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惊艳到没落:Google Glass的两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42:17
除了 Google Glass 之外,这世上可能没有另一件尖端科技产品能够在诞生时如此惊艳,没落时如此暗淡。

早期

你一定会记得 Google 内部有一个直接向创始人汇报,得到 Google 最高级别资源支持,可以花费上亿美元开发一些和 Google 本源业务看上去没有任何关系的项目的实验室 Google[x]。事实上,Google Glass 属于所有最终得以留存下来项目当中相当早期的一个:Project Glass。

最早在 2011 年,Project Glass 就已经在测试早期版本的 Google Glass 原型产品。当时,团队使用常规的眼镜框,将镜片替换为特制的 HUD(Head-Mounted Display,头戴显示设备)模块。

从惊艳到没落:Google Glass的两年
还好,最终结果不是左边的。/ 图片来自网络(左图与正文无关)

那时候,这 “副” Google Glass 原型机的重量高达 8 磅,约合 3.6 公斤,而现在的 Google Glass 成品连一副普通的太阳镜的重量都不到,区区 50 克。2012 年 4 月,Google 联合创始人,Google Glass 项目的牵头人 Sergey Brin 在旧金山的一场活动上首次佩戴 Google Glass 公开亮相,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尽管当时的 Google Glass 仍然是原型机,但是形态已经和现在公开发售的 Google Glass Explorer Edition 毫无二致。10 年前,一台具备同样运算能力的计算设备可能会重达数公斤,而摩尔定律在 Google Glass 上的体现让人们为之惊诧。

Google Glass 富有争议的两年,由 2012 年的惊艳开始。

问世

Google Glass 并非世界上第一件“可穿戴智能显示设备”。早在 80 年代,美军就已经在空军的部分兵种中使用嵌入在头盔上的 HUD,用于连接飞机的火控系统等。两个不同的时代,两种不同的 HUD,Google Glass 正式问世之后的外貌却依旧给大部分人留下了“高精尖”、“军用”、“间谍工具”的印象。

从惊艳到没落:Google Glass的两年
Google Glass 低电量显示 / 图片来自 TechRadar

在一个 U 型的金属框架下,佩戴者从右耳到右眼被 Google Glass 长条形的机身覆盖。机身当中包含了设备的处理器、触摸控制板、摄像头、投射显示模块等元件。它由 Google[x] 开发,富士康代工,由一颗双核 1.2 GHz德仪 OMAP 4430 SoC 驱动,具有 2GB 运存(从第一代的 1GB 升级)和 16GB 闪存,640 x 360 分辨率的 Himax HX7309 LCoS 棱镜投射显示器,以及一颗 500 万像素的摄像头。眼镜的锂聚合电池容量仅为 570 毫安时,在轻度使用情况(拍拍照片,或者用 Google 搜索)下能够坚持大约 3-5 个小时的时间,电池续航水平只能用不堪来形容(上图)。

2012年 Google I/O 大会上,Google Glass 以高空跳伞降落到发布会现场屋顶,并通过 Hangouts 视频共享让发布会现场和全世界观看 I/O 直播的观众感受第一视角的高空降落感觉。惊艳的产品以酷炫的形式亮相,一时之间人们都被这种未来科技感震撼,而忘记思考它的日常可用性和缺陷:

尽管功能十分有限,Google Glass 仍然和当年在火星自拍的好奇号火星车站在了一起,名列时代周刊评选的 2012 年最佳发明:

但冷静下来之后,Google Glass 接下来的生涯当中并没有再获得什么值得称耀的荣誉。相反,其收到的批评和质疑远比赞扬要多。

问题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购买门槛,1500 美元的昂贵价格,以及对隐私的潜在入侵,成为了 Google Glass 被市场不看好的主要原因。

正式公布之后,Google Glass 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只提供给和 Google 有合作关系的开发者使用,名为 Developer Edition。2013 年 4 月,Google 正式将对外提供的眼镜命名为 Google Glass Explorer Edition,按照 1500 美元的价格销售给经过 Google 认证的“Glass Explorer”。一年后的 2014 年 5 月,Google 才开始对外公开发售这个 Explorer 版本。

