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局长:“长征”路上永无止境——看样子长九预研如火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11:23
《求是》:“长征”路上永无止境
来源: 《求是》        日期:2015/02/26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在2015年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长征”路上永无止境》,全文如下:
    
  2014年12月7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独立完成双百次宇航发射的国家。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巴西总统罗塞夫的贺电中指出:“04星成功发射,恰逢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200次发射,展示了两国科技合作最新成果和水平。”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任务,对维护国家空间安全和利益、增强我国政治影响力、提升国际地位、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征火箭奠定航天发展基石
  
  “航天发展,运载先行”。运载火箭技术决定着一个国家进入空间的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是显著提升国家航天科技整体水平的必要保证,是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维护国家空间权益、形成和保持空间威慑的战略基础,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45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重大跨越,研制形成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4个系列13种型号的运载火箭,先后把载人飞船、月球探测器、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等250余颗国内外航天器成功送入太空。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历时37年,实现第二个100次发射仅用了7年,发射成功率从前100次的93%提升到后100次的98%,发射能力和发射成功率都得到极大提升。
  
  中国运载火箭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一是始终坚持走独立自主、顽强拼搏的自立自强之路,克服西方技术封锁、关键产品禁运、发射服务限制等各种困难,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较短的时间构建了一套专业齐全、功能配套、设备完备的科研生产体系。二是始终坚持走科学管理、精益求精的务实发展之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强化质量至上理念,从预研论证到型号设计、从科研生产到发射试验、从项目管理到体制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航天科技工业发展道路。三是始终坚持走敢为人先、勇于登攀的创新超越之路,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攻克了助推捆绑火箭、低温推进技术等多个国际航天界公认的尖端课题,掌握了多次启动、跷振(POGO)抑制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火箭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创新驱动提升航天技术水平
  
  近年来,美国、俄罗斯等世界航天强国均把发展先进的航天运载技术确立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纷纷制定和出台了多项推动空间技术发展的航天政策和规划。美国重型运载火箭“太空发射系统”已转入详细设计和制造阶段,俄罗斯计划在2030年前研制出重型运载火箭并实现载人登月。我国运载火箭事业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运载火箭型谱需要不断完善,火箭发动机、大直径箭体结构等关键技术基础需要不断夯实,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研制新模式有待逐步建立。
  
  面对中国运载火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航天人将发扬“长征”精神,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国家战略为先导,不断加强航天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以运载火箭技术为例,我们将以航天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种类完整、分档合理、性能卓越的航天运输体系,为深空探测等更大规模的航天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加快推进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产品研制,确保按期完成首飞任务;以“十三五”规划编制为契机,统筹考虑运载火箭新老交替,深化重型运载火箭论证,合理布局固体火箭发展;认真规划未来15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全面掌握天地往返技术,大幅提升我国进出空间、探索空间的能力。
  
  在总体提升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水平方面,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航天发展的“瓶颈”问题,夯实材料基础、电子基础、工艺基础、测试试验基础,增强核心元器件、关键原材料等自主发展能力,突破先进航天动力、新型卫星有效载荷关键技术,加强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研究,抓好航天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重点跨越。
  
  改革开放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未来几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既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步伐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将积极推进航天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航天事业内在发展动力。以国家战略为先导,以军民融合发展为方略,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加快推进航天工业与国家大工业体系的深度融合。加大航天企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吸引社会资源加入航天工业建设,构建“小核心、大协作”的科研生产体系。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以航天重大工程实施作为凝聚人才的重要平台,造就并发现科技领军人才。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推动航天立法,保证我国航天活动在规范、有序、安全、开放的良好环境中健康发展。
  
  我们将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开展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中国的航天事业既立足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基点,也离不开同世界各国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中国政府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80多项航天政府协定,在对地观测、导航定位、深空探测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我们将邀请更多国际同行参与中国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以及深空探测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开放探月工程获取的科学数据,支持中外科学家在日地空间探测、微重力科学与空间生命科学试验等领域的合作研究。积极推动各国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共享,服务全球环境与灾害监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箭指更远征途,未来更需奋进。我们将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200次为“长征”路上的新起点,牢记党和国家的重托,切实增强航天报国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步伐,不断谱写我国航天事业新篇章。
《求是》:“长征”路上永无止境
来源: 《求是》        日期:2015/02/26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在2015年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长征”路上永无止境》,全文如下:
    
