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鳌拜等相比,在处理吴三桂问题上,康熙要蠢得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07:08
  从满清统治者的角度看,吴三桂这个非满族的军事强权人物既是有大利用价值的走狗,也是一个不安全的因素。
  从吴三桂山海关降清至顺治十八年入缅甸擒杀南明永历帝,对满清而言,吴三桂有着极高的利用价值,甚至是很难替代的。
  顺治元年(1644年)吴三桂迎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被封为平西王。六月,吴三桂出山东,平定李自成余部,九月,从英王阿济格西征李自成。李自成死后,顺治二年奉命班师回东北。顺治四年,镇守陕西汉中,参与镇压反清军事力量,屡立战功。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对农民军进行残酷的镇压,对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后裔,也斩尽杀绝。顺治八年,受命进兵四川,击败南明军队,平定四川,仍镇守汉中。顺治十四年,任平西大将军,征贵州,再由贵州进攻云南。顺治十六年,击败反清主力李定国,攻占云南,南明永历帝逃往缅甸。
  为了彻底消灭反清军事力量,清政府授予吴三桂以全权,开藩设府,镇守云南,授以对该省官员的任命及升迁、各项制度的变革、行政管理、司法、赋税管理及兵民钱粮各项事务管理等权。皇帝还命令管理军事事务的兵部及管理官员任免的吏部衙门不要干预和妨碍吴三桂行使权力。吴三桂没有辜负清政府的信用,很快就将云南的反清军事力量消灭了。
  顺治十八年吴三桂进军缅甸,缅甸被迫交出永历帝,缢杀永历帝。
  说满清攻占中国过程中,吴三桂功劳第一,也不算太夸张。因此被封为平西亲王,为汉族中唯一被封亲王的。
  打完大仗后吴三桂上缴了大将军印信。至此降清后以拼命打仗为特点的阶段结束,也意味着吴三桂极高的利用价值开始下降。

  此后,也就是康熙继位之后,虽然让他镇守云贵仍是有用的,但是,从掌权者来说,不安全的因素已经上升到首位了,对他手中的权力必须抑制、削弱以至剥夺。
  康熙年间相对和平时期。在处理吴三桂问题上,又可分为两阶段,康熙六年八月之前权力是掌握在鳌拜索尼等辅政大臣手中,康熙亲政后才由他自己作主。
  
  在鳌拜等大臣掌政时,对于吴三桂大体上是渐进的削弱其权力。
  虽然杀害永历帝后,就已经进入相对和平的环境,但云贵地区仍有反清残余势力,仍需要吴三桂去肃清。康熙元年,吴三桂受命兼管贵州。清政府规定云南贵州的总督巡抚的听从吴三桂的节制。吴三桂很快就消灭了云南贵州的反清力量。
  康熙二年,清政府收回其直接任命官员的权力。
  康熙四年,据吴三桂奏请,裁减了云南贵州兵力。
  康熙六年,按吴三桂奏请,去掉了吴三桂对云南贵州两省的行政管理权,地方总督和巡抚不必听命于吴三桂,地方官员任命、行政管理、司法、赋税管理等权也都不再属于吴三桂。
  同时,还裁减了云南贵州的俸禄和军饷经费约三分之一(这不是吴三桂奏请)。接着任命了不听吴三桂招呼的人为云贵高官。
  这实际上已经取消了吴三桂在云贵的自治权。康熙是在六年七月亲政的,吴三桂的请求是在康熙六年五月提出的,管事的仍是鳌拜一伙。即使在康熙亲政后,鳌拜等仍有相当大的权力,批准吴三桂放弃权力的可能仍是鳌拜等。康熙帝铲除鳌拜是在康熙八年五月,是近两年后的事。削弱吴三桂权力这样的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动作的,这些肯定是在康熙亲政之前进行的。
  为什么吴三桂自己要提出削减其权力?一方面,清政府也可通过某种渠道(例如通过吴三桂在北京当额驸的儿子吴应熊)给吴三桂以信息,让他自己提出;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吴三桂可能也明白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在中国古代,功臣和皇帝之间相互猜疑是很正常的现象。满清王朝给他的权力也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对他会产生不信任,他对中央政府有疑虑,都是很正常的。为了减少政府对他的不信任,主动要求适当地削减自己的权力,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根据历史记载,直到撤藩之前,吴三桂的表现对于满清政府来说,大体上应该算作是模范生。
  
