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时期的军事与性文化(连载完成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04:01



以下内容摘自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明治维新的国度》:《清日战争》作者宗泽亚全新力作,千余幅珍贵照片解读明治维新。本书作者通过搜集整理众多鲜为人知的一手资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这场在整个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造成深远影响的社会变革。而这本书,将给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带来振聋发聩的视觉和思想冲击。

日本明治时期的军事

一、富国强兵理念的形成
  “富国强兵”的概念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古代诸侯在战乱中曾经采用过“强兵富国”的国家战略。《商君书》提到:“兵不强,不可以催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希望独立和建立霸权的国家,都懂得战争的胜利依赖经济实力的道理。而实现称霸的野心,强兵则是富国的根本保障。
  日本早期富国强兵的提起,始于江户时代中期太宰春台所著《经济录》中的“霸者之说”。主张若要维持国家的发展,富国强兵绝不可欠。江户末期,顽固的锁国政策引发了日本与西方列强间的冲突。日本敢于与列强多次交手,但武力对抗的失败,暴露出自身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显著差距,最终导致幕府被迫与列强签署诸多不平等条约。幕末的日本,面对列强的入侵,国内各界提出了各种通过强兵维持国权的思想。攘夷派主张富国强兵对抗列强;开国派主张振兴海外贸易富国强兵;公家主张宣扬皇威富国强兵;学者大谈富国论、强兵论、士道论富国强兵。岛国的舆论,无论开国派还是攘夷派,无论学者还是庶民,思维中强兵可以富国的理念开始启蒙。
  明治政府成立后,国家维新的主题沿革了幕末富国强兵的主张。在思想意识上,积极引进西洋文明,推进文明开化;经济上,实施地租改正和殖产兴业以期富强国力;军事上,推行征兵制、改革军制、增强军备以图强兵。明治时代全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的结果,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积累了与列强谈判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筹码。日清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国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富国强兵”理论和实践的正确性。日本急速引进西洋文明与欧美列强为伍,废弃未开化的过去,从强化本国的经济能力和军事实力着手,实现了“强国”的梦想。日本这种“富国强兵”、“弱肉强食”的历史观,在日本国民意识中定格。

二、富国强兵的历史借鉴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代。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和政治舞台上的实力,纷纷要求政治改革,发展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在这个背景下,秦王嬴政(秦始皇)吸收了商鞅变法的智慧,强力推行“强兵富国”的理念,使秦国从七分天下的诸国中脱颖而出,最终实现了平定六国、统一中原的霸权梦想。商鞅变法实现强国的根本法则,一是政治制度改革;二是经济制度改革。
  富国强兵改革政治制度的主要施策
(1)奖励军功。“有功者受上爵,私斗者处刑罚”。国家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位的人中选用。战功重赏之下,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在对外战争中扭转了长期以来庸弱的局面。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依军功大小论贵族身份高低之策,冷淡了旧贵族阶层,故有“商鞅相秦十余年,宗室贵戚多怨声”之说。
(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制。为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秦国实行都、乡、邑、聚居民的统一管理。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户籍造册登记,责令基层单位实行连坐,相互监督。
(4)推行县制。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县的设置把领主在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被削弱,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5)制定秦国法律,确立国家章法。始皇帝从“事皆决于法”的思想出发,编写、修改、增补了一套较为缜密的《秦律》颁行于全国。故史上云:“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6)推行“燔诗书”政策,排除不同政见者,制造焚书坑儒事件。暴政虽客观上维持了秦朝的统治,但也加速了大秦王朝政权的灭亡。
  富国强兵改革经济制度的主要施策
(1)废井田、开阡陌。古记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除奴隶制和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度,允许百姓开荒,自由买卖土地,使国家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多生产粮食和布帛者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同时推行小家庭政策,鼓励人口增殖。
(3)统一度量衡。秦国实行统一标准的度量衡器,严格执行不得违犯,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新标准度量准则,给百姓从事经济文化活动提供了方便;统一了赋税和俸禄标准;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度量衡的统一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富国强兵历史经典,对明治维新推行的富国强兵政策有过极大启示。明治政府实际采取的富国强兵政策,与商鞅变法的做法有诸多相似之处和独特之处。例如全面推行国家维新政策,废藩置县,推行中央政权一元化,实施土地改革,改正地租,统一税制,统一货币制度,发布征兵令,大力普及全民教育,创设国家新法(民法、商法、刑法),完善殖产兴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引进西洋近代化产业,等等。明治维新的改革特色中,更多地吸收了近代西方文明国家的民主主义思想,让草民、臣民的“民”成为国家一分子的“国民”,将个人的富裕与国家的富裕联系在一起。这些富国的措施,奠定了强兵的基础,实现了强大国家的目的。

