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美养生运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4:40:34

第一节:练拳第一步

准确定式对初学者来说,刚开始侧重于套路的熟练,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套路已达到熟练的地步,那么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主要注重于每个动作准确到位,包括手和脚的位置、方向、角度都必须绝对准确。

在动作姿势的正确以及套路熟练的前提下,才能逐渐产生内气,发挥太极拳应有的效应。 每个动作从脚到头,都要一招一式地纠正,同时要细心揣摩,克服急躁情绪,有表及里,认真地去理解和精心默识,不可急于求成。练拳过程中,如果自己身体僵硬,最典型的是开胯和打开膝盖,远比自己想象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图定式,苏州章总,手把手教了三个月,差不多打了 八分像,但还是翘臀,立身不正。但是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所改变,很多时候自学太极拳的拳架和教程会有很大出入。

太极拳初始以外形催内气,只有在外形拳架准确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每个拳架动过都可以单独练习,如同站桩,练拳之前先站三年桩,这就是基本功的练习。



















现分二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对初学太极拳的学员来说,心情过往往于火热,为了追求欲达的目的,心情过于亢奋。因此,大脑神经往往处于兴奋且紧张的状态,意识上难以清净。正因为存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求从练拳开始到拳架结束时,每招每式务必做到思想上的清净,整套拳架看起来象是做意识体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收敛内气,便利于引起鼓荡。

正如《拳谱》所说:“静养灵根,气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脏的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以养。故动作矫健。

初学拳的学员,不容易做到意识上的平静,其根本原因大在于大脑对新的事物、条件等各方面因素不相适应,也就是不习惯,只有我们有毅力地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地练习,那么经过一段时期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习惯了。

2、注意身法,初学的学员不能要求太高,也不能操之过急。初学者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即可;从步法上,能理解虚步、出步、收步,知道方位。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象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在此阶段不宜纠,但必须加于说明。

3、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太极拳动作只有准确了才能产生整体的合劲,才能把对方来的力通过准确的动作把力往脚下传,当力能下传到脚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对方的力可怕了。在求得姿势正确的情况下,通过认真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的练习了。

第二节:练拳第二步

二、身体放松所以第二阶段的练习,应着重放在放松上,为了使骨关节放开,伸筋拔骨,就要有意识地去做一些动作,比如要领里面的上下对开、手掌外撑等都非常重要。这个阶段也可以练习一些发力的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等动作。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即笨力气)。《拳论》讲:“一层深一层,层层妙无穷”。我们已经掌握了第一步的姿势要求,使其达到周身放松。现将第二阶段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纠正方法以及具体要求简述如下:第二阶段主要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以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现象为主,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词含义理解不够,无法朝着“放松”这个目标去努力、去争取;二是腿部的支撑力不足,使身体难以放松。《太极拳论》中说:身体必以端正为本,放松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说套路架式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

所所谓“放松”,就是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下,这样才有利于气的下沉。

初学时由于这些问题没有能够理解或加以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发生上述问题。纠正的办法除了教练不断的给于调整、检验,自己也要用心去悟,认真地去理解立身中正、周身放松的内在含意。同时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坚持练习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腿步力量逐渐增长,身体也会慢慢地放松,从而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下沉,这样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强,诸如横气填胸等问题也就会自然消除。

练拳时需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在胯关节放松的情况下,曲膝、园裆(内撑外包)、肩关节自然下沉。练拳时不但要留意姿势上的调整,还须注意手一定要领起,不可软散无力。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练习,身法上得到调整,姿势基本正确,并随着练习质量的提高,逐渐引动内气,也就是要开始以外形催内气的过程了。这个时期虽然感到有内气活动,但时有时无,如“无源之水,断薪(注:薪即柴也)之烟,渺渺乎而不连”。外形上不能圆满顺随,表现为断劲顶劲,外刚内空,在技击上,则表现为全身有劲,但力不从心,头重脚轻,使用不上,故称“一阴九阳根头棍”。
第一节:练拳第一步

