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的中国“战鹰”:歼-8M战机出口失败的启示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5:23:59
失意的中国“战鹰”:歼-8M战机出口失败的启示录
2015-03-17 10:39:17  《现代军事》

中国航空工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面进入了经济困难时期,国防经费缩减导致整个航空系统的定货迅速萎缩。航空工业系统为了能够在困难中保持必要的生存能力,在投入较大力量开发民品应急的同时,主要飞机生产厂都根据上级要求先后开始在现有机型上开发出口型。成都和南昌飞机公司适应市场需要,依靠歼-7和强一5打开了出口市场。但沈阳和西安这样生产大型军用飞机的企业在出口型号的开发上存在很大困难,基本同时开始进行的歼-8IIM和FBC-1在市场开发和销售上都不顺利。沈阳飞机公司开发的歼-8IIM是中国航空出口产品中第一种多用途战斗机,也是当时开始进行的各出口机产品中第一个以失败告终的项目。通过探讨研制歼-8IIM从开始到结束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战斗机出口产品开发和销售中的宝贵经验。

项目由来

歼-8II是中国航空工业系统上世纪80年代末期完成定型的第二代战斗机,也是中国航空兵装备的首型机载设备较完善的全天候战斗机。该机型拥有较强的拦截/格斗空战能力和较大改进潜力,在80年代中期首次公开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歼-8II的飞行性能与当时国外装备规模较大的米格-23和F-4“鬼怪”II处于同样的水平。虽然歼-8II在性能水平和战斗力上还无法与第三代战斗机相比,但是对很多国家而言,仍然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机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歼-8II刚刚达到技术成熟并可批量装备的标准时,多个国家空军部队就对该机型表现出了很强的兴趣:伊拉克空军在两伊战争结束前就到沈阳对歼.8II的性能特点进行了解,刚刚在战争中恢复过来的伊朗随后派人到中国考察该机型,巴基斯坦空军也曾派出技术小组到沈阳对该机型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考察和体验歼-8II的这些国家对该型号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提出采购的意向。但是,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系统并没有能力为歼-8II实现整体配套,208型雷达和平显火控系统缺乏下视探测和多用途能力,国内也无法提供保证该机实现全天候拦截所需要的导弹武器。缺乏适用的雷达和导弹使歼-8II无法体现出与其性能相适应的战斗力,国外客户也不可能接受在当时仍然存在明显技术缺陷的机型。沈阳飞机公司根据航空总公司提出的大力开发出口市场的要求,针对国外潜在用户对歼-8II提出了总体性能要求,联合国内多家企业自行投资组成了出口型研制联合体。通过从俄罗斯引进适合歼-8II使用的雷达和导弹武器,解决了国内相关产品的空白。在引进核心成品的基础上改进发展的出口型战斗机,最终被命名为歼-8IIM。

歼8-IlM研制联合体的组成是以沈阳飞机公司为主机制造和系统总成单位,参与机载设备开发的也都是原本为该机同类设备配套的厂、所。各企业在总体项目的框架内,各自投入技术力量和设备并共同承担风险。歼.8IIM开始研制时,国内开发的机载雷达和导弹武器才刚刚起步,为中国空军设计的歼-8II改进型的成品也难以被歼-8IIM利用。在国内雷达和武器系统还无法满足为歼-8IIM配套的情况下,只能利用引进成品实现该机在全天候条件下的迎头超视距攻击。歼-8IIM改装项目的核心目标就是配装先进的雷达和导弹武器,其完善战斗力的技术措施采用的是按缺陷直接替换方法,引进俄罗斯“甲虫”8lI雷达和PGL-40-2K型15千瓦交流供电系统,以配合发射R-27(具备扩展发射R-77空空导弹的能力)中距空空导弹。歼-8IIM采用的俄制雷达和导弹武器满足了全天候迎头攻击的装备要求,并且在使用先进导弹武器的情况下具备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能力,在超视距空战能力上达到国外三代中期改进型战斗机的水平,达到了用户对全天候战斗机的要求。

发展思路和技术特点

沈阳飞机公司在开发歼-8IIM时提供的歼-8II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好平台,因为该型号开发完成时在飞行性能上已经开始落后。而且这种机型的体积、重量和成本都缺乏足够的改进潜力。沈阳飞机公司开发歼-8IIM时虽然有较为明确的用户需求,但是对该项目技术和出口前景的论证显然不够充分。歼.8IIM项目在设计思想上采用了比较直接的技术措施,但是因为开发单位之前并没有接触到先进航电系统的综合问题,国内之前的战斗机电子设备引进项目也大都采用整体替代的方式,研制单位对机载航电构成中不同国家成品的综合和协调难度估计不足。歼-8IIM项目开发前在估算研制时间和试验项目的安排上不尽合理,很多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技术准备和论证中没有得到重视,项目准备阶段的遗留问题在后续工作中又产生了很多计划外的困难。此外,俄罗斯方面在成品改装和技术交底上的拖延又加剧了项目实施的困难,种种不利因素最终使得歼-8IIM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歼-8IIM的设计思想是依靠引进雷达和导弹武器来实现全天候迎头拦射的要求,机体和动力则利用已经装备的歼-8I}平台以降低成本。歼-8IIM的这种设计思想在机体设计上应该说是比较合适且经济的,当时的歼.8II已经可以采用前缘缝翼、复合材料结构、大推力发动机和电传飞控系统,应用这些先进技术确实可以明显提高歼-8IIM的格斗和飞行性能。但是,在采用这么多新技术后必然会明显提高飞机机体的成本,很容易因为成本增加导致的经济压力而失去潜在用户。况且歼-8II的机体即使用新技术改进后,也难以与真正的三代机相匹敌。歼-8IIM在机体设计上只是应用了更改量最小的增推型发动机,气动与结构设计和材料应用仍然继续采用歼-8II的设计标准。国内在歼8-IIM之后发展的多个歼-8II现代化改进型同样没有对机体进行大的改进,可见当时该机的设计思想至少从成本角度是合适的选择。

歼-8IIM改装俄罗斯雷达和电源系统后,在结构重量上出现了一定的增加。为了使改进后的歼-8lIM仍然保持与歼-8II基本相当的飞行性能,该机采用了推力提高到7000公斤的WP-13AⅢ型加力式涡喷发动机,该发动机在1996年的珠海航展上改称WP-13B型。歼-8IlM在正常起飞重量下获得的整机推重比达到0.94的高标准,在全加力半油空战重量标准时有超过1的整机推重比。歼-81IM的水平和垂直机动性能已经达到二代战斗机后期改型中较高的标准,在中、高空超音速飞行性能上能够接近或达到部分三代战斗机的标准。该机的中高度亚、跨音速机动空战性能虽然低于第三代战斗机,但在采用先进火控系统和具备离轴能力的格斗空空导弹后,仍然具备与其对抗的实力。歼-8IIM在相比当时国内装备的歼-8II,其最明显的进步就是能够使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具备了在昼夜全天候条件下迎头拦截高、低空目标的能力。歼-8IIM对空作战完善程度上已经达到国外同时代战斗机的标准,即使不考虑该机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后对全天候作战发挥的作用,仅雷达火控和武器系统的改进相对歼-7M的近距空战能力就可以提高6~7倍,飞机本身售价则可控制在1000万美元以内。性能指标与战斗力评价歼.8IIM在设计标准上属于具备多用途作战能力的全天候超音速战斗机,拥有新型外挂管理系统和2吨的最大外挂载荷,机载武器挂载方案可以满足同时挂载对空和对地武器的要求。歼.8IIM在机载固定武器和外挂布局上与中国空军装备的歼培lI基本相当,固定武器采用l门带弹200发的双管23毫米机炮,全机7个外挂点上可以挂载中、近程空空导弹和火箭、炸弹与战术导弹,机载火控设备还能够支持使用俄罗斯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综合战斗力比当时中国航空兵装备的歼-8II有明显提高。

歼-8IIM采用了由俄罗斯和中国航电系统组合构成的综合火控系统,这套系统主要由雷达、显示、导航和识别系统组成,具体分系统的构成为:“甲虫”8II脉冲多普勒雷达;平显火控计算机;多功能显示器;563BG惯性/GPS导航分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武器发射控制和外挂管理系统;敌我识别系统。

歼8-IIM改装的核心是采用俄罗斯“甲虫”8II全波形脉冲多普勒雷达。引进的X波段多功能火控雷达与国产平显火控系统进行综合,保证该机实现项目要求的对空和对地作战功能。“甲虫”8II雷达是俄罗斯米格-29M使用的“甲虫”雷达的改装(非改进)型,采用较先进的平板缝阵天线和频率捷变抗干扰技术,具备根据任务要求实现14种功能的技术条件。“甲虫”8II的雷达天线上还寄生有敌我识别装置询问机天线,可以自动向雷达搜索的目标发送识别信号。

