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发成功国际领先火控系统,中等起伏地上20km时速坦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42:04


秦继荣 1955年9月出生于山西临县。1978年12月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分配到国防三线艰苦地区的中国兵器207研究所工作,一干就是35年。90年代初在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在职学习,获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在兵器工业集团207研究所工作近30年,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职称,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党委书记。曾任多个重点工程项目总设计师,负责主持多项国家重大国防科研项目和国防重点预研课题,出版《现代直流伺服控制技术及其系统设计》、《指挥与控制系统概论》、《坦克技术概论》《火力控制系统总论》等专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指导教师,培养博士后2名、硕士研究生10名。第一批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累计立功3次,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现任山西省兵工学会理事长、总装仿真专业组成员、总装装甲装备光电火控技术专项组组长、《火力与指挥控制》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秘书长。
秦继荣长期在国防科研一线工作30多年,致力于我国陆用机动平台火力控制技术及系统的自主研发和指挥控制学科建设研究,把陆军机动平台指挥与控制技术进步与创新作为自己的毕生的追求,为我国陆战机动突击作战自动化火力指挥与控制系统跨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装甲战车现代火控系统的开拓者、工程实践者。其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持研发了我国第一个瞄准线、射击线双向独立稳定的指挥仪式(猎-杀式)坦克火力控制系统,性能指标优于国际先进坦克火力控制技术水平,填补了空白。创造性解决了适应车载恶劣环境宽频带瞄准稳定系统关键技术和大惯量、变负载火炮/炮塔伺服稳定系统的核心技术,首创了“智能自适应射击门”控制率,攻克了炮塔/武器速率稳定、全电力固态功率驱动和大导程滚柱丝杠直线传动系列关键技术,解决了坦克以2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中等起伏路面行进间精确命中射击运动目标的难题,实现了瞄准线高精度稳定,火炮射击线高精度电同步伺服跟随,可在远距离行进间对运动目标实现精确射击,使我国坦克火力控制技术跃升至国际领先水平,奠定了坦克火力控制技术发展的路线,统一了指挥仪式坦克火力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技术标准,开创了上反稳像式坦克火力控制技术体系。相关技术已成功移植到近10个新型车载火力控制系统中,研发成果在现装备近千辆坦克改造中成功推广应用,产生了超100亿的经济效益,且使装备战斗力发生跃升,特别是显著提升了我军数字化机步师机动突击平台火力控制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2、作为高新工程项目的新型履带式步兵战车和两栖装甲突击车火力控制系统总设计师,针对既要满足地面快速机动对运动目标及武装直升机高精度射击,又要满足在三级海况对海、对地面目标(点目标与面目标)的命中,创造性提出了能满足 “水陆两用、高平两用、制导与非制导兼顾、直间瞄兼容”的综合化智能火控系统体系结构,首次在装甲战车上实现了多武器一体化集成的全数字化网络火力控制和任务智能管理、故障诊断和模拟训练等功能;首次在装甲战车实现了现代火炮/炮塔全电力低压固态数字PWM功率驱动,从根本上革除了液力驱动的中弹二次效应的难题;首创了“动态自适应解耦补偿控制”方法,解决了恶劣海况下浮渡中射击的重大难题,实现了两栖突击战车在三级海况条件下,既可对4000米距离内的海面、地面机动目标实现炮射导弹的精确打击;又可在5000米距离内用多种武器对面目标和士兵实施有效杀伤。使我国两栖战车武器火力控制系统性能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我国两栖突击装备在海上浮渡中或行进间实现高精度射击的空白,开创了步战车和突击车火力控制系统使用制导与非制导弹药在浮渡中实施精确射击科目的全军先河,一举成功跨越了国外陆军机动突击装备发展的两个阶段(由一代跨越至三代),两种装备( 新型步兵战车、两栖突击车)巳批量列装我海军陆战队和数字化机步师以及集团军,形成了海军陆战骨干装备,其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防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以及总装备、国防科工委授予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奖章”,两个系统作为主要装备参加了60周年国庆阅兵。目前这两种装备仍在批量装备,已成为我陆军及海军陆战队第三代骨干装备,在中俄联合演习中充分展现了我军陆战机动快速火力打击控制的强大力量!