三、富国强兵的施策
  明治政府比其他亚洲国家都更迫切地希望摆脱西方列强对本国的干涉,急于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日本急速推进富国强兵政策,整备国家政治基础,就是希望改变国家面貌,让列强认同日本是文明国阵营的一员,进而挤入欧洲强国的圈子。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明治政府颁布了宪法,建立了新型国家的政治框架,在日本国民心中树立了天皇至上的精神支柱。明治政府对江户幕府锁国政策造成的落后产业体系进行了彻底改造,给国民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引导国民摆脱穷困走上富裕之路。政府内以工部省、内务省为中心的机构,运用国家资本金引进外国技术,主导了官营矿山、官营制丝厂、官营纺织所、官营军事等领域的工业发展,带动了民间对西方技术的广泛兴趣。明治政府发出崛起的口号,“若育强兵,国家必富”,被既定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方针。
  明治政府诞生于列强扩张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弱肉强食战争的时代。倘若闭关锁国甘居守旧,不与列强为伍,就有被列强殖民和吞并的危险。为此,明治政府选择了富国强兵的战略,在强兵方面,政府全力组建一支可以与欧美比肩的国家军队。1873年,政府发布了《征兵令》,规定无论士族平民,年满20岁以上的男子都有履行兵役的义务,改变了战争的天职只属于武士的惯例。征兵令之下的平民被赋予了参加战斗的国家义务,义不容辞地接受为国家而战的军事训练。政府引进西洋军队制度,装备近代化兵器,聘请外国军人训练军队,将诸藩的军事基础,统筹成一支模仿列强的军事力量。
  明治政府在强兵方略上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1)兵役制度,(2)武器装备,(3)交通运输,(4)兵站体系,(5)通信系统,(6)医疗体制,(7)军情系统,(8)军事媒体,(9)军事科技,(10)军夫支援体制等。凡是与强兵有关的领域,都进行了一丝不苟的认真研究和财政投入。
  明治二十七年(1894),日清战争的前夜,日本的国家兵源动员力量已经达到陆军7个师团240,616人,军夫154,000人。陆军移动炮械294门,单兵枪械装备达到100%。海军军舰拥有能与清国舰队匹敌的数量。炮舰28艘,57,631吨;水雷艇24艘,1475吨,合计舰艇52艘,总吨位59,106吨。全国铁路交通运输线全长3200公里。后勤支持构建了一整套完整的海陆物流兵站体系。军队编制中配置了欧洲式的医疗体系,战场救援机制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过欧洲军队。国家情报部门重视情报战的价值,在收集敌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方面,拥有卓越的灵敏度和效率。国家给予媒体极大自由度,媒体的灵活运用成为战争机器的重要部分。日本特色的15万准军事力量的军夫大军,在战争中表现卓著,令西方列强为之震撼。
  明治三十七年(1904)日俄战争,日本的国家战争动员力量达到1,088,996人,陆军12个师团,战争中再增4个师团。海军建成了以战列舰6艘、装甲巡洋舰6艘为基干的“六六舰队”,成为远东海域最强的海上力量。日清战争遭遇三国干涉后,日本卧薪尝胆仅十年,在武器军械、兵站体系、军事情报、战场医疗、野战通信、媒体运作、战争国际法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飞跃,日本已经完全有信心和能力与老牌列强一论高低。心有余悸的西洋人面对日本人谦逊的笑颜,捉摸不透他们背后的野心,后生可畏之心让列强敬而远之,耿耿于怀,“黄祸论”从此在欧美圈蔓延。

