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漂”,晚年何处安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47:56
俗话说“故土难舍”,有人老了却又去漂泊

相比较年轻流动人口,“老年漂”绝不是个案现象,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老年漂”,顾名思义就是:老了,还在漂泊。泛指那些人到晚年、离开故土来大城市与子女长期同住的老人。俗话说“故土难舍”。可以肯定,在中国,绝大多数老人都是愿意在自己家乡终老此生的。然而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老年漂”并不是个案现象,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小品《临时工》中,赵本山饰演的老赵就是一个典型的“老年漂”,刚一进城,左邻右舍都不认识,整天闷闷不乐
小品《临时工》中,赵本山饰演的老赵就是一个典型的“老年漂”,刚一进城,左邻右舍都不认识,整天闷闷不乐
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海“老年漂”人口已近16万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1年针对316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人表示身边存在“老年漂”现象,其中63%的人表示“老年漂”常见。受访者中,“80后”占36.8%,“70后”占40%。
“老年漂”形成,客观上是为了辅助照顾子女儿孙

年轻人的漂泊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这些老者,为什么还要离开故土“漂”到一座陌生的城市?
年轻人的漂泊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老年人的漂泊却是为照顾下一代

学者李珊把中国移居老年人按照移居意图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支援子女类型、投靠子女类型、落叶归根类型、追求生活品质类型,其中以支援子女和投靠子女类型为主,约占78%,主要特点有:从农村或者较小城市转移向较大较发达的城市,因其子女在城市安家立业而移居,这样一方面是为了辅助照顾子女儿孙,同时又可以接受子女们的照料。学者刘庆的研究也认为,“老年漂”的首要目的并不是赚钱获得自己经济地位的提高,主要是缓解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为子女料理家务或帮助照顾儿孙。
幼儿园门口接孩子的人群中,他们用浓重的外地口音呼唤孙子的名字;工作日的小区花园里,他们推着婴儿车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流带孩子的心得和各自的家长里短;傍晚时分,他们早早地做好一桌丰盛的菜肴等待忙碌的儿女下班……更有甚者外出工作贴补子女。
虽然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老年漂”的异乡生活却基本相同:洗衣、打扫、带孩子,一成不变
虽然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老年漂”的异乡生活却基本相同:洗衣、打扫、带孩子,一成不变
中国缺乏育儿和托幼的公共服务,亲情召唤下,老一辈只能再次出山

在中国,幼儿社会教育历来被认为是为3-6岁儿童提供的幼儿园教育,没有提供对0-3岁婴幼儿的托儿服务,基本以在家庭中散养为主。年轻的父母虽然通过打拼将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最后都落在了城里。但是,他们的“家业”毕竟还很脆弱,既要为工作竭尽全力,又要为养儿育女耗尽心血,这使他们力所不逮。
保姆照顾婴儿大多缺乏专业能力,且负面新闻颇多,而市场上能让家长放心、有资质接收0-3岁婴幼儿的托儿所也较少,且收费颇高;即使到了3-6岁,孩子的学习时间与父母工作时间不一致,父母难以保证接送孩子的时间。幼儿园、小学大多在下午3、4点钟就放学,而一般父母则要到6、7点钟下班,更不用说超时加班或者节假日加班的情况。
在亲情的召唤之下,老一辈只能再次出山。中国文化强调家庭价值观,“老年漂”其实也是空巢老人和离乡年轻人共同的需要,“所谓‘漂’,是指家庭成员长期分离和没有根的状态,老人来到子女身边,倒正好使家庭团聚在一起”。
他们不仅为家庭作出贡献,还填补了一些公共服务的空缺

从国家层面来看,“老年漂”对社会的贡献更加值得关注。虽然在中国,家务劳动通常不如职业工作一样被重视(即使是涉及养儿育女、繁衍后代这么重要的有关国家前途的大事也一样)。但实际上,正是这些“老年漂”无私奉献,不仅缓解乡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矛盾,更填补本应由政府花极大精力和财力去组织和构建的育幼等公共服务。
如前文所述,中国大陆缺乏育儿和托幼服务。社区育婴指导站从2008年开始在北京建立,且不说两年内建立200个社区育婴指导站的计划早已流产,相对北京2600个社区实在杯水车薪。其他城市更不见踪影。而在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类似的机构早在各个社区开花,为社区内的母婴家庭提供家庭指导、婴幼儿看护、教育、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有全日托、半日托、临时托管等多种形式接收0-3岁的孩子,家长可在白天工作时间内随时将宝宝托管。
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父母面临工作时间和孩子学习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机构和政府也采取办法解决。在美国,随着年轻父母上班时间越來越不规律,托儿所等服务机构适时推出24小时服务——“随时托”;韩国则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班级开设晚托班,孩子在晚托班的吋间根据家长的下班时间设立弹性的接送时间段。
而这些做出无私贡献的老人们却面临种种困境