先不考虑价格:想要购买这款设备尝新的消费者,并不一定是开发者,更别提和 Google 有合作关系,被 Google“认证”的开发者有多么少了。事实上,使用 Google Glass 的基础功能,比如阅读通知,查看地图路线指引和搜索内容等,并不需要用户拥有多少开发知识——Google Glass 是有史以来人们见到过的,最接近大众期待的增强现实人机交互产品,但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法为大众所用。购买门槛,成为了 Google Glass 的第一宗罪。

1500 美元能买到什么?两部当年的中高配 iPhone,或好几部 Nexus 4 或 5。Explorer Edition 以和 Developer Edition 相同的价格公开发售,让很多期待一个拥有它的机会的人再度失望。

最近一段时间坊间有传闻称 Google 将在明年的某个时间推出第二版——可能是正式面向普罗大众的 Google Glass 版本,价格可能会低至小几百美元。但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 1500 美元的价格,早已让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意志被消磨殆尽。昂贵的价格,成为了Google Glass 的第二宗罪。

从惊艳到没落:Google Glass的两年
2014 年 11 月,没有佩戴 Google Glass 的 Sergey Brin 显得有些憔悴 / 图片来自路透社

Sergey Brin 亲自带领团队打造 Google Glass 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但他自己也承认,实际的结果和自己想象的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因为之前提到的两宗罪,Google Glass 的用户并不多。因而,这些用户更加显得被周围的公众隔离开来。

公众一直对于佩戴 Google Glass 的人可以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拍摄自己感到十分的抵触。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的许多赌场曾经禁止佩戴 Google Glass 的人入内;今年 10 月美国电影协会和全国影院业主协会也禁止了包括 Google Glass 在内的可穿戴设备在影院当中使用。因为担心被投拍,Google Glass 用户甚至曾被人们称做“Glasshole”(Glass+Asshole)。这也难怪,像 Winky 这样的应用允许用户眨眼即拍照,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有谁会放心呢?对隐私的潜在入侵,成为了 Google Glass 的第三宗罪。

没落

前几天,从路透社的一篇报道开始,在过去两年里被碰上神坛的 Google Glass,开始感受到了全世界的恶意。消费者不买账,开发者没激情,就连自己项目团队的工程师也相继离职,而所谓的下一代产品、公众版产品?连影子还看不见呢。

从惊艳到没落:Google Glass的两年
传闻中的 Google Glass 第二代专利图 / 图片来自网络

Google Glass 曾经承载过人们增强现实视野的希望,却因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没落,让投以关注的人黯然神伤。Google Glass 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模式,彻底变革了人们对于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的理解。但很遗憾,它最终没能像 Sergey Brin 预想的那样,成为一款服务大众的,“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计算设备。

题图来自 Shutterstock

netease 本文来源:PingWest中文网http://tech.163.com/14/1205/09/ACMJOF7T00094ODU.html
除了 Google Glass 之外,这世上可能没有另一件尖端科技产品能够在诞生时如此惊艳,没落时如此暗淡。

早期

你一定会记得 Google 内部有一个直接向创始人汇报,得到 Google 最高级别资源支持,可以花费上亿美元开发一些和 Google 本源业务看上去没有任何关系的项目的实验室 Google[x]。事实上,Google Glass 属于所有最终得以留存下来项目当中相当早期的一个:Project Glass。

最早在 2011 年,Project Glass 就已经在测试早期版本的 Google Glass 原型产品。当时,团队使用常规的眼镜框,将镜片替换为特制的 HUD(Head-Mounted Display,头戴显示设备)模块。

从惊艳到没落:Google Glass的两年
还好,最终结果不是左边的。/ 图片来自网络(左图与正文无关)

那时候,这 “副” Google Glass 原型机的重量高达 8 磅,约合 3.6 公斤,而现在的 Google Glass 成品连一副普通的太阳镜的重量都不到,区区 50 克。2012 年 4 月,Google 联合创始人,Google Glass 项目的牵头人 Sergey Brin 在旧金山的一场活动上首次佩戴 Google Glass 公开亮相,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尽管当时的 Google Glass 仍然是原型机,但是形态已经和现在公开发售的 Google Glass Explorer Edition 毫无二致。10 年前,一台具备同样运算能力的计算设备可能会重达数公斤,而摩尔定律在 Google Glass 上的体现让人们为之惊诧。