3、学科发展是技术进步的动力之源。面对未来信息化装备的发展,火力控制系统向分布式体系、动态式重构、多元信息融合和态势共享方向的演进,秦继荣研究员深感传统的指挥与控制理论、方法不能适宜军事变革的需求,必须从学科建设上发展火力指挥控制事业。由他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开展了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研究,负责主持完成的《关于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研究报告》直接促成了“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学科纳入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确立了我国指挥与控制科学技术的学科地位,推动了指挥与控制学科的发展。同时,由他牵头发起、组织申请并获得国家批准成立了“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凝聚了全国指挥与控制的科技力量,为推进信息时代军事转型和国家安全的基础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对当今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管理、军事转型、公共安全及赛博对抗的国家战略研究和协同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力!
秦继荣研究员学风正派,作风务实,具有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了一批火力与指挥控制工程技术骨干人才,他常说,装备建设靠技术,技术发展靠人才,产品研发靠团队。目前,为了适应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无人化作战的发展趋势,他仍奋战在科研一线,带领他的团队对网络化分布式智能火力指挥控制系统与无人化火力指挥控制技术前沿进行探索与研究,为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火力指挥控制技术方面的差距殚精竭虑,忘我地奉献着
http://www.hlhl.org.cn/news/findnews/showsub.asp?id=1288

秦继荣 1955年9月出生于山西临县。1978年12月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分配到国防三线艰苦地区的中国兵器207研究所工作,一干就是35年。90年代初在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在职学习,获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在兵器工业集团207研究所工作近30年,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职称,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党委书记。曾任多个重点工程项目总设计师,负责主持多项国家重大国防科研项目和国防重点预研课题,出版《现代直流伺服控制技术及其系统设计》、《指挥与控制系统概论》、《坦克技术概论》《火力控制系统总论》等专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指导教师,培养博士后2名、硕士研究生10名。第一批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累计立功3次,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现任山西省兵工学会理事长、总装仿真专业组成员、总装装甲装备光电火控技术专项组组长、《火力与指挥控制》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秘书长。
秦继荣长期在国防科研一线工作30多年,致力于我国陆用机动平台火力控制技术及系统的自主研发和指挥控制学科建设研究,把陆军机动平台指挥与控制技术进步与创新作为自己的毕生的追求,为我国陆战机动突击作战自动化火力指挥与控制系统跨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装甲战车现代火控系统的开拓者、工程实践者。其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持研发了我国第一个瞄准线、射击线双向独立稳定的指挥仪式(猎-杀式)坦克火力控制系统,性能指标优于国际先进坦克火力控制技术水平,填补了空白。创造性解决了适应车载恶劣环境宽频带瞄准稳定系统关键技术和大惯量、变负载火炮/炮塔伺服稳定系统的核心技术,首创了“智能自适应射击门”控制率,攻克了炮塔/武器速率稳定、全电力固态功率驱动和大导程滚柱丝杠直线传动系列关键技术,解决了坦克以2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中等起伏路面行进间精确命中射击运动目标的难题,实现了瞄准线高精度稳定,火炮射击线高精度电同步伺服跟随,可在远距离行进间对运动目标实现精确射击,使我国坦克火力控制技术跃升至国际领先水平,奠定了坦克火力控制技术发展的路线,统一了指挥仪式坦克火力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技术标准,开创了上反稳像式坦克火力控制技术体系。相关技术已成功移植到近10个新型车载火力控制系统中,研发成果在现装备近千辆坦克改造中成功推广应用,产生了超100亿的经济效益,且使装备战斗力发生跃升,特别是显著提升了我军数字化机步师机动突击平台火力控制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2、作为高新工程项目的新型履带式步兵战车和两栖装甲突击车火力控制系统总设计师,针对既要满足地面快速机动对运动目标及武装直升机高精度射击,又要满足在三级海况对海、对地面目标(点目标与面目标)的命中,创造性提出了能满足 “水陆两用、高平两用、制导与非制导兼顾、直间瞄兼容”的综合化智能火控系统体系结构,首次在装甲战车上实现了多武器一体化集成的全数字化网络火力控制和任务智能管理、故障诊断和模拟训练等功能;首次在装甲战车实现了现代火炮/炮塔全电力低压固态数字PWM功率驱动,从根本上革除了液力驱动的中弹二次效应的难题;首创了“动态自适应解耦补偿控制”方法,解决了恶劣海况下浮渡中射击的重大难题,实现了两栖突击战车在三级海况条件下,既可对4000米距离内的海面、地面机动目标实现炮射导弹的精确打击;又可在5000米距离内用多种武器对面目标和士兵实施有效杀伤。使我国两栖战车武器火力控制系统性能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我国两栖突击装备在海上浮渡中或行进间实现高精度射击的空白,开创了步战车和突击车火力控制系统使用制导与非制导弹药在浮渡中实施精确射击科目的全军先河,一举成功跨越了国外陆军机动突击装备发展的两个阶段(由一代跨越至三代),两种装备( 新型步兵战车、两栖突击车)巳批量列装我海军陆战队和数字化机步师以及集团军,形成了海军陆战骨干装备,其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防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以及总装备、国防科工委授予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奖章”,两个系统作为主要装备参加了60周年国庆阅兵。目前这两种装备仍在批量装备,已成为我陆军及海军陆战队第三代骨干装备,在中俄联合演习中充分展现了我军陆战机动快速火力打击控制的强大力量!