  这样以渐进式的,和平的削弱吴三桂势力,是可行的。因为,从吴三桂投降满清起,直到顺治十八年前后,吴三桂一直在舍生忘死的为满期清打天下。吴三桂降清后立即被封王,后晋封为亲王。在进入相对和平的时期,吴三桂仍表现的对清政府足够的忠诚。
  清朝政府因吴三桂有功而给以足够的报偿,吴三桂则因这些高官厚爵而为清朝皇帝保持忠诚,这种关系在古代社会正是一种最正常的皇帝和武将间的关系。多尔衮、顺治、及鳌拜等辅政大臣掌权时期,这种关系一直在保持着。
                            
  康熙八年,扳倒了鳌拜,其后的大政为康熙本人所定。可惜在此之后,再也没有看见有以渐进的方式削减吴三桂所掌权力的具体措施。只是在康熙十二年突然下令撤藩,激怒吴三桂及其部下,实际上就是挑起了战争。八年残酷的战争,对于清政府的统治也是很危险的。
  撤藩令最大的败笔在于严重地损害了吴三桂及其部下的经济实利,因而不止激怒了吴三桂及其亲信,也激怒了其属下的各级官兵。他们离开东北已经二十年,到云贵已经超过十年,多已经在这里娶妻生子,置办家业,这时突然让他们放弃这里全部不动产,回到东北去垦荒。对于这些曾拼命为满清打天下的人来说,能安心接受吗?只要在人领头,造反之火必然燃起。这种触犯功臣全部属下利益的蠢事,纵看中国历史,没有一个被誉为英明的皇帝曾干过。
  
  相比之下,鳌拜等的策略在高明的多,裁其军,削其经费,缩小其权力,在其驻军区安排信的过的人为行政及军事长官,一点点的削弱吴三桂,但是并没有过多触犯其经济利益,吴三桂及其高层下属,仍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捞银子,过着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小兵及低级军官也会安生不造反。
  在历史上,开国之君及其第二代,多面临权大功大的臣子可能震主的局面。有处理的很巧妙的,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也有处理的过于残忍的,如明太祖;也有处于二者之间的,如汉高祖等。相比之下,顺治、鳌拜等的手段也还算是不错的。
  在建国近三十年后(清建都北京是1644年,吴三桂反是1673年),把功臣激反,造成全国性的大战乱,是前汉、后汉、唐、宋、明等诸稳定的皇朝所没有过的,可以说是等而下之的愚蠢。
  被誉为聪明过人,极为精明的康熙大帝在处理吴三桂事件竟表现的如此愚蠢。
                        
