风从柔佛海峡来,也从新加坡海峡来,裕廊,正是位于两峡交汇处的一块滨海福地。我们所在的位置说“山”略觉牵强,只是地势高一些,但风势确实比平地强了许多。这里的热带树木很多,当然与东海岸那边满眼高耸的大树林相比,又是另一种情韵了。眼前几棵雨树的冠盖大得引人眼目,这种狮国特多的树木主干不高但十分坚强,所托起的繁枝密叶中似乎蕴存了关于生命和生存的许多故事。
  站在裕廊山的一侧,是可以饱览工业园全貌的。前几日蔡先生开车带我们来这里的时候,因已入夜,看到的是满城灯火,同站在太平山上看香港夜景有几分相似。日间望的景况是不一样的,各种不同形状的建筑物一一映现,便会猜度它们是些什么设施。听说这儿具有国际化生产管理水平的炼油厂有三座呢!集箱运码头,造船厂吊台,那里的繁忙可以想见,除了海洋国家特有的鱼类加工企业,还有重化工、电子电器工业等等,如果有一道题目问新加坡主要的经济特点是什么,大约仍会有许多人回答港运、转口贸易和绿色旅游,其实自从有了裕廊工业园,这样的回答不完整了,占地60平方公里的园区拥有各类工业企业8000家,95家国际大公司在此建有运营基地,这里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全球四大乙烯生产中心之一……
  那天随蔡先生夜登裕廊山的时候,他告诉我半个世纪前这里是一片沼泽丘陵地,1960年代在李光耀先生的策动下开工建园,一经开发便情势大变,裕廊山这个位置正好可以鸟瞰园区和区外好些地方,也就随之时髦起来。那天晚上也是在这个所在,看到一对年轻情侣坐在草地上喁喁私语,蔡先生便说当年他和女友(现在的妻子)萍也曾在这里谈爱情,“夜里这地方特别安静,远灯近树,海风轻拂,很适合啊!”密斯特蔡因找着了一个甜蜜的记忆而有点儿忘神,所以在介绍“名人树”的时候有了遗漏,他说英国女王,泰国前总理,印尼前总统苏加诺,还有美国和日本的什么政要,都在这里种了树。下山之后,方才知道我们国家的邓小平先生也在裕廊山上种了一棵树,于是便有了今日的再度登临。
  邓小平种的是一棵海苹果树(当地人称pong pong tree),个头不大,但干枝挺拔,叶片翠绿而饱满,树下大理石铭牌上镌刻着如下文字:“此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阁下,1978年11月12日至14日,对新加坡共和国正式访问时种植。”小平是在访问了泰国、马来西亚后来到这个岛国的,访问“节目”中的参观裕廊工业园,是李光耀的提议。在一块向阳的开阔地上,邓小平挥铲种下一棵小树,浇了水,面对“一个新生命”默默地站立了一会,便在主人的陪同下登上附近的望塔,迎着暖意的海风,眺望经过十几年建设业已初具规模的工业园。
  1978年是什么年份啊!仅仅离邓小平访问新加坡之后一个多月,著名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多难之邦从此举起了改革开放的旗帜,一个新时代来临了。于是人们总要猜度,三中全会一个多月前,在一个开放格局的国家看到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这位后来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想了些什么?此刻在裕廊山上,我这个中国的退休老人也不免遐想联翩,海苹果树就在眼前,望塔就在近处,我仿佛看到了三十几年前一位传奇老人在这里的身影。中新两国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但两位同样是黄皮肤的国家领导人在赤道边的这块土地上演绎了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那时这个经济开发区内用外资建造起来的炼油厂等已在成功运行,这些工厂企业也因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手段而有了国际化的好水平。
  依凭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策略,独立后的共和国仅靠港运等几项便可“衣食无忧”,然而偏安一隅不是这个海洋强国领头人的性格。昔日的“英国瓷盘中装满了各式亚洲风味”(一位西方作家的描述),尔后“瓷盘”易主,新加坡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设计“盘中物”,自然是海阔天空了。想当初英国爵士史丹福·莱佛士渡海登岸前来“开埠”的时候,对裕廊这块荒芜之地是连瞄一眼的兴趣都没有的,李光耀却让这个不起眼的所在变成了一颗耀眼的海上明珠。如果说这个国度的某些角落难免还会有一些“后现代的无奈和颓唐”的痕迹,裕廊没有,裕廊有的是新鲜的生命活力和时代风的饱满张力。
  据说邓小平访新的那两天里,同李光耀有过多次互动交流,他们自然是有着各自的信仰和坚持的,但这并不影响对对方身上独特的精神品质的欣赏,两位驰名人物的握手中有着许多超越意识形态的善意信息在里头。李光耀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有如此记述,1978年在欢迎邓小平的国宴上,他曾说到新加坡最早的华人是从中国广东和福建等地过来的劳工,没多少文化,“达官显宦,文人学士,则全留在中原,开枝散叶”,所以“没什么事是新加坡做到而中国做不到,或没法子做得更好的”。李光耀记住了当时专注倾听但“一言不发”的邓小平的神情。过了14个寒暑,邓小平在著名的南行讲话中认真地说到了中国的建设需要借鉴和学习新加坡经验(并说某些方面还可超过新加坡),李公于是表达了当年对邓公“沉默”的富有预见性的解读,他写道:“我知道他早在14年前的那次晚宴上,就接下了我悄悄抛给他的这个挑战。”
  真的是很有意思啊!一个新兴国家的创始人,李光耀在运用双语教育确立国际化意识和多族群文化传统共存共荣的决策的同时,在国家工业化方面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处于发展顺境中的他关心着刚从逆境中走出来的中国,他的婉转的“挑战”充满了信任和鼓励。1978年是“三落三起”的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之后的第二年,多难故国百废待兴,在一个充满活力和新鲜经验的海洋国家面前,这位重任在肩的传奇人物需要倾听,“沉默”是一种姿态,在一位异国领袖开辟荆榛的地方种下一棵树,则不但是姿态,也是内心的坚定回答。
  从裕廊山的一个角度,看得到远处绿荫中隐现的楼群,那是著名的南洋理工大学校区楼。进入新世纪后的许多年头里,一批又一批中国各地的精英人物来到这里进修学习,大草地上端那几栋两三层高的小白楼,是这座大学的社会人文学院,包括“市长班”在内的各类中国学员,就是在这些楼屋中学习的(我的儿子峻曾经自主择校在这儿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此次他特地带着我们在小区兜了一圈,还在当年中国学生喜欢光顾的第一食堂用了餐)。裕廊山上的海苹果树与南洋小白楼相距不远,前者象征友谊和信念,后者见证一个东方国度“玄奘西行”式的现代求索和进取。
  海风劲吹,眼前出现了树的“绿波浪”,pongpong长圆形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我缓缓走前几步,向海苹果树投以临别前的再一次注目礼。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 ... 7/content_41495.htm

登狮城裕廊山
沈扬

  新加坡裕廊山上有一棵海苹果树,苍翠挺拔,树下铭牌上刻着:此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阁下,1978年11月12日至14日,对新加坡共和国正式访问时种植。

