鹘鹰新模型(2.0),让我感兴趣的不是涂装、机翼、尾翼、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16:16


    鹘鹰新模型出来了,论坛上讨论也热闹起来,但是大家关注点都放在涂装、机翼、尾翼和切件等的变化上,而让我真正感兴趣的,可能是鹘鹰2.0真的放大了。

    那么鹘鹰是不是真的放大了?

    我个人根据这两天微博上的鹘鹰新模型的图,个人认为发动机间距可能没有变化,具体可以看下图,分别是现在的鹘鹰、2012年珠海航展时的模型、2014年新模型,基本可以看出发动机间距2012年似乎在缩小,而2014年模型比2012年模型的发动机间距感觉要大,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变化是尾锥的形状和长度,现在的鹘鹰尾椎稍长于发动机尾喷管,而且尾椎比较薄,2012年的尾喷管缩短看不到尾椎,2014年的尾椎又加长了。



    上面尾椎的变化让人感到很有意思,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设计思路的变化。鹘鹰31001是用作验证用的,肯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2012年珠海航展模型和后来2013年北京航展模型的变化可以说是中航还没有与客户有更多协商时自己设想该如何调整的思路,2012年的模型是小修改,那个时候鹘鹰刚飞没有多久,后部调整更像是针对当时认为可能有缺陷的地方做的修改,现在大家看到鹘鹰的机身腹部大图也感觉有点过度突兀的感觉,估计2012年模型的调整可能与此有关。


    那么这次2014年的新模型和2012年模型的的尾椎不光加长了,还变厚了,这意味着整个后部机身都变厚了,而机身后部变后其实不利于飞机的超音速飞行的,那么合理的推断就是飞机的整个机身截面也发生了变化,我个人认为,鹘鹰机身整个截面可能变大,从下面这个起落架收起的调整可以看出大概,以前的起落架收起到机身和机翼过渡的边条下面,现在这个边条没有了,这个边条没有并不是边条被取消,因为这个边条要延伸到机身后部安装水平尾翼,而是整个机身侧面加宽把这个边条给“淹没”了,边条被“淹没”后,机身后部安装水平尾翼的地方并没有太大变化,那么也就是说后部和以前差不多,这意味着机身前部截面积加大,那么为了让截面积变化仍然是理想情况,那么机身后部截面积也要加大,安装水平尾翼的尾撑不好加大,所以就把发动机之间加厚,为了整流和减小后体阻力,那么尾椎就加长。


    另外,据说鹘鹰2.0机长会增加0.5米,这个加长的机身正好与机身截面加大相匹配,让整个机身变化仍然维持在相对理想的曲线范围。

    鹘鹰整体加大后,这意味着内部空间的加大,加大的空间可以放油,也可以安装设备,或者用于增加弹舱容积,这会让鹘鹰设计选择更宽裕,从而更有利于其在未来作战体系中找到位置。

    那么鹘鹰放大一点后到底能够在作战体系中起到什么作用?这几天有人在论坛上讨论四代机到底要不要多用途还是就空优,个人看法是:四代机都比较贵,单一用途的四代机真的是玩不起的,所以四代机一定会是多用途,只不过这个多用途到底向空优还是攻击更多,还是两者各占一半。这里注意到鹘鹰新模型下出现了类似光电瞄准系统(EOTS)的东西,而EOTS目前的主要用途是对地攻击,这说明鹘鹰肯定是要考虑对地攻击的。