歼-8IIM装备的火控系统可以保证全天候在飞行包线范围内进行多目标探测,对单目标识别、跟踪并进行迎头攻击,具备多种格斗方式并具备扩展实现多目标攻击的技术基础。机载火控系统具备对地/海面目标进行识别和武器引导的能力,还能够实现自主导航/辅助导航和综合控制/显示和系统管理功能,综合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上世纪90年代初期较先进的标准。歼-8IIM在雷达航电和综合火控系统的技术标准上已经达到第三代战斗机的标准,飞机航电系统性能接近第三代战斗机中期改进型的水平标准,在综合技术水平上优于米格-29基本型并接近“幻影”2000C。

歼-8IIM全机7个外挂点中的6个机翼挂点都可以挂载空空导弹,在担负空中优势任务时具备较好的载荷条件和较大的作战半径,根据高(11公里)、中(5公里)、低(0.5公里)典型作战飞行高度组合成不同的作战剖面,根据外挂载荷不同可以获得与作战任务各自对应的作战半径。歼-8IIM在外挂1个1400升、2个800升副油箱和2枚PL-9格斗空空导弹时,在11公里高度采用高,高.高任务剖面的作战半径可以达到800公里;外挂1个1400升、2个800升副油箱和2枚R-27P空空导弹,以高度5公里中空出航、在1公里低空作战后以11公里高空返航的中一低,高作战半径为600公里;外挂1个1400升、2个800升副油箱和2枚PL-9格斗空空导弹,采用高·低一高剖面的作战半径为700公里;外挂1枚Kh-31空面导弹、2个800升副油箱和2枚PL-5C空空导弹,采用低-低·高剖面的作战半径为450公里。歼-8IIM在以上作战任务中都拥有在战场空域进行5分钟作战的预备油量。歼-8IIM执行低空攻击任务时,外挂8枚250-3航弹和2个800升副油箱,采用低一低-低剖面的作战半径为300公里,飞机在到达作战空域处有可供3分钟飞行的预备油量,以便进行目标搜索和投弹。

歼-8IIM采用了与歼-8II构成相似和性能相当的国产组合电子对抗系统,由全向雷达告警装置、主动干扰机和干扰弹投放器组成。雷达告警装置可以对机载和地面搜索、引导雷达的信号做出反应,能够在复杂电子战环境下对辐射源信号进行识别、分选,可以自动显示雷达的类型、工作方式、威胁等级并控制干扰弹投放。主动电子对抗系统可以对载机后半球厘米波单脉冲和脉冲多普勒雷达进行有源干扰,干扰方式有瞄频干扰、阻塞干扰、拖速/距干扰和主/被动复合干扰,并且可以通过显示数据向飞行员提供电子对抗系统的工作状态和干扰效果,保证该机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电子战环境下具备较好的战场生存能力。

歼-8IIM拥有由平显和多功能下显/雷达显示器组成的综合显示系统,飞行员在作战过程中可以通过显示器获得导航、飞行和武器瞄准/投放数据。改进的显示装置明显降低了飞行员在作战中的操作负担,在用户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扩展头盔瞄准装置以加强格斗弹的离轴功能。歼-8IIM在改善平、下显示装置的同时,还实现了双杆操纵(HOTAS),飞行员通过驾驶杆和油门上的开关就能够控制武器选择和机载武器的发射与投放。歼-8IIM仪表显示装置除了应用平显和多功能显示器之外,还采用了小型组合式仪表和适合全天候使用的红光照明,改进后的座舱在人机界面、操作简便性、舒适性上都优于歼-8II原型。

歼-8IIM的机体结构设计和应用材料与国内自用的歼-8ll并没有明显区别,机动载荷范围仍然为标准型的+7~一3g,主要结构可以保证3000飞行小时飞行寿命和首翻期1200小时的设计要求,在采用较新的材料和工艺后,载荷范围与结构寿命还有继续提高的空间。歼-8llM在维护性上比之前的国产战斗机有较明显的改进,机载电子设备具备自检功能并可以将故障分系统隔离。歼-8IIM机体的全机开口率超过20%,前机身开口率为30%以上,大部分口盖都采用了方便维护的快卸接口,地勤人员通过机身上的开口就可以对飞机绝大部分设备和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歼-8l|M全机的电缆、导管、索线和其他活动件都有防错设置,机载电源、空调和气、液系统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标准接头/口,可以利用中国和国外大部分地面维护设备进行油、气、电的补充。

项目的成功与收获

歼-8IIM综合俄罗斯和中国航空电子设备的成功,促进了国内航空技术的发展。通过该项目的推进过程培养出技术和经验都比较出色的设计人员,建立起具备综合俄罗斯和中国航电系统的设计和试验体系,为国产作战飞机应用俄罗斯引进装备或引进飞机应用国产设备提供了经验。其中,部分经过歼-8JIM项目检验的技术已经在之后的多个型号中得到应用。歼-8IIM虽然采用的飞机平台本身的性能指标和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但是选装的机载航电和火控系统都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机载航电系统中的“甲虫”8II雷达、563惯导(INS/GPS)、外挂总线、双杆操纵和平显等系统,在技术水平和性能指标上比苏-27SK的同类设备更为出色。而且,多功能机载火控系统更为歼-8IIM提供了苏-27SK所无法比拟的多用途能力。

歼-8IIM作为引进技术与自行开发相结合的先进航空武器装备,不但将引进的雷达系统与国内航电设备较好的综合起来,机载火控和外挂管理系统也实现了俄罗斯与中国机载武器混装的要求。歼-8IlM的对空武器可以使用中国的PL-5C、PL-9和俄罗斯的R-73红外空空导弹,拦射空空导弹使用俄罗斯生产的R-27P并能够扩充更先进的R-77,并具备使用国内自行开发的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能力。歼-8IIM对地攻击时可以使用250公斤低阻炸弹、双用途子母弹、减速炸弹、反跑道炸弹和90-1、57-2航空火箭弹,还能够使用激光/电视制导炸弹和Kh-31型超音速空面导弹。

歼-8IIM虽然在设计上要求具备较强的外挂灵活性和较大的外挂载荷,但是其外挂条件相比歼-8II并没有本质上的改进。歼-8II实际上只是在对空作战的同时具备基本的对地载荷外挂条件,因此,歼-8IIM对体积较大的Kh-31导弹的挂载条件并不理想。但是,歼-8IIM在中俄机载武器的综合方面获得的工程发展经验,保证了国内多型仿制或改进研制的设备与国产飞机配套项目的顺利进行。

现代化航空技术装备的技术复杂程度和生产使用成本迅速提高,正是因为现代军事装备越发复杂和昂贵导致采购规模降低,才使大型技术装备完好率和可靠性越来越得到重视。歼-8IlM项目开发中重点加强了结构与设备的可靠性,并具有较好的维护性。在机体设计上不但考虑到对结构、特设和航电设备的检查和维护要求,通过增加飞机表面开口率来提高检修维护的方便性和可达性,还改善了原设计中不利于飞机维护和容易出现安装错误的细节。机载航电系统的成品选择上也突出了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条件,部分关键成品还具备自检和故障隔离的能力,整体维护保障水平和再出动准备时间都要比歼-8II原型有明显改进,该项目所获得的成果大大促进了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

歼-8IIM项目进行过程中检验了利用引进成品和技术改造国产平台的可行性,其在国际合作方面相对于早期的歼7M和失败的“八二工程”,真正在合作中做到了以我为主和掌握项目的决策权。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对航空电子技术的投入也到了收获期,相比中美合作“八二工程”开始时国内在航电综合方面完全依赖对方、并且需要将飞机送到美国进行改装和系统综合的窘境,歼-8|lM在雷达火控系统的合作上能够实现有重点、有目的的选择,基本依靠国内已有的技术条件对引进雷达系统进行综合改进。这是中国航空试验能力和电子设备水平在这一期间得到明显提高的表现,歼-8llM项目则是通过型号产品开发对技术进步进行的实践检验。

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

歼-8IIM在改装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成品虽然大都是比较成熟的货架产品,但是将中国和俄罗斯的电子设备进行综合的难度非常大。事实证明,歼-8IIM项目启动时估算的开发时间过于乐观。歼-8IIM最初计划进度是在2000年前就可以达到交付用户的标准,但仅“甲虫”雷达在解决装机前故障与装机后的协调问题上就拖延了近两年的时间,而装机后的系统综合和试验过程也消耗了远比计划多的时间。歼-8IIM的试飞进展到最初计划交付时间时,还有相当多的试验项目没有进行。显然,项目开发时间的拖延对产品出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启动阶段有明确采购意向的用户逐渐对其丧失信心和耐心,原本计划被歼-8IIM所取代的机型在2000年前后大都开始进行延寿和改装。而此时,歼-8IIM项目甚至连一个完整的试飞报告都无法提供。

歼-8IIM的飞行性能和改进潜力相比三代机存在明显差距也是个关键问题。相比同时期国际战斗机市场上销售的类似机型,歼-8IIM在体积规格上与米格-29基本相当,在雷达航电性能指标和机载武器的作战能力上也处于类似的标准。但是,歼-8IIM在平台本身性能和技术先进性上与米格-29差距明显,而且这个存在于战斗机技术标准上的代差靠局部改进根本无法弥补。歼-8IIM如果采用修正气动和结构、继续增加发动机推力、增加前缘缝翼、采用数字电传和实现静不安定,确实能够在飞行性能和应用技术水平上达到接近米格-29的标准。但是,应用了这些先进技术后的歼-8IIM仍然无法与米格-29的后续改进型相抗衡,而且大量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必将使其成本增加到堪称恐怖的程度。用二代机的机体满足三代机性能要求,这本身就是高投入和低效率的难题,对于定位在中等性能和低成本的歼-8IIM来说,无疑是画蛇添足。