  风从柔佛海峡来,也从新加坡海峡来,裕廊,正是位于两峡交汇处的一块滨海福地。我们所在的位置说“山”略觉牵强,只是地势高一些,但风势确实比平地强了许多。这里的热带树木很多,当然与东海岸那边满眼高耸的大树林相比,又是另一种情韵了。眼前几棵雨树的冠盖大得引人眼目,这种狮国特多的树木主干不高但十分坚强,所托起的繁枝密叶中似乎蕴存了关于生命和生存的许多故事。
  站在裕廊山的一侧,是可以饱览工业园全貌的。前几日蔡先生开车带我们来这里的时候,因已入夜,看到的是满城灯火,同站在太平山上看香港夜景有几分相似。日间望的景况是不一样的,各种不同形状的建筑物一一映现,便会猜度它们是些什么设施。听说这儿具有国际化生产管理水平的炼油厂有三座呢!集箱运码头,造船厂吊台,那里的繁忙可以想见,除了海洋国家特有的鱼类加工企业,还有重化工、电子电器工业等等,如果有一道题目问新加坡主要的经济特点是什么,大约仍会有许多人回答港运、转口贸易和绿色旅游,其实自从有了裕廊工业园,这样的回答不完整了,占地60平方公里的园区拥有各类工业企业8000家,95家国际大公司在此建有运营基地,这里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全球四大乙烯生产中心之一……
  那天随蔡先生夜登裕廊山的时候,他告诉我半个世纪前这里是一片沼泽丘陵地,1960年代在李光耀先生的策动下开工建园,一经开发便情势大变,裕廊山这个位置正好可以鸟瞰园区和区外好些地方,也就随之时髦起来。那天晚上也是在这个所在,看到一对年轻情侣坐在草地上喁喁私语,蔡先生便说当年他和女友(现在的妻子)萍也曾在这里谈爱情,“夜里这地方特别安静,远灯近树,海风轻拂,很适合啊!”密斯特蔡因找着了一个甜蜜的记忆而有点儿忘神,所以在介绍“名人树”的时候有了遗漏,他说英国女王,泰国前总理,印尼前总统苏加诺,还有美国和日本的什么政要,都在这里种了树。下山之后,方才知道我们国家的邓小平先生也在裕廊山上种了一棵树,于是便有了今日的再度登临。
  邓小平种的是一棵海苹果树(当地人称pong pong tree),个头不大,但干枝挺拔,叶片翠绿而饱满,树下大理石铭牌上镌刻着如下文字:“此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阁下,1978年11月12日至14日,对新加坡共和国正式访问时种植。”小平是在访问了泰国、马来西亚后来到这个岛国的,访问“节目”中的参观裕廊工业园,是李光耀的提议。在一块向阳的开阔地上,邓小平挥铲种下一棵小树,浇了水,面对“一个新生命”默默地站立了一会,便在主人的陪同下登上附近的望塔,迎着暖意的海风,眺望经过十几年建设业已初具规模的工业园。
  1978年是什么年份啊!仅仅离邓小平访问新加坡之后一个多月,著名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多难之邦从此举起了改革开放的旗帜,一个新时代来临了。于是人们总要猜度,三中全会一个多月前,在一个开放格局的国家看到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这位后来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想了些什么?此刻在裕廊山上,我这个中国的退休老人也不免遐想联翩,海苹果树就在眼前,望塔就在近处,我仿佛看到了三十几年前一位传奇老人在这里的身影。中新两国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但两位同样是黄皮肤的国家领导人在赤道边的这块土地上演绎了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那时这个经济开发区内用外资建造起来的炼油厂等已在成功运行,这些工厂企业也因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手段而有了国际化的好水平。
  依凭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策略,独立后的共和国仅靠港运等几项便可“衣食无忧”,然而偏安一隅不是这个海洋强国领头人的性格。昔日的“英国瓷盘中装满了各式亚洲风味”(一位西方作家的描述),尔后“瓷盘”易主,新加坡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设计“盘中物”,自然是海阔天空了。想当初英国爵士史丹福·莱佛士渡海登岸前来“开埠”的时候,对裕廊这块荒芜之地是连瞄一眼的兴趣都没有的,李光耀却让这个不起眼的所在变成了一颗耀眼的海上明珠。如果说这个国度的某些角落难免还会有一些“后现代的无奈和颓唐”的痕迹,裕廊没有,裕廊有的是新鲜的生命活力和时代风的饱满张力。
  据说邓小平访新的那两天里,同李光耀有过多次互动交流,他们自然是有着各自的信仰和坚持的,但这并不影响对对方身上独特的精神品质的欣赏,两位驰名人物的握手中有着许多超越意识形态的善意信息在里头。李光耀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有如此记述,1978年在欢迎邓小平的国宴上,他曾说到新加坡最早的华人是从中国广东和福建等地过来的劳工,没多少文化,“达官显宦,文人学士,则全留在中原,开枝散叶”,所以“没什么事是新加坡做到而中国做不到,或没法子做得更好的”。李光耀记住了当时专注倾听但“一言不发”的邓小平的神情。过了14个寒暑,邓小平在著名的南行讲话中认真地说到了中国的建设需要借鉴和学习新加坡经验(并说某些方面还可超过新加坡),李公于是表达了当年对邓公“沉默”的富有预见性的解读,他写道:“我知道他早在14年前的那次晚宴上,就接下了我悄悄抛给他的这个挑战。”
  真的是很有意思啊!一个新兴国家的创始人,李光耀在运用双语教育确立国际化意识和多族群文化传统共存共荣的决策的同时,在国家工业化方面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处于发展顺境中的他关心着刚从逆境中走出来的中国,他的婉转的“挑战”充满了信任和鼓励。1978年是“三落三起”的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之后的第二年,多难故国百废待兴,在一个充满活力和新鲜经验的海洋国家面前,这位重任在肩的传奇人物需要倾听,“沉默”是一种姿态,在一位异国领袖开辟荆榛的地方种下一棵树,则不但是姿态,也是内心的坚定回答。
  从裕廊山的一个角度,看得到远处绿荫中隐现的楼群,那是著名的南洋理工大学校区楼。进入新世纪后的许多年头里,一批又一批中国各地的精英人物来到这里进修学习,大草地上端那几栋两三层高的小白楼,是这座大学的社会人文学院,包括“市长班”在内的各类中国学员,就是在这些楼屋中学习的(我的儿子峻曾经自主择校在这儿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此次他特地带着我们在小区兜了一圈,还在当年中国学生喜欢光顾的第一食堂用了餐)。裕廊山上的海苹果树与南洋小白楼相距不远,前者象征友谊和信念,后者见证一个东方国度“玄奘西行”式的现代求索和进取。
  海风劲吹,眼前出现了树的“绿波浪”,pongpong长圆形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我缓缓走前几步,向海苹果树投以临别前的再一次注目礼。
  286这经取得好!感慨呀,看见共和国从那个望不到头的时代走到今天。李老先生走好!