3、学科发展是技术进步的动力之源。面对未来信息化装备的发展,火力控制系统向分布式体系、动态式重构、多元信息融合和态势共享方向的演进,秦继荣研究员深感传统的指挥与控制理论、方法不能适宜军事变革的需求,必须从学科建设上发展火力指挥控制事业。由他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开展了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研究,负责主持完成的《关于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研究报告》直接促成了“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学科纳入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确立了我国指挥与控制科学技术的学科地位,推动了指挥与控制学科的发展。同时,由他牵头发起、组织申请并获得国家批准成立了“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凝聚了全国指挥与控制的科技力量,为推进信息时代军事转型和国家安全的基础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对当今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管理、军事转型、公共安全及赛博对抗的国家战略研究和协同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力!
秦继荣研究员学风正派,作风务实,具有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了一批火力与指挥控制工程技术骨干人才,他常说,装备建设靠技术,技术发展靠人才,产品研发靠团队。目前,为了适应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无人化作战的发展趋势,他仍奋战在科研一线,带领他的团队对网络化分布式智能火力指挥控制系统与无人化火力指挥控制技术前沿进行探索与研究,为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火力指挥控制技术方面的差距殚精竭虑,忘我地奉献着
http://www.hlhl.org.cn/news/findnews/showsub.asp?id=1288
 10月30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星光闪耀,秦继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与其他45位科技专家一起,分享了2013年度何梁何利奖的荣耀。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8/view-4832639.htm
  荣耀背后,是数十年筚路蓝缕的创新征程——
  作为一名军工领域的研究者,秦继荣深知:国防现代化买不来。对于攸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技术封锁就像一条严密的“火线”。要打破封锁、突出重围,唯有迎难而上,自主创新。
  而一项技术的突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批人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熬得住艰辛,持之以恒地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心无旁骛地进行技术积累,百折不挠地坚持创新。秦继荣就是这样一个人。
  1978年,秦继荣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怀揣着他的国防梦到了一家军工研究所工作。35年来,他凭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热爱,不懈追求陆用机动平台火力控制技术的进步,为我国陆战机动突击自动化火力指挥与控制系统跨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新一代武器装备的滚滚铁流中,谱写着他人生的光荣与梦想。
  志存高远:挑战上反稳像
  火控技术新高度
  “打中打不中,完全靠火控。”可以说“先敌打击,首发命中”是考核火力控制系统关键指标,是决定战场生存能力及装备战斗力的核心要素。也正因此,先进的火控技术特别是快速机动突击武器火力控制技术一直是发达国家严密封锁的技术。而开发一套复杂的地面机动条件下的高精度火力控制系统又谈何容易?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地面机动突击平台火力控制技术相对落后,火力控制系统仅具有静止间射击固定目标的功能,不具备行进间精准射击运动目标的能力。
  国家立项研制某型坦克中,在选择火控系统技术路线时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是机电式简易稳定式火控系统,还是由秦继荣团队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提出的上反射镜稳定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
  后者无疑技术更超前,但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攻关项目多,研制难度大。
  当时,从解决有无的角度,只好将先进的方案列为第二位。这就意味着这一方案受重视程度较低,经费投入艰难……但秦继荣毫不气馁,从技术发展的未来考虑,舍弃其他项目高待遇、高奖金的诱惑,毅然选择了向挑战进发。
  上反稳像指挥仪式坦克火力控制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目标发现、跟踪控制、信息融合、弹道计算、伺服稳定、惯性导航、平滑滤波等技术集成综合。众所周知,当坦克以20千米/小时速度在颠簸不平的路面行进中,要跟踪瞄准、精确命中2000米远处的静止或运动目标是相当困难的!
