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老人蹲邮局数成堆零钱 每月至少寄1万元回家(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15:20

中秋节后,乞讨老人蹲在邮局大厅内清点成堆的零钞。据知情者称,老人月均汇款万元左右。 网友供图

去年6月,邮局职员拍摄同事帮老人数钱的照片。

原标题:乞讨老人蹲邮局清点成堆零钱

新京报讯(见习记者郭永芳刘素宏)近日,一位老人蹲在邮局大厅内清点大堆零钞的照片被发到网上,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新京报记者昨日多方证实,这名老者常年在西客站附近乞讨,而他也总是提着大袋的零钞,不定期到建国门内大街的邮局点钞汇款。

有职员表示,中秋过后,老人因零钞太多,曾一连三天到此清点汇款,网传照片应该就是这期间所拍。

老人蹲大厅数成堆零钞

老人蹲地上清理零钞的照片,来自一位媒体人的微博。

照片中,一位六七十岁的老者蹲在邮局大厅内,身前是成堆零钞,其中多为一元的纸币,其次是五毛的。老人披着一件深蓝色衣服,裤管卷到膝盖处,额头和膝盖都有疤痕,身旁,则放着几个超大的塑料袋。

发布照片的媒体人称,这是在建国门内大街邮局偶遇到的,照片中的老人来自江苏,靠乞讨为生,每月能往家汇款万元左右。

昨日,这家邮局的多名职员向新京报记者证实,这名老者确实经常来此向老家汇款,“全都是零钞,每次都堆在地上数钱。”

一名职员称,老人每次来存钱,八点半准时到营业厅门口等着,钱用一个黑色的大垃圾袋装着,钱多为1元的纸币或1元的硬币,还有5元、10元的纸币,有时也有一百的。

中秋后连续三天汇款

一名邮局职员称,很多时候老人把零钞堆在地上先数,再交给柜台汇款。“谁帮他数钱就给谁100块的小费。”他说,以前邮局一名保安和老人的关系很好,每次存钱,这名保安都会帮忙清点,而营业员不忙时,也都主动帮老人清点,“我们当然不会收小费。”他开玩笑说,老人已然成了大客户。

有知情者称,老人每月汇款额在万元左右,而逢年过节,老人拿来的钱更多,有时能到两三万。老人曾讲过,他靠乞讨来的钱供家里的三个大学生,家里盖了两层楼房,乞讨的钱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名职员称,中秋过后,老人曾一连三天来汇款,“9月10日他蹲在角落数了一天没数完,只把数出来的钱汇了,然后12日、13日又接着来了两天。”

老人常年在西客站乞讨

真如他们所说,老人这些零钞都是乞讨来的?

这家邮局一位保安提供了一条线索:他曾见到这名老者在西客站附近乞讨。

昨日,新京报记者拿着老人蹲地数钱的照片,来到西客站寻找,多名车站工作人员、执勤民警及保安,均表示这名老人常年在此乞讨。

“这老头收入不错,在西站这边乞讨好多年了,差不多每天都来,他经常偷偷溜到2层的候车室去乞讨。”在西客站南广场,一名执勤民警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上的老人。


西客站进站口的一名工作人员称,老人常年活动在西客站这边,一到饭点,就到天桥上乞讨,“他人很瘦,看上去很可怜,就跟路过的人要钱说买饭吃,这里的商户都知道,肯定就不给了,但是坐车的乘客不知道,很多人都掏钱。”这名工作人员说,很多年前就经常看到老人,但他具体什么时候来的,什么身份并不清楚。

一名车站保安说,昨天他还在北广场的天桥上见到过老人,“那家伙,磕头时候是真磕啊,额头和膝盖上有很重的伤疤。”

因为已到晚上7点,这名保安说一般这时候老人已经离开了,具体住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但可能是附近的天桥底下或者西客站地下大厅。

遗憾的是,记者昨晚走访了附近多个天桥及车站地下大厅,均未能找到这名老人。

新京报见习记者郭永芳刘素宏
http://news.ifeng.com/a/20140916/41990243_0.shtml
中秋节后,乞讨老人蹲在邮局大厅内清点成堆的零钞。据知情者称,老人月均汇款万元左右。 网友供图

去年6月,邮局职员拍摄同事帮老人数钱的照片。

原标题:乞讨老人蹲邮局清点成堆零钱

新京报讯(见习记者郭永芳刘素宏)近日,一位老人蹲在邮局大厅内清点大堆零钞的照片被发到网上,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新京报记者昨日多方证实,这名老者常年在西客站附近乞讨,而他也总是提着大袋的零钞,不定期到建国门内大街的邮局点钞汇款。

有职员表示,中秋过后,老人因零钞太多,曾一连三天到此清点汇款,网传照片应该就是这期间所拍。

老人蹲大厅数成堆零钞

老人蹲地上清理零钞的照片,来自一位媒体人的微博。

照片中,一位六七十岁的老者蹲在邮局大厅内,身前是成堆零钞,其中多为一元的纸币,其次是五毛的。老人披着一件深蓝色衣服,裤管卷到膝盖处,额头和膝盖都有疤痕,身旁,则放着几个超大的塑料袋。

发布照片的媒体人称,这是在建国门内大街邮局偶遇到的,照片中的老人来自江苏,靠乞讨为生,每月能往家汇款万元左右。

昨日,这家邮局的多名职员向新京报记者证实,这名老者确实经常来此向老家汇款,“全都是零钞,每次都堆在地上数钱。”