    鹘鹰的多用途定位和J-20的大弹舱是不是有矛盾和冲突?因为J-20的弹舱比F-22大,显然也有多用途能力,那么还有需要一款多用途中四的需要吗?这里又要说到高低搭配了,高低搭配的说法来自于三代机时期的F-15/F-16配对和F-14/F-18配对,高端一开始面向空优,低端一开始就是多用途,但实际上,F-14和F-15后来也都能够实现多用途,F-16和F-18本身也具有空优功能,这是因为航空技术发展尤其是电子设备的发展已经能够将对地和对空兼顾,所以多用途并不需要太大的代价,其实在这方面大家可以看现在500元的智能手机和几年前的上千元的非智能手机,现在手机功能要多得多而且价格更低,所以战斗机多用途化是必然的。那么什么到底是高低搭配,其实高低搭配是个被总结的东西而不是一开始就筹划的东西,因为F-16和YF-17的出现是在美空军主流并不支持下出现的,是实际使用中形成的高低搭配,而这个高低搭配在相当程度上是价格和执行任务的搭配,低价格满足数量要求,同时兼顾一定的质量,高价格侧重质量要求,也要有一定的数量。到F-22/F-35配对时期,所谓的搭配首先的思路仍然是价格搭配,因为美空军已经尝到搭配的甜头,所以美军在规划ATF项目时,也在为F-16的后继机找方案,其首要的一点就是价格要便宜。当然在初期给ATF的定位仍然是争夺制空权,加上刚开始内置弹舱设计时配套的弹药体系不完善,所以F-22更偏向空优,后来苏联解体F-22也开发了攻击能力,但是由于项目进度拖延和费用的增加,最后F-22也没有再做大的调整,最后弹舱能挂500攻击炸弹,再后来就为F-22开发了小直径炸弹。F-35是要弥补F-22缺失的攻击能力,本身的定位也是要替代几种攻击机,另外F-35已经将内置弹药和弹舱设计协调起来,所以F-35能够挂更重的攻击弹(1吨级),而F-35的机动特点也展现出其并不比F-16这种典型的三代机差。那么到我们,J-20显然汲取了F-22对攻击兼顾不到的教训,另外弹舱和弹的设计也更注意配合,但是J-20毕竟是高端的东西,也会面临价格高难以满足装备数量的要求,那么同样也需要一款价格便宜的机型来满足数量要求,而这个便宜机型可以在空优方面有所舍弃去确保多用途性能。鹘鹰2.0可能加大,说明鹘鹰是要向多用途方面发展,那么鹘鹰现在的机翼、垂尾变化又说明什么?


    从飞机设计角度来讲,飞机设计在整体结构和重量等之间反复迭代的,前面看到机身截面积加大、机身加长,那么着肯定会增加重量,重量增加后为了维持机载不变,那么机翼面积就要增加,这或许就是现在看到鹘鹰新模型的机翼和水平尾翼之间的间距缩小的原因,这意味着机翼的弦长变大了,如果机翼的翼展不变,那么机翼的后掠角可能会增加,个人估计可能会在40度左右,比现在的鹘鹰和F-35都要大一些,而40°后掠角正好是F-16的后掠角,而F-16则是个空优和对地攻击都兼顾的比较好的机型,两方面能力都不错。鹘鹰2.0机翼后掠角稍微增大后可以减小超音速阻力,这样正好能够与增大机身截面所增加的阻力相互抵消一部分。鹘鹰的机翼看上去并没有F-35厚(F-35机翼比较厚是有原因的,因为F-35B的机翼内部要能够容纳从发动机引气的管道来做横向平衡,机翼薄了可不行),鹘鹰这个设计个人认为是想兼顾超音速和亚音速性能,个人认为站在中国空军的角度来看,由于我们的重要经济中心靠近沿海容易被攻击,那么截击性能就相对比较看重,譬如J-10用了可调进气道就算是一个证明。

    鹘鹰垂尾的变化也挺有意思,以前的类似F-22的梯形垂尾让人感到垂尾面积挺大,按照F-22要保证大迎角和超音速巡航来看,鹘鹰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考虑。现在垂尾调整成类似F-35的样子,而F-35在实际飞行测试中能够达到50°以上迎角,这说明F-35的垂尾能够保证大迎角时的航向稳定性,而F-35的垂尾向后掠,这样垂尾的力臂变大,垂尾的面积就可以减小,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垂尾重量。前面谈到鹘鹰机体加长,那么着意味着机身航向稳定性方面需要调整,正好后掠的垂尾能够增大力臂确保大迎角航向稳定的同时可以减小面积(进而减少重量),所以也就做类似调整。

    最后就是大家或多或少知道的,就是机翼、垂直尾翼切尖都在隐形和气动方面带来好处,而机身侧面凸起的棱边被“淹没”还带来雷达反射变小的好处,这里就不说了。


    总之,鹘鹰新模型说明的变化更多体现在其背后设计方向的调整,大家看到的调整是必要的,也是比较直观能够看出来的,而截面积增加等的变化,对鹘鹰来说意义更为深远。

    最后声明一下,上述纯属个人猜测,仅供参考。




    鹘鹰新模型出来了,论坛上讨论也热闹起来,但是大家关注点都放在涂装、机翼、尾翼和切件等的变化上,而让我真正感兴趣的,可能是鹘鹰2.0真的放大了。

    那么鹘鹰是不是真的放大了?