  更可气的是有清一朝为了维护康熙大帝的圣主形象,不顾历史事实,编造了不少吴三桂必反,不得不对其开战的理由。由于吴三桂这个家伙几乎招所有的人恨,所以愿意相信这些理由的人也不少。吴三桂本人的罪责是一回事,康熙干蠢事是另一回事,绝不该因为看不起吴三桂,而把康熙的蠢事包装上耀眼的外衣。从满清统治者的角度看,吴三桂这个非满族的军事强权人物既是有大利用价值的走狗,也是一个不安全的因素。
  从吴三桂山海关降清至顺治十八年入缅甸擒杀南明永历帝,对满清而言,吴三桂有着极高的利用价值,甚至是很难替代的。
  顺治元年(1644年)吴三桂迎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被封为平西王。六月,吴三桂出山东,平定李自成余部,九月,从英王阿济格西征李自成。李自成死后,顺治二年奉命班师回东北。顺治四年,镇守陕西汉中,参与镇压反清军事力量,屡立战功。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对农民军进行残酷的镇压,对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后裔,也斩尽杀绝。顺治八年,受命进兵四川,击败南明军队,平定四川,仍镇守汉中。顺治十四年,任平西大将军,征贵州,再由贵州进攻云南。顺治十六年,击败反清主力李定国,攻占云南,南明永历帝逃往缅甸。
  为了彻底消灭反清军事力量,清政府授予吴三桂以全权,开藩设府,镇守云南,授以对该省官员的任命及升迁、各项制度的变革、行政管理、司法、赋税管理及兵民钱粮各项事务管理等权。皇帝还命令管理军事事务的兵部及管理官员任免的吏部衙门不要干预和妨碍吴三桂行使权力。吴三桂没有辜负清政府的信用,很快就将云南的反清军事力量消灭了。
  顺治十八年吴三桂进军缅甸,缅甸被迫交出永历帝,缢杀永历帝。
  说满清攻占中国过程中,吴三桂功劳第一,也不算太夸张。因此被封为平西亲王,为汉族中唯一被封亲王的。
  打完大仗后吴三桂上缴了大将军印信。至此降清后以拼命打仗为特点的阶段结束,也意味着吴三桂极高的利用价值开始下降。

  此后,也就是康熙继位之后,虽然让他镇守云贵仍是有用的,但是,从掌权者来说,不安全的因素已经上升到首位了,对他手中的权力必须抑制、削弱以至剥夺。
  康熙年间相对和平时期。在处理吴三桂问题上,又可分为两阶段,康熙六年八月之前权力是掌握在鳌拜索尼等辅政大臣手中,康熙亲政后才由他自己作主。
  
  在鳌拜等大臣掌政时,对于吴三桂大体上是渐进的削弱其权力。
  虽然杀害永历帝后,就已经进入相对和平的环境,但云贵地区仍有反清残余势力,仍需要吴三桂去肃清。康熙元年,吴三桂受命兼管贵州。清政府规定云南贵州的总督巡抚的听从吴三桂的节制。吴三桂很快就消灭了云南贵州的反清力量。
  康熙二年,清政府收回其直接任命官员的权力。
  康熙四年,据吴三桂奏请,裁减了云南贵州兵力。
  康熙六年,按吴三桂奏请,去掉了吴三桂对云南贵州两省的行政管理权,地方总督和巡抚不必听命于吴三桂,地方官员任命、行政管理、司法、赋税管理等权也都不再属于吴三桂。
  同时,还裁减了云南贵州的俸禄和军饷经费约三分之一(这不是吴三桂奏请)。接着任命了不听吴三桂招呼的人为云贵高官。
  这实际上已经取消了吴三桂在云贵的自治权。康熙是在六年七月亲政的,吴三桂的请求是在康熙六年五月提出的,管事的仍是鳌拜一伙。即使在康熙亲政后,鳌拜等仍有相当大的权力,批准吴三桂放弃权力的可能仍是鳌拜等。康熙帝铲除鳌拜是在康熙八年五月,是近两年后的事。削弱吴三桂权力这样的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动作的,这些肯定是在康熙亲政之前进行的。
  为什么吴三桂自己要提出削减其权力?一方面,清政府也可通过某种渠道(例如通过吴三桂在北京当额驸的儿子吴应熊)给吴三桂以信息,让他自己提出;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吴三桂可能也明白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在中国古代,功臣和皇帝之间相互猜疑是很正常的现象。满清王朝给他的权力也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对他会产生不信任,他对中央政府有疑虑,都是很正常的。为了减少政府对他的不信任,主动要求适当地削减自己的权力,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根据历史记载,直到撤藩之前,吴三桂的表现对于满清政府来说,大体上应该算作是模范生。
  
