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项目实质性重启 湖北省有望迎来内陆首核机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7:44:10
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文件,正式批准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大连市政府、大连核电集团、东北电力共同出资的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两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开建。这是继2012年12月田湾二期工程以来,时隔26个月后政府再次核准的新核电项目。业内人士透露,随着沿海核电项目的重新启动,核电建设将迎来新一轮高峰期,我省大畈核电有望成为内陆首个获批的核电核项目。
核电是一种清洁能源。一座百万千瓦的核电厂和火电厂相比,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多万吨,并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包括汞在内的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发展核电,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有着重大意义。我国提出计划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这意味着届时非化石能源的供应量要达到12亿吨标煤左右。除去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剩下的缺口则需要由核电来填补。
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21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政协提案,建议明确核电在我国能源电力供应中的支柱地位,以沿海扩建项目为重点,同时争取“十三五”初期在内陆开建首批核电项目。从全球看,内陆核电具有丰富的建设运行经验和良好的运行业绩,国际上也不区分沿海和内陆核电,两者没有必然差别。

据了解,早在1988年,我省就开始了核电厂址的遴选工作。自2003年启动核电建设前期工作以来,通过多年的努力,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基础。2008年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同意湖南桃花江、湖北大畈和江西彭泽三个内陆核电项目开展前期准备工作的文件。受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内陆核电的审批在“十二五”期间被迫搁浅。此次重启,我省有望迎来内陆首核机会。目前,相关部门正和核电建设公司密切配合,积极推进各项前期工作,确保具备随时报批和开工建设条件。
“两会”看核电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从国家战略层面,进一步明确核电在中国能源电力供应中的支柱地位,实现规模化发展;按照“同一厂址,同一技术路线”的原则,以沿海扩建项目为重点,用具备三代技术主要特征的成熟堆型技术填平补齐,以推动核电产业整体上的健康、有序、不间断发展;将内陆核电建设真正提上议事日程,争取“十三五”初期首批内陆核电项目开工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等21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

大力发展核电可以从治理雾霾或者减少雾霾的角度起到积极作用。内陆核电和沿海核电是一样的,我们执行的都是最高的标准,技术是成熟的,都是安全、可靠的。即使是在严重事故的情况下,放射性物质也不会外泄,不会对公众、对环境造成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砚国

原标题:核电项目实质性重启 湖北省有望迎来内陆首核机会



今年“两会”期间,湖南、湖北代表团一如既往的呼吁重启内陆核电,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作为中广核集团的掌门人,董事长贺禹如何看待内陆核电的建设?同时,他对于“华龙一号”技术的发展、核电走出去、我国核电规模化发展又有哪些见解?



“十三五”应启动内陆核电项目建设

贺禹认为,从全球看,内陆核电具有丰富的建设运行经验和良好的运行业绩,国际上也不区分沿海和内陆核电,两者没有必然差别。截至2014年底,全球超过一半(57.9%)的在运核电机组位于内陆地区。主要核电大国中,美国、法国、俄罗斯内陆核电比例均高于60%,安全性已得到充分验证。实践表明,内陆与沿海核电在设计、建设和运营上标准是一致的。

“我国已基本完成内陆核电前期准备和论证。‘两湖一江’(湖南桃花江、湖北大畈和江西彭泽)三个内陆核电项目现场准备已达到随时开工的条件。” 贺禹建议,我国应将内陆核电建设真正提上议事日程,争取“十三五”首批内陆核电项目开工建设。
贺禹:希望中国尽早启动内陆核电建设

北极星核电网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在参加2015年中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尽早启动中国内陆核电站建设,能大大缓解长距离的送电,煤炭运输的压力。