    我个人根据这两天微博上的鹘鹰新模型的图,个人认为发动机间距可能没有变化,具体可以看下图,分别是现在的鹘鹰、2012年珠海航展时的模型、2014年新模型,基本可以看出发动机间距2012年似乎在缩小,而2014年模型比2012年模型的发动机间距感觉要大,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变化是尾锥的形状和长度,现在的鹘鹰尾椎稍长于发动机尾喷管,而且尾椎比较薄,2012年的尾喷管缩短看不到尾椎,2014年的尾椎又加长了。

01.jpg (236.31 KB, 下载次数: 3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8 22:55 上传


001.jpg (165.36 KB, 下载次数: 1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9 00:31 上传



    上面尾椎的变化让人感到很有意思,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设计思路的变化。鹘鹰31001是用作验证用的,肯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2012年珠海航展模型和后来2013年北京航展模型的变化可以说是中航还没有与客户有更多协商时自己设想该如何调整的思路,2012年的模型是小修改,那个时候鹘鹰刚飞没有多久,后部调整更像是针对当时认为可能有缺陷的地方做的修改,现在大家看到鹘鹰的机身腹部大图也感觉有点过度突兀的感觉,估计2012年模型的调整可能与此有关。


    那么这次2014年的新模型和2012年模型的的尾椎不光加长了,还变厚了,这意味着整个后部机身都变厚了,而机身后部变后其实不利于飞机的超音速飞行的,那么合理的推断就是飞机的整个机身截面也发生了变化,我个人认为,鹘鹰机身整个截面可能变大,从下面这个起落架收起的调整可以看出大概,以前的起落架收起到机身和机翼过渡的边条下面,现在这个边条没有了,这个边条没有并不是边条被取消,因为这个边条要延伸到机身后部安装水平尾翼,而是整个机身侧面加宽把这个边条给“淹没”了,边条被“淹没”后,机身后部安装水平尾翼的地方并没有太大变化,那么也就是说后部和以前差不多,这意味着机身前部截面积加大,那么为了让截面积变化仍然是理想情况,那么机身后部截面积也要加大,安装水平尾翼的尾撑不好加大,所以就把发动机之间加厚,为了整流和减小后体阻力,那么尾椎就加长。

02.jpg (60.78 KB, 下载次数: 2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8 22:55 上传



    另外,据说鹘鹰2.0机长会增加0.5米,这个加长的机身正好与机身截面加大相匹配,让整个机身变化仍然维持在相对理想的曲线范围。

    鹘鹰整体加大后,这意味着内部空间的加大,加大的空间可以放油,也可以安装设备,或者用于增加弹舱容积,这会让鹘鹰设计选择更宽裕,从而更有利于其在未来作战体系中找到位置。

    那么鹘鹰放大一点后到底能够在作战体系中起到什么作用?这几天有人在论坛上讨论四代机到底要不要多用途还是就空优,个人看法是:四代机都比较贵,单一用途的四代机真的是玩不起的,所以四代机一定会是多用途,只不过这个多用途到底向空优还是攻击更多,还是两者各占一半。这里注意到鹘鹰新模型下出现了类似光电瞄准系统(EOTS)的东西,而EOTS目前的主要用途是对地攻击,这说明鹘鹰肯定是要考虑对地攻击的。

72cc235fjw1em3jfd5b1tj218g0xczwa.jpg (443 KB, 下载次数: 1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8 22:58 上传