一名职员称,老人每次来存钱,八点半准时到营业厅门口等着,钱用一个黑色的大垃圾袋装着,钱多为1元的纸币或1元的硬币,还有5元、10元的纸币,有时也有一百的。

中秋后连续三天汇款

一名邮局职员称,很多时候老人把零钞堆在地上先数,再交给柜台汇款。“谁帮他数钱就给谁100块的小费。”他说,以前邮局一名保安和老人的关系很好,每次存钱,这名保安都会帮忙清点,而营业员不忙时,也都主动帮老人清点,“我们当然不会收小费。”他开玩笑说,老人已然成了大客户。

有知情者称,老人每月汇款额在万元左右,而逢年过节,老人拿来的钱更多,有时能到两三万。老人曾讲过,他靠乞讨来的钱供家里的三个大学生,家里盖了两层楼房,乞讨的钱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名职员称,中秋过后,老人曾一连三天来汇款,“9月10日他蹲在角落数了一天没数完,只把数出来的钱汇了,然后12日、13日又接着来了两天。”

老人常年在西客站乞讨

真如他们所说,老人这些零钞都是乞讨来的?

这家邮局一位保安提供了一条线索:他曾见到这名老者在西客站附近乞讨。

昨日,新京报记者拿着老人蹲地数钱的照片,来到西客站寻找,多名车站工作人员、执勤民警及保安,均表示这名老人常年在此乞讨。

“这老头收入不错,在西站这边乞讨好多年了,差不多每天都来,他经常偷偷溜到2层的候车室去乞讨。”在西客站南广场,一名执勤民警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上的老人。


西客站进站口的一名工作人员称,老人常年活动在西客站这边,一到饭点,就到天桥上乞讨,“他人很瘦,看上去很可怜,就跟路过的人要钱说买饭吃,这里的商户都知道,肯定就不给了,但是坐车的乘客不知道,很多人都掏钱。”这名工作人员说,很多年前就经常看到老人,但他具体什么时候来的,什么身份并不清楚。

一名车站保安说,昨天他还在北广场的天桥上见到过老人,“那家伙,磕头时候是真磕啊,额头和膝盖上有很重的伤疤。”

因为已到晚上7点,这名保安说一般这时候老人已经离开了,具体住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但可能是附近的天桥底下或者西客站地下大厅。

遗憾的是,记者昨晚走访了附近多个天桥及车站地下大厅,均未能找到这名老人。

新京报见习记者郭永芳刘素宏
http://news.ifeng.com/a/20140916/41990243_0.shtml
不要同情乞丐,那是职业。
现在满街都是残疾的乞讨者 ,和遭遇惨痛的家庭 不知道 谁是真的急需帮助的 谁是职业的
N年前伯父生日 一家人正在吃饭 门口冲入来一个精壮乞丐 伯母给了他一盘饭有菜有肉的 结果那厮出了门口就把饭倒了
多可怜啊,一个月才寄一万回家,我们普通人都有十万块一个月了。
供养三个大学生,家里盖了两栋楼房。我们老家的乞丐都买别克,泡小三了。
媒体提议建官方丐帮体系 对自愿行乞者登记造册

2014-09-17  来源:海口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高辰


  不妨宽容看待职业乞丐

  近日,一位老人蹲在邮局大厅内清点大堆零钞的照片被发到网上,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据知情者称,老人月均汇款万元左右。经过多方证实,这名老者常年在西客站附近乞讨,而他也总是提着大袋的零钞,不定期到建国门内大街的邮局点钞汇款。(9月16日《新京报》)

  新闻回放

  乞丐,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广泛的职业之一了。最初的乞丐多是为了生存而乞讨,一个馒头就可换回一句感谢。而现在的乞丐多是为了生活而行乞,乞讨的目的已经从基本的“饱腹”升级为“改变生活质量”。这其实是符合社会发展模式的,人们大可不必为了乞丐们拒绝你手中的馒头而过于唏嘘。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角度看今日之乞丐,用昨日乞丐的需要来要求今日之丐实在有点强人所难了。

  法无明文即可行,法律并没有禁止乞讨的规定,那么是否行乞也是公民的一种权利和自由。行乞也是一种职业,用自己的尊严、流浪的生活、低下的生活品质等为代价,或许他们的收入比普通民众更高,但他们的“高收入”并不能带给他们更多的幸福感,因此,对他们的“高收入”,我们也完全不用带着“羡慕嫉妒恨”的态度。真正的行乞者背后依然有各种各样无奈的原因,否则谁愿意牺牲稳定安逸的生活?正如新闻背后的老人,在他苍老的背上是三个在读的大学生,他用自己的苦难成就了家庭的“幸福”,也成就了一家人的“再出发”。相信那三个大学生毕业后,即使工资没有万元,也不会去行乞,这也是另一种意义的再出发。

  其实在国外,流浪者们并非都是无知识、无生存能力、无经济能力的“三无”人员,医生、学者、商业家等都混迹在流浪的队伍里,或许这只是生活的另一个起点而已,梳理心情,审视生活,重新出发。盗亦有道,乞丐也应有职业道德,唱歌卖艺也好,静坐磕头也罢,他们不偷不抢不违法乱纪,总比坑蒙拐骗强,但是现在社会上却出现了一些“骗丐”和“丐帮”,伤害了民众的善心。让人们陷入施舍即放任伤害的怪圈之中。对此,政府应加大打击力度,可建立官方丐帮体系,对自愿行乞的人登记造册,让“黑丐帮”无所遁形。 □王琦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4/09-17/66005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