语言沟通、生活方式、城乡习俗、社会交往等各方面差异会带来种种困惑

不管是主动要求,还是被动接受,“老年漂”从一个熟悉的环境“漂”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老人们一方面享受到儿孙团聚的天伦之乐,另一方面也面临语言沟通、生活方式、城乡习俗、社会交往等各方面差异所带来的种种困惑。
2011年中国青年报针对“老年漂”经常会遇到哪些问题的调查显示,71.5%的人表示“社交圈子窄,会孤独寂寞”;其次是“医保、社保问题”(61.6%);“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容易产生矛盾”排名第三(59.2%)。接下来还有:“来到陌生的城市,会无所适从”(56.9%);“子女条件有限,老人被动分居”(49.7%);“语言不通”(38.4%)等。
与适应新环境等相比,“老年漂”所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还是社会保障

跨省就医报销至今没有大范围突破,“看病难看病贵”是“老年漂”们的心头病
跨省就医报销至今没有大范围突破,“看病难看病贵”是“老年漂”们的心头病
尽管难度不一,但语言沟通、生活方式、城乡习俗、社会交往等问题随着老年人逐渐融入城市生活都可逐渐改善。“老年漂”所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还是社会保障。
规定户籍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同样各种保障制度也就印上了户籍色彩,很多保障制度或福利政策都是只针对当地的户籍人口或就业人口。而老漂族既没有居住地的户籍,又没有自己的职业,被排斥在社会保障政策之外,所享受的只能是户籍所在地的社会保障政策,面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关系无法转移等困难。
以医疗保险为例,各地医保政策各自为政,还必须在指定医院就医才能报销医疗费。如果老人住在子女家,当地的医院不属于指定报销的医院,医疗费用就是自费,检查身体都要自掏腰包。从2009年提“异地就医结算”目标至今,一些城市虽然出台了医保界地安置政策,但办理手续很麻烦,而且异地住院要回原居住地办理申请手续和报销。
而“老年漂”正是就医需求极大的老年人群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老龄化和生命历程司司长John Beard等人完成的调研,60岁以上老年人约承担着全球死亡与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而根据《柳叶刀》的数据,在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02亿,具有慢性疾病老年人多达1亿。
结语
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老年漂”一族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大。要让这些老人“漂”得更幸福,政策的调整和落实是基础工作。

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intouchtoday/n3082.html俗话说“故土难舍”,有人老了却又去漂泊

相比较年轻流动人口,“老年漂”绝不是个案现象,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老年漂”,顾名思义就是:老了,还在漂泊。泛指那些人到晚年、离开故土来大城市与子女长期同住的老人。俗话说“故土难舍”。可以肯定,在中国,绝大多数老人都是愿意在自己家乡终老此生的。然而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老年漂”并不是个案现象,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小品《临时工》中,赵本山饰演的老赵就是一个典型的“老年漂”,刚一进城,左邻右舍都不认识,整天闷闷不乐
小品《临时工》中,赵本山饰演的老赵就是一个典型的“老年漂”,刚一进城,左邻右舍都不认识,整天闷闷不乐
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海“老年漂”人口已近16万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1年针对316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人表示身边存在“老年漂”现象,其中63%的人表示“老年漂”常见。受访者中,“80后”占36.8%,“70后”占40%。
“老年漂”形成,客观上是为了辅助照顾子女儿孙

年轻人的漂泊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这些老者,为什么还要离开故土“漂”到一座陌生的城市?
年轻人的漂泊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老年人的漂泊却是为照顾下一代

学者李珊把中国移居老年人按照移居意图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支援子女类型、投靠子女类型、落叶归根类型、追求生活品质类型,其中以支援子女和投靠子女类型为主,约占78%,主要特点有:从农村或者较小城市转移向较大较发达的城市,因其子女在城市安家立业而移居,这样一方面是为了辅助照顾子女儿孙,同时又可以接受子女们的照料。学者刘庆的研究也认为,“老年漂”的首要目的并不是赚钱获得自己经济地位的提高,主要是缓解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为子女料理家务或帮助照顾儿孙。
幼儿园门口接孩子的人群中,他们用浓重的外地口音呼唤孙子的名字;工作日的小区花园里,他们推着婴儿车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流带孩子的心得和各自的家长里短;傍晚时分,他们早早地做好一桌丰盛的菜肴等待忙碌的儿女下班……更有甚者外出工作贴补子女。
虽然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老年漂”的异乡生活却基本相同:洗衣、打扫、带孩子,一成不变
虽然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老年漂”的异乡生活却基本相同:洗衣、打扫、带孩子,一成不变
中国缺乏育儿和托幼的公共服务,亲情召唤下,老一辈只能再次出山

