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海,不属于郑和 -决定一个民族航向的不是技术而是文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53:12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媒体炒得很热闹。对于从1840年来,总被外洋漂过来的利炮坚舰欺负的中国人,在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今天,怀念老祖宗扬帆出海的伟绩,寄托某种想象,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在对郑和功业的缅怀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人们总爱把他和70年后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对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改变了整个世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可是郑和呢,除了给皇帝带回来一些类似长颈鹿那样的吉祥物、留下一些荒诞和史实杂糅的传说外,对中国人有什么影响?有人以惋惜的态度表达这样一种情绪:本来我们华夏民族有过开万顷波涛、拓展生存空间的机会,可惜擦肩而过。

  如西欧人那样,沿着哥伦布的足迹,开拓海外殖民地,我以为并不值得艳羡。但是,以史论史,郑和等人“错过”殖民海外的机会是肯定的。并非技术上达不到,当时郑和带领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哥伦布首航时,只有三只小帆船。而是明朝那种内敛的、保守的、专制的政治制度,决定郑和下西洋只能是七次劳民伤财却无实际经济收益的“面子工程”。

  对郑和下西洋,大多数史官并不重视,无非把其看成扬威于海外的出使而已,其意义还远不如张骞凿通西域。对明朝史实记录极其详细的《明通鉴》,对此事也只带了一笔:

  “(永乐三年,公历1045)六月,己卯。遣中官(宫中宦官)郑和使西洋诸国。

  建文帝之出亡也,有言其在海外者,上命和踪迹之,且借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乃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将士卒三万七千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者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自侯显使西域后,中官奉使外蕃,后先相望,而和与显尤著云。”

  寥寥数笔,就点出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朱棣篡了侄子的皇位上,龙椅上坐得不踏实,派心腹去寻找。此其一。“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让人来朝贡。此其二。这是纯政治目的,花费这么多的钱,有没有收益?这种算法只能用于经济活动中,而政治工程是不讲代价的。用现在的话来说:不要看郑和七下西洋花钱很多,我们要学会算政治账。

  那时候的政治账是什么呢?就是大明朝的面子。大明朝即使和外蕃做买卖,是一种现在看来可笑的“朝贡贸易”,大明朝只赔不赚,目的就是要人家承认自己是名义上的老大。《明通鉴》的作者还以春秋笔法刺了一下郑和,暗示明代太监干政始于郑和等人。

  作为皇帝的私人代表,郑和及其船队没有属于自己的航海目的,他们走得再远,出使的外蕃再多,也只是完成皇帝交给的政治任务而已,不会有什么明确的经济目的。我以为大明从郑和下西洋的“开放”到后来的海禁,转型得那样迅速。原因是大明根本就不想要求海外的财富,只要外蕃象征性臣服自己,自己赔本都行,亿兆华夏臣民供养一个皇室足够了。因此哪怕郑和发现了新大陆,当时的大明也不会建立海外殖民地,因为它是个心态封闭的帝国。心态封闭。

  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则不一样,他们完全是为了财富。当时的欧洲,从贵族到平民,都在传说东方印度、中国的富庶。哥伦布的扬帆出海,直接的动力就是财富,这种动力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吻合的。和郑和——这个皇帝的私人奴仆相比,哥伦布是个有点海盗气质的冒险家,西班牙女王只是他的庇护者和赞助人而已。他并非奉使去完成某种特定的政治任务,而是类似一个承包商,从大老板那里转包工程后,自己想办法争取最大的盈利。和郑和相比,哥伦布更具有个人意志,他不像个长官,更像个有自主权的公司总经理。而郑和船队的远航,完全是帝国行政触角的伸展。

