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转帖』从轰六看中国远程轰炸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59:28
发信人: Tupolev (逆火), 信区: Green
标  题: 从轰六看中国远程轰炸机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Wed Dec  8 02:35:25 2004)
作者:唐毓晋   白玮
远程轰炸机执行对敌后方政治经济中心、工业区、能源设施、交通枢纽、重要军事基地的
轰炸任务。其攻击能从根本上削弱敌方支持战争的基础能力,并对战争全局产生深远而显
著的影响,所以通常又被称为战略轰炸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略轰炸对同盟国最终战
胜德、日等法西斯国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战后远程轰炸机一直是美、苏“三位一
体”核威慑力量的支柱之一(其他两项是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和战略导弹核潜艇)。
http://www.china-airforce.org/images/h6-1-10-23.jpg
轰一6的改进和尝试
在我国空军装备发展历程中,也曾经设想过开发自己的远程轰炸机,以加强战略威慑力量
,消减敌对势力和国家对我国的侵略野心,但后来因为国际关系的改善和作战思想的变更
,远轰计划在20多年前被终止了。然而,这段尘封的历史却很值得我们回味......
1968年 12月 24日(毛主席生日前2天),经过9年努力,仿制苏联图一16中程轰炸机的轰一6首次试飞成功,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生产的中型轰炸机。后来,在轰一6的基础上,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发展,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轰炸机家族。
http://www.china-airforce.org/images/h6-2-10-23.jpg
首先是轰一6的性能完善型——轰一6甲,它具备运载并投放核弹的能力,加强了我国战略
核反击的现实能力。
此前,海军还提出了在轰一6基础上改装挂载空舰导弹的“海上打击机”设想,在轰一6首
飞前的1967年11月该方案即获得批准,但由于“文革”的冲击,又于1969年11月暂停了工作。至1975年9月才恢复此项目工作,具体由西飞研制机体,航天部下属机构研制空射型“海鹰”-2号反舰导弹,后又改为“鹰击”-6号空舰导弹。 1977年 10月中央军委批准了被命名为轰一6丁型(H-6D)的总体研制方案。
http://www.china-airforce.org/images/h6-3-10-23.jpg
1981年8月 29 日,轰一6丁首飞成功。1984年3~9月,该机顺利地进行了导弹发射试验,一共发射空舰导弹7枚,其中包括双发齐射2枚。1985年12月,航空工业部和海军召开了鉴定会,通过了轰一6丁的结构强度、火控系统、自动导航系统、载弹加温系统和雷达的全部设计鉴定。目前此型机已成为海军航空兵轰炸机师、团的主要装备。
轰一6海军改进型提出后,西飞为了进一步满足空军加大轰一6航程和提高发动机使用寿命
的要求,于1970年6月提出将轰一6原来装配的2台涡喷一8型发动机,换装为从英国进口的4台“斯贝”涡轮风扇发动机,以便通过改善发动机的经济性来增加飞机的航程。后经有关部门批复同意,于1971年2月开始了具体设计工作,并于1977年完成改装,次年1月进行了首飞。
此改型机保持了轰一6原型机的基本外形,只在机翼根部原涡喷一8发动机安装处换装2台“斯贝”512-5W发动机,并在左、右机翼中部再分别吊挂1台“斯贝”512-5W发动机,从而简单地将双发轰炸机变型为四发轰炸机——一轰一6I,有效地提升了该机的动力性能。
经过半年的试飞证明,由于换装了油耗低和推重比大的涡扇发动机,轰一6I的起飞、着陆
、爬升和航程等主要性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较显著的有:最大航程从5,760公里增
加到8,060公里,提高近40%,海平面最大爬升率由18.6米/秒增加到29.7米/秒,提高60%——达到了原定设计的要求,并使该机一举跨入了远程轰炸机的行列。但是后来考虑到改装型单机成本增加,且发动机零配件难以长期保障,因此在改装1架,取得实验数据和改型经验之后,放弃了轰一6I的发展思路。
此外,轰一6还先后改装为无人靶机运载母机、轰电一6电子干扰机和轰油一6空中加油机等变型机种,轰一6本身也通过改装领航轰炸系统和进行气动修型后,作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发动机推力较图一16原准机低 3,718公斤的前提下,最大中飞速度和实用升限方面均有所超越)。
远程轰炸机的设想
