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2导弹的射程被低估,其最大射程不应小于1.2万公里!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25:44


http://www.aiweibang.com/yuedu/news/784518.html
                                      巨浪-2潜射导弹诞生记
导读:巨浪-2正式服役后,中国将真正具备“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其与094核潜艇的组合,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将成为中国唯一的水下核反击力量。
2014年春夏之交,西方军事媒体持续披露有关中国战略核武器的消息,其中关于中国新一代巨浪-2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报道备受关注。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声称,巨浪-2在2012年底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研发试验,最终设计定型,并于近期开始进入战备值班。

近年来,中国积极进行核武库现代化,不仅打造“小而精”的战略武力,还将建构类似美俄的“三位一体”核威慑力量,新服役的巨浪-2导弹在此扮演关键性的角色。本港《亚太防务》杂志援引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ONI)的报告称,2014年初,中共海军的094型战略核潜艇(SSBN)已能携带巨浪-2导弹进行战备巡航,其最大射程可覆盖美国本土西部,还称094型核潜艇和巨浪-2的组合是中国战略核力量最值得期待的进步,使大陆首次具备值得信赖的水下“二次核反击”能力。

一根“藤”上开出两朵花

早在1976年,中共中央军委就批准巨浪-2的研制任务,但对先研制“潜射中程导弹”还是“潜射远程导弹”出现意见分歧,因为当时连近程的巨浪-1潜射导弹都处于研制阶段。1986年,航天一院、二院、四院联合论证固体远程战略导弹总体方案,决定要研制“陆基远程导弹”和“海基远程导弹”。这项计划的基础是要发展体现“大直径、基本型、系列化”要求的2米直径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并要在这一根“藤”上开出两朵花。从这个计划中的2米直径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展而来的,一个是东风-31,另一个是巨浪-2。1994年,中国第二代战略核潜艇立项,就是后来的094战略核潜艇。1999年10月1日,东风-31在北京国庆阅兵正式公开亮相,同年底东风-31A和巨浪-2正式立项。

从上述历史可知,后来世人热议的“东风下海”是不确切的,东风-31和巨浪-2在论证阶段就是平行发展的两个项目,在相关设计上一开始就兼顾了两者的需求,所以东风-31和巨浪-2并不是父子关系,而更像是一对系出同源的孪生兄弟。

据《亚太防务》披露,从数据来看,巨浪-2直径2米,采用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长度接近14米,起飞重量估计超过50吨,依照1986年的原计划,射程要达到8000公里。在整体设计上,巨浪-2采用头部双整流罩,水中尾整流罩,水中主动空泡降阻,水面点火等设计。

“双整流罩”设计最早见于苏联的R-39“鲟鱼”潜射弹道导弹(北约编号SS-N-20),由于潜射导弹需要从水下发射,等导弹跃出水面后再改为大气飞行,所以导弹需要同时面对海水和大气两种不同介质的考验。巨浪-2采用双整流罩设计,目的是同时拥有水下和空中的最好流体性能和气动外形。导弹离开潜艇时,先用流体性能最好的水滴型整流罩,导弹跃出水面后,水滴型整流罩抛离,露出里面超音速性能最好的圆锥型整流罩,出大气层后,再把圆锥型整流罩抛离。

与R-39不同的是,巨浪-2还开创性地使用水下尾整流罩,用来减少导弹水下尾部阻力,尾整流罩也是跃出水面后抛离,这项设计虽是追求极限性能,但因设计过于复杂而降低了可靠度。

中国工程师为巨浪-2导弹引入的水中主动空泡技术原理,则类似于“超空泡”现象。导弹上带有空泡发生器,可产生大量空泡包裹住弹体,这时弹体表面接触的介质会从海水变成气体,大幅减少弹体摩擦阻力。

水中主动空泡技术常见于法国和俄罗斯的潜射导弹,因为两国导弹习惯使用水下点火技术,此时导弹要靠自身的火箭发动机冲出水面,而海水阻力又远大于空气,这极大消耗了导弹燃料,影响其最大射程,所以需要主动空泡技术来降低水中阻力。使用水面点火的导弹由于不存在水中阻力问题,一般不使用主动空泡技术,比如美国三叉戟-II-D5导弹靠潜艇自身提供的燃气或压缩空气弹射,无动力出水,在水面点火。由于阻力巨大的海水是靠外力排斥开的,所以D5的射程惊人。