现在我觉得,因为十二五(规划),今年是最后一年,我觉得应该启动对内陆核电厂址的研究,做一些宣传,做一些工作,在十三五期间,条件成熟,允许的情况下,我相信国家会重新开启内陆核电的建设,因为在国际上来说, 400多台核电,57%的核电厂址,都在内陆,我们国家,我觉得是对的,要更加慎重一些,要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发展内陆核电,在国际上,从技术,从标准上来说,它没有分内陆和沿海这么样一个概念,我们国家刚刚开始发展核电,从沿海开始做,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也按照中央的要求,在沿海先建,等技术更加成熟了,我们掌握得更好了,公众都认同了,那个时候我们再把内陆核电建起来,内陆核电建起来有什么好处呢?因为我们很多的负荷中心,本身就在内陆,现在东南沿海建得核电比较多,已经在建了,如果把内陆核电建起来的话,对长距离的送电,煤的运输啊,应该会有大大的减缓,我希望这项工作能够尽早地启动。

原标题:贺禹:希望中国尽早启动内陆核电建设


http://news.bjx.com.cn/html/20150312/597284.shtml
http://news.bjx.com.cn/html/20150312/597291.shtml
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文件,正式批准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大连市政府、大连核电集团、东北电力共同出资的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两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开建。这是继2012年12月田湾二期工程以来,时隔26个月后政府再次核准的新核电项目。业内人士透露,随着沿海核电项目的重新启动,核电建设将迎来新一轮高峰期,我省大畈核电有望成为内陆首个获批的核电核项目。
核电是一种清洁能源。一座百万千瓦的核电厂和火电厂相比,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多万吨,并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包括汞在内的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发展核电,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有着重大意义。我国提出计划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这意味着届时非化石能源的供应量要达到12亿吨标煤左右。除去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剩下的缺口则需要由核电来填补。
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21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政协提案,建议明确核电在我国能源电力供应中的支柱地位,以沿海扩建项目为重点,同时争取“十三五”初期在内陆开建首批核电项目。从全球看,内陆核电具有丰富的建设运行经验和良好的运行业绩,国际上也不区分沿海和内陆核电,两者没有必然差别。

据了解,早在1988年,我省就开始了核电厂址的遴选工作。自2003年启动核电建设前期工作以来,通过多年的努力,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基础。2008年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同意湖南桃花江、湖北大畈和江西彭泽三个内陆核电项目开展前期准备工作的文件。受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内陆核电的审批在“十二五”期间被迫搁浅。此次重启,我省有望迎来内陆首核机会。目前,相关部门正和核电建设公司密切配合,积极推进各项前期工作,确保具备随时报批和开工建设条件。
“两会”看核电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从国家战略层面,进一步明确核电在中国能源电力供应中的支柱地位,实现规模化发展;按照“同一厂址,同一技术路线”的原则,以沿海扩建项目为重点,用具备三代技术主要特征的成熟堆型技术填平补齐,以推动核电产业整体上的健康、有序、不间断发展;将内陆核电建设真正提上议事日程,争取“十三五”初期首批内陆核电项目开工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等21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

大力发展核电可以从治理雾霾或者减少雾霾的角度起到积极作用。内陆核电和沿海核电是一样的,我们执行的都是最高的标准,技术是成熟的,都是安全、可靠的。即使是在严重事故的情况下,放射性物质也不会外泄,不会对公众、对环境造成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砚国

原标题:核电项目实质性重启 湖北省有望迎来内陆首核机会



今年“两会”期间,湖南、湖北代表团一如既往的呼吁重启内陆核电,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作为中广核集团的掌门人,董事长贺禹如何看待内陆核电的建设?同时,他对于“华龙一号”技术的发展、核电走出去、我国核电规模化发展又有哪些见解?