http://news.sipac.gov.cn/sipnews ... t20080513_27832.htm
裕廊山上那棵海苹果树
新加坡共和国西南部临海有座裕廊山,四季常绿,风光秀丽。山不甚高,但站在山上,可以眺望海天一色的南太平洋,可以俯瞰欣欣向荣的裕廊工业区,以至整个花团锦簇的新加坡岛。
    裕廊山顶有一片森林,林中有一棵挺拔的海苹果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衬着阳光轻云,在微风中有韵律地晃动,犹如欢快的音符,在演奏着中新两国心之交汇奏鸣曲。
    树下,立着一块蓝底小石碑,碑上镌有英文字,译成中文是:
    “此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理邓小平先生阁下1978年11月12日至14日对新加坡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时种植。”
    这棵海苹果树,是中新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它又有着特别的意义。
    故地重游,孕育伟大构想
    栽下那棵海苹果树的1978年,是中国拨正航向驶向现代化的转折关头。
    这年上半年,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迅即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下半年,他频频出访,10月到了日本,11月连续访问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思考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道路。

1978年访问新加坡,对邓小平而言,是一次时隔58年的故地重游。1920年9月,一艘叫做“鸯特莱蓬号”的邮轮在新加坡港停泊过两天,它是从上海出发开往马赛,途经新加坡的。在它的货舱里,挤着200多个赴法勤工俭学中国青年,半数是“川娃子”,邓小平就在其中。那年他才16岁,还只是个少年。他是当时新加坡的贫穷落后的见证人。
    重访中,邓小平告诉李光耀:多年来,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在去见马克思之前,能到新加坡和美国走一趟。我这次来访,想请你们介绍新加坡经济发展经验和方针政策。
    1978年的新加坡,依托自己作为世界海路运输重要中心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初步繁荣。紧靠海港的裕廊,昔日是一片荒地和沼泽,新加坡政府通过利用外资,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成片开发,建成一个占地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完备的工业区,又通过利用外资建成了3座大型炼油厂,以及钢铁、石化、造船、鱼类加工等一批现代化工厂。尤为可贵的是,在新加坡大力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人才,取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成功地抵制了来自西方国家的负面影响,保持着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和睦、社会的安定和固有文化的尊严。李光耀向邓小平详细介绍了新加坡经济发展过程、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吸引外资等各项措施。
    邓小平对新加坡的做法和所取得的成就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一年以后,1979年10月,他在一次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画龙点睛地说到了新加坡这个迅速崛起的东南亚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发展本国经济的奥秘:
    “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的几个好处:一个是外资企业利润的35%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都是收入。”
    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对各省“封疆大吏”讲解“引进外资”。外国资本向来被看作嗜血的野兽,但是他亲眼见到的新加坡实例可以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引进外资”可以成为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动力。新加坡共和国1959年独立后,通过引进外资,只用短短20年时间,就在二战留下的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建起了自己初步繁荣的国家。从此以后,“引进外资”这个概念和相关知识,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发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78年底,在裕廊山种下那棵海苹果树以后一个多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治国方略:“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第一次写进了党的决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命运,举世瞩目的中国改革开放由此起步,气势如虹,横贯神州。
    远远不只是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新加坡的社会和公共行政管理也进入了邓小平关注的视野。
    潘家驹先生是新加坡华文报界的一位资深人士,他在一篇文章中记叙了1980年在北京与邓小平的一次接触:
    “晚宴间,我有机会与他更密切地交谈。他讲到1978年到访新加坡的情况。他不但对花园城市的清洁美丽及整个社会面貌印象良深,而且对新加坡城市建设、政府组屋计划十分推崇。”
    社会主义的中国将如何对待这些来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文明成果,固然需要睿智和勇气,而更需要的是审时度势的稳健。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能否提供给开始建设有自己特色现代化的中国作些参考呢?1978年接待邓小平到访的东道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力图作一些试探。他在邓小平逝世后发表在美国《时代》周刊“邓小平特辑”里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我在1978年于新加坡所设的晚宴上告诉他,新加坡华人是那些从中国广东省和福建省前来,没有受过教育和没有土地的农民的后代。……因此,凡是新加坡能够做到的,中国一样能够做到,而且会做得更好。”
    他讲这番话,显然是想吸引中国领导人对新加坡在走向现代化历程中的经验和做法的兴趣。但是,他当时并没有得到所期待的反应。据他回忆,邓小平“保持沉默”。
    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全面推开后的一段时期内,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还有一些人习惯性只看到或者更多地看到的是社会主义与之对立斗争的一面,而很少看到同资本主义还有相互学习借鉴、合作利用的一面。如果说经济领域的借鉴利用尚可接受的话,那么,在当时,对待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外来经验,更是只好慎之又慎了。
    伟人南巡,掀起开放大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勇往直前的步伐,中新两国的友好往来也在健康发展。1985年9月,中国政府破天荒地聘请了一个外国人——新加坡原第一副总理吴庆瑞博士为“沿海开发区经济顾问”。吴庆瑞是李光耀的密友,新加坡建国的先驱者之一,人称新加坡经济之父。当年专程陪同邓小平去考察裕廊工业区的正是此人。在裕廊考察时,邓小平曾表示希望吴庆瑞先生到中国访问,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吴庆瑞担任中国政府顾问近6年,邓小平每年都会见他,详细听取他的汇报和建议,负责经济工作的谷牧副总理同他交往更加频繁。聘请外国人担任中央政府顾问,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创新举措,表明了邓小平对新加坡的成功经验的珍视。邓小平提出“两‘油’(指石油和旅游)目标”后,吴庆瑞又受聘担任中国国家旅游局顾问。
    1988年,中国面临经济增长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困扰。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李光耀时说:中国改革缺乏经验,但本领是可以学会的,其中包括向新加坡学习。
    1992年1月19日上午9时,邓小平视察南方,来到深圳。按照深圳市的日程安排,是先在桂园宾馆休息。但邓小平要求“到处看看”。于是便在当地省、市负责人陪同下,驱车直往皇岗口岸。
    皇岗与香港一河之隔,在那里可以远眺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看一看90年代的香港,是邓小平南巡的一个深情的愿望。
    一路上,邓小平一边浏览春意盎然的深圳特区市容,一边谈笑风生。他一字不差地背出了10年前他给深圳特区的题词,又谈到了“特区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在皇岗,他说起“亚洲四小龙”,要求广东省力争用20年时间赶上四小龙,并说:“不仅经济要搞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着,他面朝香港,却说起了新加坡:“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大家都知道,邓小平是在鼓励人们在对外开放中胆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但他同时也是在回应李光耀1978年发出的那个试探。1978年访新时,他曾对李光耀的试探报以沉默,而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第一个10年,该是做出回应的时候了。邓小平的回应,做得举重若轻,在场很少人能够觉察。
    南巡讲话传出,新加坡朝野都为之动容。新加坡是个华族占多数的国家,多半新加坡人是数百年里闯南洋求生存的华人后裔,听到故国领导人的褒赞,无不欢欣鼓舞。新加坡主要领导人旋即分率大型商团,带着落实邓小平关于借鉴新加坡经验讲话精神的一揽子计划,风尘仆仆,逐个考察中国沿海、沿江开发区,要寻找一个可与中国进行“软件移植”的深层次经济合作的试验场。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在中国掀起大开放的时代潮中激起了一股“新加坡热”,1992年当年,就有中央各部委和省以上98位高级干部率团、9万多人次赴新加坡考察。
    1992那年秋,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国务院酝酿出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发开放长江流域。
    江苏省迅即呼应,敞开了自己的东大门……
    天地人和,新加坡苏州一拍即合
    苏州这座紧邻上海的历史文化名城,正追随浦东龙头,奋力向着现代化迅跑。
    苏州人心有灵犀,早早领会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深意,他们不满足在前十年改革开放中主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取得的成就,努力从南巡讲话中寻找自己新的发展机遇。南巡讲话发表后,潜心研究“亚洲四小龙”数年之久的苏州市政府研究室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明确指示,调集市内经济学方面的精兵强将,集中精力,重点研究新加坡。
    1992那年秋,李光耀资政、王鼎昌副总理率团访华,国事访问之余,着意考察江苏省的中小城市。正在香港筹备“江苏省香港招商会”的江苏省长陈焕友得到消息,立刻分别登门,向已经接受邀请准备参会的各位香港经济界大佬一一解释,求得谅解后,紧急赶回。回到上海,他又向正在那里召集全国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开会的江泽民总书记当面请假。江总书记说,这是大事,同意。正要离开时,总书记又叮嘱:“新加坡方面如有什么意向,要立即报我。”
    为迎接贵宾,江苏得有辆像样点儿的好车。但当时全省都找不出一辆合适的车,于是省长特批,从上海租了一辆“加长奔驰”。
    李资政夫妇一行的第一站是无锡。无锡是1976年会见毛泽东主席以后他被安排参观过的城市。这次重游,是因为李资政“想看看那里十几年来的变化”。在无锡,陈省长陪着李资政一行又是参观游览,又听情况介绍。忙了一整天后,资政又说: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到了江苏不看苏州太可惜了。
    于是,第二天,李光耀资政夫妇一行由陈焕友省长陪同,从无锡直奔苏州,一路乘坐的就是那辆租来的加长奔驰。有点遗憾的是,当时无锡和苏州之间还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一条宽七、八米的乡间沙石路。
    机会永远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苏州市的领导干部不但说起自己属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如数家珍,竟然对新加坡的历史和现状也都了如指掌。最让李光耀惊讶的是,那位讲得一口流利英语的苏州市长,竟然知道有关新加坡近几年外汇储备的各种具体数字,并且对这笔资金可能的流向提出了见解独到的建议——不如集中力量,在苏州投资发展一个新加坡式的工业城。
    苏州这个地级市在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版图上还很不显眼,但苏州干部开阔的视野、务实的作风和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给新加坡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州市长的建议,对新加坡来说是一个牵动国力根本的重大举措。作为新加坡的老一辈领导人,李光耀要考虑到的问题很多。接连不断地用尖锐的反诘表达疑虑,是他从政多年习惯的思考方式。苏州市长成竹在胸,一一作答。
    在李资政眼里,苏州市长是个年轻人。一老一少的激辩,从城里竹辉饭店开始,在“加长奔驰”开往苏州火车站的一路上继续进行,到了火车站贵宾室还没有停止。
    江苏省外办主任是个旁听者。这次外事活动,游览苏州只是一项添加日程,只有半天时间,不可能像无锡那样正而八经地安排一个地方情况介绍会,却在短暂的送客途中,宾主双方思想碰撞,开起了即兴的英语辩论会。一老一少,就像辩论赛上的正方和反方。精彩的论辩,把双方对一项大规模、深层次的国际合作的设想,一步步推向深入。
    列车进站,该起身了。省外办主任不得不用一句调侃“谈得挺热烈嘛”,来提醒双方别忘了送行的礼仪。辩论这才结束。
    从贵宾室走向月台,李资政沉默着,一言不发;苏州市长意犹未尽,欲说又止。
    火车缓缓进站时,宾主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握手道别的礼仪显得特别冗长,除了必要的客套以外,说不出更多的话来。
    资政夫妇登上列车,夫人在前,资政在后。突然,已经踏进列车过道的李资政回转身来,走出列车,向苏州市长提了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苏州有国际机场吗?”
    市长从容应答:“苏州没有国际机场,实际也并不需要,因为苏州以东90公里有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李资政不再说话,若有所思地走回车厢。
    10月9日,在深圳口岸,当李光耀一行走了多个沿海城市,即将结束访华离境时,由随行的王鼎昌副总理出面向记者透露:“访问苏州时,苏州市长章新胜曾建议新加坡集中精力在苏州发展一个新加坡式工业城。李光耀内阁资政对此很感兴趣。”
    第二年4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华,郑重地向李鹏总理提出建议:中新合作在江苏省苏州市进行土地成片开发,建设一个类似新加坡裕廊镇的工业区,并将新加坡在规划建设、经济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苏州。
    李鹏总理当即表示:中国对此持积极态度,并希望苏州工业园区既出物质文明成果,又出精神文明成果。
    5月,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和副总理王鼎昌再次考察苏州,从唯亭镇的娄江大桥开始,亲自踏勘即将与中方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的土地,这个未来的工业园区将成为“转移新加坡管理软件的载体”。
    10月,陈焕友省长率国务院和江苏省的联合考察团赴新加坡全面考察“新加坡软件”。苏州和新加坡的商务谈判也在紧张进行。
    11月,苏州市委为工业园区的诞生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一年前用激辩的方式建议新加坡方面与苏州合作,开办一个工业园的苏州市长章新胜出任筹委会主任。筹委会中,分管借鉴新加坡经验工作的副主任吴克铨最富传奇色彩,他曾经以农民自筹资金的方式成功创办了著名的昆山开发区。
    11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在美国西雅图,江泽民主席与新加坡吴作栋总理会晤。两位领导人共同面对各国记者时,江主席说:“中国十分重视同新加坡的合作和新加坡建设自己国家的经验。”“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将开创两国合作的新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模式之“新”,在于三:一是有中、新两国政府层面的合作支持作为背景;二是两国财团合资进行成片土地开发;三是在开发建设中结合中国国情,借鉴新加坡经验。稍后担任苏州工业园区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一任中方主席的李岚清副总理说:如果这个项目成功,将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1994年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书》在中、新两国总理的见证下签署。这份协议内容共5条,其中3条是讲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有关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协议书和中、新财团合作的商务总协议也于同日签订。