研发过程困难重重

头部双整流罩、水中尾整流罩、水中主动空泡降阻、水面点火,这些技术都是复杂而艰深的,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在一种潜射弹道导弹上面全部使用这些技术,美国的三叉戟-II-D5、法国的M51、俄罗斯的R-30“圆锤”(北约编号SS-N-30)都只选用其中一种或是几种。巨浪-2全部选用,表现大陆军方追求极限性能,但也预示了整个研发过程困难重重。

时间回到巨浪-2正式立项的1999年,中国唯一的弹道导弹试验潜艇——“长城200号”在同年10月启封并重新服役,此前该艇曾被封存八年之久。此后十年间,经历无数次试验,大多以失败告终。2010年8月1日,“长城200号”获得“水下发射试验先锋艇”荣誉称号。同年12月25日和27日,水下两次发射模型弹获得成功,验证水中主动空泡降阻技术;2011年12月30日和2012年8月16日,水下连续发射遥测弹试验成功,巨浪-2至此正式定型。2013年初,“长城200号”退役,从1999年再次服役开始至2013年退役,“长城200号”一共发射20枚巨浪-2模型或遥测弹,功勋卓著。2013年12月22日,巨浪-2和094型核潜艇首次“弹艇合一”水下发射试验成功。

潜艇在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极为复杂,由于影响发射成败的因素过多,是潜艇、导弹、发射筒、海水、空气、水中空泡等一系列非线性相关的耦合事件的集合,其中任何一项又都会产生一连串问题。

比如海水就会随深度变化而产生压力变化,随温度、盐度变化而产生密度变化;再比如空泡也要经历生成、发育、回射、溃灭等一系列过程,成千上万的空泡不断生成又不断溃灭,会对导弹和海底发射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再比如导弹在发射时,潜艇有可能在导弹射程内的茫茫大海上任意一个点上。这需要导弹在极短的时间内参考所有变量后重新设计飞行弹道,因为潜艇在接到发射命令后到导弹升空,只有极短的时间。这些细小却互相交叉的因素,有些影响发射环境,有些影响导弹,有些互相影响,产生无数种偶然性和必然性,因此有人曾说,哪怕一个计划外的空泡溃灭都足以导致水中导弹偏航,进而导致发射失败。

研究潜射弹道导弹需要大量试验数据支撑和研发人员的经验传承,而不能用计算器模拟的方法来主导研发。巨浪-2水下试验屡屡失败就难免有这方面的问题。

首先,步子迈得太大。美俄法三国发展潜射弹道导弹都是循序渐进,从近程、中程、远程、洲际这么一步步发展上来,有几十年从不间断的研发经验,收集海量试验数据。而中国是从射程2000公里的巨浪-1一步迈到射程8000公里的巨浪-2,由于难度加大而遇到诸多不顺。

其次,缺乏相关的试验设施。潜射弹道导弹的水下发射环境极为复杂,这需要陆地水池和相关设施进行大量试验,积累数据,这些设施在巨浪-2的早期并不具备,因为中国是第一次研制巨浪-2这个级别的潜射导弹。

再次,设计复杂,导致可靠性较低。比如头部双整流罩和水中尾整流罩这个设计,导弹出水后,需要同时抛掉头部水滴型整流罩和尾整流罩,然后导弹才能点火。在实际试验时,曾出现导弹出水后,空中抛弃尾整流罩失败,导弹无法点火,高空落下险些砸中“长城200号”的情况。再比如,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大尺寸回旋体垂直发射吹水载荷特性研究》披露,巨浪-2的前四次水下发射试验中,有三次导弹出水后出现弹体结构断裂的问题,这显然是壳体材料出现问题,说明巨浪-2在使用新材料上略显激进或在相关力学计算上出现了失误。

发展重要技术指针

射程是战略核导弹的重要技术指针,据美国“战略之页”网站称,巨浪-2射程8000公里,可带多弹头,这些数字被大陆媒体与许多军事观察家所引用。但事实上,巨浪-2的性能远不止于此。8000公里射程确实是中国官方文献提到的数字,但那是1986年航天一院、二院、四院联合论证结果是立足于当时的中国技术实力做出来的,例如2米直径的固体燃料发动机最早就是按合金钢壳体来考虑的,而且当时的中国固体燃料水平只有端羧基聚丁二烯(CTPB)这样的第三代固体推进剂。