    鹘鹰的多用途定位和J-20的大弹舱是不是有矛盾和冲突?因为J-20的弹舱比F-22大,显然也有多用途能力,那么还有需要一款多用途中四的需要吗?这里又要说到高低搭配了,高低搭配的说法来自于三代机时期的F-15/F-16配对和F-14/F-18配对,高端一开始面向空优,低端一开始就是多用途,但实际上,F-14和F-15后来也都能够实现多用途,F-16和F-18本身也具有空优功能,这是因为航空技术发展尤其是电子设备的发展已经能够将对地和对空兼顾,所以多用途并不需要太大的代价,其实在这方面大家可以看现在500元的智能手机和几年前的上千元的非智能手机,现在手机功能要多得多而且价格更低,所以战斗机多用途化是必然的。那么什么到底是高低搭配,其实高低搭配是个被总结的东西而不是一开始就筹划的东西,因为F-16和YF-17的出现是在美空军主流并不支持下出现的,是实际使用中形成的高低搭配,而这个高低搭配在相当程度上是价格和执行任务的搭配,低价格满足数量要求,同时兼顾一定的质量,高价格侧重质量要求,也要有一定的数量。到F-22/F-35配对时期,所谓的搭配首先的思路仍然是价格搭配,因为美空军已经尝到搭配的甜头,所以美军在规划ATF项目时,也在为F-16的后继机找方案,其首要的一点就是价格要便宜。当然在初期给ATF的定位仍然是争夺制空权,加上刚开始内置弹舱设计时配套的弹药体系不完善,所以F-22更偏向空优,后来苏联解体F-22也开发了攻击能力,但是由于项目进度拖延和费用的增加,最后F-22也没有再做大的调整,最后弹舱能挂500攻击炸弹,再后来就为F-22开发了小直径炸弹。F-35是要弥补F-22缺失的攻击能力,本身的定位也是要替代几种攻击机,另外F-35已经将内置弹药和弹舱设计协调起来,所以F-35能够挂更重的攻击弹(1吨级),而F-35的机动特点也展现出其并不比F-16这种典型的三代机差。那么到我们,J-20显然汲取了F-22对攻击兼顾不到的教训,另外弹舱和弹的设计也更注意配合,但是J-20毕竟是高端的东西,也会面临价格高难以满足装备数量的要求,那么同样也需要一款价格便宜的机型来满足数量要求,而这个便宜机型可以在空优方面有所舍弃去确保多用途性能。鹘鹰2.0可能加大,说明鹘鹰是要向多用途方面发展,那么鹘鹰现在的机翼、垂尾变化又说明什么?


    从飞机设计角度来讲,飞机设计在整体结构和重量等之间反复迭代的,前面看到机身截面积加大、机身加长,那么着肯定会增加重量,重量增加后为了维持机载不变,那么机翼面积就要增加,这或许就是现在看到鹘鹰新模型的机翼和水平尾翼之间的间距缩小的原因,这意味着机翼的弦长变大了,如果机翼的翼展不变,那么机翼的后掠角可能会增加,个人估计可能会在40度左右,比现在的鹘鹰和F-35都要大一些,而40°后掠角正好是F-16的后掠角,而F-16则是个空优和对地攻击都兼顾的比较好的机型,两方面能力都不错。鹘鹰2.0机翼后掠角稍微增大后可以减小超音速阻力,这样正好能够与增大机身截面所增加的阻力相互抵消一部分。鹘鹰的机翼看上去并没有F-35厚(F-35机翼比较厚是有原因的,因为F-35B的机翼内部要能够容纳从发动机引气的管道来做横向平衡,机翼薄了可不行),鹘鹰这个设计个人认为是想兼顾超音速和亚音速性能,个人认为站在中国空军的角度来看,由于我们的重要经济中心靠近沿海容易被攻击,那么截击性能就相对比较看重,譬如J-10用了可调进气道就算是一个证明。

    鹘鹰垂尾的变化也挺有意思,以前的类似F-22的梯形垂尾让人感到垂尾面积挺大,按照F-22要保证大迎角和超音速巡航来看,鹘鹰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考虑。现在垂尾调整成类似F-35的样子,而F-35在实际飞行测试中能够达到50°以上迎角,这说明F-35的垂尾能够保证大迎角时的航向稳定性,而F-35的垂尾向后掠,这样垂尾的力臂变大,垂尾的面积就可以减小,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垂尾重量。前面谈到鹘鹰机体加长,那么着意味着机身航向稳定性方面需要调整,正好后掠的垂尾能够增大力臂确保大迎角航向稳定的同时可以减小面积(进而减少重量),所以也就做类似调整。

    最后就是大家或多或少知道的,就是机翼、垂直尾翼切尖都在隐形和气动方面带来好处,而机身侧面凸起的棱边被“淹没”还带来雷达反射变小的好处,这里就不说了。


    总之,鹘鹰新模型说明的变化更多体现在其背后设计方向的调整,大家看到的调整是必要的,也是比较直观能够看出来的,而截面积增加等的变化,对鹘鹰来说意义更为深远。

    最后声明一下,上述纯属个人猜测,仅供参考。


听说过缩小的,没听说过放大的。
最关心的,就是能否上舰。
不会上舰
近10年内,中秋顶岗
整体看更漂亮了,外贸的拳头产品
放大了,加重了,对发动机的要求更高了,得看哪型发动机更给力了。
cdsora 发表于 2014-11-8 23:08
整体看更漂亮了,外贸的拳头产品
求问怎么设计签名?
这应该是空军版。
赌王说海军版还没定,但必须用双中推
骨头2.0农历新年应该可以看到
天裂 发表于 2014-11-8 23:02
听说过缩小的,没听说过放大的。
最关心的,就是能否上舰。
f/a18ef就是放大
F17和F18…来自: iPhone客户端
WS15呗。     来自: iPhone客户端
骨头鹰放大应该是必然的,虽然我是脑补的
不会上舰
近10年内,中秋顶岗
611的海四什么时候出来呢?哪怕看到个方案也行。