“十三五”应启动内陆核电项目建设

贺禹认为,从全球看,内陆核电具有丰富的建设运行经验和良好的运行业绩,国际上也不区分沿海和内陆核电,两者没有必然差别。截至2014年底,全球超过一半(57.9%)的在运核电机组位于内陆地区。主要核电大国中,美国、法国、俄罗斯内陆核电比例均高于60%,安全性已得到充分验证。实践表明,内陆与沿海核电在设计、建设和运营上标准是一致的。

“我国已基本完成内陆核电前期准备和论证。‘两湖一江’(湖南桃花江、湖北大畈和江西彭泽)三个内陆核电项目现场准备已达到随时开工的条件。” 贺禹建议,我国应将内陆核电建设真正提上议事日程,争取“十三五”首批内陆核电项目开工建设。
贺禹:希望中国尽早启动内陆核电建设

北极星核电网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在参加2015年中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尽早启动中国内陆核电站建设,能大大缓解长距离的送电,煤炭运输的压力。

现在我觉得,因为十二五(规划),今年是最后一年,我觉得应该启动对内陆核电厂址的研究,做一些宣传,做一些工作,在十三五期间,条件成熟,允许的情况下,我相信国家会重新开启内陆核电的建设,因为在国际上来说, 400多台核电,57%的核电厂址,都在内陆,我们国家,我觉得是对的,要更加慎重一些,要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发展内陆核电,在国际上,从技术,从标准上来说,它没有分内陆和沿海这么样一个概念,我们国家刚刚开始发展核电,从沿海开始做,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也按照中央的要求,在沿海先建,等技术更加成熟了,我们掌握得更好了,公众都认同了,那个时候我们再把内陆核电建起来,内陆核电建起来有什么好处呢?因为我们很多的负荷中心,本身就在内陆,现在东南沿海建得核电比较多,已经在建了,如果把内陆核电建起来的话,对长距离的送电,煤的运输啊,应该会有大大的减缓,我希望这项工作能够尽早地启动。

原标题:贺禹:希望中国尽早启动内陆核电建设

2015031217503365.jpg (11.72 KB, 下载次数: 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21 00:20 上传



http://news.bjx.com.cn/html/20150312/597284.shtml
http://news.bjx.com.cn/html/20150312/597291.shtml


切尔诺贝利事故或是苏联解体真正原因

http://news.takungpao.com/history/jinian/2014-05/2454994_3.html

戈尔巴乔夫:“(内陆的)切尔诺贝利灾难的确是一个历史转折点。”
  现在仍有500万人居住在被核物质污染的地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显示出高于一般水平的焦虑和多种无法解释的身体不适症状。英国有媒体报道称,也许已经有大约50万人因这次事故而死亡,而且至少还有3万人将死于和这次核泄漏事故有直接关系的癌症。

  前苏联政府在各地建立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治疗与预防机构,对受害者提供免费医疗帮助。苏联解体后,这一任务被继承国延续。十几年来,诊治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者达几百万之多,其中包括二十余万名儿童。同时,政府还建立了统一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名单”,对受害者身体状况进行跟踪监控。受害者也得到了政府赔偿。

  不过,纵然有免费的治疗,受害者承受的苦难他人又如何体会?而那些身体目前尚算健康的人,心里也留下了很深的创伤,他们的焦虑程度超过了正常水平。

  或是导致苏联解体真正原因

  事故已经过去25年,而当年的苏联也不复存在。但对事故的起因,依然有着不同的解释。

  如1986年8月,有报告把事故归咎于管理问题。身为厂长的茹柯汉诺夫只具有燃煤发电厂的训练和经验,他的总工程师佛民也是来自一个常规能源厂。核电站操作员也应该为事故负责

  而发布于1991年的报告,认为事故由于核反应堆的设计缺陷引起。

  事故发生后,更有3个原因导致了灾难的扩大,这都和苏联政府体制有关。

  一是,苏联的官僚体系忽视问题的严重性。爆炸发生后,并没有引起苏联官方的重视。在莫斯科的核专家和苏联领导人得到的信息只是“反应堆发生火灾,但并没有爆炸”。根据戈尔巴乔夫事隔20年的自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当天上午,苏共政治局就开会讨论局势,随后组织了一个政府委员会来处理事故后果。”但是这个委员会也未能明了事故的严重性。时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本人也是通过瑞典科学家的报告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就是因为一开始没有了解到严重性,在事故后48小时,一些距离核电站很近的村庄才开始疏散。