由于技术持续进步,依托这个2米直径固体发动机发展而来的东风-31其射程已不止8000公里。大陆官方媒体曾经在提到东风-31A时曾说:“在老型号的基础上复合材料壳体减重300多公斤,使最大射程提高14%,提高了1300多公里”。从这段描述可看到“14%的射程”在1300到1400公里之间,取1350公里计算,早期东风-31的射程应该在9640公里左右,再与1350公里相加,得出东风-31A的射程为10990公里,与美国军方所称的11200公里的射程极为相近,恰好可以互为印证。

二战后,弹道导弹的壳体材料发展经历四个阶段,每一代发展都是一次巨大的技术飞跃。例如在相同的强度下,玻璃纤维壳体就比钢壳体重量减轻20%-50%;芳纶纤维、环氧树脂壳体又比玻璃钢壳体重量减轻35%;高强度中等模量的碳纤维壳体又比芳纶纤维、环氧树脂壳体减轻25%-30%,且还不断有更高性能的碳纤维材料和树脂基材料出现。

东风-31的第一级FG-6固体火箭发动机使用合金钢壳体,第二级FG-07、第三级FG-08则使用玻璃钢壳体,而东风-31A提高射程的秘密就是放弃合金钢壳体和玻璃钢壳体,使用第三代的芳纶纤维、环氧树脂壳体。但在第四代壳体材料的碳纤维领域,虽然美国于上世纪80年代就在三叉戟-II-D5使用IM7碳纤维,但中国在这方面发展缓慢,尤其是高性能航天级碳纤维一直是西方高度封锁的技术。例如在美国要购买这类产品须获得美国政府多个部门审批,极具政治敏感性。
2013年,有大陆商人在美国市场私下购买一公斤T-800等级碳纤维样品,被美国政府以间谍罪逮捕。

直到2002年9月,中国在“开拓者-1号”火箭的第四级上首次使用碳纤维壳体,但首飞以失败告终。在军用导弹领域,直到2008年7月才在东风-21D导弹的第一、二级上采用碳纤维壳体,导弹于2010年9月25日首飞获得成功,后来该型号被改名为“东风-26”。这是中国首次在弹道导弹领域引入碳纤维材料,比美国的三叉戟-II-D5晚了25年。而与日本东丽公司合作生产T-800等级的碳纤维,中国直到2012年5月才在江苏省实现工业化生产。

外界推测巨浪-2的壳体材料很可能选择芳纶纤维/环氧树脂,不太可能是性能落后的玻璃钢,碳纤维因发展较晚而几率不高。但近期大陆官方公布的数据证实,巨浪-2和最新的东风-41已使用碳纤维壳体。

影响战略导弹射程的另一大因素是固体燃料推进剂,美法都已使用硝酸酯增塑聚醚(NEPE)这样的第四代固体燃料推进剂,例如美国三叉戟-II-D5使用的NEPE-75和法国M51使用的Nitralane。中国在这一领域与西方差距较小,90年代末就研制出NEPE等级的第四代固体燃料推进剂,被命名为N-15,后来又推出改进型N-15B,而更高密度比冲的新改进型推进剂也已接近完成。巨浪-2在各方面基本和D5相当,在局部技术占优势的情况下,判断其最大射程不应小于1.2万公里,至少能携带6-8枚分导核弹头。

与094核潜艇形成组合

巨浪-2正式服役后,中国将真正具备“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其服役也标志着它的改进型号研发将继续进行,改进方向也许会简化结构,或是加粗一点直径,以此来增加射程或是增加投掷的弹头数量。

目前中国核反击政策的最大假想敌是美国。不过,中国追求的是最低限度的核威慑,所以洲际导弹不追求过多的分导核弹头,只是想拥有核威慑能力。要提高核威慑能力,使用大量诱饵来提高核弹头的突防几率,显然比增加核弹头数量更有意义。当然还有另一个前题,就是中国的导弹至少要能打得到美国核心区域,才能发挥足够威慑效果。如此说来,8000公里的射程是远远不够的。