  这样以渐进式的,和平的削弱吴三桂势力,是可行的。因为,从吴三桂投降满清起,直到顺治十八年前后,吴三桂一直在舍生忘死的为满期清打天下。吴三桂降清后立即被封王,后晋封为亲王。在进入相对和平的时期,吴三桂仍表现的对清政府足够的忠诚。
  清朝政府因吴三桂有功而给以足够的报偿,吴三桂则因这些高官厚爵而为清朝皇帝保持忠诚,这种关系在古代社会正是一种最正常的皇帝和武将间的关系。多尔衮、顺治、及鳌拜等辅政大臣掌权时期,这种关系一直在保持着。
                            
  康熙八年,扳倒了鳌拜,其后的大政为康熙本人所定。可惜在此之后,再也没有看见有以渐进的方式削减吴三桂所掌权力的具体措施。只是在康熙十二年突然下令撤藩,激怒吴三桂及其部下,实际上就是挑起了战争。八年残酷的战争,对于清政府的统治也是很危险的。
  撤藩令最大的败笔在于严重地损害了吴三桂及其部下的经济实利,因而不止激怒了吴三桂及其亲信,也激怒了其属下的各级官兵。他们离开东北已经二十年,到云贵已经超过十年,多已经在这里娶妻生子,置办家业,这时突然让他们放弃这里全部不动产,回到东北去垦荒。对于这些曾拼命为满清打天下的人来说,能安心接受吗?只要在人领头,造反之火必然燃起。这种触犯功臣全部属下利益的蠢事,纵看中国历史,没有一个被誉为英明的皇帝曾干过。
  
  相比之下,鳌拜等的策略在高明的多,裁其军,削其经费,缩小其权力,在其驻军区安排信的过的人为行政及军事长官,一点点的削弱吴三桂,但是并没有过多触犯其经济利益,吴三桂及其高层下属,仍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捞银子,过着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小兵及低级军官也会安生不造反。
  在历史上,开国之君及其第二代,多面临权大功大的臣子可能震主的局面。有处理的很巧妙的,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也有处理的过于残忍的,如明太祖;也有处于二者之间的,如汉高祖等。相比之下,顺治、鳌拜等的手段也还算是不错的。
  在建国近三十年后(清建都北京是1644年,吴三桂反是1673年),把功臣激反,造成全国性的大战乱,是前汉、后汉、唐、宋、明等诸稳定的皇朝所没有过的,可以说是等而下之的愚蠢。
  被誉为聪明过人,极为精明的康熙大帝在处理吴三桂事件竟表现的如此愚蠢。
                        
  更可气的是有清一朝为了维护康熙大帝的圣主形象,不顾历史事实,编造了不少吴三桂必反,不得不对其开战的理由。由于吴三桂这个家伙几乎招所有的人恨,所以愿意相信这些理由的人也不少。吴三桂本人的罪责是一回事,康熙干蠢事是另一回事,绝不该因为看不起吴三桂,而把康熙的蠢事包装上耀眼的外衣。
在封建时代,关于谋反这件事,是不需要证据的!

这是两千年前的韩非子同志的教导!《韩非子》这本书好是专门写给皇帝一个人看的,教皇帝如何凭一人之力来统治天下!在韩非子眼中,皇帝是没有亲人、没有感情、没有信任的!皇帝身边有五种毒虫:父母、兄弟、宦官、大臣、百姓!每一种都会随时要了自己的老命!为了争夺皇位,父子相杀、兄弟相残、君臣相煎、宦官弑主等等,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所以,你想当好皇帝,就要首先干掉那些有心篡权但暂时没能力的,和有能力篡权但暂时没心思的!