歼-8IIM属于能够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全天候多用途战斗机,但是中国战斗机的传统出口市场上很少有需要这种规格的机型的用户。而且国外大量推出的二代战斗机改进项目也在挤占这个市场,“幻影”Ⅲ和F-4“鬼怪”ll改进型的综合战斗力完全可达到甚至超过歼-8IIM的标准。虽然歼-8IIM的性能和战斗力远超过歼-7M/P,却要增加高2-3倍的成本投入。采购歼-8lIM后还不得不建立中国和俄罗斯两套后勤系统进行保障,成本上的问题对于经济承受力不够强的国家来说比较难以接受。

引进俄罗斯“甲虫”雷达的目的是利用俄罗斯成熟的雷达技术,在国内类似雷达系统完成前使歼-8IIM具备满足需要的作战能力。可是俄罗斯的航空产品刚刚在海湾战争中被打得一败涂地,正处于被西方同类装备全面压制下的低潮期,用户对其认同感和信心远低于项目开始时的预期。俄罗斯出口的米格-29在局部战争中没有取得任何有价值的战果,一边倒的对抗结果使该机在世界范围内基本失去了用户的信任。而歼-8ilM恰恰采用的就是战绩恶劣的R-27P导弹和米格-29M的火控雷达,这个问题必然在潜在用户进行产品选择时产生消极的影响。歼-8IIM平台设计变化不大就是为了保持飞机成本上的可控性要求,但引进的俄罗斯雷达对导弹的市场影响远没有技术上那么成功。

出口失败的原因

伊拉克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筹备歼-8llM项目(最初计划名称为歼-8lJB)时瞄准的一个重要用户。以该国为市场目标,是因为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的空军消耗很大,而且其既装备中国生产的歼-7,也有苏联生产的米格-21/29。当时国内没有考虑到中东形势会有爆发海湾战争那么大的变化,在歼-8IIM开发时仅仅考虑到了伊拉克空军重建时可能需要的装备规模。海湾战争后的禁运和封锁使伊拉克的武器采购渠道基本被切断,歼-8IlM在中东的潜在用户只剩下同样存在装备引进困难的伊朗。

伊朗空军装备的美式战斗机在两伊战争期间消耗较大,西方对该国的军事封锁也使其余下战机的维护条件变得很差。如果歼-8IIM在90年代初期能够满足要求,则伊朗空军很可能会下决心采购该机。然而,在伊朗对战斗机需求比较迫切的时候,歼-8I|M的技术却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该机难以打入伊朗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源于伊朗空军的装备使用习惯。长期使用美式战斗机的伊朗空军缺乏对中国战斗机的认同和信任,鉴于两伊战争中伊拉克歼7的使用效果和伊朗少量采购歼7的使用经验,其对中国战斗机实际性能指标和使用维护条件并不满意。考虑到伊拉克空军装备的苏联战斗机在海湾战争中堪称拙劣的表现,同样要面对美国战斗机的伊朗空军很难信任歼-8IIM这个俄式战斗系统的“二传手”。

巴基斯坦是除中东国家外,另一个在歼-8IIM开发时表示有采购意向并相对比较可靠的潜在用户。该机定型后,巴基斯坦空军曾经派人进行试飞并有较高评价,但也同时指出了该机在雷达火控和武器系统上的问题。歼-8IIM在开发时确实考虑了满足巴基斯坦空军需要的技术问题,但当时中国已不可能从美国和欧洲引进较为先进的航空技术和装备,因此在改进中只好选择装备引进途径较顺畅的俄罗斯。这个选择使巴基斯坦在采购歼-8IIM的问题上顾虑重重。巴基斯坦空军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并不是不需要歼-8IIM这种战斗机,问题是其在装备上已经习惯于采用欧洲和美国的产品。而歼-8IIM采用的雷达和导弹,恰恰是巴基斯坦空军不熟悉的俄式产品。巴基斯坦空军如果装备歼-8IIM,就必须为俄式雷达和武器建立新的维护系统。独立于巴基斯坦现有装备体系的歼-8IIM需要高昂的后勤维护,维持其战斗力所进行的投资要远大于采购的费用,而资金本身就不够充裕的巴基斯坦空军难以接受这样大的投入。巴基斯坦空军也可以在采购歼-8IIM后为其选择欧洲的雷达和武器,但其技术调整所需要的资金和时间远不是为歼-7P换个雷达可比。因此,歼-8IIM按照巴基斯坦空军要求再完善的可能很小。巴基斯坦利用欧洲的雷达和导弹改装“幻影”III的费用要远比采购全新的歼8IIM便宜,而前者在战斗力上与后者并没有多大的差距。另外,巴基斯坦与中国联合研制的FC-1在性价比上更适合巴方的实际需要。只要巴基斯坦空军不准备为歼8lIM改变原有的装备技术方向,该机就很难对巴方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中国战斗机传统出口市场上的其他国家,大都是经济实力不高的发展中国家,相对于战斗力有限但具备结构简单和低价优势的歼-7M系列,在经济上几乎很难承受要增加三倍成本(含备件和武器投资)的歼-8IIM,而且其机载设备比较复杂导致的维护问题对这些国家也是个难题。许多采购中国战斗机的国家在周边大都不存在高强度战争威胁的环境,其装备的战斗机主要用于巡逻和反暴乱。这种类型的作战任务实际上并不需要类似歼-8IIM这样的复杂装备。歼-8II是按照中国航空兵装备构成中的高端装备标准开发的型号,其在使用上并不适合低强度作战环境的成本要求。因此,绝大多数有意愿采购中国战斗机的国家并不需要歼-8IIM。

项目综合评价

歼-8IIM是中国航空工业多家单位联合国外相关雷达航电企业,按照国际市场要求发展的出口型战斗机。这个项目无论获得再多的技术收益,都无法改变其基本目标。市场销售情况是考验出口高技术装各项目成功与否的直接标志。虽然歼-8IIM项目一直在国内外各大航展上进行广泛的宣传,但是该机完全没有打开出口市场就证明了这个型号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失败。

歼-8IIM项目开发时的市场前景和产品技术条件对出口都非常不利,也可以说其进入的是其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市场。中国出口战斗机的传统市场需要以低成本的优势来争取销售空间,而歼-8IIM与替代早期歼-6大规模出口市场的歼一7不同。作为具备完善雷达电子设备的全天候多用途战斗机,该机在销售上进入的是中国战斗机出口从来没有涉及到的领域。歼-8IIM的整机生产成本在采用类似航电和作战系统的同类机型中较有优势,如果竞争对手是新生产的米格-23-98或F-4“鬼怪”2000这样的型号,其凭借综合成本上的优势还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歼-8IIM在技术上达到交付状态时,同类的二代机已经基本退出市场,国际上也只有价格低廉的歼一7还在维持新机生产。

歼-8IIM作为中国自行开发的第二代战斗机,其出现本来就晚于国外同类机型--在国外客户迫切需要这个型号时,国内无法完成整机装备配套的要求;等到设计出满足用户需要的出口型时,不但出口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甚至还不得不与性能更好的国外第三代战斗机正面竞争。而且该机在生产和使用成本上的大幅度提高,严重削弱了其综合效费比。

歼-8IIM计划取代的是国外大量面临退役的“幻影”III、F-104、F-5E和米格-21。按照估算,这个市场上大约有2000架第二代战斗机需要替换,只要能够占领其中50架的市场,就足以保证赢利。歼-8IIM在预定销售市场的规划上实际只针对不多的几个国家,但该机还处于设计阶段时这个市场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最后,歼-8IIM必须面对的是以米格-29和F-16为代表的三代机的市场竞争,技术、成本上的差距和决策、实施上的因素影响了该机的出口前景,至少从市场开发的角度来看其开发时就已经错过了恰当的时机。歼-8IIM既无法在市场上获得歼7那种简单轻巧的低成本,性能上又在中型高性能战斗机市场上难以和三代机抗衡,这种既无口碑又无用户认可的项目在市场推广上的难度可想而知。

国外航空企业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先后提出了多个二代机改进项目,其中只有几个在现役机型上进行改进完善的项目得到采用,至于更改程度较大或需要全新生产大部件的项目,则无一成功。需要全新生产的歼-8IIM并不具备二代战机改进的低成本优势,其1000万美元的计划销售价格(1996年价格)甚至比当时的二手米格-29还贵,导致其在国际战斗机出口市场上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歼-8IIM符合全状态标准的样机在1996年年底才初步配套完整,项目联合体在1997-2002年期间多次对外推销该型号。但是因为歼-8IIM本身技术、成本和产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项目进行中各种问题导致试飞试验过程拖延导致的延误,利用该机实现多用途战斗机对外销售的渠道始终没有打开。随着国内航空装备投入的增加和FC-I等新一代机型的开发,歼-8IIM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实现销售出口的市场空间,该机项目获得的技术与使用成果也只能逐步用于国内相关产品的改进。