客观地讲,从载荷和航程方面看,轰一6尚不具备执行远程战略轰炸任务的能力,但从60年代开始,苏、美两国的图一95“熊”和B-52“同温层堡垒”等战略轰炸机的服役,极大地刺激了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孤立的中国。除了积极研制防空兵器进行国土防御外,空军也提出了发展战略轰炸机,进行远程自卫反击的设想,遂于1973年3月23日正式向研究单位下达了设计远程轰炸机的任务。
当时提出的主要设计目标是:以战略打击为主,也可以兼作战役或战术使用;可以搭载核
弹、空地导弹或常规炸弹,轰炸敌后方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战略要地,或者轰炸敌坦克群
、炮兵群和海上舰队等大型战役目标;以中高空、高亚音速、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使用
为基本要求,并盯在专门的电子干扰机掩护下突破敌人防线;有必要的机动能力和自卫武
器。
研究单位很快拿出了设计方案—一总体布局采用放大的轰一6机身,后掠式中单翼,机长4
8.50米,机高13.85米,翼展46.47米,机翼面积293米2 。远程轰炸机空机重量为65吨,正
常起飞重量155吨,最大起飞重量163吨,正常载弹量7吨,最大载弹量15吨。
动力装置是翼下吊装的4台“910”甲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地面推力为11,000公斤。备用方案为 6台 JT-3D-3B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为8150公斤。
远程轰炸机最大平飞速度1,00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 800~85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为13,000~14,000米,载弹7吨时最大航程 11,000公里。
乘员由正、副驾驶员、领航员、雷达领航员、射击员和通讯员等6人组成。机载武器中攻击武器为l~3枚大型空地导弹,弹舱最大超限载荷为18吨,另外可挂载100~9,000公斤级的各种炸弹,还可投放核炸弹。自卫武器包括上炮塔、尾炮塔,机翼下挂的2束无控火箭以及对付地空或空空导弹的警戒/干扰设备。
从当时的国家形势可以分析出,设计者的本意是要求远程轰炸机可从我国北部基地起飞,
对西伯利亚各重要军事基地实施战略打击,而远程轰炸机的航程完全满足了这种任务要求
有的读者可能要问,这种既没有像B-1B或B-2那样的隐身能力,又不具备像B-52 或图一22M那样的高速突防能力的轰炸机,如何去突破苏联精心构建的大纵深、多层次、全方位的严密防空网呢?实际上,该机计划采取的作战方式是夜间空袭,同时利用同型改装的大功率电子干扰机伴随突破对方防线。夜幕可以使目视搜索/警戒失去作用,并躲避光学瞄准防空武器的攻击,电子干扰机则负责压制对方的雷达及通信设备,从而使其防空体系失效。假如碰上强行起飞的全天候截击机,如苏一15 等,还有专门的警戒干扰设备和机炮以作最后一搏。(这种突防设想的可行性有赖于电子干扰机的能力)
在我国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远程轰炸机发展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进入服役的可能性更是微
乎其微。
首先,以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实力和文革的历史背景看,无法同时解决发动机、机载电子
设备、工艺和机载武器等诸多问题,而如果上述难点有~项不能实现,远程轰炸机就很难
研制成功,即使采用一些引进的西方技术(如波音707的发动机等)勉强制造出来,性能也差强人意,不能达到作战要求。
其次,70~80年代的中国空军基本上还是一支纯粹意义的防空军,除担负重要地域的点防
御任务以外,有限的对地攻击训练强调的是浅近纵深的“陆一空协同”,尚谈不上建立一
支独立的战略打击力量。而且在面临着巨大空防压力的情况下,空军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
用有限的资源去加强防空兵力的建设(如歼一8系列高空高速截击机),在本土防空装备依然不完善的前提下,战略空袭是一件十分奢侈的计划。
所以,远程轰炸机仅仅提出了设想方案,未进入实际研制阶段,就很快下马了—一这是非
常明智的决断。
今天,中国空军响亮地提出了“首当其冲、全程使用”的口号,力图建立~支攻防兼备的
现代化空中打击力量,这是否意味着应当为轰一6研制“接班人”——一新一代远程战略轰炸机了呢?笔者以为尚未合适,苏一30MKK战斗轰炸机的航程达3000公里以上,经过一次空中加油后为5,200公里,与轰一6相差无几;该机载弹量达8,000公斤,只比轰~6略低,但超过了海航装备的轰一6丁(7,500公斤),而且苏一30MKK还具有强大的空战和突防能力,其优良的战术性能完全能够满足中国空军的作战要求—一大功率发动机,高突防能力,可代替轰一6成为区域性战略打击力量的重要部分;配合远程空射巡航导弹,确保超区域常现打击力量;进行越海作战,使海、空攻击能力覆盖台海东部等。