  攫取财富和疆土,那是包括国王、百姓、流浪汉都感兴趣的买卖,这样的买卖有激励机制,人们愿意冒死去做。哥伦布的远航才能掀起了欧洲人的淘金热。而朝廷扬威于海外的政府工程,只是为皇帝和朝廷的面子添彩,对大多数人毫无好处,难怪刘大夏一怒烧掉了郑和的航海日志。——这没有给大明带来经济效益的远航不是劳民伤财是什么?这样政府一手包办的面子工程,注定是人亡政息,换个皇帝郑和的命运就大不一样。

  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没法简单地类比,如果硬要比较的话,我的结论是,哥伦布因为发现新大陆生前异常荣耀,死后的名字和新大陆永远联系在一起。而郑和,费尽心力下西洋,却没有一片海真正属于过他。在历史的关键时期,决定一个民族航向的不是技术而是文化和制度,所以我们现在自豪于600年前中国人高超的航海技术没有意义。

那片海,不属于郑和。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媒体炒得很热闹。对于从1840年来,总被外洋漂过来的利炮坚舰欺负的中国人,在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今天,怀念老祖宗扬帆出海的伟绩,寄托某种想象,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在对郑和功业的缅怀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人们总爱把他和70年后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对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改变了整个世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可是郑和呢,除了给皇帝带回来一些类似长颈鹿那样的吉祥物、留下一些荒诞和史实杂糅的传说外,对中国人有什么影响?有人以惋惜的态度表达这样一种情绪:本来我们华夏民族有过开万顷波涛、拓展生存空间的机会,可惜擦肩而过。

  如西欧人那样,沿着哥伦布的足迹,开拓海外殖民地,我以为并不值得艳羡。但是,以史论史,郑和等人“错过”殖民海外的机会是肯定的。并非技术上达不到,当时郑和带领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哥伦布首航时,只有三只小帆船。而是明朝那种内敛的、保守的、专制的政治制度,决定郑和下西洋只能是七次劳民伤财却无实际经济收益的“面子工程”。

  对郑和下西洋,大多数史官并不重视,无非把其看成扬威于海外的出使而已,其意义还远不如张骞凿通西域。对明朝史实记录极其详细的《明通鉴》,对此事也只带了一笔:

  “(永乐三年,公历1045)六月,己卯。遣中官(宫中宦官)郑和使西洋诸国。

  建文帝之出亡也,有言其在海外者,上命和踪迹之,且借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乃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将士卒三万七千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者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自侯显使西域后,中官奉使外蕃,后先相望,而和与显尤著云。”

  寥寥数笔,就点出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朱棣篡了侄子的皇位上,龙椅上坐得不踏实,派心腹去寻找。此其一。“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让人来朝贡。此其二。这是纯政治目的,花费这么多的钱,有没有收益?这种算法只能用于经济活动中,而政治工程是不讲代价的。用现在的话来说:不要看郑和七下西洋花钱很多,我们要学会算政治账。

  那时候的政治账是什么呢?就是大明朝的面子。大明朝即使和外蕃做买卖,是一种现在看来可笑的“朝贡贸易”,大明朝只赔不赚,目的就是要人家承认自己是名义上的老大。《明通鉴》的作者还以春秋笔法刺了一下郑和,暗示明代太监干政始于郑和等人。

  作为皇帝的私人代表,郑和及其船队没有属于自己的航海目的,他们走得再远,出使的外蕃再多,也只是完成皇帝交给的政治任务而已,不会有什么明确的经济目的。我以为大明从郑和下西洋的“开放”到后来的海禁,转型得那样迅速。原因是大明根本就不想要求海外的财富,只要外蕃象征性臣服自己,自己赔本都行,亿兆华夏臣民供养一个皇室足够了。因此哪怕郑和发现了新大陆,当时的大明也不会建立海外殖民地,因为它是个心态封闭的帝国。心态封闭。