准确定式对初学者来说,刚开始侧重于套路的熟练,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套路已达到熟练的地步,那么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主要注重于每个动作准确到位,包括手和脚的位置、方向、角度都必须绝对准确。

在动作姿势的正确以及套路熟练的前提下,才能逐渐产生内气,发挥太极拳应有的效应。 每个动作从脚到头,都要一招一式地纠正,同时要细心揣摩,克服急躁情绪,有表及里,认真地去理解和精心默识,不可急于求成。练拳过程中,如果自己身体僵硬,最典型的是开胯和打开膝盖,远比自己想象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图定式,苏州章总,手把手教了三个月,差不多打了 八分像,但还是翘臀,立身不正。但是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所改变,很多时候自学太极拳的拳架和教程会有很大出入。

太极拳初始以外形催内气,只有在外形拳架准确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每个拳架动过都可以单独练习,如同站桩,练拳之前先站三年桩,这就是基本功的练习。



















现分二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对初学太极拳的学员来说,心情过往往于火热,为了追求欲达的目的,心情过于亢奋。因此,大脑神经往往处于兴奋且紧张的状态,意识上难以清净。正因为存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求从练拳开始到拳架结束时,每招每式务必做到思想上的清净,整套拳架看起来象是做意识体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收敛内气,便利于引起鼓荡。

正如《拳谱》所说:“静养灵根,气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脏的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以养。故动作矫健。

初学拳的学员,不容易做到意识上的平静,其根本原因大在于大脑对新的事物、条件等各方面因素不相适应,也就是不习惯,只有我们有毅力地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地练习,那么经过一段时期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习惯了。

2、注意身法,初学的学员不能要求太高,也不能操之过急。初学者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即可;从步法上,能理解虚步、出步、收步,知道方位。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象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在此阶段不宜纠,但必须加于说明。

3、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太极拳动作只有准确了才能产生整体的合劲,才能把对方来的力通过准确的动作把力往脚下传,当力能下传到脚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对方的力可怕了。在求得姿势正确的情况下,通过认真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的练习了。

第二节:练拳第二步

二、身体放松所以第二阶段的练习,应着重放在放松上,为了使骨关节放开,伸筋拔骨,就要有意识地去做一些动作,比如要领里面的上下对开、手掌外撑等都非常重要。这个阶段也可以练习一些发力的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等动作。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即笨力气)。《拳论》讲:“一层深一层,层层妙无穷”。我们已经掌握了第一步的姿势要求,使其达到周身放松。现将第二阶段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纠正方法以及具体要求简述如下:第二阶段主要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以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现象为主,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词含义理解不够,无法朝着“放松”这个目标去努力、去争取;二是腿部的支撑力不足,使身体难以放松。《太极拳论》中说:身体必以端正为本,放松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说套路架式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

所所谓“放松”,就是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下,这样才有利于气的下沉。

初学时由于这些问题没有能够理解或加以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发生上述问题。纠正的办法除了教练不断的给于调整、检验,自己也要用心去悟,认真地去理解立身中正、周身放松的内在含意。同时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坚持练习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腿步力量逐渐增长,身体也会慢慢地放松,从而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下沉,这样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强,诸如横气填胸等问题也就会自然消除。

练拳时需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在胯关节放松的情况下,曲膝、园裆(内撑外包)、肩关节自然下沉。练拳时不但要留意姿势上的调整,还须注意手一定要领起,不可软散无力。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练习,身法上得到调整,姿势基本正确,并随着练习质量的提高,逐渐引动内气,也就是要开始以外形催内气的过程了。这个时期虽然感到有内气活动,但时有时无,如“无源之水,断薪(注:薪即柴也)之烟,渺渺乎而不连”。外形上不能圆满顺随,表现为断劲顶劲,外刚内空,在技击上,则表现为全身有劲,但力不从心,头重脚轻,使用不上,故称“一阴九阳根头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