四、富国强兵与战争
  明治政府富国强兵的结果,给日本在国际上带来荣耀,给国家经济带来繁荣。日本军国主义的膨胀,加速了向周边国家扩张侵略的野心,给邻国带来了苦难。明治时代的日清战争、义和团事变、日俄战争,三场战争都发生在清国的土地上。在那个弱肉强食、没有国际准则的野蛮时代,战争被制造战争的野心家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当富国强兵的大厦建起时,它的影子下映出了条条草菅人命的血色运河。
  日清战争是近代日本史上第一次品尝到富国强兵甜头的对外战争。战争胜利的结果全面动员起国民对战争的热情,军国主义的形成一发不可收拾。当时市井间记录这样的情形,“日清战争、连战连胜、军队万岁、军人守护神,军人的地位如日中天”。天皇体制的社会基础一举扩大,天皇为地位低下的军卒赢得了从未有过的荣光,天皇成为受全军爱戴的陆海军大元帅。日本军事体制和天皇制根干的形成,在日本人心目中确立了富国强兵至上的理念。
  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日清战争是文明和野蛮的战争》社论中标榜:“日本是以世界文明进步为目的展开的战争,战争不是人与人、国与国之战,而是一场信仰的较量。”日本在亚洲国家率先理解文明世界的理念,力图彻底摆脱独裁国家制度和野蛮文化,日清战争因此成为日本迈入文明国行列的起点。1886年,日本加入国际红十字条约组织,1887年加入《巴黎宣言》,在日清战争中的表现让欧美国家相信,日本已经成为代表亚洲崛起的文明国。
  富国强兵的战争实践,标志日本近代军事技术进入变革和飞跃的阶段。明治维新下的军队,从英国学到了先进的海军,从德国学到了先进的陆军。明治政府创建的陆军战胜了大清国陆军,后来成为世界上最骁勇善战的战斗体。黄海海战的胜利被公认是世界海战史上近代舰队作战的典范。日本舰队的作战思想和军人素质,在十年后的日俄大海战中得到再次验证,日本舰队在对马海峡一举摧毁了庞大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
  富国强兵的历史规律是恐怖的,它的终极体现就是战争。在战争与和平的课题中,日本国民默认了弱肉强食的战争逻辑。当日本以国际优等生的形象,挤入欧美列强的行列,敢于与强者比高低时,醉心于强兵快感中的国民,企望战争赢得利益的狂热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从日清战争开始,日本军队全面确立了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军部政治称霸的构造形成。军人的荣誉超越了一切至上的权利,引导日本陷入半个世纪的战争泥沼。1894年日清战争;1900年义和团事变,八国联军出兵;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日德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日英同盟);1918年西伯利亚出兵(五国联军干涉俄国革命的七年战争);1937年侵华战争;1941年太平洋战争;50年战争历史给卷入战争的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富国强兵的概念在客观上是行得通的思维方式,但是富国强兵的目的极易变质,导致丧失理智,走上战争的极端。明治维新孕育的一群骄横跋扈的军人,用残酷的战争玷污了明治维新的初衷。日本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成的这座富国强兵的大厦,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崩溃。1945年8月15日,日本成为战败国,逆人类文明意愿而行的日本,终于在自身的实践中证明了富国强兵的战争暴力,必将葬身于自己的逻辑。



以下内容摘自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明治维新立体封72_副本.jpg (133.88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17 14:54 上传


《明治维新的国度》:《清日战争》作者宗泽亚全新力作,千余幅珍贵照片解读明治维新。本书作者通过搜集整理众多鲜为人知的一手资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这场在整个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造成深远影响的社会变革。而这本书,将给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带来振聋发聩的视觉和思想冲击。