  另一个原因更被广为诟病。事故发生后,没有及时通知邻国。1986年4月28日,瑞典Forsmark核电厂工作人员发现异常的辐射粒子粘在他们的衣服上。在百般调查后,他们怀疑是苏联核电厂出了问题。莫斯科接到从瑞典政府发来的信息时,辐射云已经飘散到瑞典。苏联终于明白事情远比他们想的严重,但也只是发表声明:“在切尔诺贝利电站发生的一起事故中,一个反应堆被毁。我们正在采取措施消除事故的影响。我们会对事后的处置实施援助。我们已成立了专门的政府委员会。”

  整整一周,苏联政府也没和外国政府有效沟通,拒绝透露更多的细节,使得邻国不能有效评估灾难后果。当外国媒体纷纷报道事故时,苏联官方媒体还宣布“破坏远远没有西方媒体所描述的那样严重”。

  一周后,才由后来担任俄总统的叶利钦发布了消息,“电厂附近的水库受到了污染,电厂周围辐射量仍旧过高,不适于当地居民返回。”同时,官方担心会引起人民恐慌,没有告诉居民全部真相。

  还有一个原因是,相对落后的处理手段。苏联政府派出了无数人力物力,终于将反应堆的大火扑灭,同时也控制住了辐射。但是这些负责清理的人员也受到严重的辐射伤害。

  这场灾难除了涂炭生灵,也有了其他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有评论认为“此事让苏联政治比过去更透明开放”。戈尔巴乔夫也有此感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可能成为5年之后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其重要程度甚至要超过我所开启的改革事业。切尔诺贝利灾难的确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其前后的两个时代迥然不同。”

  经过了这一灾难,1986年以来,国际上加强了核安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过这还不够。“4号反应堆爆炸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这一事实表明核以及放射性活动附带的安全隐患会跨越一国之疆界。”


 事故受害者达几百万之多

  虽然禁区内小鸟在歌唱、老人在晒太阳,但是这个庞大的区域依然充斥着隐患。

  根据官方估计,发生事故后的反应堆内大约还有180吨的燃料,该批燃料的总放射性达约1800万Ci(670PBq)。石棺阻止着辐射扩散,但这并非是一个永远安全的做法。

  早在2003年俄罗斯《独立报》报道,时任俄罗斯原子能部长鲁缅采夫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石棺”有崩塌的危险。当年赶工修建的石棺正在老化,反应堆继续腐蚀这个石棺里的钢筋混凝土。

  如果石棺倒塌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数量惊人的放射性尘埃将会被直接释放到空气中,欧洲将会再次经历新一轮的切尔诺贝利事故。解决的方案就是在石棺上加盖一层防护层。

  “目前实施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安全封闭工程的资金缺口还差大约4亿欧元,其中发生爆炸的4号反应堆威胁最大。”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说。这个呼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响应。

  在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欧盟委员会呼吁国际社会提供7。5亿欧元(约合67。7亿元人民币)援助,为遗留下的200吨强辐射物质建造新的、更复杂的隔离层,以取代可能崩溃的石棺

  2010年底,乌克兰当局释放的一些信息引人关注——计划把切尔诺贝利开发为面向普通游客的旅游区。

  其实早在2006年4月26日,时任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就表达了类似想法,“对许许多多的人来说,应当(亲眼)看看切尔诺贝利地区村镇中敞开的门窗,长满了杂草的院落,荒芜的庄园。这都是教训,这些将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核电站被毁坏的机组。”