如果等到既有能力、又有心思篡权的人出现,就等着上吊去吧!
小皇帝刚上手就除了鳌拜,有点过于信心满满了,不过没这一仗的胜利(运气好啊),他康熙成不了后来的康熙。

站在康熙的角度可以理解,一方面是异族重兵,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另一方面全国反清情绪暗流涌动,清吴相疑,康熙看吴三桂显然不是今天人看吴三桂的角度,他觉得吴早晚必反,至少那一大块人地在那儿一天就是一天的心病,索性趁早逼反他,也让全国的潜在敌人跳出来,一并解决,从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这正是枭雄本色。
在这个问题上,康熙确实操之过急了。
当时广东尚可喜年老,自请告老还乡,希望保留尚藩,让儿子继续镇守广东,但康熙以“不忍使父子分离”的借口,直接撤藩。尚可喜没有表示异议,反而上奏谢恩,准备撤藩(吴三桂起兵后,尚藩还曾经全力抵抗,可见尚可喜是不愿背叛清廷的,后来其子尚之信将其软禁而反清,他已经老病将死,无法控制了)。而福建耿藩的耿精忠是与吴、尚相比是晚辈,资历、能力都差很多。康熙可能认为三藩中一去一弱,吴三桂已经孤立无援,才断然决定尽撤三藩,而吴三桂狗急跳墙,却出乎他的意料。
枯骨 发表于 2014-10-29 11:25
在这个问题上,康熙确实操之过急了。
当时广东尚可喜年老,自请告老还乡,希望保留尚藩,让儿子继续镇守广 ...
更出乎康熙意料的是,入关才30年,当年一日千里的八旗虎狼已经全部成了遛鸟砖家,连带绿营兵也不行了,吴三桂起兵时只有不到2万主力,居然很快拿下西南三省和四川湖南一部分,如果不是吴三桂犯错、没有一开始坚决集中部队下江南,结果真的不好说。即不知己也不知彼,年轻皇帝的轻佻浮躁暴露无疑。
康熙此举确实愚蠢,平白招来八年战乱。

其实,只要等到吴三桂一死,群龙无首,想怎么弄都可以,哪里用得着打仗?


吴三桂一只脚都踏进棺材了,还有个屁的雄心壮志,要反早就反了,何必等到自己都快老死了还在谋划造反大业?
吴三桂有这么蠢吗?而且还不断服从中央命令,一而再再而三的裁减藩军?
康熙要是沉得住气,等吴三桂老死了,平西王世子又在北京,那还不生杀予夺,一手掌握啊。
康熙 削三藩这件事,他的年幼无知暴漏无疑,不过后来史学家拼命的给这件事涂脂抹粉,最后弄成历史功绩了
其实康除了运气好外,其他的根本泛善可陈,经济、军事、政治都差的远,别说和多尔衮,皇太极比,就是和他老子顺治比都差的远,属于严重被史书拔高的人。
他唯一牛B的地方,就是生了个好儿子,这个儿子很争气,还又生了个不错的孙子。
如果不是,吴三桂突然挂了,后事没安排好,小玄子可就是大清国的掘墓人了

吴三桂一只脚都踏进棺材了,还有个屁的雄心壮志,要反早就反了,何必等到自己都快老死了还在谋划造反大业?
吴三桂有这么蠢吗?而且还不断服从中央命令,一而再再而三的裁减藩军?
康熙要是沉得住气,等吴三桂老死了,平西王世子又在北京,那还不生杀予夺,一手掌握啊。
康熙 削三藩这件事,他的年幼无知暴漏无疑,不过后来史学家拼命的给这件事涂脂抹粉,最后弄成历史功绩了
其实康除了运气好外,其他的根本泛善可陈,经济、军事、政治都差的远,别说和多尔衮,皇太极比,就是和他老子顺治比都差的远,属于严重被史书拔高的人。
他唯一牛B的地方,就是生了个好儿子,这个儿子很争气,还又生了个不错的孙子。
如果不是,吴三桂突然挂了,后事没安排好,小玄子可就是大清国的掘墓人了
要是真有小桂子,小玄子早就完蛋了,如果有个小桂子,不会跟小说里那么好运气来自: Android客户端
ljwsex 发表于 2014-10-29 09:15
在封建时代,关于谋反这件事,是不需要证据的!