歼-8IIM所采用的机载航电和武器系统,在整体构成上已经达到国外同时期三代机中期改进型的标准,这也是该机力图打进国际高性能战斗机市场的唯一保障。但是,以歼-8II的技术标准和飞行性能条件对比同时期的战斗机技术,可以说歼8IIM在平台条件上完全无法满足2000年后高技术战争的需要。中国空、海军目前已装备与歼-8IIM技术水平类似的歼-8II新改型,这些采用先进航电和武器的改型在对抗演习中也获得了与第三代机抗衡的条件,甚至一度在对抗中让国内装备的早期型第三代战斗机非常难堪。但是受到基础平台设计的限制,整个歼-8II系列都缺乏继续发展的潜力。

中国在2000年后继续维持改进和生产歼-8II,并不是因为其性能有多出色,而是为了在第三代机大规模服役前获得能够满足作战需要的装备:利用歼-8II这个较好的机体和比较先进的航电系统构成的平台,填补具备超视距能力的全天候战斗机数量不足的战斗力缺陷,在国内生产的第三代战斟机装备形成规模前保持整体战斗力稳定过渡。中国航空兵在考虑歼-8II系列装备时采用的就是过渡的观念,国外用户同样不可能在2000年之后再接受歼-8IIM这种机型。

歼-8IIM的基础是航空系统根据军品定货困难提出的面向出口政策,研制单位虽然希望该机能够在出口市场上有所作为,但这个机型的基础技术标准确实不适合出口需要。事实上,研制单位在开发前就清醒地认识到了歼-8lIM在出口上的困难。研制歼-8IlM的开发集团在项目开始时就考虑到出口市场的巨大风险,从该机技术实现途径就可以发现研制单位对其信心并不高:机体设计和制造工作基本是直接利用歼-8II的原始设计,国内成品配套单位提供的也都使用批生产型歼-8II上的设备,引进俄罗斯雷达系统需要的外汇则由航空进出口部门提供。歼-8IIM原型机在生产上的投入并不比批生产的歼-8lI高多少,引进的雷达样机也更多的用来进行分系统的综合验证。

歼8IIM科研联合体在飞机销售工作上同样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英原型机除了为国内航展助兴,参加了两次珠海航展并进行飞行表演外,并没有争取在国外航展或军品展览上露面的宣传机会,反倒是将大量的飞行试验内容集中在完善系统和配合国内技术的开发项目上。研制单位在项目全面完成前进行的对外销售目标没有取得成果后,歼-8IIM的推销就开始采取类似“守株待兔”式的消极态度,技术力量的主体也基本集中到满足国内航空兵装备的型号开发任务上。歼-8IIM出口型战斗机项目虽然进行到2000年时还没有最终完成,但这个型号的技术状态已经由出口转为对国内项目的配套试验,科研方向的转变代表着该机在2000年前后已基本无出口可能。

歼-8IIM的航电火控综合是当时国内接触到的最复杂的航电试验工作。相比早期歼-7M引进配套成品组合和“八二工程”的整体移植,歼-8IIM航电改装调试、试验的工作量和技术难度都非常大。歼-8IIM虽然看起来只是为国产飞机换装了俄罗斯的雷达和武器,但是这个期间需要完成的工作却远比自行开发复杂。试验中不但需要克服中国和俄罗斯在航空电子设备标准、接口和数据传输上的差别,而且还需要将完全独立的火控雷达与国内航电进行有效综合。歼-8IIM航电综合过程中需要克服系统整体配套所遇到的问题,大量基础试验项目和软件的工作量非常庞杂、烦琐。对俄罗斯雷达和武器的综合试验工作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根据俄罗斯提供“甲虫”雷达的时间与常规技术开发进度估算,至少到2002年时歼-8IIM仍然没有达到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的标准。歼8IIM项目进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确实有益于国内航空技术装备的开发,也有效促进了航空兵现役装备和武器的标准化与通用化。但是,这些在技术上的收益对歼-8IIM本身的销售已经毫无意义。

综合技术、成本和销售等各方面因素评价歼-8IIM这个项目的成败得失,可以认为该机在设计上和系统综合水平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将俄罗斯航电、武器与国产飞机的航电、武器综合,为中国航空兵现役装备的技术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沈飞公司利用生产1架机体的投资就增加了1架自留的技术验证机。研制过程中还充分验证了将俄罗斯雷达武器与国内设备综合的能力,开发和扩展了歼8II系列的外挂载荷范围,很多引进和仿制的俄式制导武器都可以满足后续改型的使用要求,走出了一条利用现有装备和基础提高整体战斗力的成功道路。中国航空工业企业利用歼-8IIM项目所获得的经验与技术收益,在后续的多个型号开发和现役机型的改进上都获益良多,在投资不大的前提下起到了先进技术验证机的重要作用。

歼-8IIM在技术上的成功虽然有力促进了中国航空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但是从该项目最初的目标看,则是彻底的失败。歼-8IIM并没有在预期中的国际战斗机市场上卖出过一架飞机,从经济角度可以确认整个项目并没有实现研制联合体的目标,投入到项目中的人力和设备、资源并没有得到实际的经济补偿,投资开发这一项目的各单位更谈不上获得可见的利益。技术上取得成功的歼-8IIM在市场上的失败并不让人意外,失败的教训证明了市场开发必须切中要点。航空技术产品的开发中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决策上出现问题或项目开发上存在拖延都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前景,缺乏必要的准备和盲目的乐观很容易对整个产品造成影响。

http://military.china.com/history4/62/20150317/19390576.html失意的中国“战鹰”:歼-8M战机出口失败的启示录
2015-03-17 10:39:17  《现代军事》

19390576_2015031710424552455700.jpg (15.69 KB, 下载次数: 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18 13:05 上传


中国航空工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面进入了经济困难时期,国防经费缩减导致整个航空系统的定货迅速萎缩。航空工业系统为了能够在困难中保持必要的生存能力,在投入较大力量开发民品应急的同时,主要飞机生产厂都根据上级要求先后开始在现有机型上开发出口型。成都和南昌飞机公司适应市场需要,依靠歼-7和强一5打开了出口市场。但沈阳和西安这样生产大型军用飞机的企业在出口型号的开发上存在很大困难,基本同时开始进行的歼-8IIM和FBC-1在市场开发和销售上都不顺利。沈阳飞机公司开发的歼-8IIM是中国航空出口产品中第一种多用途战斗机,也是当时开始进行的各出口机产品中第一个以失败告终的项目。通过探讨研制歼-8IIM从开始到结束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战斗机出口产品开发和销售中的宝贵经验。

项目由来

歼-8II是中国航空工业系统上世纪80年代末期完成定型的第二代战斗机,也是中国航空兵装备的首型机载设备较完善的全天候战斗机。该机型拥有较强的拦截/格斗空战能力和较大改进潜力,在80年代中期首次公开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歼-8II的飞行性能与当时国外装备规模较大的米格-23和F-4“鬼怪”II处于同样的水平。虽然歼-8II在性能水平和战斗力上还无法与第三代战斗机相比,但是对很多国家而言,仍然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机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歼-8II刚刚达到技术成熟并可批量装备的标准时,多个国家空军部队就对该机型表现出了很强的兴趣:伊拉克空军在两伊战争结束前就到沈阳对歼.8II的性能特点进行了解,刚刚在战争中恢复过来的伊朗随后派人到中国考察该机型,巴基斯坦空军也曾派出技术小组到沈阳对该机型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考察和体验歼-8II的这些国家对该型号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提出采购的意向。但是,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系统并没有能力为歼-8II实现整体配套,208型雷达和平显火控系统缺乏下视探测和多用途能力,国内也无法提供保证该机实现全天候拦截所需要的导弹武器。缺乏适用的雷达和导弹使歼-8II无法体现出与其性能相适应的战斗力,国外客户也不可能接受在当时仍然存在明显技术缺陷的机型。沈阳飞机公司根据航空总公司提出的大力开发出口市场的要求,针对国外潜在用户对歼-8II提出了总体性能要求,联合国内多家企业自行投资组成了出口型研制联合体。通过从俄罗斯引进适合歼-8II使用的雷达和导弹武器,解决了国内相关产品的空白。在引进核心成品的基础上改进发展的出口型战斗机,最终被命名为歼-8IIM。

歼8-IlM研制联合体的组成是以沈阳飞机公司为主机制造和系统总成单位,参与机载设备开发的也都是原本为该机同类设备配套的厂、所。各企业在总体项目的框架内,各自投入技术力量和设备并共同承担风险。歼.8IIM开始研制时,国内开发的机载雷达和导弹武器才刚刚起步,为中国空军设计的歼-8II改进型的成品也难以被歼-8IIM利用。在国内雷达和武器系统还无法满足为歼-8IIM配套的情况下,只能利用引进成品实现该机在全天候条件下的迎头超视距攻击。歼-8IIM改装项目的核心目标就是配装先进的雷达和导弹武器,其完善战斗力的技术措施采用的是按缺陷直接替换方法,引进俄罗斯“甲虫”8lI雷达和PGL-40-2K型15千瓦交流供电系统,以配合发射R-27(具备扩展发射R-77空空导弹的能力)中距空空导弹。歼-8IIM采用的俄制雷达和导弹武器满足了全天候迎头攻击的装备要求,并且在使用先进导弹武器的情况下具备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能力,在超视距空战能力上达到国外三代中期改进型战斗机的水平,达到了用户对全天候战斗机的要求。