日本明治时期的军事
一、富国强兵理念的形成
  “富国强兵”的概念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古代诸侯在战乱中曾经采用过“强兵富国”的国家战略。《商君书》提到:“兵不强,不可以催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希望独立和建立霸权的国家,都懂得战争的胜利依赖经济实力的道理。而实现称霸的野心,强兵则是富国的根本保障。
  日本早期富国强兵的提起,始于江户时代中期太宰春台所著《经济录》中的“霸者之说”。主张若要维持国家的发展,富国强兵绝不可欠。江户末期,顽固的锁国政策引发了日本与西方列强间的冲突。日本敢于与列强多次交手,但武力对抗的失败,暴露出自身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显著差距,最终导致幕府被迫与列强签署诸多不平等条约。幕末的日本,面对列强的入侵,国内各界提出了各种通过强兵维持国权的思想。攘夷派主张富国强兵对抗列强;开国派主张振兴海外贸易富国强兵;公家主张宣扬皇威富国强兵;学者大谈富国论、强兵论、士道论富国强兵。岛国的舆论,无论开国派还是攘夷派,无论学者还是庶民,思维中强兵可以富国的理念开始启蒙。
  明治政府成立后,国家维新的主题沿革了幕末富国强兵的主张。在思想意识上,积极引进西洋文明,推进文明开化;经济上,实施地租改正和殖产兴业以期富强国力;军事上,推行征兵制、改革军制、增强军备以图强兵。明治时代全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的结果,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积累了与列强谈判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筹码。日清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国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富国强兵”理论和实践的正确性。日本急速引进西洋文明与欧美列强为伍,废弃未开化的过去,从强化本国的经济能力和军事实力着手,实现了“强国”的梦想。日本这种“富国强兵”、“弱肉强食”的历史观,在日本国民意识中定格。

二、富国强兵的历史借鉴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代。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和政治舞台上的实力,纷纷要求政治改革,发展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在这个背景下,秦王嬴政(秦始皇)吸收了商鞅变法的智慧,强力推行“强兵富国”的理念,使秦国从七分天下的诸国中脱颖而出,最终实现了平定六国、统一中原的霸权梦想。商鞅变法实现强国的根本法则,一是政治制度改革;二是经济制度改革。
  富国强兵改革政治制度的主要施策
(1)奖励军功。“有功者受上爵,私斗者处刑罚”。国家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位的人中选用。战功重赏之下,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在对外战争中扭转了长期以来庸弱的局面。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依军功大小论贵族身份高低之策,冷淡了旧贵族阶层,故有“商鞅相秦十余年,宗室贵戚多怨声”之说。
(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制。为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秦国实行都、乡、邑、聚居民的统一管理。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户籍造册登记,责令基层单位实行连坐,相互监督。
(4)推行县制。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县的设置把领主在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被削弱,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5)制定秦国法律,确立国家章法。始皇帝从“事皆决于法”的思想出发,编写、修改、增补了一套较为缜密的《秦律》颁行于全国。故史上云:“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6)推行“燔诗书”政策,排除不同政见者,制造焚书坑儒事件。暴政虽客观上维持了秦朝的统治,但也加速了大秦王朝政权的灭亡。
  富国强兵改革经济制度的主要施策
(1)废井田、开阡陌。古记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除奴隶制和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度,允许百姓开荒,自由买卖土地,使国家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多生产粮食和布帛者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同时推行小家庭政策,鼓励人口增殖。
(3)统一度量衡。秦国实行统一标准的度量衡器,严格执行不得违犯,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新标准度量准则,给百姓从事经济文化活动提供了方便;统一了赋税和俸禄标准;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度量衡的统一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富国强兵历史经典,对明治维新推行的富国强兵政策有过极大启示。明治政府实际采取的富国强兵政策,与商鞅变法的做法有诸多相似之处和独特之处。例如全面推行国家维新政策,废藩置县,推行中央政权一元化,实施土地改革,改正地租,统一税制,统一货币制度,发布征兵令,大力普及全民教育,创设国家新法(民法、商法、刑法),完善殖产兴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引进西洋近代化产业,等等。明治维新的改革特色中,更多地吸收了近代西方文明国家的民主主义思想,让草民、臣民的“民”成为国家一分子的“国民”,将个人的富裕与国家的富裕联系在一起。这些富国的措施,奠定了强兵的基础,实现了强大国家的目的。