4月20日,金鸡湖畔,苏州工业园区筹委会在一间简陋的会议室里为9位从全国各地公开招聘来的规划建设方面的青年专家举行欢送茶话会,他们是苏州工业园区派赴新加坡接受软件培训,借鉴新加坡管理经验的第一个团队。10年后,当商务部薄熙来部长形象地宣布“苏州工业园区经过十年寒窗,初中毕业”的时候,这个工业园区派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团队,已累计达到93批,1463人次;他们将借鉴学习的内容,结合中国国情,形成的新的管理办法,累计有80项,涉及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14年后的今天,已经“高中毕业”的苏州工业园区,正在把自己的合作开发模式和管理经验,推向江苏省北部欠发达地区宿迁市,推向南亚次大陆的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4月21日,在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率领的专门向世界推介“苏州工业园区概念”的赴欧招商团中,出现了苏州工业园区筹委会副主任周迅的身影。这是苏州市领导干部首次在伦敦和巴黎的商界领袖间亮相,苏州干部潇洒的举止、从容的谈吐引起了轰动。媒体报道说:这是新加坡和苏州首次联合招商。
    5月1日,数以百计的施工车辆开进苏州城东寂静的原野,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拉开了帷幕。
    苏州工业园区启动后,世界各地的重要媒体都紧紧跟踪它结合国情,借鉴新加坡经验的举措和成果。
    香港《亚洲周刊》说:苏州工业园区展现出了新加坡的优势。
    美国《财富》杂志说:在那里用筷子吃饭可以,用刀叉吃饭也无妨。
    美国的《福布斯》杂志说:探索,持续不断地探索。与新加坡这样一个积极进取的自由贸易的城市国家合作,在上海附近创建一个庞大的工业园区,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当局的务实态度。苏州工业园区大有希望。
    日本的《东京新闻》说:在苏州工业园区,中国人向新加坡人借鉴经验,达到了“心的交汇”。
    以《大趋势》一书蜚声全球的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亚洲大趋势》中说:“邓小平对新加坡的成就深有感触,进而鼓励中国借鉴新加坡的经验。苏州工业园区的构想即来源于此。”“苏州工业园区,是以新加坡郊区的一个独立自主的裕廊工业区为蓝本设计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项工程的光明前景。”
    友谊长存,老一辈领导人率先垂范
    裕廊山上那棵海苹果树,对每一个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参与者都有特殊意义。去新加坡出差或者参加培训的园区干部,都会特地赶去瞻仰。在树下凝神静坐,享受那里的树荫,聆听海风的声音,让思绪远远地飞翔出去。那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
    邓小平当年在这里种下的,不仅是一棵象征思想解放的树,而且是一棵象征友谊长青的树。
    李光耀是个细心人,早在1976年访华时,他就注意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会客厅里摆放有痰盂。所以,在迎接邓小平来访时,他特地安排把一只蓝白色的痰盂放在总统府迎宾别墅内阁会议室邓小平的座位旁。另外,他从资料上知道,邓小平有抽烟的习惯。于是,尽管总统府有规定,凡是要开冷气的房间都不准抽烟,但李光耀还是特地在显眼的地方,为邓小平摆放了一只烟缸,并让工作人员确保内阁会议室的排风扇都打开。因为,这些“都是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人物准备的”。
    中新两国领导人的会谈一场接一场地紧张进行,谈的都是事关东南亚局势和世界局势的重大话题。常常一方的观点陈述就要一个小时。一天谈下来觉得不够,第二天又继续。即使在亲切友好的晚宴上,思考还在紧张进行,彼此讨论仍在继续。但是,李光耀注意到,邓小平一直没有抽烟。
    有一次晚餐,李光耀主动提示邓小平:“尽管抽烟”。
    邓小平指着夫人卓琳说,医生要她让他把烟戒掉。他正在设法少抽。
    李光耀注意到:那天整个晚上邓小平都没有抽烟,也不用痰盂。因为他看过报道,知道李光耀对香烟敏感。
    这件1978年邓小平访新过程中的细微小事,正是中、新两个亚洲国家的老一代领导人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的示范。从中体现出来的国家不论大小,彼此尊重,彼此体谅,彼此谦让的精神,后来一直贯穿在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双方的合作中。
    裕廊山上那棵枝繁叶茂、临海迎风而立的海苹果树,当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圣树。