发展思路和技术特点

沈阳飞机公司在开发歼-8IIM时提供的歼-8II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好平台,因为该型号开发完成时在飞行性能上已经开始落后。而且这种机型的体积、重量和成本都缺乏足够的改进潜力。沈阳飞机公司开发歼-8IIM时虽然有较为明确的用户需求,但是对该项目技术和出口前景的论证显然不够充分。歼.8IIM项目在设计思想上采用了比较直接的技术措施,但是因为开发单位之前并没有接触到先进航电系统的综合问题,国内之前的战斗机电子设备引进项目也大都采用整体替代的方式,研制单位对机载航电构成中不同国家成品的综合和协调难度估计不足。歼-8IIM项目开发前在估算研制时间和试验项目的安排上不尽合理,很多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技术准备和论证中没有得到重视,项目准备阶段的遗留问题在后续工作中又产生了很多计划外的困难。此外,俄罗斯方面在成品改装和技术交底上的拖延又加剧了项目实施的困难,种种不利因素最终使得歼-8IIM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歼-8IIM的设计思想是依靠引进雷达和导弹武器来实现全天候迎头拦射的要求,机体和动力则利用已经装备的歼-8I}平台以降低成本。歼-8IIM的这种设计思想在机体设计上应该说是比较合适且经济的,当时的歼.8II已经可以采用前缘缝翼、复合材料结构、大推力发动机和电传飞控系统,应用这些先进技术确实可以明显提高歼-8IIM的格斗和飞行性能。但是,在采用这么多新技术后必然会明显提高飞机机体的成本,很容易因为成本增加导致的经济压力而失去潜在用户。况且歼-8II的机体即使用新技术改进后,也难以与真正的三代机相匹敌。歼-8IIM在机体设计上只是应用了更改量最小的增推型发动机,气动与结构设计和材料应用仍然继续采用歼-8II的设计标准。国内在歼8-IIM之后发展的多个歼-8II现代化改进型同样没有对机体进行大的改进,可见当时该机的设计思想至少从成本角度是合适的选择。

歼-8IIM改装俄罗斯雷达和电源系统后,在结构重量上出现了一定的增加。为了使改进后的歼-8lIM仍然保持与歼-8II基本相当的飞行性能,该机采用了推力提高到7000公斤的WP-13AⅢ型加力式涡喷发动机,该发动机在1996年的珠海航展上改称WP-13B型。歼-8IlM在正常起飞重量下获得的整机推重比达到0.94的高标准,在全加力半油空战重量标准时有超过1的整机推重比。歼-81IM的水平和垂直机动性能已经达到二代战斗机后期改型中较高的标准,在中、高空超音速飞行性能上能够接近或达到部分三代战斗机的标准。该机的中高度亚、跨音速机动空战性能虽然低于第三代战斗机,但在采用先进火控系统和具备离轴能力的格斗空空导弹后,仍然具备与其对抗的实力。歼-8IIM在相比当时国内装备的歼-8II,其最明显的进步就是能够使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具备了在昼夜全天候条件下迎头拦截高、低空目标的能力。歼-8IIM对空作战完善程度上已经达到国外同时代战斗机的标准,即使不考虑该机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后对全天候作战发挥的作用,仅雷达火控和武器系统的改进相对歼-7M的近距空战能力就可以提高6~7倍,飞机本身售价则可控制在1000万美元以内。性能指标与战斗力评价歼.8IIM在设计标准上属于具备多用途作战能力的全天候超音速战斗机,拥有新型外挂管理系统和2吨的最大外挂载荷,机载武器挂载方案可以满足同时挂载对空和对地武器的要求。歼.8IIM在机载固定武器和外挂布局上与中国空军装备的歼培lI基本相当,固定武器采用l门带弹200发的双管23毫米机炮,全机7个外挂点上可以挂载中、近程空空导弹和火箭、炸弹与战术导弹,机载火控设备还能够支持使用俄罗斯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综合战斗力比当时中国航空兵装备的歼-8II有明显提高。

歼-8IIM采用了由俄罗斯和中国航电系统组合构成的综合火控系统,这套系统主要由雷达、显示、导航和识别系统组成,具体分系统的构成为:“甲虫”8II脉冲多普勒雷达;平显火控计算机;多功能显示器;563BG惯性/GPS导航分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武器发射控制和外挂管理系统;敌我识别系统。

歼8-IIM改装的核心是采用俄罗斯“甲虫”8II全波形脉冲多普勒雷达。引进的X波段多功能火控雷达与国产平显火控系统进行综合,保证该机实现项目要求的对空和对地作战功能。“甲虫”8II雷达是俄罗斯米格-29M使用的“甲虫”雷达的改装(非改进)型,采用较先进的平板缝阵天线和频率捷变抗干扰技术,具备根据任务要求实现14种功能的技术条件。“甲虫”8II的雷达天线上还寄生有敌我识别装置询问机天线,可以自动向雷达搜索的目标发送识别信号。

歼-8IIM装备的火控系统可以保证全天候在飞行包线范围内进行多目标探测,对单目标识别、跟踪并进行迎头攻击,具备多种格斗方式并具备扩展实现多目标攻击的技术基础。机载火控系统具备对地/海面目标进行识别和武器引导的能力,还能够实现自主导航/辅助导航和综合控制/显示和系统管理功能,综合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上世纪90年代初期较先进的标准。歼-8IIM在雷达航电和综合火控系统的技术标准上已经达到第三代战斗机的标准,飞机航电系统性能接近第三代战斗机中期改进型的水平标准,在综合技术水平上优于米格-29基本型并接近“幻影”2000C。

歼-8IIM全机7个外挂点中的6个机翼挂点都可以挂载空空导弹,在担负空中优势任务时具备较好的载荷条件和较大的作战半径,根据高(11公里)、中(5公里)、低(0.5公里)典型作战飞行高度组合成不同的作战剖面,根据外挂载荷不同可以获得与作战任务各自对应的作战半径。歼-8IIM在外挂1个1400升、2个800升副油箱和2枚PL-9格斗空空导弹时,在11公里高度采用高,高.高任务剖面的作战半径可以达到800公里;外挂1个1400升、2个800升副油箱和2枚R-27P空空导弹,以高度5公里中空出航、在1公里低空作战后以11公里高空返航的中一低,高作战半径为600公里;外挂1个1400升、2个800升副油箱和2枚PL-9格斗空空导弹,采用高·低一高剖面的作战半径为700公里;外挂1枚Kh-31空面导弹、2个800升副油箱和2枚PL-5C空空导弹,采用低-低·高剖面的作战半径为450公里。歼-8IIM在以上作战任务中都拥有在战场空域进行5分钟作战的预备油量。歼-8IIM执行低空攻击任务时,外挂8枚250-3航弹和2个800升副油箱,采用低一低-低剖面的作战半径为300公里,飞机在到达作战空域处有可供3分钟飞行的预备油量,以便进行目标搜索和投弹。

歼-8IIM采用了与歼-8II构成相似和性能相当的国产组合电子对抗系统,由全向雷达告警装置、主动干扰机和干扰弹投放器组成。雷达告警装置可以对机载和地面搜索、引导雷达的信号做出反应,能够在复杂电子战环境下对辐射源信号进行识别、分选,可以自动显示雷达的类型、工作方式、威胁等级并控制干扰弹投放。主动电子对抗系统可以对载机后半球厘米波单脉冲和脉冲多普勒雷达进行有源干扰,干扰方式有瞄频干扰、阻塞干扰、拖速/距干扰和主/被动复合干扰,并且可以通过显示数据向飞行员提供电子对抗系统的工作状态和干扰效果,保证该机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电子战环境下具备较好的战场生存能力。

歼-8IIM拥有由平显和多功能下显/雷达显示器组成的综合显示系统,飞行员在作战过程中可以通过显示器获得导航、飞行和武器瞄准/投放数据。改进的显示装置明显降低了飞行员在作战中的操作负担,在用户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扩展头盔瞄准装置以加强格斗弹的离轴功能。歼-8IIM在改善平、下显示装置的同时,还实现了双杆操纵(HOTAS),飞行员通过驾驶杆和油门上的开关就能够控制武器选择和机载武器的发射与投放。歼-8IIM仪表显示装置除了应用平显和多功能显示器之外,还采用了小型组合式仪表和适合全天候使用的红光照明,改进后的座舱在人机界面、操作简便性、舒适性上都优于歼-8II原型。