  秦继荣鼓励团队成员说:“要坚定信心,中国只要发展坦克火控,肯定要选择走上反稳像火控的路子,那我们就先走一步吧!”
  5年艰苦攻关,无数个不眠之夜,1994年5月,他们独立自主研发出了我国第一个瞄准线、射击线双向独立稳定的指挥仪式坦克火控系统。在包头试验场,终于实现了行进间对运动目标的3发3中的成功射击。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随后,他又带领十多名青年技术骨干全身心投入到了“进寒区百日大会战”中。由于试验环境条件有限,再加上采用了全新技术,状态不稳定,大大延缓了调试进度。为了珍惜寒区摸底机会,加快试验进度,项目组经常是白天调试发现问题,晚上加班加点研究解决办法。
  试验期间,他每天盯在现场,亲自当炮手体验系统操作平稳性和快速性,优化控制算法。为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强壮性、稳定性),他吃饭在想,走路在想,经常是迎面的人打招呼,他都没有反应。在他的带动下全体参研人员也都拼了命,在进寒区的前一周,几乎每天工作长达16个小时!
  试验期间,秦继荣不幸患上了肾结石,疼痛发作时痛苦万分。同志们都劝他多休息,他却说:“现在已经进入到项目关键阶段,大家都在加班加点,我怎么能休息呢?”他一边积极配合中医治疗,一边坚守岗位指挥调试。在长达100多天的时间里,他仅服中药就达76服之多!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该项目中,他首创了“智能自适应射击门”控制率,创造性解决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解决了坦克以20千米/小时的速度在中等起伏路面行进间精确命中射击运动目标的难题,实现了瞄准线高精度稳定,火炮射击线高精度电同步伺服跟随,可在远距离行进间对运动目标实现精确射击,开创了新的技术体系,还奠定了坦克火控技术发展的路线,使我国坦克火控技术跃升至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技术还成功移植到多个新型车载火控系统中,研发成果在现装备坦克改造中成功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且使装备战斗力发生跃升,特别是显著提升了我军数字化机步师机动突击平台火力控制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赤诚担当:求索综合集成火控系统创新路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正式启动了高新工程某履带式步兵战车和两栖装甲突击车项目的研制。由秦继荣出任战车副总设计师、火力控系统总设计师,同时主持两个重点型号火控系统的研制。
  两维运动的武器在四维扰动条件下的火力控制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两栖武器站重量受限、刚性差,既要满足地面快速机动对运动目标及武装直升机高精度射击,又要满足在三级海况环境下运动中对海上或对地面目标的首发命中,高精度稳定系统带宽与机构刚度的矛盾突出,解决机械谐振和频率耦合成为技术瓶颈。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文献资料少、研发设备落后、实验条件差,困难重重。在压力面前,秦继荣没有退缩,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之路。
  理论指导实践是秦继荣的一贯作风。他常说:“我们搞工程研究,要首先从理论上搞清楚。”为了不断对系统建模和仿真,优化系统控制方案,减少画+打+跑,他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会亮到深夜。只要出差进城,他必然去书店买书,到情报所查阅最新资料,向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请教……广博的学识和对国外最新技术成果的掌握,使他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技术方面的挑战。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杜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为了使我国两栖战车武器火力控制系统性能得到大幅提升,秦继荣和他的设计团队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智慧,实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研发成果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我国两栖突击装备在海上浮渡中或行进间实现高精度射击的空白,开创了步战车和突击车火力控制系统使用制导与非制导弹药在浮渡中实施精确射击科目的全军先河,一举成功跨越了国外陆军机动突击装备发展的两个阶段(由一代跨越至三代),两种装备( 新型步兵战车、两栖突击车)已批量列装我海军陆战队和数字化机步师以及集团军,形成了海军陆战骨干装备,其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防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秦继荣也被总装备、国防科工委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奖章”。
  目前这两种装备仍在批量装备,已成为我陆军及海军陆战队第三代骨干装备,在联合演习中充分展现了我军陆战机动快速火力打击控制的强大力量!