综合这些条件,留给中国海军的选项就不多了。早前有大陆网友在海南三亚拍到三艘094型核潜艇停在一起,引发外界关注,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即将开始战略核潜艇的巡逻。南海的确是094型战略核潜艇战略巡航的理想选择,该核潜艇从南海舰队三亚基地出海,往南可以很快进入上千米深的深海,这有利于核潜艇隐蔽巡航。相比之下,东海、黄海的平均水深只有几十米,根本不利于大吨位核潜艇隐蔽。此外,在南海可以避开实力强大的美日韩反潜力量,而周围的菲律宾、新加坡等反潜力量薄弱。

南海靠近赤道,有利于弹道导弹借助地球的自转往东飞行。假设094型核潜艇在南海发射巨浪-2,如果想打击美国除夏威夷之外的其他地方的话,需要1.2万公里的射程。由于中国奉行最低限度的核威慑政策,所以就算是削减弹头数量来达到射程,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依据中国海军的传统,不论水面舰艇或是潜艇,数量一般是四的倍数,正好可组成一个单位。这意味着,094至少会有四艘。批量建造094型核潜艇,说明大陆海军对094和巨浪-2的组合寄以厚望,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它们将成为中国唯一的水下核反击力量。

http://www.aiweibang.com/yuedu/news/784518.html
                                      巨浪-2潜射导弹诞生记
导读:巨浪-2正式服役后,中国将真正具备“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其与094核潜艇的组合,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将成为中国唯一的水下核反击力量。
2014年春夏之交,西方军事媒体持续披露有关中国战略核武器的消息,其中关于中国新一代巨浪-2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报道备受关注。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声称,巨浪-2在2012年底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研发试验,最终设计定型,并于近期开始进入战备值班。

近年来,中国积极进行核武库现代化,不仅打造“小而精”的战略武力,还将建构类似美俄的“三位一体”核威慑力量,新服役的巨浪-2导弹在此扮演关键性的角色。本港《亚太防务》杂志援引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ONI)的报告称,2014年初,中共海军的094型战略核潜艇(SSBN)已能携带巨浪-2导弹进行战备巡航,其最大射程可覆盖美国本土西部,还称094型核潜艇和巨浪-2的组合是中国战略核力量最值得期待的进步,使大陆首次具备值得信赖的水下“二次核反击”能力。

一根“藤”上开出两朵花

早在1976年,中共中央军委就批准巨浪-2的研制任务,但对先研制“潜射中程导弹”还是“潜射远程导弹”出现意见分歧,因为当时连近程的巨浪-1潜射导弹都处于研制阶段。1986年,航天一院、二院、四院联合论证固体远程战略导弹总体方案,决定要研制“陆基远程导弹”和“海基远程导弹”。这项计划的基础是要发展体现“大直径、基本型、系列化”要求的2米直径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并要在这一根“藤”上开出两朵花。从这个计划中的2米直径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展而来的,一个是东风-31,另一个是巨浪-2。1994年,中国第二代战略核潜艇立项,就是后来的094战略核潜艇。1999年10月1日,东风-31在北京国庆阅兵正式公开亮相,同年底东风-31A和巨浪-2正式立项。

从上述历史可知,后来世人热议的“东风下海”是不确切的,东风-31和巨浪-2在论证阶段就是平行发展的两个项目,在相关设计上一开始就兼顾了两者的需求,所以东风-31和巨浪-2并不是父子关系,而更像是一对系出同源的孪生兄弟。

据《亚太防务》披露,从数据来看,巨浪-2直径2米,采用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长度接近14米,起飞重量估计超过50吨,依照1986年的原计划,射程要达到8000公里。在整体设计上,巨浪-2采用头部双整流罩,水中尾整流罩,水中主动空泡降阻,水面点火等设计。

“双整流罩”设计最早见于苏联的R-39“鲟鱼”潜射弹道导弹(北约编号SS-N-20),由于潜射导弹需要从水下发射,等导弹跃出水面后再改为大气飞行,所以导弹需要同时面对海水和大气两种不同介质的考验。巨浪-2采用双整流罩设计,目的是同时拥有水下和空中的最好流体性能和气动外形。导弹离开潜艇时,先用流体性能最好的水滴型整流罩,导弹跃出水面后,水滴型整流罩抛离,露出里面超音速性能最好的圆锥型整流罩,出大气层后,再把圆锥型整流罩抛离。