三、富国强兵的施策
  明治政府比其他亚洲国家都更迫切地希望摆脱西方列强对本国的干涉,急于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日本急速推进富国强兵政策,整备国家政治基础,就是希望改变国家面貌,让列强认同日本是文明国阵营的一员,进而挤入欧洲强国的圈子。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明治政府颁布了宪法,建立了新型国家的政治框架,在日本国民心中树立了天皇至上的精神支柱。明治政府对江户幕府锁国政策造成的落后产业体系进行了彻底改造,给国民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引导国民摆脱穷困走上富裕之路。政府内以工部省、内务省为中心的机构,运用国家资本金引进外国技术,主导了官营矿山、官营制丝厂、官营纺织所、官营军事等领域的工业发展,带动了民间对西方技术的广泛兴趣。明治政府发出崛起的口号,“若育强兵,国家必富”,被既定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方针。
  明治政府诞生于列强扩张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弱肉强食战争的时代。倘若闭关锁国甘居守旧,不与列强为伍,就有被列强殖民和吞并的危险。为此,明治政府选择了富国强兵的战略,在强兵方面,政府全力组建一支可以与欧美比肩的国家军队。1873年,政府发布了《征兵令》,规定无论士族平民,年满20岁以上的男子都有履行兵役的义务,改变了战争的天职只属于武士的惯例。征兵令之下的平民被赋予了参加战斗的国家义务,义不容辞地接受为国家而战的军事训练。政府引进西洋军队制度,装备近代化兵器,聘请外国军人训练军队,将诸藩的军事基础,统筹成一支模仿列强的军事力量。
  明治政府在强兵方略上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1)兵役制度,(2)武器装备,(3)交通运输,(4)兵站体系,(5)通信系统,(6)医疗体制,(7)军情系统,(8)军事媒体,(9)军事科技,(10)军夫支援体制等。凡是与强兵有关的领域,都进行了一丝不苟的认真研究和财政投入。
  明治二十七年(1894),日清战争的前夜,日本的国家兵源动员力量已经达到陆军7个师团240,616人,军夫154,000人。陆军移动炮械294门,单兵枪械装备达到100%。海军军舰拥有能与清国舰队匹敌的数量。炮舰28艘,57,631吨;水雷艇24艘,1475吨,合计舰艇52艘,总吨位59,106吨。全国铁路交通运输线全长3200公里。后勤支持构建了一整套完整的海陆物流兵站体系。军队编制中配置了欧洲式的医疗体系,战场救援机制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过欧洲军队。国家情报部门重视情报战的价值,在收集敌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方面,拥有卓越的灵敏度和效率。国家给予媒体极大自由度,媒体的灵活运用成为战争机器的重要部分。日本特色的15万准军事力量的军夫大军,在战争中表现卓著,令西方列强为之震撼。
  明治三十七年(1904)日俄战争,日本的国家战争动员力量达到1,088,996人,陆军12个师团,战争中再增4个师团。海军建成了以战列舰6艘、装甲巡洋舰6艘为基干的“六六舰队”,成为远东海域最强的海上力量。日清战争遭遇三国干涉后,日本卧薪尝胆仅十年,在武器军械、兵站体系、军事情报、战场医疗、野战通信、媒体运作、战争国际法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飞跃,日本已经完全有信心和能力与老牌列强一论高低。心有余悸的西洋人面对日本人谦逊的笑颜,捉摸不透他们背后的野心,后生可畏之心让列强敬而远之,耿耿于怀,“黄祸论”从此在欧美圈蔓延。