歼-8IIM的机体结构设计和应用材料与国内自用的歼-8ll并没有明显区别,机动载荷范围仍然为标准型的+7~一3g,主要结构可以保证3000飞行小时飞行寿命和首翻期1200小时的设计要求,在采用较新的材料和工艺后,载荷范围与结构寿命还有继续提高的空间。歼-8llM在维护性上比之前的国产战斗机有较明显的改进,机载电子设备具备自检功能并可以将故障分系统隔离。歼-8IIM机体的全机开口率超过20%,前机身开口率为30%以上,大部分口盖都采用了方便维护的快卸接口,地勤人员通过机身上的开口就可以对飞机绝大部分设备和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歼-8l|M全机的电缆、导管、索线和其他活动件都有防错设置,机载电源、空调和气、液系统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标准接头/口,可以利用中国和国外大部分地面维护设备进行油、气、电的补充。

项目的成功与收获

歼-8IIM综合俄罗斯和中国航空电子设备的成功,促进了国内航空技术的发展。通过该项目的推进过程培养出技术和经验都比较出色的设计人员,建立起具备综合俄罗斯和中国航电系统的设计和试验体系,为国产作战飞机应用俄罗斯引进装备或引进飞机应用国产设备提供了经验。其中,部分经过歼-8JIM项目检验的技术已经在之后的多个型号中得到应用。歼-8IIM虽然采用的飞机平台本身的性能指标和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但是选装的机载航电和火控系统都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机载航电系统中的“甲虫”8II雷达、563惯导(INS/GPS)、外挂总线、双杆操纵和平显等系统,在技术水平和性能指标上比苏-27SK的同类设备更为出色。而且,多功能机载火控系统更为歼-8IIM提供了苏-27SK所无法比拟的多用途能力。

歼-8IIM作为引进技术与自行开发相结合的先进航空武器装备,不但将引进的雷达系统与国内航电设备较好的综合起来,机载火控和外挂管理系统也实现了俄罗斯与中国机载武器混装的要求。歼-8IlM的对空武器可以使用中国的PL-5C、PL-9和俄罗斯的R-73红外空空导弹,拦射空空导弹使用俄罗斯生产的R-27P并能够扩充更先进的R-77,并具备使用国内自行开发的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能力。歼-8IIM对地攻击时可以使用250公斤低阻炸弹、双用途子母弹、减速炸弹、反跑道炸弹和90-1、57-2航空火箭弹,还能够使用激光/电视制导炸弹和Kh-31型超音速空面导弹。

歼-8IIM虽然在设计上要求具备较强的外挂灵活性和较大的外挂载荷,但是其外挂条件相比歼-8II并没有本质上的改进。歼-8II实际上只是在对空作战的同时具备基本的对地载荷外挂条件,因此,歼-8IIM对体积较大的Kh-31导弹的挂载条件并不理想。但是,歼-8IIM在中俄机载武器的综合方面获得的工程发展经验,保证了国内多型仿制或改进研制的设备与国产飞机配套项目的顺利进行。

现代化航空技术装备的技术复杂程度和生产使用成本迅速提高,正是因为现代军事装备越发复杂和昂贵导致采购规模降低,才使大型技术装备完好率和可靠性越来越得到重视。歼-8IlM项目开发中重点加强了结构与设备的可靠性,并具有较好的维护性。在机体设计上不但考虑到对结构、特设和航电设备的检查和维护要求,通过增加飞机表面开口率来提高检修维护的方便性和可达性,还改善了原设计中不利于飞机维护和容易出现安装错误的细节。机载航电系统的成品选择上也突出了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条件,部分关键成品还具备自检和故障隔离的能力,整体维护保障水平和再出动准备时间都要比歼-8II原型有明显改进,该项目所获得的成果大大促进了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

歼-8IIM项目进行过程中检验了利用引进成品和技术改造国产平台的可行性,其在国际合作方面相对于早期的歼7M和失败的“八二工程”,真正在合作中做到了以我为主和掌握项目的决策权。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对航空电子技术的投入也到了收获期,相比中美合作“八二工程”开始时国内在航电综合方面完全依赖对方、并且需要将飞机送到美国进行改装和系统综合的窘境,歼-8|lM在雷达火控系统的合作上能够实现有重点、有目的的选择,基本依靠国内已有的技术条件对引进雷达系统进行综合改进。这是中国航空试验能力和电子设备水平在这一期间得到明显提高的表现,歼-8llM项目则是通过型号产品开发对技术进步进行的实践检验。

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

歼-8IIM在改装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成品虽然大都是比较成熟的货架产品,但是将中国和俄罗斯的电子设备进行综合的难度非常大。事实证明,歼-8IIM项目启动时估算的开发时间过于乐观。歼-8IIM最初计划进度是在2000年前就可以达到交付用户的标准,但仅“甲虫”雷达在解决装机前故障与装机后的协调问题上就拖延了近两年的时间,而装机后的系统综合和试验过程也消耗了远比计划多的时间。歼-8IIM的试飞进展到最初计划交付时间时,还有相当多的试验项目没有进行。显然,项目开发时间的拖延对产品出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启动阶段有明确采购意向的用户逐渐对其丧失信心和耐心,原本计划被歼-8IIM所取代的机型在2000年前后大都开始进行延寿和改装。而此时,歼-8IIM项目甚至连一个完整的试飞报告都无法提供。

歼-8IIM的飞行性能和改进潜力相比三代机存在明显差距也是个关键问题。相比同时期国际战斗机市场上销售的类似机型,歼-8IIM在体积规格上与米格-29基本相当,在雷达航电性能指标和机载武器的作战能力上也处于类似的标准。但是,歼-8IIM在平台本身性能和技术先进性上与米格-29差距明显,而且这个存在于战斗机技术标准上的代差靠局部改进根本无法弥补。歼-8IIM如果采用修正气动和结构、继续增加发动机推力、增加前缘缝翼、采用数字电传和实现静不安定,确实能够在飞行性能和应用技术水平上达到接近米格-29的标准。但是,应用了这些先进技术后的歼-8IIM仍然无法与米格-29的后续改进型相抗衡,而且大量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必将使其成本增加到堪称恐怖的程度。用二代机的机体满足三代机性能要求,这本身就是高投入和低效率的难题,对于定位在中等性能和低成本的歼-8IIM来说,无疑是画蛇添足。

歼-8IIM属于能够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全天候多用途战斗机,但是中国战斗机的传统出口市场上很少有需要这种规格的机型的用户。而且国外大量推出的二代战斗机改进项目也在挤占这个市场,“幻影”Ⅲ和F-4“鬼怪”ll改进型的综合战斗力完全可达到甚至超过歼-8IIM的标准。虽然歼-8IIM的性能和战斗力远超过歼-7M/P,却要增加高2-3倍的成本投入。采购歼-8lIM后还不得不建立中国和俄罗斯两套后勤系统进行保障,成本上的问题对于经济承受力不够强的国家来说比较难以接受。

引进俄罗斯“甲虫”雷达的目的是利用俄罗斯成熟的雷达技术,在国内类似雷达系统完成前使歼-8IIM具备满足需要的作战能力。可是俄罗斯的航空产品刚刚在海湾战争中被打得一败涂地,正处于被西方同类装备全面压制下的低潮期,用户对其认同感和信心远低于项目开始时的预期。俄罗斯出口的米格-29在局部战争中没有取得任何有价值的战果,一边倒的对抗结果使该机在世界范围内基本失去了用户的信任。而歼-8ilM恰恰采用的就是战绩恶劣的R-27P导弹和米格-29M的火控雷达,这个问题必然在潜在用户进行产品选择时产生消极的影响。歼-8IIM平台设计变化不大就是为了保持飞机成本上的可控性要求,但引进的俄罗斯雷达对导弹的市场影响远没有技术上那么成功。

出口失败的原因

伊拉克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筹备歼-8llM项目(最初计划名称为歼-8lJB)时瞄准的一个重要用户。以该国为市场目标,是因为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的空军消耗很大,而且其既装备中国生产的歼-7,也有苏联生产的米格-21/29。当时国内没有考虑到中东形势会有爆发海湾战争那么大的变化,在歼-8IIM开发时仅仅考虑到了伊拉克空军重建时可能需要的装备规模。海湾战争后的禁运和封锁使伊拉克的武器采购渠道基本被切断,歼-8IlM在中东的潜在用户只剩下同样存在装备引进困难的伊朗。

伊朗空军装备的美式战斗机在两伊战争期间消耗较大,西方对该国的军事封锁也使其余下战机的维护条件变得很差。如果歼-8IIM在90年代初期能够满足要求,则伊朗空军很可能会下决心采购该机。然而,在伊朗对战斗机需求比较迫切的时候,歼-8I|M的技术却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该机难以打入伊朗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源于伊朗空军的装备使用习惯。长期使用美式战斗机的伊朗空军缺乏对中国战斗机的认同和信任,鉴于两伊战争中伊拉克歼7的使用效果和伊朗少量采购歼7的使用经验,其对中国战斗机实际性能指标和使用维护条件并不满意。考虑到伊拉克空军装备的苏联战斗机在海湾战争中堪称拙劣的表现,同样要面对美国战斗机的伊朗空军很难信任歼-8IIM这个俄式战斗系统的“二传手”。