  200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阅兵仪式上,威武雄壮的某履带式步兵战车和两栖装甲突击车融入装甲装备的滚滚铁流,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成功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
  作为这两个“高新工程”项目大系统项目的负责人之一,看到这一幕,秦继荣眼睛湿润了……
  顺应时代:倾情指挥与控制学科创建新使命
  “我无限热爱兵器事业,无限崇尚控制科学技术,希望指挥与控制科学技术在信息时代的飞速进步中绽放耀眼的光芒!”
  这是秦继荣在《指挥与控制概论》一书后记中的内心独白。或许正是这种“热爱”与“崇尚”,使得他将毕生精力全部身心都投注到指挥与控制科学中去,追逐着这“耀眼的光芒”。而这光芒,也因为有了他的加入,而愈加璀璨夺目。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演进发展,各武器装备系统日益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多武器平台联合作战又组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巨系统。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火控技术研究的专家和首批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秦继荣深刻认识到,推动火控事业创新发展,迫切需要有相应的基础学科作支撑,从而充分整合国内学术资源,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服务于国防现代化建设。但长期以来,指挥与控制只是零散地分布隐藏在其他学科当中,并没有独立出来。于是,他便萌发了创立“指挥与控制学科”的思想。
  想到就做!从2004年开始,他即着手主持开展了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的课题研究。
  在随后的8年的时间里,虽然科研任务十分繁重,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创建成立指挥与控制学科这一重大使命。由他在国内率先牵头发起、组织,主持完成的《关于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研究报告》和《指挥与控制技术丛书》,直接促成了“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学科纳入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从而确立了我国“指挥与控制”的学科地位,大大加速了指挥与控制学科的发展。
  从事科研之余,他还笔耕不辍,先后撰写出版《现代直流伺服控制技术及其系统设计》《火力控制系统总论》《坦克技术》《指挥与控制概论》等专著,多为相关技术领域的奠基之作。
  倾情培育,终见硕果累累。
  2012年9月,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正式成立,秦继荣当选秘书长。
  秦继荣,中国兵器第207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秘书长,兼任山西省兵工学会理事长、总装仿真技术专业组成员、总装装甲装备光电火控技术专项组组长、《火力与指挥控制》编委会主任委员,何梁何利基金2013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他长期致力于我国陆战机动平台火力指挥与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负责研制了我国第一个上反射镜稳定的指挥仪式坦克火控系统,创新突破了行进间首发命中射击的系列关键技术,产生了重大的国防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
  火力控制是一个很难的课题吗?乍一听到“火力控制”这一名词,记者在心里嘀咕。看多了电影大片里各种先进武器的火拼,总觉得 “瞄准”、“射击”是一种很成熟且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术。
  或许许多对武器知之甚少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武器的火力控制是离普通人稍显遥远的技术,可这是秦继荣一生的关键词。在准备采访查阅资料时,记者才慢慢了解到火力控制有多重要。
  “打中打不中,完全靠火控”,是评价火控系统在武器系统中地位重要性的表述。“先敌打击,首发命中”是考核火力控制系统关键指标,是决定战场生存能力及装备战斗力的核心要素。
  有了这样的认识,记者脑海里先入为主地有了一个如武器般冷峻严肃的形象。真实的秦继荣却如冬日午后阳光般温暖。一副眼镜、一脸微笑,一个典型学者的形象。带着浓重的山西口音,他给记者讲述了他和新中国火力控制研究一起成长的历程。
  瞄准国际先进火力控制系统
  通俗理解,火控系统相当于武器的大脑,一个灵活的大脑必须要及时发现目标并准确发出指令击中目标。
  秦继荣正是我国陆用机动战斗平台“大脑”的设计者。
  时间回到上世纪70年代末。刚大学毕业的秦继荣成为中国兵器工业第207研究所自动控制室一名年轻的技术员,该所是我国陆用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研究的国家队。
  那时候,我国地面机动突击平台火力控制系统沿用从苏联老大哥那儿拿来的技术,仅具有静止间射击固定目标的功能,也就是说只能瞄准静止的物体,这显然不适应现代化军事作战的需求。当时国际上的主流发展方向,即具备行进间精准射击运动目标能力的火力控制系统,在国内尚属空白。