所以说,这类高性能战斗轰炸机是目前中国空军的最佳选择,再加上经改进后的歼轰一7和轰一6D执行反舰攻击,基本上可以满足现阶段空中打击任务的需要。至于远程战略打击任务,由二炮的弹道导弹完成会有更高的费效比。
当然,中国的战略是防御性战略,即“后发制人”,但这同样要求一个国家的力量构成趋
向于全面和均衡。作为远程空中打击力量;战略轰炸机在作战弹性上比洲际导弹更具灵活
性,相信在我国总体工业实力增强到一个阶段后,我们有可能发展自己的战略轰炸机。

技术数据

外形尺寸
  翼展         34.189米
  机长         34.800米
  机高         9.850米
  机翼平均气动力弦长  5.021米
  机翼面积       167.55米2
  主轮距        9.775米
  前主轮距       10.913米
重量及载荷
  最大起飞重量     758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72000千克
  最大着陆重量     5500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高度6250米)  1014公里/小时
        (高度 10000米) 963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          M0.75
  起飞滑跑距离        1670米
  着陆速度          223公里/小时
  着陆滑跑距离(不放阻力伞)  1655米
        (放阻力伞)   1050米
  实用升限          13100米
  最大航程          6000公里

--
KAKAKAKAK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23.22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5 18:06:42编辑过]
发信人: Tupolev (逆火), 信区: Green
标  题: 从轰六看中国远程轰炸机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Wed Dec  8 02:35:25 2004)
作者:唐毓晋   白玮
远程轰炸机执行对敌后方政治经济中心、工业区、能源设施、交通枢纽、重要军事基地的
轰炸任务。其攻击能从根本上削弱敌方支持战争的基础能力,并对战争全局产生深远而显
著的影响,所以通常又被称为战略轰炸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略轰炸对同盟国最终战
胜德、日等法西斯国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战后远程轰炸机一直是美、苏“三位一
体”核威慑力量的支柱之一(其他两项是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和战略导弹核潜艇)。
http://www.china-airforce.org/images/h6-1-10-23.jpg
轰一6的改进和尝试
在我国空军装备发展历程中,也曾经设想过开发自己的远程轰炸机,以加强战略威慑力量
,消减敌对势力和国家对我国的侵略野心,但后来因为国际关系的改善和作战思想的变更
,远轰计划在20多年前被终止了。然而,这段尘封的历史却很值得我们回味......
1968年 12月 24日(毛主席生日前2天),经过9年努力,仿制苏联图一16中程轰炸机的轰一6首次试飞成功,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生产的中型轰炸机。后来,在轰一6的基础上,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发展,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轰炸机家族。
http://www.china-airforce.org/images/h6-2-10-23.jpg
首先是轰一6的性能完善型——轰一6甲,它具备运载并投放核弹的能力,加强了我国战略
核反击的现实能力。
此前,海军还提出了在轰一6基础上改装挂载空舰导弹的“海上打击机”设想,在轰一6首
飞前的1967年11月该方案即获得批准,但由于“文革”的冲击,又于1969年11月暂停了工作。至1975年9月才恢复此项目工作,具体由西飞研制机体,航天部下属机构研制空射型“海鹰”-2号反舰导弹,后又改为“鹰击”-6号空舰导弹。 1977年 10月中央军委批准了被命名为轰一6丁型(H-6D)的总体研制方案。
http://www.china-airforce.org/images/h6-3-10-23.jpg
1981年8月 29 日,轰一6丁首飞成功。1984年3~9月,该机顺利地进行了导弹发射试验,一共发射空舰导弹7枚,其中包括双发齐射2枚。1985年12月,航空工业部和海军召开了鉴定会,通过了轰一6丁的结构强度、火控系统、自动导航系统、载弹加温系统和雷达的全部设计鉴定。目前此型机已成为海军航空兵轰炸机师、团的主要装备。
