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源和需要之间的平衡是建设军事能力的关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20:21:07
”没有那一只军队宣称自己的需要完全得到了满足“。保罗·肯尼迪在总结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军备竞赛后得出了这一结论。国家的权势取决于它的相对财富和军事实力,如果他正好陷入到一个群雄环视的地缘环境下,如同战国时代的韩国、魏国,那么它的发展就会比较困难。因为它可能会面对多线作战的困境。因此,麦金德地缘政治理论认为,核心区域周边国家的向心突击是政治发展的主流。英国受惠于此,在统一英伦三岛之后获得了一个比较稳固的基地,而欧陆却陷入了持久的分裂和斗争之中,于是给了英国以机会。战国时代的秦国也受惠于边缘地带的优势,在“辟地千里、遂霸西戎”之后,又南下以平暴乱为由占据了巴蜀之地。于是形成了雄踞黄河-长江流域上游的地理优势,可以顺流而下攻打山东六国,而山东六国却必须弥合彼此芥蒂,才能西征秦国。因此,一个国家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范围,然后选定恰当的发展战略,在这个大战略之下,指导军事能力的建设。

战略的关键是立“法”、取“势”、用“术”,也是法家的思想核心。中国的改革形成了一个新的制度体系,这个体系的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十年为一个周期,不断的更新自己的头面。这种快速成长导致其他国家对中国缺乏一个适应和过渡的程序,所以英国人看到中国的船坞登陆舰时,才会表现得那么惊讶。对于我们自己来讲,这只是过去数千年间不断发生的治乱循环再度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轨道上来,“郑和”的船队再度出现在大洋之上罢了。但是,这个世界与以往的世界是如此不同,因为亚欧大陆之外,美洲大陆上崛起了一个美国,而且在东欧平原上崛起了一个俄国。这两个国家早在托克维尔时代,也就是我国的乾隆年间,就被视为未来“超级”大国的候选。直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到美苏是真正的“幕后”大国,而英法不过是费尽心力地维护摇摇欲坠的旧秩序罢了。直到1943年,真正的两极世界拉开了帷幕,而朝鲜战争后,冷战不期而至。

中国恢复自己的地位是在1950年代,通过朝鲜战争和工业化建设,已经开始成为平衡世界格局的重要砝码,无论是美苏,都无法忽视中国的价值。但是,作为独立力量的中国,直到1990年代以后确实开始重构自己的经济体系,并且高速度的维持平衡发展,这种力量最终爆发出来。2002年,中国做出了“把握战略机遇期”的决策,这个决策与80年代”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同等重要。因为从这时开始,军队要忍耐的历史时期彻底成为往事,随着第三代装备在03年以后纷纷列装,解放军的实力快速增长。我们可以看到,陆海空军装备的大换装基本就是在02年做出的新战略决策以后的事情——当然研发工作早已展开。陆军的03式步枪、03式远火、04式步战车、05式加榴炮、07式榴弹炮;空军的歼10、歼11、飞豹A;海军的052C、054A、039A,093和094,都是在最近十几年大量投入现役。

国家经济建设是内功,不但要对内立下规矩、制度,对外也要有规矩,讲究体系。这样才能形成富于勃勃生机的”势“。以这种势来推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最终形成了目前”洲际超级大国“的发展状态。也就是说,,如果肯尼迪现在再续写《大国的兴衰》的话,中国的篇章的位置肯定要靠后一些,而不是取代意大利的位置。意大利的位置可以由印度篇章来取代。不过,他在1980年代做出的判断,即中国是个”平衡发展的大国“,依旧没有过时。直到现在中国仍然秉持这一”法度“,可谓是真正持久的战略定力。那么,中国的军事能力建设当然也就是要在需求和资源之间做到平衡。

中国军队建设具备了”超级大国“的框架,但是里面填入的内容还是中等强国的。具体来说,中国若要真正建成一个有限的”超级大国“军事力量来维护”王道“,那么军费投入就要超过2500亿美元,也就是相当于美国的40%~50%,并且调配相应的战略原料、能源,训练补充足够的人才。从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来看,中国已经具备了足够的余量在民用经济外,为军队提供物质保障。但是,受制于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还没有办法一下子实现”大换装“。例如,构建一个未来军队,必须建立强大的太空军事能力,特别是空间站、反导反卫、超高速打击等,这需要国家航天事业的整体发展;空中力量建设需要一个强大的航空工业,这已经被列入了产业升级的路线图规划当中,特别是大飞机建设;海上力量需要大量的核原料与核动力技术,现在这个短板正在被快速提升,而航母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之中。军事建设成为了带动普遍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正在进入快车道。