四、富国强兵与战争
  明治政府富国强兵的结果,给日本在国际上带来荣耀,给国家经济带来繁荣。日本军国主义的膨胀,加速了向周边国家扩张侵略的野心,给邻国带来了苦难。明治时代的日清战争、义和团事变、日俄战争,三场战争都发生在清国的土地上。在那个弱肉强食、没有国际准则的野蛮时代,战争被制造战争的野心家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当富国强兵的大厦建起时,它的影子下映出了条条草菅人命的血色运河。
  日清战争是近代日本史上第一次品尝到富国强兵甜头的对外战争。战争胜利的结果全面动员起国民对战争的热情,军国主义的形成一发不可收拾。当时市井间记录这样的情形,“日清战争、连战连胜、军队万岁、军人守护神,军人的地位如日中天”。天皇体制的社会基础一举扩大,天皇为地位低下的军卒赢得了从未有过的荣光,天皇成为受全军爱戴的陆海军大元帅。日本军事体制和天皇制根干的形成,在日本人心目中确立了富国强兵至上的理念。
  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日清战争是文明和野蛮的战争》社论中标榜:“日本是以世界文明进步为目的展开的战争,战争不是人与人、国与国之战,而是一场信仰的较量。”日本在亚洲国家率先理解文明世界的理念,力图彻底摆脱独裁国家制度和野蛮文化,日清战争因此成为日本迈入文明国行列的起点。1886年,日本加入国际红十字条约组织,1887年加入《巴黎宣言》,在日清战争中的表现让欧美国家相信,日本已经成为代表亚洲崛起的文明国。
  富国强兵的战争实践,标志日本近代军事技术进入变革和飞跃的阶段。明治维新下的军队,从英国学到了先进的海军,从德国学到了先进的陆军。明治政府创建的陆军战胜了大清国陆军,后来成为世界上最骁勇善战的战斗体。黄海海战的胜利被公认是世界海战史上近代舰队作战的典范。日本舰队的作战思想和军人素质,在十年后的日俄大海战中得到再次验证,日本舰队在对马海峡一举摧毁了庞大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
  富国强兵的历史规律是恐怖的,它的终极体现就是战争。在战争与和平的课题中,日本国民默认了弱肉强食的战争逻辑。当日本以国际优等生的形象,挤入欧美列强的行列,敢于与强者比高低时,醉心于强兵快感中的国民,企望战争赢得利益的狂热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从日清战争开始,日本军队全面确立了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军部政治称霸的构造形成。军人的荣誉超越了一切至上的权利,引导日本陷入半个世纪的战争泥沼。1894年日清战争;1900年义和团事变,八国联军出兵;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日德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日英同盟);1918年西伯利亚出兵(五国联军干涉俄国革命的七年战争);1937年侵华战争;1941年太平洋战争;50年战争历史给卷入战争的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富国强兵的概念在客观上是行得通的思维方式,但是富国强兵的目的极易变质,导致丧失理智,走上战争的极端。明治维新孕育的一群骄横跋扈的军人,用残酷的战争玷污了明治维新的初衷。日本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成的这座富国强兵的大厦,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崩溃。1945年8月15日,日本成为战败国,逆人类文明意愿而行的日本,终于在自身的实践中证明了富国强兵的战争暴力,必将葬身于自己的逻辑。
明治六年(1873)黑田清隆向太政官提出了“屯田制”建议。1874年政府确定了“屯田兵例则”。1875年军队进入北海道开始屯田。为对抗来自俄国的压力,屯田体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在富国强兵政策推动下,1889~1893年政府数次修订法令,确定了增设20个中队屯田兵的计划。期间实现了“兵村”,从兵员中选举设置了“兵村会”,兵员中引入兵役制度。北海道人口不断增加,农业得到极大发展,屯田兵又整合创设了第七师团。1904年随着国家军队整合的需要,屯田兵制度被废止。写真记录了屯田兵时代北海道大地兵营的风貌,在一片片辽阔正在开垦的处女地上,并列着相同式样的建筑群落,映照出奇特的集体生活景象。
明治六年(1873),屯田兵制度实施。屯田兵是国家战争储备的重要一环,既能守卫开拓边疆,又能训练部队,可以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达到自力更生的效果。三十年的开拓计划获得了成功,移民人口大增,促进了边疆的繁荣。明治三十七年(1904),屯田兵制度被废止。写真是屯田兵的营地。
写真是东京炮兵工厂分厂的门前。东京炮兵工厂主要生产枪械和弹药,直属陆军大臣管辖,内设相关教育机构。
日清战争后,日本运用清国的战争赔款,从德国引进全套炼钢设备和技术,由国家投资兴建了大型制铁所“八幡制铁”。“八幡制铁”不仅为后来的日俄战争提供了大量军用物资,也为整个日本军工和重工业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写真是明治四十三年前后的工厂全景。
大阪炮兵工厂拥有数千名工人,厂方制定“职工规则、职工惩戒规则、职工过怠金概则”,强化企业管理,向战斗部队提供大量国产近代化优质炮械。明治十六年(1883),大阪炮厂聘请意大利技术顾问指导完成了第一门国产青铜铸造炮。1886年国产火炮陆续装备陆军野战部队。日清战争时期主要生产性能优异的7.5厘米口径的山野炮,俗称“七厘山炮”。写真是炮厂内车床车间的场面。
1889年陆军发布野战教范条例,提出炮兵是战场“主兵”的概念。炮兵作为未来战争的“战斗骨干”开始在军事思想中定位,推动了炮兵兵种空前发展。日本陆军的“七厘野炮”,是陆军火力最强的火炮。日清战争由于朝鲜道路崎岖,野炮没有发挥预想的作战优势,而可以拆装的马驮式山炮,表现出优秀的机动性。图为大阪炮厂量产的野炮炮车。
文章很好,收藏之。不过为何军事要和性文化并列而不是军事和农业并列
1884年大阪炮兵工厂仿造的意大利28厘米榴弹炮,1887年正式量产化。该炮部署在日本本土海防炮台,日清战争没有参战。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攻击旅顺要塞受阻,专门从国内调来18门此种海防型榴弹炮,作为攻击203高地的决战武器,共发射炮弹16,940发,为夺取俄军阵地,摧毁旅顺港内俄国太平洋舰队建立功勋。
请继续,不打扰。
drakan 发表于 2014-11-17 15:57
文章很好,收藏之。不过为何军事要和性文化并列而不是军事和农业并列
因为这两章比较有意思,哈哈^_^
一个是国家机器,一个是社会风俗,可以对比阅读。
1896年后的日本炮兵和步兵部队的训练场面。当时军服实施了改制,区分“冬夏正略”4种式样。士官和士卒的通常军服,夏装是白色。写真是训练场上身穿新式服装的士兵在操练的情形。
我刚上网在京东订了一本,让领导看到了,然后又订了一本,给他。