Google Glass 富有争议的两年,由 2012 年的惊艳开始。

问世

Google Glass 并非世界上第一件“可穿戴智能显示设备”。早在 80 年代,美军就已经在空军的部分兵种中使用嵌入在头盔上的 HUD,用于连接飞机的火控系统等。两个不同的时代,两种不同的 HUD,Google Glass 正式问世之后的外貌却依旧给大部分人留下了“高精尖”、“军用”、“间谍工具”的印象。

从惊艳到没落:Google Glass的两年
Google Glass 低电量显示 / 图片来自 TechRadar

在一个 U 型的金属框架下,佩戴者从右耳到右眼被 Google Glass 长条形的机身覆盖。机身当中包含了设备的处理器、触摸控制板、摄像头、投射显示模块等元件。它由 Google[x] 开发,富士康代工,由一颗双核 1.2 GHz德仪 OMAP 4430 SoC 驱动,具有 2GB 运存(从第一代的 1GB 升级)和 16GB 闪存,640 x 360 分辨率的 Himax HX7309 LCoS 棱镜投射显示器,以及一颗 500 万像素的摄像头。眼镜的锂聚合电池容量仅为 570 毫安时,在轻度使用情况(拍拍照片,或者用 Google 搜索)下能够坚持大约 3-5 个小时的时间,电池续航水平只能用不堪来形容(上图)。

2012年 Google I/O 大会上,Google Glass 以高空跳伞降落到发布会现场屋顶,并通过 Hangouts 视频共享让发布会现场和全世界观看 I/O 直播的观众感受第一视角的高空降落感觉。惊艳的产品以酷炫的形式亮相,一时之间人们都被这种未来科技感震撼,而忘记思考它的日常可用性和缺陷:

尽管功能十分有限,Google Glass 仍然和当年在火星自拍的好奇号火星车站在了一起,名列时代周刊评选的 2012 年最佳发明:

但冷静下来之后,Google Glass 接下来的生涯当中并没有再获得什么值得称耀的荣誉。相反,其收到的批评和质疑远比赞扬要多。

问题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购买门槛,1500 美元的昂贵价格,以及对隐私的潜在入侵,成为了 Google Glass 被市场不看好的主要原因。

正式公布之后,Google Glass 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只提供给和 Google 有合作关系的开发者使用,名为 Developer Edition。2013 年 4 月,Google 正式将对外提供的眼镜命名为 Google Glass Explorer Edition,按照 1500 美元的价格销售给经过 Google 认证的“Glass Explorer”。一年后的 2014 年 5 月,Google 才开始对外公开发售这个 Explorer 版本。

先不考虑价格:想要购买这款设备尝新的消费者,并不一定是开发者,更别提和 Google 有合作关系,被 Google“认证”的开发者有多么少了。事实上,使用 Google Glass 的基础功能,比如阅读通知,查看地图路线指引和搜索内容等,并不需要用户拥有多少开发知识——Google Glass 是有史以来人们见到过的,最接近大众期待的增强现实人机交互产品,但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法为大众所用。购买门槛,成为了 Google Glass 的第一宗罪。

1500 美元能买到什么?两部当年的中高配 iPhone,或好几部 Nexus 4 或 5。Explorer Edition 以和 Developer Edition 相同的价格公开发售,让很多期待一个拥有它的机会的人再度失望。

最近一段时间坊间有传闻称 Google 将在明年的某个时间推出第二版——可能是正式面向普罗大众的 Google Glass 版本,价格可能会低至小几百美元。但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 1500 美元的价格,早已让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意志被消磨殆尽。昂贵的价格,成为了Google Glass 的第二宗罪。

从惊艳到没落:Google Glass的两年
2014 年 11 月,没有佩戴 Google Glass 的 Sergey Brin 显得有些憔悴 / 图片来自路透社