在中国,幼儿社会教育历来被认为是为3-6岁儿童提供的幼儿园教育,没有提供对0-3岁婴幼儿的托儿服务,基本以在家庭中散养为主。年轻的父母虽然通过打拼将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最后都落在了城里。但是,他们的“家业”毕竟还很脆弱,既要为工作竭尽全力,又要为养儿育女耗尽心血,这使他们力所不逮。
保姆照顾婴儿大多缺乏专业能力,且负面新闻颇多,而市场上能让家长放心、有资质接收0-3岁婴幼儿的托儿所也较少,且收费颇高;即使到了3-6岁,孩子的学习时间与父母工作时间不一致,父母难以保证接送孩子的时间。幼儿园、小学大多在下午3、4点钟就放学,而一般父母则要到6、7点钟下班,更不用说超时加班或者节假日加班的情况。
在亲情的召唤之下,老一辈只能再次出山。中国文化强调家庭价值观,“老年漂”其实也是空巢老人和离乡年轻人共同的需要,“所谓‘漂’,是指家庭成员长期分离和没有根的状态,老人来到子女身边,倒正好使家庭团聚在一起”。
他们不仅为家庭作出贡献,还填补了一些公共服务的空缺

从国家层面来看,“老年漂”对社会的贡献更加值得关注。虽然在中国,家务劳动通常不如职业工作一样被重视(即使是涉及养儿育女、繁衍后代这么重要的有关国家前途的大事也一样)。但实际上,正是这些“老年漂”无私奉献,不仅缓解乡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矛盾,更填补本应由政府花极大精力和财力去组织和构建的育幼等公共服务。
如前文所述,中国大陆缺乏育儿和托幼服务。社区育婴指导站从2008年开始在北京建立,且不说两年内建立200个社区育婴指导站的计划早已流产,相对北京2600个社区实在杯水车薪。其他城市更不见踪影。而在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类似的机构早在各个社区开花,为社区内的母婴家庭提供家庭指导、婴幼儿看护、教育、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有全日托、半日托、临时托管等多种形式接收0-3岁的孩子,家长可在白天工作时间内随时将宝宝托管。
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父母面临工作时间和孩子学习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机构和政府也采取办法解决。在美国,随着年轻父母上班时间越來越不规律,托儿所等服务机构适时推出24小时服务——“随时托”;韩国则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班级开设晚托班,孩子在晚托班的吋间根据家长的下班时间设立弹性的接送时间段。
而这些做出无私贡献的老人们却面临种种困境

语言沟通、生活方式、城乡习俗、社会交往等各方面差异会带来种种困惑

不管是主动要求,还是被动接受,“老年漂”从一个熟悉的环境“漂”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老人们一方面享受到儿孙团聚的天伦之乐,另一方面也面临语言沟通、生活方式、城乡习俗、社会交往等各方面差异所带来的种种困惑。
2011年中国青年报针对“老年漂”经常会遇到哪些问题的调查显示,71.5%的人表示“社交圈子窄,会孤独寂寞”;其次是“医保、社保问题”(61.6%);“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容易产生矛盾”排名第三(59.2%)。接下来还有:“来到陌生的城市,会无所适从”(56.9%);“子女条件有限,老人被动分居”(49.7%);“语言不通”(38.4%)等。
与适应新环境等相比,“老年漂”所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还是社会保障

跨省就医报销至今没有大范围突破,“看病难看病贵”是“老年漂”们的心头病
跨省就医报销至今没有大范围突破,“看病难看病贵”是“老年漂”们的心头病
尽管难度不一,但语言沟通、生活方式、城乡习俗、社会交往等问题随着老年人逐渐融入城市生活都可逐渐改善。“老年漂”所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还是社会保障。
规定户籍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同样各种保障制度也就印上了户籍色彩,很多保障制度或福利政策都是只针对当地的户籍人口或就业人口。而老漂族既没有居住地的户籍,又没有自己的职业,被排斥在社会保障政策之外,所享受的只能是户籍所在地的社会保障政策,面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关系无法转移等困难。
以医疗保险为例,各地医保政策各自为政,还必须在指定医院就医才能报销医疗费。如果老人住在子女家,当地的医院不属于指定报销的医院,医疗费用就是自费,检查身体都要自掏腰包。从2009年提“异地就医结算”目标至今,一些城市虽然出台了医保界地安置政策,但办理手续很麻烦,而且异地住院要回原居住地办理申请手续和报销。
而“老年漂”正是就医需求极大的老年人群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老龄化和生命历程司司长John Beard等人完成的调研,60岁以上老年人约承担着全球死亡与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而根据《柳叶刀》的数据,在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02亿,具有慢性疾病老年人多达1亿。
结语
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老年漂”一族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大。要让这些老人“漂”得更幸福,政策的调整和落实是基础工作。