”没有那一只军队宣称自己的需要完全得到了满足“。保罗·肯尼迪在总结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军备竞赛后得出了这一结论。国家的权势取决于它的相对财富和军事实力,如果他正好陷入到一个群雄环视的地缘环境下,如同战国时代的韩国、魏国,那么它的发展就会比较困难。因为它可能会面对多线作战的困境。因此,麦金德地缘政治理论认为,核心区域周边国家的向心突击是政治发展的主流。英国受惠于此,在统一英伦三岛之后获得了一个比较稳固的基地,而欧陆却陷入了持久的分裂和斗争之中,于是给了英国以机会。战国时代的秦国也受惠于边缘地带的优势,在“辟地千里、遂霸西戎”之后,又南下以平暴乱为由占据了巴蜀之地。于是形成了雄踞黄河-长江流域上游的地理优势,可以顺流而下攻打山东六国,而山东六国却必须弥合彼此芥蒂,才能西征秦国。因此,一个国家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范围,然后选定恰当的发展战略,在这个大战略之下,指导军事能力的建设。

战略的关键是立“法”、取“势”、用“术”,也是法家的思想核心。中国的改革形成了一个新的制度体系,这个体系的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十年为一个周期,不断的更新自己的头面。这种快速成长导致其他国家对中国缺乏一个适应和过渡的程序,所以英国人看到中国的船坞登陆舰时,才会表现得那么惊讶。对于我们自己来讲,这只是过去数千年间不断发生的治乱循环再度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轨道上来,“郑和”的船队再度出现在大洋之上罢了。但是,这个世界与以往的世界是如此不同,因为亚欧大陆之外,美洲大陆上崛起了一个美国,而且在东欧平原上崛起了一个俄国。这两个国家早在托克维尔时代,也就是我国的乾隆年间,就被视为未来“超级”大国的候选。直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到美苏是真正的“幕后”大国,而英法不过是费尽心力地维护摇摇欲坠的旧秩序罢了。直到1943年,真正的两极世界拉开了帷幕,而朝鲜战争后,冷战不期而至。

中国恢复自己的地位是在1950年代,通过朝鲜战争和工业化建设,已经开始成为平衡世界格局的重要砝码,无论是美苏,都无法忽视中国的价值。但是,作为独立力量的中国,直到1990年代以后确实开始重构自己的经济体系,并且高速度的维持平衡发展,这种力量最终爆发出来。2002年,中国做出了“把握战略机遇期”的决策,这个决策与80年代”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同等重要。因为从这时开始,军队要忍耐的历史时期彻底成为往事,随着第三代装备在03年以后纷纷列装,解放军的实力快速增长。我们可以看到,陆海空军装备的大换装基本就是在02年做出的新战略决策以后的事情——当然研发工作早已展开。陆军的03式步枪、03式远火、04式步战车、05式加榴炮、07式榴弹炮;空军的歼10、歼11、飞豹A;海军的052C、054A、039A,093和094,都是在最近十几年大量投入现役。

国家经济建设是内功,不但要对内立下规矩、制度,对外也要有规矩,讲究体系。这样才能形成富于勃勃生机的”势“。以这种势来推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最终形成了目前”洲际超级大国“的发展状态。也就是说,,如果肯尼迪现在再续写《大国的兴衰》的话,中国的篇章的位置肯定要靠后一些,而不是取代意大利的位置。意大利的位置可以由印度篇章来取代。不过,他在1980年代做出的判断,即中国是个”平衡发展的大国“,依旧没有过时。直到现在中国仍然秉持这一”法度“,可谓是真正持久的战略定力。那么,中国的军事能力建设当然也就是要在需求和资源之间做到平衡。

中国军队建设具备了”超级大国“的框架,但是里面填入的内容还是中等强国的。具体来说,中国若要真正建成一个有限的”超级大国“军事力量来维护”王道“,那么军费投入就要超过2500亿美元,也就是相当于美国的40%~50%,并且调配相应的战略原料、能源,训练补充足够的人才。从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来看,中国已经具备了足够的余量在民用经济外,为军队提供物质保障。但是,受制于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还没有办法一下子实现”大换装“。例如,构建一个未来军队,必须建立强大的太空军事能力,特别是空间站、反导反卫、超高速打击等,这需要国家航天事业的整体发展;空中力量建设需要一个强大的航空工业,这已经被列入了产业升级的路线图规划当中,特别是大飞机建设;海上力量需要大量的核原料与核动力技术,现在这个短板正在被快速提升,而航母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之中。军事建设成为了带动普遍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正在进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