  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则不一样,他们完全是为了财富。当时的欧洲,从贵族到平民,都在传说东方印度、中国的富庶。哥伦布的扬帆出海,直接的动力就是财富,这种动力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吻合的。和郑和——这个皇帝的私人奴仆相比,哥伦布是个有点海盗气质的冒险家,西班牙女王只是他的庇护者和赞助人而已。他并非奉使去完成某种特定的政治任务,而是类似一个承包商,从大老板那里转包工程后,自己想办法争取最大的盈利。和郑和相比,哥伦布更具有个人意志,他不像个长官,更像个有自主权的公司总经理。而郑和船队的远航,完全是帝国行政触角的伸展。

  攫取财富和疆土,那是包括国王、百姓、流浪汉都感兴趣的买卖,这样的买卖有激励机制,人们愿意冒死去做。哥伦布的远航才能掀起了欧洲人的淘金热。而朝廷扬威于海外的政府工程,只是为皇帝和朝廷的面子添彩,对大多数人毫无好处,难怪刘大夏一怒烧掉了郑和的航海日志。——这没有给大明带来经济效益的远航不是劳民伤财是什么?这样政府一手包办的面子工程,注定是人亡政息,换个皇帝郑和的命运就大不一样。

  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没法简单地类比,如果硬要比较的话,我的结论是,哥伦布因为发现新大陆生前异常荣耀,死后的名字和新大陆永远联系在一起。而郑和,费尽心力下西洋,却没有一片海真正属于过他。在历史的关键时期,决定一个民族航向的不是技术而是文化和制度,所以我们现在自豪于600年前中国人高超的航海技术没有意义。

那片海,不属于郑和。
[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




[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
从标题可以看出,楼主是一个鹤立鸡群、高瞻远瞩的有志青年,面对如此深奥的文章,面对如此巨大的著作,在强烈的敬仰中,俺不由得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在痛哭流涕中,俺所能做的只有大声求救:
“谁位哥哥行行好,给个提纲吧~~俺看不完”
外国人从我们这里带走了四大发明,我们呢?
簡單來説,不想大家發財,這種事誰也不幹;去了讓人發財,誰都搶著去

中國就是儒教給害了
阅[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4 19:17:11编辑过]
写的不错。中国人缺少一种开拓疆土的精神。古希腊时期亚历山大大帝仅率领几万人就征服了欧亚非的大片疆域,向东直达印度。其帝国的面积远大于中国。而中国即使是最强大的几个时期(应该远远强于古希腊/马其顿吧),也没有征服世界的想法。元的时候,打的很远,但主要是蒙古人,不能算是中原文化吧。
[B]以下是引用[I]huangdw[/I]在2005-7-14 21:23:00的发言:[/B][BR]写的不错。中国人缺少一种开拓疆土的精神。古希腊时期亚历山大大帝仅率领几万人就征服了欧亚非的大片疆域,向东直达印度。其帝国的面积远大于中国。而中国即使是最强大的几个时期(应该远远强于古希腊/马其顿吧),也没有征服世界的想法。元的时候,打的很远,但主要是蒙古人,不能算是中原文化吧。