明治二十二年(1889)在英国技师的帮助下建造了横滨船渠,船渠内有两个船坞,可以同时修理和建造2艘舰船。在这里建有明治维新船舶工业技术象征的、运行在北美航线的大型客船“冰川丸”、“秩父丸”,海军轻巡洋舰“那珂”、“白雪”,航空母舰“龙骧”等战舰。写真是1906年的船坞。打开闸门,海水会涌进船坞内,船就可以开进船坞。然后关闭闸门抽出海水,整个船体就会暴露出来,可以清理船体表面的吸附物和进行日常维修。现在船坞遗迹被列为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14.09.jpg (162.61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17 16:08 上传


明治二十二年(1889)在英国技师的帮助下建造了横滨船渠,船渠内有两个船坞,可以同时修理和建造2艘舰船。在这里建有明治维新船舶工业技术象征的、运行在北美航线的大型客船“冰川丸”、“秩父丸”,海军轻巡洋舰“那珂”、“白雪”,航空母舰“龙骧”等战舰。写真是1906年的船坞。打开闸门,海水会涌进船坞内,船就可以开进船坞。然后关闭闸门抽出海水,整个船体就会暴露出来,可以清理船体表面的吸附物和进行日常维修。现在船坞遗迹被列为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明治十年(1877)五月,日本成功研究出军用气球,组成了气球部队。西南战争中,被萨军包围的熊本城,曾经计划利用气球救援的作战方案。1904年日俄战争的旅顺攻坚战中,气球部队在203高地实施弹着点校准,为全歼太平洋舰队作出贡献。写真是日本首次成功放飞的吊筐式气球。

14.10.jpg (254.82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17 16:10 上传