这是两千年前的韩非子同志的教导!《韩非子》这本书好是 ...
没有说清政府要收拾吴三桂有什么错。只是康熙干的太蠢过分。
行走江湖甲 发表于 2014-10-29 10:37
站在康熙的角度可以理解,一方面是异族重兵,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另一方面全国反清情绪暗流涌动,清吴相疑, ...
他觉得吴三桂必反?是白日梦中想出来的,还是怎么得出来的?
历史记载上有一点吴三桂必反的史实吗?
枯骨 发表于 2014-10-29 11:25
在这个问题上,康熙确实操之过急了。
当时广东尚可喜年老,自请告老还乡,希望保留尚藩,让儿子继续镇守广 ...
如果他对几个藩王分而治之,整一个,安抚余下的,先从弱的搞起,整完一个,再弄下一个。这就得算他不蠢,可惜他却是真蠢。
liwei18604 发表于 2014-10-29 12:57
更出乎康熙意料的是,入关才30年,当年一日千里的八旗虎狼已经全部成了遛鸟砖家,连带绿营兵也不行了,吴 ...
如吴三桂兵锋直指北京,更不知会出什么事。
冰特凉 发表于 2014-10-29 14:35
吴三桂一只脚都踏进棺材了,还有个屁的雄心壮志,要反早就反了,何必等到自己都快老死了还在谋划造反大业? ...
吴三桂死时67岁,在那时绝不算夭折。
吴三桂死亡不是突然挂了,而几乎是必然的,康熙只在稍等几年,一切问题解决易如反掌。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10-29 16:17
如吴三桂兵锋直指北京,更不知会出什么事。
江南是清朝的钱仓米库,中央财政的7层由江南供给,拿下江南双方力量对比就会发生逆转,有了江南的钱粮再招募足够的军队然后沿着运河北上,才是比较稳妥的选择。
如果直接从河南或者山西北上北京,后勤,钱粮,兵力数量都无法支持。
实际上吴三桂集团最后失败也是因为兵力钱粮有限,清朝调集全国的人力财力把他们给耗死了。
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康熙小儿或许在政治手腕上还不够成熟,但是眼光是到位的,决心和毅力是受人倾佩的。
跨过三藩灭郑明不太实际,肯定要先动三藩
康熙操之过急是有的,等吴尚耿老死再动手也不错
但当时清廷内部似乎并不稳定,老满洲军功为大者称王之旧俗还未蜕化
康熙需要军事征服建功,也需要对外征讨转移矛盾
康熙统治的中晚期,在满洲内部引入汉族严格的宗法制度
传位给哪一个儿子就不看什么军功,而是只凭圣裁一句话
年轻人总是有朝气的嘛
参见允文
fdbiology 发表于 2014-10-29 21:23
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康熙小儿或许在政治手腕上还不够成熟,但是眼光是到位的, ...
鳌拜这些人也是有同样想法,只不过办法较高明就是了。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10-29 21:59
跨过三藩灭郑明不太实际,肯定要先动三藩
康熙操之过急是有的,等吴尚耿老死再动手也不错
但当时清廷内部似 ...
不必为圣主硬找理由。
至少,没有吴三桂起兵,郑氏不可能在广东福建占那么大地方。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4-10-29 22:22
年轻人总是有朝气的嘛
参见允文
年轻人也容易犯错误。
胜利者不受指责,最后三藩不还是被捏死了?终究还是立场问题,康熙毕竟是清帝国皇帝,难道还指他能像某些历史爱好者所希望的那样,养虎为患,方便三龟光复汉家江山不成?
历史上异姓王有好下场的不多,被剁成肉酱的韩信发来贺电,这一点三龟和清廷都心知肚明。至于吴三龟,在那个年代是人尽皆知之天下第一号不忠不孝王八蛋,当年李闯王抓住他爹乃至全家都没阻止他投清,最后包括老爹在内全家被宰也没见他咋样。下令绞死故国最后一个皇帝的时候那叫一个心狠手辣。本来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清廷要是对三龟放心那就怪了。
则尽忠竭力,此则除草绝根,若此者是将军自以为智,而 不知适成其愚。将军于清朝自以为厚,而不知厚其所薄,万祀而下,史书记载,且谓将军为何如人也。朕今日兵单力微,卧榻边虽暂容鼾睡,父子之命悬于将军之手也明矣。若必欲得朕之首领,血溅月日,封函报命,固不敢辞。倘能转祸为福,反危就安,以南方片席,俾朕 备位共主,惟将军命。是将军虽臣清朝,亦可谓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负先帝之厚恩矣。惟冀裁择焉。