巴基斯坦是除中东国家外,另一个在歼-8IIM开发时表示有采购意向并相对比较可靠的潜在用户。该机定型后,巴基斯坦空军曾经派人进行试飞并有较高评价,但也同时指出了该机在雷达火控和武器系统上的问题。歼-8IIM在开发时确实考虑了满足巴基斯坦空军需要的技术问题,但当时中国已不可能从美国和欧洲引进较为先进的航空技术和装备,因此在改进中只好选择装备引进途径较顺畅的俄罗斯。这个选择使巴基斯坦在采购歼-8IIM的问题上顾虑重重。巴基斯坦空军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并不是不需要歼-8IIM这种战斗机,问题是其在装备上已经习惯于采用欧洲和美国的产品。而歼-8IIM采用的雷达和导弹,恰恰是巴基斯坦空军不熟悉的俄式产品。巴基斯坦空军如果装备歼-8IIM,就必须为俄式雷达和武器建立新的维护系统。独立于巴基斯坦现有装备体系的歼-8IIM需要高昂的后勤维护,维持其战斗力所进行的投资要远大于采购的费用,而资金本身就不够充裕的巴基斯坦空军难以接受这样大的投入。巴基斯坦空军也可以在采购歼-8IIM后为其选择欧洲的雷达和武器,但其技术调整所需要的资金和时间远不是为歼-7P换个雷达可比。因此,歼-8IIM按照巴基斯坦空军要求再完善的可能很小。巴基斯坦利用欧洲的雷达和导弹改装“幻影”III的费用要远比采购全新的歼8IIM便宜,而前者在战斗力上与后者并没有多大的差距。另外,巴基斯坦与中国联合研制的FC-1在性价比上更适合巴方的实际需要。只要巴基斯坦空军不准备为歼8lIM改变原有的装备技术方向,该机就很难对巴方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中国战斗机传统出口市场上的其他国家,大都是经济实力不高的发展中国家,相对于战斗力有限但具备结构简单和低价优势的歼-7M系列,在经济上几乎很难承受要增加三倍成本(含备件和武器投资)的歼-8IIM,而且其机载设备比较复杂导致的维护问题对这些国家也是个难题。许多采购中国战斗机的国家在周边大都不存在高强度战争威胁的环境,其装备的战斗机主要用于巡逻和反暴乱。这种类型的作战任务实际上并不需要类似歼-8IIM这样的复杂装备。歼-8II是按照中国航空兵装备构成中的高端装备标准开发的型号,其在使用上并不适合低强度作战环境的成本要求。因此,绝大多数有意愿采购中国战斗机的国家并不需要歼-8IIM。

项目综合评价

歼-8IIM是中国航空工业多家单位联合国外相关雷达航电企业,按照国际市场要求发展的出口型战斗机。这个项目无论获得再多的技术收益,都无法改变其基本目标。市场销售情况是考验出口高技术装各项目成功与否的直接标志。虽然歼-8IIM项目一直在国内外各大航展上进行广泛的宣传,但是该机完全没有打开出口市场就证明了这个型号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失败。

歼-8IIM项目开发时的市场前景和产品技术条件对出口都非常不利,也可以说其进入的是其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市场。中国出口战斗机的传统市场需要以低成本的优势来争取销售空间,而歼-8IIM与替代早期歼-6大规模出口市场的歼一7不同。作为具备完善雷达电子设备的全天候多用途战斗机,该机在销售上进入的是中国战斗机出口从来没有涉及到的领域。歼-8IIM的整机生产成本在采用类似航电和作战系统的同类机型中较有优势,如果竞争对手是新生产的米格-23-98或F-4“鬼怪”2000这样的型号,其凭借综合成本上的优势还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歼-8IIM在技术上达到交付状态时,同类的二代机已经基本退出市场,国际上也只有价格低廉的歼一7还在维持新机生产。

歼-8IIM作为中国自行开发的第二代战斗机,其出现本来就晚于国外同类机型--在国外客户迫切需要这个型号时,国内无法完成整机装备配套的要求;等到设计出满足用户需要的出口型时,不但出口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甚至还不得不与性能更好的国外第三代战斗机正面竞争。而且该机在生产和使用成本上的大幅度提高,严重削弱了其综合效费比。

歼-8IIM计划取代的是国外大量面临退役的“幻影”III、F-104、F-5E和米格-21。按照估算,这个市场上大约有2000架第二代战斗机需要替换,只要能够占领其中50架的市场,就足以保证赢利。歼-8IIM在预定销售市场的规划上实际只针对不多的几个国家,但该机还处于设计阶段时这个市场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最后,歼-8IIM必须面对的是以米格-29和F-16为代表的三代机的市场竞争,技术、成本上的差距和决策、实施上的因素影响了该机的出口前景,至少从市场开发的角度来看其开发时就已经错过了恰当的时机。歼-8IIM既无法在市场上获得歼7那种简单轻巧的低成本,性能上又在中型高性能战斗机市场上难以和三代机抗衡,这种既无口碑又无用户认可的项目在市场推广上的难度可想而知。

国外航空企业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先后提出了多个二代机改进项目,其中只有几个在现役机型上进行改进完善的项目得到采用,至于更改程度较大或需要全新生产大部件的项目,则无一成功。需要全新生产的歼-8IIM并不具备二代战机改进的低成本优势,其1000万美元的计划销售价格(1996年价格)甚至比当时的二手米格-29还贵,导致其在国际战斗机出口市场上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歼-8IIM符合全状态标准的样机在1996年年底才初步配套完整,项目联合体在1997-2002年期间多次对外推销该型号。但是因为歼-8IIM本身技术、成本和产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项目进行中各种问题导致试飞试验过程拖延导致的延误,利用该机实现多用途战斗机对外销售的渠道始终没有打开。随着国内航空装备投入的增加和FC-I等新一代机型的开发,歼-8IIM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实现销售出口的市场空间,该机项目获得的技术与使用成果也只能逐步用于国内相关产品的改进。

歼-8IIM所采用的机载航电和武器系统,在整体构成上已经达到国外同时期三代机中期改进型的标准,这也是该机力图打进国际高性能战斗机市场的唯一保障。但是,以歼-8II的技术标准和飞行性能条件对比同时期的战斗机技术,可以说歼8IIM在平台条件上完全无法满足2000年后高技术战争的需要。中国空、海军目前已装备与歼-8IIM技术水平类似的歼-8II新改型,这些采用先进航电和武器的改型在对抗演习中也获得了与第三代机抗衡的条件,甚至一度在对抗中让国内装备的早期型第三代战斗机非常难堪。但是受到基础平台设计的限制,整个歼-8II系列都缺乏继续发展的潜力。

中国在2000年后继续维持改进和生产歼-8II,并不是因为其性能有多出色,而是为了在第三代机大规模服役前获得能够满足作战需要的装备:利用歼-8II这个较好的机体和比较先进的航电系统构成的平台,填补具备超视距能力的全天候战斗机数量不足的战斗力缺陷,在国内生产的第三代战斟机装备形成规模前保持整体战斗力稳定过渡。中国航空兵在考虑歼-8II系列装备时采用的就是过渡的观念,国外用户同样不可能在2000年之后再接受歼-8IIM这种机型。

歼-8IIM的基础是航空系统根据军品定货困难提出的面向出口政策,研制单位虽然希望该机能够在出口市场上有所作为,但这个机型的基础技术标准确实不适合出口需要。事实上,研制单位在开发前就清醒地认识到了歼-8lIM在出口上的困难。研制歼-8IlM的开发集团在项目开始时就考虑到出口市场的巨大风险,从该机技术实现途径就可以发现研制单位对其信心并不高:机体设计和制造工作基本是直接利用歼-8II的原始设计,国内成品配套单位提供的也都使用批生产型歼-8II上的设备,引进俄罗斯雷达系统需要的外汇则由航空进出口部门提供。歼-8IIM原型机在生产上的投入并不比批生产的歼-8lI高多少,引进的雷达样机也更多的用来进行分系统的综合验证。

歼8IIM科研联合体在飞机销售工作上同样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英原型机除了为国内航展助兴,参加了两次珠海航展并进行飞行表演外,并没有争取在国外航展或军品展览上露面的宣传机会,反倒是将大量的飞行试验内容集中在完善系统和配合国内技术的开发项目上。研制单位在项目全面完成前进行的对外销售目标没有取得成果后,歼-8IIM的推销就开始采取类似“守株待兔”式的消极态度,技术力量的主体也基本集中到满足国内航空兵装备的型号开发任务上。歼-8IIM出口型战斗机项目虽然进行到2000年时还没有最终完成,但这个型号的技术状态已经由出口转为对国内项目的配套试验,科研方向的转变代表着该机在2000年前后已基本无出口可能。

歼-8IIM的航电火控综合是当时国内接触到的最复杂的航电试验工作。相比早期歼-7M引进配套成品组合和“八二工程”的整体移植,歼-8IIM航电改装调试、试验的工作量和技术难度都非常大。歼-8IIM虽然看起来只是为国产飞机换装了俄罗斯的雷达和武器,但是这个期间需要完成的工作却远比自行开发复杂。试验中不但需要克服中国和俄罗斯在航空电子设备标准、接口和数据传输上的差别,而且还需要将完全独立的火控雷达与国内航电进行有效综合。歼-8IIM航电综合过程中需要克服系统整体配套所遇到的问题,大量基础试验项目和软件的工作量非常庞杂、烦琐。对俄罗斯雷达和武器的综合试验工作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根据俄罗斯提供“甲虫”雷达的时间与常规技术开发进度估算,至少到2002年时歼-8IIM仍然没有达到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的标准。歼8IIM项目进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确实有益于国内航空技术装备的开发,也有效促进了航空兵现役装备和武器的标准化与通用化。但是,这些在技术上的收益对歼-8IIM本身的销售已经毫无意义。