①1994年园区开发建设启动
②开发建设场景
③建设中的新苏工业坊
④挺进湖东
⑤新城的雏形
⑥李公堤国际风情水街
⑦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全面推进



http://news.sipac.gov.cn/sipnews ... t20080513_27832.htm
裕廊山上那棵海苹果树
新加坡共和国西南部临海有座裕廊山,四季常绿,风光秀丽。山不甚高,但站在山上,可以眺望海天一色的南太平洋,可以俯瞰欣欣向荣的裕廊工业区,以至整个花团锦簇的新加坡岛。
    裕廊山顶有一片森林,林中有一棵挺拔的海苹果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衬着阳光轻云,在微风中有韵律地晃动,犹如欢快的音符,在演奏着中新两国心之交汇奏鸣曲。
    树下,立着一块蓝底小石碑,碑上镌有英文字,译成中文是:
    “此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理邓小平先生阁下1978年11月12日至14日对新加坡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时种植。”
    这棵海苹果树,是中新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它又有着特别的意义。
    故地重游,孕育伟大构想
    栽下那棵海苹果树的1978年,是中国拨正航向驶向现代化的转折关头。
    这年上半年,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迅即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下半年,他频频出访,10月到了日本,11月连续访问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思考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道路。

1978年访问新加坡,对邓小平而言,是一次时隔58年的故地重游。1920年9月,一艘叫做“鸯特莱蓬号”的邮轮在新加坡港停泊过两天,它是从上海出发开往马赛,途经新加坡的。在它的货舱里,挤着200多个赴法勤工俭学中国青年,半数是“川娃子”,邓小平就在其中。那年他才16岁,还只是个少年。他是当时新加坡的贫穷落后的见证人。
    重访中,邓小平告诉李光耀:多年来,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在去见马克思之前,能到新加坡和美国走一趟。我这次来访,想请你们介绍新加坡经济发展经验和方针政策。
    1978年的新加坡,依托自己作为世界海路运输重要中心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初步繁荣。紧靠海港的裕廊,昔日是一片荒地和沼泽,新加坡政府通过利用外资,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成片开发,建成一个占地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完备的工业区,又通过利用外资建成了3座大型炼油厂,以及钢铁、石化、造船、鱼类加工等一批现代化工厂。尤为可贵的是,在新加坡大力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人才,取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成功地抵制了来自西方国家的负面影响,保持着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和睦、社会的安定和固有文化的尊严。李光耀向邓小平详细介绍了新加坡经济发展过程、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吸引外资等各项措施。
    邓小平对新加坡的做法和所取得的成就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一年以后,1979年10月,他在一次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画龙点睛地说到了新加坡这个迅速崛起的东南亚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发展本国经济的奥秘:
    “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的几个好处:一个是外资企业利润的35%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都是收入。”
    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对各省“封疆大吏”讲解“引进外资”。外国资本向来被看作嗜血的野兽,但是他亲眼见到的新加坡实例可以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引进外资”可以成为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动力。新加坡共和国1959年独立后,通过引进外资,只用短短20年时间,就在二战留下的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建起了自己初步繁荣的国家。从此以后,“引进外资”这个概念和相关知识,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发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78年底,在裕廊山种下那棵海苹果树以后一个多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治国方略:“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第一次写进了党的决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命运,举世瞩目的中国改革开放由此起步,气势如虹,横贯神州。
    远远不只是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新加坡的社会和公共行政管理也进入了邓小平关注的视野。
    潘家驹先生是新加坡华文报界的一位资深人士,他在一篇文章中记叙了1980年在北京与邓小平的一次接触:
    “晚宴间,我有机会与他更密切地交谈。他讲到1978年到访新加坡的情况。他不但对花园城市的清洁美丽及整个社会面貌印象良深,而且对新加坡城市建设、政府组屋计划十分推崇。”
    社会主义的中国将如何对待这些来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文明成果,固然需要睿智和勇气,而更需要的是审时度势的稳健。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能否提供给开始建设有自己特色现代化的中国作些参考呢?1978年接待邓小平到访的东道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力图作一些试探。他在邓小平逝世后发表在美国《时代》周刊“邓小平特辑”里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我在1978年于新加坡所设的晚宴上告诉他,新加坡华人是那些从中国广东省和福建省前来,没有受过教育和没有土地的农民的后代。……因此,凡是新加坡能够做到的,中国一样能够做到,而且会做得更好。”
    他讲这番话,显然是想吸引中国领导人对新加坡在走向现代化历程中的经验和做法的兴趣。但是,他当时并没有得到所期待的反应。据他回忆,邓小平“保持沉默”。
    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全面推开后的一段时期内,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还有一些人习惯性只看到或者更多地看到的是社会主义与之对立斗争的一面,而很少看到同资本主义还有相互学习借鉴、合作利用的一面。如果说经济领域的借鉴利用尚可接受的话,那么,在当时,对待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外来经验,更是只好慎之又慎了。
    伟人南巡,掀起开放大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勇往直前的步伐,中新两国的友好往来也在健康发展。1985年9月,中国政府破天荒地聘请了一个外国人——新加坡原第一副总理吴庆瑞博士为“沿海开发区经济顾问”。吴庆瑞是李光耀的密友,新加坡建国的先驱者之一,人称新加坡经济之父。当年专程陪同邓小平去考察裕廊工业区的正是此人。在裕廊考察时,邓小平曾表示希望吴庆瑞先生到中国访问,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吴庆瑞担任中国政府顾问近6年,邓小平每年都会见他,详细听取他的汇报和建议,负责经济工作的谷牧副总理同他交往更加频繁。聘请外国人担任中央政府顾问,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创新举措,表明了邓小平对新加坡的成功经验的珍视。邓小平提出“两‘油’(指石油和旅游)目标”后,吴庆瑞又受聘担任中国国家旅游局顾问。
    1988年,中国面临经济增长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困扰。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李光耀时说:中国改革缺乏经验,但本领是可以学会的,其中包括向新加坡学习。
    1992年1月19日上午9时,邓小平视察南方,来到深圳。按照深圳市的日程安排,是先在桂园宾馆休息。但邓小平要求“到处看看”。于是便在当地省、市负责人陪同下,驱车直往皇岗口岸。