永历给吴三桂写的信,永历说的很明白,你三龟这么对待我父子,清帝国君臣看到这些能不心惊胆战?
本来奴酋康熙就是蠢物中的蠢物,愚人之中的愚人,其治国靠犬儒,打仗凭运气(这厮鸟运气好的爆棚,吴三桂未打自己先翘辫子了、东宁内乱让屎壳郎这个千古罪人把台湾平了),经济靠番薯和土豆,这种极品垃圾也就满清酋长国的遗老遗少捧捧丫的臭脚
满清酋长国的十几个酋长里,真正有点意思的还是野猪皮八郎·黄台吉和雍正,没有他们俩,大清国早完蛋了!
本来奴酋康熙就是蠢物中的蠢物,愚人之中的愚人,其治国靠犬儒,打仗凭运气(这厮鸟运气好的爆棚,吴三桂未 ...
黄台机和雍正确实厉害来自: Android客户端
OCRA 发表于 2014-10-30 07:45
胜利者不受指责,最后三藩不还是被捏死了?终究还是立场问题,康熙毕竟是清帝国皇帝,难道还指他能像某些历 ...
难道鳌拜等以渐进方式削弱他的兵力和权力就是养虎为患?

这不是立场问题,而策略和方法的问题。

假设康熙不愿养虎遗患,在他独掌大权后为什么不再尽力削减吴三桂的兵力的权力?难道是专等打大仗?
OCRA 发表于 2014-10-30 07:54
历史上异姓王有好下场的不多,被剁成肉酱的韩信发来贺电,这一点三龟和清廷都心知肚明。至于吴三龟,在那个 ...
鳌拜和康熙同样不放心,但其处理策略高下却有云泥之差。
OCRA 发表于 2014-10-30 08:07
将军本朝之勋臣,新朝之雄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之于将军可谓甚厚。讵意国遭不造,闯逆肆志,突 ...
吴三桂不为所动,足见清廷养狗手段之高明。

若清廷重视此文件,也可见鳌拜等以渐进方式削弱之的方法之厉害。

   拉拢汉族上层贵族,是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维持统治的关键之一。
   鲜卑人拉拢太行山以东的贵族(高欢甚至以讲汉语为耻了),蒙古人拉拢郭侃等北方汉人,满清干脆直接成立汉军旗。
   从一个角度,这些人被拉拢的人又成了鹰犬汉奸之类的了。但站在民族融合的角度,三桂又何尝不是推进民族融合的历史进步人物呢?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10-31 07:19
难道鳌拜等以渐进方式削弱他的兵力和权力就是养虎为患?