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intouchtoday/n3082.html
欧亨利 警察与赞美诗不解释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既已决定漂泊余生,必当心存四海为家之念,舍得舍得,先舍后得。两全其美?那是意外!
其实,很多在外功成名就的人都知道故园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感觉,和喜欢自己的人在一起,天下皆可为家!

为什么我们总感觉不幸福?
那是因为我们总感觉别人比我们幸福!
监狱划归人社部。
最发达最文明国家的理想生活就是儿童受天堂待遇,青年时代享乐人生,中午贡献社会和家庭,老年开房车去流浪!!!
中国传统老年是智慧老人过出世生活,要么当云游僧要么遁世山林!!!
不知道为什么,我看了楼主的帖子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一部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你看看人家日本老人的觉悟 这是国际先进经验啊需要我国是否考虑接轨啊?
kbfmmk 发表于 2015-3-11 17:47
最发达最文明国家的理想生活就是儿童受天堂待遇,青年时代享乐人生,中午贡献社会和家庭,老年开房车去流浪 ...
不知道为什么,我看了层主的帖子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一部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你看看人家日本老人的觉悟 这是国际先进经验啊需要我国是否考虑接轨啊?
哎哟我了个去 发表于 2015-3-11 17:52
不知道为什么,我看了层主的帖子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一部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你看看人家日本老人的觉悟  ...
中国以前也一样
中国西南夷的弃老入山的风俗一直保留到解放前
幸好有毛爷爷他老人家反封建破四旧,类似吃人弃老之类的风俗才消失
kbfmmk 发表于 2015-3-11 18:07
中国以前也一样
中国西南夷的弃老入山的风俗一直保留到解放前
幸好有毛爷爷他老人家反封建破四旧,类似 ...
何止是西南
我怎么发现前面几楼都是只看标题不看内容的?
哎哟我了个去 发表于 2015-3-11 18:11
何止是西南
应该是整个水稻文化区!
水稻种植太辛苦,营养又太低下,怪异风俗很多




中国古代六大怪异风俗 吃母与弃母【导读】:古代中国,尤其是广大的稻作民族地区,有许多听起来荒诞不经却又合乎当时人类思维逻辑的怪异风俗。吃母与弃母、老人自死窑、杀长子祭神、男子坐月子、 兄妹结夫妻、一妻多夫制,便是其中的六大怪俗。 一、吃母与弃母 中国古代农耕是妇女发明的,为求丰收,妇
    古代中国,尤其是广大的稻作民族地区,有许多听起来荒诞不经却又合乎当时人类思维逻辑的怪异风俗。吃母与弃母、老人“自死窑”、杀长子祭神、男子“坐月子”、 兄妹结夫妻、一妻多夫制,便是其中的“六大怪俗”。

    一、吃母与弃母

    中国古代农耕是妇女发明的,为求丰收,妇女们为自己设置诸多禁忌,以免触犯神灵。在母系氏族社会,失去劳动力的老年妇女成为氏族的负担,便流行一种“吃母”风俗,用“模拟巫术”将老人的农事经验转移至子孙身上。然后便“弃母”,将老年妇女送进深山老林,让她们在大自然中自生自灭。


中国古代六大怪异风俗
    二、老人“自死窑”

    在汉水鄂西北段沿江密集成排的“自死窑”遗存,似乎印证着一个传说久远的古代怪异风俗:弃老。在古代,弃老的习俗在不少民族或地区一直存在,大凡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被认为已经无益于社会,应该让其自死,因而会被送往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或土洞中坐以待毙。这些石洞或土洞便称作“老人洞”、老人“自死窑”。

    据当地民间相传,后来因为发生一起突发事件,年轻人毫无办法,最终依靠一位侥幸苟活老人的经验和智慧才摆平。从此,人们才体会到老人是宝,应该让其善终。“自死窑”还可能是悬葬、悬棺的“鼻祖”。前述的“弃母”应该是与这老人“自死窑”怪俗一脉相承的。
http://www.qqts.net/lsys/621.html
重建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