Sergey Brin 亲自带领团队打造 Google Glass 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但他自己也承认,实际的结果和自己想象的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因为之前提到的两宗罪,Google Glass 的用户并不多。因而,这些用户更加显得被周围的公众隔离开来。

公众一直对于佩戴 Google Glass 的人可以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拍摄自己感到十分的抵触。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的许多赌场曾经禁止佩戴 Google Glass 的人入内;今年 10 月美国电影协会和全国影院业主协会也禁止了包括 Google Glass 在内的可穿戴设备在影院当中使用。因为担心被投拍,Google Glass 用户甚至曾被人们称做“Glasshole”(Glass+Asshole)。这也难怪,像 Winky 这样的应用允许用户眨眼即拍照,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有谁会放心呢?对隐私的潜在入侵,成为了 Google Glass 的第三宗罪。

没落

前几天,从路透社的一篇报道开始,在过去两年里被碰上神坛的 Google Glass,开始感受到了全世界的恶意。消费者不买账,开发者没激情,就连自己项目团队的工程师也相继离职,而所谓的下一代产品、公众版产品?连影子还看不见呢。

从惊艳到没落:Google Glass的两年
传闻中的 Google Glass 第二代专利图 / 图片来自网络

Google Glass 曾经承载过人们增强现实视野的希望,却因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没落,让投以关注的人黯然神伤。Google Glass 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模式,彻底变革了人们对于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的理解。但很遗憾,它最终没能像 Sergey Brin 预想的那样,成为一款服务大众的,“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计算设备。

题图来自 Shutterstock

netease 本文来源:PingWest中文网http://tech.163.com/14/1205/09/ACMJOF7T00094ODU.html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一定能坚持到最后, 就像最早重视B2C自营配送渠道的E国一小时,  可惜最终的成功者却是京东……
市场先行者总要承受比别人更多的风险
你的签名是什么电影?
林间小屋,一个挺无聊的片子
都没落了?我还以为还在beta版本呢
懂网络了才好,  看好百度看,雄起,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一定能坚持到最后, 就像最早重视B2C自营配送渠道的E国一小时, 可惜最终的成功者却是 ...
晕倒,居然有人记得E国一小时这货
搞笑文章

对着都没正式发售的产品大谈什么售价太高……

以为一两年内就能看到google glass商业化成品才是做梦

网络小编啊

理解了,也就这种智商了
zhuanai 发表于 2014-12-8 23:26
晕倒,居然有人记得E国一小时这货
E国一小时?
闻所未闻啊。
壮东风 发表于 2014-12-9 08:41
E国一小时?
闻所未闻啊。
1999年时最出名的互联网事件,  当地帝都分会场没饿晕的几乎都是从egou订餐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6e220100wlcf.html

见证中国首届网络生存大赛

在完全封闭状态下,依靠网络生存72小时。这在今天是小菜一碟,但在10多年前,这无异于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能坚持活下来,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

    我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1999年9月,开通仅仅两个月的上海梦想家中文网,突发奇想:从全国网民中按照不同网龄不同年龄段,在北京、广州、上海三地采取网上报名网上投票选举的方式推举出12人,在三地交叉进行测试,由主办方提供相对封闭的空间,并为每人提供1500元电子货币和1500元人民币现金,让测试者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依靠一台电脑,从网上购得食品和日用品,以维持72小时的生存。
    主办者搞这项活动,就是为了得到一个答案:下一步中国在互联网上能得到什么?
    那时电子商务还只是一个名词,在网上卖东西的商家少而又少,他们不相信互联网这东西能赚钱。国内大小网站,包括新浪搜狐,建站时信誓旦旦,而一旦建成只是一个烧钱的工具。而中国当时的网民数只有500多万。与如今四五亿的网民数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设备差、网速慢、上网费用高等等都制约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搜遍网络,三座特大城市,只有寥寥几家商店有网页,卖东西也没有专人管理,有一搭没一搭的,懒得去管他。再说了,就是有网民购物,还要送货上门,谁送啊?
   