轰一6海军改进型提出后,西飞为了进一步满足空军加大轰一6航程和提高发动机使用寿命
的要求,于1970年6月提出将轰一6原来装配的2台涡喷一8型发动机,换装为从英国进口的4台“斯贝”涡轮风扇发动机,以便通过改善发动机的经济性来增加飞机的航程。后经有关部门批复同意,于1971年2月开始了具体设计工作,并于1977年完成改装,次年1月进行了首飞。
此改型机保持了轰一6原型机的基本外形,只在机翼根部原涡喷一8发动机安装处换装2台“斯贝”512-5W发动机,并在左、右机翼中部再分别吊挂1台“斯贝”512-5W发动机,从而简单地将双发轰炸机变型为四发轰炸机——一轰一6I,有效地提升了该机的动力性能。
经过半年的试飞证明,由于换装了油耗低和推重比大的涡扇发动机,轰一6I的起飞、着陆
、爬升和航程等主要性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较显著的有:最大航程从5,760公里增
加到8,060公里,提高近40%,海平面最大爬升率由18.6米/秒增加到29.7米/秒,提高60%——达到了原定设计的要求,并使该机一举跨入了远程轰炸机的行列。但是后来考虑到改装型单机成本增加,且发动机零配件难以长期保障,因此在改装1架,取得实验数据和改型经验之后,放弃了轰一6I的发展思路。
此外,轰一6还先后改装为无人靶机运载母机、轰电一6电子干扰机和轰油一6空中加油机等变型机种,轰一6本身也通过改装领航轰炸系统和进行气动修型后,作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发动机推力较图一16原准机低 3,718公斤的前提下,最大中飞速度和实用升限方面均有所超越)。
远程轰炸机的设想
客观地讲,从载荷和航程方面看,轰一6尚不具备执行远程战略轰炸任务的能力,但从60年代开始,苏、美两国的图一95“熊”和B-52“同温层堡垒”等战略轰炸机的服役,极大地刺激了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孤立的中国。除了积极研制防空兵器进行国土防御外,空军也提出了发展战略轰炸机,进行远程自卫反击的设想,遂于1973年3月23日正式向研究单位下达了设计远程轰炸机的任务。
当时提出的主要设计目标是:以战略打击为主,也可以兼作战役或战术使用;可以搭载核
弹、空地导弹或常规炸弹,轰炸敌后方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战略要地,或者轰炸敌坦克群
、炮兵群和海上舰队等大型战役目标;以中高空、高亚音速、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使用
为基本要求,并盯在专门的电子干扰机掩护下突破敌人防线;有必要的机动能力和自卫武
器。
研究单位很快拿出了设计方案—一总体布局采用放大的轰一6机身,后掠式中单翼,机长4
8.50米,机高13.85米,翼展46.47米,机翼面积293米2 。远程轰炸机空机重量为65吨,正
常起飞重量155吨,最大起飞重量163吨,正常载弹量7吨,最大载弹量15吨。
动力装置是翼下吊装的4台“910”甲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地面推力为11,000公斤。备用方案为 6台 JT-3D-3B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为8150公斤。
远程轰炸机最大平飞速度1,00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 800~85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为13,000~14,000米,载弹7吨时最大航程 11,000公里。
乘员由正、副驾驶员、领航员、雷达领航员、射击员和通讯员等6人组成。机载武器中攻击武器为l~3枚大型空地导弹,弹舱最大超限载荷为18吨,另外可挂载100~9,000公斤级的各种炸弹,还可投放核炸弹。自卫武器包括上炮塔、尾炮塔,机翼下挂的2束无控火箭以及对付地空或空空导弹的警戒/干扰设备。
从当时的国家形势可以分析出,设计者的本意是要求远程轰炸机可从我国北部基地起飞,
对西伯利亚各重要军事基地实施战略打击,而远程轰炸机的航程完全满足了这种任务要求
有的读者可能要问,这种既没有像B-1B或B-2那样的隐身能力,又不具备像B-52 或图一22M那样的高速突防能力的轰炸机,如何去突破苏联精心构建的大纵深、多层次、全方位的严密防空网呢?实际上,该机计划采取的作战方式是夜间空袭,同时利用同型改装的大功率电子干扰机伴随突破对方防线。夜幕可以使目视搜索/警戒失去作用,并躲避光学瞄准防空武器的攻击,电子干扰机则负责压制对方的雷达及通信设备,从而使其防空体系失效。假如碰上强行起飞的全天候截击机,如苏一15 等,还有专门的警戒干扰设备和机炮以作最后一搏。(这种突防设想的可行性有赖于电子干扰机的能力)