与R-39不同的是,巨浪-2还开创性地使用水下尾整流罩,用来减少导弹水下尾部阻力,尾整流罩也是跃出水面后抛离,这项设计虽是追求极限性能,但因设计过于复杂而降低了可靠度。

中国工程师为巨浪-2导弹引入的水中主动空泡技术原理,则类似于“超空泡”现象。导弹上带有空泡发生器,可产生大量空泡包裹住弹体,这时弹体表面接触的介质会从海水变成气体,大幅减少弹体摩擦阻力。

水中主动空泡技术常见于法国和俄罗斯的潜射导弹,因为两国导弹习惯使用水下点火技术,此时导弹要靠自身的火箭发动机冲出水面,而海水阻力又远大于空气,这极大消耗了导弹燃料,影响其最大射程,所以需要主动空泡技术来降低水中阻力。使用水面点火的导弹由于不存在水中阻力问题,一般不使用主动空泡技术,比如美国三叉戟-II-D5导弹靠潜艇自身提供的燃气或压缩空气弹射,无动力出水,在水面点火。由于阻力巨大的海水是靠外力排斥开的,所以D5的射程惊人。

研发过程困难重重

头部双整流罩、水中尾整流罩、水中主动空泡降阻、水面点火,这些技术都是复杂而艰深的,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在一种潜射弹道导弹上面全部使用这些技术,美国的三叉戟-II-D5、法国的M51、俄罗斯的R-30“圆锤”(北约编号SS-N-30)都只选用其中一种或是几种。巨浪-2全部选用,表现大陆军方追求极限性能,但也预示了整个研发过程困难重重。

时间回到巨浪-2正式立项的1999年,中国唯一的弹道导弹试验潜艇——“长城200号”在同年10月启封并重新服役,此前该艇曾被封存八年之久。此后十年间,经历无数次试验,大多以失败告终。2010年8月1日,“长城200号”获得“水下发射试验先锋艇”荣誉称号。同年12月25日和27日,水下两次发射模型弹获得成功,验证水中主动空泡降阻技术;2011年12月30日和2012年8月16日,水下连续发射遥测弹试验成功,巨浪-2至此正式定型。2013年初,“长城200号”退役,从1999年再次服役开始至2013年退役,“长城200号”一共发射20枚巨浪-2模型或遥测弹,功勋卓著。2013年12月22日,巨浪-2和094型核潜艇首次“弹艇合一”水下发射试验成功。

潜艇在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极为复杂,由于影响发射成败的因素过多,是潜艇、导弹、发射筒、海水、空气、水中空泡等一系列非线性相关的耦合事件的集合,其中任何一项又都会产生一连串问题。

比如海水就会随深度变化而产生压力变化,随温度、盐度变化而产生密度变化;再比如空泡也要经历生成、发育、回射、溃灭等一系列过程,成千上万的空泡不断生成又不断溃灭,会对导弹和海底发射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再比如导弹在发射时,潜艇有可能在导弹射程内的茫茫大海上任意一个点上。这需要导弹在极短的时间内参考所有变量后重新设计飞行弹道,因为潜艇在接到发射命令后到导弹升空,只有极短的时间。这些细小却互相交叉的因素,有些影响发射环境,有些影响导弹,有些互相影响,产生无数种偶然性和必然性,因此有人曾说,哪怕一个计划外的空泡溃灭都足以导致水中导弹偏航,进而导致发射失败。

研究潜射弹道导弹需要大量试验数据支撑和研发人员的经验传承,而不能用计算器模拟的方法来主导研发。巨浪-2水下试验屡屡失败就难免有这方面的问题。

首先,步子迈得太大。美俄法三国发展潜射弹道导弹都是循序渐进,从近程、中程、远程、洲际这么一步步发展上来,有几十年从不间断的研发经验,收集海量试验数据。而中国是从射程2000公里的巨浪-1一步迈到射程8000公里的巨浪-2,由于难度加大而遇到诸多不顺。

其次,缺乏相关的试验设施。潜射弹道导弹的水下发射环境极为复杂,这需要陆地水池和相关设施进行大量试验,积累数据,这些设施在巨浪-2的早期并不具备,因为中国是第一次研制巨浪-2这个级别的潜射导弹。