    皇岗与香港一河之隔,在那里可以远眺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看一看90年代的香港,是邓小平南巡的一个深情的愿望。
    一路上,邓小平一边浏览春意盎然的深圳特区市容,一边谈笑风生。他一字不差地背出了10年前他给深圳特区的题词,又谈到了“特区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在皇岗,他说起“亚洲四小龙”,要求广东省力争用20年时间赶上四小龙,并说:“不仅经济要搞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着,他面朝香港,却说起了新加坡:“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大家都知道,邓小平是在鼓励人们在对外开放中胆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但他同时也是在回应李光耀1978年发出的那个试探。1978年访新时,他曾对李光耀的试探报以沉默,而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第一个10年,该是做出回应的时候了。邓小平的回应,做得举重若轻,在场很少人能够觉察。
    南巡讲话传出,新加坡朝野都为之动容。新加坡是个华族占多数的国家,多半新加坡人是数百年里闯南洋求生存的华人后裔,听到故国领导人的褒赞,无不欢欣鼓舞。新加坡主要领导人旋即分率大型商团,带着落实邓小平关于借鉴新加坡经验讲话精神的一揽子计划,风尘仆仆,逐个考察中国沿海、沿江开发区,要寻找一个可与中国进行“软件移植”的深层次经济合作的试验场。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在中国掀起大开放的时代潮中激起了一股“新加坡热”,1992年当年,就有中央各部委和省以上98位高级干部率团、9万多人次赴新加坡考察。
    1992那年秋,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国务院酝酿出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发开放长江流域。
    江苏省迅即呼应,敞开了自己的东大门……
    天地人和,新加坡苏州一拍即合
    苏州这座紧邻上海的历史文化名城,正追随浦东龙头,奋力向着现代化迅跑。
    苏州人心有灵犀,早早领会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深意,他们不满足在前十年改革开放中主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取得的成就,努力从南巡讲话中寻找自己新的发展机遇。南巡讲话发表后,潜心研究“亚洲四小龙”数年之久的苏州市政府研究室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明确指示,调集市内经济学方面的精兵强将,集中精力,重点研究新加坡。
    1992那年秋,李光耀资政、王鼎昌副总理率团访华,国事访问之余,着意考察江苏省的中小城市。正在香港筹备“江苏省香港招商会”的江苏省长陈焕友得到消息,立刻分别登门,向已经接受邀请准备参会的各位香港经济界大佬一一解释,求得谅解后,紧急赶回。回到上海,他又向正在那里召集全国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开会的江泽民总书记当面请假。江总书记说,这是大事,同意。正要离开时,总书记又叮嘱:“新加坡方面如有什么意向,要立即报我。”
    为迎接贵宾,江苏得有辆像样点儿的好车。但当时全省都找不出一辆合适的车,于是省长特批,从上海租了一辆“加长奔驰”。
    李资政夫妇一行的第一站是无锡。无锡是1976年会见毛泽东主席以后他被安排参观过的城市。这次重游,是因为李资政“想看看那里十几年来的变化”。在无锡,陈省长陪着李资政一行又是参观游览,又听情况介绍。忙了一整天后,资政又说: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到了江苏不看苏州太可惜了。
    于是,第二天,李光耀资政夫妇一行由陈焕友省长陪同,从无锡直奔苏州,一路乘坐的就是那辆租来的加长奔驰。有点遗憾的是,当时无锡和苏州之间还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一条宽七、八米的乡间沙石路。
    机会永远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苏州市的领导干部不但说起自己属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如数家珍,竟然对新加坡的历史和现状也都了如指掌。最让李光耀惊讶的是,那位讲得一口流利英语的苏州市长,竟然知道有关新加坡近几年外汇储备的各种具体数字,并且对这笔资金可能的流向提出了见解独到的建议——不如集中力量,在苏州投资发展一个新加坡式的工业城。
    苏州这个地级市在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版图上还很不显眼,但苏州干部开阔的视野、务实的作风和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给新加坡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州市长的建议,对新加坡来说是一个牵动国力根本的重大举措。作为新加坡的老一辈领导人,李光耀要考虑到的问题很多。接连不断地用尖锐的反诘表达疑虑,是他从政多年习惯的思考方式。苏州市长成竹在胸,一一作答。
    在李资政眼里,苏州市长是个年轻人。一老一少的激辩,从城里竹辉饭店开始,在“加长奔驰”开往苏州火车站的一路上继续进行,到了火车站贵宾室还没有停止。
    江苏省外办主任是个旁听者。这次外事活动,游览苏州只是一项添加日程,只有半天时间,不可能像无锡那样正而八经地安排一个地方情况介绍会,却在短暂的送客途中,宾主双方思想碰撞,开起了即兴的英语辩论会。一老一少,就像辩论赛上的正方和反方。精彩的论辩,把双方对一项大规模、深层次的国际合作的设想,一步步推向深入。
    列车进站,该起身了。省外办主任不得不用一句调侃“谈得挺热烈嘛”,来提醒双方别忘了送行的礼仪。辩论这才结束。
    从贵宾室走向月台,李资政沉默着,一言不发;苏州市长意犹未尽,欲说又止。
    火车缓缓进站时,宾主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握手道别的礼仪显得特别冗长,除了必要的客套以外,说不出更多的话来。
    资政夫妇登上列车,夫人在前,资政在后。突然,已经踏进列车过道的李资政回转身来,走出列车,向苏州市长提了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苏州有国际机场吗?”
    市长从容应答:“苏州没有国际机场,实际也并不需要,因为苏州以东90公里有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李资政不再说话,若有所思地走回车厢。
    10月9日,在深圳口岸,当李光耀一行走了多个沿海城市,即将结束访华离境时,由随行的王鼎昌副总理出面向记者透露:“访问苏州时,苏州市长章新胜曾建议新加坡集中精力在苏州发展一个新加坡式工业城。李光耀内阁资政对此很感兴趣。”
    第二年4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华,郑重地向李鹏总理提出建议:中新合作在江苏省苏州市进行土地成片开发,建设一个类似新加坡裕廊镇的工业区,并将新加坡在规划建设、经济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苏州。
    李鹏总理当即表示:中国对此持积极态度,并希望苏州工业园区既出物质文明成果,又出精神文明成果。
    5月,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和副总理王鼎昌再次考察苏州,从唯亭镇的娄江大桥开始,亲自踏勘即将与中方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的土地,这个未来的工业园区将成为“转移新加坡管理软件的载体”。
    10月,陈焕友省长率国务院和江苏省的联合考察团赴新加坡全面考察“新加坡软件”。苏州和新加坡的商务谈判也在紧张进行。
    11月,苏州市委为工业园区的诞生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一年前用激辩的方式建议新加坡方面与苏州合作,开办一个工业园的苏州市长章新胜出任筹委会主任。筹委会中,分管借鉴新加坡经验工作的副主任吴克铨最富传奇色彩,他曾经以农民自筹资金的方式成功创办了著名的昆山开发区。
    11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在美国西雅图,江泽民主席与新加坡吴作栋总理会晤。两位领导人共同面对各国记者时,江主席说:“中国十分重视同新加坡的合作和新加坡建设自己国家的经验。”“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将开创两国合作的新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模式之“新”,在于三:一是有中、新两国政府层面的合作支持作为背景;二是两国财团合资进行成片土地开发;三是在开发建设中结合中国国情,借鉴新加坡经验。稍后担任苏州工业园区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一任中方主席的李岚清副总理说:如果这个项目成功,将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1994年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书》在中、新两国总理的见证下签署。这份协议内容共5条,其中3条是讲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有关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协议书和中、新财团合作的商务总协议也于同日签订。