  改革开放伊始,打开国门的中国显然还得不到国外发达国家高精尖技术的青睐,而先进的火控技术更是被严密封锁,只能自力更生。
  1986年,我国立项研制某型号新一代坦克。该项目的一大核心目标就是自主研发具备行进间精确射击运动目标能力的火力控制系统。虽然国家下决心做这件事情,但是对于怎么做,各方意见并不统一。
  一种观点认为,应首先解决有无的问题,先行研发相对简单的机电式简易稳定式火力控制系统,另一种则认为要做就应该一步到位,瞄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研发反射镜稳定的指挥仪式火力控制系统。
  这两个系统听起来都颇为复杂,简单点儿说,前一种好比最早的“286式”电脑,后一种则如速度和性能高很多的我们今天用的电脑。前一种相对简单但稳定性和准确性等性能较差。
  秦继荣是坚定的第二方案支持者。他的选择并非只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工作的头两年,我们研究室的年轻人主要是进行基础研究工作,搜集国内外的前沿技术,正是在这过程中,我了解到第二种方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秦继荣说。
  “我们当时反复与有关部门及军方强调,中国只要是想发展现代化的地面作战机动平台,反射镜稳定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是必经之路,我们必须迈过这道坎,不能因为有困难就退缩。”秦继荣说。
  但是一种新型坦克研制毕竟不是纯基础研究的探索项目,稳妥起见,解决有无成为第一需求,而秦继荣等人呼吁的先进系统成为第二方案。这一任务落到他的团队身上。
  刚过而立之年的秦继荣走上了一条比想象中更艰难的路。
  奠定我国陆战武器火力控制系统技术路线
  瞄准当时德国最先进的“豹Ⅱ”坦克火力控制系统,秦继荣带领团队开始了上反稳像指挥仪式坦克火力控制系统的研发。为了降低难度和加快进度,他们一度寻求与德国的合作,但遗憾的是,合作因某些客观原因中止。
  秦继荣等人只能从零开始,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去克服。
  坦克以20公里/小时速度在颠簸不平的路面行进中,要跟踪瞄准、精确命中2000米远处的静止或运动目标是相当困难的。
  上反稳像指挥仪式坦克火力控制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目标发现、跟踪控制、信息融合、弹道计算、伺服稳定、惯性导航、平滑滤波等技术综合集成。
  当时,满足车载环境的精密传感器、陀螺仪、伺服元件、执行机构均难以购置,而他们又不可能每个部件都自行研制。秦继荣带领一批年轻人,细化技术指标,构建实验系统,解决系统控制的难题。同时,在经费投入非常少的情况下,走访有关厂家宣传产品市场前景和国防意义,说服航天803所等单位自行立项研制为项目配套服务。
  与高难度工作对应的是少得可怜的经费。由于并非国家选择的第一方案,也不是正式武器型号的研制,虽然得到军方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但经费还是较少。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5年艰苦攻关,1994年5月,秦继荣团队自主研发出我国第一个瞄准线、射击线双向独立稳定的指挥仪式坦克火控系统,在包头试验场实现了行进间对运动目标的成功射击,3发3中的成绩充分证明了系统的先进性。
  但这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军工产品必须经受恶劣的环境考核试验。随后,他又带领10多名青年技术骨干全身心投入到了在包头某厂的“进寒区百日大会战”中。试验期间,他每天盯在现场做试验,亲自当炮手体验系统操作平稳性和快速性,优化控制算法。为提高系统的鲁棒性,他吃饭在想,走路时在想,经常是迎面走来的熟人打招呼,他没有反应。
  在这个项目中,他首创了“智能自适应射击门”、“变结构自适应鲁棒控制器以及武器/炮塔全电力驱动控制”等技术,创造性解决了坦克以2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中等起伏路面行进间命中射击运动目标的难题,开创了新的技术体系,奠定了坦克火控技术发展路线,使我国坦克火控技术跃升至国际领先水平。
  上反稳像指挥仪式坦克火力控制系统中的相关技术随后被成功移植到多个新型车载火力控制系统中。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启动高新工程某履带式步兵战车和两栖装甲突击车项目的研制,秦继荣担任副总设计师及火力控制系统总设计师。
  最终,他们再次填补了我国两栖突击装备在海上浮渡间或行进间实现高精度射击的空白,成功跨越了国外陆军机动突击装备发展的两个阶段。两种装备已成为海军陆战骨干装备。
  200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装甲装备的滚滚铁流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时,人们或许并没有注意到队伍中的某履带式步兵战车和两栖装甲突击车,然而电视机前的秦继荣却盯着它们出神,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其来之不易。
  创建独立学科,让指挥控制技术走下“战场”
  为了适应未来信息化、无人化作战要求,秦继荣带领团队对网络化分布式火力控制系统与无人化火力控制技术前沿进行探索和研究。继续求索在科研一线的同时,秦继荣又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秘书长。
  “这个学会的成立太不容易了,可以说比研制一个型号更难。”秦继荣笑着说。