再次,设计复杂,导致可靠性较低。比如头部双整流罩和水中尾整流罩这个设计,导弹出水后,需要同时抛掉头部水滴型整流罩和尾整流罩,然后导弹才能点火。在实际试验时,曾出现导弹出水后,空中抛弃尾整流罩失败,导弹无法点火,高空落下险些砸中“长城200号”的情况。再比如,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大尺寸回旋体垂直发射吹水载荷特性研究》披露,巨浪-2的前四次水下发射试验中,有三次导弹出水后出现弹体结构断裂的问题,这显然是壳体材料出现问题,说明巨浪-2在使用新材料上略显激进或在相关力学计算上出现了失误。

发展重要技术指针

射程是战略核导弹的重要技术指针,据美国“战略之页”网站称,巨浪-2射程8000公里,可带多弹头,这些数字被大陆媒体与许多军事观察家所引用。但事实上,巨浪-2的性能远不止于此。8000公里射程确实是中国官方文献提到的数字,但那是1986年航天一院、二院、四院联合论证结果是立足于当时的中国技术实力做出来的,例如2米直径的固体燃料发动机最早就是按合金钢壳体来考虑的,而且当时的中国固体燃料水平只有端羧基聚丁二烯(CTPB)这样的第三代固体推进剂。

由于技术持续进步,依托这个2米直径固体发动机发展而来的东风-31其射程已不止8000公里。大陆官方媒体曾经在提到东风-31A时曾说:“在老型号的基础上复合材料壳体减重300多公斤,使最大射程提高14%,提高了1300多公里”。从这段描述可看到“14%的射程”在1300到1400公里之间,取1350公里计算,早期东风-31的射程应该在9640公里左右,再与1350公里相加,得出东风-31A的射程为10990公里,与美国军方所称的11200公里的射程极为相近,恰好可以互为印证。

二战后,弹道导弹的壳体材料发展经历四个阶段,每一代发展都是一次巨大的技术飞跃。例如在相同的强度下,玻璃纤维壳体就比钢壳体重量减轻20%-50%;芳纶纤维、环氧树脂壳体又比玻璃钢壳体重量减轻35%;高强度中等模量的碳纤维壳体又比芳纶纤维、环氧树脂壳体减轻25%-30%,且还不断有更高性能的碳纤维材料和树脂基材料出现。

东风-31的第一级FG-6固体火箭发动机使用合金钢壳体,第二级FG-07、第三级FG-08则使用玻璃钢壳体,而东风-31A提高射程的秘密就是放弃合金钢壳体和玻璃钢壳体,使用第三代的芳纶纤维、环氧树脂壳体。但在第四代壳体材料的碳纤维领域,虽然美国于上世纪80年代就在三叉戟-II-D5使用IM7碳纤维,但中国在这方面发展缓慢,尤其是高性能航天级碳纤维一直是西方高度封锁的技术。例如在美国要购买这类产品须获得美国政府多个部门审批,极具政治敏感性。
2013年,有大陆商人在美国市场私下购买一公斤T-800等级碳纤维样品,被美国政府以间谍罪逮捕。

直到2002年9月,中国在“开拓者-1号”火箭的第四级上首次使用碳纤维壳体,但首飞以失败告终。在军用导弹领域,直到2008年7月才在东风-21D导弹的第一、二级上采用碳纤维壳体,导弹于2010年9月25日首飞获得成功,后来该型号被改名为“东风-26”。这是中国首次在弹道导弹领域引入碳纤维材料,比美国的三叉戟-II-D5晚了25年。而与日本东丽公司合作生产T-800等级的碳纤维,中国直到2012年5月才在江苏省实现工业化生产。

外界推测巨浪-2的壳体材料很可能选择芳纶纤维/环氧树脂,不太可能是性能落后的玻璃钢,碳纤维因发展较晚而几率不高。但近期大陆官方公布的数据证实,巨浪-2和最新的东风-41已使用碳纤维壳体。