在我国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远程轰炸机发展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进入服役的可能性更是微
乎其微。
首先,以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实力和文革的历史背景看,无法同时解决发动机、机载电子
设备、工艺和机载武器等诸多问题,而如果上述难点有~项不能实现,远程轰炸机就很难
研制成功,即使采用一些引进的西方技术(如波音707的发动机等)勉强制造出来,性能也差强人意,不能达到作战要求。
其次,70~80年代的中国空军基本上还是一支纯粹意义的防空军,除担负重要地域的点防
御任务以外,有限的对地攻击训练强调的是浅近纵深的“陆一空协同”,尚谈不上建立一
支独立的战略打击力量。而且在面临着巨大空防压力的情况下,空军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
用有限的资源去加强防空兵力的建设(如歼一8系列高空高速截击机),在本土防空装备依然不完善的前提下,战略空袭是一件十分奢侈的计划。
所以,远程轰炸机仅仅提出了设想方案,未进入实际研制阶段,就很快下马了—一这是非
常明智的决断。
今天,中国空军响亮地提出了“首当其冲、全程使用”的口号,力图建立~支攻防兼备的
现代化空中打击力量,这是否意味着应当为轰一6研制“接班人”——一新一代远程战略轰炸机了呢?笔者以为尚未合适,苏一30MKK战斗轰炸机的航程达3000公里以上,经过一次空中加油后为5,200公里,与轰一6相差无几;该机载弹量达8,000公斤,只比轰~6略低,但超过了海航装备的轰一6丁(7,500公斤),而且苏一30MKK还具有强大的空战和突防能力,其优良的战术性能完全能够满足中国空军的作战要求—一大功率发动机,高突防能力,可代替轰一6成为区域性战略打击力量的重要部分;配合远程空射巡航导弹,确保超区域常现打击力量;进行越海作战,使海、空攻击能力覆盖台海东部等。
所以说,这类高性能战斗轰炸机是目前中国空军的最佳选择,再加上经改进后的歼轰一7和轰一6D执行反舰攻击,基本上可以满足现阶段空中打击任务的需要。至于远程战略打击任务,由二炮的弹道导弹完成会有更高的费效比。
当然,中国的战略是防御性战略,即“后发制人”,但这同样要求一个国家的力量构成趋
向于全面和均衡。作为远程空中打击力量;战略轰炸机在作战弹性上比洲际导弹更具灵活
性,相信在我国总体工业实力增强到一个阶段后,我们有可能发展自己的战略轰炸机。

技术数据

外形尺寸
  翼展         34.189米
  机长         34.800米
  机高         9.850米
  机翼平均气动力弦长  5.021米
  机翼面积       167.55米2
  主轮距        9.775米
  前主轮距       10.913米
重量及载荷
  最大起飞重量     758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72000千克
  最大着陆重量     5500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高度6250米)  1014公里/小时
        (高度 10000米) 963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          M0.75
  起飞滑跑距离        1670米
  着陆速度          223公里/小时
  着陆滑跑距离(不放阻力伞)  1655米
        (放阻力伞)   1050米
  实用升限          13100米
  最大航程          6000公里

--
KAKAKAKAK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23.22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5 18:06:42编辑过]
[em01]支持NaCN[em04]
顶先,[em02][em02][em02]
苏三四类型的飞机基本用处不大,反而贵得要命.
150~200架轰六,发射防区外联合攻击弹药,任何一个海上编队都没有办法防御,唯一的可能就发射战术核弹头进行面空毁伤.
但如果敌海上编队使用战术核弹头"进行面空毁伤",则根据对等作战的原则,我轰六机群的防区外联合攻击弹药,就可能装备战术核弹.
因此,如果防区外打击就肯定是高空打击方式,看不出来有使用逆火图160,苏三四的必要.
如果使用超低空突防,由于地空海平面空气稠密,飞机只能飞得比音速快一点,B-1B,图160,逆火,苏三四等执行这类任务,比轰六毫无优势.

[em01][em01][em01]
许多人看不起轰六,实在没有什么道理.
我们不需要为技术而技术.


[em01][em01][em01]
这东西该退役了。
支持!!!!!!!搞远轰好!!!!!!
靶鸡
但对付老挝柬埔寨之类的
我门拥有绝对制空权的国家
还可以用用
就象老美的B52不用得很好吗
现在ws-9已经国产化了,有条件继续发展轰6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