  在他看来,没有学科支撑,火力控制技术的发展就没有后劲。秦继荣说,海湾战争后,美国对指挥控制提出新的内涵和定义,而这也引发了各国对指挥控制的思考。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演进发展,各武器装备系统日益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多武器平台联合作战又组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巨大系统。
  秦继荣越来越感到,发展基于网络条件下的火控技术,推动火控事业创新发展,迫切需要有相应的基础学科作支撑,充分整合国内专家学者、高校、科研机构、学术资源,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但长期以来,指挥与控制只是零散地分布隐藏在其他学科当中,并没有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学科。于是,他萌发了创立“指挥与控制学科”的想法。
  2004年,他开始为成立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奔波。“但是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你必须告诉大家,你的学科定位是什么,它的内涵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同一年,秦继荣立即着手开展了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的课题研究。幸运的是,在他们结题时,国家正在进行学科分类标准的修改。他们的研究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纳,“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纳入了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代码》(GB/T13745-2009),在此基础上,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才成为中国科协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国家一级学会。
  “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研究的不光是武器系统的火力指挥与控制,它还包括应急救援、公共安全和反恐维稳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因为,只要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交互,就会有指挥控制行为的发生。”秦继荣说,他们希望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等对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管理、军事转型及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国家战略研究和协同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再接再厉,争取50km时速越野时攻击更远的动目标
渡海车辆?这个几率不大啊,还不如打运动中的火车
当时,满足车载环境的精密传感器、陀螺仪、伺服元件、执行机构均难以购置,而他们又不可能每个部件都自行研制。秦继荣带领一批年轻人,细化技术指标,构建实验系统,解决系统控制的难题。同时,在经费投入非常少的情况下,走访有关厂家宣传产品市场前景和国防意义,说服航天803所等单位自行立项研制为项目配套服务。
渡海车辆?这个几率不大啊,还不如打运动中的火车
作为高新工程项目的新型履带式步兵战车和两栖装甲突击车火力控制系统总设计师,针对既要满足地面快速机动对运动目标及武装直升机高精度射击,又要满足在三级海况对海、对地面目标(点目标与面目标)的命中,创造性提出了能满足 “水陆两用、高平两用、制导与非制导兼顾、直间瞄兼容”的综合化智能火控系统体系结构,首次在装甲战车上实现了多武器一体化集成的全数字化网络火力控制和任务智能管理、故障诊断和模拟训练等功能;首次在装甲战车实现了现代火炮/炮塔全电力低压固态数字PWM功率驱动,从根本上革除了液力驱动的中弹二次效应的难题;首创了“动态自适应解耦补偿控制”方法,解决了恶劣海况下浮渡中射击的重大难题,实现了两栖突击战车在三级海况条件下,既可对4000米距离内的海面、地面机动目标实现炮射导弹的精确打击;又可在5000米距离内用多种武器对面目标和士兵实施有效杀伤。
加油加油加油
不知国内最早用上上反的是哪款装备?是不是96A?
所以毛子绝对不敢和我们比动态射击!
研发成果在现装备近千辆坦克改造中成功推广应用,产生了超100亿的经济效益,
===
一套火控系统一千万人民币,只能是99式和其改进型
看到这篇文章,我想到上反和下反了。
一直以为207搞通讯的,一般院子里都是通信卡车
以前倒是96坦克、炮塔后置的八大轮曾经停放过那么一段时间
现在门口就是几座高楼,盯的死死地,院子大概不会再停放什么稀奇东西了吧
八股规律:技术骨干,领衔人物必得重病。PS:没有蔑视技术工作者的意思,吐槽八股文风罢了……
牛逼型的大拿啊!致敬
火控系统非常重要,应该再接再厉。
不知国内最早用上上反的是哪款装备?是不是96A?
是100MM轮式突击炮
研发成果在现装备近千辆坦克改造中成功推广应用,产生了超100亿的经济效益,
===
一套火控系统一千万人民 ...
应该是96吧?99有那么多吗?
一套一千万,比96整车都贵,四代要是也能玩航电致胜论就好了。
国之栋梁,多多益善,祝愿身体健康,多出成果!
真是不容易啊 向共和国军工科研人员致敬!