这不是立场问题,而策略和方法的问题。
   藩镇财政人事军事大权一把抓,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彻底铲除是必然的。这个没有问题。安史之乱是血的教训。
   平西王的手下都是自己的亲信,这些是自己叫板中央的硬牌,哪里是康熙想削弱就削弱的?等到三桂的儿子继承大位,恐怕年轻气盛的少主会更咄咄逼人。
可能决定削藩之时,康熙得了重病马上就要完蛋觉得自己熬不过吴三桂了所以决定大手笔削藩直接逼反吴三桂免得将问题留给后人虽然当时康熙一个儿子没有是绝嗣的。

否则智商正常就直接熬死完事了,康熙比吴三桂小四五十岁呢吧,怎么可能熬不死……熬死了吴三桂,下面那帮人还有什么号召力,吴三桂的儿子还在北京当质子。

一定是这样的
老吴还有弟弟呢,还有一堆三四十岁的旧部呢,他的核心集团一直都没人动啊。他起兵之后,好些地方根本就是兵不血刃传檄而定,多可怕的号召力
明和 发表于 2014-10-31 18:48
藩镇财政人事军事大权一把抓,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彻底铲除是必然的。这个没有问题。安史之乱是血的 ...
前一段是为康熙贴金的一种技倆,不要上当。

不要把在鳌拜时已经削去的权力当作多年后康熙发动战争理由。
古猛龙 发表于 2014-10-31 19:17
可能决定削藩之时,康熙得了重病马上就要完蛋觉得自己熬不过吴三桂了所以决定大手笔削藩直接逼反吴三桂免得 ...
“可能”?
绝非得病。只是蠢到家。
行走江湖甲 发表于 2014-10-31 19:33
老吴还有弟弟呢,还有一堆三四十岁的旧部呢,他的核心集团一直都没人动啊。他起兵之后,好些地方根本就是兵 ...
不论吴家有多少人,真正对于降清的那帮军官们有号召力的只有吴三桂一人。
看看康熙几岁做的决定,就知道,天才确实是天才
糠稀这么做相当厚黑,属于故意撕毁和汉奸军事集团默认的潜规则,有点头脑发热仗势欺负怂人。

以吴为代表的辽西汉奸军事集团,其实和满清有着默契:我们当汉奸走狗,出大力,担骂名,换的是满清给自己、子孙和集团的荣华富贵,如明对沐家那样,世镇一方。

结果这帮汉奸在云南舒服了没几年,糠稀就要“毁约”,就要撤蕃,让他们回东北去“重头再来”,吴和他的集团当然无法接受。一方面经济损失太大,更重要的是摆明不信任他们,他们撤蕃离开大本营,命运就掌握在朝廷手里,随便找个罪名就能置于死地,根本没有讨价还价和还手的余地。

吴杀永历其实是诱因,吴这么做当然是表明给满清卖命当汉奸的铁心,是个最大的投名状。而对于糠稀来说,吴这是自绝后路,其已无法再叛清了,所以大胆欺负,大胆撤蕃。没想到吴还是叛了。

吴没有叛清一统天下的大志,所以打了几个胜仗就止步不前了,以为可以逼糠稀回头来重新”履约“,但糠稀虽然前面干砸了,后面却很清醒,知道做事要做绝,做成个半吊子是最要不得的,发动全部力量和吴死磕到底。这点吴和他的集团是最欠缺的。如司马懿说曹爽:驽马恋栈豆。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11-1 09:57
前一段是为康熙贴金的一种技倆,不要上当。

不要把在鳌拜时已经削去的权力当作多年后康熙发动战争理由 ...
   权力,最要害的就是人事权,军权,财权(现在再加一条思 想 宣 传权)。最最要害的就是人事权。这个不难理解,任何事情都需要人来做。
   三桂手下一堆人都是跟随自己多年的铁杆汉军,哪里是中央一句“削藩“就能连根拔起的?“怀壁其罪“,你手上只要还有这些东西,中央睡觉就不安稳。
   现在也是一样,地方大员和军区大员不但在纪检委组织部(军队是政治部)以及xx机构的严密监控下,并且隔几年就要调动,同样是担心人事方面形成自己的山头。
gujgujguj 发表于 2014-11-1 11:04
看看康熙几岁做的决定,就知道,天才确实是天才
康熙几岁时作了什么天才英明的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