期待实机竞标pk。
WS15呗。
放大0.5m还用不上ws-15。

期待新中推的推力可以做到近10t,那么鶻鹰则可以拥有战胜大多数三代机的机动性。
山石SZ 发表于 2014-11-8 23:14
放大了,加重了,对发动机的要求更高了,得看哪型发动机更给力了。
   中推方面搞俄制发动机是行不通的 WS13的初始型号肯定不行 可预见的未来 短期有WS13E 中长期有WS17
分析的合情合理,支持好文。来自: Android客户端
现在能看到的变化是机头缩短放粗(主机身放宽),从起落架仓门大小及相对主翼位置及翼前尺寸看,主翼似乎后移了。综合看机身整体加长可能性不大。翼展不知道有没有放大,31001长细比1.47左右,F22是1.39,弹仓长度已经够用,2.0不加长,适当放粗感觉长细比更合理些,31001长细比略大。

外倾的角度更大了。
空军#总司令 发表于 2014-11-8 23:18
求问怎么设计签名?
外链图片啊
放大的可能性不大,一是无合适的发动机,二是舰载本身要加重,不放大重量可能已接近F35c,再放大就要用三面翼之类的非常规措施了
空军优化版吧。。。
cdsora 发表于 2014-11-8 23:52
外链图片啊
懂啦懂啦,我得升级之后才能编辑签名,谢谢啦!
天裂 发表于 2014-11-8 23:02
听说过缩小的,没听说过放大的。
最关心的,就是能否上舰。
大黄蜂和超级大黄蜂是怎么变得!

飞机大了一圈
如果发动机没有增推
就会使飞机动力不足
——————也就是更倾向于对地攻击了


那座舱盖为什么和f22的一样?
为适应外贸需求,是应该要增大的
期待骨头鹰2.0,期待有人投资和联合研发,期待骨头鹰起到互联互通的作用。
楼主合情合理地说出了F22山寨版要与22拼个你死我活的节奏,我还能说什么
看来矢量发动机是没希望了。
我只想说,草根威武!
非常支持,要上舰,必然要增大。发动机推力暂时不足无所谓,9500应可暂时对付,中秋太大了,舰载机数量太少的话,会影响航母的战斗力。
天裂 发表于 2014-11-8 23:02
听说过缩小的,没听说过放大的。
最关心的,就是能否上舰。
成熟战机都是越改越大,越改越重。
这个尾巴看上去不怎么协调,感怪怪的,不知道是不是瘦了的原因,求大神解答,如果做到
22那样的尾垂,侧向机动会不会更好?
万金油式多用途非大国所取,鳖国的多用途一定是侧重空优的,内弹也以满足空优挂载为主,内弹舱载攻击弹药不会很强,能做到兼顾就不错了..
卖他个一千架
HH-9AA 发表于 2014-11-9 04:37
万金油式多用途非大国所取,鳖国的多用途一定是侧重空优的,内弹也以满足空优挂载为主,内弹舱载攻击弹药不 ...
同意!四代机因为成本不可能保证数量优势,所以侧重空优比多用途更现实一些。至于高低搭配,我认为应该用四代机和三代机组成成高低搭配,而不是四四组和。
放大可能不大,更像是按某个要求(辟如空军)重新优化设计的产物,有点类似T10—苏27,彻底脱胎换骨了,应该分析2.0比1.0都变化了什么,性能会有什么变化和区别,定位是什么..
同意!四代机因为成本不可能保证数量优势,所以侧重空优比多用途更现实一些。至于高低搭配,我认为应该用 ...
高低配有很多种形式,可以是轻重配,性能配,也可以是价格配,还可以是混代配,..2.0还应与重4形成分工,重4负责攻势制空,中4负责国土防空,任务和性能分配各有取舍,取得质和量的平衡..
多用途是新一代战斗机所共有的,无需刻意强调,一般都是空优机兼顾出来的能力,除非黑白颠倒的特例,辟如以攻击为主的肥电要特别说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