  当然这样的旅游必须穿防护服,游客必须在严格的指导下参观。

  不过在隔离区外,当年遭受辐射的一些人群仍生活在核事故的阴影中。

  去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导致33万多人被迫离开家园,数千名儿童罹患甲状腺癌,上百万人生活在对自己健康和生活的忧虑之中,其影响持续至今。”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报告则更触目惊心:在受到影响最大的一些国家,事故发生时还是青少年的5000多人现在已被诊断为甲状腺癌;参加清理现场行动的工作人员、被撤离疏散者和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以及乌克兰被污染地区的居民当中可能已有9000人死于恶性肿瘤。

据推算,内陆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危害,还将持续2万年

切尔诺贝利事故或是苏联解体真正原因

http://news.takungpao.com/history/jinian/2014-05/2454994_3.html

戈尔巴乔夫:“(内陆的)切尔诺贝利灾难的确是一个历史转折点。”
  现在仍有500万人居住在被核物质污染的地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显示出高于一般水平的焦虑和多种无法解释的身体不适症状。英国有媒体报道称,也许已经有大约50万人因这次事故而死亡,而且至少还有3万人将死于和这次核泄漏事故有直接关系的癌症。

  前苏联政府在各地建立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治疗与预防机构,对受害者提供免费医疗帮助。苏联解体后,这一任务被继承国延续。十几年来,诊治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者达几百万之多,其中包括二十余万名儿童。同时,政府还建立了统一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名单”,对受害者身体状况进行跟踪监控。受害者也得到了政府赔偿。

  不过,纵然有免费的治疗,受害者承受的苦难他人又如何体会?而那些身体目前尚算健康的人,心里也留下了很深的创伤,他们的焦虑程度超过了正常水平。

  或是导致苏联解体真正原因

  事故已经过去25年,而当年的苏联也不复存在。但对事故的起因,依然有着不同的解释。

  如1986年8月,有报告把事故归咎于管理问题。身为厂长的茹柯汉诺夫只具有燃煤发电厂的训练和经验,他的总工程师佛民也是来自一个常规能源厂。核电站操作员也应该为事故负责

  而发布于1991年的报告,认为事故由于核反应堆的设计缺陷引起。

  事故发生后,更有3个原因导致了灾难的扩大,这都和苏联政府体制有关。

  一是,苏联的官僚体系忽视问题的严重性。爆炸发生后,并没有引起苏联官方的重视。在莫斯科的核专家和苏联领导人得到的信息只是“反应堆发生火灾,但并没有爆炸”。根据戈尔巴乔夫事隔20年的自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当天上午,苏共政治局就开会讨论局势,随后组织了一个政府委员会来处理事故后果。”但是这个委员会也未能明了事故的严重性。时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本人也是通过瑞典科学家的报告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就是因为一开始没有了解到严重性,在事故后48小时,一些距离核电站很近的村庄才开始疏散。

  另一个原因更被广为诟病。事故发生后,没有及时通知邻国。1986年4月28日,瑞典Forsmark核电厂工作人员发现异常的辐射粒子粘在他们的衣服上。在百般调查后,他们怀疑是苏联核电厂出了问题。莫斯科接到从瑞典政府发来的信息时,辐射云已经飘散到瑞典。苏联终于明白事情远比他们想的严重,但也只是发表声明:“在切尔诺贝利电站发生的一起事故中,一个反应堆被毁。我们正在采取措施消除事故的影响。我们会对事后的处置实施援助。我们已成立了专门的政府委员会。”

  整整一周,苏联政府也没和外国政府有效沟通,拒绝透露更多的细节,使得邻国不能有效评估灾难后果。当外国媒体纷纷报道事故时,苏联官方媒体还宣布“破坏远远没有西方媒体所描述的那样严重”。

  一周后,才由后来担任俄总统的叶利钦发布了消息,“电厂附近的水库受到了污染,电厂周围辐射量仍旧过高,不适于当地居民返回。”同时,官方担心会引起人民恐慌,没有告诉居民全部真相。