明治十年(1877)五月,日本成功研究出军用气球,组成了气球部队。西南战争中,被萨军包围的熊本城,曾经计划利用气球救援的作战方案。1904年日俄战争的旅顺攻坚战中,气球部队在203高地实施弹着点校准,为全歼太平洋舰队作出贡献。写真是日本首次成功放飞的吊筐式气球。
明治四十四年(1911)军用气球研究会进口西洋发动机制造了首架飞船(飞艇)。飞船下装有吊舟。10月25日首次飞行,高度60米,距离4.5公里,滞空时间10分钟。27日飞行高度100米,距离32公里,滞空时间41分钟。军方开发飞船,目的是在未来的战争中应用。写真是飞船首飞的壮观场景。
气球的野战意义在陆军得到重视。陆军第一师团特设气球队,归属电信教导大队。队员145名、马9匹,每年各工兵大队分派5名士官,前往气球队接受气球兵教育。写真是1907年“自由号”气球放飞的训练场面。
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本气球部队在侦查俄军布防,为炮击俄舰队作出贡献。写真是吊篮式气球放飞训练的场景。
1913年气球队改编成气球中队,临时兵舍设在所泽飞行试验场一隅。气球部队经常在野外实施放飞训练。写真是双翼飞机和飞船同时滞空的珍稀镜头。营房大门挂牌“气球队”。
明治维新时期的医疗,在西洋医疗技术的影响下有了迅速进步,各种欧美式教学给日本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医师、看护妇。大量医护人才的出现,满足了战争医疗的需求。日清战争日本实施了女性从军看护妇制度。日本赤十字社看护妇首次被陆海军医院召集,媒体宣传报道这是“日本妇女从军的壮举”,激励日本国民开始认知和接受看护妇这个新生事物。写真是在西洋医师指导下,实施现场手术教学的场景。
今天就到这里,明天继续~
兄弟你这个会不会侵权啊?人家可是有版权的一说。
怎么还没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捏?
文章很好,收藏之。
wang1068 发表于 2014-11-17 16:04
我刚上网在京东订了一本,让领导看到了,然后又订了一本,给他。
难得啊,领导对军事感兴趣的少啊。对了京东的打折么
为什么我看见“看护妇”就想起了RIO
难得啊,领导对军事感兴趣的少啊。对了京东的打折么
公司由大裁军时退伍的五个兵创建,公司就喜欢招退伍的,一半以上的退伍兵。
当然兄弟我不是。
京东打折呢
还是注意一下版权问题吧,好不?
我是来看性文化的。
我和楼上一样
日本人口气的文字,读起来太不是味道了。
wang1068 发表于 2014-11-17 17:40
兄弟你这个会不会侵权啊?人家可是有版权的一说。
放心,没问题,作者有授权的。谢谢:)
明治十八年(1885),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礼为推进明治维新富国强兵政策,在教育上引入了“兵式操练”令,中学师范学校男生的兵式操练被义务化。一年后,东京师范学校的女生也编入兵式操练科目,日本女性作为保卫本土的作战力量,也被要求参加军事训练。图为英国武官在观摩女性射击训练的情形。
明治元年(1868),日本效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近代英国海军,于1870年在广岛县江田岛市创设了一所旨在培养优秀海军军官的江田岛海军兵学校。教育方针要求学员进行系统的军事理论学习和艰苦的军事技术训练,精神上灌输效忠天皇和“武士道精神”。学校在日本海军史上培养出诸多高级将领和优秀士官。昭和二十年(1945)日本败战,11月30日废校。写真是明治二十年(1887)前后的江田岛海军兵学校鸟瞰全景。学校主建筑前是宽广的运动场,侧方是宽阔的海面,适合学员进行各种军事科目的教学和训练。
明治二十四年(1891),在强兵的舆论浪潮中,政府通过预算案,向英国订购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防护巡洋舰,命名“吉野号”。吉野舰航速达到23节,完全装备速射炮,在与清国北洋海军的海战中表现十分活跃。
明治七年(1874)十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开校,早期教育制度为法国制式。师资主要聘请的是法国陆军的军事教官。不同兵科有不同的修学年限,步兵、骑兵两年,1876年增至三年。炮兵、工兵最初三年,1876年增至四年,1881年增至五年。士官学员毕业生1285名,共计11期。写真是1874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开校时的学校本馆。
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军方最关注军事人材的培养。日本陆军大学校是培养陆军高级参谋将校的最高学府。明治十五年(1882)创设,师资主要是法国教官。1884年,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和陆军卿大山严决定改用德意志帝国陆军大学的模式,招聘了一批像梅克鲁那样的德国优秀教官。陆军大学校首任校长是児玉源太郎步兵大佐。写真是早期陆军大学校的大门口。
后浪图书 发表于 2014-11-18 09:53
放心,没问题,作者有授权的。谢谢:)
真有这事?作者不卖书了吗?
wang1068 发表于 2014-11-18 10:23
真有这事?作者不卖书了吗?
没问题的,这连10%都不到。
继续呀! 不能停  才军事,还有那个啥 没有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