4月20日,金鸡湖畔,苏州工业园区筹委会在一间简陋的会议室里为9位从全国各地公开招聘来的规划建设方面的青年专家举行欢送茶话会,他们是苏州工业园区派赴新加坡接受软件培训,借鉴新加坡管理经验的第一个团队。10年后,当商务部薄熙来部长形象地宣布“苏州工业园区经过十年寒窗,初中毕业”的时候,这个工业园区派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团队,已累计达到93批,1463人次;他们将借鉴学习的内容,结合中国国情,形成的新的管理办法,累计有80项,涉及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14年后的今天,已经“高中毕业”的苏州工业园区,正在把自己的合作开发模式和管理经验,推向江苏省北部欠发达地区宿迁市,推向南亚次大陆的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4月21日,在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率领的专门向世界推介“苏州工业园区概念”的赴欧招商团中,出现了苏州工业园区筹委会副主任周迅的身影。这是苏州市领导干部首次在伦敦和巴黎的商界领袖间亮相,苏州干部潇洒的举止、从容的谈吐引起了轰动。媒体报道说:这是新加坡和苏州首次联合招商。
    5月1日,数以百计的施工车辆开进苏州城东寂静的原野,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拉开了帷幕。
    苏州工业园区启动后,世界各地的重要媒体都紧紧跟踪它结合国情,借鉴新加坡经验的举措和成果。
    香港《亚洲周刊》说:苏州工业园区展现出了新加坡的优势。
    美国《财富》杂志说:在那里用筷子吃饭可以,用刀叉吃饭也无妨。
    美国的《福布斯》杂志说:探索,持续不断地探索。与新加坡这样一个积极进取的自由贸易的城市国家合作,在上海附近创建一个庞大的工业园区,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当局的务实态度。苏州工业园区大有希望。
    日本的《东京新闻》说:在苏州工业园区,中国人向新加坡人借鉴经验,达到了“心的交汇”。
    以《大趋势》一书蜚声全球的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亚洲大趋势》中说:“邓小平对新加坡的成就深有感触,进而鼓励中国借鉴新加坡的经验。苏州工业园区的构想即来源于此。”“苏州工业园区,是以新加坡郊区的一个独立自主的裕廊工业区为蓝本设计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项工程的光明前景。”
    友谊长存,老一辈领导人率先垂范
    裕廊山上那棵海苹果树,对每一个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参与者都有特殊意义。去新加坡出差或者参加培训的园区干部,都会特地赶去瞻仰。在树下凝神静坐,享受那里的树荫,聆听海风的声音,让思绪远远地飞翔出去。那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
    邓小平当年在这里种下的,不仅是一棵象征思想解放的树,而且是一棵象征友谊长青的树。
    李光耀是个细心人,早在1976年访华时,他就注意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会客厅里摆放有痰盂。所以,在迎接邓小平来访时,他特地安排把一只蓝白色的痰盂放在总统府迎宾别墅内阁会议室邓小平的座位旁。另外,他从资料上知道,邓小平有抽烟的习惯。于是,尽管总统府有规定,凡是要开冷气的房间都不准抽烟,但李光耀还是特地在显眼的地方,为邓小平摆放了一只烟缸,并让工作人员确保内阁会议室的排风扇都打开。因为,这些“都是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人物准备的”。
    中新两国领导人的会谈一场接一场地紧张进行,谈的都是事关东南亚局势和世界局势的重大话题。常常一方的观点陈述就要一个小时。一天谈下来觉得不够,第二天又继续。即使在亲切友好的晚宴上,思考还在紧张进行,彼此讨论仍在继续。但是,李光耀注意到,邓小平一直没有抽烟。
    有一次晚餐,李光耀主动提示邓小平:“尽管抽烟”。
    邓小平指着夫人卓琳说,医生要她让他把烟戒掉。他正在设法少抽。
    李光耀注意到:那天整个晚上邓小平都没有抽烟,也不用痰盂。因为他看过报道,知道李光耀对香烟敏感。
    这件1978年邓小平访新过程中的细微小事,正是中、新两个亚洲国家的老一代领导人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的示范。从中体现出来的国家不论大小,彼此尊重,彼此体谅,彼此谦让的精神,后来一直贯穿在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双方的合作中。
    裕廊山上那棵枝繁叶茂、临海迎风而立的海苹果树,当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圣树。