  还有一个原因是,相对落后的处理手段。苏联政府派出了无数人力物力,终于将反应堆的大火扑灭,同时也控制住了辐射。但是这些负责清理的人员也受到严重的辐射伤害。

  这场灾难除了涂炭生灵,也有了其他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有评论认为“此事让苏联政治比过去更透明开放”。戈尔巴乔夫也有此感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可能成为5年之后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其重要程度甚至要超过我所开启的改革事业。切尔诺贝利灾难的确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其前后的两个时代迥然不同。”

  经过了这一灾难,1986年以来,国际上加强了核安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过这还不够。“4号反应堆爆炸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这一事实表明核以及放射性活动附带的安全隐患会跨越一国之疆界。”


 事故受害者达几百万之多

  虽然禁区内小鸟在歌唱、老人在晒太阳,但是这个庞大的区域依然充斥着隐患。

  根据官方估计,发生事故后的反应堆内大约还有180吨的燃料,该批燃料的总放射性达约1800万Ci(670PBq)。石棺阻止着辐射扩散,但这并非是一个永远安全的做法。

  早在2003年俄罗斯《独立报》报道,时任俄罗斯原子能部长鲁缅采夫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石棺”有崩塌的危险。当年赶工修建的石棺正在老化,反应堆继续腐蚀这个石棺里的钢筋混凝土。

  如果石棺倒塌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数量惊人的放射性尘埃将会被直接释放到空气中,欧洲将会再次经历新一轮的切尔诺贝利事故。解决的方案就是在石棺上加盖一层防护层。

  “目前实施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安全封闭工程的资金缺口还差大约4亿欧元,其中发生爆炸的4号反应堆威胁最大。”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说。这个呼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响应。

  在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欧盟委员会呼吁国际社会提供7。5亿欧元(约合67。7亿元人民币)援助,为遗留下的200吨强辐射物质建造新的、更复杂的隔离层,以取代可能崩溃的石棺

  2010年底,乌克兰当局释放的一些信息引人关注——计划把切尔诺贝利开发为面向普通游客的旅游区。

  其实早在2006年4月26日,时任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就表达了类似想法,“对许许多多的人来说,应当(亲眼)看看切尔诺贝利地区村镇中敞开的门窗,长满了杂草的院落,荒芜的庄园。这都是教训,这些将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核电站被毁坏的机组。”

  当然这样的旅游必须穿防护服,游客必须在严格的指导下参观。

  不过在隔离区外,当年遭受辐射的一些人群仍生活在核事故的阴影中。

  去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导致33万多人被迫离开家园,数千名儿童罹患甲状腺癌,上百万人生活在对自己健康和生活的忧虑之中,其影响持续至今。”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报告则更触目惊心:在受到影响最大的一些国家,事故发生时还是青少年的5000多人现在已被诊断为甲状腺癌;参加清理现场行动的工作人员、被撤离疏散者和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以及乌克兰被污染地区的居民当中可能已有9000人死于恶性肿瘤。

据推算,内陆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危害,还将持续2万年
这不是俺能左右的
法国核电都多少了 也没见法国人要死要活
内陆核电站,还是谨慎点好。这个不比沿海核电站
虽然,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说话,党妈一丁点都不在意
但是,
我还是想说,沿海的核电站,我支持,但是内陆的,我反对。
2015-3-21 10:29 上传


而且法国的核电站有多少是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修的?
只是吹吹风,近期肯定不会重启内陆核电的。
jhjt123 发表于 2015-3-21 10:32
只是吹吹风,近期肯定不会重启内陆核电的。
内陆核电等到聚变成功以后再说吧
即使四代核电堆芯小型化、模块化、可以拆卸了,还得先严格论证

内陆核电出了事故,对长江流域的农业,畜牧业,水源的影响都是致命的
赶快来吧,老百姓都等着盼着在自己家乡建核电站呢!
别糟蹋通山的山山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