影响战略导弹射程的另一大因素是固体燃料推进剂,美法都已使用硝酸酯增塑聚醚(NEPE)这样的第四代固体燃料推进剂,例如美国三叉戟-II-D5使用的NEPE-75和法国M51使用的Nitralane。中国在这一领域与西方差距较小,90年代末就研制出NEPE等级的第四代固体燃料推进剂,被命名为N-15,后来又推出改进型N-15B,而更高密度比冲的新改进型推进剂也已接近完成。巨浪-2在各方面基本和D5相当,在局部技术占优势的情况下,判断其最大射程不应小于1.2万公里,至少能携带6-8枚分导核弹头。

与094核潜艇形成组合

巨浪-2正式服役后,中国将真正具备“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其服役也标志着它的改进型号研发将继续进行,改进方向也许会简化结构,或是加粗一点直径,以此来增加射程或是增加投掷的弹头数量。

目前中国核反击政策的最大假想敌是美国。不过,中国追求的是最低限度的核威慑,所以洲际导弹不追求过多的分导核弹头,只是想拥有核威慑能力。要提高核威慑能力,使用大量诱饵来提高核弹头的突防几率,显然比增加核弹头数量更有意义。当然还有另一个前题,就是中国的导弹至少要能打得到美国核心区域,才能发挥足够威慑效果。如此说来,8000公里的射程是远远不够的。

综合这些条件,留给中国海军的选项就不多了。早前有大陆网友在海南三亚拍到三艘094型核潜艇停在一起,引发外界关注,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即将开始战略核潜艇的巡逻。南海的确是094型战略核潜艇战略巡航的理想选择,该核潜艇从南海舰队三亚基地出海,往南可以很快进入上千米深的深海,这有利于核潜艇隐蔽巡航。相比之下,东海、黄海的平均水深只有几十米,根本不利于大吨位核潜艇隐蔽。此外,在南海可以避开实力强大的美日韩反潜力量,而周围的菲律宾、新加坡等反潜力量薄弱。

南海靠近赤道,有利于弹道导弹借助地球的自转往东飞行。假设094型核潜艇在南海发射巨浪-2,如果想打击美国除夏威夷之外的其他地方的话,需要1.2万公里的射程。由于中国奉行最低限度的核威慑政策,所以就算是削减弹头数量来达到射程,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依据中国海军的传统,不论水面舰艇或是潜艇,数量一般是四的倍数,正好可组成一个单位。这意味着,094至少会有四艘。批量建造094型核潜艇,说明大陆海军对094和巨浪-2的组合寄以厚望,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它们将成为中国唯一的水下核反击力量。
你这是在宣传助长中国威胁论,绝壁要关小黑屋100天的
有理有据的文章。前几天的八股文其实也提到了这个梗:巨浪2立项的时候,有两个方案,最后选择了激进的那个方案。相关人员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
我想知道最近一年渤海不断的划一块区域海禁应该就是为了测试巨浪2吧?就是不知道测试结果如何?这几天出这个新闻,国外媒体也有提到说巨浪2连续6次成功。估计目前的稳定性还是不错的。
我也认为射程起码12000,因为我们在岛链战略的影响下前出核潜艇巡航非常危险,只有在家门口就能打到你的射程才能给我们的核反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这样我们的核潜艇可以不用前出 在南海下就能反治美国而且是在我们路基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内
携带弹头的数量与导弹的都是载重量有关,还与弹头的质量有关。好象是三个分导弹头。
你够了,就不能配合张局长的工作吗?
看载荷多少吧
尾部整流罩还需要专门脱落吗?发动机一点火,那强大的气流就把它吹掉了。
我想知道最近一年渤海不断的划一块区域海禁应该就是为了测试巨浪2吧?就是不知道测试结果如何?这几天出这 ...
6连发有没有确切消息?怎么记得有说不是的呢?
尽早把台湾收回来吧,面朝太平洋,走向蓝海……
打到纽约即可,
东风31A,11000就够了,巨浪2必然12000
我觉得,既然094出现在海南的不少,那就说明搭载的导弹至少能从南海打到美国腹地,至少得要12000。如果只有1万或者8000的话,显然把094部署在渤海湾更好,而且还能得到陆基各种的掩护。只是渤海太浅,估计只能水面发射了。
个人认为我兔所有的战略导弹射米弟大半领土是没问题的!不然有毛的威慑!
12000射程无疑义,但分导弹头呢,还有对NMD的突防能力
这个不是前几个月舰载武器杂志里的全文吗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像这种战略项目怎么可能是只有8000这种瘸脚项目呢
开门,水表。
还是统一一下口径----不低于8000公里,多远让对手们猜去吧
继续加油吧,等浪3出来应该会赶上。
联指部含联勤部 发表于 2014-9-27 19:39
东风31A,11000就够了,巨浪2必然12000