    测试安排在1999年9月3日14点至6日14点,72小时。
    我于9月1日赶到最近的测试点上海华亭宾馆。这里接待北京和广州的测试者。原以为我是最早到这里,谁知道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单位早已来到这里。为了保证测试的准确性,防止“泄密”,主办单位只给上海本地以及中央新闻单位总计发放20张采访证。由于到得早,又与主办方套近乎,好不容易才搞到一张采访证。

    搞定采访证,去外面找了个住处。晚饭没顾上吃,赶紧去商场买了一个傻瓜相机。
    回到住处,把钱包掏出来一看,才意识到这回麻烦大了。从南京出发的时候只带了1000块钱,花600块买了相机,兜里只剩400块钱了!就是说我要靠这400元在上海生活5天时间,包括吃饭、住宿、交通、发传真、洗照片等等。

    地下室便宜,35元,单间,还带早餐。通铺更便宜,想到自己好歹也是一新闻记者,还要写东西,就不与打工的农民兄弟打成一片了。提着行李就住进了单间。
    这单间,把门一关就不透气,不关门吧,又不安全。9月初,天气还挺热。头顶一个摇头扇呼呼作响,像直升机轰鸣。一夜几乎未眠。
    第二天,搬出来,找了一个离华亭宾馆比较近,价格又比较合适的单位招待所,终于安顿下来。开始了72小时网络测试的采访。

   

    工作人员在紧张地忙碌。把4个标准间内的所有生活用品,包括毛巾牙刷牙膏拖鞋杯具以至于床上所有被褥枕头统统搬走,在衣架上绑一摄像头,连到隔壁监控室。我端着傻瓜机,噼里啪啦,一阵乱拍。

    由于是胶卷拍摄,拍过之后要拿到照相馆冲洗,上午拍出来,下午能拿到相片,这已经是“加快”的了,还要付“加快费”。
    出来的照片还不错。
    文字好办,写好后用传真传过去就行了。可图片怎么传?
    这不是网站嘛,他们是主办单位啊,去找他们!
    拿着一叠彩照,找到网站主编,请他们先帮我扫描成电子文档,然后用电子邮件发回去。
    主编人不错,答应帮我忙,但有个条件,就是这些照片也允许他们在网站上使用。说我拍的照片还不错。
    成交!
    可是,照片扫描出来了,用电子邮件发,南京的同事就是收不到。不知道是网速的原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最后,网站是把这些照片贴到一个什么内部页面上,才成功传出照片。
    想想那时的互联网是怎样的一个状况。
    所以,当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测试现场采访我的时候,我凭良心对主办方举办这样的活动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一个不知名的网站,搞这样的活动当然有炒作的成分,但是就当时的中国互联网现状,确有必要有人用非常手段作一个强有力的推动。

      测试在中国三个最大的城市进行。总体上,体现了当时中国互联网的技术现状和人们运用网络熟练程度的真实现状。

    在广州,北京选手5077号20多个小时中,只睡了2个小时,其余时间一直在wendows95里折腾。这位18岁的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学生,在测试前对互联网几乎一无所知,临时“跑到百脑汇免费上网,闯了个一塌糊涂”就匆忙上阵。结果,在又累又饿的状态中,坚持了26个小时便宣布退出,返回北京。

    上海这边情况稍好,永和豆浆可以网上购买食物,有个测试者还用电子货币买来饮水机,其他一些生活用品也买到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后来在中国电子商务领域中异军突起的“淘宝”等商务物流网站,或多或少从这次网络测试中得到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和数据,寻找到了解决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突出问题的金钥匙。比如,怎么把一个个店家集中到“网络商城”,这便是“淘宝”诞生的“基因”;还有在这次网络测试过程中电子货币“用不出去”的问题,这便是后来阿里巴巴“支付宝”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出现的“契机”,它不仅解决了电子货币的正常流通,也很好处理了买卖双方的若干“商务”纠纷——这是今天电子商务的现实所得到的最好印证。

    1999年9月6日14点,中国网络72小时生存测试,在中国最大的三个城市同时结束;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

    我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一定能坚持到最后, 就像最早重视B2C自营配送渠道的E国一小时, 可惜最终的成功者却是 ...
E国一小时?好眼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