①1994年园区开发建设启动
②开发建设场景
③建设中的新苏工业坊
④挺进湖东
⑤新城的雏形
⑥李公堤国际风情水街
⑦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全面推进

http://m.huanqiu.com/website/130239.html?v=9

1978年,我随邓小平出访东南亚
2014-11-25 环球网
  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全国各地都相继举办纪念活动,这让我想起36年前的那个11月。1978年11月5日至14日,邓小平率团对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进行友好访问。这是我国领导人第一次出访这三个国家,也是对三国领导人访华的回访。我作为当时外交部随行人员,全程见证了小平同志的魅力外交和灵活外交,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永难忘怀。
  “邓小平赢得泰国人民的心”
  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相邻,战略地位重要。但在上世纪70年代,这些国家在华侨、华人以及我国与该地区国家共产党关系等问题上,对中国怀有戒心。为对这些国家多做友好争取工作,促进与东盟国家关系进一步发展,邓小平率团出访泰、马、新三国。
  11月5日,邓小平应泰国总理江萨的邀请访问泰国。这是中泰自1975年建交以来,中国领导人首次访泰。考虑到外交礼仪,外交部礼宾司当时要求,出访的每一个人都要穿西服和长袖衬衣,再热也不能挽袖子、露胳膊。11月的泰国,气温仍然很高,我们有些随行人员担心会热。但5日下午到达泰国时,天气凉爽,江萨总理对邓小平说:“您给我们带来了好运。”我们下了飞机一看,机场内外人山人海。人群中既有耄耋老人,又有少年儿童。后来听说,有人还是一大早从外地乘火车专程赶来。从机场到曼谷市中心邓小平下榻的饭店,一路上数万群众夹道欢迎。
  邓小平在泰国的活动日程排得很满,在短暂的访问期间同泰国王室、政府、议会、各政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友好的接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11月6日还参加了泰国王储剃度(正式做和尚)大典。这是一个临时安排。本来6日下午那段时间是用来政治会谈的,并没有安排参加剃度仪式。但此前一天,泰方接待人员提出,第二天是王储剃度仪式,也是泰国人民很看重的大事,询问邓小平能否参加。邓小平没有任何犹豫,立刻答应下来,他对泰方接待人员说:“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我尊重你们的风俗习惯,我可以参加。”这让当时的中国访问团感到很惊讶,因为共产党坚持无神论,中国访问团以往去泰国,都不参加进庙、拜佛等宗教活动。但事实证明,邓小平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11月6日下午,邓小平参加在曼谷玉佛寺举行的泰国王储玛哈·哇集拉隆功亲王的剃度仪式。当邓小平下车走向即将举行仪式的圣殿时,聚集在寺院内的男女老少拥上前去向邓小平献荷花并同他握手。邓小平也连声用泰语对群众说:“库昆!库昆!(感谢)”当时天气炎热,小平同志还是认真观看了仪式的每道程序,并为王储赠送袈裟,向王储表达祝贺。回去途中,泰国国务部长颂蓬·汶耶库对邓小平说:“泰国全国人民都在电视上看到了您。当泰国老百姓蜂拥前来迎接您时,您可以看出他们心底是多么欢迎您。”
  果然,泰国报纸、电台、电视第二天详细报道了邓小平参加的活动,并介绍了中国取得的成就,称“邓小平的来访在泰国引起轰动,掀起中国热”。还有一家报纸刊登重头报道——《邓小平赢得泰国人民的心》,称“邓小平虚怀若谷,与泰国人民打成一片,赢得了全体人民的心。”参加王储剃度仪式,也让邓小平很感慨,他后来对随行人员说:“参加这个仪式,效果比参加几次重要政治会议还要好,而且有意义!”
  不回避敏感议题,让马来西亚放心
  马来西亚是东盟中第一个实现同我国关系正常化的国家,1974年建交后两国关系不断发展。邓小平的到访,受到马方隆重欢迎。10日的欢迎宴会有500余人参加,这是马多年来为来访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宴会,所有内阁部长、国会议员全部出席,歌舞节目安排的盛况也超过以往。
  在各种会谈中,邓小平毫不回避敏感话题,以坦诚态度做到了让邻国放心。关于马来西亚共产党(马共)问题,邓小平强调,应当把国与国关系、党与党关系分开,有关政府与本国共产党关系的内政问题,我们不予干涉。各国的社会制度只能由各国人民自己选择,革命是不能输出的。由于马来西亚有众多华侨华人,邓小平在会谈讲话中着重阐述了我国的原则立场,重申中国历来不赞成双重国籍,鼓励华侨在自愿原则下加入住在国国籍,加入后就成为当地公民,应忠于入籍国;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则应遵守住在国的法令、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不介入当地政治活动,而华侨的正当权益应得到合理保障。
  马来西亚是橡胶王国,邓小平还参观了当地一个橡胶研究所的实验站,了解橡胶产业的发展情况。那时邓小平已经在思考中国的经济如何发展,所以他专门拿出时间“取经”。马总理办公厅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新经济政策的目标,即不分种族地提高所有公民的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减少、直至最终消除贫困。邓小平听得很认真,对很多细节都很感兴趣。
  忍住抽烟,表达对新加坡有耐心
  邓小平于11月12日自吉隆坡飞抵新加坡,开始对新进行为期三天的正式友好访问。新加坡当时尚未同我国建交,但一切都按建交国规格(挂国旗、奏国歌、鸣礼炮)行事,而且礼仪周到,接待规模超出通常。礼仪活动后,邓小平分别拜会了薛尔思总统和李光耀总理。
  这是我国领导人首次访问新加坡,但对邓小平来说,算是旧地重游。因为1920年他赴法勤工俭学途中,曾在新加坡停留过。邓小平对李光耀说:“58年前,我去法国时途经新加坡,在此停留两天,所有的旧印象都没有了。一下飞机就看到一个崭新的新加坡,可以说给我一个很深刻的印象。你们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你们走的道路是对的,发展是快的。”新加坡主张承认一个中国,但表示同我国建交要在印尼之后。李光耀对邓小平说,我们两国有许多共同点,但新中两国现在彼此还不能过分流露感情,对有些事情要有耐心。邓小平对此表示完全理解,强调“中新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两国关系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尊重你们的观点处境和地位,有耐心,不强加于人”。因李光耀总理不抽烟,也怕别人抽烟,喜欢抽烟的邓小平一语双关地说:“我能忍耐,如同在这里我尊重主人的意愿,会谈中忍着没有抽一支烟。”他的这段话引起哄堂大笑,会谈气氛也随之变得轻松起来。
  在新加坡访问期间,邓小平同样不忘“取经”。他参观了新兴工业中心裕廊镇,并听取了新加坡公共住房计划情况的介绍。邓小平在回国前的答谢宴上说:“看到新加坡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印象深刻,特别在发展国民经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不少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978年11月14日,邓小平的东南亚三国之行圆满结束,时值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此行对改革开放总工程师邓小平的影响、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此后不久,中国的大门开始向世界敞开。▲(作者为外交部前外交官,曾在亚洲司、翻译队及我国驻日本、泰国、韩国等国使馆任职)
都是不择手段,只为目的的人。主义只是生意。


新加坡,是个岛国?

新加坡,是个岛国?
yingyu0502 发表于 2015-3-23 12:13
新加坡那头带鱼多少钱一斤?
怎么不听党中央解放军报环球报苏州政府的话!打屁屁!
徽谰 发表于 2015-3-23 12:05
都是不择手段,只为目的的人。主义只是生意。
是啊
不要忘了马共缅共怎么完蛋的
weiyuandao 发表于 2015-3-23 11:51
286这经取得好!感慨呀,看见共和国从那个望不到头的时代走到今天。李老先生走好!
今天有些人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都是站在前人肩上,不能因为今天有些腐败分子就忘了当年为什么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