东风31A,11000不够吧
无法覆盖美畜的全部主要目标

还是统一一下口径----不低于8000公里,多远让对手们猜去吧
或者说不大于15000公里
巨浪2不止一次全程试验了,八股也早就证实了,美方早就有底了,怎么没给出这么YY的数据呢?
巨大=特别大,巨浪=特别浪。这么浪的蛋蛋,才射8000?别闹了。如果是8000我们会含蓄的起名 大浪 的。
Ymzg 发表于 2014-9-27 21:43
东风31A,11000不够吧
无法覆盖美畜的全部主要目标
应该可以把,经过北极发射。
联指部含联勤部 发表于 2014-9-27 21:51
应该可以把,经过北极发射。

没有量过,
只是以前听说要12000才能确保覆盖

pululu 发表于 2014-9-27 21:49
巨大=特别大,巨浪=特别浪。这么浪的蛋蛋,才射8000?别闹了。如果是8000我们会含蓄的起名 大浪 的。
楼主这解释碉堡了
Ymzg 发表于 2014-9-27 21:54
没有量过,
只是以前听说要12000才能确保覆盖
那是在南海才能覆盖吧,,,,
联指部含联勤部 发表于 2014-9-27 21:58
那是在南海才能覆盖吧,,,,

陆地上也有很多部署地点阿
好象如果主要在黄土高原一带,
11000的应该是够的~~~~~
听别人说的,我没有量过



巨大=特别大,巨浪=特别浪。这么浪的蛋蛋,才射8000?别闹了。如果是8000我们会含蓄的起名 大浪 的。
给这解释跪了
Ymzg 发表于 2014-9-28 00:54
陆地上也有很多部署地点阿
好象如果主要在黄土高原一带,
11000的应该是够的~~~~~
东风41应该能达到14000吧?还是13000?

印度和毛子需要5000公里就能全覆盖。

法国和英国需要8000公里才能全覆盖。

美国需要11000-14000公里比较合适。
52cyh 发表于 2014-9-27 20:16
12000射程无疑义,但分导弹头呢,还有对NMD的突防能力
12000还是不够啊,必须打到迈阿密才可以。
zhangyifeiss 发表于 2014-9-27 17:33
我也认为射程起码12000,因为我们在岛链战略的影响下前出核潜艇巡航非常危险,只有在家门口就能打到你的射 ...
从南海到迈阿密不止12000公里吧。
必须12000以上啊 万一哪天被核了 只要一艘094还在 也得不能让MD好过呀
最低限度啊 否则被人以各种体位玩啊
我想知道最近一年渤海不断的划一块区域海禁应该就是为了测试巨浪2吧?就是不知道测试结果如何?这几天出这 ...
6连射是港媒,已证实是假新闻。
巨浪2不止一次全程试验了,八股也早就证实了,美方早就有底了,怎么没给出这么YY的数据呢?
什么时候全程试验了,链接呢?自80年东五之后的洲际导弹再也没有也不须要全程过。
如果巨浪2的战斗部采用动力或无动力水上漂技术(貌似就是钱学森弹道?),是否能大幅度提高射程并且增加拦截难度?
simonail 发表于 2014-9-28 09:22
如果巨浪2的战斗部采用动力或无动力水上漂技术(貌似就是钱学森弹道?),是否能大幅度提高射程并且增加拦 ...
射程必须14000公里才好啊,就是陆地发射你也要机动啊,比方你部署在湖南。
simonail 发表于 2014-9-28 09:22
如果巨浪2的战斗部采用动力或无动力水上漂技术(貌似就是钱学森弹道?),是否能大幅度提高射程并且增加拦 ...
射程必须14000公里才好啊,就是陆地发射你也要机动啊,比方你部署在湖南。

所以说无论是陆基导弹还是海基导弹要是发射到美国迈阿密,必须是14000公里的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