秦唐汉打下的疆土你吞了。
中国人没有征服扩张的精神,能从黄河流域的一个小部落发展成一个大帝国?
关键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帝国。汉人已经将所有适合农耕的东亚土地征服了,而蒙古人、满人又将所有适合畜牧的东亚土地征服了。
所以对传统中国来说,那些化外不毛之地是不值得征服的。
[B]以下是引用[I]seacat[/I]在2005-7-15 0:50:00的发言:[/B][BR]。
秦唐汉打下的疆土你吞了。
中国人没有征服扩张的精神,能从黄河流域的一个小部落发展成一个大帝国?
关键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帝国。汉人已经将所有适合农耕的东亚土地征服了,而蒙古人、满人又将所有适合畜牧的东亚土地征服了。
所以对传统中国来说,那些化外不毛之地是不值得征服的。
同意,支持!
原因在于儒家思想的根本教义是非扩张性的, 可以说如果不是秦始皇用铁和血统一了中国, 中国也不会有这么大地盘, 说起来从汉武帝时候到现在, 版图只是增加了辽东, 新疆, 西藏和半个蒙古(本来是一个), 这些基本还是满清搞的.
    如果当时明朝立国采用法家思想, 以耕战为手段,以兼并天下为国家使命, 以大明的实力, 郑和的超级船队征服地球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你在说什么,那片海就是属于郑和的。你去南洋看看,甚至到非洲,每个角落都留下了郑和的烙印,从文化到技术。你知道南洋有多少个叫“三宝”的地名和建筑吗?
难道只有掠夺和杀戮才是正道?哥伦布在美洲人民(当然不是后来的殖民后裔)留下了骂名,而郑和留下了什么?我想让如果美洲人民做个选择,郑和或者哥伦布必须有一个来成为他们的君主,他们愿意选择谁呢?
[B]以下是引用[I]franklinluo[/I]在2005-7-15 11:53:00的发言:[/B][BR]    原因在于儒家思想的根本教义是非扩张性的, 可以说如果不是秦始皇用铁和血统一了中国, 中国也不会有这么大地盘, 说起来从汉武帝时候到现在, 版图只是增加了辽东, 新疆, 西藏和半个蒙古(本来是一个), 这些基本还是满清搞的.
    如果当时明朝立国采用法家思想, 以耕战为手段,以兼并天下为国家使命, 以大明的实力, 郑和的超级船队征服地球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关键是没有动力。
中国的传统社会体制是以大量固定在小块土地上的小自耕农为基础(税收、兵役)的。
如果大力发展商业与航海,就会引起大量人员流动,大量农民离开土地,成为独立的具有一定资本的自由人,这对传统政府的统治造成极大威胁。

传统中国的扩张着眼于土地的扩张,尤其是适宜耕种的土地。到了明朝,适合耕种的土地都被征服与开发了,帝国如果继续扩张,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革,重建帝国的基础,那么这个传统土地帝国的维持成本将会大大上升,尤其是跨越海洋的扩张,以当时的技术很难维持中国式的中央集权统治。

其实人口压力是重要的扩张动力,但是由于马铃薯、番薯、玉米等能在山地等恶劣条件下生长的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使那些以前不适宜耕种的山地也得到开发,这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压力。再加上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水稻的亩产量也得到提高。但是整个中国夫产量并没有增加,甚至下降,高产的代价是投入大量人力,导致夫产量并不高,所以即使是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但是人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大的提高,仅是温饱,新增的产量都被新增人口消耗掉了。
人口的极大膨胀又导致劳动力价格下降,再加上海外市场萎缩(禁海),国内市场狭小(地少人多,农民就是辛勤劳动也仅得温饱)这又使工场缺乏使用机器的动力(人力太便宜,产品的市场需求又不大)。
其实文化是软影响。文化的东西必须得到体制这种硬结构支持才能发挥作用。
而体制这种硬结构是在经济基础上生产起来的。
不改变传统体制的经济基础很难改变传统文化。
[B]以下是引用[I]ddg-113[/I]在2005-7-15 12:06:00的发言:[/B][BR]你在说什么,那片海就是属于郑和的。你去南洋看看,甚至到非洲,每个角落都留下了郑和的烙印,从文化到技术。你知道南洋有多少个叫“三宝”的地名和建筑吗?
难道只有掠夺和杀戮才是正道?哥伦布在美洲人民(当然不是后来的殖民后裔)留下了骂名,而郑和留下了什么?我想让如果美洲人民做个选择,郑和或者哥伦布必须有一个来成为他们的君主,他们愿意选择谁呢?

在南洋有大的影响,是因为南洋有大量中国移民。
到了印度、非洲影响就弱很多了。
没有足够的移民是没有办法留下长久的影响的。
技术能不能得到发展,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需求。
没有需求的技术,即使是发明出来了也不会有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