  2014年12月7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独立完成双百次宇航发射的国家。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巴西总统罗塞夫的贺电中指出:“04星成功发射,恰逢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200次发射,展示了两国科技合作最新成果和水平。”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任务,对维护国家空间安全和利益、增强我国政治影响力、提升国际地位、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征火箭奠定航天发展基石
  
  “航天发展,运载先行”。运载火箭技术决定着一个国家进入空间的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是显著提升国家航天科技整体水平的必要保证,是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维护国家空间权益、形成和保持空间威慑的战略基础,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45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重大跨越,研制形成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4个系列13种型号的运载火箭,先后把载人飞船、月球探测器、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等250余颗国内外航天器成功送入太空。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历时37年,实现第二个100次发射仅用了7年,发射成功率从前100次的93%提升到后100次的98%,发射能力和发射成功率都得到极大提升。
  
  中国运载火箭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一是始终坚持走独立自主、顽强拼搏的自立自强之路,克服西方技术封锁、关键产品禁运、发射服务限制等各种困难,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较短的时间构建了一套专业齐全、功能配套、设备完备的科研生产体系。二是始终坚持走科学管理、精益求精的务实发展之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强化质量至上理念,从预研论证到型号设计、从科研生产到发射试验、从项目管理到体制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航天科技工业发展道路。三是始终坚持走敢为人先、勇于登攀的创新超越之路,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攻克了助推捆绑火箭、低温推进技术等多个国际航天界公认的尖端课题,掌握了多次启动、跷振(POGO)抑制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火箭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创新驱动提升航天技术水平
  
  近年来,美国、俄罗斯等世界航天强国均把发展先进的航天运载技术确立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纷纷制定和出台了多项推动空间技术发展的航天政策和规划。美国重型运载火箭“太空发射系统”已转入详细设计和制造阶段,俄罗斯计划在2030年前研制出重型运载火箭并实现载人登月。我国运载火箭事业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运载火箭型谱需要不断完善,火箭发动机、大直径箭体结构等关键技术基础需要不断夯实,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研制新模式有待逐步建立。
  
  面对中国运载火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航天人将发扬“长征”精神,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国家战略为先导,不断加强航天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以运载火箭技术为例,我们将以航天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种类完整、分档合理、性能卓越的航天运输体系,为深空探测等更大规模的航天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加快推进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产品研制,确保按期完成首飞任务;以“十三五”规划编制为契机,统筹考虑运载火箭新老交替,深化重型运载火箭论证,合理布局固体火箭发展;认真规划未来15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全面掌握天地往返技术,大幅提升我国进出空间、探索空间的能力。
  
  在总体提升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水平方面,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航天发展的“瓶颈”问题,夯实材料基础、电子基础、工艺基础、测试试验基础,增强核心元器件、关键原材料等自主发展能力,突破先进航天动力、新型卫星有效载荷关键技术,加强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研究,抓好航天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重点跨越。
  
  改革开放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未来几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既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步伐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将积极推进航天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航天事业内在发展动力。以国家战略为先导,以军民融合发展为方略,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加快推进航天工业与国家大工业体系的深度融合。加大航天企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吸引社会资源加入航天工业建设,构建“小核心、大协作”的科研生产体系。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以航天重大工程实施作为凝聚人才的重要平台,造就并发现科技领军人才。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推动航天立法,保证我国航天活动在规范、有序、安全、开放的良好环境中健康发展。
  
  我们将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开展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中国的航天事业既立足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基点,也离不开同世界各国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中国政府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80多项航天政府协定,在对地观测、导航定位、深空探测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我们将邀请更多国际同行参与中国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以及深空探测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开放探月工程获取的科学数据,支持中外科学家在日地空间探测、微重力科学与空间生命科学试验等领域的合作研究。积极推动各国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共享,服务全球环境与灾害监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箭指更远征途,未来更需奋进。我们将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200次为“长征”路上的新起点,牢记党和国家的重托,切实增强航天报国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步伐,不断谱写我国航天事业新篇章。
如题,至少可以说提上国家议事、发展日程。
如题,至少可以说提上国家议事、发展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