综合技术、成本和销售等各方面因素评价歼-8IIM这个项目的成败得失,可以认为该机在设计上和系统综合水平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将俄罗斯航电、武器与国产飞机的航电、武器综合,为中国航空兵现役装备的技术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沈飞公司利用生产1架机体的投资就增加了1架自留的技术验证机。研制过程中还充分验证了将俄罗斯雷达武器与国内设备综合的能力,开发和扩展了歼8II系列的外挂载荷范围,很多引进和仿制的俄式制导武器都可以满足后续改型的使用要求,走出了一条利用现有装备和基础提高整体战斗力的成功道路。中国航空工业企业利用歼-8IIM项目所获得的经验与技术收益,在后续的多个型号开发和现役机型的改进上都获益良多,在投资不大的前提下起到了先进技术验证机的重要作用。

歼-8IIM在技术上的成功虽然有力促进了中国航空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但是从该项目最初的目标看,则是彻底的失败。歼-8IIM并没有在预期中的国际战斗机市场上卖出过一架飞机,从经济角度可以确认整个项目并没有实现研制联合体的目标,投入到项目中的人力和设备、资源并没有得到实际的经济补偿,投资开发这一项目的各单位更谈不上获得可见的利益。技术上取得成功的歼-8IIM在市场上的失败并不让人意外,失败的教训证明了市场开发必须切中要点。航空技术产品的开发中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决策上出现问题或项目开发上存在拖延都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前景,缺乏必要的准备和盲目的乐观很容易对整个产品造成影响。

http://military.china.com/history4/62/20150317/19390576.html
90年代,1000多万美元!
这也太唬人了,我们进口su27好像也才2000多万刀一架吧!!!
路过成都 发表于 2015-3-18 13:37
90年代,1000多万美元!
这也太唬人了,我们进口su27好像也才2000多万刀一架吧!!!
别吃惊,80年代用美国的航电改装歼8II,每架改装费要1000万美元。
马季:您的作品出口国家都不批准啊!赵炎:为什么呀?马季:怕丢人哦!赵炎:嗨!
美国和平珍珠计划改进美式雷达一套也要1000多万 ,不过咱们一瞪眼朝鲜也得买8IIM吧
装个MIG-29的雷达,但是飞机本身的可靠性,可维修性,人机工程,WP-13发动机的性能......唉!!!!!
感觉又是离子鱼写的吧。
超过米格29并接近幻影2000c。我擦,那么歼11b还真的直逼苏35呢,哈哈哈哈!
风卷云 发表于 2015-3-18 15:13
美国和平珍珠计划改进美式雷达一套也要1000多万 ,不过咱们一瞪眼朝鲜也得买8IIM吧
朝鲜哪儿理你啊,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你看着办吧,不给我钱、粮食、石油,我就要搞核武器啦,大家同归于尽。
求不黑八爷,8爷的载弹量是4.5吨,谢谢
看了头晕

车轱辘话一大堆

我就对歼八的悲催作战半径有印象而已
风卷云 发表于 2015-3-18 15:13
美国和平珍珠计划改进美式雷达一套也要1000多万 ,不过咱们一瞪眼朝鲜也得买8IIM吧
朝鲜说我倒是想买啊,关键是没钱!
以J8的性能还有价格来说,卖出去那才奇怪呢!
aotclotr 发表于 2015-3-18 16:43
感觉又是离子鱼写的吧。
感觉也是,废话一大堆,可读性很差,看几行就根本不想看下去,写的那些内容,他自以为是内幕,他自己觉得写得很得意,别人却根本不感兴趣。

骗稿费的混蛋之作,82M失败无非2个因素:外部大坏境冷战结束和伊拉克被打残,内部功力太差提供不了产品
这个能卖出去才是奇怪了,高不成低不就的。
bluemax 发表于 2015-3-18 22:11
骗稿费的混蛋之作,82M失败无非2个因素:外部大坏境冷战结束和伊拉克被打残,内部功力太差提供不了产品
苏27卖给中国是有前提的,不得部署黄河以北,黄河以北防空怎么办,只有歼8。
kanhai1978 发表于 2015-3-18 22:41
苏27卖给中国是有前提的,不得部署黄河以北,黄河以北防空怎么办,只有歼8。
那现在空1师的11B不是让老毛子很郁闷?
wenxf 发表于 2015-3-18 23:02
那现在空1师的11B不是让老毛子很郁闷?
此一时彼一时
8爷及其改型,定位就是截击机,类似于前苏联之苏15,国土防空专用,对付的目标主要是敌方高空入侵的轰炸机和侦察机,拿来玩格斗和对地攻击有点勉为其难了。
八爷的市场定位 不对八爷是截击机  不适合客户需求 再加上市场环境 卖不出去也不是意外
只能说明别人都不傻。


结构设计太烂了,甚至二架同型机同一型零部件都不能通用!超过21米长的机身太笨了,用米格19/21/23的不同部位拼了一架飞机出来!

结构设计太烂了,甚至二架同型机同一型零部件都不能通用!超过21米长的机身太笨了,用米格19/21/23的不同部位拼了一架飞机出来!
bluemax 发表于 2015-3-18 22:11
骗稿费的混蛋之作,82M失败无非2个因素:外部大坏境冷战结束和伊拉克被打残,内部功力太差提供不了产品
还有一个原因是,据说这个项目就是钓鱼工程,钓老毛子的技术的
很多喊着J82M分分钟干翻F22的现在都不吱声了
文中说的是J8IIM当时不能装国内的雷达和航电出口,因此才去用毛子的雷达航电,某些人不知道怎么解读的
想象一下,TB现在会拿J20的雷达航电装备出口机型不?
有些年头的老文,又被翻来黑一遍
简单说就是六个字高不成低不就。
结构设计太烂了,甚至二架同型机同一型零部件都不能通用!超过21米长的机身太笨了,用米格19/21/23的不同部 ...
求典故的链接
60年代的歼-8是希望;
70年代的歼-8是奋斗;
80年代的歼-8是鸡筋;
90年代的歼-8是心痛;
00年代的歼-8是笑话;
10年代的歼-8是它在笑话我们------谁还敢笑话吴法宪?



“和平典范”计划中格鲁门对八爷的结构研究!前机身用米格23,中机身用米格21,后机身用米格19!腹鳍也是用的23的造型!
叶红鱼 发表于 2015-3-20 08:31
求典故的链接


“和平典范”计划中格鲁门对八爷的结构研究!前机身用米格23,中机身用米格21,后机身用米格19!腹鳍也是用的23的造型!
路过成都 发表于 2015-3-18 13:37
90年代,1000多万美元!
这也太唬人了,我们进口su27好像也才2000多万刀一架吧!!!
90年代Su-27价格接近4000W刀了吧?Su-27从来就不是粗制滥造的便宜货
jli-2010-1 发表于 2015-3-18 14:16
别吃惊,80年代用美国的航电改装歼8II,每架改装费要1000万美元。
1992财年,F15C要接近5000W刀,F16C接近2000W刀
oldcaticu44 发表于 2015-3-18 16:41
装个MIG-29的雷达,但是飞机本身的可靠性,可维修性,人机工程,WP-13发动机的性能......唉!!!!!{:167 ...
雷达在90年代初还算可以,用的是MIG-29M的雷达,比大批装备在MIG-29上面的还好不少
琉西泰尼亚 发表于 2015-3-20 09:22
1992财年,F15C要接近5000W刀,F16C接近2000W刀
那是美国人自己的采购价格。
最致命的就一点   项目完成时间太晚   两千年后谁还买八爷
叶红鱼 发表于 2015-3-20 08:31
求典故的链接
米格设计局应该把蔡国庆收归自己宗谱,让其认祖归宗。
aotclotr 发表于 2015-3-18 16:43
感觉又是离子鱼写的吧。
因该是,看着胃不舒服。
august010148 发表于 2015-3-19 12:04
有些年头的老文,又被翻来黑一遍
好像是四五年前的老文了,现代兵器上刊载过。
相关主机所还是没有出口经验,没有形成市场的概念,也就是不知道,也不愿花心思去仔细了解客户的需求,还是做国内项目的思路,把能搞到的技术设备统统塞进去机体,管你用的到不用到,90年代初一个二代机要1000万美元,怎么可能卖得出去?有钱的去买三代机,没钱的要你诸如“高空高速截击”“多用途精确打击能力”“多目标攻击能力”干什么?人家就要一个简单好用的歼击机。这不是为客户量身定制战斗机,而是为战斗机量身定制客户。。。

为什么歼7出口能成功,很简单,摸清了市场,抓住一干穷逼国家没钱买三代,但又不甘心用原始米格21的心理,把现有毛系航电换成西式航电,成本性能双赢一下子打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